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蝶恋花1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一《蝶恋花》同步测试

苏教版语文高一《蝶恋花》同步测试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蝶恋花》同步提高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辛弃疾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着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词中的“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问,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2022年(有答案)苏教新版必修4课后练习(4)

2022年(有答案)苏教新版必修4课后练习(4)

2022年(有答案)苏教新版必修4课后练习(4)一、文本研习1. 谈谈李煜《虞美人》一词是如何通过时空的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情感的。

2. 在沉浸于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

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3.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4.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蕴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二、写作实践(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内容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从本专题中挑选一首诗词,展开想象,把它扩写成一篇隽永优美的散文。

你背诵过不少古诗文,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鉴赏能力的提高,重新涵泳品味,你一定会有不少独到的感悟和创造性的理解。

选一个体会最深的例子,把它写出来。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22年(有答案)苏教新版必修4课后练习(4)一、文本研习1.【答案】在时间上,他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春花秋月何时了)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一江春水向东流)联系在一起。

又运用反衬的方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

他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蓄势而发,如一江春水,毫无节制,深广无尽。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练习:第3单元_虞美人_蝶恋花_雨霖铃_声声慢_训练—落实提升有答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练习:第3单元_虞美人_蝶恋花_雨霖铃_声声慢_训练—落实提升有答案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春花秋月何时了.了:完结 B .雕阑玉砌....应犹在 雕阑玉砌:代指现在所住的宫殿 C .欲寄彩笺.兼尺素 笺:信笺 D .昨夜西风凋.碧树 凋:使……凋落 【解析】 B 项,“雕阑玉砌”代指故国的宫殿。

【答案】 B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31】A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D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解析】 B 项,正确的停顿应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 B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槛菊愁烟兰泣露。

(“兰”和“菊”被人格化,作者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B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燕子的双飞,反衬出词人心中对感情的向往)C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D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承上句“到晓”)【解析】 B 项,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答案】 B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32】A.⎩⎪⎨⎪⎧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年复一年)满地黄花..堆积(菊花) B.⎩⎪⎨⎪⎧斜光到晓穿朱户..(即朱门,指富贵人家)明月不谙.离别苦(熟悉,知晓) 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留恋处、兰舟..催发(对船的美称)D.⎩⎪⎨⎪⎧多情自古伤.离别(悲伤)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情形,光景) 【解析】 D 项,伤:为……忧伤。

【答案】 D5.名句默写。

【导学号:08902033】(1)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____________,燕子双飞去。

(3)昨夜西风凋碧树。

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对长亭晚,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训练:第3单元+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训练:第3单元+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Word版含解析.doc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完结B.雕阑玉砌....应犹在雕阑玉砌:代指现在所住的宫殿C.欲寄彩笺.兼尺素笺:信笺D.昨夜西风凋.碧树凋:使……凋落【解析】B项,“雕阑玉砌”代指故国的宫殿。

【答案】 B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08902031】A.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D.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解析】B项,正确的停顿应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 B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槛菊愁烟兰泣露。

(“兰”和“菊”被人格化,作者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B.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燕子的双飞,反衬出词人心中对感情的向往) C.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 D.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承上句“到晓”)【解析】B项,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答案】 B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08902032】A.⎩⎨⎧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年复一年)满地黄花..堆积(菊花) B.⎩⎨⎧斜光到晓穿朱户..(即朱门,指富贵人家)明月不谙.离别苦(熟悉,知晓) 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留恋处、兰舟..催发(对船的美称) D.⎩⎨⎧多情自古伤.离别(悲伤)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情形,光景) 【解析】 D 项,伤:为……忧伤。

【答案】 D5.名句默写。

【导学号:08902033】(1)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____________,燕子双飞去。

(3)昨夜西风凋碧树。

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对长亭晚,____________。

(5)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练习:第三专题+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练习:第三专题+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Word版含答案.doc

词别是一家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一、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任宣州团练判官时。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1.本诗尾联用了春秋时范蠡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登阁远眺,由五湖的美景,联想到隐居于此的范蠡,表现出对范蠡的艳羡之情。

B.从范蠡的故事推断,如果杜牧能够建功立业,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

C.宣州美丽的江南景致并不能带走诗人内心的忧伤,只能徒劳地怀想着范蠡的逍遥。

D.诗歌借范蠡的故事和六朝旧痕,抒写人世变易的感慨,为全诗渲染出浓重的沧桑感。

解析:B “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理解错误,杜牧慨叹的是没有范蠡的机遇。

2.古人认为杜牧的律诗有豪迈之气,请结合首联,分析此特点。

解析:注意结合“草连空”“今古同”等诗句从今昔对比,营造出一种浓重的人世变易的沧桑感;时空结合,在无限的时空中体现了怀古的满腔豪情的角度分析。

答案:(1)今昔对比,昔日六朝的文物尽成今日“连空”的荒草,在对比中,营造出一种浓重的人世变易的沧桑感;(2)时空结合,“草连空”与“今古同”相对,将阔大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融为一体,在无限的时空中体现了怀古的满腔豪情。

(二)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3~4题。

黑林①吴兆骞②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

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宵闻剑戟声。

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

②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

3.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看似突兀,实则气势雄浑。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3单元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含答案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3单元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含答案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本课话题——忧国忧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难后,李清照的丈夫亡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文物,都已丢失殆尽。

她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词中表现的是其因国破家亡、孤独凄凉而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心里点燃了忧国忧民的火花。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语道出了乱世中陆游的心声。

陆游是宋朝众多爱国人士当中的一员。

陆游眼见着北宋王朝被金国消灭,南宋王朝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渐渐忘却了收复故土的责任,心中难掩悲凉与愤怒,一心希望抗击金国入侵、恢复故土。

然而陆游一生官运不佳,多次被人弹劾下野。

但他依然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思索着造福百姓、恢复国土的办法。

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他写下了《示儿》一诗,表达决心收复失地的情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贾谊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曹植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4.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甫5.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韩愈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虞.美人( ) 雕阑.( ) 玉砌.( )槛.菊( ) 不谙.( ) 彩笺.( )骤.雨( ) 都.门( ) 凝噎.( )今宵.( ) 暮霭.( ) 寻觅.( )戚.戚( ) 乍.暖( ) 堆.积( )【答案】yúlán qìjiàn ān jiān zhòu dūyēxiāo ǎi mìqīzhàduī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知⎩⎪⎨⎪⎧往事知.多少( )知.明而行无过矣( )失其所与,不知.( )(2)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既克,公问其故.( )故.木受绳则直( )暮去朝来颜色故.( )(3)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信将疑(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4)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答案】 (1)动词,知道/名词,同“智”,智慧/形容词,同“智”,明智(2)形容词,旧的,原来的/名词,缘故/连词,所以/动词,衰退,衰老 (3)动词,保养/副词,且,又/动词,扶/副词,将要/名词,将领 (4)动词,对付,抵挡/名词,敌人,仇人/动词,攻击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小楼昨夜又东风..( )__________ (2)都门帐.饮无绪 ( )__________。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11.虞美人、蝶恋花练习(附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11.虞美人、蝶恋花练习(附答案)

文本13~14 虞美人蝶恋花——聆听宋词的前奏曲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玉砌.(qì)强劲.(jìn) 订.正(dīnɡ) 择.菜(zhái)B.罗衾.(qīn) 似.的(sì) 露.骨(lù)挫.折(cuò)C.一晌.(shǎnɡ) 蜕.变(tuì)连累.(lèi) 马匹.(pǐ) D.崇.拜(chónɡ) 槛.菊(jiàn)编纂.(zuǎn) 模.糊(mó)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应犹在雕阑玉砌沏茶B.槛菊愁烟朱颜改不堪回首勘乱C.罗幕轻寒凋碧树彩笺尺素饯别D.山长水阔谙离别望尽天涯崖壁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了.(明白,懂得)B.雕阑玉砌.(台阶)C.只是朱颜..改(自己的容颜)D.问君.能有几多愁(你)4.下列摘自宋代人的词句,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A.①③⑥/②④⑤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④⑥/②⑤5.下列对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在隋唐已经产生,晚唐五代渐渐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B.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曲子”“曲子词”等。

C.词有题目和词牌,词的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词的名称。

D.依据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文本阅读(一)阅读《虞美人》,回答6~7题。

6.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雕阑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教师用书:第3单元_虞美人_蝶恋花_雨霖铃_声声慢有答案.doc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教师用书:第3单元_虞美人_蝶恋花_雨霖铃_声声慢有答案.doc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本课话题——忧国忧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难后,李清照的丈夫亡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文物,都已丢失殆尽。

她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词中表现的是其因国破家亡、孤独凄凉而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心里点燃了忧国忧民的火花。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语道出了乱世中陆游的心声。

陆游是宋朝众多爱国人士当中的一员。

陆游眼见着北宋王朝被金国消灭,南宋王朝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渐渐忘却了收复故土的责任,心中难掩悲凉与愤怒,一心希望抗击金国入侵、恢复故土。

然而陆游一生官运不佳,多次被人弹劾下野。

但他依然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思索着造福百姓、恢复国土的办法。

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他写下了《示儿》一诗,表达决心收复失地的情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贾谊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曹植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4.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甫5.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韩愈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虞.美人( ) 雕阑.( ) 玉砌.( )槛.菊( ) 不谙.( ) 彩笺.( ) 骤.雨( ) 都.门( ) 凝噎.( ) 今宵.( ) 暮霭.( ) 寻觅.( ) 戚.戚( ) 乍.暖( ) 堆.积( ) 【答案】 yú lán qì jiàn ān jiān zhòu dū yē xiāo ǎi mì qī zhà duī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知⎩⎪⎨⎪⎧往事知.多少( )知.明而行无过矣( )失其所与,不知.( ) (2)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既克,公问其故.( )故.木受绳则直( )暮去朝来颜色故.( ) (3)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信将疑(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4)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答案】 (1)动词,知道/名词,同“智”,智慧/形容词,同“智”,明智 (2)形容词,旧的,原来的/名词,缘故/连词,所以/动词,衰退,衰老 (3)动词,保养/副词,且,又/动词,扶/副词,将要/名词,将领 (4)动词,对付,抵挡/名词,敌人,仇人/动词,攻击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小楼昨夜又东风..( )__________ (2)都门帐.饮无绪 ( )__________ (3)昨夜西风凋.碧树 ( )__________ (4)多情..自古伤.离别 ( )__________ (5)寒蝉凄切.. ( )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吹进了东风 (2)名词作动词 设帐 (3)动词使动用法 使……凋零 (4)形容词作名词;动词的为动用法 多情的人;为……忧伤 (5)形容词作动词 凄切地鸣叫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都门帐饮无绪..古义:今义:没有头绪。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蝶恋花1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蝶恋花1 Word版含答案

14 蝶恋花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晏殊(991-1055),_____著名词人。

字____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清新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句,传诵颇广。

2.解释词语。

槛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尺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默写。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二、语段精读4.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回答下列问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4课《蝶恋花》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4课《蝶恋花》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第14课《蝶恋花》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年国产动画片产量猛增,但是与国外优秀动画片相比,我们仍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故事内容以及内涵更是相差甚远。

B.据土耳其媒体报道,来自叙利亚境内的数枚迫击炮炮弹落入了其东南部阿克恰卡莱边境地区,造成了大量房屋和人员伤亡。

C.蝶恋花,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

D.印度航母试航失败,其军方归咎于是航母锅炉中来自中国的耐火砖破裂的原因。

但中国否认曾向印度出口过舰船用的耐火砖。

答案:A解析:A项,缺宾语,“我们仍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后加“的问题”。

B项,“房屋”和“伤亡”搭配不当。

D项,“其军方归咎于是航母锅炉中来自中国的耐火砖破裂的原因”句式杂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2009年端午小假“迷醉”食色江南,江苏旅游市场不断扩大,以长三角为主的短程自驾游客不绝如缕....。

B.巴金老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敢言他人之所不敢言或不愿言。

他的品格、节操山高..,值得后人景仰。

..水长C.舞蹈《蝶恋花》靓丽的造型、惊艳的舞姿、梦幻的特效以及破茧而出的蝴蝶,给观众似梦似真的感觉,让人目不暇接....。

D.2008年金球奖获奖名单揭晓,去年排名第二的C.罗纳尔多终于摘得桂冠,得到了在足球方面初露头角....的机会。

答案:B解析:山高水长,比喻人的节操高洁,影响深远。

A。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合语境;C.应为“眼花缭乱”;D。

“初露头角”比喻刚显示出某种力量或才能,不合语境3.下列作品、作家头衔、朝代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吊屈原赋》——贾谊(辞赋家)——西汉《水经注》——郦道元(地理学家)——北魏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盛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南唐后主,词人)——五代南唐C.《楚辞集注》——朱熹(文艺批评家)南宋《梦溪笔谈》——沈括(文学家)——北宋D.《潼关怀古》——张养浩(散曲作家)——元代《诚意伯文集》——宋濂(文学家)——明代答案:A解析:B.岑参为边塞诗人 C.沈括为科学家 D.《诚意伯文集》刘基所著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来自各地的旅游者对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农家生态园趋之若鹜....,他们觉得这既亲近大自然,又吃、住、玩一条龙,是极好的休闲娱乐形式。

【提高练习】《蝶恋花》(语文苏教必修4).doc

【提高练习】《蝶恋花》(语文苏教必修4).doc

《蝶恋花》提高练习南昌三中黄莎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3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赏析“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妙处。

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两首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4——6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玉勒:美玉镶的带嚼子的马笼头。

雕鞍:雕绘花饰的马鞍。

玉勒雕鞍,代指华贵的车马。

游冶:指留连妓馆,狎艳游乐。

章台路:原指汉代长安城西南街,代称游冶之地。

4、晏殊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5、柳永词中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连用三个“深”字,有什么表达作用?6、写出两首词中女主人公悲伤原因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8题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7、分析上阕中意象“鸿雁” “鱼”的作用。

8、下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既写出了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又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强烈感受。

以景之萧索,写人之孤独。

2、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后巩固:3.3.2 蝶恋花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课后巩固:3.3.2 蝶恋花 Word版含解析.docx

蝶恋花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槛.菊(jiàn)彩笺.(jiān)不谙.(ān)B.角.色(jiǎo)干涸.(hé)诘.问(jié)C.掳掠.(lüè)神甫.(fu)咋.舌(zé)D.霎.时(shà)不屑.(xiè)烙.印(lào)解析:B项,“角”应读“jué”。

答案:B2.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槛.菊愁烟兰泣露槛:门槛。

B.明月不谙.离别苦谙:熟悉。

C.欲寄彩笺.兼尺素笺:信笺。

D.昨夜西风凋.碧树凋:使……凋零。

解析:A项,“槛”应为栏杆。

答案:A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槛菊愁烟兰泣露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C.昨夜西风凋碧树D.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解析:A、B、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答案:C4.对本词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是以一个怨妇的口吻表达自己的失意。

B.本词极尽柔媚哀婉之能事,是婉约词中的力作。

C.写作手法虚实相间,境界外有高远之处。

D.本词是伤离怀远之作。

解析:从“明月不谙离别苦”和“望尽天涯路”“山长水阔知何处”等诗句看,本诗的主旨是伤离别。

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5~6题。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结合全词来看,“花落去”是指春天已逝,“独徘徊”则抒孤独之情,如此看来,“夕阳西下几时回”就有着伤春惜时之意,自然的春天还会来,人生的春天几时能回?答案: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解析:注意题干中的“虚”与“实”,这里的“实”是指景,即“花落”和“燕归”,事物的来来去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里的“虚”指的就是对人事兴衰的思考,即“情”与“理”。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蝶恋花2 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蝶恋花2 Word版含答案

课时14 蝶恋花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1.《蝶恋花》选自《》。

作者,字,词人。

他在《浣溪沙》中有两句广为传颂的名句,它们是,。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场.(chǎng)所逮.(dài)捕疾风劲.(jìng)草B. 应.(yìng)届贿赂.(lù) 飒.(sà)爽英姿C. 功绩.(jì) 星宿.(sù) 揆情度.(duó)理D. 谈吐.(tù) 麇.(qún)集短小精悍.(hàn)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首屈一指毛骨耸然义愤填膺劳动锻练B.励行节约一枕黄梁妄费心机通宵达旦C.堰苗助长结局园满不可思议一劳永逸D. 记忆犹新乔装打扮顷刻之间罄竹难书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犯了错误,不要讳疾忌医....,应当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检查,坚决改正。

B. 他既已认错,就不为已甚....,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吧。

C.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D.“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错误想法。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B.孔繁森的名字已家喻户晓,对大家都不陌生C. 日子长了,老王一家对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就像自己家里人一样。

D.无论老师和学生,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6.从文后的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项作为该语段的结尾。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

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

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____________。

A.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B.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高中语文 3.11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 3.11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同步练习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20分,每个选择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均无误的一项是()(3分) A .雕阑玉砌.(qì) 槛.菊愁烟(kǎn)都门账饮 乍暖还寒B .不谙世事 彩笺.尺素(jiān)无语凝噎.(yē) 暮霭.沉沉(ǎi)C .不堪回首 风凋碧树憔悴.损(cuì) 良晨美景D .骤.雨初歇(zhòu) 通霄达旦尔虞我诈 最难将息解析 A 项,“槛”读jiàn ,账—帐。

C 项,晨—辰。

D 项,霄—宵。

答案 B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明月不谙.离别苦 谙:熟悉,知晓。

B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砌:台阶。

C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抵挡。

D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解析 将息:休息,调养。

答案 D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执.手相看泪眼此执.政者之过也 B.⎩⎪⎨⎪⎧都门帐饮无绪.千端万绪.,罔有遗漏C.⎩⎪⎨⎪⎧ 最难将.息将.信将疑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与何人说 解析 A 项,动词,“握、持”;动词,“主持、主管”。

B 项,名词,“心思、心情”;名词,“线的头”,比喻开端。

C 项,动词,“调养”;副词,“且、又”。

D 项,都是副词,“又”。

答案 D4.下列描写秋天景物的句子,在借景抒情上有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A .槛菊愁烟兰泣露B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C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D .红藕香残玉簟秋解析 C 项借秋景烘托革命豪情,其余选项为以哀景衬哀情。

答案 C5.名句默写。

(8分)(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备课精品: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备课精品:

课时14 蝶恋花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1.《蝶恋花》选自《》。

作者,字,词人。

他在《浣溪沙》中有两句广为传颂的名句,它们是,。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场.(chǎng)所逮.(dài)捕疾风劲.(jìng)草B. 应.(yìng)届贿赂.(lù) 飒.(sà)爽英姿C. 功绩.(jì) 星宿.(sù) 揆情度.(duó)理D. 谈吐.(tù) 麇.(qún)集短小精悍.(hàn)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首屈一指毛骨耸然义愤填膺劳动锻练B.励行节约一枕黄梁妄费心机通宵达旦C.堰苗助长结局园满不可思议一劳永逸D. 记忆犹新乔装打扮顷刻之间罄竹难书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A.犯了错误,不要讳疾忌医....,应当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检查,坚决改正。

B. 他既已认错,就不为已甚....,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吧。

C.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D.“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错误想法。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B.孔繁森的名字已家喻户晓,对大家都不陌生C. 日子长了,老王一家对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就像自己家里人一样。

D.无论老师和学生,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6.从文后的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项作为该语段的结尾。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

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

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____________。

A.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B.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蝶恋花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晏殊(991-1055),_____著名词人。

字____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清新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句,传诵颇广。

2.解释词语。

槛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尺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默写。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二、语段精读4.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回答下列问题。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如何理解“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看最后一句,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这两句蕴含了什么情?阐发了什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北宋同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2.略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5.(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

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6.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

有两点变化。

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7.⑴“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8.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9.(1)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惋年华将逝的情思。

(2)出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息,对句“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或:一切美好而又必然消逝的事物虽无法挽回,可是同时又有美好事物再现。

生活不会因为某些事物的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呼应“无可奈何花落去”。

“香径”表明小路上到处是花的幽香,可见落花之多,故与“花落”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