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4与妻书word教案(1)
(语文版)《与妻书》教案

24、与妻书――林觉民一、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用细节描写来传情达意的手法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儿女之情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两者在文中如何结合,学习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词,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达到审美上的收获2、难点(1)对记叙、议论、抒情结合的写法的理解。
(2)从关键句子探讨作者牺牲前的心理状态。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及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
少时厌恶科举,遵父命应考童生,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第一个交卷了事。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曾数次领导学生运动。
1907年毕业,留学日本,进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并学英文,德语。
不久参加同盟会。
1911年初得黄兴,赵声自香港来信,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响应广州起义。
4月23日夜,由香港入广州。
4月24日夜写《绝笔书》,感情诚挚,痛言为正义而死,“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27日下午5时半,起义开始,随黄兴进攻督署,因受伤而被捕,从容就义。
时年24岁。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解题: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与妻书优秀教案

与妻书优秀教案与妻书【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作者作品介绍: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踏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2.与:与妻书(给,动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跟,介词)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和,连词)吾先死留苦与汝(给,动词)3.至:吾至爱汝(极,最,副词)吾爱汝至(到了极点,副词)词类活用:1.汝幸偶我(意动,以……为配偶)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作动,尊敬)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作动,爱护)4.称心快意(使动,使意快)四、文本研读1.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意,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午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书中的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阅读障碍。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看法。
简要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示例分析:a.第一段:介绍写信的背景和原因。
“余亦悔亡二女”:作者对失去女儿的痛苦。
“泪与血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第二段: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愿言不辱”:作者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将与君共老”:作者对未来的期许。
c.第三段:表达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身虽在九泉之下”: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必当负荆请罪”: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4.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与妻书教案 (新版)语文版

24 与妻书“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类的自由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林觉民。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重点)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和议论的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亦文亦白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一、新课导入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的有72位革命志士,其中有一位叫林觉民的革命者,在起义前夕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与妻书》,看看作者在起义前给自己的妻子写了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2)通假释义几家能彀.(“彀”通“够”。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依傍,依靠。
)(3)古今异义汝可以模拟..得之(古义:揣摩,推测。
今义:模仿。
)吾充.吾爱汝之心(古义:扩充,发扬。
今义:满,足;冒充。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古义:但,但是。
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
)(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书”,名词用作动词,“写”的意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的意思。
)作者名片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与陈意映结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背景追溯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
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另一封给他的妻子。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4《与妻书》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4《与妻书》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难点:理解与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与光辉的文化人格,探究其背后的精神渊源。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二、走进作者: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
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
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
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三、预习检测:1、检测句读:将第二部分去掉标点让学生断句读。
2、检测部分有注释的字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文章第一段作者说“恐汝不察吾衷”,“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请问作者的“吾衷”是什么?又是怎样言衷的?(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诵读中思考上述两个问题,从原文中找到回答的依据。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精神。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3)能够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与妻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林觉民对妻子深厚的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林觉民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2)把握《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背景,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其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与妻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与妻书》的心得体会,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6.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与妻书》的内容,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与妻书》中的精神,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林觉民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增强对《与妻书》背景的理解。
2. 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林觉民的革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与妻书》省优获奖教案(1)语文

第六单元24与妻书一、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作者作品介绍: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该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2.与:与妻书(给,动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跟,介词)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和,连词)-吾先死留苦与汝(给,动词)3.至:吾至爱汝(极,最,副词)吾爱汝至(到了极点,副词)词类活用:1.汝幸偶我(意动,以……为配偶)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作动,尊敬)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作动,爱护)4.称心快意 (使动,使意快)四、文本研读1.1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意,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午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突破口:理出文章中体现思想情感脉络的关键句;剖析第二、四段中的说理。
因为在这节中,作者在深爱妻子的基础上,把情感推广升华,延伸到天下更多的夫妻感情,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个人之爱升华到家国之爱,手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历史资料的展现和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时发挥多媒体容量大、方便高效、生动形象的优越性,而在思路的探究中,采用传统提问引导手段,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扎实与成效。
教学步骤:一、导语:1、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二、背景和资料1、九十年前,中国也有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引出林觉民——《与妻书》2、资料介绍:(1)黄花岗起义(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林觉民(1887—1911)。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和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对家庭、爱情的尊重和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与妻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
(2)提问:你们对爱情和家庭有什么看法和经历?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与妻书》。
(2)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与妻书》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与妻书》的启发,写一篇给亲近人的信。
(2)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与妻书》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课文《与妻书》相关的主题。
(2)各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2. 全班分享:(1)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林觉民及本文时代背景,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3、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
2、难点:走进烈士心灵,理解烈士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拟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和荷西你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里有你。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我进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杨绛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沈从文和张兆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二、简介背景和作者(一)背景【媒体显示】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
在打两广新高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在黄花岗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封写给妻子。
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就是《与妻书)(二)作者【媒体显示】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
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二是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三是24岁——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土之一。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3)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注亲情,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
二、教学内容1.林觉民烈士生平事迹介绍2.《与妻书》原文阅读与分析3.《与妻书》写作手法探讨4.《与妻书》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5.课堂讨论与互动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标注生词、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课堂讲解(1)教师对《与妻书》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4.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林觉民烈士的其他事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程度。
6.总结延伸(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林觉民烈士的家国情怀。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成果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以及课后对家庭、亲情的关注程度。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设计24、与妻书

学法指导:从文中找出记叙、抒情、议论各一处即可。
参考答案:如第三段,第五段是抒情;第四段是议论为主。关于抒情段有多种,包含悲情,豪情,依恋之情。
①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记叙)
②窗外疏梅筛月影。(描写)
③天下人为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于我辈者,能忍之乎?(议论)
【导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司马春衫”“太上之忘情”两个典故。
【导学过程】
【导学一】知识链接 积累常识(5分钟)
1、导入语: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辛亥革命是哪一年吗?(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广州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起义,事后群众收得尸骨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遇难的烈士中,有一位年仅25岁,他叫林觉民。他起义前,共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父亲,一封给妻子。
关于文中的两个典故:
司马春衫:白居易任扬州司马时,有一次在客船上听琵琶女演奏,听其诉说了悲苦身世,道出惊人的诗句:“同时天意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且泪湿青衫。
太上之忘情:太上,指圣人,意思是最高明的人不为情所困,要豁达面对。
【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 积累字词
学法指导:对照课文仔细听录音朗读,在课文中给疑难字和加点字注上拼音。
我爱护中国之热诚,还是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的真诚无伪;我要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之心还是火一般的炽烈。不过,现在我是一个待决之囚呀!我没有机会为中国民族尽力了,我今日写这封信,是我为民族热情所感,用文字来作一次为垂危的中国呼喊。
导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流畅的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司马春衫”“太上之忘情”两个典故。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字音词义,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3.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4.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过程与方法:讲解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梳通课文,理解内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二、简介作者及其他1、作者作品:林觉民,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
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主要内容为为了革命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由此表现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忱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24与妻书》word教案 (1)

24.与妻书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婉(wǎn)嗟(jiē)虐(nüè)2、形近字┏卿(qīng)爱卿┏遂(suì)遂心┏携(xié)携带┗唧(jī)唧唧┗逐(zhú)追逐┗挈(qiè)带挈3、多音字┏(yǔ)语文┏(shēng)不胜┏(xiào)不肖语┫胜┫肖┫┗(yù)语我┗(shèng)胜利┗(xiāo)姓肖4、词语解释【意映卿卿】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
卿卿,夫妻之间的爱称。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晤,见面。
【不能竟书】竟,完毕。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
【汝幸而偶我】偶,名词用作动词,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名词用作动词,尊敬;幼,名词用作动词,疼爱。
【汝泣告我】泣,名词用作状语,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瓜,名词用作状语,像分瓜一样。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动词使动用法,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乐,形容意动用法,以……为乐。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是____之一。
该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____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2)唐代诗人____《琵琶行》的末句是_________。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巾短情长尚有万千模拟得之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与妻书》教案(1)(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与妻书》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
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分析: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
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
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
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三)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初中语文《与妻书》教案汇编

初中语文《与妻书》教案汇编《与妻书》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初步疏通文意。
(2)读顺文,并圈出感情真挚、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意,朗读全文,初知文章大意。
2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民主战士林觉民就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杰、大丈夫。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笔——《与妻书》。
3文学常识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
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
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
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
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
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
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
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
那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
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与妻书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婉(wǎn)嗟(jiē)虐(nüè)2、形近字┏卿(qīng)爱卿┏遂(suì)遂心┏携(xié)携带┗唧(jī)唧唧┗逐(zhú)追逐┗挈(qiè)带挈3、多音字┏(yǔ)语文┏(shēng)不胜┏(xiào)不肖语┫胜┫肖┫┗(yù)语我┗(shèng)胜利┗(xiāo)姓肖4、词语解释【意映卿卿】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
卿卿,夫妻之间的爱称。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晤,见面。
【不能竟书】竟,完毕。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
【汝幸而偶我】偶,名词用作动词,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名词用作动词,尊敬;幼,名词用作动词,疼爱。
【汝泣告我】泣,名词用作状语,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瓜,名词用作状语,像分瓜一样。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动词使动用法,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乐,形容意动用法,以……为乐。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是____之一。
该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____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2)唐代诗人____《琵琶行》的末句是_________。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
(4)嗟夫!_______,所未尽者,_______,汝可________。
【参考答案】(1)《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州起义(2)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巾短情长尚有万千模拟得之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课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明确】作者在第四段写出了不能与妻子“相守以死”的原因。
作者从内心发出“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但分析当时中国的现实:“天灾”,“盗贼”,“瓜分”,“奸官污吏”,使“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地时不可以死”,即使不死,也要经受“较死为苦”的离散。
“天下人这不当死而死与不原意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这就是“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
自己并非心愿先于爱妻而死,是清朝的血腥统治,迫使有志之士走上起义的道路。
至此,明知妻子“不欲吾死”,而竟然就死的心志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了。
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死无余憾”,相信会有后来同志继承革命事业。
又叮嘱妻子善抚后代,使之继承父志。
这一段于说理中抒情,说情中喻理,情、理交织,人感至深。
4、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
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1)初婚三四个月,适冬夏之望前后,窗外疏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念思之,空余泪痕。
【明确】这一句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深眷恋之情。
(2)前雨具科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明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把爱感情融于爱国家的感情之中。
(3)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4)今人又言心电感到高兴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明确】这两句话写作者希望死后灵魂永远陪伴妻子,表现出对妻子的依恋之情。
5、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2)结构图表:┏不留苦给妻子┓┏吾至爱汝┫月影下诉真情┣生死观┃┗不告诉起义事┃幸福观┗忍舍汝而死→社会黑暗,生离比死别更痛苦┛6、《与妻书》译文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
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
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
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
你不要悲伤啊!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
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
唉!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我确确实实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上的家宅,进门,穿过长廊,经过前厅、后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有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
新婚后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一个望日前后,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就好像从筛子的孔眼里漏出一样,月色和梅影迷朦相映;我跟你肩并肩,手拉手,轻声细语,何事不谈?何情不诉?现在想起来,只留下满面泪痕。
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归来,你哭着对我说:“希望你今后如有远行,一定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随你一起去。
”我也答应了你。
前十几天我回到家中,就想乘便把这次行动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相对时,又忍张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更加担心你经受不住悲痛,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以求醉。
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
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
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
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
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
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
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我要跟你说的话就这些。
我在阴间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以哭相应和。
我平时不相信有鬼,而今又希望它真有。
现在有人提出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
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
你有幸嫁了我,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很幸运得到你,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总不能忍心只图自己幸福。
唉!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长,没有表达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能够想象到的。
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舍不得我,大约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悲痛极了!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候,意洞亲手写。
家里的伯母叔母们都通晓文字,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去请她们指教,应当把我的心意完全领会了就好。
三、深入探究1、怎样理解课文的主题?【明确】这是一绝笔信,不会如文人那样从容构思全篇,作者至爱妻子,又忍含妻子而死,这感情是复杂的。
作者紧扣为何而死“汝不欲吾死”而竟就死这一主线,中心鲜明,条理清晰,又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 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感情充沛,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
第一段“吾作此书时,尚有世中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整段都在抒情,抒发的是一种悲情。
第2段“吾至爱汝……勇于就死”抒发的是豪情。
第3段“嗟夫!……不能忘汝也!”抒发的是亲情。
第6段“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与梦中得我乎!”抒发的是依恋之情。
为了表达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
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
文章感人之处,除了“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更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阐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