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第五节土壤耕作技术
1. 翻耕
世界各国应用最普遍的耕作措施,采 用铧犁(有壁犁)、圆盘犁进行。有壁犁同 时具有翻土和碎土作用,有三种形式: 螺旋犁使土垡完全翻转,碎土作用小, 适于草多的荒地。 圆盘犁碎土作用强,翻土作用弱,多 用于翻耕菜园地。 半螺旋犁又称熟地型犁,作用介于上 两种之间,适于大多数土壤。
翻耕对土壤起三种作用: 一是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翻
1.耙地
主要作用是碎土。机具圆 盘耙和钉齿耙。 圆盘耙 碎土力强,常用 于收获后浅耕灭茬,翻耕后破 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 凌耙压。 钉齿耙 碎土作用小于圆 盘耙,常用于播种后出苗前耙 地,破除板结。 水田耙地后要用“而”字 耙耖田,平整田面,细碎土块。
2. 耱地
也称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 土碎土作业。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 3cm ,有碎土、轻压、耱严播种沟、防 止透风跑墒等作用。
到上层;同时也有翻埋作物根茎、化肥、绿肥、杂
草以及防除病虫害的作用。 二是松土,土壤耕层上下翻转后,使原来较紧实的 耕层翻松,对增加耕层厚度,增加土壤通透性。 三是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
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松碎成团聚体状态
(水分适宜时)。
1.翻耕方法 由于采用的犁,其犁壁形式不同,垡片的翻转 有全翻垡、半翻垡和分层翻垡三种 。
或粘质土等,翻耕可深些。
②土层较薄,砂质土,心土层较薄或有石砾的土 壤不宜深耕。 ③水田翻耕深度不宜超过犁底层。 旱地20-25cm,水田15-20cm
2.
深松耕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型铲对耕层
进行全面的(无壁犁或靴式犁)或间
隔的(凿形铲或铧形铲)深位松土,
不翻转土层。耕深可达25—30cm,最
深为50cm。 由于不乱土层,保持地面覆盖, 可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蚀。适用于 干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区。
农业机械-第四章耕作机械
深松土犁
圆盘犁和凿形犁在欧洲国家应 用较多,在中国虽有应用,但量较 少,重点介绍铧式犁。
第一节 铧式犁
铧式犁应用历史最长,技术最为成熟,作业范 围最广 一、铧式犁的种类、特点及用途 犁按其与拖拉机联接的方式不同: 可分为悬挂犁、牵引犁、半悬挂犁
(一)、牵引犁
组成: 牵引杆、犁架、犁体、机械或液压升降机构、调节机构、行 走轮、安全装置等部件组成。
三、悬挂犁的使用
(一)悬挂犁的调整 (1)犁的入土角和耕深调节 入土角太小,犁不入 土或入土很浅;入土角太大,犁入土太深,阻力增 大。必须根据土壤的松软、坚硬程度调节入土角。
调节下拉杆的长短,可以调节入土角。 耕深的调节有三种:高度调节、位调节、力调节。方法 参照前一章详见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
通过悬挂架与拖拉机的三点悬 挂机构连接,由拖拉机的液压 机构控制升降,运输时,全部 重量由拖拉机承受。 工作时,犁的耕深由限深轮或 液压系统控制。悬挂轴的两端 为曲拐轴销,操纵耕宽调节手 柄转动悬挂轴,即可调节耕宽。
悬挂式——运输状态下,机具的重量全部由拖拉机来承担。
特点:
结构简单紧凑、重量 轻、机动性强、维护 保养方便,使用寿命 长 耕作适应范围较
与拖拉机单点挂接,拖拉机只对犁有 牵引作用,重量由本身的轮子承受。 升降由液压系统控制。工作时,沟轮 在前一行所开的犁沟中行走,地轮行 走在未耕地上,尾轮行走在最后犁体 所开的犁沟中。 特点及应用:结构复杂、重量大、灵 活性差、主要用于平原大面积旱地作
业。
(二)悬挂犁
组成: 犁体、圆犁刀、犁架、悬挂装置和限深轮等组成。
(2)犁壁 作用:与犁铧一起构成犁体曲面,用来起土、翻转、破碎土壤。 形式:整体式、组合式、栅条式 工作原理:犁壁和犁铧前缘构成犁胫,是犁体工作时切出侧面 犁沟墙的垂直切土刃;犁壁的不同形状可达到滚、翻、碎、窜等不 同的翻土效果。 工艺:冲压工艺,常用65Mn钢或低碳钢经渗氮处理。为便于更 换,常用组合式犁壁。 组合式是将犁壁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磨损快,可单独更换。 栅条式犁壁多用于粘重土和水田。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一、作物布局 (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㈠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1、作物布局的含义 •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或规 划,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哪里。具有时空概念。
• 作物布局的内容:作物种类布局;熟制布局——一年 内不同复种方式的结构与比例的布局;品种布局;秧 苗田布局(面积、距离)。
17
㈡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 日照长短 • 光强
2、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凉作物(耐寒作物、喜冷凉作物) • 喜温作物
16
3、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 喜水耐涝型:水稻 • 喜湿润型:陆稻、烟草、黄麻 • 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 耐旱怕涝型:甘薯、花生、绿豆 • 耐旱耐涝型:高梁、田菁、草木樨
• 植物生产车间 • 动物生产车间 • 微生物分解车间
30
4、农林牧之间的关系
• 农林关系: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积雪, 减轻土壤风蚀;改善农田小气候。
• 农牧关系:农牧结合的意义在于——改善食物结构;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 力和肥料。
29
㈡ 农作物的生活条件与高产稳产
THE END
9
二、复种
㈠ 有关概念
1、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 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
2、复种指数(sequential cropping index)=全 年作物收获总面积/耕地面积。
8
3、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一年内,于同一土 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
耕作学-6
旋耕机按其机械耕作性能可耕深16— 18cm,应列为基本耕作范畴,但实际运用 中常只耕深10—12cm,与翻耕轮换应用作 为翻耕的补充作业。 从国内实践看,无论水田旱田,多年
连续单纯旋耕,易导致耕层变浅与理化性
状变劣,故旋耕应与翻耕轮换应用。
(二)次级耕作措施
(secondary tillage)
水田连年翻耕仍属必要。
2、深松耕(subsoiling)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 或间隔的深位深土,不翻转土层。 无壁犁或靴式犁为全田深松,凿形铲或铧形铲 为间隔深松。
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
1)优点:
(1)分层松耕,不乱土层。打破犁底层。 (2)可以分散在各个适当时期进行,间隔 松耕,节省动力; (3)保持地面残茬覆盖,防止风蚀,防旱 防涝。 (4)特别是盐碱地松耕,可以保持脱盐土 层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
钉齿耙作用小于圆盘耙,但它常用于播后出 苗前耙地,破除板结。
常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的苗期耙地, 杀死行间杂草。也用于冬小麦越冬前后的 耙地。冬前耙地增强麦苗抗性,冬后耙地 清除田间枯枝落叶。
2、耱地(dragging)
又称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 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cm,耱子除联 结耙后外,也有联结播种机之后,起碎土、轻 压、耱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墒等作用。
在土壤过松的情况下,就要采取镇压 的措施。
(六)开沟培垄、挖坑推土、打埂作畦
也是土壤耕作措施的重要作用。 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可提高地温。 在多雨高温地区开沟培垄做高畦,其目的主要是为 了排水。
在种植块根、块茎类作物的地上开沟培垄,可以使 耕层土壤相对加厚。
水浇地上打埂做畦,便于平整地面,有利于浇水。 风沙严重地区挖沟做垄,可以减轻风蚀。 岗坡地上,时常是耕后不耙,保持垡块和高低不平 整的垄形,可以阻止雨后径流,防止表土流失。
作物学通论:第六章 作物生产技术
土壤基本耕作的方式有翻耕、旋耕和深松耕
(1)翻耕
翻 耕 ( plowing ) 就 是 利 用 各 种 有 壁 犁 ( 机 械 动 力 或 畜 力 牵 引 ) 或 锄 (人力)将土壤切开,翻转的过程。翻耕的作用在于切土、翻土、碎土, 并同时翻埋有机肥、绿肥和作物残茬,并使土壤疏松。翻耕对土壤影响 最大,作用面最广,消耗动力也最多。它不但影响当季作物,有时也涉 及几季以至几年的作物生产。
第六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一节 土壤耕作和培肥技术 第二节 作物播种技术 第三节 育苗移栽技术 第四节 地膜覆盖技术 第五节 作物施肥技术 第六节 作物水分管理技术 第七节 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第八节 化学调控技术 第九节 收获与贮藏 第十节 作物清洁化无公害生产技术 第十一节 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十二节 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7、控制和减轻病虫草害,最终实现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 土壤耕翻, 可将病菌、害虫和杂草或其种子等翻埋如土壤深处,使之缺氧窒息死亡, 也可将藏于土壤中的底下害虫、病菌等翻到地面,经暴晒或冷冻而死亡。
(二)土壤耕作类型
土壤耕作可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基本耕作入土较深,一般 达整个耕作层,能显著改变整个耕作层的理化性质,其耕作后效较长。 表土耕作入土较浅,是在基本耕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可后,后作播种前,于土壤宜耕期内进行 。根据不同土壤质地,掌握土壤适宜水分范围是提高耕地作业质量、减 少能源消耗的关键。
土壤过湿耕翻,易成泥条,大泥块,压板和破坏土壤结构;过干则土壤 僵硬,也不利于表土耕作整碎、整细,动力消耗大。一般砂土、壤土宜 耕水分范围大于粘土。在实践中,因粘土具有“干三天湿三天,不干不 湿也三天”即宜耕水分范围窄的特点,准确掌握粘土宜耕水分尤为重要。 不同土质的宜耕水分大致为:砂土含水量5~8%,砂壤土10~15%,中 壤土13~19%,重壤土14~20%,粘土20~24%。不论何种土质,以田 间持水量的60~80%为适耕水分。
什么是土壤耕作及土壤耕作的作用
全C (g/kg)
24
蚯蚓数量 个/ m2
78
凿耕
பைடு நூலகம்
16
52
翻耕
11
53
Karlen et al
2. 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
(1)深厚的耕层
• 深厚的耕层,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进 而促进地上部分生长而增产;土壤养分 供应充足,增大根冠比。
• 耕层加深具有一定的难度 机械动力、作业成本、气候、土壤 作物增产与耕层加深不呈直线相关 增加耕层必须与施肥配合
5 土壤耕作
耕作学-土壤耕作与农田生态管理
2007-11-15
1.什么是土壤耕作及土壤耕作的作用? 2.说说你所知道的土壤耕作技术类型和土壤 耕作制类型。
第一节 土壤耕作技术原理
Lipiec1 J. Int. Agrophysics, 2003, 17, 61–69
容重 Bulk density
农田土体主要层次
覆盖层 种床层
稳定层
犁底 层 心土层
• 心土层:(30-50cm)土 壤结构紧密,受外界影响 较小,肥力因素较为稳定, 物质转化慢,对耕层肥力 和作物生长有影响。
• 犁底层:在土壤深耕时, 常因农具力的作用和底土 塑性较强,在耕层和心土 层之间形成了容重较大, 封闭式的犁底层。犁底层 减弱了耕层和心土层底能 量和物质流通。
1.06
3.54
2.31
1.53
1.24
4.06
1.98
2.05
1.34
3.88
1.73
2.24
1.51
3.20
1.29
2.42
Lipiec1 J. Int. Agrophysics, 2003, 17, 61–69
土壤耕作
依据。
第五章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2)盐碱地,土壤耕作又要根据盐碱在土层
中的运动规律和盐碱地板、瘦特点来进行,所有
耕作措施都要有利于排水、脱盐、防止水分蒸发、
保全苗等等;
(3)对于质地粘重、结构差、通透性不良、 潜在肥力高、有效肥力低的土壤,耕作特点是采 用伏耕秋翻、晒垡冻垡、早春及时耙地保墒等。
第五章
第五章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3)耕层构造是变化的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耕层构造受到自然和人为 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变松或变紧过程中。 如干湿、冻融交替,根系与土壤动物、微生物 等的作用,有机肥与秸秆还田都利于耕层变松。另 一方面,由于土壤自身的重力作用,人畜机械的压
力以及降雨和灌溉等因素的影响,常会使土壤变紧,
第五章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土壤耕作的实质与任务
(一)土壤耕作的实质
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 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 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 壤奠定基础。
第五章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二)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整耕层三相比,创造适宜的耕层构造
(土壤机械阻力)。
第五章
2、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孔隙的数量及质量与根系生长有极密切的关系。
从数量上,耕层中总孔隙度为50%对根系生长较为 适宜。从质量上,耕层上部大孔隙较多,下部毛管
孔隙较多,而且整个耕层大孔隙与毛管孔隙比例近
似相等,才有利于作物生长。
孔隙稳定性变化很大,这种稳定性有赖于土壤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作物,也深刻影响土壤,这
农作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农作学(Principle of farming system )亦称耕作学(Principle of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management ),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为了土地持续高产高效所采取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地养护制度和农作经营制度等综合农业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农作制度:作物种植制度(作物布局\种植模式\种植体制)\土地养护制度(养地制度(农田培肥\农田灌溉\土壤耕作)\农田防护制度(防水蚀\防风蚀\防草害\防污染))\农作经营制度第二章: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包括光、热、水、气、矿质营养 生态因子:生活因子:植物生活要素的基本学说:1. 植物生活要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2. 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植物生活要素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若因某一因素的不足,限制植物对其它因素的利用,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则该植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所决定。
这就是通常所谓“最低因素法则”。
耐性定律:能使作物正常生长的因素最低和最高限之间称为耐性范围,超出耐性范围之外均使作物生长发育衰退。
限制因素:超出耐性范围限制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 因子的综合作用:植物的生活要素在环境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综合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生产潜力(Crop Potential Productivity )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生产潜力的层次:逃命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劳力技术资金生产潜力农业生态理论与三大车间学说:基本车间(植物生产)、加工车间(动物饲养)、转化车间(土壤管理)农业资源特征及表现和利用:农业资源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农业资源的分类: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种植制度:种植体系:作物布局的原则: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4. 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节约水资源
01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耕作过程中的水消耗,降低灌 溉水的使用量。
02
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提高土壤的 蓄水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雨水资源。
03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降低土壤的干燥 速度,从而节约水资源。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这得益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THANKS
感谢观看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技术
• 保护性耕作原理 • 保护性耕作技术 • 保护性耕作的应用 •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 保护性耕作的挑战与前景 • 案例分析
01
保护性耕作原理
土壤保护
减少土壤侵蚀
改善土壤结构
通过减少耕作和地表扰动,保护性耕 作可以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保持土 壤的肥力和稳定性。
保护性耕作通过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 形成,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稳性, 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保护性耕作在旱地农业中能够显著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 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在旱地农业中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 土壤和作物特点,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和措施。
在水田农业中的应用
水田农业是亚洲等地区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保护性耕作在水田农业中的 应用也有着广泛的前景。
通过合理的水管理、减少耕作次数、增加地表覆盖等方式,保护性耕作能 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作物生长。
在果园和林地中实施保护性耕作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生长特点、土壤条件和管理措施, 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技术。
04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提高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和降低土壤扰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团粒结构和有机质,提高土壤的保 水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
土壤耕作1
第二节
土壤耕作制
二、东北的垄作土壤耕作制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垄作。 作用:提高春季土壤的温度,减轻春旱、夏秋涝。 特点: (1)地面常年保持垄形。垄高12-17㎝,垄距 60-70cm。 (2)耕种结合,耕管结合。 (3)以一定轮作制为基础。如大豆(扣)-高梁 (耲)-谷子(耲)。三年翻耕一次,而不是每 年翻耕。
中耕机
土壤中耕次数相应增加。旱地中耕不宜翻土, 潮湿地区宜翻土”。
(二)表土耕作措施( surface tillage )
5.培土――把作物行间的土壤培拥 到植株根部的措施。中耕作物都 需要培土。 作用:
(1)促进根系生长(上层根系等), (2)培土后成垄形,有利于增温、透气。 (3)稳固植株,防止倒伏。 (4)有利于灌、排水。
第五章
土壤耕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土壤耕作原理 土壤耕作制 少耕法、免耕法
第一节
土壤耕作原理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及目的 1. 土壤耕作: 是用机械的方法,改变土壤的物 理性质,以调节土壤肥力因素的状况,提高农 作物产量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及目的
2. 土壤耕作的目的
① 改善土壤结构。 促使土壤碎散成团粒结构或团聚体状态,从而改善土壤 空气、水分、养料的状况。 ② 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土壤耕层构造)。
特点:成本低,土壤冲刷少。耕播时,对土壤水分要 求严格。 4.残茬覆盖耕作法:用宽幅翼形犁(残茬覆盖犁)疏 松土壤,切割杂草,而将残茬留在地面。干旱地区应 用较多。 特点:能显著减少风饰和水蚀,增加土壤的渗水性, 减少蒸发。
一、少耕法
优点:
(1)减少机械动力、人物力,减少投资; (2)减少对耕作层的压实和破坏土壤结构。
农学概论 作物生产技术
确定作物播种期应综合考虑:
u品种特性 u当地气候条件 u种植制度 u病虫害
精品课件
烟草起垄栽培 垄宽1m左右,高17-20cm
精品课件
(三)保护性耕作法 1. 少耕免耕的概念
通常把利用犁耕翻土地,以及相应的表土耕 作措施称之为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 或常规耕作。
精品课件
少耕 (minimum tillage)
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 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 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精品课件
(二) 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O~10cm以内的耕层 土壤状况的措施。
主要包括: 耙地、耖田、镇压、 开沟、作畦、起垄、 筑埂、中耕、培土
精品课件
1.耙地(harrowing)
主要作用是碎土。机具为圆盘耙和钉齿耙。
圆盘耙 碎土力强,常用于收获后浅耕灭
茬,翻耕后破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凌 耙压。
适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半湿润地区播前旱 情较重或土块较多土壤、轻质土壤、玉米等大种 子作物播种后及小麦越冬前。
精品课件
4. 作畦(bedding20cm、高15cm的畦埂。灌水时由畦的一端开口。
高畦 南方种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 等旱作物。畦宽2-3m,四面开沟排水,防止受涝。
第七章
作物生产技术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土壤耕作
精品课件
土壤耕作的任务——
1. 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 2. 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 3. 清除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
精品课件
(一) 土壤的基本耕作
1. 翻耕(plowing) 2. 深松耕(subsoiling) 3. 旋耕(rotary tillage)
农业概论第六章 土壤耕作2016.4.12
耕作学
第六章
土 壤 耕 作 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
2、耱地 (耢地)
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cm,耱子除联结耙后外,也 有联结播种机后,起碎土、轻压、耱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 墒等作用。
耱地多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上,也常用在干旱地区灌溉
地上,多雨地区或土壤潮湿时不能采用。 工具:耱子(木制、枝条等) 时期:耙后、播前、播时和播后均可。 作用:碎土、平整、轻压等,保墒、种土结合等。
翻 耕特点
优点:土壤松碎,利于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
杂草、病菌。
缺点:跑墒,耗能高,成本高,容易造成水土流
失。
技术要点:翻耕方法(全翻、半翻、分层翻),
时期,深度。掌握宜耕期。
耕作学
第六章
土 壤 耕 作
翻 耕 方法
全翻垡:垡片翻转180o 半翻垡:垡片翻转135o 分层翻垡:上层垡片翻转180o,下层垡片翻转135o
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
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耗费的劳力和动
力占很大比重。据估计,大约有 60%的劳动和 1/3 资金用于 从事土壤耕作。 因此,研究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对减少劳动量、节 约能源、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耕作学
第六章
土 壤 耕 作
土 壤 耕 作
如何消除犁底层
使用心土犁。
耕作学
第六章
土 壤 耕 作
2、深松耕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
的深位松土,不翻转土层。
无壁犁或靴式犁为全田深松,凿形铲或铧形铲为间隔深松。 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 作用:疏松土壤
耕作学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1.耙地(harrowing)
主要作用是碎土。机具圆盘耙和钉齿耙。 圆盘耙 碎土力强,常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 翻耕后破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凌耙压。 钉齿耙 碎土作用小于圆盘耙,常用于播种 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 水田耙地后要用“而”字耙耖田,平整田面, 细碎土块。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套种 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
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 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种的共生期 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玉米间作花生 麦田套种草木樨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二) 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 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 光能利用率;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2. 中耕(inter tillage)
又称锄地、耪地、耘耥(水稻田)。 是作物生长期间在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 具有除草和松土作用,同时形成幂层, 保持水分,提高地温。
使用机具为中耕机,耘锄(畜力牵 引)和锄头。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免耕(no-tillage)
又称零耕(zero tillage)、直接播 种(direct drilling)。
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 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 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国外的免耕法常由三个环节组成: (1) 覆盖 利用残茬秸秆、控制生长的牧 草、石砾、木屑等作为覆盖物。 (2) 联合作业 采用免耕播种机使喷药、 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3) 广谱性除草剂 于播种前后或播种时 进行土壤处理。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课件
2.作物布局的原则 (1) 需求 (2) 生态适应性 (3) 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3. 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
(1)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 查清环境条件 (3) 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作物配置的确定 (5)可行性鉴定和生产资料的确保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4. 底土层:距地•种面植制5度0与c耕m作制以度 下
2. 创造深厚耕层及适宜的播床。 加厚耕作层(25-30cm)。整平地面,
松碎土块,使表土层上虚下实。 3. 翻埋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
将前作残茬及绿肥植株残体埋入土中, 混融土肥;消灭害虫和虫卵,掩埋病菌 的带菌体,防止病虫害繁殖蔓延。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由不同复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 如:油菜—一双季稻—绿肥—双季
稻—小麦—棉花三年复种轮作。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二)轮作的增产原因
1. 提高土壤肥力 2. 合理利用土壤养料 3. 防除病害杂草 4. 有利调节肥料的余缺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三) 轮作的技术原则
1. 主要作物安排在肥沃的茬口上 2. 前作有利于后作 3.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4. 合理利用连作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套种 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
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 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种的共生期 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玉米间作花生
麦田套种草木樨
•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二) 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 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 光能利用率;
由于不乱土层,保持地面覆盖,可 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蚀。适用于干 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直接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条件是土壤孔隙度、通
气性、温度、湿度和土壤强度(土壤机械阻力)。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1、土壤的孔隙与根系生长。 • 土壤孔隙是根系伸展的空间,也是水分和空气的贮存场所。 通常,耕层结构中总孔隙的比例以50%较为适宜,大多数
和微生物的活动。土壤耕作无论是调节土壤本身或调节土
壤水分和养分,最终尽量做到在高温季节防止土壤温度过 高,而早春季节则促进土温升高。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5、耕层厚度和扎根。 • 作物根系需要一个适宜的深度的“活”土层。“活”是指 土层内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协调活化,土壤理化、
作物根系适宜的容重在1.2-1.5g/cm3之间。砂质土壤数
值略高些,粘质土壤就略低些。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1、土壤的孔隙与根系生长。 • 土壤中孔隙和裂隙根据直径可以分为若干等级。>
0.3mm的孔径是水分能从中自由移动的孔隙,是许多植
物幼根可以顺利通过的孔隙;>0.03-0.06mm的孔径是 根毛能伸入和土壤中原生生物、粗真菌菌丝、较大型的微 生物活动场所;>0.001mm的孔隙有较高的毛管传导度, 根系较容易从中汲取水分。英国Newcastle大学认为既有
层中的运动规律和盐碱地板、瘦的特点来进行,所有耕作 措施都要有利于排水、脱盐、防止水分蒸发,保全苗等。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二、根据当地的土壤特性
• 对于质地粘重、结构差、通透性不良、潜在肥力高的
土壤,耕作特点是采用伏耕秋翻,晒垡冻垡,早春及 早耙耱保墒等措施。地下水位高的下湿土壤,耕作要 有利于排水散墒,提高地温,播种期避开土壤返浆期。
生物性质都能配合作物生命活力,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5、耕层厚度和扎根。 • 研究表明,耕层深度影响水分和养分的积蓄,因此它与作 物产量成正比,当然不是耕层越深越好,据研究作物的根
系主要集中在20cm×20cm的土壤范围内,耕层深度超过
35cm对作物产量就没有相关性了,而且增加了犁地的能 耗。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二、根据当地的土壤特性 • 各类农业土壤,它们都有自己的理、化、生物特性和剖面 构造。土壤耕作措施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正确应用,才能创 造出适于作物的土壤环境。
• 新疆境内分布大面积的盐碱地,土壤耕作要依据盐碱在土
• 土壤中水的增减,首先反映在对养料的利用上,干旱情况
下,增加土壤水分不仅能保证作物需水,而且能增加对磷 的吸收。土壤水分有利于养分扩散,促进根系吸收,对干 旱半干旱地区提高养分利用率极为重要。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3、土壤湿度、土壤强度对根系的影响。 • 土壤强度是土壤对植物根系穿透的阻力。植物根系在土层 中延伸取决于细胞内膨胀压克服细胞壁与土壤阻力的结果。
利根系生长又有利于通气、透水,土壤孔隙孔径以>
0.03mm为好。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土壤来自作的技术原理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1、土壤的孔隙与根系生长。 • 很疏松的土壤对作物并不有利,它会加速干旱、高温、多 风地区土壤水分的蒸发,根系不易附着土粒而吸水困难以
及漏水漏肥。
• 土壤孔隙对农业生产来讲,最重要的是其稳定性,它取决 于土壤结构的稳定程度。增加土壤有机质能从根本上提高 土壤结构稳定性,否则只有借助经常性的土壤耕作以维持 土壤的孔隙度。
(1970)曾报道了各种作物生长最佳的土壤温度:小麦
20℃,大麦18℃,玉米25-30℃,棉花28-30℃,紫花苜 蓿28℃,马铃薯20℃,水稻25-30℃。在适宜温度范围 内,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增加。土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 对养分的吸收。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4、土壤热条件。 • 土壤温度除随季节变化外,因为水分的热容量能调节土温, 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的颜色从而也影响土壤对光能的吸收
当土壤阻力大,根系向前很难伸展,并消耗大量能量,从
而导致地上部分产量的降低。在富有孔隙的土壤上,如含 水量不足,土壤强度会明显增大,反之如水分充足,土壤 孔隙虽小。但其强度也相对减弱,可见土壤水分对土壤强 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4、土壤热条件。 • 土壤的温度受制于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但主要还是随季 节变换而变化。作物根系对土温要求各不相同。Niafsem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二、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 1、降水和蒸发。 • 利用降水是土壤补充土壤水分的有效形式,干旱地区通 过雨前疏松土壤,增强土壤对雨水的渗透能力,防止地 表径流;土壤合墒后及时耙耱保墒等措施来提高土壤的 含水量。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齐士发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土壤耕作是一项频繁进行的作业,也是作业繁重、成本 较高的生产环节。因此,正确运用土壤耕作措施和方法, 以达到耕作质量高,功效高,成本低,就必须遵循基本的
技术原则。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实际指的是作物根系对土壤物理条 件的要求。作物生育状况,极大程度取决于根系发育的好 与差。而根系发育的好坏又取决于土壤物理性质的优劣。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2、土壤的通透性。 • 是指土壤孔隙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氧气的交换性能。土 壤孔隙直接支配土壤的通透性状,影响着作物根系生长。
作物的通气孔隙一般不能低于8-18%,但也不能过大。
大田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根据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3、土壤湿度、土壤强度对根系的影响。 • 土壤湿度对作物根系的生长影响,直接影响是作物的生理 需水;间接影响是对土壤组成和土壤强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