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高行小学)

合集下载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1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3、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4、通过学习,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识字卡片。

3、学生:收集资料。

写话练习本。

[研究方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独学:自读课文,阅读课文。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澜沧()傣家()蘑菇()橘园()蕨菜()村寨()竹篾()竹笋()一缕()藤萝()贿赂()勐()斑斓()戏嬉()妩媚()一簇()缅甸()焚香()祈求()2、在横线上填上词语。

1)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2)长久,遥远。

3)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

4)灿烂多彩。

5)佛教用语。

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3、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

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作品简介《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三期,有删改。

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对学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3、品味语言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2)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讲授新课(1)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澜沧江、湄公河等;(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傣族佛教文化、竹楼、泼水节等。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看法;(2)提问回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独特之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示意图;2. 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和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示意图绘制和旅游日记,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西双版纳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或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内涵。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1、学习植物王国(1)学习第2小节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优秀12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优秀12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优秀12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简短篇一去年我们曾去贵州,一睹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

驱车来到山脚,便开始徒步进山。

脚下踏着粗糙的石砖,道路两旁的古木藤蔓交叉错杂,长长的枝条遮住了天空,枝叶的缝隙中能够依稀看到支离破碎的天,阴沉沉的,透不出一抹阳光。

随着脚步渐渐沉重,视野开阔起来,可是隔着山石树林,望不到心心念念的瀑布。

顺着小道继续向深山走去,静谧的森林渐渐变得热闹起来,依稀听得到隆隆的水声,仍不见瀑布,我迫不及待地加紧了脚步。

最终走到了尽头。

眼前是一片悬崖,并不陡峭,石坡缓缓的,优美的弧度上生着许多矮小的苔藓,绿油油的一片。

我疑虑着这光秃秃的山崖上如何生发出蓬勃的生机,抬眼一看,霎时屏住了呼吸——滚滚湍急的水流从头顶的悬崖上一泻而下,迸溅出一串串银色的水花,迅速腾起的水雾齐齐扑向对面的崖壁,不断向上,滋润着大片动人的绿色。

望着瀑布,久久地出神。

隆隆的水声充溢着双耳,朦胧的水雾浸润着心田,我禁不住深呼吸,想把这样清凉的感觉牢牢锁在肺里。

倏忽间,灰蒙蒙的天缓缓裂开了一道口子,漏出了里面炫目的阳光,一缕、两缕、三缕……万丈金光投射下来,洁白如雪的水雾渐渐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像是跃着美丽音符的五线谱,这是一道绚丽的虹!她不像一般的彩虹那样可爱娇俏,她生于宏伟的瀑布,四散的是勃勃的生机。

她是一河七彩的水,一向向上,直通天际。

我久久地凝望着这道动人的虹,原本躲藏在深深的水雾里,一向等待着,她在等待最完美的契机,这时才舒展身姿,缓缓地亮相,带来一次绝美的遇见。

若是没有那夺目的阳光,她如何出落得这样妩媚动人?若是没有那纯白的水雾,又怎能折射出这般绚烂独特的光华?这应是最美的遇见,又像是一次重逢,在这灿烂的光辉下,我迫不及待地去追寻属于自我的光芒,渴望同她一齐向上,折射出独特的光彩。

期待着,如虹般灿烂夺目。

导入:篇二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案例
同时,我还将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西双版纳有哪些特别的植物和动物?”“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本案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5.反思与评价,促进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西双版纳的手抄报、讨论如何保护热带雨林等。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会欣赏、借鉴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此外,我还将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风情的认识和了解。

(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运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

(2)如何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

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

4.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做好分享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境教学(1)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风光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经济特点和文化特色。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

2. 教学材料:相关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西双版纳的宣传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知。

Step 2 了解西双版纳(15分钟)1. 通过投影仪展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2. 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通过简单的介绍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生态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Step 3 探索西双版纳(20分钟)1. 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色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西双版纳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措施。

Step 4 西双版纳的经济特点(10分钟)1.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传统农业、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经济特点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Step 5 西双版纳的文化特色(10分钟)1. 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特色民族和传统文化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多民族特点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2. 引导学生思考,西双版纳的文化特色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促进作用。

Step 6 总结(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认识到西双版纳的美丽和重要性。

五、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西双版纳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活动,拓宽他们对西双版纳的认知。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风光、经济特点和文化特色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该课文了解西双版纳地理、风俗、特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基本信息。

2. 难点: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教学方法:1. 自然法教学法:通过看图片、观看视频和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色。

2. 情景教学法: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构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预习(10分钟)预习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并完成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如:分析文章结构,尝试翻译生词及短语等。

3. 阅读(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逐段讨论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4. 反馈(10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老师逐一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及运用。

5. 情景交流(20分钟)老师为学生构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同桌进行情景交流,以强化对生词、短语及重要句型的运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题目,背诵课文等。

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特产、旅游资源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结合自然法教学法,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了解到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特产等特色,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分析以及情景交流,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该设计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1、美丽的西双版纳

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最新资料推荐------------------------------------------------------11、美丽的西双版纳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识记纳、等、壶、扁、悠、甩、楼8 个生字。

会写等、壶、悠、甩、楼5 个生字。

理解边陲、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用文中句式介绍自己知道的植物或动物。

3、知道西双版纳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王国。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西双版纳的有关图片孽。

师:你了解西双版纳吗?孽请你来介绍一下。

2、学生孽交流。

师补充:西双版纳位孽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孽、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 2 万孽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66 孽公里。

1 / 7那里终年温暖,阳光孽充足,湿润多雨,是地球上孽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孽块绿洲。

这里聚居着傣族、孽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孽基诺族等 14个民族,他们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为开发孽祖国的疆土,缔造祖国悠久孽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出了孽自己的贡献。

3、出示:西孽双版纳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孽。

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孽,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孽族等 14 个民族。

(1)指孽名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孽么?(2)学习词语边陲孽边陲靠近边界的地方孽。

(3)指导读句。

师:孽人们都说,西双版纳是个美孽丽富饶的地方,它到底美在孽那里?让我们跟随课文,一孽起去领略一番吧。

今天,我孽们就来学习第 13 课美丽孽的西双版纳(板示课题、齐孽读课题)学生字:纳二、整孽体感知,学习生字词语。

1 孽、出示自学要求:(1)自孽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孽读通句子。

(2)思考:西孽双版纳既是(孽)的王国,又是(孽)的王国,---------------------------------------------------------------最新资料推荐------------------------------------------------------ (孽)是这块土地上最美的风景孽。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物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增强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3)学会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物产的描述。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2. 学会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原文。

4. 作业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描绘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物产。

5. 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绘制一幅西双版纳风光画,并配以文字描述。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学习目的: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习难点:从文中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过程:一、导入: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气氛,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阅读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2、自主考虑: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

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p 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3、小组合作交流,____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4、深化探究:人文景观的美假如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那么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要求a、以“各位朋友,欢送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四、第三板块,表现美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六、完毕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p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设计(详案)

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设计(详案)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认读“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重点理解“见血封侯、悠然自得、助兴”等词语的意思,积累“五彩缤纷、发愁”等7个词语,正确书写5个汉字“壶、等、楼、悠、甩”。

2、正确朗读课文。

能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背诵积累。

3、体会省略号在文中的作用,并能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按句式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了解西双版纳风情,感受那里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读8个生字,理解3个词语,积累7个词语,书写5个汉字。

【教学难点】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朗读、说话中体会西双版纳的美丽富饶。

【课前预习】1、比一比,再组词。

扁(扁担)楼(大楼)壶(水壶)用(使用)遍(遍地)搂(搂抱)壳(蛋壳)甩(甩尾巴)2、了解“边陲、富饶、耸立云霄”的意思。

3、想一想: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4、提出一个弄不明白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随课件介绍: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2、出示课题,学习生字“纳”。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分小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辨析:悠和愁;用和甩;壳和壶。

给“扁”加部首成新字。

指导“甩”最后一笔的书写;关注“悠”字中的一竖。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走进这儿的村子,你会看见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见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快乐地说笑着。

3、交流齐读填空。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验。

(一)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过渡:为什么说这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呢?板书:植物王国(出示课文第二、三小节。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3篇)第三板块,表现美篇一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配合。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合作·探究·展示】一、导入以图片导入二、预习展示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心弛神往无声无息可见一般色彩斑斓水中戏喜积善修行善男信女为防不恻狼狈撤退除苦积善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遮掩掩映映衬)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 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三、问题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4、教者归纳: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11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正确认读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

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水壶、助兴”等7个词语。

能根据要求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等、壶、悠、甩、楼。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读课文,展开想像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情感态度: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能用文中的句式介绍自己知道的植物或动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看几张图片,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说明:通过多媒体播放,渲染气氛,帮助学生融入到西双版纳的美景中。

2、师:对呀,这么美的地方就是西双版纳!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第11课《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课题)3、学习生字:纳(与“呐”区分)4、让我们齐读课题。

师过渡:那么,西双版纳到底美在哪里?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去领略一番吧!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在这里生活着()、()、()等14个民族。

这里不仅是()的王国,还是()的王国。

说明:通过填空,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理解“边陲”:(媒体出示地图)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角,靠近边境线,所以说它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

3、学习生字:等(作用同省略号)4、谁也会说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读填空。

5、师过渡:对呀,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板:植物王国),而且还是动物王国呢?(板:动物王国)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让我们先走进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吧。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2、3节1、指名读课文第2节。

你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些植物吗?快把它们用直线划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认识本课8个生字。

正确描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
的小节背诵。

3、了解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西双版纳风景图片和那里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是老师到西双版纳旅游时拍的。

看后,谈
谈你的感受。

2、出示课题。

(学生字:版)
二、了解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录音,你听到了些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内容,不加字、不漏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2)自学文中11个生字。

3、学后反馈。

(1)开火车检查。

正音:耸、愁、喷、羽。

(2)注意字形,仔细书空:壶、喷、宽。

(3)游戏:看谁眼睛亮。

解释:边陲、傣族(词义)
说明:在反馈时注意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试着做游戏,给他们信心。

三、学习课文,加深理解。

1、西双版纳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点?
出示第一节,生朗读。

(个别、齐读)
2、西双版纳不仅森林面积广阔,而且有许多独特的植物,可谓资源丰富,不愧是植物的王国。

(二、三小节)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植物?
(1)同桌对读,用“——”划出两小节中介绍了哪些植物。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来读一读句子。

(3)引读第2、3小节。

说明:让学生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划答案的时候注意不要遗漏。

3、西双版纳动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贵的野生动物,看看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动物?(第四节)
4、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1)“王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里是动物的王国呢?
(从介绍的动物以及省略号中找到)
(2)个别读。

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读这小节。

(3)说话练习:同学们课前还找到了许多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动物资料。

请大家用:我来到了西双版纳,我看到了()。

的句式来说一说。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说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说,无论用课内还是课外的语言,都要予以鼓励。

(4)四人小组交流。

4、西双版纳景色美,人更美,(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资料)学生体会。

5、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

6、请你做个小导游,把西双版纳最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介绍给游客们。

说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反馈练习。

1、读全文。

2、指导写字:注意比较“耸、悠”两个字在田字格里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