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d3a9784b35eefdc8d3335a.png)
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㈡过程和方法1、反复吟咏,合作探究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人的豁达。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英雄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难点: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导学案㈢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1、导入语: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2、学习目标:PPT3、作者简介:PPT4、文体知识:豪放派5、听录音,朗诵诗歌,注意诗歌节奏。
6、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
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7、朗读课文,正字音:见PPT8、赏析探究上片:(1)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你觉得上阕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
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c72426b9f3f90f77c61bbf.png)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第5课苏轼词两首乐观与悲观1.乐观的人,春天播种的是希望,夏天挥洒的是汗水,秋天收获的是甜蜜,冬天享受的是温暖。
悲观的人,春天播种的是失望,夏天挥洒的是叹息,秋天收获的是泪水,冬天享受的是寒冷。
2.希望是什么?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能告诉人们希望就在前头。
〞风是什么?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此岸。
〞生命是不是花?悲观者说:“是又怎么样?开过了也就没有了。
〞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的果。
〞3.悲观者总是看到灰暗的一面,而乐观者总是看到光明的一面。
我们有权选择做一个悲观者还是乐观者。
如果要想使生活充满阳光,要想驾驭好自己的人生,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选择乐观。
一味抱怨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使是在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
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豪放乐观的词人、政治家——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先后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到任湖州不到三月,就因为作诗挖苦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2.5《苏轼词两首》教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2.5《苏轼词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d7aac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6b.png)
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④《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化品位作者深厚的情感。
3.感受苏轼的旷达豪迈,培育学生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
4.比较阅读,相识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感受两种词风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化品尝作者深厚的情感;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词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领悟苏轼旷达的胸襟。
【教具打算】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先诵读全词,感知内容;再以奇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豪壮雄伟的景象,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化地品尝作者深厚的情感;最终比较阅读,体会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进而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词中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动身时难分难舍的苦痛,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孤独。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雨霖铃》风格迥然不同的词作,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1.出示投影(词作),老师范背。
2.学生齐读。
(板书课题)三、鉴赏分析1.由题材类别引出鉴赏思路。
由题目“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通常怀古词的写法,都是作者因眼前的景物,进而联想到相关的历史人事,从而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感慨。
(出示投影)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2.观赏“观眼前之景”部分(1)速读上阕,探讨:上阕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眼前之景有什么特点?找出最能反映眼前之景特点的句子并加以鉴赏。
(学生探讨,回答,老师引导)明确:上阕的确写了眼前之景,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词中的一个短语加以概括:江山如画。
最能反映眼前景物特点的句子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人教版必修四: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学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cb9f17d5bbfd0a795673e4.png)
苏轼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胸怀。
3.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准备】一、作者简介:1.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
二、其他材料:1.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2.乌台诗案。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https://img.taocdn.com/s3/m/1a8646c0daef5ef7ba0d3ccd.png)
课题名称
《定风波》
三维目标
1、理解诗句中重点句的思想情感,学会一语双关的手法。
2、通过赏析此诗,了解苏轼诗文的旷达精神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人教版必修4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9
![人教版必修4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9](https://img.taocdn.com/s3/m/00ad0242240c844768eaee5f.png)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篇课文。
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宋词。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因其美妙的韵律与优美的意境深受读者的青睐。
这单元选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词人代表,他们的词代表了宋词最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理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词作,让他们能初步感知宋词的特点与美感。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夜游赤壁的感怀之作,教学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赤壁壮阔的意境、周瑜从容的儒将风度与词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清酒祭月的达观。
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苏轼词豪迈放达的风格。
2、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词人复杂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词人复杂的感情。
四、学法指导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今天我们抛开柳永的凄婉、低沉、伤感,来学习一首激越高昂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的作者是谁呢?(二)、走进作者(参看三维设计)(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准确说出苏轼的有关常识、成就。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2d2336de0912a21615792922.png)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可谓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阻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荡,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答:
提示: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踊跃的心境;后者那么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一辈子态度。(此答案为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8.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无拘无束)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顾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定风波》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什么缘故独爱这两句?
灰飞烟灭:烧成灰烬,化作青烟散去
7.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8.已而遂晴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9.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
10.回顾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1.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略有寒意
一、了解行文脉络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2.《定风波》
定风波
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术。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述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
![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da4ad883c4bb4cf6ecd165.png)
《定风波》教学目标: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一、导入: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三、研读课文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重难点探究: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讨论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690679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6.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轼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这两首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学习并运用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掌握豪放派词作的特色和赏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感受其词作中蕴含的旷达豪迈气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这两首词,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在两首词中表达的深刻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苏轼的生平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讲解词作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词作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重点讲解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
4.深入探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豪放派词作在当时的意义和影响。
5.朗诵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加深学生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以及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个人思考和朗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这两首词。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写作背景、注释和赏析短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有趣地学习这两首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课堂思考题和小组讨论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苏轼在这两首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征和赏析方法。
语文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
![语文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1d4abf9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6.png)
第5课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上。
赤壁,成了苏轼思想的高峰,铸就了苏轼的辉煌。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居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于常州。
他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苏轼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的一首怀古名篇。
当时,苏轼已46岁。
他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前,因“乌台诗案”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
但他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所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494099227916888586d714.png)
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70934255fd0a79563d1e723a.png)
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习重点 1.背诵这两首词。
2.反复吟诵,整体把握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面对困难能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
3.学习本文双关的手法。
一、文本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苏轼诗词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7.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公瑾.()(2)樯.橹()(3)酹.江月() (4)一蓑.烟雨()(5)料峭.() (6)萧.瑟()2.词语理解(1)解释词语①淘: ②樯橹: ③酹: ④吟啸:⑤一蓑烟雨: ⑥羽扇纶巾: ⑦雄姿英发:(2)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3)一词多义①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沙湖道.中遇雨: 于是废先王之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②发⎩⎪⎨⎪⎧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主人忘归客不发.: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③故⎩⎪⎨⎪⎧故.垒西边: 已而遂晴,故.作此: 暮去朝来颜色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既克,公问其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苏轼词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东坡赤壁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
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
其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名篇。
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在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
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称为东坡赤壁。
(一)背景链接1.《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他经常到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
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2.《定风波》《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窘,但他很坦然乐观,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那年春天他到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
事后他写作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也表达了他从中悟出的有关人生的哲理。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豪放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Ⅱ.文化常识1.三国周郎赤壁..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2.羽扇纶巾....羽扇: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
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2000多年历史。
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皆有《羽扇赋》,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挥众军之事。
纶巾:古时头巾名。
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
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3.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和芒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
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常备用具。
也指到处漫游。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 东 去, 浪淘长江滚滚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 垒 西边,人道是,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旧时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三国 周郎 赤壁。
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
[大江:长江。
淘:冲洗。
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故垒:古时军 队营垒的遗迹。
这里指黄州古老的城堡。
三国:指东汉以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周郎:即周瑜,字公瑾。
为吴中郎将时年仅24岁,军中称他为“周郎”。
赤壁: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苏轼这里所说“赤壁 ”,实为今黄冈城外的赤鼻矶。
]乱 石 穿 空, 惊 涛拍 岸,只见陡峭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云岸,卷起千 堆 雪。
江山 如画, 一时 多少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
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豪杰 。
英雄豪杰角逐争雄。
[涛:巨浪。
拍岸:拍打江岸。
雪:比喻浪花。
]遥 想 公瑾当年,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初嫁了 , 雄姿 英发 。
羽扇美丽的小乔才嫁与他,他英气勃发,勇武刚烈。
手摇羽扇,纶巾, 谈笑 间, 樯橹 灰飞烟灭。
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军的战船便被烧得(烟焰蔽天,)灰飞烟灭。
[遥想:远想。
小乔:东吴的美女,嫁给了周瑜。
英发:英气勃发。
形容周瑜的气概。
羽扇纶(guān )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挂帆的桅杆和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故 国我神游于神 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 生 华发。
当年三国的古战场,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了白发。
人生 如 梦 , 一尊还 酹 江 月 。
人生在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
[故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神游:忘形的神魂之游,这里指神游于古战场。
华发:花白的头发。
尊:同“樽”,酒杯。
酹(lèi ):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江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定 风 波三月七日, 沙湖 道中遇 雨。
雨 具三月七日,在去沙湖的路上碰上下雨。
避雨的用具先 去 , 同行 皆狼狈 , 余独 不觉。
预先已经放弃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感觉不到。
已而 遂晴 , 故 作 此 。
不久天就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
时苏轼谪居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30里。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 , 何妨吟不要在意穿透树林、击打树叶沙沙作响的雨,不妨吟啸且 徐 行。
咏长啸着缓步前行。
[莫听:不要听,意思是不要在意。
何妨:不妨。
吟啸:吟咏长啸。
徐行:慢步走。
] 竹杖 芒鞋 轻 胜 马,谁 怕? 一蓑烟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松得胜过骑马,怕什么?任凭一生中任平生 。
遭遇风雨烟波。
[竹杖:作动词,拿着拐杖。
芒鞋:作动词,穿着草鞋。
轻:轻松。
马:作动词,骑马。
谁怕:意思是怕什么。
一蓑烟雨:喻指人世的风雨烟波。
一蓑,满蓑衣。
一,“满”的意思。
任:任凭。
平生:一生,终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正常语序是:任平生一蓑烟雨。
]料峭 春风吹 酒醒, 微 冷, 山头 斜照微寒的春风吹得酒醒,感到一点寒冷,这时,山头的斜阳却 相迎。
却照了过来。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斜照:斜阳。
迎:迎照,带喜悦意。
—回首向来 萧 瑟回头看刚才充满风吹雨落处, 归去, 也无 风雨 也无晴 。
声音的地方,风雨去了,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回首:回头。
向来:刚才。
](一)读准字音1.浪淘.尽(t áo ) 2.故垒.(l ěi ) 3.公瑾.(j ǐn ) 4.酹.江月(l âi ) 5.吟啸..(y ín xi ào ) 6.芒.鞋(m áng ) 7.一蓑.烟雨(su ō) 8.萧瑟..(xi āo s â) (二)写准字形 1.⎩⎨⎧ 赤b ì(壁)珠联b ì(璧)合金b ì(碧)辉煌 2.⎩⎨⎧ qi áng (樯)橹qi áng (蔷)薇吝s â(啬)3.⎩⎨⎧ gu ān (纶)巾l ún (沦)落l ún (伦)理满腹经l ún (纶)4.⎩⎨⎧ 料qi ào (峭)树sh āo (梢)sh āo (艄)公俊qi ào (俏)(三)词语解释1.风流:杰出的。
2.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3.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
4.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5.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6.华发:白发。
7.多情:多愁善感。
8.何妨:不妨。
9.吟啸:吟咏长啸。
10.料峭:微微寒冷。
11.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四)名句默写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和理解两首词,赏析两首词中重点词句在词的结构上的作用。
2.学会运用词中的表现手法,分析描写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在词作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一)研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1.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明确:①大江、故垒、乱石、惊涛②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③雄姿英发、樯橹灰飞烟灭④早生华发、人生如梦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答:明确:(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是全词起兴之笔。
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声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哪些词的运用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明确:“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答:明确: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明确:诗人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
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入世精神。
6.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突出地写了周瑜?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答:明确:(1)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其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方面要表现周瑜年轻有为;另一方面是以美女衬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风采,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
(二)研习《定风波》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7.《定风波》一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试完成下表。
8.《定风波》一词中的小序是否可以删掉?试作简要分析。
答:明确:不可以。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词作的背景,是对词作内容的补充。
词就是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展开的,而且小序和词的一些内容互相照应,特别是“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对比,对词人在词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