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课件)(117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e57504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a.png)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知识重构
知识线索
热点聚焦
横向链接
两题重组
课后测评
1、把握一条根本:列强四次侵华战争。两个要点:
一是列强侵华旳史实及其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对抗外国
侵略旳经典史实及成果。
2、按时序梳理民族工业旳发展历程并归纳其特点、
原因及启示。
3、从三个阶段梳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地主阶
必修部分 模块二 专题五 第8讲 第17页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例4 [20知2识重3构 ·安徽高 热点聚焦 考]横1向链9接23年两题重4组月22日 课后测评 《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 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 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 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白( )
(2)从当代化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增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旳解体以及中国近代工业旳诞生,推动了中国旳近代化。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 国旳迷梦,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旳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 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老式农业文明向近代 工业文明旳过渡。
(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西方列强旳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 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 旳社会问题。
必修部分 模块二 专题五 第8讲 第9页
金版教程 ·大二轮复习 ·历史
知识重构
热点聚焦
横向链接
两题重组
课后测评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旳特征及历史作用
(1)主要特征:
①从企业旳产生看,中国民族工业走过了一条独特旳道路,是在列 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旳解体旳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 术开办起来旳。 ②从工业部门旳构造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 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旳地域别布看,中国民族工业旳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 在沿海大城市。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 旳。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旳全过程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外国资本 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旳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总结课)](https://img.taocdn.com/s3/m/269b7b5f9b89680203d825bf.png)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学案上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做完之后,教师出示课件洋务运动的表格,学生同为之间交换学案,相互检查有无错误。
2018届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共54张PPT)
![2018届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复习: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共5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ee0c71af1ffc4ffe47acf5.png)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我支持变法!
康有为 袁世凯 反对
1898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康有 梁启超 光绪 为、袁世凯等人联合各省举子千余人,上书道光皇帝,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1895
慈禧太后
中国政治家、思 想家、教育家和文学 艺术家,资产阶级改 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广东南海人,人称 “康南海”,主要著 作有《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等。
4.戊戌变法的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走不通,必须进行革命。
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的是谁?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2、维新派为什么觉得自己“无力回天”?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变法 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很难成功
筹建海军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培养新式人才
詹天佑
派遣留学生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 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 美留学。不少人成为了近代中国 历史上的佼佼者,如清末思想家 严复,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 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第一所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1862年,北京 )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 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 些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清政府)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我支持变法!
康有为 袁世凯
慈禧太后
1898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康有 为、袁世凯等人联合各省举子千余人,上书道光皇帝,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二轮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的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二轮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的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https://img.taocdn.com/s3/m/c2dc6ce710661ed9ac51f3c1.png)
1.多角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 存行列。
2.注重对先进中国人探索与抗争的理解认识 (1)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突破。 ①从组织形式(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阶级(民 族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斗争目标(资产阶级共和 国)等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重大突破的表现。 ②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壮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及清政府的政治腐败等角度理解原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近代化的 整体缓慢发展(1894—1919)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阶段特征 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近代 阶段特 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
征 济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思想科学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日本崛起、扩张和一战为例分 析国际背景对国内状况带来的影响?
拓展视野 提升素养
政治上 经济上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五四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
康梁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思想; 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社会主义思想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aced18a27d3240c8547efae.png)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理脉络】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顶峰时期。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
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 年至 1919 年中国历史开展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开展。
从政治上看,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顶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从经济上,看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开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开展的“黄金时期〞。
从思想上看,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从社会生活上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维新思想思想民族危机加深三民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维新变法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解读】近代列强侵华的背景、表现、影响及期阶段特征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也常会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联系考查,或者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和思想的演变。
如利用某一重大历史现象为切入点,横向考查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相互影响。
复习备考时,一是要掌握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开展演变及其阶段特征;二是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横向联系,理解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干知识】一、政治◆西方列强加剧侵略与民族危机加深1、甲午战争〔 1〕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要求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本〕;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2〕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3〕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掀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2+中外近代文明+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2+中外近代文明+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9d9c3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5.png)
三、思想上:近代前期中国四大社会思潮
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潮,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 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 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主题三 从君主立宪思想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特 点及影响
视角1 从文明演进角度考查维新派思想主张
【考题6】 (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 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 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
第8讲 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是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 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审题定位 近代中国——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题关键 据材料“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 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可知,政府鼓励 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 答案 B
主干知识自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视角2 运用图文材料,考查民国时期列强经济侵略的特点及原因
【考题5】 (2015·福建文综,24)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
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bd3e202fad6195f312ba641.png)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专题六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 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 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 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解题思路
专题六
第 (1) 问关键把握时间信息 “1901 年到 1920
年”,由此可明确“沉沦”指的是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上升”是指中国不断探索斗争,最终完成反帝 反封建革命任务。
第(2)问的原因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 大、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革命派的不断努力等角度分析。
主干整合
3.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专题六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 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 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 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 为国旗。
主干整合
专题六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 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主干整合
2018届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课件(26张)
![2018届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课件(26张)](https://img.taocdn.com/s3/m/e6c229176c85ec3a86c2c50b.png)
第二部分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近代工业文明兴起与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
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4~1919年)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 期,这一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 异常活跃的时期,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工业化(民族资本发展的春天 )、思想科学理性化 (新文化运 动)都有长足发展。觉醒、探索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1)政治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 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 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 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 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 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制维新思想的传播只是材料信息的直接目的,故 A项错 误;材料信息与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 B项错 误;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团 体”“膨胀”“影响”“组织”“运动”等新名词都属于 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范畴,对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利,因 此该规定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 D项正 确。
解析
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
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内地高,人们思想较 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故选 A项。此 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尚未出现高涨局面,排除 B项;此时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促进了留日潮流的出 现,但这一政策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排除 C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 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bf57d99d4d8d15abf234e15.png)
D.达到通过行政改革以消弭革命目的
二、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视角 从发展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 【考题】 (2014· 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 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 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关键信息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 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迁移知识 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精要点拨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的这 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
政治现代化
1.宪政之路:晚清: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1912年,孙中山《临时约法》 1914年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2.政体演变: (1)晚清的总体思路是以君主立宪政体为目标,以中央集权方式重建单一制国 家。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袁世凯都是沿着中央集权的思路努力实现国家统一 和政体模式的转换,但都没有成功。 (3)袁世凯死后,军阀统治本质上均属于分权专制政体,完全违背政治现代化 的内在要求,最终成为革命对象而退出历史舞台。 (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党国体制, 坚持一党专政独裁,排斥打击民主力量, 日益孤立。
视角二 甲午战败导致清政府将国有企业向私有化转变
甲午战败最终导致清政府财政的完全空虚,曾经主要以政 府财政来支持的洋务企业再也无力开办下去,这迫使清政 府不得以将原有的官办企业以承办的形式转让给私人来 开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转变。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8b5fb6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1.png)
代化进程,包括改革官制、选举制度、教育制度等。
倡导君主立宪
02
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限制君权,扩大民权,推动政
治民主化进程。
推动思想启蒙
03
维新派还积极推动思想启蒙,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
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推翻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 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社会影响
社会性质变化
社会矛盾变化
思想观念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中 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 义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探索内容
包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 以及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探索成果
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中国人民的觉醒程度不断提高, 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
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今时代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
资产阶级改良派实践活动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改良实现国家富强。
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主张及实践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孙中山等人,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实践活动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高考历史二轮课件近代中国的 觉醒与探索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c543c3017375a417866f8fa4.png)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
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轮·历史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 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 速);短暂。
(6)总趋势上: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 世界性。 (7)实质上: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二轮·历史
视角整合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1)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2)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
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3)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 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 (3)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
增长,矛盾日渐加剧。
(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甲午中日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 争”。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民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清政府单纯依靠李鸿章 的嫡系部队与日军作战,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 政治 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 表现 经济 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 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 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8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https://img.taocdn.com/s3/m/466e7d086c175f0e7cd137f8.png)
2018届二轮: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长沙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狂潮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
这是因为()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情绪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日本遭到俄、法、德和中国人民的反对,故在瓜分中国市场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日本才“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故选C项。
A项说法只是一种原因,比较片面,排除;B、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2.[2017·石家庄质检二]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
这一现象意味着()A.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C.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了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的关税、盐税、借款、赔款等,外国银行是列强经济势力的象征,中国的各项税款是中国的财政命脉,所以材料现象意味着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故选D项。
材料无法体现其他三项。
3.[2017·唐山三模]如图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背面示意图。
该图片可用于研究近代()A.洋务运动的影响B.西学东渐的进程C.辛亥革命的背景D.民族企业的效益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
由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及股票文字“不得转售或抵押给非中国人”可知,川汉铁路的修建属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内容,这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提供了有利时机,故选C项。
高中历史复习(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高中历史复习(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fee02d8b14e852458fb574d.png)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十一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一、主干考点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日本独霸黄海海战中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必修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必修三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选修四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二、阶段特征及历史线索(一)政治上:1、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加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断深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王朝:对外由抵抗到最终屈服,对内阻碍维新变法,推行新政抵制革命,极力维护专制统治,最终走向覆亡。
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卖国;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掀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特别是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二)经济上:1、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思想上:1、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四)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等。
注意整理:中国近代化的整体推进——表现三、重点、难点、易错点、拓展点(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深化: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分水岭?补充:1、瓜分狂潮——注意相关历史概念2、日本独霸中国概括:这一阶段列强侵略特征政治侵略:战争——瓜分——以华治华;经济侵略: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侵略态势:争夺——宰割同盟——日本独霸(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区分:黄海海战中的民族英雄事迹2、理解:反割台斗争概念3、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最大意义4、注意——孙中山:争取与捍卫不同!捍卫共和斗争的顺序!两次护法的正确表述!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三)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区分概念:维新派、保皇派、革命派、激进派比较:1、早期维新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异同2、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异同3、民主共和思想与民主科学思想的异同注意: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探究:1、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命运?应如何理解他们对孔子的不同态度?本质上有差别吗?为什么?2、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动摇封建正统思想,反封建斗争;宣传“民主、科学”,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启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奠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
通史复习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通史复习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9096a283c1ec5da50e27084.png)
任务:
反封建和反侵略; 追求社会民主和民 族独立; 实现民族振兴和国 家富强;
五四运动(1919年)与中共成立(1921年)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 从整体史观看,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中 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
• 从文明史观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 变 ,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促进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 从社会史观看,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巩固练习:
1、(2018年全国1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
甲甲午午战 中争日 战争
戊 戌 变
法
911 1912
八国联军 《辛丑 中国同 侵华战争 条约》 盟会的
成立
义和团抗 清末新 击八国联 政 军的斗争
武昌 中华民国 起义 的成立;
《中华民 国临时约 法》;
辛亥革命 历史意义。
1895—1919年的近代中国
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
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
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
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
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
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C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1)指出“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一: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 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 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 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https://img.taocdn.com/s3/m/fe33675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a.png)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https://img.taocdn.com/s3/m/5616b1b1ee06eff9aff80753.png)
5.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 一个。
(×) 提示: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 革命任务。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 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 就是最好的证明。
6.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中国经 济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居于优势地位。
2.探索 (1)戊戌变法: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它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 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 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 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等,皆以失败而告终。
三、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 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 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 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 美国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7691f5a6bd97f192279e9a7.png)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
索
本网收集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希望你抓住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
资讯请及时关注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b0edcb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7c.png)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至1919年)是中国近代化全面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时期历史在教材中的章节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选修一第9单元“戊戌变法运动”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相关内容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请列举1894至1919年前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现象,教材中有明确时间的,要写出时间。
政治方面:1894-1900年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895《马关条约》允许设厂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运动(开始1894兴中会成立——高潮:1911辛亥革命)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开始:1895公车上书——高潮:1898戊戌变法-百日维新)4.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时局图》)掀起瓜分狂潮5.农民义和团运动(1898兴起山东——1900高潮京津地区)口号:扶清灭洋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庚子年)政治方面:1901-1911年1.八国联军侵华庚子赔款(1900)2.《辛丑条约》19013.清末新政(1901-1911)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司法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清末预备立宪:1906-1911“皇族内阁”4.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建立全国统一政党:1905 同盟会,三民主义《民报》进行武装斗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1911政治方面:1912-1919年1.辛亥革命(1911辛亥年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中央临时政府建立1912.1.13.清帝退位1912.24.南京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5.袁世凯于北京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1912.4 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6.孙中山领导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16)、护法运动(1917)7.袁世凯复辟(1915-1916)洪宪帝制请概括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时代特征:列强侵华加深,双半社会完全形成,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从 社 会史 观看 ,剪 发辫 、废 除跪 拜礼 和废 除“ 大 人”“老爷”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 新。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1)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 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使人民获得 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是经济工业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了 “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 法令,激发了民族资本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实业救 国”呼声高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显著发展。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戊戌变法:1895 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 国救亡政治运动; 1898 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 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 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实现了中国 20 世纪第一次巨变,推动了中国民主化 进程。
1.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为防止袁世凯专制 独裁 (直接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根本目的 )而 颁布。 (2)内容:主权在民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 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3.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③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 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 年,全 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成立。
⑤军事准备: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等。 ⑥有利时机: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 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过程 ①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 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 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 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第一编 通史整合突破 必修部分
近代篇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近代工业文明兴起与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
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 (1895~1919 年)是中国近 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经济 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 )、思想科学理性化 (新文化 运动)都有长足的发展。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 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 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考点多维探究
考点 1
列强侵华加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 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
3.影响 (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 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 主义在 19 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 “黄金时期”。 3.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 传媒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 2 月, 宣统帝下诏退 位;3 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历史功绩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使人们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自由、平等的 原则得到普遍确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打 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 a.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国民享有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 内容 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基本原则的尊重 和实践; c.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3)评价: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 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 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孟德斯鸠 );人民主权 (卢梭 );天赋 人权(伏尔泰)等。
2.多种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 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 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 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 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3)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 部分,推动了世界 (首先是亚洲 )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 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连。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 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 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 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 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 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