论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对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4―0068―02一、主客二分思维的演变历史主客二分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并得到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的根本因素。

主客二分思维的形成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和自然还没有分化,人类自身作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被淹没在自然之中。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是人类非有机体的身体。

人类对于自然如同幼儿对待母亲一样,视之为自身不可缺少的肉体的一部分,对自然充满爱和恐惧。

这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原点。

那时虽然也产生把人类自身的现象映射于自然的神话和巫术,但这时主客两者之间没有差别,主客二分的思想无从产生,所谓的自然科学也不存在。

古希腊时期,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者充满着心灵这个原理之上。

“希腊思想家们把自然中心论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正是后者的存在才使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他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运动体的世界。

运动体自身的运动,按照希腊人的观念是由于活力和灵魂。

但是他们相信自身的运动是一回事,而秩序又是另一回事。

他们设想心灵在它所有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人类事务还是别的)中都有一个立法者,一个支配和调节的因素,它把秩序先加于自身再加于从属它的所有事物,首要的是自身的躯体,其次才是躯体的环境。

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还是有理性的;自然界的每一造物在心理上分有世界灵魂的生命历程,以及在理智上分有世界心灵的活动”。

对于希腊人而言除非它是不变的,否则没有东西是可知的,而自然界对希腊人来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的世界,这就会导致科学认识上的不可能。

这时主客二分思维还没形成。

同时在认识论上少数思想家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感觉得到的认识才是真的,如普罗泰戈拉提出的命题:“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之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的事物之所以不存在的尺度”这个命题包括人和自然的对立和主客二分思维的萌芽。

浅析“主客二分”思想

浅析“主客二分”思想


2 3 0 6 0 1 )
( 安徽 大学哲学 系. 安徽 合肥
方式 , 很容易就将美学的研究带上歧路。现在看来 , 美学 的研究重 点, 应该在于对审美 过程 和审美 现象 的研究 , 而“ 主 客二分 ” 的思
维方式 , 就很容易将 美学 的研究 带到美 的 “ 本质 ” 的研 究 上去 , 而 “ 美本质 ” 这一美学命题 , 已经被证 明对美学 的研究史 无用 的甚 至 是有危 害的 。 因为 关 于 “ 美本质 ” 的研 究 , 其实 只是在 “ 美” 的 外 衣 下 面进行 着 “ 人 本质 ” 的研 究 了。而这 样 的路 , 已经不 是 美学 的
1 . “ 主客二分” 思 想 的 核 心 观 点 其 实从 字面意思 上就可以对“ 主 客二分” 的思维 模式 , 形成一
第二 , “ 主客二分 ” 这样 的思 维方式 , 在特定 的历史 环境下 , 和 当时的社会政 治环境结合 在一起 , 同样对美 学研 究 的本 身也造成
了极大 的负面影 响。还是 以上世纪 五十年代 的那 场美学思 想大讨 论 为例 , 在那场大讨论 中有 这样一个 观点 : 不是 主观 的, 就是 客观 的, 没 有 中 间 的 路 线 可 以 走 。这 样 的 口号 , 当然 适 用 于 当 时 的 社 会
第一 , 对于“ 美是 主观 的” 这一观点 的批判 。叶朗先生 从 中国
在《 大西庇阿斯篇》 中开始提 出“ 美本身” 的 问题 , 并提 出了他 自己 的观点 , 那就是 “ 美是 理念 ” , 而这种理 念是 绝对 客观 的先 于现 实
世 界 中美 的事 物 而存 在 的 , 在这里 , 我 们 可 以看 到 , 柏 拉 图所 认 为 的美 的本质 , 是客观 的。而这 种将 主体和客体 分开 的美学研 究方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首先介绍了主客二分思维在科学与哲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人类思维中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主客二分思维在西方哲学中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

然后讨论了主客二分思维的局限性,包括其割裂性和对整体性思维的限制。

最后提出了超越主客二分思维的可能性,探讨了整合性思维和综合性观点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主客二分思维的深入剖析,旨在引发读者对科学与哲学思维方式的思考,从而超越传统主客二分的框架,寻求更全面、综合的认知方式。

【关键词】科学、西方哲学、主客二分思维、影响、局限性、超越、结论1. 引言1.1 引言主客二分思维是一种在科学和西方哲学中广泛存在的思维方式,它将客观世界和主体意识分割开来,强调外部世界独立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客观方法被认识和理解。

这种思维方式在科学和哲学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主客二分思维也存在局限性,限制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科学与主客二分思维的关系,以及西方哲学中对主客二分思维的探讨。

我们将分析主客二分思维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局限性和问题。

我们将讨论如何超越主客二分思维,以开拓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读者能深入了解主客二分思维在科学和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批评。

我们也希望引起读者对于超越主客二分思维的思考,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世界的启示。

2. 正文2.1 科学与主客二分思维科学与主客二分思维是一种在西方思想中长期存在的观念,它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世界和一个主观的观察者之间的分割。

科学方法论要求研究者保持客观性,不受主观情感和个人信仰的干扰,以便能够得出客观的结论。

这种主客二分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科学与主客二分思维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的音乐美育观

“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的音乐美育观

“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的音乐美育观作者:张吉星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7期【摘要】“主客二分”是哲学的认识论问题,即人对主体、客体关系的认识问题。

在人类尚处于愚昧的时代,人与自然无法分开,此时人类认识处于一种主体与客体不分的状态,即“主客不分”。

“音乐是什么?”决定了学校音乐课程哲学的建构,“音乐是什么?”又深受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影响。

在“主客二分”认识论的理性主义文化观中,他律论与自律论音乐哲学渗透着学校音乐课程的哲学建构。

【关键词】“主客二分”;认识论;主导;音乐;美育观【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音乐美育观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叶的社会文化转型以及西方教育观念与美学观念的输入带来了具有启蒙性质的美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

1903年8月,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将美育纳入教育之中。

“五者,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军国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皆隶属于政治之教育。

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皆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在1922年发表的《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指出:“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

”“专属美育的课程,是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

”1930年发表的《美育》中认为,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中“乐”为纯粹美育,西方的“音乐、文艺,纯粹美育”。

在小学校的课程中,“游戏、音乐、图画、手工等,固为直接的美育。

”在美育思潮的影响下,1923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学校音乐课程标准中都将“涵养美的情感”纳入课程的目标中。

新中国成立后,美育在当时的教育方针中仍有一席之地,1952年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都提出了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政策。

1956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小学唱歌课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完成美育的手段之一。

初级中学音乐教育是美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影响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影响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影响古希腊是西方哲学史的起点,其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两大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为了西方哲学思考的基石,其对思维方式和思维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世纪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将哲学引向了神学的方向。

在此期间,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重要哲学家将基督教思想与古典哲学相结合,形成了基督教哲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哲学理论构建了西方哲学史中宗教与哲学关系的重要模式,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希腊和罗马思想进行重新发现和研究。

伽利略、笛卡尔、培根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出现,为西方哲学史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式。

他们强调人的理性和观察,追求科学的真理和人类的自由。

这一时期的思想活动为启蒙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流派和思维方式。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西方哲学史的重要转折点。

启蒙思想家如洛克、伏尔泰、卢梭等,提出了人类权利和自由的观念,批判了封建主义和教会权威,倡导人的理性和社会进步。

这一时期的思潮对后世政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世纪是西方哲学史的多样性时期,涌现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丰富了哲学的思辨方式;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康德和穆勒将关注点放在经验与观察上,对科学方法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俄罗斯的尼采则提出了“超人”概念,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是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高峰,涌现了现象学、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思潮和学派。

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荀钦、韦伯、赫勒、大卫-沃尔夫顿、弗洛伊德和萨特等,对社会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和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哲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如自由、平等、人权等,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讨论。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摘要】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在两者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从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入手,分析了主客二分思维在两者中的体现以及在西方哲学中的历史起源。

对主客二分思维进行了批判,并探讨了其对科学与哲学的影响。

结论部分探讨了主客二分思维对科学与西方哲学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主客二分思维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主客二分思维在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思维方式和学科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西方哲学、主客二分思维、区别、体现、历史渊源、批判、影响、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引言在人类思维的历史长河中,主客二分思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主客二分思维指的是将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领域,主观是指人类主体的意识、感知和经验,而客观则是指独立于人类主体存在的客观世界。

在科学和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分思维的角色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和历史渊源,分析批判主客二分思维的论据,并探讨其对科学与哲学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主客二分思维对科学与西方哲学的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通过对主客二分思维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和哲学领域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并推动这两大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2. 正文2.1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科学与哲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它们在方法论、研究对象和目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科学注重通过实证方法来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强调观察、实验和验证。

科学家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有效性,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科学注重客观性、可重复性和验证性,追求客观真理。

相比之下,哲学更注重思辨和探讨人类思想、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追问问题的意义和根源。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摘要】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理论概念。

本文首先介绍了主位和客位的由来,探讨了它们在不同音乐时期的应用及音乐特征。

接着分析了主位和客位对音乐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西方音乐史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讨论了“主位-客位”对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启示,展望了它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主位-客位”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音乐史学中的关键概念,为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从业者提供更深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创作启示。

【关键词】主位、客位、西方音乐史学、音乐时期、音乐特征、音乐发展、重要性、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什么是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概念,用来描述音乐作品中不同音符或和弦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音乐中,主位通常指的是具有较高音程、较强音响特征或较大音程跳跃的音符或和弦,而客位则指的是相对平稳、稳定、辅助性的音符或和弦。

主位和客位之间的对比和变化,构成了乐曲的音乐结构和音乐表达。

主位和客位的概念不仅存在于和声中,也体现在旋律、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在不同音乐时期,主位和客位的运用方式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音乐风格和审美趋势的变化。

主位和客位对音乐创作和表演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着音乐作品的形式、情感表达和听众的体验。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主位和客位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音乐作品,同时也为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展望未来,进一步探讨和发展“主位-客位”理论,有助于丰富音乐学理论体系,推动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2. 正文2.1 主位和客位的由来“主位-客位”这一概念在西方音乐史学中起源于18世纪巴洛克音乐时期。

在巴洛克音乐中,主位指的是具有稳定性和引导性的音符或和弦,常常出现在音乐的开始或结束处,并承担着引导听众心理情感的作用。

相对地,客位则是相对不稳定的音符或和弦,常常通过向主位音符或和弦发展来增强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

西方哲学“心”、“物”二元的分界与融合历史考察-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心”、“物”二元的分界与融合历史考察-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心”、“物”二元的分界与融合历史考察-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心物及其相互关系是西方哲学认识论领域中的一组重要理论范畴,这组范畴反映在美学领域,往往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二分形式而展开,而这一特点也反映在整个西方哲学以及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之中。

本文拟从西方哲学心、物二元的分界与融合做一个简要梳理及其历史考察,并由此关注20世纪西方美学心、物二元论对立的消解与融合趋势,及西方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以此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西方哲学与音乐美学心、物二元论的分界溯源柏拉图《费多篇》认为,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肉体天生的虚弱和易于腐烂;而灵魂(理式)存于人心(人的心灵),能保持永久。

认为心(心灵)与物(肉体)相分,物是心的载体,人透过被肉体的灵魂(心灵)看待实体,心与物是相分。

由此,柏拉图把二元论划分感性世界和睿智世界(TheSensible World and Intelligible World)。

继柏拉图之后,西方哲学美学二元论(dualism)逐步分化为形上学的(metaphysical)二元论和知识论上的(Epistemological)二元论。

形而上的二元论认为,在任何既有的领域之内,都有两个而不可相互还元的实体(substance)。

宇宙最根本的实在是二元的,即,通常所谓精神(心)的与物质(物)的;而知识论上的二元论则认为,人的认识对象物(特指被知觉或被记忆的事物)和认识主体心(呈现在认识主体心中的感觉、记忆或概念等)是相分离的。

心物二元论思想尽管在柏拉图时代有所呈现,但其正式出现则不晚于笛卡尔时代。

笛卡尔说,当我要把一切事物都想成虚假的时候,这个进行思维的我必然非是某种东西不可;我认识到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十分牢靠,十分确实,这段文字是笛卡尔形而上认识论的核心,强调心为主体的能动作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说得精神比物质确实偏向把物质看成是唯有从我们对于精神的所知,通过推理才能认识(倘若可认识)的东西。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是指音乐中的主音与和声伴奏音的关系。

这一概念在西方古典音乐中起源于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并在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等不同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主位-客位关系在音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音乐的和谐性、旋律性和节奏性,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西方音乐理论中,主位指的是一个音符或和弦,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给人以稳定、明确、鲜明的印象;客位则指与主位形成对比、衬托、支持的音符或和弦。

这种主位-客位的关系,使音乐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色彩,让听者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这种音乐构造的基本原则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戏剧性。

主位-客位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中。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中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音乐中的主音与和声伴奏音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表现。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中的和谐关系是由主位与客位的组合构成的,主位在音乐中扮演着稳定的作用,而客位则在支持和丰富主位的呈现出对主位的衬托。

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的宗教音乐中,主位-客位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宗教音乐以合唱形式为主,旋律线条清晰,和声纯朴。

在宗教音乐中,主位往往是由圣歌的旋律线承担,而客位则是由和声伴奏音承担。

这种主位-客位的分工使得宗教音乐呈现出凝重、庄严的氛围,体现出信仰的崇高和神圣。

在巴洛克音乐时期,主位-客位的关系被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巴洛克音乐以大规模的管弦乐队、合唱团为特点,音乐结构更加复杂、多变。

在巴洛克音乐中,主位和客位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旋律与和声的层面,更多的体现在不同乐器、不同声部之间的关系上。

巴洛克音乐家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特点,形成了主位和客位的交替、呼应、对位,使音乐呈现出极具张力和变化的特点。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概念是指音乐中的旋律和和声之间的关系。

这个概念在西方音乐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对于理解和分析西方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主位-客位"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意义,以及它对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主位-客位"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教会音乐。

在当时的教堂音乐中,旋律和和声的关系非常重要,而"主位-客位"这一概念正是用来描述这种关系的。

在这种关系中,主位通常指的是旋律线,而客位则指的是和声伴奏。

这种分工的方式使得音乐具有更加清晰的结构和表现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位-客位"这一概念逐渐在西方音乐中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在巴洛克时期,这一概念被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

当时的作曲家们开始通过"主位-客位"这一概念来构思和谱写音乐,从而使得音乐中的旋律和和声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有机。

这一概念也逐渐被用来解释和分析音乐作品,为音乐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古典主义时期,"主位-客位"这一概念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结构和形式变得更加严谨和规范化,而"主位-客位"这一概念则被用来解释和分析这些结构和形式。

在古典主义音乐中,"主位"通常指的是主旋律,而"客位"则指的是和声伴奏和变奏部分。

通过"主位-客位"这一概念,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结构和发展。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主位-客位"这一概念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和拓展。

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开始更加注重旋律和和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主位-客位"这一概念来表达他们的音乐观念和情感。

这种趋势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勃拉姆斯、舒曼和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位-客位"这一概念的应用。

基于“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基于“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0年第52期(总第424期)教育随笔▲【摘要】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多来自西方音乐教育体系,是向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学习的成果。

中西方音乐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音乐教育中必然会存在一定西方文化特质的理性主义文化。

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现状,具体探讨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在认识论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关键词】主客二分;认识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基于“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南京市东山小学 范文慧通俗来说,审美教育就是用艺术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即通过合理地应用一些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社会生活或者大自然中美的形式,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美化小学生的语言、行为举止、体态及心灵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及学习能力等情况,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审美教育策略,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提高其审美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1.小学音乐教师资源不足有关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师趋向于低龄化。

一些年轻的音乐教师虽然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创新活力,充实了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提高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这些教师经验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同时,部分小学仍存在缺乏音乐师资,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况。

这一情况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效率。

2.小学音乐教学设备缺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一些学校资源有限,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

一些学校的音乐设备种类较为单一,多为传统音乐器材。

这不利于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要想通过音乐教学开展审美教育,学校必须配备基本的音乐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当代音乐2020年第1期MODERNMUSIC西方音乐史学中的 主位-客位梁潇月[摘㊀要] 主位-客位 研究法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ꎬ主位研究是指用当地人自身的观点去解释文化ꎻ客位研究则是用调查者的观点去解释所研究的文化现象ꎮ学界在对音乐史学的研究中ꎬ于20世纪中叶首次提出了 主位-客位 的研究法ꎬ为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ꎮ基于西方音乐史研究的视角ꎬ对人类学 主位-客位 的应用做出了简要剖析ꎬ为中国研究者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提供反思和建议ꎮ[关键词] 主位-客位 ꎻ西方音乐史ꎻ人类学[中图分类号]J6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1-0086-02[收稿日期]2019-09-25[作者简介]梁潇月(1994 ㊀)ꎬ女ꎬ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上海㊀201100)一㊁音乐史学中 主位-客位 应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 托卡在«历史的追求:现代历史学的目标㊁方法和新方向»书中提出 历史学家当然不会仅从事历史的复原工作 ꎬ[1]目前的音乐史研究方法和理论ꎬ大都采用了将人文历史和艺术历史相结合的方法ꎬ近年来ꎬ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编年史学传统的变化ꎬ音乐史研究也在积极地和其他学科相融合ꎬ探寻更多的研究途径ꎮ人类学 主位-客位 方法要求一个研究者能够真正 融入 他所研究的音乐环境中去ꎬ像一个 局内人 那样去行动与思考ꎬ并且又能 跳出 所处的音乐环境ꎬ像一个 局外人 那样去分析与研究ꎮ利用这样的方法观念ꎬ通过对音乐客体的研究ꎬ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音乐的旋律㊁调式㊁乐器㊁谱例等形态因素ꎬ其中还贯穿着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㊁民族联系等因素ꎬ感受有丰富文化历史ꎬ地域性㊁民族性文化差异明显的不同民族的音乐ꎮ(一)对主位的关注主位研究法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占据重要的位置ꎬ在西方音乐史研究上ꎬ主要体现在侧重于站在提供者的角度进行探索ꎮ简单地说ꎬ主位研究法就是从内部看文化ꎬ让当地人自己去讲述ꎬ研究者自身置于所研究的环境氛围之内ꎬ设身处地地分析民族音乐产生的原因ꎮ这需要研究者有较高的音乐素养ꎬ即使当地人以朴素简洁的话语去表达时ꎬ研究者也能轻易理解其阐释的文化内涵ꎬ并准确清晰地将史料整理并表述出来ꎮ对于西方音乐史学科来说ꎬ作为西方的研究者ꎬ相较于中国的而言更容易获得一些重要的文化线索ꎮ在西方国家的学者的音乐史研究ꎬ对他们来说主体音乐大多数以 主位 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ꎮ这些研究往往直接基于原始资料ꎬ并根据原始资料的种类不同发展起了不同的研究方法ꎬ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上述研究门类ꎮ[2]而对于当今西方音乐史学家来说ꎬ他们大多数是以 局外人 的身份去研究历史久远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ꎬ因为我们都不属于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ꎬ或者是某个时期了ꎮ作为西方音乐研究者ꎬ尽可能去寻找一些 一手资料 ꎬ我们最容易获得的一手资料就是流传下来的歌曲歌词ꎬ民间音乐的歌词就是有着大量的历史资料ꎮ这些歌词不但可以传递情感阐释人物性格ꎬ还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的背景ꎮ无论是歌曲的创作背景ꎬ还是歌词所传达的含义ꎬ都对于学者研究史料提供很好的资料ꎮ运用主位研究法可以更加细致观察到你想要了解各个环节ꎮ重要的是ꎬ可以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认知或理解上的偏差ꎮ但是主位研究法面临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许多问题ꎬ例如如何真正做到从当地人视角看待问题ꎬ或者如果研究过去的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ꎬ无法身临其境去体验ꎮ而如果研究者是一个对当地毫无了解的外地人ꎬ且对当地语言不熟悉ꎬ交流有障碍ꎬ自然不可避免会错失信息ꎮ或会产生 先入为主 的概念ꎬ失去调查需要的敏感度ꎬ从而不利于调查结果的形成ꎮ这就造成了很多西方音乐史的著作中ꎬ大多数是西方人撰写的ꎬ即使少数中国学者撰写的西方音乐史研究的著作ꎬ也多数采用翻译西方的著作的形式ꎬ很多正确或者错误的观点也都是建立于别人的研究成果㊁思想的基础之上的ꎬ这也是中国学者作为 局外人 不可避免的情况ꎮ(二)对客位的关注客位研究方法ꎬ从外部视角看他者的文化ꎮ通常我们所说 当局者迷ꎬ旁观者清 ꎬ作为旁观者看异文化时ꎬ更680容易看到这一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的独特的特征ꎬ能够发现被别人习以为常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ꎮ学界公认王光祈作为音乐人类学 中国实践 中借鉴比较音乐方法的第一人ꎮ从王光祈的求学背景来看ꎬ他并非音乐科班出身ꎬ而是从政治经济学转向音乐学ꎮ20世纪20年代初ꎬ王光祈留学德国ꎮ王光祈在该著作中向中国人介绍了他所认为的世界三大乐系 (即中国㊁希腊和波斯音乐体系)ꎬ他通过大量的乐律学数据对三大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ꎮ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用比较的方法ꎬ将中国的音乐安放在世界音乐中进行审视ꎬ通过这样的比较ꎬ让国人充分了解到本国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差别ꎬ相对更容易从 局外人 的角度上来重新意识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得失ꎮ由此可以看出ꎬ早期音乐人类学者以 局外人 的文化身份去看待非本民族文化ꎬ并试图去追求一种跨文化的㊁客观的㊁科学的分析研究ꎮ同时客位分析法也有局限性ꎬ单一的客位描述往往造成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ꎬ用研究者的价值观ꎬ思维评判标准去衡量音乐的好与坏ꎮ很容易排斥或者贬低非本民族音乐或者强加给它原来不存在的意义ꎬ可能会造成一些不了解ꎬ或者想要去了解的人思想的偏差ꎮ正如 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ꎬ对中国的许多音乐听众来讲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深受大众所喜爱的ꎬ并被公认是成功的民族化的管弦乐作品ꎮ但西方音乐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ꎬ如B.内特尔认为:对西洋人说ꎬ这部作品听起来基本上像西洋音乐ꎬ但是与模仿中国旋律的西洋作品具有相容性ꎬ即便称作轻音乐㊁通俗音乐也没有什么不妥ꎮ二㊁对于西方音乐史学研究中引用 主客位 方法的争论述评(一)方法的有效性国内西方音乐史学者的文化身份决定了要以 主位-客位 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ꎬ要有与其他了学科对话交流的意愿ꎮ如保罗 亨利 朗所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就以 西方文明 为主要逻辑主线ꎬ展示音乐艺术在古希腊至20世纪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ꎮ这是 人类学化的音乐的历史 发展的前提ꎮ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ꎬ才能避免研究历史的局限ꎬ否定其发展的可能性ꎬ应该给予西方音乐史人类学化的学术空间ꎮ新史学首先应当是倡导史学观念改变:当我们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去关注历史的时候ꎬ首先是一个态度和立场的问题ꎬ就是一种愿意和其他学科进行对话ꎬ对其他学科进行借鉴的观念问题ꎮ[3]其次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的内涵ꎬ绝不是生搬硬套ꎬ而是将这些方法融入到我们研究学科的认知体系中ꎬ变成我们研究的方法和工具ꎮ(二)研究的客观性西方音乐史研究中引入主客位方法主要源于史学观念的转变ꎮ作为在音乐学领域从事历史研究者来说ꎬ要面对历史存留下来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ꎬ并对它们有所分析和阐述ꎮ这些作品大多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久远ꎬ也可能来自与我们文化相异的另一个民族和国家ꎮ而我们所拿到的这些资料大多是被翻译解读过之后的资料ꎬ是历史学家眼中的 历史 ꎮ这些都是作为音乐史的研究工作者无法回避的ꎮ在实践过程中ꎬ一方面要努力获得音乐作品产生的各种客观条件ꎬ如作曲家的生活背景㊁求学背景㊁感情生活ꎬ并结合历史环境去思考ꎮ研究作曲家思想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过程ꎬ为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而创造条件ꎮ另一方面ꎬ也需要研究者有较好的外文水平ꎮ即使获得了一手资料ꎬ仍会遇到各国语言翻译不通顺的问题ꎮ如果找翻译专业的人来进行翻译ꎬ通常会遇到专有名词ꎬ降低了文学效果并消耗大量的时间ꎮ作为音乐史者ꎬ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所描述和谈论的音乐历史ꎬ都不过是我们 当代人 的历史ꎬ应多关注 地方性 差异问题ꎮ结㊀语运用 主位-客位 方法可以避免了只罗列作曲家和作品的论述以及打破人们固有的主观印象ꎬ如提到肖邦的波兰舞曲就要和爱国情怀联系在一起ꎬ提到贝多芬的奏鸣曲ꎬ脑中就出现了他的英雄形象和对命运的抗争ꎮ作为音乐史方向的研究者ꎬ我们应该打破固有的认知ꎬ学会去思考ꎬ去追寻音乐文化的本源ꎬ善于挖掘被人们所忽略的音乐现象ꎻ同时也要摆脱欧洲文化中心论ꎬ学者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者是特定的时期ꎬ音乐是不分国界㊁不分民族的ꎮ尤其是中国的西方音乐史研究者应该具有刨根问底的态度ꎬ不仅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查阅文献资料ꎬ也要尽可能去当地收集资料ꎬ领悟本土的语言和文化ꎮ不仅仅是音乐与人类学的结合ꎬ音乐与美学ꎬ音乐与心理学ꎬ音乐与社会学现已都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学科ꎬ这对于音乐史的学习是受益良多的启示ꎮ一方面ꎬ我们可以应该站在中国的独特视角去研究西方的音乐文化ꎬ提高我们的理论创新能力ꎬ拉动本学科的进步ꎮ另一方面ꎬ借鉴㊁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是生搬硬套ꎬ也不是引用其他学科的某些经典论述ꎮ而是学会运用这些学科看待问题㊁寻找结论的方法ꎬ并将这些视角融入我们的学科当中ꎬ变成西方音乐史能进行研究的工具和方法ꎬ真正做到为我所学ꎬ为我所用ꎮ注释:[1]约翰 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㊁方法和新方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7:127 129.[2]杨燕迪.西方音乐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代表著作[J].艺苑(音乐版)ꎬ1992(03):28 31.[3]卢卫红ꎬ刘㊀兵.人类学视角的引入对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J].晋阳学刊ꎬ2006(03):73 78.(责任编辑:张洪全)780梁潇月:西方音乐史学中的 主位-客位。

论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对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影响

论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对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影响

论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对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影响作者简介:梁宝忠(1971———),男,陕西宝鸡人,硕士,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和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5论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对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影响梁宝忠(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106)摘要:本文通过论述西方音乐哲学中“自律论”和“他律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明了这两个理论是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的直接产物。

关键词:主客二分;自律论;他律论;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109-02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No.1,2008General.No.101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西方哲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它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在主客体这个问题上极端强调二者之间的分离。

这种主客二分的哲学主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从古代到近代西方整个学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其中自然包括西方音乐哲学①。

西方音乐哲学中的“自律论”与“他律论”的产生也是西方主客二分哲学作用的结果。

“自律论”或“自律美学”最早由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斯?加茨提出。

“自律论”一派认为,音乐的法则和规律只在音乐自身之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响结构自身去理解,这门艺术是完全不依赖外来的内容的,它不是语言映象、譬喻、象征、符号等,音乐的内容就是它自己,此外什么也不表达也不意味。

音乐中并没有内容———形式的区别,形式就是内容②。

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思想中,就已孕育着后来的形式自律论美学的种子。

毕达哥拉斯等人在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他们在执着探求自然界的客观规则;他们在逻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则表明他们的探索已深入到人类自身思维的客观规律中去。

传统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

传统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

传统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摘自《实用主义的中国之旅》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创立了主客分立(主客二元性)为主潮的哲学。

苏格拉底在讨论真善美问题的时候,认为具体的、现实中存在的真善美,是不断变化的、相对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只有真善美的概念,才是永久的、绝对的、真实的。

柏拉图把苏氏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理念论”,世界分成“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是变动不居的、不真实的,后者是绝对不变的、唯一真实的。

尽管柏氏晚期对他前期的“理念论”进行自我批评与修正,提出“拯救现象”问题,但也无法改变他的主客分立、世界二元性的哲学总趋势。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启开的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到了近代,经过笛卡儿、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的发展和精致化,成为一种完备的形式,长期统治西方哲学界的主要哲学学说。

这种主客二元分立的传统形而上学,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强调人的主体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对自然的主导和决定作用。

培根说:人的知识与权力归于一。

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著名命题。

康德认为,人通过理性,走向自然,以法官的身份强迫自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不是人围绕自然旋转,而是自然围绕人旋转,这称为“哥白尼革命”。

在黑格尔看来,通过主体、思维的能动性,不断克服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最后走向统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人的意志自由,强调“自我决定”。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同社会环境及其人群有着各种的联系,因此每个人的思想、行为总是同这些联系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最后作为自己行为、思想的决定者不是在我之外,而是在于我自身。

例如,康德实践理性中认为,真正的道德原则不是“他律”,而是“自律”。

第二,强调中介性。

传统哲学既然把世界看成二元对立的,那么两个世界(主体与客体或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如何沟通,如何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强调中介、桥梁作用。

柏拉图认为通过“想象”(“猜测”)认识“实际东西”的影像;通过“信念”(“相信”)认识到“实际东西”,即自然界(物质世界),他又称为“可见世界”。

音乐理论的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思想对早期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影响

音乐理论的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思想对早期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影响

音乐理论的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思想对早期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影响何兴华【摘要】本文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早期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了在柏拉图分离学说影响下形成的早期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结构规划的不同变体,并深入讨论了这些模型所体现出的早期西方音乐理论的研究范式。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页(P35-35)【关键词】音乐理论;柏拉图;音乐实践;音乐思辨【作者】何兴华【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音乐理论的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思想对早期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影响何兴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北京 100029)【摘要】本文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的早期历程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了在柏拉图分离学说影响下形成的早期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结构规划的不同变体,并深入讨论了这些模型所体现出的早期西方音乐理论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音乐理论;柏拉图;音乐实践;音乐思辨在当代西方宏观音乐学的学科视野下,音乐理论(Musical theory)以音乐结构(the Structure of Music)为其核心的研究对象,其包括了对音乐作品中旋律、和声、织体、曲式以及配器等不同结构要素的分析与解读。

这种对音乐理论学科基本认知直到十九世纪才逐渐定型。

在此之前,音乐理论呈现出一种更为广阔而无所不包的音乐知识结构图景。

这种综合性的音乐理论知识体系构架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一直作为西方音乐理论学科讨论的范式性规划,并体现出音乐理论研究中两个领域的分野:“实践的~思辨的”以及“艺术的~科学的”。

上述两个领域的分野以及其统合于音乐理论学科构架的思想则是希腊古典时代哲学家柏拉图之哲学观念在音乐领域的具体表现,一直持续到中世纪结束。

随着音乐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最终音乐理论在圭多·阿德勒(Guido Adler)音乐学总体规划中以体系音乐研究领域中的音乐法则的研究明确下来。

【政治】主客二分而不裂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本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主客二分而不裂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本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关键字】政治主客二分而不“裂”: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本质区别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这似乎是一个已经被普遍认同的信念了: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式的,而中国的思维方式则是主客不分的,是“天人合一”的。

比如,张岱年说,“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很不同于西洋哲学或印度哲学”的地方就在于中国是“天人合一”的,而西方则是主客二分的,“西洋人研究宇宙,是将宇宙视为外在的而研究之,中国哲人的宇宙论实乃以不分内外物我天人为其根本见地”[1](P7)。

成中英认为,西方思想的起点是“主体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分离”,它“要求对客观世界有一主客的分辨”;而中国则不是主客二分的,是“天人合一”的[2](P11)。

季羡林也多次讲,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是主客不分的,是“天人合一”的。

因而,主客不分这种思想便被很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

人们把这种思想移植到美学上,便认为这种“天人合一”是“中华美学之魂”,把中国美学看成是一种超越主客关系的美学。

他们认为,在中国美学里,尽管学派林立,思路各异,“但是强调从超主客关系出发去提出、把握所有美学问题却是其共同之处”,而“西方是从主客关系出发来提出、把握所有美学问题,从而总是追问美的本质以及如何认识美。

”[3](P148)由此,他们提出,西方是“有”的认知而中国是“无”的智慧,中、西美学的根本差异就是“主客二分”与“主客不分”。

人们似乎已经不怀疑这种西方“主客二分”,中国主客不分、“天人合一”的区分了,但这却恰恰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命题!它是一种简单化的、片面化的甚至是有错误的概括。

因为它让人们错误地认为中国的思维方式就是主客不分的,而实际上中国一直都是有鲜明的主客之分的。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的,倒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个“天人合一”是怎样的“合一”却需要再深入的研究。

究竟是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还是也有主客二分之后的“天人合一”,这却是一个不能简单化的大问题。

西方近代主要音乐哲学流派及其思想

西方近代主要音乐哲学流派及其思想

西方近代主要音乐哲学流派及其思想西方音乐哲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理论体系,它探讨了音乐的本质、美学价值以及音乐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在近代西方音乐哲学的发展中,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思想,每一种都对音乐进行了独特的理论解释和探讨。

本文将就近代主要的音乐哲学流派及其思想进行介绍和探讨。

第一,德国古典哲学流派德国古典哲学流派是近代西方音乐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德国古典哲学流派主要强调音乐的普遍性和高尚性,他们认为音乐是一种最原始的艺术,它能够表现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是一种纯粹的表现形式。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学的判断力”,他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激发人们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在音乐中,人们可以超越感官,进入到纯粹的审美领域,充分感受到美的存在。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美学》中对音乐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最能够表达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超越语言和图像的限制,直接触及到人类内心的深处。

黑格尔强调音乐在表现人类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不受外在的客观限制,可以表达出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流派的思想对西方音乐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了音乐的普遍性和高尚性,并且将音乐与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联系在一起,为后来的音乐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他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音乐的社会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和文化观念。

唯物主义音乐哲学流派的思想对西方音乐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将音乐放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音乐与社会生产关系、文化观念的密切联系,为音乐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历史观点。

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对音乐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直接表达人类存在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及到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存在状态,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存在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对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影响作者简介:梁宝忠(1971———),男,陕西宝鸡人,硕士,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和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5论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对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影响梁宝忠(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106)摘要:本文通过论述西方音乐哲学中“自律论”和“他律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明了这两个理论是西方哲学体系中主客二分主旨的直接产物。

关键词:主客二分;自律论;他律论;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109-02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No.1,2008General.No.101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西方哲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它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在主客体这个问题上极端强调二者之间的分离。

这种主客二分的哲学主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从古代到近代西方整个学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其中自然包括西方音乐哲学①。

西方音乐哲学中的“自律论”与“他律论”的产生也是西方主客二分哲学作用的结果。

“自律论”或“自律美学”最早由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斯?加茨提出。

“自律论”一派认为,音乐的法则和规律只在音乐自身之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响结构自身去理解,这门艺术是完全不依赖外来的内容的,它不是语言映象、譬喻、象征、符号等,音乐的内容就是它自己,此外什么也不表达也不意味。

音乐中并没有内容———形式的区别,形式就是内容②。

早在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思想中,就已孕育着后来的形式自律论美学的种子。

毕达哥拉斯等人在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他们在执着探求自然界的客观规则;他们在逻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则表明他们的探索已深入到人类自身思维的客观规律中去。

他们认为万物的基本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他们将弦长的比例,同音高、音程之间的这一数学、物理发现,应用到对音乐本质的探讨之中。

就这样,与人类心理反应紧密相连的人类文化现象之一———音乐的本质,便被归结到音乐的客体(发音体)的数学和物理性质上去了,而音乐的主体便被搁置到了一边。

这种重客体、忽略主体的音乐哲学观正是其主客二分哲学的产儿。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在主客体关系上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人作为这个主体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究③。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亚昆那一方面强调一切文化的神学性质但另一方面又强调事物(包括艺术)的美在形式。

但这毕竟也说明,古希腊时期强调从形式方面探索事物的美,这种思想即使在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没有完全中断。

即使在“情感论”盛行的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离开音乐的情感内容而从形式角度去探讨音乐本质的倾向并没有完全终止。

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把数学看作音乐的基础,把数的关系同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内容联系起来,把音乐称作是“心灵的数学练习”。

18世纪末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发表第一次为音乐美学中的“形式———自律论”从哲学———美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康德把美视作一个独立的范畴,将它从“真”与“善”中分离出来,在他的音乐观中进而将纯音乐的美看作区别于“真”与“善”的纯“形式”范畴。

孔德的实证主义则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对他所面对现象和事实的实证性的描述。

这是人的一切认识的根源,人的一切知识和认识都只能限制在现象和事实的范围之内。

科学也正是在这个范围之内依靠观察、实验和理性对现象和事实的实证性描述。

这样,康德和孔德的上述思想就为美学乃至音乐美学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专门的学科领域从哲学原理上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前提。

汉斯力克的形式自律论美学专著《论音乐的美》的哲学基础,正源于此。

如果没有主客体分离的哲学思维作为基础和前提,音乐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是难以形成的,当然也就谈不到发展和深化④。

同样,与“自律论”美学观点几乎完全相悖的“他律论”美学,也是西方主客二分哲学主旨影响下的产物。

“他律论”或“他律美学”主张,音乐受外在规律的制约,音乐法则来自音乐之外,音乐体现着客观外在世界,标志着客观现象,主要是人类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正是这一内容决定了音乐的形式、结构、音响、逻辑等等。

所以,“他律论”也可以称作“情感论美学”或“内容美学”。

主张“他律论”者,几乎没有不推崇歌剧、歌曲和标题音乐的,就是涉及所谓“绝对音乐”、“纯音乐”、“无标题音乐”,也往往绕过作品而去讨论作品的社会背景、思想立场等⑤。

总之,这派人希望能找出109——作品与现实的确定性的联系。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将音乐同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指出:“节奏和乐调是依照最接近现实的模仿,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性情。

”这种音乐模仿论,就是承认音乐内容来源于音乐之外的事物。

这一点而言,它可以说是“他律”论美学的最早雏形,为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中的“情感论”,开辟了最初的道路。

在这种观点中,音乐就像一面镜子,音乐的内容是人类情感,音乐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被“模仿”这个词含糊的概括,这个论点也不能不归因于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倾向。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家则认为,音乐的内容不是现实的客观存在,也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而是与彼岸世界的上帝相联系。

上帝是音乐美的最终来源。

对于像奥古斯丁和托马斯?亚昆那样的经院哲学家们来说,音乐的美不过是上帝在音乐这个对象身上打下来的烙印,是上帝自身性质的体现。

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美观照上帝的美。

一句话,“上帝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本身又被置于一边。

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运动使音乐思想发生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新兴市民阶级的思想代表———人文主义者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的对封建思想体系的批判中,用人性、现实生活、追求人生乐趣来取代神、彼岸世界和禁欲主义。

用人文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音乐学者们把古希腊的模仿论作为自己音乐观的出发点,同时赋予这种学术以新的内容。

他们的音乐观中已开始把人的情感提到重要地位,声称音乐是“热情的心灵表现”,认为音乐能像语言一样表达人的情感⑥。

这样,音乐又只是情感的载体和传递媒介。

19世纪上半叶和整个18世纪,具有明显“他律论”倾向的情感美学最终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卢梭在论述旋律时指出,“是什么使音乐成了模仿的艺术呢?是旋律,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和喜悦的呼声,表现了威吓和叹息,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

”当时的玛泰松、马尔布格、苏尔策等人都把音乐看作是描写“各种心底意向”,具有表达“人类各种激情”的艺术。

在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中,情感和理性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平衡,而真正情感的表现仍是他们音乐的灵魂⑦。

此时虽提倡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但强调的仍是情感的表现,对音乐的本质认识被集中在作为主体的人对音乐的情感感受上,这也是西方主客二分哲学思维特征影响的产物。

19世纪欧洲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作为一种音乐哲学的观念,已成为这个时期作曲家和音乐美学家的普遍共识。

他们崇尚情感,把情感视为音乐艺术的真实内容。

19世纪上半叶,西欧资产阶级社会知识分子的阶级意识更加成熟,他们高度肯定自身,包括自身情感的价值,强烈要求最后冲破封建社会思想残余的束缚,发展个性,解放个性。

音乐成为这种精神趋向得到最广阔、最自由的发展的领域⑧。

对浪漫主义的“他律论”音乐哲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音乐观。

他认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内容不过是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理念(或称绝对精神)以感性方式的显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

黑格尔的哲学美学体系决定了它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个问题上是一个二元论者。

他认为形式是内容的外在显现,是由内容决定的;这内容是在某种客观的独立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外的理念,没有这内容,形式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前提。

李斯特的音乐批评的理论支柱正是来自黑格尔的美学。

他认为音乐无时不在表现情感,甚至音乐本身简直就是情感的“化身”,并明确地把音乐的形式看成情感内容的“容器”,强调了音乐中形式的存在和价值都是始源于情感内容的表现。

李斯特的这种音乐哲学观代表了几代浪漫派音乐家对音乐中的内容形式问题,乃至对整个艺术本质的理解。

从这个角度反思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哲学的发展状况时,我们会发现,中西之间在这个领域的差异是明显的。

与西方哲学强调主客体分离的趋势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种崇尚“天人合一”的倾向。

这种世界观在中国思想史中有很深的根源。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知性则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天与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并认为“天”是决定世间一切事物发展的力量,又是人的道德观念的本原,人应该追求一种天人“同流”的精神境界。

庄子所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也是“天人不分,主客冥合”的境界。

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强调天道与人性的统一,而这个天其实指的是“神”,反映的是一种被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一理论由于实践意义强,又使统治者心悦诚服,于是在中国迅速趋于成熟,形成了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到了宋代已发展成为当时的哲学主流。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社会道德伦理观念与自然界的规律是完全合一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事实上已不存在了。

阳明学派继承并发挥了“心即理”的学说,进一步消解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使“天人合一”学说在理论上更加彻底和成熟。

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包含着合理的辩证的因素,用今天的哲学术语来讲,也就是“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的因素,这诚然是非常可贵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建立在对世界本原做混沌模糊的推断基础之上的“物我交融”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严重地制约着中国科学家的理性思维,使科学家缺乏大自然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的思维,普遍相信天人感应的理论,从而根本上怀疑自然规律的存在与稳定,进一步导致对科技成果过于人文化的筛选,以及对科技价值观的压抑与轻视⑨。

这种思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几千年以来极大的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社会科学方面。

这恐怕是中国古代音乐哲学家长期以来疏于将音乐这门艺术作为对象,做缜密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未能建构起独立的学科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传统的音乐哲学还未能将主体对音乐的感悟和体验同作为客体的音乐本体自身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作深入的哲学反思时,当音乐这门特定的艺术同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等姊妹艺术之间的界限尚未划清时,它在近代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落在西方的后面,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