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人教)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第四单元14故乡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3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3

《故乡》教学设计初三语文备课组学情分析学习这个小说单元之前,学生已对小说有所接触,能做到自主阅读。

但也存在较明显的问题。

只愿意看生动的的故事情节而不愿探究丰富深刻的内涵;只关注所喜爱的人物命运而不去做个性化的评析;只关注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二不去反思社会环境描写的巧妙作用。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初步梳理故事情节,感知小说内容。

2、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抓住“对比”和外貌、语言、动作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所展示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对比”和外貌、语言、动作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所展示的深刻内涵。

教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初步梳理故事情节,感知小说内容。

2、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小说知识1、小说三要素2、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3、环境描写二、写作背景简介三、梳理故事情节1、方法指引:画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回故乡(开端)——在故乡(发展、高潮)——离开故乡(结局)2、练习巩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四、景物描写的作用1、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教师提示:“我”回故乡看到的故乡景物是怎样的?“我”回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我”希望的未来故乡又是怎样的?2、复习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结合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进行体会分析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抓住“对比”和外貌、语言、动作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所展示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抓住“对比”和外貌、语言、动作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所展示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认知小说人物提问: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复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三、精读课文,分析闰土1、小说着重运用了什么方法?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什么?对比;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2、从文中找出揭示闰土变化的主要原因3、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14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14

《故乡》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3、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文体知识链接】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因而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2、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是落叶的根,故乡是夕阳下慈母的声声呼唤,故乡是月明时游子魂牵梦萦的期盼。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问题,例如通过参观故乡或与故乡人交流,了解故乡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故乡描绘,同时也能增强对故乡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最后,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后参加一些与文学相关的社团或活动,与其他对文学作品有兴趣的同学一起交流和分享。通过参与社团或活动,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推荐一些与《故乡》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这些作品可以包括其他著名作家的故乡题材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故乡的纪录片、电影或戏剧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经验。
简短介绍《故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文学作品分析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分析方法。
过程:
讲解文学作品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故乡》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故乡》的特性和重要性。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故乡》。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描述故乡的变化展开。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其他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已经有一定的基础。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对故乡的热爱,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故乡》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教案#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2

巧用对比显主题——《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整合阅读一、导入新课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创作了一首抒情诗,这首小诗的手法非常简单,但却鲜明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接下来就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小诗,并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首简单的小诗让学生有的人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思考填空:作者运用(表现手法),体现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人名)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批判)。

明确概念:对比,就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二、学习目标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三、精读引领环节一:读文知“变”1.快速默读《故乡》,圈点勾画相关句子,体会“我”再次回到故乡,发现发生了哪些变化?2.合作交流填写表格?PPT显示环节二:读人明“变”他们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2)封建礼教和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在她们的精神上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他们麻木、使他们忍气吞声(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时间,以此推导出十年前的辛亥革命,从而让学生回忆相关的历史背景)环节三:“变”中取法学生参照以下格式明确主题:本文通过,描写了,揭示(表现/歌颂)了。

三.佐文印证参照《故乡》,速读《我的叔叔于勒》,完成下图。

PPT展示:背景材料补充本篇文章发表于1883年。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公开课教案_1
6段: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描绘老屋寂寥、破败的惨状。渲染凄凉的气氛,烘托出“我”极度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农民渐趋破产的主题。)
12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chá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应注意:
1、要与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
2、要与小说主题联系起来。
3、要与故事的背景和作品的情感基调联系起来。
4、关注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修饰性的词语和能体现作者情感色彩的词语)
5、关注句子中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一、用勾画批注法(五分钟完成)
自读课文,画出《故乡》中的几处景物描写?并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课程认知:
本节课从课文《故乡》出发,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和分析,使学生在熟悉的文字中获得感悟,再给予学生规范的答题格式,进而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规律。同时设计相似题型让学生及时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品读文中景物描写的相关文段。
2.赏析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3.掌握分析景物描写的规范格式。
三、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初一、初二两年的洗练,对于景物描写并不陌生,接触过很多的写景美文,并适当积累了一些写景文段。但是对于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学生们停留在感官的理解上,不能深入分析,更加不能系统规范地应用应试的答题格式回答。故此,教师有必要进行景物描写作用的学法指导。
——七年级上册《散步》
(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快的心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第四单元:14故乡

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第四单元:14故乡

小说以“我”的一次回乡之旅为主要内容,通过描绘故乡环境、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国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从而批判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下面是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第四单元:14故乡。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教案
通过肖像对比、动作对比、神态对比、语言对比、对我的态度对比,对生活的态度对比,闰土由一个充满生气、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变成一个苍老贫困、麻木迟钝、愚昧落后、悲哀痛苦善良勤劳、憨厚纯朴的木偶人。
5、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深层原因:封建等级观念、封建军阀和官僚地主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侵略。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高墙”指什么?为什么我觉得四面有高墙?(“高墙”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对故乡的期望与现实相去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自然平等的交流,所以“我”感觉四面有高墙,使我感到气闷。)
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为什么会感到“悲哀”?(“我”为而悲哀。闰土已经变成了一个愚钝麻木的人,我们之间不再有纯真无邪的友谊,这使“我”感到悲哀。)
教案序号:课题:14.故乡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联结,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所用到的方法,能对文中的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明确他们前后发生变化的根源,理清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的前后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6、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同时说明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对农民精神上的毒害。
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这一形象正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的真实写照。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赛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赛课教学设计_3

13.《故乡》知识目标: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主题、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把握主题、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策略方法:朗读法、预习法。

教学媒体:ppt课件、电子白板、投影仪。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回顾少说的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四、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五、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4家乡【教材分析】《家乡》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以“我”回家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改变,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剧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剧烈愿望。

新教材入选这篇小说,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育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实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教学目标】1.勾画关键语句,理清小说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反复品读重点语段、词句,赏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通过沟通探讨,在对比中探究作品的多元主题。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作者、写作背景)(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课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以此为基础理清文章脉络。

(2)文中作者塑造了那些人物?主子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曾经是那样充溢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凄惨,是什么缘由造成的呢?(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为什么鲁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近“家乡”,去看看家乡的人和事。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结合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要求:阅读时抓课文中的时间、地点等转换词语。

明确:小说以“我”回家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家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困难心情,交代了“我”回家乡的目的;其次部分(6~77段),写“我”在家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改变;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家乡时的种种感受,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一)请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详细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1.“我”在回家乡的途中见到了什么?2.“我”为什么回家乡?回家乡的心情怎样?3.找出文章刻画的人物,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22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22

9、故乡【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

【学习重难点】1、研习作者使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很多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所以,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

14 故乡【知识与技能】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过程与方法】1.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1.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速读知“文”1.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2.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多音字:五行.缺土易错字:恣睢脚踝嗤笑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三、研读通“变”1.学生交流问题:“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心情: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让作者无法接受。

2.学生探究:“物非人非事事休” 的故乡嬗变。

(1)走近旧景,感受“物非”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公开课教案_0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理解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品味理解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影响。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好!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闰土?二、自主学习三、互助探究1、知面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描写的句子并品析。

2、知心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赏析其中的妙点,分析人物心理和形象。

(1)第59、60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a.找出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欢喜、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b.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欢喜:我对他的态度,看见我的兴奋;凄凉:自己处境的不尽人意,两个人之间身份的差距…….动着嘴唇却没能说出来的话有什么?他为什么没说?——迅哥儿……c.闰土为什么不痛快地诉说自己的苦痛?他怎么这样说话?总结: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思想让生活困顿的闰土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

用文中的一个名词概括闰土的整体形象特征——木偶(2)是什么使闰土变成这样的“木偶”的?从文中找出两处文字来说明。

——71段和74段“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4故乡》优质课教案_0

《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并理解这些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能力目标: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3.情感目标: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辛亥革命时期不仅使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广大人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二、学情分析七、八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一定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

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课重点。

学生还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变化的理解2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二、整体感知(快速默读)(一)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1.比环境2.比人物3.比心情(对比学习的作用: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对比分析课文,能够让我们抓住小说的情节线索,有利于我们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剖析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阅读要求:1.比环境(20年前,20年后的故乡各是怎样的?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比人物(20年前的闰土、杨二嫂跟20年后的闰土、杨二嫂各是怎样的?)3.比心情(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二)故乡之变(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三)人物之变——闰土跳读全文,找出闰土的相关语句,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思考:从文中________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的人。

从15段“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闰土在他人面前很害羞,在我面前却十分热情大方。

从文中18段雪地捕鸟的描述中,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聪明、天真、富有童趣的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故乡》优质课教案_4

最是动作惹情扉课题类型主题写作课阅读篇目教材内篇目:《故乡》《行路难》(其一)丛书上篇目:《“面王”之争》《绝盗》学习目标1、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导入PPT展示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图片《母亲的姿势》,导入新课。

活动一:忆海拾贝,品文悟法任务:阅读下面的三组句子,每组句子中都藏着一种描写人物动作的方法。

同学们通过回答句子后的问题,思考、分析、归纳这一方法。

1、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问题:“迎”和“飞”两个动词能不能互换位置?试着说明理由。

(精心选词、准确表达)2、A、李白郁闷,不能食;B、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问题:A与B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动作连贯、细化过程)3、 C、她站在那里。

D、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站在那里。

问题:两个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在表达效果上又有什么差异?(巧用修辞、以形传神)活动二:主题阅读,举一反三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手中的两篇文章,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自主阅读,赏析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体会写法的妙处。

参考句式:我找的是一课中的“”这段话,这段话运用了的动作描写方法,抓住动词,写出了(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或内心世界)。

活动三:学以致用,校场点兵请同学们续写下面的文字,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展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身无分文的林冲、鲁智深、李逵和白胜一行四人,行至一棵树前,只见上面贴着一则招领启事,写到:“谁丢失黄金百两,来我处领取。

”旁边站着一个人,地上放着诱人的百两黄金……。

【最新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案

【最新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故乡教案

14 故乡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1)字音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ùn)髀.骨(bì) 嗤.笑(chī) 瑟.索(sè)(ì suī) 猹.(chá)惘.然(wǎng) 恣睢..(2)词义【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新人教)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14 故乡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阴晦.(huì)脚踝.(huái)潮汛.(xùn)
髀.骨(bì) 嗤.笑(chī) 瑟.索(sè)
惘.然(wǎng) 恣睢
..(zì suī) 猹.(chá)
(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现在写作“辗转”。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

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步骤四深层探究品味语言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交流点拨: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悲凉、悲哀。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我”为什么“害怕”?
明确: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

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说。

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

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

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蕴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

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

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明确:师生畅谈新农村:例: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2)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3)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4)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3)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乡
鲁迅
少年中年
外貌:结实健康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活泼刚健迟钝麻木
对“我”:纯真友好隔着障壁
对生活:天真无虑悲苦无奈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

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

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