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_基于南京市高淳区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_张京祥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一、引言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美丽建设旨在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品质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塑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本文调查了中国四个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并对其模式进行比较,以便为其他地方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
二、调查背景和方法本次调查选择了中国四地:浙江省安吉县、浙江省永嘉县、江苏省高淳县和江苏省江宁区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梳理,收集了大量的实证数据。
三、四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比较1. 安吉模式:生态文明导向安吉借助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以生态文明为核心,注重保护自然生态,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推动农村旅游,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成为安吉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安吉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注重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供了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2. 永嘉模式:传统文化融合永嘉充分利用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资源,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修缮古建筑、建设特色街区、开展文化活动等措施,永嘉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双丰收。
乡村文化旅游成为永嘉的亮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的文化底蕴。
3. 高淳模式:现代农业先导高淳在国家先导计划的战略引领下,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种植模式,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高淳的美丽乡村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涵盖了农业、农村旅游、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
通过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 江宁模式:城乡一体化江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乡城融合,弱化了城乡差异。
江宁将城市服务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提升了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江宁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浅析南京市高淳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上海农业科技史青山:浅析南京市高淳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1(3):4-6•论坛.浅析南京市高淳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史青山(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业农村局,南京211300)摘要: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农村文化资源等,有效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众多困难。
为促进高淳区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采取持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延伸产业链、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强化政策保障等措施。
关键词:高淳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中图分类号:F32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依托,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产间的联动与延伸、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多种方式,将资金、技术、人力和其他资源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和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南京市高淳区位于江苏省西南端,区域总面积达802km2o近年来,高淳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立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休闲旅游、乡村特色产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创业创新,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渗透融合,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促进高淳区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者拟对高淳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进行总结,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应对措施进行解析。
1高淳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高淳区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环境条件,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的思路,形成了以发展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等为一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二产,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等为三产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20年,高淳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0多亿元,出口农产品7000万美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0:3.43:1.50,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南京市高淳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思考——探索大都市近郊地区美丽乡

南京市高淳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思考——探索大都市近郊地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李娜(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8)[摘要]本文梳理了南京市高淳区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及问题,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高淳模式”,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大都市近郊地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予以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美丽乡村;高淳模式;大都市近郊区;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9)26-25-42017年,十九大将“三农问题”列为工作重点,提高了乡村建设的战略地位,要求到2050年全面振兴农村,真正实现农村美、农村强、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并提出了乡村建设整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城乡国土资源、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予以重点优化,创设独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图”,坚定不移地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
随后,各个省市积极履行政策,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部署。
2017年6月,江苏省率先制定并实施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选取100个特色的田园乡村作为重点培育的对象,并带动全省其他地方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勾画出“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图景。
但是,理论层面我国“乡村规划”发展较为滞后。
乡村规划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尤其是规范和标准的专业支撑不足。
实践层面,乡村地区实施难度较大。
一方面村民素质较低,涉及私有财产的问题协调难度大;另一方面,村庄现状条件变化快,设计方案往往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多次调整。
南京市高淳区处于南京近郊区,近年来笔者全程参与南京市高淳区多个美丽乡村的规划及建设工作,得益于持续的专业支持与服务跟踪。
因此本文积极借鉴南京高淳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益经验,结合大都市近郊实际情况,探索美丽乡村的有效发展路径,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1高淳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1.1高淳区概况高淳区位于南京市最南端,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地,被誉为南京的后花园和南大门,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1]。
浅析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文化的运用——以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国际慢城为例

44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072浅析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文化的运用——以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国际慢城为例张冠豪,陈铭忻(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
本文以高淳区桠溪国际慢城为例,深入调查其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效与缺陷,评估乡土文化景观改造时的展现手法,尝试探索一条适合商业都市圈近郊区域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土文化;美丽乡村;高淳慢城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44-02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全国在2050年全面实现农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愿望[1]。
这项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乡村景观的整体营造,特别有利于营造具有地域性特色、乡风淳朴的乡土文化的乡村景观。
1 相关概念界定1.1 乡土文化的定义乡土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是一个界域模糊的地域性概念[2]。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以社会学视角为出发点,对乡村地区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分析,最终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经验社会,它的联系是长期的,人们依靠长期的共同生活配合相互的行为,作为个人可以相信自己的经验,也可以相信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3]。
在乡土社会中,乡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村落中自然山水、建筑遗迹、宗祠文化、村规民约、生产活动、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其区别于其他地区地域性的表现形式。
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耦合研究——以南京市石塘村为例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core role of the resources generated by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mselv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spatial stability in protecting core tourism resourc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odes and methods of spatial coupling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demand for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Key words rural tourism;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coupling; Shitang villa ge1研究背景近年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乡村旅游是新时期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消费规模逐年增加,以旅游带动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乡村旅游整合和提升农业、文化、生态等多元价值,也同步改善三生空间环境。
乡村旅游开发涉及政府、村集体及村民、市场等多重主体,乡村空间也呈现“商品化”发展趋势[1]。
乡村空间是各方主体对资源和利益进行博弈和平衡呈现出的实体状态。
传统村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稳定成熟的空间体系,在青山绿水间展现人地共生、和谐农业的生态智慧。
旅游发展带来的外力与传统村落自生的内生长力实现良性耦合,可以促进传统村落的旅游业态健康发展,这是长期的研究课题。
2研究对象选取研究选取的石塘村包含前石塘村、后石塘村,因二个村庄区位相邻、资源共享、旅游发展模式相近,将两者作为整体展开研究,下文统称为“石塘村”。
政府项目与乡村善治——基于不同治理类型与效应的比较

营造经 历 ,强调规划 师作 为第三 方应 当改变 以往的技术精英 的角色定位 ,通 过赋 权建立有效 的社区参与工作机制 ,增强社 区对 于乡村建设过程的影响 力; 《 城 乡土地增减挂钩背景下的 撤村 并居实证研究— — 以南京市江 宁区淳 化街道青龙社 区为例 》通过政 府推行土地增减挂钩 引发的撤 村并居 规划案例 ,从村 民的角度对该 政策 的实施进 行了剖析 ; 《局部失序 :乡村 邻避 冲突的治理 困境—— 以中部某地胶 筐厂为例 》一文从 中部某地 乡村中的环境邻避事件切
本期 聚焦: ’
乡村建设 中的治理 问题 ( 二 )
专题 主持 : 张京祥 申明锐
在快速城市 化时代 ,中国的 乡村正在经历着巨大的; 中 击 ,与城市的普遍繁荣相反 ,大量 的乡村 则面临着经济衰落 、人 才流 失、社 会原子化 以及社会治理 中空等 严峻挑战 .这些现象
近 年来 已被 海内外诸 多学者记录 、分析 并尝试理论化 。而如何去主 动改变这样一种现状 ,近
年 来也 同样 引起 了越 来越多学者 和实践者 的兴 趣。在2 O 1 6 年第 1 0 期专题聚 焦基础上 ,本期 《 现代 城市 研究 》从 乡村社 区营造 和乡村规划的视角继续 关注 “ 乡村建设中的治理问题” ,
组 织了6 篇文章对这一话题进行多维透视和探讨。
本 期专题 中 , 《 政府项 目与 乡村善治— —基于不同治理类型与效应的 比较 》一文从政府 项 目驱动 下 的乡村治理 转型 角度切入 ,以南 京市 江 宁区的三 个典型 乡村项 目为研究 对象 , 针 对不同类型特点进行 了评述 ; 《 城 乡关系演进与治理策略 的东亚 经验 及借 鉴 》通过比较 日 本 、韩 国和我国台湾地 区城 乡关系演进 的模 式 ,认为 中国各地 的城 乡发 展中应首先 明确城镇 化 发展 的阶段 ,进而施 以合理 的政 策干预和发展 引导 ; 《 我 国乡村社 区营造 的规划师等第三
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_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_汤迪莎

第23卷第4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23 No.4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Dec. 2014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汤迪莎,魏春雨,周亮(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 410000)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迅速拉大,乡村衰败问题日益严重,由此新农村运动开始在全国展开,引发了乡村建设的热潮.本文从乡村复兴的视角出发,结合益阳市城郊新农村清溪村的典型案例,论述了该村在经济、产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复兴发展,进而得出了经济复兴是关键、产业复兴是保障、文化复兴是根本和生态环境复兴是重点等结论.关键词:乡村复兴;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清溪村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4.04.007文章编号:1672–7304(2014)04–0027–05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New Suburban Countryside with RuralRenaissance-Based Perspective: Taken Yiyang as an ExampleTANG Di-sha, WEI Chun-yun, ZHOU Liang(College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widening, and rural decline problem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which spread across the country, has caused the rural construction boom. From rural Renaissance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case of new suburban countryside -- qingxi village of Yiyang,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such as economy, industry, 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And then, it concluded that the economic recovery is the key, the industrial recovery is the guarantee, the cultural renaissance revival is the fundamental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key point of rural renaissance.Key words: rural renaissance; suburban typ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research; Qing xi village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短暂的文明与复兴.但1990年代以后,地区差距与城乡差异快速拉大,农村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向城市集聚.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引发了“空心村”、乡村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基础设施退化、乡村治理瘫痪.如今城乡矛盾引起的农村衰败和异化(1)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重视,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形式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全国各地展开.城市近郊,以其独特的区位与资源禀赋,成为乡村发展的排头兵,经济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大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日渐好转,乡风文化兴盛,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思考怎样复兴建设新农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设好新农村,益阳市近郊的清溪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1 乡村复兴的内涵目前国内还未对“乡村复兴”这一概念有统一的解释标准,张京祥提出了完整意义上的“乡村复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从外在而言,乡村在城乡聚落的连续谱系中具有独收稿日期:2014-12-19作者简介:汤迪莎(1989-),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研究.(1)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文中对“农村衰败和异化”的观点阐述为这是困扰我国乡村发展的一个悖论,这两种类型是乡村在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下走向城乡连续谱系两个极端的典型案例.异化乡村走上了与城市端无异的“繁荣”发展道路,衰败乡村的各种资源面临着城市的虹吸而日渐式微.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4期28特而又显著的地位,让乡村回归乡村,在文化传承、生态维育、食品供应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城市形成平等互补、互相支持的关系;二是从内在而言,在前述的城乡平等的互补关系下,乡村内部能在经济、人居、治理、农民生计等方面实现自给与繁荣[1].综上所述,乡村复兴应当在满足农村物质、文化、生态需要的基础上,超越简单的乡村物质环境建设,建立与城市的良好平等的互补关系,从整体上扭转乡村衰败现状、恢复乡村活力及实现自我造血,形成有别于城市的乡村价值魅力,甚至比城市更有魅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型城市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目标,更是广大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成为乡村复兴发展的特征.2 益阳市城郊清溪村案例研究城郊新农村即主城近郊型新农村(2),与普通农村相比,它不仅保有农村生活方式和传统田园风光,还具有地理与功能两大优势.城郊新农村在地理位置上与主城区相邻或相近,处于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敏感活跃地带,更加开放自由,能快速地实现与城市之间物质、资金、资源的交换;城市为农村提供经济和技术等支持,带动农村资源合理配置整合,农村在实现自身发展后又为城市提供资源补给与休闲观光,与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因此,本文选取湖南省益阳市典型城郊新农村—清溪村作为研究对象,该村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西郊,距益阳市区只5公里,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稻田860亩,山地1750亩,水塘60亩,村户626户,1 928人.它是著名作家周立波长期生活和工作的故乡,是“三周”(3)文化发源地和重要载体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土文化.旨在从乡村复兴的角度对清溪村建设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炼其发展模式使其可复制、能推广.2.1 清溪村过去存在的问题但经调研发现,清溪村住区过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农村家庭产业单一.水稻种植是清溪村的主要产业,但其产值较低,景观价值不高,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②村庄布局与建设杂乱.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的独门独户思想和村民自发性建造的影响[2],整个清溪村的布局呈分散性、无统一规划的形态,居住建筑以独家独院为主,土地浪费较为严重;③设施配套差.清溪村虽然地处城郊,在区位和交通等方面有较明显优势,但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没有自来水,污水自然排放,垃圾胡乱堆放;④村容村貌质量不高.村内建筑以农民自宅为主,大多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建筑形式陈旧且风格杂乱;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村中的周立波故居建于清末,是典型的湖湘民居风格建筑,有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因年久失修而导致部分围墙坍塌、损毁,严重破坏了历史文脉,且村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文化活动场所缺失.2.2 清溪村的复兴发展之路在针对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清溪村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明确了突出以周立波及其相关文学作品为依托的乡土文化特色,利用其丰富的湿地和田园景观发展独具农业生态观光的特色农业,完善基础设施,治理环境,传承文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新农村示范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其主要措施如下.2.2.1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发展规划图1 清溪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图(资料来源: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清溪村最大的优势是区位,距离益阳市区只有5公里,离长沙也只有70公里,最大的特色是文化,是著名文学家周立波的故居和文学创作的园地.据此,清溪村的规划定位为山乡巨变第一(2)黄颖.近郊型新农村“城乡田园”规划模式研究—以重庆市都市区为例[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文中对“主城近郊型农村”的概念阐述为在城市边缘地带,地理空间上与城市相邻或者距离相对较近的村庄,这类型的村庄与城市联系紧密.(3)“三周”指的是周谷城、周扬、周立波.三位均为益阳人,在现当代文化领域都有杰出贡献:周谷城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扬是著名文艺理论家,周立波是著名作家.”三周“文化代表的就是传统湖湘文化.汤迪莎等: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发展研究第23卷29村,乡村体验第一村.依托周立波故居及田园生态资源,文化与经济、田园与民俗、作家与作品相结合,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通过修缮恢复“三故”(故居、故园、故景)、打造“三区”(周立波故居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俗文化展示区),实施产业规模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治理工程、宜居提质工程、主题文化工程,创建国家特色村庄和幸福村庄,如图1所示.2.2.2 农业转向多功能化,多种产业共同发展乡村之所以被称为农村,是因为农业一直被认为是乡村概念的核心,而由农业所衍生的产业经济、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文化特性构成了传统乡村的三大结构性功能[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产业竞争力的加强,导致产值较低的农业逐步走向衰退,因此从维持长远利益与增强自身活力来看,农业转为多样化、有特色、结合旅游业消费的农业形式,多种产业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结合清溪村优势,清溪村主要发展以下产业:①乡村文化旅游业.清溪村内保存完整的周立波故居对外开放,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家曾经生活和创作的真实环境,并在村中各处设置以周立波所著《山乡巨变》(4)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原型的小品雕塑,建成了农耕文化生态园展示水车、磨坊等农具小品,通过场景重塑让游客感悟当地风土人情.同时,针对传统农家乐普遍缺乏文化内涵的现状,提出了以乡土文学为主题的农家餐饮、娱乐、购物和观光体验等一体化发展,充分展现当地特色传统农耕文化.②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村内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花卉树木品种丰富,以荷塘、水渠等为代表的农耕湿地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已具备多种产业共同经营的基础.将村西南山丘灌木疏林改造成百亩梨园,百亩金银花种植场,利用山坡陡坎种植百亩茶园,村庄北面建山林生态养鸡场,按“小户集中,大户经营,村级流转,互惠共赢”的思路,改造20亩水塘,村域中心的稻田经土地流转建成百亩荷花池,村庄田间路和步游道种植豆角、丝瓜、扁豆搭建千米绿色长廊,整治250亩高产农田.各类花卉苗木和蔬菜瓜果的种植不仅增强了农民收入、推进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而且满足了附近城镇居民绿色环保食物的供应需求,并在与乡村文化旅游业的结合下,打造了农业生态休闲景观,在保证观赏性的同时,更增设了可供采摘的花果走廊等互动设施,提高了游客积极性,如图2所示.③各类农产品加工业(以竹制品加工业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竹器生产经营逐渐转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型方向发展,并实现生产地与居住地分离,提高了清溪村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图2 清溪村荷塘种植照片(资料来源: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2.3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问题特别容易被忽视,经常会出现路面坑洼、排污、供水供电等问题,因此乡村治理中要保证内外统一治理,处理好风景建设、旅游开放、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清溪村通过“三清五改六化”活动(“三清”:清垃圾、清河塘、清路障;“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灯;“六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畅化、气化)筹措投入5 000多万元,修通了3 200米通村连户公路,沥青硬化道路5 100多米,修建了2 400多平方米的主题广场和立波小街.经治理,清溪村的环境已得到较大改善:整体住区的生活、生产供电得到保障,大部分民居安装上了节能环保太阳能热水器,如图3所示;村民原主要生活用水为地下水,水质无法得到保障,现已将城市供水基本落实到每家每户,饮用水安全卫生率达到100%;道路和村头小游园绿化12 000平方米,硬化水渠800米,在各重要景观节点处设公交站,并在道路一侧设风力发电路灯,如图4所示;沿路设置有盖垃圾箱,发展生态厕所,部分粪便用作农家堆肥,普及沼气用户,利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污水处理设备、生态厕所等发展永续性农业[4],建立生态农业基地.(4)《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所著《暴风骤雨》的续篇.它完整地描绘了清溪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展现了湖南特有的风土人情,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0图3 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图4 风力发电路灯2.2.4 改良传统乡村建筑,传承特色乡土文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陈志华教授有一句话:“乡土建筑是摆放在子孙后代面前的一扇窗,它清晰地投射出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始建于乾隆53年(1788年)的著名作家周立波故居就典型地投射出清溪村的前世今生.故居位于清溪村北部,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清式民居,保存完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大木作结构,坡顶青瓦粉墙.对其采取不改变原有特征的保护措施,保持原有建筑布局与面貌,按照其原有的风格进行部分修缮,故呈现在眼前的依旧是最原始的故居风貌,错落有致,如图5所示.图5 周立波故居(资料来源/shownews.aspx?id=744)同时,清溪村原有的民居农舍都按照村民自主、保留户型、统一风格的原则进对258栋民居进行了改造,“青瓦、白墙、红窗、坡屋面”的湖湘风格农舍散落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拆除了影响村容村貌的危房和简易用房,改良风格突兀的部分乡村民居,注重协调周围环境与景观建设,汲取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神”,不只是给建筑穿衣戴帽、做仿古建筑,寻求新旧功能的结合,同一中求变化,突出本土人文风貌[5].考虑到原清溪村住区缺少户外活动场地和文化场所,规划中保留了传统的民居院落,设置集中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并建成了在功能上等同于乡村文化中心和社交场所的乡村戏台,将邻近周立波故居的电厂职工迁置房作为大众观光游客的接待节点,提供特色餐饮和住宿,更名为“立波小街”,在建筑风格规划上与周立波故居保持一致,如图6所示.整个清溪民居就是从乡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天人感应的与自然和谐至善的浓郁的乡土建筑.以乡土建筑为载体,传承着清溪村独特的地域文化.除修缮如旧的周立波故居外,村入口的清溪文学主题广场,以《山乡巨变》小说中6位典型人物塑造主题雕塑;“荷塘月色”观景平台以木栈道和木质平台构建,饱览夏荷花锦,秋菏萧瑟;民俗文化广场定期演出益阳浓郁地方特色的器乐,《胡呐喊》,花鼓戏,舞会等;村部旧址陈列的山乡巨变博物馆,浓缩了清溪村的变迁,传承本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体验园给身居闹市的人们带来乐趣无穷的农业体验;独具特色的益阳黑茶、擂茶及地方小吃令游客们体验益阳人的热情与好客.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一域文化根植一方水土,生生息息,千古流芳.图6 清溪村“立波小街”现状照片3 结语通过清溪村的实证研究,乡村复兴背景下的城郊新农村不再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附庸,从被动的改造上升到了主动的建设,全面展示了现代乡村的价值优势.益阳市城郊清溪村的复兴表明:①加强顶层设计是乡村复兴的保障,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蓝图;②经济复兴是关键,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乡村复兴就是一句空话;③公共设施建设汤迪莎等: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发展研究第23卷31是基础,路、水、电、卫生、环境、医疗、教育、社保是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④生态环境复兴是重点,保护好生态的山水格局与青山绿水的面貌,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复兴的基本要求;⑤文化复兴是根本,传统建筑风格是一方水土,非物质性的文化活动是乡村复兴的灵魂.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考广大其它地区城郊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乡村复兴规划;第二,发展特色型、生态化的都市农夫产业;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使城乡基本公共管服务产品均等;第四,保护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五,恢复和提升地域传统文化.乡村复兴的核心就是提升乡村品质,挖掘乡村内涵,把单一发展的城郊农村转变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管理等的有机统一体,真正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真正重塑乡村价值.尽管清溪村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其问题与发展的调研也不够全面和仔细,但乡村复兴的研究还在深入,新农村的建设还在继续,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乡村复兴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参考文献:[1]张京祥, 申明锐, 赵晨. 乡村复兴: 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5): 1-7.[2]卢健松. 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 北京: 清华大学建筑学, 2009.[3]林若琪, 蔡运龙. 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 人文地理, 2012, 27(2): 45-49.[4]余永跃, 王治河. 当代西方的永续农业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5): 114-123.[5]汤放华, 易纯, 宁启蒙. 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城市规划发展趋势[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 21(1): 43-46.(责任编校:陈智全)。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发展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深入调查,分析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研究将首先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阐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接着,详细阐述四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基本理念、实施策略与主要特点,并对每种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揭示其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对四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自的优劣及适用条件。
结合四地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建议与发展趋势,以期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是一种对乡村文化、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追求。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文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文明理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对乡村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指导。
它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治理,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一战略体现在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美丽化建设成为当前备受关注和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中国,各地乡村美丽化建设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基于对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分析和比较这四种不同的乡村美丽化建设模式,以期为全国各地的乡村美丽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安吉模式安吉县,作为浙江省乡村美丽化建设的典型代表,采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安吉不仅在国内外赢得了美誉,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吉模式在乡村美丽化建设方面的特点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推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二、永嘉模式永嘉县,位于浙江温州市,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试点县之一。
永嘉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永嘉实现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
这一模式在推进农村产业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高淳模式江苏省高淳区位于中国东部,近年来在乡村美丽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高淳模式的特点是依托城市资源和优势产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将农业、旅游、度假、文化等产业融合在一起,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
高淳模式在提升农村发展潜力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江宁模式江宁区位于南京市,以其先进的城乡规划和乡村振兴实践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江宁模式的核心是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江宁提出“人居乡村”建设理念,通过提升乡村的居住、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配套,吸引了一大批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和居住。
江宁模式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具有可借鉴的经验。
五、模式比较及启示通过对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种乡村美丽化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乡村美丽化建设的核心。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认同类型化逻辑及其中介作用机制:基于“结构—过程”的视角

2023.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信息数字化影响公民政治认同的机理研究”(22YJC81001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数字化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风险成因与提升对策研究”(23ZZC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洋阳(1992—),女,江苏宝应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认同类型化逻辑及其中介作用机制:基于“结构—过程”的视角张洋阳(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之一,而治理是否真正有效,应以农民认不认同乡村治理作为衡量标准。
既有关于农民乡村认同的研究多从“主体—功能”的视角展开,偏向对农村治理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分散领域的认同建构,更关注认同的结果输出,鲜有对农民乡村认同的体系性阐释。
从“结构—过程”视角对于认同产生的过程进行研究极有必要,为此建构了系统的乡村认同“金字塔”模型:在历时层面,认同分为先赋型、制度型、发展型、后致型认同,它们整体上呈现出由片面到全面、由被动到主动的认知加深过程;在共时层面,它们相互共生且相对独立。
厘清这些认同类型化逻辑的目的在于以认同为中介实现乡村由“弱治理”向“强治理”转换,为探寻“强治理”与“强认同”互构互强的乡村现代化振兴之路提供可能方案。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认同;“结构—过程”;乡村治理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6-0092-09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1]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尤其体现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进程中。
这类农村发展依旧存在留不住人的问题,农民选择移居城镇或外出务工,用行动表明了其对于既有乡村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治理成效的不认可,或者说是“伪满意”与“伪认同”。
这些情绪的存在具有负面色彩,平时不易被察觉,但一旦积累至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更深层次的乡村社会矛盾。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彰显高淳生态资源价值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彰显高淳生态资源价值
张永年;戴洋洋;杨天怡
【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
【年(卷),期】2024()1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地处江苏省南京市南端的高淳,自古以来就有“江南圣地”“鱼米之乡”的美誉,“两湖抱城、东山西圩、山清水秀”,独特的生态优势为高淳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打造美丽江苏的生态样板创造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张永年;戴洋洋;杨天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关于加快中丹能源合作探索铜川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考——试论以清洁供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
2.务实探索绿色低碳小城镇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绿色低碳小城镇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编制《静宁县葫芦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取得重要成果并将带动区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以及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4.以系统化思维模式助推油田绿色低
碳发展——读《油气田企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内部审计研究》有感5.绿色低碳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高台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思路与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15、基于“五分”体系的村庄布点规划——以高淳为例

基于“五分”体系的村庄布点规划——以高淳为例1王兴平徐嘉勃赵立元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等战略的推进,乡村在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多重价值开始受到与日俱增的关注。
村庄布点规划作为指导乡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工具和区域规划的重要分支,逐渐成为城乡规划中比较活跃的类型。
然而,既往的村庄布点规划大多以城镇的理念看待乡村,以城镇体系的模式规划村庄居民点体系,或就乡村论乡村,忽视了乡村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多样性,导致了规划失效。
本文立足新型城镇化对乡村的新认识,探索提出一套基于乡村特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乡村多方面发展的村庄布点规划方法,其核心是“五分”的规划引导和控制体系。
“五分”体系具体是指分片区引导居民点体系构建、分等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别控制村庄发展方向、分形态优化村庄空间品质、分时序进行有重点的村庄归并整理与布点。
该方法在中国农村配套改革试验区——南京市高淳区的农村新社区布点规划中进行了系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各方好评。
关键词:村庄规划;新型城镇化;新社区规划;农村居民点。
1、引言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城乡分割、城市主导的传统城镇化路径进一步向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公平共享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转变。
各地为落实相关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开展了形式、内容各异的村庄布点规划,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大多重“撤并”而轻“布点”,有些甚至根本未能落实,对村庄居民点体系的建设指导作用甚微。
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偏向定性描述的指引性方法,规划成果常体现为针对规划地区整体特征分异的分区建设策略;其二是偏向定量分析的操作性方法,规划成果通常为基于自然要素、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量化分析的现有农村居民点去留方向指引;其三则是将上述两种方式予以结合,在一定的定性分类基础上,对单个居民点的建设潜力进行进一步论证,从而得到最终的布点方案。
都市田园乡村引领的南京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32
2021.03
乡村振兴
XIANG CUN ZHEN XING
打造程桥水韵原乡市级田园综 合 体、 以 池 杉 湖 省 级 湿 地 公 园 为 平 台, 举 办 荷 花 文 化 艺 术 节 等活动。
突出党建引领带动,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党管农村工作是党的优良传 统,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 基本前提,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实现公共利 益的最大化,让广大农民利益得 到充分满足。与此同时,加强政 府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和协同合 作,强化信息公开和村民参与, 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在此基础 上,根据南京各区实际,因地制 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创 新乡村治理体系。高淳区通过政 府牵头,成立农业大户、合作社、 企业家组成的党建联盟,作为村
倡导绿色发展优先, 激发乡村生态活力
特色生态是特色田园乡村的 主要内涵之一,南京特色田园乡 村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当地自 然资源,通过规划技术手段,建 立生态保护红线,延续原有的乡 村生态格局、生态网络和自然肌 理,并融入新兴元素,推动生态 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激发乡村 生态活力。六合区依托生态资源 进行村庄建设,为未来预留空间。 一方面,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合力打造精品村庄标杆;另一方 面,以生态资源为基底,融入现 代文旅元素,带动乡村多元发展, 如推进平山森林公园——竹镇 53 公 里 美 丽 乡 村 精 品 线 路 建 设、
乡村振兴
XIANG CUN ZHEN XING
都市田园乡村引领的 南京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张 川 陈佩弦 鲍沁雨 / 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南京市特色田园乡村 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全市 17 个 特色田园试点乡村,已全部获得 命名。在高质量开展特色田园乡 村建设的同时,南京市提出以特 色田园乡村建设引领带动美丽乡 村示范村、宜居村、田园综合体、 民宿村建设,形成“五村”共建, 以点带面、串点成线,以特色田 园乡村建设总揽美丽乡村建设全 局。面对“十四五”“美丽江苏” 建设的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结合 都市近郊的南京乡村特点,全市 以都市田园乡村为引领,深入探 索具备南京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比较视野下中国乡村认知的再辨析:当代价值与乡村复兴

RE— UNDERSTA NDI NG R I A I . CHI NA F ROM A COⅣ l A R I VE PERS PECTI VE: CoNTE OR ARY PERCEPT1 0l N, 、 , AI r E AND RENAI SS ANCE 0F THE COUNTRYS I DE
S HEN Mi ng — r u i , SHEN J i a n — f a , ZHANG J i n g — x i a n g , ZHAO Ch e n 4
( 1 . De p a r t me n t o f G e o g r a p h y a n dRe s o u r c e Ma n a g e me n t , T h e C h i n e s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Ho n gKo n g , Ho n gKo n g , C h i n a ; 2 . R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f o r Re g i o n a l P l nn a i n g , Na n j i n g U n i v e s r i y t , Na n j i n g2 1 0 0 9 3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Ba s e d o n t h e r e v i e w, we s e t u p a n a n a l y s i s ra f me wo r k f o r r u r a l p e r c e p t i o n f r o m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u b —
但是长期以来由乡到城的单向制度设国乡村的认知变迁的回顾来回不去的哀叹如何在制度层面释放来自城市的乡和当代乡村价值的再辨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条隐含的村建设活力规制损害村民利益的套利行为是未来乡村逻辑
江苏城乡规划建设:集约型发展的新选择

江苏城乡规划建设:集约型发展的新选择
周岚;张京祥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2009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转发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省节约型城乡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工作,政策措施,标志着集约型城乡规划建设的核心理念不再仅仅停留于学术探讨的层面,而成为政府致力推动的策略与行动,实现了从理论探索到付诸实践的跨越.本文在研读国际、国内城市发展转型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江苏人居发展的历史辉煌、当代基础和约束挑战,针对构建21世纪人居家园的"HOME"目标,提出江苏应该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加快推进集约型城乡规划建设,并提出总体工作思路和近期行动方案.【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周岚;张京祥
【作者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乡村规划发展与机制建设探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西部部分地区乡村规划建设考察报告 [J], 曹春华
2.议岭南城乡规划质量:对广东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 邓其生
3.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J], 郑韶华
4.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 [J], ;
5.基于集约型发展浅谈城乡规划新选择 [J], 吴阳[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南京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南京为
例
李晓宁;柯红军;张美娟;李祥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
【年(卷),期】2024(41)4
【摘要】开展村庄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对于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南京市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国土变更调查、镇村布局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等数据成果,运用定性、定量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现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空间分布,并对乡村地区村庄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为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总页数】4页(P126-129)
【作者】李晓宁;柯红军;张美娟;李祥
【作者单位】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困境—基于宿迁市沭阳县万匹乡三圩村村庄规划实践
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
3.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策略探讨--以南京市溧水区东屏街道长乐、丽山、白鹿
村庄规划为例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的实践与启示——以南京市X综合能源站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淘宝村:流空间驱动下的乡村发展转型

解读淘宝村:流空间驱动下的乡村发展转型
陈宏伟;张京祥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8(42)9
【摘要】淘宝村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转型的一种新兴模式,正在对许多乡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和重塑作用.文章以流空间这一基础发展环境为出发点,构建乡村转型机制的解释框架,并且以山东大集镇淘宝村作为主要实证,证明互联网和物流系统的发展,使得基于流空间的电子商务摆脱了贸易对空间区位、距离的依赖,乡村因而可以克服地理区位的局限而具备了商品交易的基础条件,从而重塑了城乡间商品交易模式.同时,以流空间为媒介,广阔区域的市场支撑乡村多元化产品的生产,知识信息的互动流通促进乡村产业的创新,从而推动乡村向复合功能的转型.
【总页数】9页(P93-101)
【作者】陈宏伟;张京祥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社会网络结构驱动下的淘宝村空间结构演化——以曹县淘宝村为例 [J], 黄仲;王林申
2.乡村振兴视角下"淘宝村"发展的调查研究
——基于赣州淘宝村的调查 [J], 李春;随贝贝
3.乡村振兴视角下“淘宝村”发展的调查研究——基于赣州淘宝村的调查 [J], 李春;随贝贝
4.后生产主义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淘宝村、网红村现象解析 [J], 张云彬;姚瑾凡;陈静媛;朱萌
5.电子商务驱动下的淘宝村乡村重构研究 [J], 马慧;王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市高淳区村域尺度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

南京市高淳区村域尺度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程玉恒;乔伟峰;何天祺;刘倩倩【期刊名称】《地理科学》【年(卷),期】2024(44)2【摘要】基于2009—201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以高淳区14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高淳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损益情况,同时,利用敏感性系数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敏感程度。
结果表明:①高淳区生产生态功能、生态生产功能既是研究区分布最广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也是转型最剧烈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
生产生态功能的转移面积和比重最大,而且转移速率远高于其同期的新增速率,属于转型收缩型土地利用功能;生态生产功能空间、生活生产功能空间和生态功能空间的新增速度大于同期转移速度,属于转型扩张型功能空间。
②2009—2019年,高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3.78亿元,其中,水域用地、耕地和林地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3种土地类型;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是高淳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③当土地利用功能从低利用指数向高利用指数转变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此时土地利用程度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强度也较小。
当土地利用功能呈现高利用指数向低利用指数的转变趋势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越大。
④具体来说,高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不同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响应程度不尽相同,生产生态功能空间转向生活生产功能空间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贡献度达到15.02%,生产生态功能空间转为生态生产功能空间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度达到44.57%。
【总页数】11页(P340-350)【作者】程玉恒;乔伟峰;何天祺;刘倩倩【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金宁达房地产评估测绘咨询有限公司;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国土整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相关文献】1.湖南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湖南醴陵为例2.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典型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英文)3.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4.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南京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都市美丽乡村 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巡礼 高淳

都市美丽乡村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巡礼高淳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4(0)8
【摘要】南京市高淳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与转变发展方式相互促进、与建设幸福城市相互融合的良好局面,全区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特别是近三年来,镇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目前,全区以桠溪国际慢城、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为示范的美丽乡村核心建设区达200多平方公里,覆盖面达560平方公里,占农村面积的2/3,受益人口达到30万人、占全区人口的3/4,覆盖率、受益面均居全省第一。
【总页数】3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乡村建设;南京市;都市;美术;国家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幸福指数;相得益彰【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3
【相关文献】
1.五位一体建设全域都市美丽乡村——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J], 邱海军;彭雷;刘玲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r——以南京市高淳区花奔村为例 [J], 李秋元;郭莉缘;唐文韬;周孔飞
3.南京市高淳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思考——探索大都市近郊地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J], 李娜
4.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新高淳——南京市高淳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实
践探析 [J], 王正深;孙玉亮;刘建水;史青山
5.都市美丽乡村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巡礼江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15-02-06;修回时间:2015-03-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34)作者简介:张京祥(1973—),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E-mail:3593786@ 。
※通讯作者:申明锐(1988—),男,江苏泰兴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与规划。
E-mail:shenmingr@ 。
1引言:乡村转型与乡村复兴近年来,中国乡村的发展与转型已经受到政界、学界乃至工商界的普遍关注。
“何为乡村”以及“乡村何以为”是值得社会各界重新思考探索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越过50%的门槛,进入了所谓的城镇化“下半场”,许多现象与机制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经历了较长时间以乡村衰败为代价的激进现代化进程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要充分考虑历史上城乡互哺、城乡一体社会结构的延续,考虑作为最大社会群体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态[1]。
我们需要在更基层、更广阔的乡村一端发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在发展观念上,必须从过去乡村工业化、快速城镇化时期一味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基于南京市高淳区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张京祥1,申明锐※2,赵晨3(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江苏南京210093;2.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中国香港;3.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管委会办公室,中国江苏南京210017)摘要:基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背景,学术界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这是从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发展提升。
乡村复兴强调彰显乡村发展自身的规律,注重当代城乡关系下对乡村独特社会、文化等价值的挖掘。
方法上是依托城镇化的系统力量来促进和实现乡村自给与繁荣,从而在日渐趋稳、趋缓的城镇化态势下给乡村发展带来真正和长久的裨益。
基于这样的价值立场,本文通过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村、大山村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乡村经济、空间、文化等方面对乡村复兴这一深刻内涵进行实证演绎。
文章认为,中国乡村复兴的主体路径应该遵循的是一个超越以往“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非线性转型过程。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复兴;非线性转型;武家嘴村;大山村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3-0001-08DOI :10.15957/ki.jjdl.2015.03.001Rural Renaissance that Beyond Linear Transformation:Comparative Study ofTwo Typical Villages in Gaochun,NanjingZHANG Jing -xiang 1,SHEN Ming -rui 2,ZHAO Chen 3(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Jiangsu ,China ;2.Department ofGeograph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Hong Kong,China ;3.General Office of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Singapore-Nanji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Island ,Nanjing 210017,Jiangsu ,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rural renaissance ”is proposed under the new context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In contrast to the linear trajectory that conventional rural transformation follows,rural renaissance highlights village ’s internal law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unique output of socio-culture value to present urban-rural relationship.Regarding to the method to revitalization,it emphasizes village ’s self-sufficient prosperity with the help of urbanization.Taking the stance of the presupposed value,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ujiazui and Dashan Village in Gaochun,Nanjing.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ural economy,space and culture,this paper gives an empirical deduction upon the concept of “rural renaissance ”.Based on that,we further argues that the concrete pathway of rural renaissance should be a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at beyond a sole city catching-up process.Key words:urbanization;rural renaissance;non-linear transformation;Wujiazui Village;Dashan Village第35卷第3期经济地理Vol.35,No.32015年3月ECONOMIC GEOGRAPHY Mar.,2015关注经济量的增长,转变到更加注重乡村社会文化、生态价值的多元视角上来。
因此在这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大转折节点,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一个新的乡村转型认知框架,以此来构建、引导新时期中国广大乡村的发展。
不同于此前许多人关注的一般意义上的“乡村转型”,基于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背景,本文尝试提出更为深刻的“乡村复兴”概念框架[2-3]。
区别于以往“线性追赶”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观,“乡村复兴”则强调彰显乡村发展自身的规律,注重当代城乡关系下对乡村独特社会、文化、生态等价值的挖掘[3],激发乡村自我内在的长久发展活力。
在方法上,提倡应当依托城镇化的系统力量来实现乡村自给和繁荣,能在日渐趋稳、趋缓的中国城镇化态势中给乡村发展带来真正的裨益[4-6]。
总之,面对日益严重的乡村问题,亟需“乡村复兴”这样一个更为深刻、系统的价值理念,去扭转过往“城市中心主义”主导下对乡村的粗暴和错误干预,理性地看待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对于构建弹性城乡关系的重大意义,唤醒乡村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变迁中沉睡已久的潜在价值。
因此“乡村复兴”概念的提出,其意在于提出一种乡村发展的导向性价值,建立起具有方向标作用的研究范式——通过社会共识的形成进而影响乡村发展政策的总体取向,从而顺利完成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宏大目标。
遵从事物认识的普遍规律,“乡村复兴”的框架同样需要乡村实践层面的大量检验校正,这一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也必然会不断充实我们对中国乡村转型的理解。
近年来中国乡村再发展、繁荣的类型多样,但是基本上有两种主要类型:乡村工业化、乡村特色重塑,由此,本文选择了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村、大山村这两个典型的实证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基于乡村复兴研究的基本框架[2-3],本文将从乡村经济、空间、文化等方面剖析比较两类乡村转型路径、绩效的不同,从而管窥并启示中国乡村复兴的模式与路径。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研究区概况高淳区地处南京市辖区的最南部,面积802km2,常住人口42.5万(2013年),距离南京主城110km,传统上是南京远郊农业县,2013年2月撤县设区。
高淳西连长江水系,东接茅山山脉、太湖流域,固城湖、石臼湖分列南北,县域总体上呈现出西部水网圩区、东部低山丘陵的地形。
本文研究的武家嘴村、大山村就分别位于这两个区域内(图1),二者文化同脉共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代表,在2011年都被列为南京市农村发展的“双学”对象[7]。
但因不同的发展背景、资源禀赋条件,两个村庄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因而非常具有比较研究的价值。
图1武家嘴村、大山村在南京市域中的区位Fig.1Location of Wujiazui and Dashan in Nanjing 2.1.1武家嘴村。
武家嘴村座落于石臼湖南岸,全村现有260户,共计1066人。
石臼湖与长江相接,自古以来水运条件优越,武家嘴是石臼湖沿岸的“九嘴”之一。
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0.02hm2),改革开放前捕鱼是村民的主要生计来源,每逢冬春枯水季节,村民只能走村串户以乞讨为生,是出了名的“渔花子村”。
1982年,武家嘴村民受到家庭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的启发,将集体所有的船只“分船到户”,渔船被改造成简单的运输船,村民在石臼湖里开辟了运输化肥、木材、黄沙等生资的水运路线,由此展开了小渔村的第一次华丽转型。
时至1990年代中期,武家嘴的水运业已经不止于一家一户分散型的内河散货运输格局,开始从石臼湖走向长江,逐步开展了集装箱运输业务。
产2经济地理第35卷业类型上也积极向造船业拓展,积极利用自身的灵活优势发展从上海港到长江中下游港口的江海联运,被费孝通誉为“中华民间造船水运第一村”[8]。
村庄的第三次转型以2007年武家嘴集团的成立为节点,标志着村集体产业横向一体化进程的正式开启。
全村实行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将造船水运作为主导产业的同时,又先后在全国各地投资了现代农业、金融、酒店、教育等多个领域。
经历了30多年的滚动发展与不断积累,武家嘴村如今已形成了庞大的投资集团,村集体财力雄厚,2013年集团收入超过30亿,创造了连续21年村集体资产“南京市第一”的记录,可谓名副其实的“金陵首富村”。
2.1.2大山村。
大山村是一个偏僻的自然村,隶属高淳区东北部桠溪镇的蓝溪行政村,位于诸多山丘之间而得名。
现有村民203户,共计532人。
从前的大山村是不起眼的小山村,耕地稀少,闭塞贫穷,劳动力外流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