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原考点认识与实践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展开讨论。
首先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强调了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然后讨论唯物辩证法对实践和认识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接着探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指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重要性,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理解的新视角。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到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密切连接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认识、唯物辩证法、辩证关系、相互作用、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中,实践和认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强调认识是由实践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又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原则,是实现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重要性在于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启示在于提出了实践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等理论体系,为我们深刻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2. 正文2.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实践,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经验。
实践是人们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逐渐积累和提炼出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世界的了解。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浅谈“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心:江西地矿学习中心学号:1626510420002 姓名: 白鋆专业层次:专升本浅谈“实践"与“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即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先思考、在行动,这样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觉。
其实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现象。
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不让下田,牛怎会耕田"、“不会耕田,牛怎能下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都反应出什么,那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
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的需要、力学产生于建筑、手工业等的需要,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这些都反应出一个事实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让乞丐猛踢他的屁股,也就说明,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在古代,医生对于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的病人是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挽救他们的生命,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入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而其他医生也纷纷效仿却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救助手段被严令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了人血让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一次兴起了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莰坦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才真正的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浅析马原考点认识与实践

浅析马原考点认识与实践一、认识与实践考点1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考点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点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括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考点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本考点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4题、2011年的第17题、2016年的第34题都考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可能。
主体加工客体信息的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不否认生理素质和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人的生理素质是进行实践和认识的物质条件,不是实践和认识本身,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发展不断提出认识新课题。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③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认识能力。
马原考点清单之认识论+思维导图

● 8、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因: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 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 矛盾。
真理的特性
● ①思维的至上性: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 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②创造(能动)特性是指人类认识不只是人的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的、直接的描摹, 而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③二者的关系:
1)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2)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
二、认识运动发展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 ②思维的非至上性: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 的限制,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 9、对待真理的科学态度
● 科学对待真理,就要坚决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 成永恒不变的教条,在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马原考点清单之认识论
认识论——实践、认识
实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践
●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3、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客观实在性)。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4、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 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以下是关于“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2. 改造世界: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著作或请教专业教师。
马原易出题知识点解析:认识与实践

马原易出题知识点解析: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易出选择题、辨析题】1. 劳动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2. 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3. 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易错提示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起点。
基础——实践;对象——客体或客观事物;本质——能动反映;起点——感觉。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易出选择题、辨析题】(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重要考点、常考点】1.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类型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2.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基本特征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特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最基本的);第二,认识关系;第三,价值关系;第四,审美关系。
知识延伸主体与客体除相互依赖之外,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1)在生产、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即人的知识、能力、目的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物化。
(2)在消费、认识中,客体主体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规律,内化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
易错提示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物质世界。
(2)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
4. 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并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强调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1.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坚持反映论,而且主张认识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Hi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关注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就是实践主体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运用各种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使世界日益从自在世界转变为人类世界的能动的过程,也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过程都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方面构成的。
实践或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
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客体。
人类实践或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自动界、人类社会等物质对象,也可以是主观的思想、理论、世界观等精神对象。
实践或认识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既包括人们的主观意识,又包括人们的肉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因此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等于主观。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类实践和认识范围内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的对象,也包括精神的对象,也不等于客观,因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等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2.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同时客体也能对主体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实践主体在人类意识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实践中介能动地改造实践客体,实现主体的对象化或主体客体化。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也会反过来制约、影响主体,实现客体主体化。
因而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一方面表现为人化自然,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的自然化。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研政治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下面老师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做详细的讲解。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再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马原实践与认识的收获

对马原实践与认识的收获前言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哲学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我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本文将分享我对马原实践与认识的收获。
1. 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马原教导我们要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理想,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制度。
我理解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才能真正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全面的人的发展。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原告诉我们,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使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马原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也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是一个反复试错和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3.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原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性和复杂性,并且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需要从全面、系统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种科学的方法论使我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准确和有效。
4.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马原实践中,我逐渐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将马原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
这使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有底气和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5. 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马原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
在马原实践中,我认识到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归宿。
通过实践活动,我逐渐培养了勤劳、诚信、友爱、公平等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

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最新版)目录1.马原知识点概述2.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概念3.实践在马原知识点中的重要性4.马原知识点中实践的具体应用5.结论正文一、马原知识点概述马原知识点,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等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二、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概念在马原知识点中,实践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原知识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紧密结合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
三、实践在马原知识点中的重要性实践在马原知识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通过理论研究来解决,从而推动认识的深入发展。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实用性。
四、马原知识点中实践的具体应用在马原知识点中,实践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
马原知识点强调理论必须紧密结合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的成效。
2.解决实际问题。
马原知识点中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
马原知识点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结论总之,马原知识点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马原简答题

简述实践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选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剖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实践与认识

公共基础知识:剖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实践与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定义与特点是比较简单的知识点,考察频率也比较低。
虽然考察频率比较低,但是了解其定义与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实践与认识的定义是什么?实践是人们能懂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社会活动,而认识则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
从认识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实践的基础就没有认识的产生,而认识具有能动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体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的得到与否取决于实践活动,那也就是说在考试题干中,考生只要能看到先有实践后有认识,这个题目很大几率就是在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比如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柴人,山中事这个认识的得到是在询问额打柴人的实践活动之后。
虽然来源是唯一的,只能是实践活动,但获得认识的渠道却有很多,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或推动认识前进,在题目中表现为旧认识通过实践变为新认识,认识得到了深化。
比如吃一堑,长一智,通过实践,使人的社会经验得到增长。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识,而是最终要通过认识为实践活动服务,归宿是实践活动,在考试题目中表现为认识为了实践。
比如提出求知为应用,得到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应用、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现在有多种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判定对错,在题目中表现为现有A认识和B认识,通过实践判定A认识正确。
比如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通过实践来判定现有的动物归属于哪个类目。
以上便是实践决定认识的表现形式,也是考试中的难点,通过公式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简单化,套用公式进行判断。
在考试中一般情况下就是需要考生判定归属。
具体表现为下列例题。
例:下列选项中,与“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摸油瓶手不腻”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A.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宇宙的理解越来越深化B. 欲问山中事,需问打柴人C.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D. 光是说不行,紧要的是做【答案】B。
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

马原: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几点深入理解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总体上是以上两条,但是如果出现在考题中会细致的考察大家,所以我们具体来看:(一)实践决定认识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注:在这四点中要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两点进行有效的区分,做好出选择题的准备。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包括以下几点:1.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1).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2).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2.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1).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
(2).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3)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关于实践是认识来源有两点需要补充,需要大家注意:1.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1)生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2)生理素质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人的知识,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1)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
(2)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原考点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考点1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考点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点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括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考点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本考点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34题、2011年的第17题、2016年的第34题都考过)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可能。
主体加工客体信息的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不否认生理素质和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人的生理素质是进行实践和认识的物质条件,不是实践和认识本身,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发展不断提出认识新课题。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③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用思维模式在脑中重建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具有的未知性质,用实践检验,若理论预言与客体实践结果一致则证明脑中重建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目的在于更好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过程就是认识价值实现过程。
考点4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
第一,实践活动受意识支配,离不开认识的指导。
第二,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第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
界的活动;认识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第四,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作用,使实践失败。
第五,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理论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前途,指导实践进程。
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方向。
科学理论作为精神力量能推动实践创新。
考点5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形成一条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唯心主义先验论
(1)唯心主义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形成一条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考点6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两个严重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科学规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