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阻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七上文言文复习之世说新语、论语

七上文言文复习之世说新语、论语

七上文言文复习(一)《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填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南朝宋___(朝代)人___刘义庆_(姓名)组织编写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寒雪日__”、地点“__内集_”人物“__谢太傅与儿女_”事件“___讲论文义___”等要素。

二、解释词语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雪:下雪,名作动;内集:家庭聚会2. 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泛指小辈;文义:文章义理3.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4. 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5.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6.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乘,趁7. 即公大兄无奕女——即:是,就是8.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9. 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10. 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11. 去后乃至——乃:才12.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3.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14.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5. 友人惭——惭:感到惭愧16. 下车引之——引:拉17.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三、重点语句翻译1.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2.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雪)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解析(复习必背)

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解析(复习必背)

2Q24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七上知识梳理作看冏介LI11.........J【刘义庆】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除《世说新语》夕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文学常设・《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XI字音字形。

尊君在不(仿(A)非人哉(Z瓦)朗读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贝〃是无信J对子/骂父,贝〃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全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W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打印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打印版

《世说新语》两则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内集:讲论文义:俄而:差.可拟.:欣然:未若:骤:期行:舍去:乃至:相委.而去.:引:顾:二、翻译下列句子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3、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按要求填写课文内容1、〈咏雪〉这篇课文交代咏雪的背景的语句是。

2、《咏雪》中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3、〈陈太丘与友期〉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

4、〈陈太丘与友期〉中交代客人发怒原因的句子。

5、〈陈太丘与友期〉中交代客人不守信的表现句子6、公欣然曰:“?”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四、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咏雪的诗句,你能写出来吗?1、。

2、。

3、。

4、。

五、理解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气氛?。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4、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陈太丘:友人:元方:。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论语》十二章一、解释划线词语1. 学而时习之()2。

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不惑()9.不逾矩()()10.温故而知新()()11.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可以为师矣()()()14.人不堪其忧()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7.饭疏食饮水( ) ( )18.曲肱而枕之()()19.不义而富且贵()20.于我如浮云()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2.择其善者而从之()()23.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5不舍昼夜()26三军可夺帅也()27匹夫不可夺志也()28学而笃志()29切问而近思()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义2.十有五通意义三、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四、本文成语归类五、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好用)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复习(好用)

七上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清单:《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A)重点梳理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 ) 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 ) 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 ) 53.只使..坠( 纵使,即使 ) 54.充塞四虚..( 四方 ) 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 56.国人道.之( 讲述 ) 二、重点虚词:1.之 ⎩⎪⎪⎪⎨⎪⎪⎪⎧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代词,它 )夫君子之.行( 助词,的 )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久之.(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复投之.( 代词,代骨头 )2.而 ⎩⎪⎨⎪⎧相委而.去( 表承接,不译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却 ) 3.盖:盖.以诱敌(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 4.其⎩⎪⎪⎨⎪⎪⎧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仁在其.中矣( 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 )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 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5.以⎩⎪⎨⎪⎧静以.修身( 介词,用 )非志无以.成学( 介词,来 )投以.骨( 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来 )盖以.诱敌( 介词,用来 )6.乃⎩⎪⎨⎪⎧去后乃.至( 才 )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 才 ) 三、通假字 1.尊君在不.( 同“否”,读fǒu ,相当于“吗” ) 2.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 5. 亡处亡气(亡同“无”,没有)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 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 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 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 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 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 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 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 ) 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 ) 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 ) 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 五、一词多义1.日⎩⎪⎨⎪⎧日.中不至( 太阳 )寒雪日.内集( 天 )2.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 4.学⎩⎪⎨⎪⎧非学.无以广才( 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成就 )5.止⎩⎪⎨⎪⎧止.有剩骨( 仅,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6.意⎩⎪⎨⎪⎧意.暇甚( 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图 )7.敌⎩⎪⎨⎪⎧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 8.前⎩⎪⎨⎪⎧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狼不敢前.( 上前 )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转视积薪..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六、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 今义:__指子女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 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 3.去.后乃至 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 4.相委.而去 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 6.与人期.行 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 7.下车引.之 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 8.不亦君子..乎 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 9.可以..为师矣 古义:__可以凭借__ 今义:__可能、许可__10.饭疏.食,饮水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11.饭疏食,饮水.古义:__冷水__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 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 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必背资料(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后友人才到。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好久您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来拉他。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日中:正午时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2、期日中..舍:舍弃去:离开3、过中.不至中:正午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乃:才6、门外戏.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8、尊君在不.不:同“否”7、尊君..在不?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9、相委.而去委:舍弃10、君与家君..期日中11、非.人哉非:不是12、下车引.之引:拉,牵拉13、下车引之.之:代词,他,指元方14、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二、内容理解:1、根据文段内容说说你对元方的评价。

答:元方年仅七岁,就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是一个聪慧明理、性格直率的孩子。

2、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而使“友人惭”?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节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节方面,是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在这两方面友人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元方的父亲。

所以友人无言以对,感到惭愧。

3、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向元方道歉,表示友好。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语文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语文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论语>十二章》1.《〈论语〉十二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二则》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2.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1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义之财不可取”,“富贵不能淫”)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5.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6.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世说新语》两则1.字词解释①內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⑬引:拉。

⑭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文学常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作者是南朝宋(朝代)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词语解释:1、内集:家庭聚会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不久、一会儿4、骤:急速5、欣然:高兴的样子6、何:什么7、似:像8、差:大致、差不多9、拟:相比10、未若:不如、比不上11、即:就是12、因:凭借13、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义:专指子女(儿子、女儿)理解性默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4、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公大笑乐。

译: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重要问题: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答:兄子: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七上文言文(全册)期末复习资料

七上文言文(全册)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两则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王凝.之(níng)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四)解释下列词语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引:拉之:代词,他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咏雪》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到一起②俄而..雪骤:俄而:不久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的样子似:像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因:趁,乘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七上期末语文文言文复习

七上期末语文文言文复习

15.诫子书诸葛亮一.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二.1.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不安全)淫慢则不能励精(慢古义:懈怠。

今义:指速度缓慢)险躁则不能治性(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2.一词多义。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上语文第一、二单元文言文复习

唳:鸟鸣
4、为之怡然称快。 安适愉快的样子。
5、方出神。 正
6、昂首观之。头 7、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8、吾日三省吾身。吾: 我
每天 多次进行自 日: 三省:
我检查
9、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真诚,诚实 10、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11、学而不思则罔。 迷茫而无所适从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 师了。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 有害。 11、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一、二单元文言文复习
执教者:左春荣
文学常识
闲情记趣 1、《童趣》选自《 浮生六记·
》,作
者 沈复 , 清 代 文学 家。 ▲2、《论语》是记录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春秋 时鲁 仲尼 , 的一部书。孔子,名 丘 ,字 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思想家, 教育 家。
▲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1、项为之强。 颈,脖颈 2、徐喷以烟。慢慢 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然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 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

七上·文言文

七上·文言文

咏雪
屋外白雪纷纷,室内
谈笑风生,可见谢安
刘义庆
一家其乐融融的的情
景。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
温馨、和睦、欢乐、高雅
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
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 课文没有明确交代谢安的评价,
但文末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应
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当是在暗示谢安更加赞赏谢道韫 的诗句。
敬辞 用恭敬华丽的词汇形容称呼对方。
令——美善,常用于称 呼对方的家属。
垂——一般用于长辈、 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有放低姿态的意思。
令尊:您的父亲 令堂:您的母亲 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垂询:感激对方放低姿态来询问自己。 垂爱:表示自己不配得到对方赏识。
奉——本义是恭敬的 捧着,用于表示说话 人恭敬的态度。
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
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 谢安哥哥谢据的
致,差不多。拟,相比。
像。
长子。
比不上
凭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
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 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 指谢奕,字无奕。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3.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4.为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
写雪的诗句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7篇背颂要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7篇背颂要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7篇背颂要点1.《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弟子·春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要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习方法、修养)重点理解说:同“悦”,愉快。

通假字。


愠:生气,发怒,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学习方法)重点理解三:多次。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越过法度。

”(修养)重点理解有:通“又”,通假字。


逾:越过。

矩:法度。

四十而不惑,而:表顺承,四十岁不疑惑。

不是转折。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学习方法)重点理解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而:表顺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学习方法)重点理解则:就罔(wǎng):迷茫
殆(dài):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七上)

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七上)

卓茂字子庚
• 1.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利用“句意疏通 法”,通读全文,把握故事大意,然后揣摩给出 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更深入地了解句意,明确 “子亡马”写了一件事,“几何时矣”询问时间, 因此二者之间应该断开。 • 2.曾经 离开 •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平时复 习要加强记忆和积累,留意常用字词的意思。 (1)“尝”,注意古今异义现象,古义多译作 “曾经”。(2)“去”,采用课内迁移法翻译即 可,如“一狼径去”等,“去”都为“离开”之 意。
南方多没人
• 1.(1)日:每天,天天(2)虽:即使 (3)故:所 以,因此(4)请教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 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 特殊用法。 • 2.没有不被淹死的。(“未有”“溺”各1分) •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 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 语才行。
陈晋之读书法
• 1.①于是,就②好像,似乎③但是 •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先采用“语境探 究法”,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探究給岀词语的前后 语境,推知词义。也可以采用“语感判定法”和“课内迁 移法”,把“遂”“若”“然”的课内常用义迁移过来。 • 2.即使一年也不曾记得一百二十字,更何况一天呢? •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虽”注意辨析 古今异义现象,在本句中解释为“即使”。“一岁”指一 年。“尝”取课内常用义“曾经”。“况”,况且,何况。 “乎”,疑问语气词,呢。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
孟母戒子
• 【参考译文】 •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 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 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 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 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 以此来警戒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 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材料
【七年级上册】
第1篇《童趣》
问答题
一、理解性句子
(1)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第四段反映作者观看小虫十分专注投入的语句是:观之正浓;不觉呀然惊恐。

(3)表现作者正直可爱,同情弱者,天真无邪的语句是: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文中描写作者观看蚊子飞虫斗,神游大自然时的心情的语句: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不觉呀然惊恐,
(5)全文的中心句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6)反映小孩儿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表现孩子的稚气、天真的句子是: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7)作者通过想象,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儿童天真且富有情趣的句子是: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二、问答题
1.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答: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2、成语
明察秋毫: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

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得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3、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答:如:①观察蚂蚁搬家,把他们想象成支援前线的“大军”;
②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做天女散花;
③自己筑小塘大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

第3篇《山市》
问答题
1、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

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他妈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2个。

天狗吃月、腐草为萤、露结为霜等。

2、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现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这是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当空气中各层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一起的幻境。

一般在沙漠地区和海边,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第4篇《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则《咏雪》
①理解性句子
(1)交代咏雪的背景的句子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表现谢太傅赞赏谢道蕴的才气的句子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问答题
1、“公大笑乐”你怎样理解的?(有不同解释)为什么“公大笑乐”?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①理解:(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对后喻(3)为赞赏谢女的才气。

②“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③启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2、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对此你有何感受?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①营造了一种融洽、轻松、欢快、温馨的家庭气氛;
②感受: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③“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义:专指子女。

4、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春雪》
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答案一:不同意。

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答案二:同意。

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3.元方从哪两方面反驳他父亲友人的?(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父亲的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无信、无礼
4.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

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

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5、你认为陈元方这个孩子怎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6、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王戎识李”。

7、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8、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①王冕四岁作画;②曹植七岁作诗;③甘罗十二岁做宰相;④司马光砸缸。

补充篇《寓言四则》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答: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听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塞翁失马》的寓意是什么?
答: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3、你有办法解除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吗?
答:例如:追查出小偷,追回财物。

4、《塞翁失马》中福祸交替,你认为故事还能往下发展吗?为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有条件的”。

答:①不能。

俗话说“好死不如歹活”,与死相比,活着无论怎么样都好。

因此文中主人公以“活”结局。

②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条件下的。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那么,这祸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