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终结
唯物论理想主义
恩格斯论唯物主义的理想主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摘要一、举个例子来说吧。
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所以,他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
167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
因此,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
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
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
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
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当代名词解释
当代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提出背景:(1)国内:①需要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尤其是知识界)。
②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城市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国际: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2、“大跃进”新民歌运动答: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58年4月开始,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新民歌运动在毛泽东的提倡和推动下,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发展成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诗歌运动。
3、“两结合”名词解释答: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要求文学有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造方法,简称两结合。
1960年7月“两结合”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两结合”最为极端、刻板的理论形态是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4.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当代文学的理想主义
当代文学的理想主义贺绍俊㊀㊀当代文学是中国革命获取胜利后的文学ꎬ革命者当年是怀着伟大的社会理想来进行革命的ꎬ革命获取了胜利ꎬ建立起新中国ꎬ这既是理想主义的胜利ꎬ也是继续实现伟大理想的起点ꎮ这就决定了ꎬ理想主义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精神资源ꎬ也是奠定当代文学的一块基石ꎮ回顾当代文学70年ꎬ可以看到其中贯穿着一条理想主义的红线ꎮ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和继承ꎬ同时又意味着一种新文学的诞生ꎮ从延续和继承的角度说ꎬ二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ꎬ是以启蒙精神为动力的ꎮ而从新文学诞生的角度说ꎬ当代文学是革命胜利的产物ꎬ是以理想主义精神为动力的ꎮ1949年7月2日ꎬ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ꎬ周扬在大会上做的主题报告就是以 新的人民的文艺 命名的ꎬ他宣告这是一个 伟大的开始 ꎮ而这 伟大的开始 正是由高昂的理想主义精神拉开序幕的ꎮ诗人何其芳写了诗歌«我们伟大的节日»ꎬ发表在«人民文学»1949年10月的创刊号上ꎬ率先以高亢的曲调唱出了理想的颂歌ꎮ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也写于这一时期ꎮ长诗由 欢乐颂 光荣颂 青春曲 安魂曲 胜利颂 五个乐章组成ꎬ其主题就是赞颂人民共和国ꎬ赞颂共和国的领袖ꎮ这些颂歌无疑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精神ꎮ它也意味着ꎬ刚刚诞生的当代文学就是以理想主义为主调的ꎮ70年来ꎬ理想主义精神时而高昂ꎬ时而低回ꎻ既有正声ꎬ也有变奏ꎮ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讨论的话题ꎮ理想主义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主题意识ꎮ现实主义始终是当代文学的主潮ꎬ新中国成立后ꎬ正是在现实主义思潮的推动下ꎬ迎来了当代文学的第一个长篇小说丰收期ꎮ革命历史小说有孙犁的«风云初记»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㊁杨沫的«青春之歌»㊁梁斌的«红旗谱»㊁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㊁吴强的«红日»㊁曲波的«林海雪原»㊁冯德英的«苦菜花»等ꎬ现实题材作品则有柳青的«创业史»㊁周立波的«山乡巨变»㊁草明的«乘风破浪»等ꎮ这些作品的普遍特点都是在主题上强调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ꎮ理想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我们研究得还不够ꎬ我们过多关注它带来同质化的负面影响ꎬ而没有考虑到理想主义是如何影响到作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ꎮ在现实主义作家的眼里ꎬ理想主义不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ꎬ而是一个真实的未来ꎮ柳青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彻底ꎮ柳青就是一位理想主义精神特别突出的作家ꎬ他26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19.06.011当代作家评论㊀2019年第6期不仅要做理想主义的书写者ꎬ而且要做理想主义的实践者ꎮ实践者对理想主义的书写会更加地真实和深刻ꎮ他在皇甫生活了14年ꎬ这里既是他创作«创业史»的生活基地ꎬ同时也是他实践理想的基地ꎬ皇甫的王家斌对于柳青来说ꎬ就不仅仅是«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的生活原型ꎬ而且也是他以理想中的新农民标准去培养的对象ꎬ当时的区委副书记董廷芝回忆柳青对他说过这样的话:玉曲这么大一片就王家斌这一个社会主义苗苗ꎬ我们要拿出党性来ꎬ把这个苗苗扶持成ꎮ柳青在皇甫更多的时间考虑的不是写作ꎬ而是如何把皇甫村建设好ꎬ他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ꎮ中国古代文人不仅看重著书立说ꎬ也很看重文化实践ꎬ他们活跃在乡村社会ꎬ让文化普惠民众ꎬ以文化构建起一个良序的社会ꎮ人们称这些文人为乡绅或乡贤ꎮ柳青在皇甫就是一名具有革命信仰和革命理想主义的新乡贤ꎮ他在皇甫的14年大大拓宽了作家的意义ꎬ作家不仅通过笔ꎬ也能通过自己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ꎮ理想主义也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表现的空间ꎮ浪漫主义在现代文学期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ꎬ特别是在现代文学后期ꎬ它几乎都处在苟延残喘的处境了ꎮ但当代文学因为理想主义精神具有非现实的品质ꎬ便为浪漫主义提供了表现的可能性ꎮ新中国成立后ꎬ新的政权㊁新的国体具有一股朝气蓬勃的气势ꎬ自然与年轻人的青春气息相呼应ꎬ一大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在这种时代氛围下激发起创作热情ꎬ当他们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时ꎬ内在生命的青春力获得最自然的表达ꎮ而他们的这种最自然的表达又恰如其分地印证了时代精神ꎮ王蒙㊁路翎㊁宗璞㊁邓友梅㊁刘绍棠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ꎬ他们的创作因为这一特点便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ꎬ比如他们不约而同地通过讲述爱情故事来释放他们浪漫的青春ꎮ但是他们又不是缠绵于个人化的爱情书写ꎬ而是要将爱情纳入更为远大的理想之中ꎮ青春㊁爱情㊁理想必须谐调一致ꎮ如宗璞的«红豆»叙述了女大学生江玫和学物理的男青年齐虹的爱情故事ꎬ但最终因为理想的差异而使绵绵的爱情成为追忆ꎮ茹志鹃的«百合花»抒发了同志间的真挚友谊和异性间朦胧的爱恋ꎬ给残酷的战争和艰难的岁月留下了一缕浪漫的怀想ꎮ王蒙的«青春万岁»将理想主义做了最青春的表达ꎬ将一个时代的风采定格在这部作品之中ꎮ人类为什么创造了文学ꎬ是因为人类需要理想ꎮ与理想相对应的是现实ꎬ人类因为有理想ꎬ才会不满足于现实ꎬ才会在理想的激励下去改造世界ꎬ才会有了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ꎮ而人类理想经过思想的整合便形成了理想主义ꎬ理想主义是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ꎮ如果说思想性是文学的基本构成的话ꎬ那么ꎬ理想主义就应该是文学思想性的母体ꎮ其实ꎬ这并非是我个人的一己之见ꎮ在漫长的文学史中ꎬ它仿佛就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ꎮ鲁迅曾经说过: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ꎬ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ꎮ把文学比喻为火光和灯火ꎬ不正是因为理想精神能够照亮人们前行的路程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宗旨也强调了要奖励那些 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 ꎮ当然ꎬ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于理想的期盼以及赋予理想的内涵都是具有无限的多样性的ꎬ因此ꎬ人们会对理想主义做出不同的诠释ꎮ另外ꎬ如果人们将错误的信息植入到理想之中的话ꎬ也可能对文学造成伤害ꎮ正是这一原因ꎬ中国的文学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股否定理想主义的思潮ꎬ从此文学的理想色彩逐渐淡化ꎮ这股文学思潮所带来的变化并非一无是处ꎬ它纠正了文学曾被一种虚幻㊁僵化的理想所束缚的困局ꎬ解放了作家的思想ꎬ使作家更加贴近现实ꎬ更加倾心于对现实生存状态的精细描摹ꎮ但必36㊀2019年第6期㊀当代作家评论须看到ꎬ这股思潮造成了长期对理想主义的拒斥和贬责ꎬ当时就有人宣称ꎬ理想主义已经终结ꎮ在有些人看来ꎬ告别了理想主义ꎬ文学将会获得空前的发展ꎮ而事实是ꎬ在这种思潮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由于缺乏理想的润泽而变得干瘪和扁平㊁低俗和猥琐ꎻ文学成为了藏污纳垢㊁群魔乱舞的场所ꎮ有的作家干脆把写作当成了亵渎理想的发泄ꎮ所幸的是ꎬ文学并没有死去ꎬ这至少是因为众多的作家并没有放弃理想ꎬ并且为了捍卫理想而努力与平庸㊁堕落的行为抗争ꎮ1990年代的 人文精神 大讨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ꎮ张承志㊁张炜㊁史铁生等作家以重建理想主义和文学崇高感为目标ꎬ高高树起理想主义的旗帜ꎬ对抗当下物质与欲望极度膨胀的文坛ꎮ人文精神 大讨论尽管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ꎬ但在这个过程中ꎬ人们更加廓清了文学中的理想主义应该是什么ꎮ文学中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问ꎬ表现为对平庸生活与平庸人生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以及对生命极限的挑战ꎬ这种理想主义主要不是以其道德伦理内涵表现为 善 的特征ꎬ而是表现为求 真 ㊁求恒的执着与坚定ꎬ是对精神与哲学命题的形而上学思索ꎬ其极致状态的美感特征是悲凉与悲壮ꎮ比如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位孜孜追求理想的作家ꎮ他的写作不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目的ꎬ从而能够真正进入到人的心灵和浩翰的宇宙进行搜索与诘问ꎮ他以惨痛的个人体验与独特的审美视角叩问个体生存的终极意义ꎬ寻求灵魂的超越之路ꎬ形成了有着哲理思辨与生命诗意的生存美学ꎮ在思想日益被矮化和钝化的当下社会里ꎬ看看史铁生在活着的时候是怎么思想的ꎬ是怎么写作的ꎬ我们可能会惊出一身冷汗ꎮ史铁生从他写«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起ꎬ双腿就失去了行走的能力ꎬ但因为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ꎬ所以他可以用头脑继续行走ꎬ并走向了一个鸟语花香的精神圣地ꎮ在70年的岁月里ꎬ理想主义走过了一段由高到低ꎬ再由低到高的U字形的曲折路线ꎮ1970年代ꎬ理想主义在极端政治化的诠释下ꎬ几乎失去了生命的症候ꎮ1980年代在思想解放的激荡下ꎬ理想主义不仅很快苏醒ꎬ而且将80年代创造成一个理想精神高扬的时代ꎮ但是ꎬ1990年代理想主义遭遇经济大潮的激烈冲击ꎬ它陷入 衰微 ㊁ 退潮 (均为当时评论家语)的尴尬处境中ꎮ但我以为ꎬ应该将这一切都视为对理想主义的锻造ꎬ正是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ꎬ今天的理想主义才更加坚实有力ꎮ今天的理想主义更加沉稳ꎮ它不取张扬的姿态ꎬ而是紧贴着大地行走ꎻ它渗透在作家的骨子里ꎬ隐藏在写实性的叙述背后ꎮ诺贝尔文学奖宣称他们的宗旨是奖励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优秀作家ꎮ他们最终选择了中国作家莫言ꎮ莫言的确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ꎬ他的理想主义是建立在民间狂欢和生命自由基础之上的ꎬ这种理想主义针对着死板㊁庸俗㊁空洞的中国文化现状ꎬ是一种新的理想主义的表达方式ꎮ事实上ꎬ理想主义在作家们的笔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姿态ꎮ莫言是一种表达方式ꎬ而史铁生又是另一种表达方式ꎮ史铁生以非常低调的姿态书写理想主义ꎬ学者许纪霖敬称其为 另一种理想主义 ꎬ认为这是 一种个人的㊁开放的㊁宽容的㊁注重过程的㊁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ꎮ 这是一个尊重个性的时代ꎬ我们应该让丰富的个性融入到理想主义之中ꎮ个性化的理想主义也正是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趋势ꎮ比如 70后 一代曾被认为是失落理想的一代ꎬ然而 70后 作家徐则臣则自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ꎬ不过阅读他的作品ꎬ就会发现他所表现的理想主义精神不同于80年代曾经盛行的宏大叙事ꎬ他更愿意从一个流浪汉身上发现理想主义的火种ꎮ当代文学70年ꎬ理想主义精神的内涵处46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19年第6期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之中ꎮ总的来说ꎬ有两种趋势值得引起人们重视ꎮ其一ꎬ由政治的理想向人文的理想转变ꎮ当代文学的理想主义不仅包含着政治内涵ꎬ也包含着人文内涵ꎮ新文学在诞生之际就埋下了思想启蒙的种子ꎬ在以后的文学发展中ꎬ这颗种子长成了大树ꎬ也赋予理想主义鲜明的政治理想成分ꎮ当代文学就是这株大树结出的果子ꎬ政治理想也是它最初的乳汁ꎮ1950年代的理想主义是在政治理想的键盘上敲打出来的音符ꎮ1980年代ꎬ政治理想再一次让当代文学迸发出火花ꎮ因为文学直接参与到 拨乱反正 的思想斗争之中ꎬ从伤痕文学到改革文学ꎬ许多文学作品因其明确的政治诉求而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ꎮ张洁在«爱ꎬ是不能忘记的»中借钟雨之口表白: 我只能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ꎮ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就可以归入到伤痕文学之列ꎬ充满 救赎意识 和理想主义ꎬ是与整个社会的政治诉求相吻合的ꎬ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ꎮ以这样的政治情怀她接着写了呼应社会改革意愿的«沉重的翅膀»ꎬ在这部典型的改革文学中ꎬ我们也能感觉到张洁在努力挣脱政治意识动态的影响ꎬ因此她对改革的叙述相对来说比较纯粹ꎮ张洁的变化不是孤立的ꎮ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ꎬ文学界明显出现 向内转 的趋势ꎬ这表现在文学作品中ꎬ就是作家们的兴奋点由外部社会转向人的内心ꎬ理想的内涵也由偏重于社会性转向偏重于人性和精神性ꎮ1990年代的社会转型进一步刺激了当代文学ꎬ当经济大潮迎面扑来ꎬ人们久被压抑的世俗欲望得到充分释放时ꎬ也就将以往的精神追求当成一种羁绊ꎬ理想的圣殿也在一点点坍塌ꎮ人文精神大讨论其实也是一次对理想主义精神内涵的质疑和诘问ꎮ尽管大讨论最终不了了之ꎬ但它的一个后续行为便是ꎬ人们逐渐在置换理想主义的精神内涵ꎬ置换的整体趋势是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分量ꎮ所谓人文精神ꎬ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ꎬ是对人的尊严㊁价值和命运的维护和捍卫ꎮ人文理想是人文精神最完美的体现和终极目标ꎮ对于文学来说ꎬ应该感谢1990年代以来经济大潮的冲击ꎬ它不仅大大松动了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ꎬ而且也将文学逼至绝境ꎮ处于绝境的文学越来越意识到维护人性之善和心灵之美才是文学的根本ꎬ因此在理想主义的书写越来越注重人文内涵的分量ꎮ张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了«无字»的创作ꎮ这是一部对自我和历史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ꎬ她的反思其实也是对理想主义的清理和反思ꎮ小说通过吴为与胡秉宸的爱情历程来表现这种反思ꎮ作为革命者的胡秉宸忠诚于革命事业ꎬ也必须服膺于革命原则ꎻ作为恋人的胡秉宸忠诚于自己的爱情ꎬ敢作敢为ꎮ作为恋人的胡秉宸可以为吴为献出一颗炽热的心ꎻ但作为革命者的胡秉宸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情感屡屡伤害了吴为ꎮ是社会历史一步步铸造了胡秉宸的双重人格ꎬ胡秉宸的复杂性无不映照着社会历史的复杂性ꎮ吴为最初是怀着火热的激情参加革命的ꎬ她的成长和挫折都与革命历史的轨迹相应合ꎮ吴为对胡秉宸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ꎬ从崇拜和依恋ꎬ到质疑和反叛ꎬ吴为的个人自主性也越来越明确ꎮ吴为对爱情的追求代表了文学对理想的追求ꎮ胡秉宸则是理想的承载体ꎬ吴为以为跟着胡秉宸的政治性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ꎮ但胡秉宸的双重人格说明了政治并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ꎮ张洁在后来的创作中越来越强调理想主义的人文内涵ꎬ在她眼里ꎬ人文精神是高贵的ꎬ她要以高贵的姿态去抵抗世俗的欲望ꎬ她从此成为了一位理想追求的完美主义者ꎮ她在中篇«听彗星无声地滑行»中塑造了一个完美主义者艾玛ꎬ艾玛在热恋中也会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合乎理想标准ꎮ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中ꎬ张洁则虚构了一56㊀2019年第6期㊀当代作家评论个远离现实的小岛ꎬ墨非对现实的功利和物质毫无兴趣ꎬ他要到岛上来破解一个古玛雅人留下的数字之谜ꎮ尽管这样的破解毫无实际用处ꎬ但张洁就是要告诉人们ꎬ墨非的行为就是让灵魂去流浪ꎬ我们只有在流浪中摆脱俗世的困扰ꎬ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ꎮ其二ꎬ由精英化的理想向平民化的理想偏移ꎮ这里使用的动词不是转变而是偏移ꎬ是想说明精英化与平民化并不构成对立ꎬ只是二者在理想内涵中所占的分量发生变化而已ꎮ知青文学从整体上说具有理想主义特征ꎮ因为知青一代是在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教育环境中完成自己的世界观建构的ꎬ理想主义已经铸进了他们的灵魂之中ꎮ他们的理想主义明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ꎬ其主体是与当时的政治理想合拍的ꎬ但同时也要注意到ꎬ知青的理想主义还有另一个精神源头ꎬ这就是文学经典ꎮ当时能够读到的文学经典尽管有限ꎬ但这些文学经典成为他们建构理想的重要蓝本ꎮ文学经典赋予了知青理想主义的精英化特征ꎮ比如梁晓声理想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的精神源头就是俄苏文学ꎮ俄苏文学具有浓烈的社会忧患意识ꎬ传递出俄苏作家强烈的人文理想ꎮ自现代文学以来ꎬ俄苏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一直很大ꎬ梁晓声的少年时期能够公开接触到的外国文学作品几乎只有俄苏文学ꎮ梁晓声对俄苏文学则有一种偏爱ꎮ他曾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不少段落抄录下来ꎬ奉为自己进行创作的范例ꎮ梁晓声在北大荒当知青时曾仿俄罗斯风格写过一篇小说ꎬ故事框架是中国古代著名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ꎬ但他将背景换成了俄罗斯的村庄ꎬ小说人物的名字也用的是俄罗斯名字ꎮ在他早期的知青文学作品中ꎬ刻下了明显的俄苏文学印记ꎮ事实上ꎬ无论是知青作家ꎬ还是知青作家的前一代1950年代进入文学创作㊁经历过反右派和 文革 等政治运动的 五七干校 作家ꎬ他们的文学背景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俄苏文学以及西方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子ꎬ因此决定了他们在书写理想主义时都具有精英化的共同特征ꎮ精英化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政治化带来的局限性ꎮ比如柳青ꎬ他写作«创业史»尽管表达政治路线的主观意图很明确ꎬ但正式进入文学叙述时ꎬ精英意识的作用ꎬ使他能够调整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ꎮ精英化的理想面对世俗化的现实时就显得软弱无力ꎬ因此在1980年代ꎬ尽管精英化的理想主义能够帮助作家摆脱政治的约束ꎬ但由于缺乏现实的支持ꎬ这种精英化的理想主义也难以持久ꎮ梁晓声应该也感受到了这一点ꎬ但他作为一名执着的理想主义者ꎬ迫切希望在现实中寻找到理想的生长点ꎮ«雪城»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出来的ꎮ«雪城»的上部在说ꎬ知青一代的理想终于随着一个时代的过去而失落了ꎬ于是上部悲怆地结束在返城待业知青们的旗帜倒了ꎬ被踏在他们自己的脚下 这句话上ꎮ但«雪城»的下部则是在说ꎬ知青一代要在新的时代寻回自己的理想ꎬ于是下部的结尾出现了大学生高呼 振兴中华 的慷慨激昂的场景以及主人公之一姚守义的 倒退和前进都不那么容易 的壮语ꎮ那么他是否从现实中找到了理想的生长点呢?他找到了ꎬ这个生长点就是平民化ꎮ他将平民精神引入到理想之中ꎬ并且抨击了精英㊁贵族对文化的垄断ꎮ从«雪城»的人物设置就明显体现出梁晓声关于理想的重新思考ꎮ凡是被赋予理想色彩的人物基本上出身于平民ꎬ而出身于高贵家庭的子女则总有一个背叛高贵血统的悲剧经历ꎮ这种强烈的平民意识一方面是作者不满于社会不公的主观愿望ꎬ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变化ꎮ2018年梁晓声写出了更厚重的作品«人世间»ꎬ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的理想主义的全面表白ꎬ也是他对自己的理想主义追求进行全面的反省ꎮ反省首先从平民化66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19年第6期的理想开始ꎮ他认为把理想完全寄托在平民身上也是不靠谱的ꎬ尽管这部小说是以平民为主角的ꎮ周家三兄妹中ꎬ老大周秉义成为高级领导干部ꎬ老二周蓉成为作家ꎬ只有老三周秉昆仍是普通工人ꎮ他们一个代表政治权力ꎬ一个代表知识分子ꎬ一个代表底层平民ꎬ但梁晓声选择了代表底层平民的周秉昆作为第一主人公ꎬ并以其作为叙述的主视角ꎮ虽然周秉昆没有当领导干部的哥哥那样有赫赫政绩ꎬ也没有当作家的姐姐周蓉那样能以自己的作品影响广大读者ꎬ但他善良ꎬ讲情义ꎬ踏实本分地做自己该做的事ꎮ梁晓声在道德上美化周秉昆ꎬ但他同时也意识到ꎬ底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ꎮ在一次兄妹与好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时ꎬ大家历数贪官污吏给社会带来的危害ꎬ却是周秉昆愣愣地问了一句:贪官污吏和刁民ꎬ哪种人对国家的危害更大? 底层既有好人ꎬ也有刁民ꎬ怎么解决刁民的问题呢?梁晓声又回到了五四的启蒙精神ꎬ回到启蒙精神也就是回到文学ꎬ因为五四先驱们是以文学来进行启蒙的ꎮ这也正是梁晓声反思理想的又一成果ꎬ因为只有坚定地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ꎬ我们的理想才会真正代表正义和未来ꎮ因而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突出了人道主义的主题ꎬ他面对人世间的普通百姓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情和义ꎮ他反复书写的也是情和义ꎮ人道主义也使梁晓声对人民性有了更准确的理解ꎮ在人民性问题上ꎬ有的作家滑向民粹主义ꎬ有的作家则完全把人民性作为一个抽象的政治话语对待ꎮ但梁晓声对这两种观念都保持了足够的警惕ꎬ他的«人世间»可以说是一部形象阐释人民性的作品ꎮ理想主义给作家添加了一架时间的望远镜ꎬ能够超越现实看到未来的图景ꎮ这使我想起六年以前项小米的一部长篇小说«记忆洪荒»ꎮ这是一部反映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史ꎮ项小米意识到ꎬ这一代人的最大特点便是理想精神特别强大ꎮ理想精神也是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ꎮ当然ꎬ在荒诞的年代里理想也成为一种荒诞性的符号ꎮ项小米既写出了在那个荒诞年代里理想主义的异化ꎬ同时也重点写了许北北㊁陈海平们如何在一个荒诞年代里有限地践行着理想主义的ꎮ项小米的重点是写理想主义在当下的处境ꎮ她通过陈海平㊁朱晓军等人物的故事ꎬ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ꎬ理想主义作为这一代人的精神内涵ꎬ在当今这个越来越注重功利和实际的时代里变得格外的珍贵ꎬ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ꎮ小说为此专门设计了一条研究中国芯片的情节线ꎮ中国芯片是朱晓军一直在做的科研项目ꎬ他要做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赚钱ꎬ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未来ꎮ小说通过这条情节线提醒人们: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ꎬ现在全世界的计算机系统都是使用美国的芯片ꎬ这就意味着ꎬ 美国人哪天一不高兴ꎬ全世界便没有秘密可言 ꎮ这对于一个国家和军队而言ꎬ是最高级别的危险 ꎮ一位作家六年前在小说中对未来的预警ꎬ没想到很快在今天就成为了现实!今天ꎬ对于当代文学而言ꎬ理想主义不再是一种高调和夸饰ꎬ也不再是远离现实的乌托邦ꎮ它可能化作了一股和煦的风ꎬ潜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ꎮ70年来理想主义的嬗变ꎬ似乎给当代文学带来不少亮色ꎮ但是ꎬ我们也不要忘记ꎬ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支撑的理想主义是如何导致人的痴迷和疯狂ꎮ因此ꎬ理想主义作为重要的精神遗产ꎬ很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研究ꎮʌ作者简介ɔ贺绍俊ꎬ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ꎮ(责任编辑㊀张㊀远)76㊀2019年第6期㊀当代作家评论。
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并举出无数在理想旗帜下,成长起来的英雄,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
也许还真有过一些效应,我们都做过成为英雄的梦想,并以少年英雄自诩。
长大以后,我们又被某种社会理想所困惑,让我们把终身献给那莫须有的精神海市蜃楼。
现在这些理想早就破灭了,关于理想的信仰早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唯有一些理想的骷髅,映衬在现实阴霾密布的低空之下。
现代诗人穆旦在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也就是那场被理想燃烧起来的灭顶之火后,写下了这样的《好梦》诗,他写道:因为它是从现实的谬误中生长,我们由于恨,才对它滋生感情,但被现实所铸成的它的形象,只不过是谬误的另一个幻影,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
它很形象地概括了理想主义给社会以及人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让无数生命之塔随之坍塌。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神圣的理想产生怀疑,究竟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理想,给我们的人生是加速的推力,还是沉重的包袱呢?当我们考察人类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其实都是因为理想主义,而造成他们人生以及事业上的悲剧。
正如鲁迅说的,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最绚烂的生命,撕破给世人看。
鲁迅经过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
社会学家希尔斯说,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人对于神圣的事物具有非比寻常的敏感,对于他们宇宙的本质,对于掌理他们社会的规范具有非凡的反省力。
在每个社会中都有少数人比周遭的寻常伙伴,更探寻、更企求不限于日常生活当下的具体情境,希望经常接触到更广泛、在时空上更具久远意义的象征。
在这少数人当中,有需要以口述或书写、仪式的表演和崇拜的活动,来把这种内在的探求形诸于外。
穿越当下具体经验之屏幕的内在需求,标示着每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
这就是理想主义思想产生的最好概括。
而观中国历史,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志士一路走来,总是反复演绎着因理想而癫狂,到因破灭而痛苦的人生悲剧。
重构文学宏大叙事的理想主义精神
起, 形成 了紧扣 时代生活 、关注 民生疾苦 、探索人生境遇 的文
想 和崇高 等精神 价值 的维护 与弘扬 。换 言 学叙事传统 ,表现出了追求社会进步 、放 眼人类 未来 、寻求精
之 ,宏大 叙事 与其 说是 一种历史 叙事 ,不 神超越 的理想 主义情 怀。人 类 因梦想而伟大 ,文学 因梦想而辉 如 说它是 一种历 史 的完 满构想 。然而 ,出
文化的巨大 冲击等 ,当代文学在近 2 0年来 关爱 ,它永远是文学不能缺少 的精气 和血脉 。 ”⑦ 显然 ,文学 如
对宏 大叙 事 的持续解 构 的同时 ,也 陷入 了
一
果失去了这种理想精神 ,就失去 了直 达心灵 的力量之源 ,也就
“ 文艺是 国民精 种理 想主义 衰落 的困境之 中 ,文 学的理 丧失 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鲁 迅所说 : 维
论 等过 于简单化 的理解 ,以及对 后现代 理 活动 的基本 目的之一 。文学天然 地具有 表述理想 主义 的吁求 ,
论 的介绍 、阐释的认 知偏差 ,而造成 的对 宏 大叙 事的误读 , } 加之市场经济 、消费
这种理想主义是 “ 作家应有的一种社会情 怀 ,其 中既有对 现实
的介入 ,更有对未来的坚执 ;既有 对社 会的忧患, 更有对生 活的
而且 更是我们 这个 时代所缺 乏与 亟待重建 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 的描写 ,典型地反 映了那个 时代 的
一
、
宏大叙事是 一种蕴含理想主义 的叙事
思想鼓舞 。新时期 的 “ 伤痕 ” 、 “ 反思 ” 、“ 改革 ”文学 ,秉承
从社 会历史 观上 ,宏大叙 事作 为一 种 与超越对宏大叙事 的传统 ,借 助于现实主义 美学原 则 ,依托宏 关乎世界 和人类社会发 展进程 的整体 构想 , 大叙事而 显现的主题 ,从文学角度给予 了当时社会现实 以符合 本 身就包 含着对 理想 主义 的向往 ,它 始终 历 史发展趋势的本质性 的存在意义 ,虽然因超重 的社会 承诺 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与调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与调和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各自代表着人们对于人生的不同追求和感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常常出现冲突,这也反映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悬殊。
但是,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对立,但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调和找到平衡点。
理想主义是指一种追求高尚、纯粹和完美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理想主义者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完善。
他们相信人们应该为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为社会福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理想主义者常常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们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然而,与理想主义不同,现实主义更加注重实际和实用的价值。
现实主义者往往关注当下的现实环境和条件,倾向于采取实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他们常常以现实为基础,注重真实的情况和可操作性,避免从虚幻的理想世界脱离实际。
现实主义者常常强调在实践中进行合理的目标设定,并运用实际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尽管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存在冲突,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立。
一方面,现实主义可以起到理想主义的补充和实现的作用。
现实主义强调实际和可操作性,可以对理想主义者的理想目标进行现实可行性的评估和指导,帮助实现理想主义的愿望。
另一方面,理想主义给予现实主义以远大的目标和动力。
理想主义者的理念和价值观可以为现实生活注入梦想和希望,激励人们不断超越现实的限制,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抉择和平衡。
我们不能一味沉浸于理想主义的幻想中,忽视现实的局限性和现实条件的限制。
同样,我们也不能被现实主义的功利和急功近利所束缚,忽视理想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中,寻找平衡和调和是至关重要的。
要实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调和,我们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在实际行动中不断追求。
在制定目标时,要既有理想主义的远大目标,又需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
国防生制度死了-理想主义最终还是撞了南墙!
国防生制度死了-理想主义最终还是撞了南墙!国防生制度死了,理想主义最终还是撞了南墙!随着国防部一条简短的讯息的发布,维持18年的国防生制度宣告终结。
当日下午,军报发布今年全军院校学员招收计划数。
其中,36所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1.2万名,而2016年的数据是1.45万人,同年还有0.47万人的国防生计划,总的来说,在高考这个军队入口关硬生生减少了0.72万人,总数减少约38%。
同一天发布的这两条信息,消失的不仅是“国防生”这个名词,而是共同指向了某种趋势,成为历史大势下一个微不足道的表征。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政治形势与今日远不相同。
北约轰炸南联盟大使馆以及南海撞机等事件刺激了国人神经,科索沃战争也让国人见识到高科技武器的威力,同时国内民族主义加速复兴,使得当时的青年普遍充满了从军报效国家的理想主义情怀。
为了提高解放军军官队伍的素质,中国高层决定拓宽军官入口渠道,依托地方大学资源培养后备军官,提高军官入口素质,于是国防生制度和军校面向高考扩招几乎同时施行。
大批从未有过从军经历的孩子携笔从戎,满怀报国之志走进军营。
可以说,第一批从直接选择从军的高中毕业生,其报国情怀远非今日之人可比。
从当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看出,国防生以及重点军校的投档线普遍达到了重点985高校的水平。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当年他们被汗水浸透的稚嫩的脸庞和充满了报国情怀的眼神。
然而,理想主义最终还是撞了南墙。
当年那批国防生,如今已快到了自主择业的年龄。
转业的转业,复员的复员,后来者,毁约的有之,宁愿义退也要走的有之。
留给军队高层的是这样一个印象:“国防生带兵不行!”,而他们的难兄难弟军校4+1,也被认为“基层不好用”,是“失败的试验品”。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
从解放军的历史来看,我军一直存在着“农民比例偏高”的成分问题。
这是由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环境所决定的。
大量的农民子弟进入军队,一方面使解放军成为了真正的工农子弟兵,另一方面,小农思想也成为了现代化的制肘。
《堂吉诃德》:理想主义的疯狂与挫折
堂吉诃德:理想主义的疯狂与挫折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由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主人公堂吉诃德追求理想世界的故事,同时也揭示了理想
主义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挫折。
1. 简介
•简要介绍《堂吉诃德》,包括作者背景、作品发表年代等。
2. 主人公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
•描述堂吉诃德内心深处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引用小说中有关堂吉诃德的言论或行为来讲述他对于理想世界的构想。
3. 堂吉诃德面临的现实困境
•描述堂吉诃德面对社会现实时所遇到的种种困境。
•分析他在与现实世界相冲突时所产生的精神错乱和幻觉。
4. 堂数是成功带来的挫折
•引用小说中堂吉诃德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经历来说明他所遭受的挫折与失败。
•重点描绘他被现实所击垮,理想破灭时的内心变化和精神崩溃。
5. 理想主义对于堂吉诃德性格的影响
•分析堂吉诃德因为持执着理想主义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和性格特点。
•探讨这些特点在故事发展中如何对他产生深远影响。
6. 启示与反思
•总结《堂吉诃德》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反思和启示。
•引用相关名言或配以作者观点来强调故事背后蕴含的智慧和价值。
结束语
在《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中,我们见证了一个追求理想世界、不屈不挠坚持,但最终因为现实打击而精神崩溃的主人公。
通过对于理想主义与现实冲突和挫折过程的描写,塞万提斯深刻地剖析了理想主义的疯狂与挫折。
这部小说引发了我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提醒我们要理性看待现实,不盲目追求理想而忽略身边的真实。
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徘徊于两道对立门之间的我们——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内容提要理想主义是我们在大学里所应该追求的,即使现实社会中的纷纷扰扰告诉我们若只抱着理想主义去生活确实残酷。
二、关键字1、理想2、现实3、道德4、大学5、社会6、精英三、正文理想创造神话,现实消解神话,尤其是民主社会的现实,更令理想主义尴尬万分。
我们的时代是理性主义的,理性奉行的是现实标准,当今的英雄没有几个敢于构想亚历山大的事业,中产阶级也不再是拥有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徒。
理想主义逐渐受到制约而被边缘化了,人们对“社会乌托邦”的灾难性后果感到恐惧,而不再对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有所欲求。
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就是身边的伊甸园,人们宁愿躺在平稳而消遣的小资生活上睡大觉,也懒得去操心社会完美与否,哪些价值还值得追求。
只要今天不是历史的终结,就总会有人能够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完美,也就能发觉改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只要还有这种可能性存在,理想主义就总还有它的生命力。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从根本上释放了人性的全部欲望,而且在一个平面上将追逐不同欲望的行为等量齐观。
但理想主义的要义在于它要为这种平静的生活注入一丝灵气,以它的卓而不群证明它的高贵。
有些人也正在借助着这股灵气为理想主义大厦增砖加瓦。
雷锋就是我们身边的理想主义英雄,摒除那个时代赋予他的道德符号,雷锋确实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成全理想主义的典范,他把助人为乐当成最大的快乐,他把有道德的行为当成生活理想。
雷锋的理想主义就是将德行贯穿于人伦物用,这让我们想起了从“遵德性、道问学、致良知”到“人人皆可为舜尧”的中国儒家传统。
在英文里,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一个词,都是idealism。
这个词属于哲学范畴,意思是说,对人而言,思想精神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
我在这里讨论的理想主义,虽然与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主义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有密切关联。
这里首先谈理想主义的定义,或者说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
理想主义的词根是idea,是观念。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参考资料)
理想主义理想主义,通俗点讲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
理想主义一定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但它并不排斥物质。
这个词并不时尚。
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没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很少。
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主义者。
空想、不切实际之类的词都可以跟理想主义相提并论,其实这是不对的。
原本人类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追求,一种是物质追求。
精神的追求通过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而物质的追求通过物质的产品来满足。
但是现代社会,往往没有给人们树立起一种精神的追求,人们往往变相的、曲线的通过物质追求来满足精神方面的追求。
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理想主义,人们也就失去了信仰,迷失了自己。
这反映着社会信仰的不健康,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想对应着现实,理想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对手。
理想主义是高于现实并能调校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碰到适合的环境,它也可能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
和实践的结合对理想主义而言是必须的,为人类设计的蓝图只有在社会全体的试验田里开花结果,才能证明理想的价值。
改造世界既是理想主义的目标,也是它的首要意义理想主义选择和制作英雄的活动只存在于每一段伟大历史的开端。
理想创造神话,现实消解神话,尤其是民主社会的现实,更令理想主义尴尬万分。
我们的时代是理性主义的,理性奉行的是现实标准,当今的英雄没有几个敢于构想亚历山大的事业,中产阶级也不再是拥有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徒。
理想主义逐渐受到制约而被边缘化了,人们对“社会乌托邦”的灾难性后果感到恐惧,而不再对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有所欲求。
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就是身边的伊甸园,人们宁愿躺在平稳而消遣的小资生活上睡大觉,也懒得去操心社会完美与否,哪些价值还值得追求。
只要今天不是历史的终结,就总会有人能够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完美,也就能发觉改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只要还有这种可能性存在,理想主义就总还有它的生命力。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从根本上释放了人性的全部欲望,而且在一个平面上将追逐不同欲望的行为等量齐观。
理想主义下另类叫嚣论文
理想主义下的另类叫嚣【摘要】堂吉诃德,既是一个悲剧人生中的喜剧主角,又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逆行者。
当梦想与现实交织,他依旧活在自己的天堂,我们为他锲而不舍的精神鼓掌,也为他的故事而叹息,哄笑之后,他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关键词】悲剧;喜剧;理想主义;现实什么是成功,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我们常说成功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为了目标付出努力地过程,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停地奋斗,一次次不断的克服一切阻碍,这就是成功。
堂吉诃德,既是一个悲剧人生中的喜剧主角,又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逆行者。
他一次次对于理想信念锲而不舍的追求让我们为他的毅力,为他的坚定而鼓掌感动,但一次次荒唐搞笑的行为又让我们忍俊不禁的捧腹大笑,甚至开始怀疑这一切都只是他给我们演出的一场闹剧。
但在一片哄笑之后,却是我们内心略带酸楚的静默,是沉淀过后的深思。
一、追光下的小丑笑脸后的哀伤生活在十七世纪的堂吉诃德住在拉曼却的一个乡村,是一个年近五十岁的小绅士,有一匹瘦马,还有一只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
虽生活并不大富裕但生活可以维持。
他酷爱读骑士小说,没日没夜的沉静在骑士小说的世界里,终于有一天骑士小说吞噬了他的思想,他满脑子里全是魔法、战车、决斗以及各种荒唐无理的事,他渐渐活到了书中的世界,崇拜那个可以让自己如此沉迷的世界。
于是当他转过身看到这身后的现实,是如此的黑暗,如此的肮脏不堪,他决定改变这一切,想把遥远十六世纪的骑士带回到现在,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改造些什么但依旧义无返顾的上路了,游走天下。
堂吉诃德是一个既生活在现实中又生活在理想中的人物。
他看到了骑士世界的美好,一味的追随,他又是现实的,因为他想改变现实的这一切。
如果堂吉诃德没有受骑士小说的“毒害”依旧是个乡绅,那么凭借他渊博的知识,清晰地思路,待人的友善,将会有着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却活在里自己的理想中,理想中的他,充当了救世主,是一个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人。
当代大学生坚持理想主义更重要
当代大学生坚持理想主义更重要当下的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压力和诱惑,从就业压力到物质欲望,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疑是否坚持理想主义还有意义。
然而,我坚信当代大学生坚持理想主义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即使在现实的冲击下,理想主义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塑造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首先,坚持理想主义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对自我认知和人生目标的一种准确把握。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并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追求的事业。
理想主义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为未来的发展设定目标。
只有坚持理想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坚持理想主义能够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理想主义能够为我们提供持久的力量和动力。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如果你不能飞,那就奔跑;如果不能奔跑,那就行走;如果不能行走,那就爬行;但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停止前进。
”理想主义使我们坚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将会有所回报,相信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追求的事业能够改变自己和社会。
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将使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韧和勇敢。
此外,坚持理想主义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的选择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走向。
只有拥有积极向上的理想主义,才能够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改革的倡导者。
不论是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还是社会公益方面,理想主义都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坚持理想主义并不容易。
现实的诱惑和压力常常让人背离自己的初心。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就业压力、物质追求和社会舆论的困扰,这些都会对理想主义造成冲击。
然而,正是在这些困境中坚守理想主义,才能够展现出一个大学生真正的坚韧和勇气。
总之,当代大学生坚持理想主义更加重要。
理想主义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塑造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的源泉。
《堂吉诃德》:疯狂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堂吉诃德:疯狂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1. 引言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贵族名叫堂吉诃德的人,在自我陶醉和幻想中,将自己视为一个骑士,追求着奇遇和冒险。
本文将探讨堂吉诃德在他的狂妄世界中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2. 疯狂的理想主义
堂吉诃德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于传统骑士精神和荣誉感有着浓厚的追求。
他执着地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并投身于解救被压迫者、保护弱者等慈善使命中。
然而,他对现实世界缺乏足够的认知,并将自己置于荒谬可笑的境地中。
3. 现实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尽管堂吉诃德对于自己的幻想世界充满热情,但现实很残酷地向他展示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堂吉诃德以致命的天真和幼稚,对现实世界中的危险、虚伪以及残酷毫不知情。
他一再遭受失败、羞辱和苦难,而这些都是由于他追求理想而忽略了现实。
4. 理想主义的价值与局限性
尽管堂吉诃德的行为被认为是傻傻地追求着虚幻和不切实际的理想,但这也揭示出理想主义在人类社会中有其特定的价值。
理想主义者激发了社会变革、推
动了进步,并为世界带来了新思维与改革。
然而,过度追求理想也可能导致人们无视现实并逃避自己应负责任的问题。
5. 总结
《堂吉诃德》通过描述一个狂妄而富有冲动力的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与幻觉之间的不可调和之间,以及理想主义所带来的价值与局限性。
这个经典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要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平衡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在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理想主义强调追求理论上完美的目标和价值观,而现实主义则更注重实际情况和现实可行性。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社会中不断碰撞和融合,引发了关于它们的对立和共存的讨论。
本文将就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进行分析探讨,并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综合和有效的思维方式。
理想主义是指追求理论上完美的目标和价值观。
理想主义者常常被认为是具有幻想倾向的人,他们总是怀揣着美好的愿景,希望通过实现自己的理想来改变世界。
他们相信人性本善,坚信正义和真理会最终战胜邪恶和谎言。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们,改变社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理想主义者常常面临现实的冲击和挫折。
现实往往残酷而复杂,很难完全符合理想主义者的美好愿景。
因此,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矛盾和困惑之中。
与理想主义相对立的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一种基于实际情况和现实可行性的思维方式。
现实主义者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他们相信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人无法超越现实去实现完美。
他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和实际效果,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相信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务实和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里。
然而,现实主义者也常常被批评为功利主义者和境界不高的人,他们往往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是永恒的话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然而,纯粹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存在着局限性。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可能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可能缺乏对人性的理解和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对立,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综合和有效的思维方式。
这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可以被称为“现实理想主义”。
现实理想主义尊重现实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坚持追求理想与完美的目标。
它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也相信通过努力和创新可以改变现实。
《堂吉诃德》: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
堂吉诃德: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引言《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于17世纪的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堂吉诃德为中心,描绘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和矛盾。
本文将探讨堂吉诃德这一角色与他内心深处的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冲突,同时分析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之间的对立。
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一位充满梦想和幻想的骑士,他渴望挽救世界、追求荣誉和正义。
他借用骑士精神,执着地希望通过行动来改善现实社会,并把自己视为一个英雄。
然而,随着故事展开,我们逐渐认识到堂吉诃德过于沉迷于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忽视了眼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
现实与幻想的对立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他对于骑士精神的痴迷让他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对社会权力结构和道德规范产生了误解。
其次,他将自己赋予了超越人类能力的使命,一心追求萨拉曼卡学者称号、与风车搏斗等荒诞行为,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与现实世界的脱节。
最后,在堂吉诃德看来,他是为了拯救世界而行动,但却忽视了身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
社会现实与人性之争《堂吉诃德》还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中存在的矛盾来探讨这一主题。
小说中通过批判封建制度、暴政和社会不公来呈现出一个残酷而不完美的社会画像。
然而,堂吉诃德作为理想主义者并未真正理解到社会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并误导自己相信一己之力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反思与教训小说最终展现了堂吉诃德在遭受种种失败和打击后的沉思和反省。
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主义过于极端,虽然是出于善意,但却忽视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实际行动。
这个故事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教训:理想主义者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尽力改变现实,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和个人可能面对的困难。
结论《堂吉诃德》是一部以理想主义与现实冲突为题材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描绘主人公堂吉诃德在追求理想和面对沉重现实之间所经历的冲突和矛盾,塞万提斯给予读者以深刻启示。
这部小说引发了关于人性、社会问题以及梦想与真实之间关系等方面的思考,并令我们反思个体在追求目标时需要合理权衡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
理想主义的破灭
理想主义的破灭理想主义是一种追求完美和优越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许多人在年轻时都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改变世界,实现美好的愿景。
然而,现实的残酷和各种困难往往使得我们的理想主义破灭。
本文将探讨理想主义为何会破灭,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理想主义者常常会将自己的理想视为追求的目标,他们对自己和社会都有着很高的期望。
然而,现实和理想有时是不可调和的,理想主义者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难题。
比如,在职场上,理想主义者可能会因为对工作的追求和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而与公司、同事产生冲突。
他们追求真理和正义,但现实世界往往充满欺骗和利益的博弈,无法满足理想主义者的期望。
二、犹豫和动摇的心态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理想主义者往往陷入犹豫和动摇的心态。
他们可能会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应该放弃追求理想,转而迎合现实的需求。
对于一些人来说,破灭的理想主义会导致他们失去了追求激情和动力,从而沦为现实的俘虏。
他们放弃了原本深爱的事业或梦想,选择了相对安逸和稳定的生活方式。
三、对理想主义的重新审视然而,破灭的理想主义也可能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和社会。
通过理想主义的破灭,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重新审视能够让人们更加务实地看待问题,找到更合适的平衡点。
同时,破灭的理想主义也能够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看到现实世界中的希望和机遇。
四、理想主义的社会影响理想主义的破灭不仅对个人产生影响,对整个社会也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理想主义的破灭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不信任感,从而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和动荡。
另一方面,破灭的理想主义也可能成为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催生新的思想和观念的产生。
五、重建理想主义的意义尽管理想主义可能会在现实面前破裂,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重新审视和重建理想主义的意义。
理想主义并不是一味追求完美和无缺,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信仰和动力,鼓励人们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理想的放逐《酒徒》《丛林下的冰河》
理想的放逐
刘以鬯(1918——)
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 到重庆,曾主编《国民公》和《扫荡报》 副刊。1945年回上海,任《和平日报》总 编辑,后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中国新文 学作品。
1948年到香港,先后任《香港时报》、 《星岛周报》、《西点》等报刊杂志编辑、主 编。1952年到新加坡,任《益世报》主笔兼副 刊编辑,后到吉隆坡任《联邦日报》总编辑。 1957年回港后,继续从事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 曾主编《香港时报.浅水湾》、《星岛日 报.大会堂》等。
1936年开始创作。一直以来致力于严 肃文学的创作,主张文学创作要有试验和 实践。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 《酒徒》、《陶瓷》、《岛与半岛》
中短篇集:《天堂与地狱》、《寺内》、 《一九九七》、《春雨》;
《酒徒》:
第一,意识流的手法,探求人物内心的真实。 第二,香港纯文学作家的尴尬,纯文学创作
的困境。
查建英 1978年至1987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出版小说集《丛林下的冰河》、《到美国去, 到美国去》,
文化评述《八十年代访谈录》等。
《丛林下的冰河》:
第一,徘徊于“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 之间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惶恐与困惑。
第二,理想主义的终结。 第三,互文性,并行结构。
1960年代开始,以香港时报副刊为阵地 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1986年,创办和主编《香港文学》月 刊,任总编辑至2000年。
1988年,以港澳地区特邀代表身份参 加中国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
1994年,为香港市政局‘作家留驻计 划’第一任作家。
2001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 荣誉勋章。
现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主义的终结
——最后的骑士堂吉诃德
在历经了中世纪漫长的压抑之后,有这样一部作品,如茫茫迷雾之中的一米阳光,穿破厚厚的云雾,照亮一方天地,给这个沉寂多年的世界注入了一丝生气。
迷茫之中,仿佛有一个骑士,于混沌的迷雾之中,策马向我们缓缓走来。
当周围的迷雾逐渐消散,他的面容也愈加清晰起来:身材瘦削、面貌清癯,身著年代久远、锈迹斑斑的盔甲,手提一柄生锈的长枪,身跨同样瘦削的老马,这,就是最后的骑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给人们的最初印象。
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单薄瘦削的身体里面,竟然蕴涵着那样一种对理想不可思议的强烈执着。
在阅读骑士小说的过程中,他不仅被其中神奇的历险故事和英勇的骑士形象深深吸引,而且对小说中所宣扬的骑士精神深信不疑。
他相信理想,相信真理,相信正义,希望可以披盔戴甲,云游世界,惩奸除恶,维护正义,捍卫他所崇尚的骑士精神。
于是,他悄悄收拾了出游的行当,在一个寂静的清晨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惩奸除恶、维护正义,这个愿望很美好,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闹出了不少麻烦和笑话:路遇乡村客店,他却将其当作城堡,将店老板当作主人,要求受封,遭到店老板的捉弄;望见郊外三四十架风车,他却将其当作巨人,与其一决高低、获得荣誉,最后却落得遍体鳞伤、狼狈不堪;误将装着乳酪的头盔戴在头上,导致浆汁从他的脑袋上淌下来,他竟以为是自己的脑溶化了……
但是,塞万提斯越是要表现骑士小说对人们的毒害,越是将堂吉诃德写得怪诞不羁,堂吉诃德的骨子里越是表现出一种真诚的信仰和强烈的执着。
在漫游途中,堂吉诃德对桑丘骄傲地谈到自己的使命:“桑丘朋友,你该知道,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黄金时代或金子的时代。
”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自己深刻的了解,在这个封建强权统治的时代,下层人民无不是戴着剥削与压迫的枷锁而不得自由的。
因而他下定决心,前人开辟的黄金时代,在他这个黑暗的黑铁时代,他要以自己的剑与盾去完成。
内心蕴涵的崇高的使命,激发出他心底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一往无前、无所畏惧。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其内心蕴涵着的那股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执着精神。
而这,也正是堂吉诃德支持他在艰难的旅途中坚持不懈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这个孤独无谓的勇士,在幽深孤寂的原始森林里,在宁静和谐的乡间小道上,在简陋狭窄的乡村客店里,留下了他光荣的足迹。
怀着崇高的理想,他用手中的剑去扫荡世间的罪恶,维护真理与正义。
为着他心中的真理和正义,堂吉诃德也付出的极大的代价:或是被打落牙齿,或是被打断肋骨,或是被削去半只耳朵,那副瘦削单薄的身体,总是遍体鳞伤。
但每每缓过劲来,他又马不停蹄地踏上新的旅程,去完成新的使命。
他总是以崇高的骑士精神要求自己,而他最终也拥有了骑士精神所要求的一切美德和风度:忠贞、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精神、公正、智慧……只是他并不了解,这个世界,已经不再适合像他这样的“骑士”来实现这个世界所不容实现的理想了。
没有人感谢他的鼎力相助,人们对于他的越帮越忙甚至表现出气愤和反感;没有人理解他崇高的理想,人们对于他的理想与执着甚至给予无情的讽刺和讥笑;没有人尊重他的骑士尊严,人们对于他所骄傲的骑士精神甚至给予了严酷的践踏……虽然桑丘有时也会抱怨,也会想着放弃,但是直到最后,也是只有他,在这条孤独的旅途上始终陪伴着这个孤独的骑士,尽管这个理想将永远无法实现。
这也是令堂吉诃德倍感欣慰的。
“人生的舞台上也是如此。
有人做皇帝,有人做教皇;反正戏里的角色样样都有。
他们活了一辈子,演完这出戏,死神剥掉各种角色的戏装,大家在坟墓里也都是一样的了。
”,这是在漫游途中,堂吉诃德与桑丘之间无数次精彩的对话中的一段精彩话语。
在人生的舞台上,他也无法避免地成为了戏里的一个角色,而他选择成为一名无畏的的骑士,孤独地徘徊于现
实与梦幻的交叉路口,去攀登自己难以企及的高度。
拜伦曾道:“《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
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
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是的,我承认《堂吉诃德》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而堂吉诃德更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物。
但是,他的悲剧并不是仅仅停留于对骑士精神的执着追求使他发了疯这一层面上,其深沉的悲剧意识乃是在一个不适合他的时代,执着地去追求,去实现一个世界所不容实现的理想,而最终却只能眼见自己的理想无情幻灭。
堂吉诃德的理想是对人类美德的强烈想往,但是世界却拒绝了这个最后的骑士理想的合理性。
当这个最后的骑士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在悔恨中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
而骑士的世界,也随着他的离开,轰然坍塌了。
而迷雾,也随之重新笼罩了世界,拒绝了最后一缕阳光……
在迷雾即将隐去最后一丝阳光的那一刻,在朦胧中,我们隐约看到那个瘦削硬挺的身躯,庄严地跪于地上,高声朗读着骑士宣言:“我发誓善待弱者,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