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二、课堂系统(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环节教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录相视频:《三国演义》火新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1、创设情景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量观察、思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索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课导入教学教学新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份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读图析海拔高度的 a1、a2 两点,比较气压图,感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性认知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课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教学(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 ABC 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课件公开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课件公开课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塑料薄膜、一杯热水、一杯冰块、 一束香、打火机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一杯热水、一杯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在塑料薄膜一侧(装冰块的杯子上方)开一个小洞; 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材P30 活动
地面冷热不均可引起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形成的探索
假如A、B、C三地地表性质均一,且 温度一致情况下 ,此时大气有无运动?
B
A
C
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 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冷
低气压 热
高气压 冷
在同一高度的上空A′、B ′ 、C′空气密度发生怎样变化?气压怎样变化?
空气发生怎样的运动? 那么近地面情况呢?
热力环流



小结



B
A
C

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冷热不均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答:太阳辐射
③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什么叫热力环流? 答:地面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课题: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2.掌握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引发学习兴趣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热力环流规律
3.联系实际,使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2.通过“热岛效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视频
教学设计:。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4、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
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 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5、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 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大气 上界
请思考:阴天的昼夜温差为什么比晴天小?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 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 (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掉, 因而天空呈蓝色;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 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 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
第一节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读图回答:
辐射 能力
1、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哪两个部分?
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2、太阳辐射为什么属于 短波辐射?
太阳温度高,辐射中最强 部分为可见光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 吸收作用,可知大 气吸收具有什么特 (选择特性) 性? 2、为什么大气直 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能量是很少的?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 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见光吸收得很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少,大部分 可见 红外线 光能够透过大气 面 到地面)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大部分可 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吸收 臭氧(平流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地理组课题热力环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教学[来源: ZX XK ]目[来源: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读懂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来源:ZXXK]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获得热力环流直观具体的认识;同时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概括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网Z# X# X#K][来源: ]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材分热力环流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接上一节课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下又为接下来要学习的“风”、“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热力环流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一新生。

热力环流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却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但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密切联系生活,通过实验视频观察、图示教学、提问、读图训练,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原理,使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前准备1.提前下发导学纲要2.PPT、投影仪3.学生准备好彩色记号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备课情景导入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亲手操作、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的学习环境。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师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师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能够正确画出热力环流图。

【基础知识梳理】(阅读必修一P29~P31内容,完成填空,并用红笔在课本上标出)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海陆风①成因:白天在太阳照射下, 陆地 增温快,气温比海面 高 ,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 高 ,空气由 陆地 流入 海洋 ;近地面陆地形成 低 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 低 ,加之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空气,形成 高 气压,使下层空气由 海洋 流入 陆地 ,形成 海风 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成 陆 风。

②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①成因: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左图)。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右图)②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①成因: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②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示范教案(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

示范教案(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

师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

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生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推进新课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 cm,宽30 cm,高40 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投影)活动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同时投影)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引导学生根据此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生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师非常好。

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投影)生(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 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 两地流回A地。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编写人:宋清华审核人:刘培学张振臻使用时间: 2013.10.18 限时:45分钟班级姓名学号实际用时编号:131310★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解释风的形成。

2.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自主预习】三、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指向,垂直于。

作图:(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此时风向由指向,与等压线,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定义:全球性的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

意义: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和。

2、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不自转,(即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2)三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即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在上图上标注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风向并熟记名称及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 相间分布,并且 半球对称分布;风带半球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自我检测】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 .地转偏向力B .冷热不均C .水平气压梯度力D .惯性离心力2.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A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 .摩擦力只改变风向C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均不影响风向D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均影响风速★课内探究案★问题探究一:在等压线图上,任何一点风向的画法:第一步:在图上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或向右偏转30度—45度角,(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实线箭头即为该点的风向。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一一热力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热力环流定义,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自主归纳变化规律;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探究问题: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等压线发生怎样的变化?低高低高低高冷受冷结论: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遇冷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等压线:高压向高处凸起,低压向低处凹陷注意: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3、空气的水平运动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同一水平方向上出现高低气压差异,空气水平方向将发生怎样的运动?低压【归纳小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低气高气压低气压压_____ 高气压•F 1 EHSI F・・F na av r・・iB i r ■ BI r・・m i ■・・・F・・・r・・m i・・!1F ■・・■ rK・・‘i r・・F r・・・F ・・・F■■■■■ i K・・F■■・・4 ・■・ 1■一・■・・Jivn ■■•■■■■ ■■■■U BV ■■-■■■■ JUSW B ■-a. ■■■■J.BBBU-f■ IB ■*!*・l ---------1热冷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主题一:海陆间热力环流让学生在得到地理事物表象学生的基础上,进观察一步探究得知领会,了冷热不均引并动起大气运动形手在成的热力环流草稿圈纸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思考、深化对地理现归纳、象发展过程的总结认识学生激发兴趣,鼓冷结论: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板书设计: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的形成1、热力环流的概念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2.1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第2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有多奇,兴奇告诉你2.1 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第 2 课时《热力环流》教课方案一、课前系统( 一 ) 、剖析教材本节教课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惹起的大气运动” 。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根源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育学生自学、研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微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尽叙述是特别必需的。

( 二 ) 、剖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有关知识技术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散布不均等。

但因为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观点成立不坚固,不清楚,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学生有必定难度( 三 )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着重与实质相联合,要修业生在剖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研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经过采用联系学生实质的素材来实现教课目的,包含选择学生熟习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地理问题,切合学生兴趣和年纪特点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课时要充足考虑高中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和不一样的学习需要,踊跃研究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剖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四 ) 、教课目的1、知识和技术(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经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育学生的画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察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剖析实质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质,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按照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取感性认识→剖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归纳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的教课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用剖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依标托纲: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4.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自主回顾:读“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1.若此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a地低于b地B.气温a地低于b地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a是市区,b是郊区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a是陆地,b是海洋2.若此图为冬季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则()A.a为海洋B.b为陆地C.③为陆风D.③为海风3.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b、c、d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4.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 ′、P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5)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锁定考点: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考点二:热力环流(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①②③④处的风向。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特别提醒](1)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增多。

(2)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e468189b-6ea5-11ec-b6e8-7cb59b590d7d《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加热过程和隔热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大气加热过程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过渡】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大气的加热过程,并思考了我们为大家安排的课前观察。

煮沸一壶开水,锅里的沸水在中间升起,在锅的一边下沉。

当一小堆纸被点燃时,纸和灰烬从火中升起,在空气中流动,在火周围下沉,然后再次进入火中。

原则是什么?【学生回答】略以上两种现象是由于中间和周围不均匀加热引起的热循环现象。

空气流动的原因是什么?【板书】二、热力环流[注]由于地面冷却和加热不均匀而形成的空气循环称为热循环。

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之一。

那么,热循环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1页至32页)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4.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合作探究一】(1)气压的概念所谓某个地方的气压,是指单位面积内垂直向上延伸至大气顶部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等压面的概念由空间中气压相等的点形成的表面。

等压面的判读,比较b、c两点气压值的大小【师生合作探索2】绘制热循环的形成过程(1)下图假设地表a、b两地冷热状况相同,则地表上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_________(相同、不同),等压面呈(水平、倾斜)状态。

(2)在下图中,表面a和B的冷热条件不同。

A地面空气(膨胀和上升、收缩和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加和减少)、形成(低压和高压);B地面空气(膨胀和上升、收缩和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加和减少)、形成(低压和高压)。

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高一地理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高一地理程
新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建议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提高图表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能够运用图式解释风的形成。
3.科学看待自然现象。
让学生带着目标上路,提高效率
课前预习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概念:
3.读课本P30,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4.补充绘制海陆热力环流示意图。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力概念:
1.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为什么?
2.在图中画出两地的风向。
将要点层层深入的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得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课后训练
针对性训练(课件展示)
1.读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点气压:C>B>A>D
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
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
D.A、B、C、D之间不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4.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A.台北B.上海
C.首尔D.北京
用理性的角度对待地理学习,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
2.动手绘制试验中玻璃缸内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什么原因导致烟雾的流动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大气环流
3.产生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原动力是: A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地面摩擦力 D 前三个力的合力
1
.
等压面
2
.
3
A冷
.
.
4
.
5
B热
.
.
等高面


练一练
1、2、4 ; ⑴ 1、2、3、4、5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 海拔高度相等的是: 2、3、4、5。 ⑵ 3、5两点, 5 点气压高, 3 点气压低 ⑶ A、B两点, B 点气流上升, A 点气流下沉 ⑷ 用“ → ”画出图中A、B、3、5四点热力环流。
大气上界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反射和散射
射 向 宇 宙 空 间
大 气 增 温
大 气 逆 辐 射
保 温 作 用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问题 1 :当地面受热不均匀时,等压面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的位置等压面向高空 问题2:近地面的气温和气压有什么关系? 发生了什么变化? 凸出,气压低的位置等压面向近地面凹
热力环流典型实例
①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
高压 低压
气温高
陆 地
气温低
海 洋 陆 地


海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 海洋增温慢
陆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 海洋降温慢
② 山谷风
③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A 郊区 郊 区
市区 城 市
A郊 郊区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低 高 低

B





A
C
近地面空 气受热或 冷却
风向判定的方法总结: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 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 球画出偏向风。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 压线平行。
读“风向形成示意图”,思考回答
b
c
a
风向
(1)a、b、c各表示什么力? (2)该图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近 地面风向的是 ( )
1、在北半球,图中②处的风向为 东南风 2、①、②、③、④地,风速最大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课堂练习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D A 气压差异 B 太阳风的驱动作用 C 地面高度不同 D 地面冷热不均 2.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 A 气旋和反气旋 B风
C
C 热力环流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b .由高压 指向低压
(百帕) 1000 1005
a. 垂直于 等压线
1010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特点: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
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水平气压 梯度力
b .由高压 指向低压
(百帕) 1000 1005 1010
a. 垂直于 等压线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个力的作用 下,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
(百帕) 1000 1005
水平气压
梯度力
1010 地转偏向力
c.由低纬向 高纬增大; 只改变风向, 不影响风速。
1、缓解并消除城市“热岛”的措施: ①、搬迁或疏散处于市区的工业企业、 特别是高耗能企业; ②、植树种草,大面积增加植被覆盖 率以及采取引水入街坊方式降温。 ③科学规划设计城区建筑物 2、减少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把污染物带 到城区: ①研究城市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 离,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及卫星城布局在下 沉距离之外 ②城郊间的合适位置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4.北半球高空一飞机向西飞行,飞行员右侧是 高压,左侧是低压,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B ) A.飞机逆风飞行 B.飞机顺风而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读图,分析回答5——6题 5、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④ D B、温度:A>B>C>D ①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② A D、气压:D>A>B>C 6、A、B近地面大气温度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 A ) A、吸收地面辐射多少不同 B、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少差异 C、大气逆辐射强弱不同 D、发射强弱差异 规律总结:
气流的上 升或下沉 运动(垂 直运动)
同一水平 面上气压 差异
大气的 水平运 动
1.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hPa) 1010 1020
1030
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 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 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

B
(1)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 (2)高压区、低压区是指同一高度上,在同一 垂直方向上气压随这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 类型相反
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气 流 上 升

郊区A 市区
A郊区
1、据图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若在郊区A地建设卫星城或建有大气污染工厂,是 否合理?为什么?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采取什么对策?
时间:一个深秋的夜晚 地点:一个海滨城市的沙滩上
人物:探长和两名嫌疑犯
嫌疑犯甲和嫌疑犯乙 案件:一起凶杀案,而且没有目击

口供如下· · · ·
甲疑犯说:“当时我面朝 大 海,海风迎面吹来,吹得 我心旷神怡,让我想起了许多 开心的往事!” 乙疑犯说:“当时我也 在沙滩上,我感觉风是从我 的背面吹来的,感觉凉凉的, 我的后脊背有点发抖!”
1008 ① ② 1006 1004 ③ ④ 1002 hpa
A.①
B.②
C.③
D.④

风速大小的比较
怎么比较风速?
A
C
E
1020 1:10000
1015 1010
结论 试比较 A、C、E ①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风力大小 ②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差越大,
风力越大。
C〉E〉A
1015

④ ② ③
(hPa)
——风向平行等压线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只改变 风向,不改变大小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hPa) 1000 1005
1010
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1015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 又影响风速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600帕
海 拔 升 高
பைடு நூலகம்
800帕
1000帕
高气压 A 冷高压
冷却
低气压
B热低压
受热
高气压 C冷高压
冷却
读下列等压线示意图,正确的是(B D )
低压 冷 热 A 冷 冷 热 B 冷
高压

冷 C


冷 D

考点突破
图中曲线为等压面,判断图中各点 气压的高低。
A
C
B E D
500百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