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备战中考文言文阅读满分答题攻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文言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像一门外语,难以理解。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阅读复习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一、熟悉课文,掌握重点我们要熟悉课文,掌握重点。
在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中,课文内容占很大比重。
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语法。
对于课文中的难句、重点句,我们要进行反复研读,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这样,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题目时,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解答。
二、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文言文阅读的另一大障碍就是词汇。
因此,我们需要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文章、背诵古诗词等方式,积累常用的文言文词汇。
对于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我们要了解其词义、词性和用法。
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分析题目类型,掌握解题方法在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中,题目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主旨概括等几种。
学生要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对于词语解释题,我们要结合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和语境来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词语的含义、用法和词性都会在文中给出提示。
我们要通过理解词语的前后文,推断出其正确的含义。
2.句子翻译题:句子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难点。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要注意直译,确保翻译准确、通顺。
同时,我们要注意句子中的特殊句式、省略成分等,确保翻译的完整性。
3.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言文文章主旨、观点的理解。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等,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同时,我们要注意文章中的转折、并列等关联词,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
4.主旨概括题:主旨概括题要求我们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提炼和概括。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等,我们可以得出文章的主旨。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精确、深刻地领悟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动身,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肯定要联系实际, 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动身,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终,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 以通过事务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务、情理 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看法。此外,还应留意辨析作者表 明观点或看法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化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 点或看法。
考点三:联系实际与特性感悟。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留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 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 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 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精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 字,并说明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分;精 确说明一词多义词在详细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详细语境 说明其意义和用法。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 次,要留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 确理解、坚固识记;最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篇一: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题型梳理从近年出题形势看,多以选择、翻译、简答等形势呈现。
1、选择题:基本还是围绕字词基础知识展开,文言实词、虚词均有所涉及,特别对一些具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情有独钟,一般以选择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下面哪一(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等方式加以提问。
2、翻译题:即将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
3、简答题多进入文本内里,关乎课文整体的把握,包括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评论、艺术手法的剖析以及选文间的比较辨析及延伸拓展。
1二、应对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复习和应考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近年语文中考中,选择题仍以词义辨析为主,具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等文言现象的字词是重点。
这类题一方面仍倚赖同学平日积累,反复训练,触类旁通,以至对一些重点字词刻骨铭心,另一方面做此类题特别要注意审题,到底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另外,做选择题除了扎实的认知基础外,还可讲究方法,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选项词语进行意义、用法、语法位置的分析与判断。
翻译题今年将出现在课外文言文考查中,因此基本字词义的掌握程度及翻译技巧的把握将成为关键。
文言翻译不是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只是有时呈现出来的译句语言不够通顺,导致文意晦涩难懂。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变化,句式也会适当发生改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读及答题技巧——满分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读及答题技巧——满分技巧考点1.文言断句与划分朗读节奏【考点解读】古文一般没有句读,为文言文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按节奏分割,使之便于阅读和理解。
例如《咏雪》一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只有正确停顿,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谢道韫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如果断句有误,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这类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一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二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三要重视内容,断句完成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考点2:理解文言实词【考点解读】实词,即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具有实际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有些实词还会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实词增加了难度。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其他重点文言实词。
这类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技巧】1.组词推断法。
文言文大都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大都是双音节词。
解释文言实词,最常用的就是组词法,即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
例如: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唐朝人尚且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
“尚”可以组词为“崇尚、尚且、高尚”等,代入其中,“尚且”最恰当。
2.字音推断法。
采用“同音代替”的办法来翻译。
例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十二章))解析:根据语境,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有”连接整数与零数,由此判断“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据形索义法。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B. 《生查子•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D. 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唐宋八大家” 之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3)选文中游人的“乐”指:________ ;太守的“乐”指:________ 。
【答案】(1)C(2)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解析】【分析】(1)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故选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酿泉,用酿泉;为,做,酿造;洌,清。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以尽兴地享乐。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白居易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
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
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B.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D. 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B.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C.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D.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中考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题型一:断句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2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方法指导:1.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2.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实词解释的方法:(1)扩词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
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
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仔细阅读
阅读文言文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可以读两遍以上,确保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在读的
过程中,可以适当标记一些重点,便于后续分析和复述。
二、把握关键词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把握住关键词,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和要点。
关键词通常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等方面的词语,关注这
些词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信息。
三、熟悉文言文基本句型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了解这些基本句型和表达方
式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平时可以多读一些文言文的经典作品,积累一些常用的句型和表达方式,提高对文言文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四、注意重点段落和篇章结构
文言文通常采用前言后主、有机结合、褒扬抨击等方式组织文章,要
注意到文章的重点段落和篇章结构。
对于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可以通过重
点段落来进行分析和把握,有助于答题和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
五、注重详注、词语解释和翻译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详注、词语解释和翻译。
详注是指对文中一些
生僻词语、典故、典型句式等进行解释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词语解释是指对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解释,防止产生歧义;翻译是将文言文
转化成现代汉语,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通过以上五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阅读文言文,并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和答题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加练习、积累,增强对文言文的感受和理解,逐渐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3、【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二、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文言文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月余,三军皆罢。
乃拜亚夫为中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________②天子且至________③囊者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记叙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B. 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足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C. 写皇帝和群臣从细柳营军门出来后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特点。
D. 本文情节回环曲折,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充分展示了周亚夫的才华与个性。
【答案】(1)慰问或犒劳;将要;先前(2)①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
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盛甲。
(3)C【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和高考的考点之一、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阅读文言文可能是一种挑战。
但是,只要掌握了一些阅读答题技巧,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准确地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些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提前阅读题目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先浏览一遍题目,了解大意,掌握文章的主要要点。
这样可以帮助你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更有针对性地阅读。
2.注意标点符号文言文的标点符号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其特殊之处。
特别是句号和顿号的运用。
句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顿号表示一个不完整的意思。
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有助于正确解答相关问题。
3.注意修辞手法和典故的运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修辞手法和典故,这些修辞手法和典故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意义的理解,也是问题答案的关键。
当遇到生僻的典故时,可以借助词典进行查找和理解。
4.掌握关键词和关键句5.注意语气和态度6.理解上下文的关系文言文常常使用省略、倒装等复杂的语法结构,需要仔细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上下文的关系。
有时候,一句话前后的内容可能会影响对该句话的理解。
所以,在阅读文言文时,要耐心地分析每个句子的结构和意思,不要急于下结论。
7.多做阅读理解题目通过多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借助一些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练习。
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要求,仔细研读文章,正确选择答案。
8.充分利用课外阅读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外阅读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了解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时代背景。
通过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言文,养成乐于阅读的习惯,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攻略,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保持耐心和自信,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轻松地应对文言文阅读和答题。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举于/士B. 曾益/其所/不能C. 必/先苦/其心志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2)C(3)B(4)C【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答案】(1)在;想要(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⑴在;想要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
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
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
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②会虎为暴_______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2)B(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 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 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2)这;才能;担心,害怕(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备战中考文言文阅读满分答题攻略
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
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3、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
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
5、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
如:
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
);
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
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
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
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
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
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
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
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
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
利用这一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三、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考点揭秘
1、命题规律
信息筛选题的题干都会规定信息筛选指向,这些指向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物的主要品行、行为、观点,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观点、论据,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
待选项均为文中语句,其中有些是干扰项。
2、误区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