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的致中和思想及方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融合了哲学、艺术和实用性的综合体现。

在古代,中国人对于设计的追求并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的美观,更注重于内在的含义和文化的传承。

首先,中国古代设计注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人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设计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取材于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在建筑、家具、服饰等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得古代的设计作品更加具有内在的灵性和自然的美感。

其次,中国古代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

古人认为设计应该服务于人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情感。

因此,古代的设计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无论是家具、器皿还是园林,都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实际需求,追求“舒适、便利、美观”的设计目标。

最后,中国古代设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古代设计师们深刻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敢于进行创新和突破。

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使得古代的设计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

这种设计理念在古代的建筑、家具、服饰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传统文化。

这种古老的文化中,有一种叫做“设计思想”的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历过时间流变而形成的设计思维。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带来
平衡,进而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古代的设计者们采用了遵循“五行”原则的设计思想来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五行”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宇宙生命
力学的共振规律的观念,有它的指导精神。

“五行”的概念将宇宙声动,时间流逝和四季
变换,以及对太极和立体空间的认识等等,作为基本参照,将它们作为设计思维的基础。

“五行”理论将建筑作品与宇宙、人类、自然三大类别有机联系,强调自然界与人类
心灵状态的相容性及建筑设计与自然结合的和谐共生。

古代建筑设计旨在使设施在自然环
境中协调一致,与其他景观共存,发挥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和谐状态。

此外,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还强调“简洁易用”为原则,着重提高建筑机械和空间设
计的使用效率,使其符合人类使用习惯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结合基本概念,如“五行”理论、“和谐与共生”思
想以及“简洁易用”原则,在进行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上,具有独特的通用性与无穷的创
造性,具有历史意义。

它为当今广大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有效的积极的灵感。

中国古代制器质量观:中庸与平和

中国古代制器质量观:中庸与平和

微 至 ,无 以 为戚 速也 。” 朴 属 ,犹 附著 坚 固貌
也 。至 于 “ 至 ” ,郑 司农 云 : “ 微 微至 ,谓轮 至 地 者少 ,言其 圜甚 ,著地 者微耳 。著地者 微则 易 转 ,故 不微 至无 以为戚数 。”对 当时 的技 术水平
而 言 ,取 中庸 与平和 ,是取 得提高 车辆任 载性能
论。 )
轮轴则 在三尺 有三 寸处 ,加 上底盘 和底 盘与轮 轴
《 工 记 》中 对 制 车 提 出 了 许 多 技 术 规 范 考
之 间的连接物 ,舆 ( 中装 载东西 的部 分 ) 到 和标 准 ,大 多表达 了取 中庸与平 和 的思想 。这里 车 可
四尺 ( 现 在 7 . c 约 88 m,对 健 全 的人 而 言 ,上 下 这 再 举一 例 : “ 凡察 车之道 ,必 自载於地 者始也 ,
殷墟 发掘 商代 五 乘 车
的重 要 手 段 。
II_ II _I
一c e 内 : 统 。 5 5 /
S n 疼 量 试 计测
中 国古 代 制 器 质 量 监 督 管 理 ( 列连载七 ) 系
讲座
Kn wl g o e e d
Le t e c ur s
中国古代 制器质量观 :中庸 与平 和
本 刊 特 约撰 稿人 高 怀瑾
《 工记 》非常重 视对制 器 的合 理化设 计 , 考 并 且是有原 则 的 ,其 中最突 出的一条 是取 中庸与
局 限所 致 。最 好 的尺寸应 是所制 车轮 尺寸既方 便 备, 尺寸和规制在与其他车 辆相 比时处 于最高标 其 所承 载的人上 下方便 ,马匹又不致 太 劳累 。唐 贾 准的位 置 , 因此 当时有一 些权贵宁可舍弃上下 车的 也要大直径 的轮子, 是追求奢侈的表现 。 公 彦 据 实 考证 云 :其 时 “ 车 之 轮 ,六 尺 有 六 方便 , 兵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机械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机械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

Design 设计, 2018, 3(3), 59-64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designhttps:///10.12677/design.2018.33010Mechanical Design Method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Renjie Song1, Jin Zhou2, Ziye Wei1, Qinwei Wang31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2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3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Received: Aug. 13th, 2018; accepted: Aug. 27th, 2018; published: Sep. 3rd, 2018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Nowadays,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competition in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The es-sence of competition is talent competition. The core of talent competition is the competition of creativity. This paper combined the classic cases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design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methods. In view of various types of design, this paper circled the design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law of innovative design from various angles. This paper is useful to the innovative design by referring to ancient Chinese ma-chinery or using existing machinery.KeywordsMechanical Design, Ancient Classic, Innovative Thinking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机械设计方法与创新思维宋仁杰1,周进2,魏子晔1,王秦伟31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湖北武汉2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湖北十堰收稿日期:2018年8月13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7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3日宋仁杰等摘要创新是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也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在建筑、工艺、服饰等各个领域,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都体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注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建筑师们注重结构的稳固和美学的表达,追求“气韵生动”的设计风格,通过对建筑形式、色彩和装饰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工艺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工匠精神”,强调工艺品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细腻的装饰。

中国古代的工艺品以瓷器、丝绸、漆器等为代表,这些工艺品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展现出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独特魅力。

工艺品的设计追求“天人合一”,融合了自然界的灵感和人类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服饰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礼仪之邦”,服饰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礼仪和文化传统。

传统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设计,以及面料的选择和剪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服饰设计追求“天人合一”,融合了自然界的灵感和人类的审美情趣,展现出中国古代服饰设计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的结晶。

这些设计理念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古代,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求,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

首先,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设计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体现在建筑、家具、服饰等方方面面,都强调材料的选用、形式的塑造和功能的运用与自然的契合。

其次,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古人认为设计应该服务于人,
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在古代的设计中,人文关怀、人性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建筑、器物还是艺术品,都注重人的舒适和美感。

另外,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中和”和“均衡”。

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
应该追求平衡和和谐,包括设计。

因此,在古代的设计中,往往会看到对称、平衡、比例等原则的运用,以及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融合了自然、人文和哲学思想的综合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这种设计理念对当代设计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设计中应该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追求平衡和和谐,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急需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致中和”两极理念的完美体现7页word

“致中和”两极理念的完美体现7页word

“致中和”两极理念的完美体现《礼记?中庸》中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致中和”理念的出处。

其实,“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的“致中和”理念一直是中国叙事领域的潜规则或曰基本原理。

而作为06年中国电视荧屏上亮点之一的电视剧《刀锋1937》即熟谙此叙事潜原则,从人物称谓的变化,到人物自身的位置势能和本体势能的相互转化,都巧妙运用了“致中和”的两极设置。

该剧把弄堂里的小人物郑树森拿捏得妥帖精当,把上海滩的“江湖”挥洒得波澜壮阔。

把三十年代的大中国打磨得悲切壮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境界。

一、剧中人物称谓变化所体现的“致中和”两极理念笔者分析郑树森,不是从郑树森本身出发。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从周围人对郑树森的认识评价入手,对郑树森人物性格特色和心历路程进行反观。

而反观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对郑树森的称呼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不难看出他性格中的对立相、互殊相。

郑树森原本是上海弄堂里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有一个绰号叫“顶针”,被江湖上的老大们称作“小瘪三”;经过庞德的“栽培”,郑树森亲手枪杀了恶霸,一夜间成了让人闻风丧胆的“郑老大”;后来在虞中和的“提拔”下,他跻身上海滩十二老大的行列,人前人后被称为“郑老板”;面对家仇国难,郑树森最终成为一名为自由而不断斗争的革命“同志”。

“顶针”以及“小瘪三”集中体现了郑树森初期的主要性格――胆小怕事。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弄堂里出来的一个小瘪三,没什么大本事,没什么大志气,我就是为了一个小日子好好活着,图个平安。

……”所以郑树森值班时恰巧遇到庞德越狱,却因为恐惧无论如何也开不了枪;刑场上,郑树森因为不敢枪决犯人,而跪坐在地号啕大哭。

从“郑老大”这个称呼开始,郑树森逐渐变了个人。

其性格中勇敢无畏的一面逐渐被挖掘出来。

但是懦弱和勇敢这性格的两极在此阶段还是不断斗争相互矛盾的。

此时的郑树森虽然在千钧一发的时刻终于开枪射杀了恶霸常昆,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了威霸四方的“郑老大”。

知者创物,巧者和之——散论《考工记》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

知者创物,巧者和之——散论《考工记》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
第1 0卷 第 6期
21 00年 1 2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a g o gU iesyo eh oo y S ca S e csE io o ra n d n nv ri f c n lg ( oil d n e dt n) o Gu t T i
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L ‘ ”6 和为贵” 《 J ( 论语》 , j )L 7
“ 乐与 天地 同 和 ” ‘ 论 形 躯 , 乎 大 同 , 同 大 。 颂 合 大 而无 已。 ‘ , ” 子 天之 合 也 ; , 之 合也 。 ¨_ 合 我 人 ” U“ 异 以为 同 , 同 以为 异 ” ¨ 散 。 庄 子 以和 为 天 ( ) 道 的
V0 . O . 1 1 No 6
D c2 1 e .00
知 者 创 物 , 者 和 之 巧
— —
散论《 考工记》 的机械设计美 学思想
张 洪 亮
( 东 工 业 大 学 艺 术 设 计 学 院 , 东 广州 , 10 0 广 广 509 )

要 : 考工记》 《 作为先秦 时期编写的一部关于机械 工艺制作 的科技 名著 , 其所 蕴含 的设计美 学思想 非常 丰富、
深邃 , 章 再 就 其 中的“ 合 ” “ 人 合 一 ” 文 和 、 天 的基 本 思 想 、 涵及 其 所 表 达 的辩 证 关 系进 行 了讨 论 。 内
关键词 : 考 工记》 机械 设计 《 中图分类号 : 3 . B8 2 1
美学思想 和 谐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6 3 2 1 0 -0 90 17 -2 X【00)6 0 6 -4
本质 , 也是人 的本 质 , 天和人 其本 质都是 具艺 术精 神 性的 , 子 以和注 释 德 , 与 性 同义 , 的是人 的本 庄 德 指 质 , 即是认 为人 的本 质是 和 , 即是认 为人 之本 质 这 亦 是 艺术 性 的。l 所 以没 有 “ ” 没 有 艺 术 的统 一 , l』 和 便

关于“致中和”思想的一些思考

关于“致中和”思想的一些思考

关于“致中和”思想的一些思考
《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中的“中”即天下万物万事根本的价值标准,“和”即天下共行的大道。

可见中庸、中和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性,中医药的思想也深受其影响。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中医药强调平衡治疗,即恢复脏腑功能,使阴阳重新平衡,这里也蕴含着整体观的思想,而如何恢复平衡?中医就用“致中和”的办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而且治疗的方法注重比较温和的,不会太过激,这样调节阴阳平衡使其达到“和”。

如果从反面来看就更好理解了,平衡的反面是太过或不足,即“过犹不及”,什么事情达到刚好的程度就好,太过了会引起其他不必要的问题,而没达到呢,又会解决不了问题,而“不及”立刻补救还来的及,但是“过”解决起来就会比较麻烦。

所以中医更强调“过”的危害。

像我们以人参进补,适量可达到滋补的作用,但对于阴明燥热的人,就会适得其反甚至病情恶化。

所以说补药不能多吃,不能乱吃是很有道理的。

也正是由于这样“致中和”的思想,中医采用的是化解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调动病人的抗病能力和致病因素作斗争,因此对致病因素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针对治病因素的对抗性打击,治疗的方法和效果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对同样的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药方。

但是,我想这也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阻碍,针对性治疗总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对大规模普遍性疾病的治疗。

苏晓丽 5121309011。

从“中和”思想论中国古代“秤”的设计美

从“中和”思想论中国古代“秤”的设计美

从“中和”思想论中国古代“秤”的设计美作者:余建荣卢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处理事物,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中一个根本理念和价值核心。

中国传统重要器物“秤”的发展经历了从粗略到精确、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其中所具有的设计美都蕴含着“中和”思想,反映了人们“中和”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具体体现在“功能美、形态美、材质美、工艺技术美、纹饰美、寓意美”等审美内容之中。

关键词:中和思想;中国古代秤;设计美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151-02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的竞争中,产品的创新设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把传统文化和符号运用于产品创新设计中,是体现设计民族化的根本途径。

设计的民族化是以继承传统文化为根本,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和创新的发展。

创新是产品设计的灵魂,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技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旧元素,新组合”。

“中和”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观念和文化观念。

是古人对于事物即矛盾存在状态的一种深刻认识。

“执两用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在构建和调节主客体和谐关系的最一般方法论,并进而形成为惯性思维定势。

在中国众多传统器物中,称量工具“秤”以其功能性和文化性成为特有的民族符号。

作为一种古老的“权衡”工具的“秤”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从中发展出丰富的文化意义。

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与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一脉相承,它在古代乃至现代的日常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经历了从粗略到精确、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其中所具有的设计美都蕴含着“中和”思想,反映了人们“中和”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具体体现在“功能美、形态美、材质美、工艺技术美、纹饰美、寓意美”等审美内容之中。

一、“中和”思想下中国古代秤的功能美功能是造物设计的首要目标,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它是事物所发挥的作用的语言体现形式,是事物所具有的本有属性。

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中和之美

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中和之美

37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中和之美陆少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摘要:中国传统器物在实用功能上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在审美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丰富多彩的器物造型背后,蕴藏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和之美,这些思想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器物造型的理解和对审美的追求,是民族设计风格形成的理论依据。

本文从传统器物的装饰设计、材质运用和造型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和研究,对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探索传统美学思想对器物设计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指导现代器物设计。

关键词:器物设计;美学思想;中和之美引言:设计的本土化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器物设计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全国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下,现代器物设计要走一条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的道路,将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因此,对传统器物设计中的美学思想的探究显得十分必要。

1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其中对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哲学思想。

综观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哲学观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就是讲究“中和之美”。

关于中和之美,学术界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在众多学术观点中,朱自清对中和之美的研究影响比较广泛。

孔子的《礼记·经解》中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朱自清通过研究儒家的美学体系,认为儒家诗教中的“温柔敦厚”,“是和、是亲、也是节,是敬,也是适,是中。

”朱自清的这种将温柔敦厚看做是中和之美的观点对学术界影响较深。

除此之外,中和之美也体现在儒家的其他观点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高度赞赏中庸之道,要求为人处世要保持平和,把握分寸,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拖沓蹉跎。

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中和之美

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中和之美

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中和之美作者:陆少坎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中国传统器物在实用功能上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在审美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丰富多彩的器物造型背后,蕴藏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和之美,这些思想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器物造型的理解和对审美的追求,是民族设计风格形成的理论依据。

本文从传统器物的装饰设计、材质运用和造型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和研究,对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探索传统美学思想对器物设计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指导现代器物设计。

关键词:器物设计;美学思想;中和之美引言:设计的本土化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器物设计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全国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下,现代器物设计要走一条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的道路,将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因此,对传统器物设计中的美学思想的探究显得十分必要。

1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其中对传统美学思想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哲学思想。

综观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哲学观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就是讲究“中和之美”。

关于中和之美,学术界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在众多学术观点中,朱自清对中和之美的研究影响比较广泛。

孔子的《礼记·经解》中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朱自清通过研究儒家的美学体系,认为儒家诗教中的“温柔敦厚”,“是和、是亲、也是节,是敬,也是适,是中。

”朱自清的这种将温柔敦厚看做是中和之美的观点对学术界影响较深。

除此之外,中和之美也体现在儒家的其他观点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高度赞赏中庸之道,要求为人处世要保持平和,把握分寸,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拖沓蹉跎。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深受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
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在古代,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美观,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和文化的态度和追求。

首先,中国古代设计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人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
艺术和美学的典范。

因此,古代设计师们常常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设计中。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人常常采用“山水相依”的理念,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中国古代设计强调与人文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非常重视人文精神,认
为人文是设计的灵魂。

因此,在古代设计中,常常体现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表达。

比如,在家具设计中,常常采用文人雅士喜爱的材料和造型,体现出对文人雅士生活品味的尊重和追求。

最后,中国古代设计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精湛。

中国人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设计也是一种艺术。

因此,在古代设计中,常常注重工艺的精湛和艺术的表达。

比如,在陶瓷、丝绸、织锦等工艺品的设计中,常常体现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
和追求,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今天的设计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其影响不仅贯穿了古代的建筑、工艺品,更在
今天的设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设计理念以“天人合一”、“天人合和”、“天人合道”为核心,体现着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中国古代设计理念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
建筑遵循自然环境,尊重山水,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这种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古代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代工艺品的设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延续,许多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注重人性化和社会价值,追求产品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最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道”,注重人与道德的和谐统一。

古代
艺术品的设计注重道德伦理的体现,强调人与道德的和谐统一。

这种理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许多艺术家在作品设计中注重道德价值和品质追求,追求艺术与道德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在今天的设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强调的
“天人合一”、“天人合和”、“天人合道”等理念对现代设计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在古代,中国人民在建筑、工艺品、服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这些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更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师注重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和人体比例来设计的。

例如,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常常建在山水之间,利用自然的地理环境来增加建筑的气势和美感。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风水”理念,即建筑物的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自然界的气场,以求得吉祥和平安。

在工艺品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形神兼备”。

古代的陶瓷、织锦、雕刻等工艺品都注重形式的美感和精神内涵的表达。

例如,中国的青花瓷器在造型上精美细致,同时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和意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古代的织锦和刺绣也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观和传统故事的艺术再现,展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生活情感的寄托。

在服饰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以“端庄典雅”为主。

古代的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面料的质感,同时还注重服饰的款式和剪裁。

例如,古代的汉服和唐装都以直筒式的剪裁和简洁的线条为主,展现了中国人对内在美和简约美的追求。

古代的服饰还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和意蕴,使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和“端庄典雅”。

这些设计理念不仅在古代的建筑、工艺品和服饰中得到了体现,更影响和启发了后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在当代,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中汲取智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为当代的设计工作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古代中国人在
建筑、工艺、服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建筑师们常常以
自然为师,力求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

古代建筑的设计注重对称、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例如,古代宫殿的设计常常以“九宫格”为基础,取其象征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谐统一的理念。

在工艺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

古代
工艺品常常以自然界的花草鸟兽为题材,通过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图案展现出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古代工艺品的设计理念注重“以形传神”,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力求在工艺品中体现出精神的内涵和自然的美感。

在服饰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的追求。

古代
服饰的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常常以自然界的花鸟图案为主题,通过绣花、刺绣等工艺展现出服饰的华丽和典雅。

古代服饰的设计理念注重“以衣显贵”,追求“衣冠楚楚”的境界,力求在服饰中展现出尊贵和美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的追求,凝聚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这些设计理念不仅在古代建筑、工艺、服饰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二历史材料论述设计理念

初二历史材料论述设计理念

初二历史材料论述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指在进行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思想和理念。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会有所不同,对于初二历史材料的论述,我们可以以古代中国为例,来探讨古代中国的设计理念。

古代中国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工艺品上。

其设计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古代中国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

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古代中国的建筑和工艺品设计注重融入自然元素,追求与自然相一致。

例如,宫殿、庭院的设计经常会以山水为背景,取景山川,借助景观的自然之美,使得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其次,古代中国的设计理念强调“顺应自然”。

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的原则,一切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随气顺体、随顺宜宜”,即“顺应自然”。

在古代中国的设计中,人们注重研究自然规律,借鉴自然界的样式和构造,使得建筑与工艺品的设计符合自然界的原则和要求。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古人会根据地势、气候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建筑位置和格局,以便适应自然环境;在工艺品设计中,古人会利用自然材料和自然纹样,使得工艺品的形式和图案与自然界相契合。

第三,古代中国的设计理念强调“形神兼备”。

古人认为,一个设计不仅要注重外形的美感,还要追求内在的精神意义。

在建筑设计中,古人注重体现建筑的功能性,追求结构上的稳定和实用性;在工艺品设计中,古人注重融入文化符号和宗教意义,表达出深刻的人文内涵。

通过这种形神兼备的设计,建筑和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最后,古代中国的设计理念强调“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古人认为,传统是积淀着文化和智慧的财富,但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在古代中国的设计中,人们尊重传统,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和文化,但同时也不排斥创新。

通过将传统的设计元素与新的创意结合,古人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和工艺品。

这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既能保持传统的文化特色,又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什么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源远流长,深受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设
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美观,更是融合了人们对自然、宇宙、道德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古代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以及对和谐、平衡和美的追求。

首先,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古人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家,山水、花鸟、草木都是天地间的灵气,因此设计师们常常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建筑、家具、器皿等设计中。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设计原则,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筑师们常常根据山水的地形特点来设计建筑,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强调平衡与对称。

在古代,人们认为宇宙是一个平
衡和谐的整体,因此设计师们在设计中追求平衡和对称,以体现宇宙的秩序和和谐。

在建筑、家具、织物等设计中,常常能看到对称的图案和布局,以及平衡的结构和比例。

最后,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内在美和精神意义。

古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相
辅相成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和美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古代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寓意深刻的图案和装饰,以及蕴含着道德和哲学思想的设计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宇宙、道德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体现了人们对和谐、平衡和美的追求。

这些古代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对艺术和手工艺的追求,更是对人生哲学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当代,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更具有内涵和精神意义的作品。

揭示中国古代“中和”理念的丰富涵义

揭示中国古代“中和”理念的丰富涵义

揭示中国古代“中和”理念的丰富涵义第一,“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孔子有一个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对后代颇有影响,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篇》)“君子”是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这里的两种说法是孔子用来描述他所理解的有仁德修养的人与粗俗的人的区别,君子,即有修养的人是以道义来与人交往,团结人的,而小人,即粗俗的人则是盘算利益与人交往,以图利为目的来相互勾结,不顾道义。

君子与人交往出自公义,小人与人交往出自私心;君子因道义与人团结,小人图利益与人勾结。

所以,君子与人相处讲的是和谐,但不是一味附和;小人与人相处重视的利益相通而不是团结和谐。

孔子讲的这“和而不同”,主要是指君子讲仁义,重和谐,但并不主张人云亦云,盲从别人的看法,讲和谐并非不要个性,也不是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在顾及和谐的前提下,有不同意见是可以提出来的。

和,不是泯灭个性,不是没有主见,而是该说的要说,该争的要争。

传说中由孔子编的《孝经》说明了这当争则争的状况,孔子说:“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孝经》)儒家主张讲仁义,推崇“三纲五常”(君子臣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十分注重尊卑等级,但是,孔子并不是主张一味求意见雷同,如果有不同意见,且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合理的,即便臣在君面前,子在父面前,也是必须争的,君子讲究的是“和”,是和谐,而不是“同”,不是附和的一味没有原则的求同。

强调“和而不同”,这是符合仁的原则,也是讲礼的目的,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其实,“和而不同”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的观点,也不只是儒家的看法,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这一种观念了,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和”的词义能帮助理解其起源和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的致中和思想及方法
“中和”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观念和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所创立的致中和的思想,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的系统思想。

中和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与金文之中。

北宋丁度等修<集韵>,引<说文>云:“中,和也。

”“和”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

中和二字,更有意指事物与它所处的环境而相联系的总体结构实现融会统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形成的传统是:即使分别使用“中”、“和”二字,也都用以表达“中和”概念的总体内涵。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从整体上、总体上认识事物及发展规律的思想传统。

“致中和”是中国哲学的观念,最早见之于<礼记⋅中庸>第一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者也,天下之大家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相生相克,它们之间的平衡,既有天然平衡,又有人为平衡,包括适当相克,反而相生,“损之而益”。

从哲学上讲,用一个字表述就是“和”,二个字就是“中和”。

“中和”所代表的宇宙万事万物的平衡状态,是客观的,而“致”是主观的努力,“致”就是要努力达到“中和”的目标。

“致中和”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思想的最高原则。

中国古代铁机械设计师们就是以达到“和”与“中和”为最完美的目标。

中和思想与致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

“致中和”就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的整体之中,并在不同事物的中和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避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致中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准确、明白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技术思想及其设计方法的本质。

这在古代大量涉及工程技术的典籍中,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和论证。

如<盐铁论>中有“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刚柔和,器用便。

”工具制作与安装得宜,使用起来就很方便,和作为合宜之义用。

<淮南子⋅山训>中有“毂强必以弱辐,两坚不能相和”,说明车毂与辐条的装配,须采用不同硬度的材质,才能使之配合紧密,和作为适应之用。

如此之例,不胜枚举。

<周礼>之<冬官⋅考工记>也是十分重视中和价值的古代工程制造专著。

它以国家最高的技术文件的形式,说明技术状态,其所载五材30工的制作制度与标准就体现了“致中和”设计的思想与方法。

机械设计所涉及的技术门类甚多,综合各门专业而具有整体特征是机械工程技术突出的特色,重视“致中和”的价值,保证制作过程的完满和谐,才能使机械的制造达到“材美、工巧”的要求。

<考工记>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良”的设计目标。

而其中“辀人为辀”则提出相应的设计准则和质量要求:“辀注则利,准则久,和则安,辀欲弧而折,经而无绝。

”这里,“和”为调和之意。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和之,是指各部件的安装达到和宜、适中的要求。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此“和之”是指制造弓时要按不同的季节进行,不能违背取材的规律。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总旨虽“贵五谷而贱金玉”,但其论述明代的冶金的金属加工的内容几乎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一。

其中灌钢的生产工艺可以说是变不和为和的“致中和”思想在冶铸生产中的实例。

“生熟相和,炼成则钢。

”宋应星这一句精辟的概括,对“和合”思想及炼钢工艺,是一种及其生动的描述。

中国古代机械设计“致中和”思想及其方法是成功的范例,无疑要属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了。

曾侯乙编钟共计65件,钟架构件和钟挂件246件,它以数量之多,铸造之精,音律之全,音色之美,而备受世人的关注,也为人们研究古代音乐及青铜器提供了无比宝贵的实物资料。

曾候乙墓出土的编钟群就是用于演奏的乐钟,古之乐钟之所以是应用“致中和”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结果,是因为各种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不
论其难度如何,其目的都是必须服从于钟的音准与音调这个“和”的目标。

制造过程中各道工序,无论设计尺寸、冶炼、铸造,还是冷加工、热处理,它们之间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制约的,设计者必须具有将制造过程的各道工序有效地组织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并严格按照要求施工。

这样,才能完成设计的目标,不然,毁钟更铸。

<吕氏春秋⋅仲冬纪>、<淮南子⋅修务训>均有古人论此的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代乐钟设计过程中以音准和音调为出发点,而制造过程所涉及的机械工程技术诸方面的工艺都是为这二者服务的。

古代设计师不仅要完成制作过程,还要严格按实际审听的准确度来衡量设计制造过程是否成功。

没有“中和”与整体的设计思想方法,是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而严格的制造过程的。

编钟的制造过程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难度之大、涉及的学科之广,可为先秦机械工程技术之最。

在它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制造的每一工艺过程与整体目标的结合,即要与演奏效果联系起来达到和谐一致的设计目的。

这其中有各种制造工艺、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统一,也有科学技术与工艺之间的联系与统一,没有和合思想和整体的把握,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曾侯已编钟群的制作反映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机械工程技术语言,其设计所涉及的技术包括图学、冶金学、金属学、金属热处理、金属切削诸多方面。

它的设计制作不仅要预期单个编钟的音响,还要考虑到每一编钟在整体演奏中的效果,即必须符合整套编组乐钟中应发出的乐音。

曾侯已编钟,音律完备,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仅比现行大型钢琴少左、右各一个八度。

在中间通用的三个八度范围内,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全套编钟的每个乐钟都能发出两个成大、小、三度音程的乐音,演奏各种乐曲。

1978以来对它的研究成果表明: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古代乐钟的制造与调律技术经验,仍然是我们至今用现代科学技术都还达不到的水平。

学者们至今仍在思索编钟的振动和发声的规律,仍在研究一个钟能准确发出两个乐音——即一钟双音的原因,仍在探讨保证其理想的音色应如何选择合适的合金成分。

古之编钟究竟是如何从设计上达到一钟双音的目标呢?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古编钟的设计者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几个措施:(1)几何形状设计。

编钟独特的合瓦形结构,不仅提供了双音形成的条件和独特的音色,而且提供了音高的可调性。

合瓦形钟体与圆钟不同,它具有敲击时衰减快的效应,并且提供了与钟口长短轴成反对称的基频振动模式。

(2)化学成分设计。

编钟的金属材料成分是影响编钟声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编钟的材料是锡青铜,并加有少量的铅。

这些铅是原生矿带入的,还是古编钟设计者有意加入的呢?经过研究,编钟的铅含量远远高于铜绿山古铜矿坑出土的孔雀石上共生自然铜铅含量的<0.001%,其他元素可以认为是作为杂质由原料带入。

曾侯乙编钟的铅含量在0.6-2.88%之间。

有关研究实验结果说明,铅对钟的基频影响很小,随铅量变化,各分音声级变化不大,但当铅含量达2.88%时,基音的声级有减弱的倾向。

这表明铅对试钟的音色影响很小,当铅含量过高,音色有变差的趋势。

而作为演奏乐器的乐钟,钟声的衰减特性很重要,钟声若衰减太慢,在演奏时势必互相干扰,影响演奏效果。

含铅的钟,就可以加快钟声的衰减速度。

无疑,在编钟的化学成分中加入的一定含量的铅,是古编钟设计者有意为之。

并且,设计者将其含量确定在1.2%~2.8%之间,既能保证钟声衰减较快以适应演奏的要求,又不导致音色变差。

“致中和”仅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古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设计思想的最高原则。

无论是<考工记>中“巧者和之”的论述,还是<天工开物>中“生熟相和,炼成则钢”的记载,都反映了古代机械制造所追求的“致中和”的目标。

而编钟制作所表现的礼乐精神,正是“致中和”思想的最为成功的范例。

编钟所涉及的科技与艺术等各个学科,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而达到浑然一体的目标。

曾侯乙编钟群是古代科学技术与艺术整体化的杰出典范。

它所表现出的永久魅力,也为我们今天机械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