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内)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1.《世说新语》二则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1.《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义理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太傅哥哥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样子”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感情和把玩诗句雅兴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是后者才气3陈元方反驳“客”话精彩在何处?陈元方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表述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态度发生了怎样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性格特点?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体现了他知错能改特点5《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给我们怎样启示?通过陈太丘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人;通过元方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人;通过友人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6.杞人忧天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6.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列子》原文展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全文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地方(于是)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担忧而担忧人于是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你身体屈伸和呼吸整天都在天空进行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聚集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应当会掉下来吗?”开导他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中发光东西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什么”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了怎么办呢?”开导他人说:“地不过是堆积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于是)那个杞人消除疑虑很高兴;开导他人也放了心很高兴阅读理解1如何看待开导者对“日月星宿亦有所中伤”解释?有什么作用?他解释是不科学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水平同时这句话揭示了杞人“忧”是毫无根据瞎担心2文章最后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担心解除后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热心与善良品质他关心他人精神和耐心劝导做法是值得称赞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担忧但理解为“其中传达出强烈忧患意识”也是可以其实《列子》之后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寓意如李白《梁甫吟》中“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苦闷;文天祥《赴阙》中也有“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决心与抱负。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他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谢安高兴地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

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之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发怒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舍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家父约定正午见。

您正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表示歉意。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4.狼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4.狼

狼蒲松龄原文展示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全文翻译一个屠夫天晚回家担子里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骨头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了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扔了一次骨头后得到骨头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非常窘迫害怕受到两只狼前后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夫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屠夫正准备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过去从后面攻击屠夫狼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大腿也把狼杀死了他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狼也太狡猾了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阅读理解1第①段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第①段交代了一个屠户卖完肉走在回家路上被两只狼紧追不放简单几笔勾画出屠户处境危险渲染了紧张气氛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与狼做斗争做铺垫2作者写“两狼并驱如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骨头被扔完了两狼“并驱如故”狼并没有满足暴露了狼贪婪本性屠户迁就妥协策略失败再没有可以引开狼东西处境更加危险情节引人入胜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番描写有什么作用?在紧张气氛中两只狼反常行为让人捉摸不透设下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说明表面上看狼很聪明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屠户使他丧失警惕等待与打洞进入柴草堆那只狼前后夹击最后却弄巧成拙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呼应上文上文悬念得以揭开5作者结尾处发出议论有什么作用?文章结尾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看法既是对狼下场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斗争精神赞扬画龙点睛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居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①。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吹豕,即吹猪,吹豕之法是指屠户杀猪的时候,为了剥皮方便,往往在猪的一只脚上割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这个口吹气,直到猪皮与肉分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以下是6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的对比阅读,供您参考: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卖胡琴者,价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一僧闻之,入市遍视,得其真者,酬值勿计,其人讶之。

僧曰:“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吾是何许人,能办此事须著工价百缗①。

”人竞谢去。

僧因取良者换败弦,改调弄一过,听之甚美。

即付直与卖者。

其人持归,以告豪贵。

豪贵始悟曰:“吾所听音不深也!僧所换弦声高下与旧异;吾持去又改其调音律与价无差;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于是争以重价买之信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

古时一贯千钱,故称百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 ______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______③豪贵传视 ______④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 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3)甲、乙两文都写了“人”与“狼”的较量,但结局不同:甲文中“两狼”被杀,“人”胜利;乙文中“豪贵”被蒙骗,“僧”胜利。

请简要分析两文作者对“人”与“狼”的不同态度及两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5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5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5篇)乙】《诫子书》与《周公诫子》的对比阅读周公诫子》中心内容是___儿子伯禽不要骄傲自满,要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轻视人才。

而《诫子书》中心内容则是告诫子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修身养德,不贪淫荒漫,不冒险躁动,要有志向,有远大的目标,才能致远。

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经常被人们用作座右铭,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静寡欲,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_《诫子书》改写】君子的行为应该是静谧的,以此来修身养性,节俭为要,以此来增进德行。

没有淡泊的心态,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没有宁静的环境,就不能有远大的前程。

研究需要静心,才华需要研究,没有研究就无法扩展才华,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问。

荒淫懒散就无法激发精神,急躁冒进就无法控制情绪。

时间和年龄在不断流逝,意志和日子也在不断消逝,最终变得萎靡不振,与世隔绝,悲伤地守着贫穷的房屋,又有什么意义呢!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___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改写】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益处。

但有些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认为高人一等,不尊重长者,轻视同辈。

这样做引起了别人的憎恨,就像对待仇敌一样,讨厌他们就像对待恶鸟一样。

这种用研究来损害自己的行为,不如不研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没有淡泊的心态,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进就无法控制情绪。

③人疾之如仇敌:别人憎恨他就像仇敌一般。

④恶之如鸱枭:厌恶他像对恶鸟一样。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房屋,到时候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诸葛亮认为只要立志、勤学,就完全可以
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 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C(“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
考点全练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诫”的意思是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 劝诫、劝勉的信。
课文全解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评析: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 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 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容 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 分 德具体途径是“静”“俭”。 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并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正反 对比彰显“静”的价值。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3)“年与时驰……将复何及!”从反面论述,强 分析 调要惜时勤学,为社会做贡献。
全文 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方面告诫儿子 评析 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体现出他对儿子
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写 1.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 作 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 特 限的期望。2.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色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 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专题10 文言文课内+课外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原卷版)

专题10 文言文课内+课外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原卷版)

文言文课内+课外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缀.行甚远( )(2)顾.野有麦场( )(3)意暇.甚( )(4)而顷刻..两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书虽然写的大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B.文章篇幅较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

C.文中的情节“遇狼”是故事的开端,“惧狼”是故事的发展,“御狼”是故事的高潮,“杀狼”是故事的结局。

D.文章最后运用的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主旨,是画龙点睛之笔。

4.阅读文章,说一说学习了《狼》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南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初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一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3)俄而..雪骤.俄而:骤(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6)太丘舍.去若: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1)去后乃.至乃:(2)相委而.去而:(3)则.是无信则:(4)下车引之.之: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________”同“____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儿子女儿(2)与友期.行古义: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前往,与“来”相对(4)相委.而去古义:今义:委托(5)下车引.之古义:今义:领(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顾忌;理睬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人门不顾。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8.《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2)吾日三省.吾身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5)传.不习乎传:(6)三十而立.立:(7)四十而不惑.惑:(8)五十而知天命.命:(9)不逾矩.矩:(10)学而不思则罔.罔:(11)思而不学则殆.殆:(12)人不堪.其忧堪:(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14)曲肱.而枕之肱:(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16)子在川.上曰川:(17)逝.者如斯夫逝:(18)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夺:(19)博学而笃.志笃:(20)切.问而近思切:(21)仁.在其中矣仁: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含解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典例在线【2019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

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

少.曾读书。

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

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疃(tuǎn):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少.曾读书(________)(2)故.尝歌(________)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3.张远度来到“____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1)年幼。

(2)所以。

2.B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少曾读书”:年幼时读过书。

少:年幼。

“故尝歌”:所以吟唱过。

故:所以。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3.诫子书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3.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展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全文翻译君子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要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陋室此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阅读理解1赏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总结更是对他儿子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是“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教诲与无限期望2诸葛亮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论述又是怎样展开?诸葛亮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要注重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目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关系如何?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前提和基础但志向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4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两句话是什么?作为新世纪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结合生活实际请谈谈自己理解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人生态度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现在是一个浮躁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调整好自己心态就能够活得充实、轻松眼前混沌也就明晰了5画出文中提到“志”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关系是如何理解文中关于“志”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味着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二贾胡买石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

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

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

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

(限断二处)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B.场主积薪其中C.一狼洞其中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题01《咏雪》阅读真题(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题01《咏雪》阅读真题(解析版)

咏雪一、课内阅读(一)(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谢太傳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公大笑乐”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的?4.因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后世称女子的文采为“咏絮才”。

请你对这一咏雪名句做简要赏析。

【答案】1.(1)急(2)相比2.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或: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或:不如比作柳絮凭着风满天飞舞)。

3.示例:谢太傅听了侄儿侄女关于下雪的比喻后非常高兴,他更赞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文学才华)。

(意思对即可)4.示例:把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飞舞的柳絮,既写出了雪花轻盈的姿态、飞舞的神韵,还给人暖意融融、春天将至的感觉,有着丰富的意蕴和优美的意象。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

骤:急。

(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拟:相比。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3.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

“公大笑乐”表达的是谢太傅高兴的情感。

可以作多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文本内容可知,孩子们积极踊跃发言,谢太傅的大笑说明他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内心欣慰无比: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笑乐”也是对谢道媪这种比喻的认可和对她才情的欣赏;同时他为家庭聚会的欢迎气氛而乐,为谢家后辈爱学上进而“大笑乐”,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文及译文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文及译文注释

七(上)语文:课内古诗文及译文注释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耸立。

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很,程度副词。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注释】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

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5.穿井得一人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5.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原文展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全文翻译
宋国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以后丁氏告诉
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人力”有个听说这件
事就去传播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人都在谈
论这件事让宋国国君知道了宋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
答道:“节省一个空闲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地)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阅读理解
1本文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背景是全文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内容做铺垫
2本文中讹传是怎样造成?
造成讹传原因有很多: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容易让人产生误会;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根据自己理解将消息传播出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样离奇传闻于是越传越广
3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启示: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做法:①避免盲从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②重视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力辨真伪。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课内)班级姓名效果评定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答: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二.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择其∕善者而从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3.翻译下列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答:三.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答:四.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后面的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竟.不可得(4)众服为确论..2.翻译下列句子.(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五.阅读《塞翁失马》(原文略),完成后面的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有善.术者(2)居.数月(3)人皆吊.之(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2.翻译下列句子.(1)此何遽不为福乎?(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答: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答:六.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要素.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答:七.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原诗略),完成下面的题目.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答: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八.赏读《钱塘湖春行》(原诗略),回答后面的题目.1.理解填空.(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2)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情感.(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然后到 . ,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上加以品析.答: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附:参考答案一.1.约定才离开拉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2)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二.1.C2.(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越过,超过(4)忍受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三.1.(1)甘美(2)达到极点(3)所以(4)不通,理解不了2.(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4.教学相长四.1.(1)倒塌(2)经过,过了(3)终于,到底(4)精当确切的言论2.(1)(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五.1.(1)擅长(2)经过(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带领2.(1)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战死在战场上了.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5.是想告诉人们,祸福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六.1.(1)家庭内(2)大而急(3)比拟(4)凭借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3.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5.“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七.1.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2.A八.1.(1)最爱(2)早春(春天)喜悦(3)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早莺.新燕.乱花.浅草2.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3.D。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表达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假设者,堂假设者,坊假设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课内)
一、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
三、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四、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
(3)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五、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
(3)竟.不可得(4)众服为确论
..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六、《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天雨墙坏雨:下雨坏:毁坏
2、智子疑邻智:聪明。

这里是“以……为聪明”
3、不筑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6、其家甚智其子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七、阅读《塞翁失马》(原文略),完成后面的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2)居.数月
(3)人皆吊.之(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
答:
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答:
附:参考答案
一、
1、约定才离开拉
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二、
1、C
2、(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越过,超过
(4)忍受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三、
1、(1)甘美(2)达到极点(3)所以(4)不通,理解不了
2、(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
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学相长
四、
1、(1)倒塌(2)经过,过了(3)终于,到底(4)精当确切的言论
2、(1)(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
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五、
1、(1)擅长(2)经过(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带领
2、(1)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战死在战场上了。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

5、是想告诉人们,祸福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六、
1、(1)家庭内(2)大而急(3)比拟(4)凭借
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

(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5、“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七、
1、示例:“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2、A
八、
1、(1)最爱(2)早春(春天)喜悦(3)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