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三章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学案设计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识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
3.会分析、评价不同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条件。
【知识梳理】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亚洲季风气候区。
2.作物:以水稻为主。
3.区位条件4.生产经营特点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种的田地很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地势平坦开阔;②土壤肥沃;③气候温和;④降水丰富等社会经济条件①交通运输便利;②市场广阔;③地广人稀;④机械化水平高;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3.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4.作物:主要以A小麦和B玉米为主。
【重难讲解】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这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密不可分,现分析如下:区位因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沃的黑土)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市场广阔,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国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有利于大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步练习】如图为“某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统计图”。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季风水田农业
教案: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吕梁高级实验中学贺俊平【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季风水田农业做出具体分析, 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教学目标】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能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掌握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用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引入。
同时设计问题:歌曲中描述的是哪条大河?大河两岸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2.讲授新课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能力水平,将设计五步教学:第一步:多媒体展示一副水稻种植过程的图片,并回忆水稻的生长习性第二步:多媒体展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人口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
让学生结合第一步的图文材料以及学案提示,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读图分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填到学案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优势。
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逐步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用简单的几句话阐明稻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转入本节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特点,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阅读教材48页“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一部分,并完成表格《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及成因》,给学生几分钟的阅读及填表时间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出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及成因。
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四步:与学生完成两个课堂巩固练习第五步:通过三个设问导出传统的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弊端,并要求学生课后做进一步的探究:针对这些特点,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二节 新人教版必修2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新人教版必修2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涉及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作物类型、生产特征等知识的一节课。
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互相融合的物质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受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因素的地域性差异影响;经济再生产过程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习俗差异等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
东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地理特点,农业劳动人口多,教育水平以及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发展了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以及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发展了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农业、农村、农民是国民经济的根本,粮食问题是世界农业首要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解决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能力目标: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主动利用多种形式地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2.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忽视某些关键因素。
3.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布局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要求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地区概况及工业发展现状。
(2)影响该地区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工业布局的?
(1)包含工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分类、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
(2)设计美观,图文并茂,具有吸引力。
(3)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
4.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工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2.强调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国家工业布局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使学生具备科学、严谨、客观的分析问题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然而,对于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际工业布局问题时,可能存在以下困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一般通过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环境质量标准高
环境质量标准低
工业投入成本高
污染工业
发达国家或地区
工业投入成本低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工业区位·环境因素 对 环 境 质 量 要 求 高
02
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博柏尔 农药厂发生毒气泄露事故,导致50万人中毒,20 万人受到严重伤害,2500多人死亡,这是发达国 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一个典型事例。
这家服装公司位于上海的一栋写字楼 内,既没有自己的制衣工厂,也没有 自己的销售门店。在发达的物流支撑 下,出现了一些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 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需要与客户和 相关企业保持即时的联系,因此,区位 选择更看信息的通达性。
信息的通达性影为 靠 近 原 料 供 应 地
矿产资源大量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同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 高,使得大型船舶运载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从而 促进钢铁工业向交通便捷的沿海港口分布,所以其主要的影 响因素为交通。
➢ 什么因素导致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 东 风 汽 车 把 总 部 从 十 堰 搬 迁 到 武 汉
案例:顺德家具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顺德开始兴起制作家 具的小型作坊。改革开放以后,家具产业在顺德逐渐集聚,从原材料、家具产品、家具木工机械、 家具连接件和配件、集聚涂料的生产和销售,到家具会展等一应俱全。顺德形成了我国最早也是规 模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截止到2016年年底,顺德家具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
工业区位因素变化
案例分析:首钢搬迁至曹妃甸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思路分析:
知识点总结:
1.工业的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2.工业区位
(1)理想区位: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
(2)最优区位: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总成本最低。
3.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
(2)人文因素
①经济效益: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从运输成本、能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看)
②环境因素: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多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环境因素往往通过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③社会因素:国家政策、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种区位因素的影响变化及原因总结如下表所示。
【高中地理试卷】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解析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分层练习第三章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单选题基础演练读河南省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数据表,完成下面1-2小题。
产业结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份2007年15.755.029.32020年9.741.648.71A.第一产业产值在下降B.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多C.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D.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2.从2007~2020年,影响河南省产生明显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劳动力素质B.对外开放程度C.城市化水平D.经济发展水平【答案】1.C2.D【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减少不代表产值在下降,A错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在下降,素质要求在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减少,B错误;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产值增加,C正确;从数据比例来看,国民经济重心已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比例协调,D错误。
故选C。
2.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发展主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有关,根据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可知,随着经济发展,地区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会先向第二产业转移,而后向第三产业转移,因而使得三次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变化,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经济落后;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突出特点。
读近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乙省成为低碳区的主要原因是()A.环境承载力高B.能源需求量减少C.森林覆盖率较高D.产业结构轻型化4.下列促进甲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加大油气的开采量,调整能源结构B.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产业结构C.禁止煤炭外运,发展第三产业D.延长煤炭产业链和促进非煤产业发展【答案】3.D4.D【解析】3.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突出特点,因此低碳区的形成与环境承载力无关,A错误;乙为广东省,该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的需求量大,森林的覆盖率低,而且森林覆盖率高也不表示碳排放低,B、C错误;广东省产业结构轻型化,生产消耗的能源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少,虽然人口众多生活消费能源多,但能源消费的主体是生产活动,广东仍然成为低碳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目标1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______________(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_________制成产品。
2.工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________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________因素的影响。
(1)经济效益:工厂应当选择在________最高的地方。
工业特点布局原则典例运输成本原料容易腐烂或原料____________成本很高多建在原料产地附近______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产品容易________或者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多建在靠近________的地方肉类加工业、啤酒制造业等需要大量运进原料建在有便捷的________运输条件的地方,如沿海和沿江港口、铁路枢纽,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等交通便捷的地方钢铁厂能源成本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多建在________附近电解铝厂劳动力成本耗用原材料少,需要劳动力数量多,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多建在具有大量__________的地方普通服装制造、制鞋、____________装配等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多建在高等教育和________发达的地区集成电路、_________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2)环境因素:环境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十分重要。
①考虑工业的环境要求区位选择要求典例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电子厂、感光器材厂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饮用水厂、啤酒厂②考虑污染程度区位选择要求典例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库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③考虑污染类型区位选择要求典例污染类型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已知主导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设计作者:学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三章第二节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教学重点:工业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农业区位因素4.主要的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2)水源3)地形4)土壤(2)人文因素1)市场需求2)交通运输条件3)政策法规4)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筹因素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2.科学技术的进步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三、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1.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3.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4.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新课导入]:某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线。
回答问题。
[新课教学]: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多媒体展示》图3.17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2.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3.工业主要区位因素《思考》工业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多媒体展示》图3.18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1)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如果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是很理想的,但是实际上很少有这样所有条件都理想的场所。
因此,在市场因素一定的情况下, 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低的地方。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第二节ppt课件
课堂综合演练
探究点一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分析及特点 【探究活动】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教材P47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探究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 么关系? (2)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 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堂探究重点
课堂综合演练
3.亚洲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不包括( )
A.小农经营
B.水利工程量大
C.单产高
D.商品率高
解析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低。
答案 D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课堂综合演练
4.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B.种植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 C.家庭经营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D.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 解析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 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 其基本特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 答案 A
课前预习新知
课堂探究重点
课堂综合演练
2.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商品谷物农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北美洲、 澳大利亚等地,而亚洲、欧洲却分布较少? 提示 从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来看,北美洲、澳大 利亚等地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地广人稀,而亚洲和欧洲大 多数地区却是地狭人稠,这就限制了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和 发展。
A.①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
地域类型。
答案 A
课前预习新知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3章第2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三个工厂的投入构成如下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 工厂①运费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需要原料和能源少B. 产品轻,科技含量高C. 交通发达,航空运输为主D. 离原料地和市场近2. 在我国发展②类工厂最具优势条件的地区是()A. 西部地区B. 东北地区C. 闽南三角地区D. 北京市及附近地区3. 工厂③可能是A. 汽车厂B. 钢铁厂C. 玩具厂D. 精密仪表厂【答案】1. D2. D3. C【解析】1.据图中三个工厂的投入构成可知,工厂①的原料占41%,说明是原料指向型工业,为了节约成本,应该接近原料产地;产品的运费占2%,说明该工业部门接近市场,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据材料可知,②类工厂的科技投入占50%,说明该类企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应该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北京市及附近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适合布局该类企业,故D项正确;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科技条件相对较差,不适宜布局,故A、B、C项错误。
3.工厂③的工资投入占比重最大,39%为工资投入,说明该类企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汽车厂应该布局在市场广阔的地区,故A项错误;钢铁厂往往布局在资源丰富的地区,故B项错误;玩具车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布局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故C项正确;精密仪表厂应该布局在技术发达的地区,故D项错误。
读几种常见工业导向型模式图,判断工厂区位选择依次与图示a、b、c、d对应的是()A. 食品厂、汽车厂、啤酒厂、微电子厂B. 炼铝厂、服装厂、芯片厂、家具制造厂C. 飞机制造厂、制鞋厂、汽水厂、电解铜厂D. 甘蔗制糖厂、电子装配厂、水产品加工厂、石油加工厂【答案】4.C【解析】从四图可以看出,四图分别表示技术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动力(能源)导向型工业,分别对应飞机制造厂、制鞋厂、汽水厂和电解铜厂。
下图示意我国某家具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等过程。
高中地理 必修二第三章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
材料3: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将工厂设在并不盈利的区位。就业
材料4: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在并不生产棉花的鞍山、
包头等重工业区布局一些棉纺织厂。 平衡职工性别构成 材料5: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回乡投资建厂。 乡土情感
材料6:喜欢大海风光的投资者将企业建在近海滩处。个人偏好
材料7: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 工业惯性
第二节 工业区位
工业的概念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 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小麦
面粉
面包
铁矿石
钢材
机械
2、工业的分类
采掘工业
①按生产对象分为:
加工工业
(铁矿工业) (钢铁工业、 食品工业)
重工业 生产资料 (钢铁工业、 机械工业)
②按产品性质分为:
轻工业 生活资料 (食品工业、 服装工业)
一、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联系实际思考: 同一种工业类型,它们Βιβλιοθήκη 主导因素一定相同吗? (1)普通家具厂
吉林伊春的家具厂 (2) 北京的石化工业
大庆的石化工业 (3)新疆的棉纺织工业
上海的棉纺织工业 (4)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
北京的液态奶基地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 业的影响
原料指向型 市场指向型
C
5
25
40 5 15 10
一样,造成区位选择
D
15
35
10 10 15 15
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各 不相同。
E
20
20
10 30 10 10
讨论
如果同学们有一笔资金,想建设一个工厂,你们希望这个 工厂建设在什么样的地方呢?有没有这么一个完全符合你们的 建厂要求的地方呢?如果没有,那你们只能选择有利于控制建 厂成本的地区来建设厂区。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教学设计
深入挖掘教材,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使学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流程清晰,并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导学案的编排都很好。
本节课课件中用了丰富的使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场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并且图片展示时间和问题的呈现时机都衔接很好,很及时。
在每探究完一个活动后,我及时展示课件设计的表格,
的问题做一个小结,起到一个巩固提升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是觉得在课堂小组讨论探究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讨论,有点流于形式。
今后在教学设计上对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更精简和更有梯度,使课堂讨论更热烈。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学习笔记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习目标 1.利用资料,总结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3.结合案例资料,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目标1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1.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________关系。
(2)影响因素:________、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
(3)意义:产业结构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产业分类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按物质产品最终用途:重工业(制造生产资料);轻工业(制造生活资料)。
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2.产业结构的升级(1)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的发展过程,通常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________________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________,进而转向________。
(2)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工业内部表现为: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________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________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____________产业为主。
(3)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①________的变化和________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②从全球来看,________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拓展延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产业转型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既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如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重庆市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全套教案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分析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
农业发展的水平能反应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该节教材以种植业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案例来说名,在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农业地域类型,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各地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并集合本国、本地区实际,分析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
教材还通过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使学生学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高中阶段学习的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
通过考察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并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1.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2.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和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片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难点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片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二.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分布区 1.分布地区2.农业部门与农作物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3.农作物:小麦、玉米4.区位条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2.上节课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耕地类型是什么?农业地域称作什么?该农业类型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那里?[教师总结]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土壤、气候、水源、劳动力、市场、机械、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机械化发 展
大力投资兴修 水利工程量大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水利 科技水平低 靠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
入
读图3.11 我国水稻种植景观 ,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
2.影响亚洲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优越的自然条件(气
候、地形、土壤、水源)
水稻单产高, 满足了稠密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
美国的气候
芝加哥气温曲线 降水柱状图
•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气候: 夏季潮湿
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
地形:
深厚、肥沃 平原占国 土面积 1/2以上 耕地广大, 占世界耕 地10%
机械化耕作
河流: 密西西比河
有运河相通 航运、灌溉便利
湖泊: 五大湖
(4)水利工程量大 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需要政府大力投 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
小 农 大 水 利 , 高 产 低 商 技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原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单产高 商品率低
家庭为主,人均耕 地少
集约经营
控制人口数 精耕细作,但农村 量 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1.分布:
2.影响亚洲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单产高
劳动力丰富 消费量大 精耕细作 家庭经营
商 品 率 低
人口稠密
传统观念
生产规模小
小 农 经 营
人均耕地少
经济水平
田块规模小
经济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机械化水平低
科技水平低
◆
小结: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季风水田的特点
(1)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单产高的原因:精耕细作;
商品率低原因: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不大,
大部分留作自用。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近一二十年来,水平有提高,但总体水平还是 较低。并不是所有亚洲国家的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都 低,日本已处于较高的水平。
2.影响亚洲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 沃,土层深厚)、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生产和饮食习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主食)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 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四种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 • 以植物为对象: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 以动物为对象:
乳畜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读图找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
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图
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
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地区(东亚) 中国南方平原地区 (东亚)
主要分布:美、加、澳、俄等国 主要作物:小麦、玉米等 生产规模大 主要特点: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 区位条件: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先进的科技
商品 谷物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人均耕地 主要农作物 生产规模 机械化程度 科技水平 商品率 经营方式
主要分布地区
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机械化 水平高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 输便利 农业科学 技术先进
自然条 件优越
以种 植业 为主 的农 业地 域类 型
季风 水稻 农业
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 主要作物: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主要特点: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 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 区位条件: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获得 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袁隆平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 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 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 ---- 南优2 号(亩产达 623Kg)。为此,他于 1981 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 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 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 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 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6·全国文综)下图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 的种植面积。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C ) A.小麦、水稻、玉米 B.玉米、小麦、水稻 C.水稻、小麦、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麦 (2)M省可能是( B )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甘肃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出口 商品率极高的谷物生产
机械化程度高
高度发达 的工业
优越的 自然条件 地广人稀 可进行大 规模生产
小麦、玉 米的商品 生产
农业一体化
生产规模大
先进的科 技及推广 系统
便利的交通运输
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
区位因素 自 然 因 素 地形 土壤 水源 区位优势
“鱼养稻田”新技 术全称“水稻田利用鱼 苗除害杀虫新技术”, 它是通过在水稻田中合 理放养鱼苗,让饥饿的 鱼苗去吃掉草籽、草芽、 虫卵虫,起到除草杀虫 和松土、增氧、增温、 增肥的双重作用,从而 达到彻底取代化学药剂 除草和杀虫,从而解决 了除草和杀虫不使用化 学药品不行,使用后又 产生污染的问题,从而 使水稻的品质达到AA 级绿色食品的水平。
季风水田农业 人多地少 水稻 小 低 低 低
家庭经营,规模 很小
商品谷物农业 人少地广 小麦、玉米 大 高
高 高 家庭经营的大农场
热带、亚热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 所在国多为发达国 所在国多为发展 家 中国家
练习:
1.世界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 A ) A.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 B.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亚 C.欧洲的西班牙和意大利 D.拉丁美洲的古巴和委内瑞拉
2.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不符的是( D ) A.家庭经营 B.商品率低 C.田地规模小 D.采用旱地直播
读“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图”
(1)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 中部平原 。 A 、B , (2)图中A、B、C三区属于小麦区的是______ C 。 属于玉米带的是____ 平坦开阔 (3)这里发展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①地势 _______, 充足 ,气候______ 温和 ,;②______ 肥沃 ,水源______ 五大 湖及 土壤______ ____________ 密西西比 河航运,加上发达的公路铁路网,提供了便 利的交通;③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 电力 、______ 化肥 、________ 农药 等生产资料; 农业机械 、______ ____________ (4)C区作物在我国输出量最大的省区是( B ) A广东 B吉林 C新疆 D陕西
日本沿海平原 (东亚)
为什么有人说,亚洲 “在最合适的 地方种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水稻。”
印度恒河流域及沿海平原 (南亚)
东南亚的平原地区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气候区 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
水稻为什么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低平,便于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地势平坦广阔(中央大平原)
土壤肥沃深厚(黑土)
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水运、公路和铁路相衔接,交通四通八达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气候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交通 人口密度
工业 科技
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主 要种植小麦、玉米的农业地域类型.
美国的商品粮基地
读世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找出主要分布地区?
俄罗斯 乌克兰
美国、 加拿大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 农业,但一般是国营。
家庭经营
阿根廷
澳大利亚
美国小麦和玉米带的分布
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影响亚洲水
稻种植业的
区位因素
人口对粮食
的大量需求
种植历史 悠久,人 们长期吃 米饭的生 活习惯
充足的劳动力为水 稻生产提供了可能
◆
影响亚洲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
(1)高温多雨的气候,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小结:
一、季风水田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