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苏轼词两首》

《蘇軾詞兩首》導學案【學習目標】朗讀並背誦這兩首詞,通過品評、分析、鑒賞,感受詞人抒發的情感。

【學習方法】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1、反復誦讀,揣摩體會蘊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點:(1)從題目入手——找准題眼;(2)從作者入手——知人論世;(3)從內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從手法入手——分析藝術手法,賞析藝術特色。

《念奴嬌·赤壁懷古》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積累相關文學常識。

2、誦讀、背誦、嘗試默寫。

3、反復誦讀,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課前自學】一、文學常識積累1、作者簡介:“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蛾眉共比高。

”詩中“三父子”即文學史上著名的“三蘇”(、、)。

蘇軾(1036—1101),字,號,四川眉山人,代文學家、書畫家。

蘇軾才情奔放,詩詞文均有獨到成就,特別是在詞作創作上大膽創新,開創了派詞。

有“蘇黃”(黃庭堅)、“歐(歐陽修)蘇”、“蘇辛”(辛棄疾)”之說。

(三蘇:蘇洵、蘇軾、蘇澈。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詞)2、寫作背景:宋神宗年間,蘇軾因反對新法,屢遭貶謫。

元豐三年春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實則等於充軍。

被貶黃州期間,生活困難,極度苦悶,卻又是他創作豐富、成就突出的時期,尤以“兩賦”(前後《赤壁賦》)“一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最為著名。

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成就了文學上的大幸。

現代著名學者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這樣評價:“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了。

”3、詞牌、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是詞牌名,題目是“”。

5.《苏轼词两首》导学学案1

5.《苏轼词两首》导学学案1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宋词的风格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关于苏轼生平: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3、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人教版高中语文- 2 -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黄海霞审核人:李慧班别:姓名:学号:组号:【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2.学习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体会“豪放”词的特点,背诵两首词。

【学习重点】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解题念奴娇,著名词牌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妓“念奴”,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取念奴为词牌名。

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共有一百字,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使用这一词牌填写的名篇,因句中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江月”等句,该词牌又得名《大江东去》、《酹江月》等。

在这里,苏轼所游的赤壁,指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发为吟咏,叫做怀古。

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

二、衬托手法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正面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三、双关手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它分为:(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
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轼、辛弃疾为主。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
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
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观、清照等
2、乌台诗案
轼被贬到时写了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
得其乐: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
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
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
成,而"超脱旷达"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4、怀古咏史诗:写景(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
《赤壁怀古》
风格的作品来,这是东坡的修养。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
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3、轼和儒释道
轼一生宦海沉浮,反复面临着人生的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
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然自幼饱读诗书经文的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
想的积极因素,因而往往能做到处变不惊,在顺境中积极进取,在逆境中自
冈城外赤鼻矶,,此时47岁。
...
.
...
.
..
..
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 景色,引发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 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自觉功业无成的慨叹。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因事感怀)之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高一语文组 主备人:宋老师 2011-04-17【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两首词的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仰慕英雄、感叹年岁将老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作者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1、 体会作者仰慕英雄、感叹年岁将老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2、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学习方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知识链接】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故垒.(l ěi ) 还酹.(l âi ) 樯.橹(qi án ɡ) 纶.巾(gu ān ) 公瑾.(j ǐn )料峭.(qi ào ) 一蓑.(su ō) 萧瑟.(s â) 2.多音字二、字形 ⎪⎩⎪⎨⎧躲避避白璧无瑕璧赤壁壁 ⎪⎩⎪⎨⎧觐见觐谨慎谨周公瑾瑾 ⎪⎩⎪⎨⎧斟酌酌酎咎酎酹江月酹⎪⎩⎪⎨⎧俊俏俏讥诮诮料峭峭 三、词义 1.重点词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②形容冷落凄凉。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2.近义词何妨·不妨何妨:用于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

如:“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

用在陈述句中。

如:“如果有意见,不妨当面提出来。

”一时·时时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内,临时、偶然的。

如:“一时多少豪杰”。

时时:常常。

如“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四、文学常识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⒉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预习展示】1.听课文范读,指导朗读,正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以各种形式朗读本词,读出气势。

3.辨形组词。

①纶()②墙()③瑾()伦()樯()谨( )④蓑( ) ⑤峭( ) ⑥啸()衰()俏()潇()【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⒈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称道,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有几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赏析,并探讨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进阶作业】
A.背诵默写全词。
B.正确认识苏轼思想。
C.就苏轼积极人生态度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归纳总结所学内容
【视野·推荐】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学习主题
1.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新方法?
3.你发现了哪些新规律?
4.你还有哪些疑问、困惑需要解决?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感慨。
2、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课标及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2.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有发现有创新;
3.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整体感知
20分钟
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解读文意,体悟作者思想
【精读•思考】作者在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对作者的这种情绪,你是如何评价的?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分享个性化阅读体验
8分钟
与大师对话
比较阅读,体悟哲人情怀
【比读•发现】
《赤壁赋》
主动思考,探究规律
6分钟
与心灵对话
课题:《苏轼词两首》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上课时间
2015年6月第1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1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1

《苏轼词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学习难点: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三、学习思路及方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鉴赏意境、体会情感(读中赏,赏中读)。

诵读、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自主预习导引:1给粗体字注音:淘(táo)樯橹(qiáng)(lǔ)酹(lèi)吟啸(yín)(xiào)峭(qiào)蓑(suō)萧瑟(xi āo)(sè)妨(fáng)2多音字:juǎn)中间(jiān)毛发(fà)半身不遂(suí)纶巾(guān)卷间发遂纶juàn)间断(jiàn)出发(fā)所谋不遂(suì)涤纶(lún)3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新人教版必修4 2.5《苏轼词两首》1 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5《苏轼词两首》1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课前自学】一、文学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

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词牌名,题目是“”。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高考诗歌鉴赏题枚举【学习目标】1、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方向和方法。

2、学习豪放词派杰作杰出作品在词风上的特点,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手法。

3、学习苏轼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诗歌鉴赏方法点拨】1.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

(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对大自然、生活、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2..鉴赏步骤:(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3.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苏轼词两首》创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轼词两首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两首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两首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及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预设】二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新课,熟悉字词(音形义)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1、旷达人生仕途坎坷:“乌台诗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2、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3、背景: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二、回顾苏轼名篇名句(看谁积累的名句多)(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9)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的】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4苏轼词二首责任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当心打坏了街坊家的玻璃。

街坊向他索赔美元。

在当时,美元是笔不小的数量,足足能够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可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错负责。

男孩犯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取出美元说:“这钱能够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此后,男孩开始艰辛的打工生活。

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往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想这件事时说,经过自己的劳动来肩负过错,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集》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寂静地涵养自己,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淡泊以明志,寂静而致远。

德高莫高于仁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新书》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广泛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益。

拥有仁爱之心,是为人之道。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爱,就能够比较尧舜。

可见人们增强自我涵养是多么重要啊。

易穷则变,变则通,公则久。

——《周易》赏读:《易》这门学识,走到终点就要变化,变化此后就能通畅,通畅此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远。

变通一词,启迪人们遇事不用死钻牛角,而应当懂得通融、屈伸。

一、作者视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隐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学艺术方面可谓全才:其文汪洋恣肆,理解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辈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善于行书、楷书,能开创新意,用笔丰腴跌荡,有天真绚丽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高二语文组(教师版)2016.9.5一、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二、知识链接:1、苏轼大致生平及评价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

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

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樯橹:一尊:酹:已而:芒鞋:吟啸:料峭: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苏轼的生平介绍、两首词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词中的字词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谈谈自己对苏轼词的认识和感悟;(2)选取两首词中的佳句进行赏析,阐述其美感所在。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2)推荐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地背诵这两首词,明确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诵读吟唱,合作探究,掌握借古咏怀、情景交融的方法。

3.激情投入,准确把握词人感情,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I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了解背景:1、《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2、《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教师用苏词二首导学案

教师用苏词二首导学案

[选修1]苏轼词二首导学案高二语文备课组 2008-3-28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学习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学习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一、课前导学1.作者介绍: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

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2.正音正字偓佺..()欹.()枕杳杳.()天籁.()料峭.()蓑.()衣3、词语理解①.欹枕江南烟雨②.杳杳没孤鸿③.认得醉翁语④.刚道有雌雄⑤.一点浩然气⑥.何妨吟啸且徐行⑦.竹杖芒鞋轻胜马⑧.料峭春风吹酒醒二、学习研讨(一)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

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

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

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

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

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1、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

作者起笔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

2、这首词描写的对象是黄州快哉亭,为何上片却写平山堂上景色?一是因为两处景色有相似之处,二是借平山堂的文化地位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蕴味.这种以虚托实的想像式侧面描写,使词作显得曲折蕴藉.3.“山色有无中”语出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苏轼词中此语借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欧词全文是:“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

【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同艺术风格。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 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4.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5.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重点难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知识链接】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

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

【自主预习】1.给下列字注音 淘.( ) 故垒.( ) 公瑾. ( ) 纶.( )巾 樯.( )橹.( ) 还酹.( ) 同行.( ) 吟啸.( ) 一蓑.( )烟雨2.选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部分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C )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

故垒:古老的营堡。

B.雪:喻浪花。

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

强虏:劲敌。

D.故国:故地。

《苏轼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认真阅读注释,完成以下填空。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一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即、、。

苏轼(1037—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

其文明白畅达,为“ ”之一。

其诗清新豪爽,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合称“ ”,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擅长行、楷,既取法前人,又自创新意,与、、并称“宋四家”。

可以说,他的诗、词、文所表现的豪放气概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2.《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 ”被贬黄州。

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是一首之作。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4.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樯橹:一尊:酹:已而:向来:芒鞋:吟啸:料峭:知识链接:怀古诗一向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2、写作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作者 47 岁。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二、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淘( táo )故垒(lěi)公瑾(jǐn)纶(guān)巾樯(qiáng)橹(lǔ)还酹(lèi)2、选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部分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C)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

故垒:古老的营堡。

B、雪:喻浪花。

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

樯橹:劲敌。

D、故国:故地。

尊:通“樽”。

3、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古址(三国周郎赤壁)、古人(周瑜)、古事(赤壁之战),作者通过“怀古”其目的是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三、合作探究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些字最具有表现力?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明确:穿:写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江水与堤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汹涌的波涛力量之大。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壮阔场面,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为下片追忆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气氛。

3、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4、讨论:赤壁之战英雄众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明确:周瑜与苏轼比较:a、建功年龄周瑜:二十多岁被重用为东吴都督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b、际遇周瑜:碰到明君功成名就苏轼:没有机遇功业未成C、外貌:周瑜:英俊儒雅苏轼:早生华发怀念周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5、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

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6、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此时是积极还是消极?明确:(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可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去评价,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1)理解,但不赞成。

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会悲观失意。

而人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2)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4、拓展运用苏轼【名句•回味】写两句(看谁积累的名句多,4分钟)(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4)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5)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8)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3)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定风波》1、知识链接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2、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同行(xíng) 吟啸(yín xiào) 芒鞋(máng)料峭(qiào) 萧瑟(sè) 一蓑烟雨(suō)2、内容概括:上片:由道中遇雨提出人生应有的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抒发雨过天晴后的人生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3、合作探究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闲适、轻松、自如。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竹杖芒鞋”和“马”分别喻指官场和布衣生活。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暗含“无官一身轻”之意。

表达作者乐观、旷达、豪迈之情。

3、“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哪个字最关键?明确: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任。

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里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磨难、困境。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明确:刚刚还是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风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2)“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明确:(1)、“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今后,不管还有没有雨,无论雨天晴天,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心中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4、拓展运用结合这两首词和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赤壁赋》,谈谈你心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2)“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3)“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