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试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试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争 与合 作意识 。“ 社 会助 长作用 : 他 人在 场能够 促进 任务 的 完成及活 动效率 的提高 , 即当有 人在场时 ,个 体会把事情 做 得 更好 、更 快” 。社会助 长的作用促 使 同辈群体培 养成员 的
合作意识 、群体凝 聚力 , 尤 其是当一项任务 的完成必须靠 群 体所 有成员 的力量或 当群体 处于困难境地 、受到其它群体 的 威胁时 ,群体 中的每个 成员会根据 明确 的分工各 司其 职 、各 尽其 能 ,保证群体 的存在 、能力 的展现 。 第 四 ,对同辈群体规范 的接受认 同会促使青 少年对社会 规范的学 习与遵守 。 在大多数 的同辈群体 中多为非正式规范 , 这种规范是在青 少年个体适应群体生活 、学 习过程 中 ,共 同 制定 的。他们认 同 、内化群体规范 ,并认识到按群体规 范行 事与超越群体 规范行事的不同 ,感受群体 内其他 成员对 自己 态度 的变化及 自己内心 的感受 。 第五 ,同辈群体有利于青少年角色社会化 ,促 进其对特 定社会角 色的认 同 、习得 、完善 。青少年时期处 于角色混乱 时期 ,角色多样化 与青少年个体对特定角色 的规 范认 识不清 或对特定 的场景不能很好 的区分 。由于青少 年的身心发展 的 不成熟及 与成 人之间的隔阂 ,使得青少年 只能从 同辈群体 中 寻找 自己的参 照标准 ,并不断审视 自己的角色 ,改变 、完善 自己以往 的认知 和行为 ,内化 角色规 范 ,扮演 自己的角色。 ( 二 )同辈群体对青 少年的消极影响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 面 : 第一 ,同辈群体 内价值 的多样 化 ,导致 青少年价值取 向
第 四,同辈群体亚文化可能与社会 主流规范相悖 , 导致 社会 主流规 范认 同失败。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亚文化是指青少 年这一群体 自身所认同的独特观念 、人生观 、价值观 、生活 习惯 等。这些 亚文化可能与社会的主流规范相适应 ,但是大 多数情况下是 与社会 主流规 范相悖 的。他们追求独特 、 疯狂 、 个性 ,在 与社会 主流规范相冲突时 ,青少年个体更倾 向于认 同并遵 守 自己群体的规范 ,抵制甚至否定社会主流规 范 ,这 也是 为什 么青少年容易发生 团体越轨行为 的原 因。

同龄人群体的影响作文

同龄人群体的影响作文

同龄人群体的影响作文【摘要】同辈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群体中,青少年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们步入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最为普遍与深刻。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能力不足,抵抗力薄弱,容易受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

因此,引导同辈群体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极其重要。

【关键词】同辈群体;青少年;影响;对策一、辈群体的概念(一)同辈群体的含义“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青少年同辈群体是学生由于爱好、需求、观念等相同或相似而自由结合形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初级、非正式群体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联系密切,彼此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自由组合的小型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

(二)同辈群体的特点同辈群体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区环境,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特点。

1. 自由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通常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人们的言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

青少年在学校中往往会不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人,接触一些人。

但在同辈群体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来自主选择交往对象,成员间交往不需要受束缚,在同辈群体里可以自由讨论,自由交流。

同辈群体之间比同家长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享受到在学校和家庭中更多的自由。

2. 渗透性同辈群体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而是潜移默化,无意中进行的,有时是不知不觉的。

比如爱好钻研数学的同学形成同辈群体,那么此群体中成员会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都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彼此促进共同进步。

反之,如果群体中很多成员打架吸烟,久而久之,即使最开始不吸烟打架的成员也会无意中受影响养成恶习。

3. 独特性,有自己的亚文化同辈群体不同于学校和社会通常向人们传递社会公认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

浅谈同辈群体文化的效应

浅谈同辈群体文化的效应

浅谈同辈群体文化的效应■天津市实验小学张君青少年的同辈交往有其独特性。

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而这种同辈交往又是无法替代的。

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际交往。

学生生活在同辈群体中,平等相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的发展。

同辈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消极的。

同辈文化的效应是在同辈群体中产生,使同辈与同辈之间产生积极的效应。

这种效应,让同辈之间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是指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关系亲密的群体,其群体成员一般是在某方面有共同的经历、相似的情感,趣味相投,在观点或心理等方面有共鸣而结合起来的交际圈子。

他们在这个交际圈子中,相互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娱乐,共同效仿。

学生与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交流,建立一个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也能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友谊。

这样的群体,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从而使他们在同辈间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新异,在交往中建构自我,享受同伴的平等对待,畅所欲言,自信心也随之建立起来,这样的相处模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同辈群体文化同辈群体文化与学生文化互为关联,密不可分。

在同辈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获得了群体对社会、学校、家庭等周围一切人与事物的一致性见解,并逐渐形成了所属群体特有的文化,即同辈群体文化。

例如:班里开设了图书角,课下学生围在图书角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还相互推荐。

其中比较受学生喜欢的书是《淘气包马小跳》《窗边的小豆豆》。

有的学生甚至购买了相关的系列丛书,放在自己的书箱里,只要一有时间就忘我阅读,学生和学生之间还相互传阅,就这样,他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影响。

这种影响不但促进了他们的阅读,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在阅读课上,学生安静地拿着喜爱的书,静静品味阅读的乐趣。

有的学生还善于积累,自发地拿着笔记本把自己喜欢的词句都摘抄下来,一次、两次……慢慢地,更多的学生也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中,边阅读边摘抄。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论文导读:同辈群体是在大家的无意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

大学生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同辈群体,大学生,社会化一、如何理解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同龄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1]。

同辈群体作为普遍存在的人际环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同辈群体是在大家的无意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交往。

同辈群体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极少带有强制性,即使有领导和服从,也是相互自然协商的结果,是个体愿意接受的[1]。

第二,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与异性朋友恋爱。

若情感无所归属,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就会处在痛苦的孤独之中。

同辈群体的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常常在彼此相互依赖和随意的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

大学生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虽然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感情接近、观点相同为基础的同辈群体往往具有统一的群体意志和较强的内聚力[2]。

第三,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同辈群体从心目中的英雄、榜样到沟通的语言、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服装、发型等体现了自身旨趣分明的亚文化特征,这种亚文化对个体思想价值观念与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高校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不同学历班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入学的大学生之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同辈群体。

这些同辈群体既具有当代青年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共性,又具有相对自主性和认知能力较强的鲜明特征。

正确认识和把握同辈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指引大学生社会的化进程。

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影响毫无疑问,同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近朱者赤”的现象确实存在。

例如“学霸宿舍”现象:包志梅曾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据研究数据表明,拥有优秀室友的学生表现得更好,且当室友的特长与自己的学习目标一致时,同伴效应会增加。

这也就是家长普遍认为“和好孩子玩能提高孩子成绩”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讨论,同辈群体将对青少年在哪些方面会产生积极影响: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减少孤独感同辈群体间相互理解,彼此关心,满足了青少年交往、归属及尊重的需要,促进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同辈群体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重要的情绪安定感,对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促进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与师生长辈的交谈相比,同辈群体间的交谈更为直接、频繁和广泛,在学习上的良性竞争,兴趣爱好上的探讨和切磋都会让青少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Spenner等人的研究中,同辈群体存在“榜样效应”。

即同辈群体所提供的可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会改变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念等(Spenner,1978)。

据杨洲等人在2020年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发现,同辈群体之间存在“同伴效应”,且其对学生个体的英语成绩影响最大,同班同学成绩每提高10分,学生个体成绩将会提高4.26分。

3.帮助青少年完善价值观和目标的定义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或意见,所以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辈群体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的态度。

另外,在很多情况下,比起成人,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

例如在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余淮就曾鼓励耿耿不要害怕困难,勇敢地放手拼搏,向前奔跑。

4.培养青少年对规则的遵守感“不准把这事告诉老师”,“如果吵架了,我们要站在一条战线上”由于成员对群体高度的认同感,为了避免受到群体的排斥等,他们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1、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

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青少年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

2、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表现在:(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

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的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

社会学概论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同辈群体的影响在( )达到最高峰A、儿童期B、中年期C、青春期D、老年期正确答案:C2、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 )提出的A、默顿B、米德C、库利D、霍曼斯正确答案:C3、在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中,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是( )。

A、组织要素B、价值要素C、设备要素D、规范要素正确答案:C4、在社会整体的结构中,社会存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

A、文化与文明B、人口与自然环境C、政治与经济D、物质与精神正确答案:B5、( )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A、社会地位B、社会制度C、社会网络D、社会角色正确答案:D6、在青年时期,影响人们社会化的主要是因素是( )A、社区B、学校C、同辈群体D、工作单位正确答案:D7、1891年( )在广州自办的长兴学舍开设“群学”课程。

A、谭嗣同B、康有为C、章太炎D、吴建常正确答案:B8、韦伯概括出的合法统治的三种类型中,( )是最符合世界趋势的。

A、魅力权威B、道德权威C、法理权威D、传统权威正确答案:C9、提出“社会控制”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A、库利B、米德C、帕克D、罗斯正确答案:D10、“镜中我”这一概念是由( )提出的A、布鲁默B、米德C、戈夫曼D、库利正确答案:D11、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A、布景与道具B、角色领悟C、角色实践D、角色期待正确答案:A12、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 )为基础的A、地缘B、姻缘C、业缘D、血缘正确答案:A13、(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A、小群体B、血缘群体C、次级群体D、首属群体正确答案:D14、下列不属于社会分层主要研究方法的是( )A、客观法B、声誉法C、主观法D、权力法正确答案:D15、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 )A、组织成员B、组织结构C、组织章程D、组织目标正确答案:A16、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 )A、李景汉B、孙本文C、费孝通D、晏阳初正确答案:C17、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小康社会B、大同社会C、理想国D、和谐社会正确答案:B18、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 )为主A、地缘关系B、混合关系C、业缘关系D、血缘关系正确答案:C19、文化模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罗思.本尼迪克特B、塞缪尔.亨廷顿C、玛格丽特.米德D、博厄斯正确答案:A20、社会制度最具革命性的特征是( )A、强制性B、约定性C、历史性D、社会性正确答案:B21、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社会角色的表现B、社会角色的确定C、社会角色的失调D、社会角色的扮演正确答案:D22、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是根据( )而进行的划分A、地域型社区划分法B、区位体系划分法C、功能型社区划分法D、历史划分法正确答案:A23、文化往往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这主要是指文化的( )A、变迁性B、传递性C、象征性D、复合性正确答案:C24、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是( )A、网络的开放性B、人们的社会行为C、个人的心理失调D、网络环境正确答案:B25、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 )A、沙尘暴问题B、厄尔尼诺现象C、自然环境问题D、生态环境问题正确答案:D26、重点研究越轨行为产生过程的理论是( )A、社会标签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随异交往理论D、社会失范理论正确答案:A27、“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学习型社区”是( )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生同辈群体的影响

学生同辈群体的影响

学生同辈群体的影响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
1)生物遗传因素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的方式,教师的品德与性格,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人格发展。

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构成、影响与教育对策分析

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构成、影响与教育对策分析
演, 同时也是该文化的直接 观众 。0 如果 宿舍这个群体志趣相投 、 和谐向上 , 成员之 间关 系融 洽、 共商 进取 , 则欢声笑语不 断 , 各个成员在一起或促进学 业进 步 , 或发展兴趣 爱好 , 或共历心灵风雨 , 或收获深厚友谊。但是 , 里的性格 冲突 、 宿舍 人
际矛盾也直接导致 大学生发生焦虑 、 抑郁 、 卑 等等心理问题 , 自 甚至是 严重的安 全事件 ; 另外 , 宿舍里行无所 忌 , 语言粗 俗 , 甚至是酗酒 、 赌博 、 打架斗殴 , 或者庸俗攀 比, 或者集体颓废 , 良好的学习气息 、 文化氛围和 精神风尚荡然无存 。所谓“ 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这样的群体能造就出 ,
大学生同辈群体概述 ( ) 一 同辈群体概念 美 国社会学家波普诺认为“ 同辈群体指的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 , 并且 年龄通常相仿 的一群人 。” 建华认为 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 同龄群体 ,是非正式 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 ,主要指在相同年龄层次 上, 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 系亲密 的群体 , 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 共同经历 、 同情感 、 同爱好 、 共 共 共同观点或共 同心理 的基础上而结合 起来 的。我 国学者鲁 洁认为 同辈群体是 由地位大体相 同的人组成的关 系密切的群体 , 他们 的成员一 般在 家庭背景 、 年龄 、 爱好 等方面 比较接 近。他们时常聚在一起 , 间有很大的影响。 彼此 对于大学里班级这个群体 , 有研究把它和 同辈群体 区分开来 , 但本 文认为 , 班级虽非成员 主动 构成 , 但其成员心理发展 阶段相 近 、 日常学 习活动一致 ,班级对学生社会 化有着和 同辈群体 同样 重要 的影响 , 因 此, 仍然把班级归人同辈群体 的范围来探讨。 ( ) 二 大学生同辈群体 的特点 作为一个群 体, 大学 生同辈群 体拥有 一般社会群 体的普 遍特征 , 如 : 明确成 员关 系 , 由个人 自由组成 的具 有较强凝聚力 的群体 ; 有 是 成 员之间关系平等 , 心理认同感较 高, 在合作 和竞争 、 、 矛盾 冲突中实现 沟 通; 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有一致 的群体 意识 和规范 , 并遵循一些模糊 的 或者 明确规 定的行为规范 ; 有一定 的结构 , 群体成员各有分工 , 相互 协 作; 群体中也会有一个核心人物起领 导作用 , 群体成员按一定 的共同 目 标达成行动。同学 、 朋友 、 老乡甚至恋人是大学生的主要社会交往圈 , 群 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 交流 、 交往的内容 、 形式广泛 , 宿舍 、 社团 、 老乡会 等场所是他们交流的平 台, 大学生在各种聚会 、 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 实践 中共同合作 , 完成既定 目标。 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与改革开放 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 相应地 , 大学生同辈群体也呈现出新 的特点。 例如随着独生子女的增 多, 大学生 的交流对象多在家庭 以外 ; 市场经济观念也深人大学生之心 ; 全球化浪 潮的袭击给他们带来多元 文化和价值观 的冲击 ;通讯方式的变化和互 联网的发达对他们的生活方式 、 交往模式甚至 日 的工作方式都产生 后 了巨大影 响, 等等。 二、 大学生 同辈群体 的不 同构成及其影响 同辈群体广泛地存在于大学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每一个 大学生 都或多或少地从属于不同的同辈群体之中 ,同辈群体 的不同构成和运 行方式对其成员产生着不同的影 响, 积极 的 , 有 也有消极 的。根据我 国 高等学校的现状 ,我们可 以把大学生同辈群体分为被动构成和主动构 成两大类 ,这两类又可以根据构成方式和构成动机的差异细分为不同 的类型 。 ( ) 一 被动构 成的同辈群体 在我 国目前大学 的运行与管理模式下 ,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有 些常规的特点 , 例如 , 以班级 为基本教学与管理单位 , 学生宿舍 由学 校统一安排和划分 , 这样就形成 了大学里最为普遍 的同辈群体——班 级和宿舍 。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从属于这两个群体 , 都受到这两个群体 的

同辈群体效应:以卓越成就卓越

同辈群体效应:以卓越成就卓越

人的成长,是在群体生活中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

从儿童至成年,同辈群体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日渐增强,一般到高中时期,同辈群体的意见会逐渐取代父母的态度,成为高中生心中的“重要他人”。

同辈群体作为一个外在于个体或家庭特征之外的结构情境因素,同时具有社会遵从和社会比较两种不同的功能,并对群体成员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在社会遵从功能的逻辑下,同辈群体的规范性影响使个体做出与同辈群体相似的行为或决策;而社会比较功能则将同辈群体视为一种参照群体,当同辈的能力或成就较高时,个体会贬低对自身的评价或降低对未来的预期。

本文中,笔者主要是对遵从功能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一些实践性思考。

个体与群体,是相互影响、相互确认、相互促进的关系。

同辈群体的社会遵从功能会产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效应,即个体会与同辈持有相似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或决策。

这意味着,优秀的同辈所提供的可供学习的样板以及内部传递的社会规范会促进个体的能力和表现,比如,学生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在群体压力下会有所收敛和改变,学生消极的人生观会在群体的积极人生观的引领下被消解,被引向正确的一面。

反之,如果与落后的同辈在一起,他们则可能退步。

同辈群体营造的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塑造学生的正面行为。

同辈群体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的指引下,进行设计与实施。

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六十五中”),主要在“两个群体”的建设上进行了实践探索。

打造卓越教师 : 以群体引领群体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于2016年启动了教师群体卓越工程,设计了“骨干教师(名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这样一条专业人才发展路径,并通过教师师徒传帮带、建立教师学习社群等方式,激励教师走向群体卓越。

教师群体卓越的理论依据有两点:一是教师身份的应然性。

作为学生精神的引领者、学业的促进者和生涯的指导者,教师的本质属性就应该优秀,并在优秀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走向卓越。

让同辈群体发挥正影响力

让同辈群体发挥正影响力
皿_ 德 育版 7
论 坛
第二 , 有 助于在 角 色认 同中形
成 责任认 同。同辈群体是实现 社会
成 员可 以在平等基础 上和 他人进 行
他们 的长 处 , 转 变对 他们 的刻 板 印
象, 给 予他 们发 挥 自我 的舞 台 。对
交往 , 建立 自己的角色 意识 , 提高 自
青少年 提供 了互 相模仿 的对 象 , 是
群体 。 值观 、 行 为方 式建 立 自己独特 的亚 少年 与父母 间建立起来 的各种情感
青 少 年 性 格 发 展 和 行 为 的 参 照 文化 群 。具体 而言 , 其 对青少 年发 满足远 不能满足 当前青少年 自我 独
展 的积极作 用主要表现在 以下 几个 立和社 会参与 的需求 。而青少年 同
角色认 同的重要途径 。社会 角色认 身 的独 立意 识 。在 群体 中 , 会 自发 核 心人物进行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观 同是青少年进入社会后 必须 学习的 形 成 一些不 成文 的规 范 , 成 员必 须

的教育 , 树立健康 的形象 , 使群体成 员在核 心人 物 的带领 和熏 陶下 , 摈 弃不 良习气 , 实现健康发展。 其二 , 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 的介入 。社会工作 秉持 助人 自助 的 理念 , 而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根据青
性, 不但容易从 同辈 中获得理解 、 支
认 同、 独立 、 安全 的心理 需求。青少 持 与 尊重 , 而且 还能获 得社 会认 同 发 展 的关键 时期 , 尤其 是注 重对 自 会 产 生 一 种 极 为 重要 的情 绪 安 定
及价值 观等 本身 存在 差异 , 也会对 年 时期正 是一个人 自我意识形成 与 感 , 同辈之 间的这种 “ 情绪接触 ” , 也 我 的独立 意识 和参与意识 的培 养与 感 , 从而大大加强青少年的安 全感 。

浅谈同辈群体文化的效应

浅谈同辈群体文化的效应

浅谈同辈群体文化的效应作者:张君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06期青少年的同辈交往有其独特性。

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而这种同辈交往又是无法替代的。

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际交往。

学生生活在同辈群体中,平等相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的发展。

同辈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却是消极的。

同辈文化的效应是在同辈群体中产生,使同辈与同辈之间产生积极的效应。

这种效应,让同辈之间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是指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关系亲密的群体,其群体成员一般是在某方面有共同的经历、相似的情感,趣味相投,在观点或心理等方面有共鸣而结合起来的交际圈子。

他们在这个交际圈子中,相互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娱乐,共同效仿。

学生与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交流,建立一个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也能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友谊。

这样的群体,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从而使他们在同辈间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新异,在交往中建构自我,享受同伴的平等对待,畅所欲言,自信心也随之建立起来,这样的相处模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同辈群体文化同辈群体文化与学生文化互为关联,密不可分。

在同辈群体中,学生交往密切,互通信息,获得了群体对社会、学校、家庭等周围一切人与事物的一致性见解,并逐渐形成了所属群体特有的文化,即同辈群体文化。

例如:班里开设了图书角,课下学生围在图书角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还相互推荐。

其中比较受学生喜欢的书是《淘气包马小跳》《窗边的小豆豆》。

有的学生甚至购买了相关的系列丛书,放在自己的书箱里,只要一有时间就忘我阅读,学生和学生之间还相互传阅,就这样,他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影响。

这种影响不但促进了他们的阅读,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在阅读课上,学生安静地拿着喜爱的书,静静品味阅读的乐趣。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孙云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很多父母发现,由于问龄人交往的日益增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位亲对此深有感触。

“渐渐地,你同大人们的话题少了,在家庭里常常只有一些问答式的短语。

但走出家门摇身一变,在同龄人面前的你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你有了许多朋友,很真诚,喜怒哀乐相互关照。

平日轮流过生日,男女同学围着烛光齐唱生日歌……”(高巧林/文《东方少年》1998年12期)这是许多父母在孩子逐渐长大后的共同发现,是长大的孩子开始渐渐脱离家庭进入同辈群体的开始。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学者哈里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又证实了这一点。

哈里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以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儿童期这些群体中。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独立地学得两套系统,一套用来适应家庭内部生活,一套用来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

家庭对儿童幼时最初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影响后来逐渐减弱、淡化,被群体影响所取代每一个儿童都必然要参与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在群体中学会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彼此影响。

在《中国青年》杂志,魔法是这样描述自己亲身感受的:我们这个年纪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看着别的同学狼吞虎咽地吃方面便,我也觉得那是美味;我的朋友怎样笑出声来,我也不自觉地像她那样笑。

所以,我们实际上是没有个性的,时刻都在模仿。

连说话的声调、惯用的语气词、骂人的话也全“他妈的”是潜移默化学来的。

(《中国青年》杂志庞洁)在群体中,他们能做他们独处时不敢做的事。

参加小记者令营的女孩邹木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她和她的笔友顾芊)一起去北京参加了那个终生难忘的小记者夏令营。

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

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

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篇一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一、引言同辈群体是指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似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因为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许多人生抉择和挑战,而同辈群体在这个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中职生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积极影响(1)共同成长:同辈群体为中职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在群体中,个体可以相互分享经验、交流观点,共同探索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情感支持:同辈群体为中职生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安慰。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个体可以向同龄人寻求帮助和支持,得到理解和安慰。

(3)社交技能提升:同辈群体可以帮助中职生提升社交技能。

在群体中,个体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沟通、协调,从而锻炼了自己的社交技能。

消极影响(1)价值观偏离:一些同辈群体追求短期利益和享乐主义,这可能导致中职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和自我成长。

(2)学业受影响:一些同辈群体可能对学业持不重视态度,认为学习成绩不重要,这可能导致中职生的学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

(3)心理压力增加:在一些同辈群体中,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和竞争,导致心理压力增加,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

三、对策建议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同辈群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交友情况和思想动态。

同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同辈群体的影响,教育他们理性选择朋友,并强调个人成长和学业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中职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课程、心理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学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社会环境优化社会应该加强对不良同辈群体的打击和预防。

浅议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摘要】同蜚群体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潛移默化的重大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了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建议引导发挥其积极影响,限制其消极影响,做出相应的防止措施,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的和谐建设。

[关键词]同辈群体大学生影响同辈群体广泛存在于大学当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大学生从家庭向社会转换的重要场所。

它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形成、兴趣爰好培养以及社会化等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高校不能无视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存在,而应该让它在维护大学系统的稳走和均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同辈群体的含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同辈群体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⑴具体是指由兴趣、爰好、价值观W亍为方式大体一致,且年龄相仿、地位相近的经常在—起交往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而与他们最贴切的社会就是同辈群体,大学生需要学会进入、融入同蜚群体并在群体的大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彼此的影响使整个群体本身构成个体人际坏境的一个重要要素,大学生在群体当中逐渐产生心理认同,实现自身的各种需要。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同辈群体形成的原因。

二、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同辈群体对其个体成员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促迸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爰好发展,培养全面协调的发展性人才。

大学生同蜚群体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爰好而聚在一起,他们一起学习,—起分享知识和成果,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共同面对难题,从而促进了个体兴趣爰好的发展。

大学生的个人喜好不同,这无疑促进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具自身的全面与协调。

心理学家芬达的研究表明,由高成就动机组成的同辈群体的社会责任与学校文化一致,成员之间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共同提高,追求更高的目标。

和同辈影响相关的传播学理论

和同辈影响相关的传播学理论

和同辈影响相关的传播学理论同辈效应,又叫群伙效应,某个群体与其他不同年龄段的群体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的相似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价值观、经历、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影响造成的,而不是由真正的心智上的发展带来的。

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发展产生的影响。

同年出生的人,其基本背景相同或非常相似,包括营养、受教育水平、大众媒体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的改变都很相似,因而具有某些一致的认知。

不同同辈之间,其背景状况及经历不同,在认知上表现出差异。

普遍性同辈效应是发生在同辈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一个由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通常是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同一群体有着明确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强烈的归属感,但却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整体而言是一种以想象为纽带而结成的松散的虚拟群体。

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教师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

表现同辈效应在受众对媒介的选择上也有体现,例如报刊以年龄层次进行受众定位,有儿童类报刊、少年类报刊、青年类报刊、老年类报刊等,就是为了通过同辈效应吸引各自媒体的主流受众。

青少年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接收和发布信息,而他们的父辈则习惯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

电视广告中俊男靓女的青春形象和时尚产品的宣传更容易博得同龄青少年的好感,而朴素的老大爷老大妈形象对保健药品的宣传则更容易获取老年人对药品效果的认同,这些都是同辈效应在广告传播中的体现。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

对学生行为规范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以及在何种程度 上的认同,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
同辈群体对学生伦理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学生伦理道德社会化,就是学生将特点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 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自身合乎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 行为的过程。
5
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共同引导同 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大学生同辈群体对个体影响
• 大学生群体是指通过持续的互动和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进 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学生集合体。它具有价值 目标明确,行为规范严格及群体意识鲜明的特点。
•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 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 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 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 的“大学”。 大学生则应学习“大学”之道,努力把自 己塑造成为具备一定“治国安邦”才能的人。
第二讲主要内容同辈群体的含义特征和功能同辈文化的类型同辈群体的影响机制同伴群体如何影响学习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同辈群体对个体影响同辈群体的含义通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
第二讲
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影响探析
主要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
消极表现
同辈群体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相悖的一面。
同辈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自卫性和排斥性。
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 随意性较强。 维系同辈群体存在的单一的情感纽带,不具有稳定性,缺乏理 性的指导,易导致意气用事 。 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 导致盲目性。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

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表现在:(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

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的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

因此,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名词解释

同辈群体的名词解释

同辈群体的名词解释同辈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与其年龄相近,拥有相似背景和共同经历的一群人。

这个群体不仅包括与个体同年龄的人,还包括在同一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经历的人。

同辈群体的形成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同辈群体的形成同辈群体的形成基于多种因素,如地理位置、社会背景、教育经历等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同龄人的交际圈子,进而形成同辈群体。

例如,一个人的同辈群体可能由身处同一社区的邻居、就读同一学校的同学、参与共同活动的伙伴等构成。

同辈群体的形成往往是基于共同的生活环境或共同的社会经历而产生的。

二、同辈群体的重要性同辈群体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同辈群体提供了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同辈间的友谊和互助可以给予个体情绪上的支持,使其更好地应对问题并增强信心。

其次,同辈群体为个体提供了与其他人建立紧密关系的机会,有助于培养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个体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这对于个体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同辈群体也可能成为个体获取支持和资源的重要来源。

在某些情况下,同辈群体可以为个体提供学习资源、职业机会以及社会资本的获取途径,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同辈群体的效应同辈群体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根据心理学研究,同辈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着显著影响。

这是因为同辈群体存在着认同感和压力感。

个体往往会希望与同辈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得认同和接受。

这种归属感促使个体模仿和接受同伴的行为和观点,对于个体的身份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同辈群体中的压力也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同辈群体中存在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或价值观,个体也有可能受其影响而产生消极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

四、同辈群体的多样性同辈群体是多样的,其中既包括交往密切的好友,也包括更广泛的群体成员。

同辈群体可以是小范围内几个人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是更庞大的群体,如整个年级或社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辈群体的影响孙云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很多父母发现,由于问龄人交往的日益增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位亲对此深有感触。

“渐渐地,你同大人们的话题少了,在家庭里常常只有一些问答式的短语。

但走出家门摇身一变,在同龄人面前的你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你有了许多朋友,很真诚,喜怒哀乐相互关照。

平日轮流过生日,男女同学围着烛光齐唱生日歌……”(高巧林/文《东方少年》1998年12期)这是许多父母在孩子逐渐长大后的共同发现,是长大的孩子开始渐渐脱离家庭进入同辈群体的开始。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学者哈里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又证实了这一点。

哈里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以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儿童期这些群体中。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独立地学得两套系统,一套用来适应家庭内部生活,一套用来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

家庭对儿童幼时最初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影响后来逐渐减弱、淡化,被群体影响所取代每一个儿童都必然要参与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在群体中学会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彼此影响。

在《中国青年》杂志,魔法是这样描述自己亲身感受的:我们这个年纪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看着别的同学狼吞虎咽地吃方面便,我也觉得那是美味;我的朋友怎样笑出声来,我也不自觉地像她那样笑。

所以,我们实际上是没有个性的,时刻都在模仿。

连说话的声调、惯用的语气词、骂人的话也全“他妈的”是潜移默化学来的。

(《中国青年》杂志庞洁)在群体中,他们能做他们独处时不敢做的事。

参加小记者令营的女孩邹木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她和她的笔友顾芊)一起去北京参加了那个终生难忘的小记者夏令营。

我见识到许许多多全国各地的“才子文人”,他们大多只比我大三四岁,却是灵气逼人。

他们可以突发奇想,天南海北往来如风;他们潇洒不羁,是年轻人中的时尚先锋。

只比我大一岁的顾芊在这群人中可谓如鱼得水。

我自己呢?先是迷惑与拘谨,因为那时我还不敢不问过妈妈就买下一条中意的裙子。

但我很快就被带动了。

我敢说我从未有过那样活跃的思维,那样放松的畅快,那样一个想唱就唱的夏天。

仿佛仍嫌不够戏剧化,我也就认为自己很喜欢营中某一个男孩子。

那样的环境与人,喜欢上谁都不困难。

(《东方少年》)在群体中,他们互相模仿,他们更少恐惧,那是他们的世界。

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的作用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相比,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文化融合作用。

同辈群体往往是个人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交流的理想场所。

在同辈群体中,他们没有任何限制地互通消息,沟通各方面的联系。

这种信息沟通,不仅使同龄群体的成员开阔了观野,而且因为每个人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因此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各种信息融合的过程。

人格引导和定向作用。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父辈作为自己的人格模范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以同代人做为自己的引导和定向。

由于同辈群体中的成员有着相近的年龄、爱好、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这使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因此,他们往往会在群体中寻找自己的理想人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可乐的《同桌的男孩》的快乐述说中读到:说真的,当别的同学聊起自己崇拜的人物,总能列出一大串一大串的名字,什么影视歌三栖的明星啦,什么伟人领袖啦,再有就是老师、父母、叔伯啦……这时候,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偶像来,我不怕告诉别人他是谁,尽管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和我同龄的男孩子。

他叫王悦。

女同学都在背后说,他是班里最帅的男孩之一。

我倒不以为然,外表怎样并不重要,我崇拜的是他的聪明、潇洒和放松。

大概像我这样的学习尖子能崇拜一个学习中等的男生,别的同学是很难理解的。

可我——不在乎!《东方少年》1997年7期8期合刊)同龄人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对于他们来说,在同龄人之间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并且他们与这些人的相处代表着他们的未来,未来的合作与竞争更多地要发生在他们中间。

所以很多时候,在同辈群体与成人之间,他们会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

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老师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试教育几乎把成人对孩子好与不好的评价聚焦为一个点,眼睛的亮度几乎全部取决于分数的好与坏。

一个很平常的例子:那天参加先生朋友的聚会,有个朋友带着个孩子。

这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吃饭的时候只吃肉,每吃完了一块就会把盘子伸到她妈妈的面前,让她妈妈给她夹,并且经常会放下手中的筷子,用手拿起吃的往嘴里放。

那表现完全不像一个四年级的孩子。

回来的路上,我跟先生说:你朋友的那个孩子好像有点傻。

先生一脸正经地说:哪儿呀,人家学习可好了。

这就是成人的逻辑。

孩子们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他们如何处理长辈与同辈群体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认同,让我们看看《中国妇女报》的郝卫江讲过的一段她和她的儿子及儿子同学的谈话。

那天,郝卫江本打算去学校接儿子,不想儿子已经走了,为了探听一下儿子的学习状况,她与儿子的同学聊了起来:郝:你好,这次期末考试,你们班的成绩如何?同学:还行,大家考得都不错,没几个下97分的,老师都说大伙挺争气的。

郝:你怎么样?全班第几名?同学:唉!阿姨,我挺不把考第几名当回事的,我也没记住我是全班第几名。

其实我们许多同学都不把考第几名当回事,一个人在班里有没有威信,大伙是不是喜欢他,凭的不全是功课的好坏,郝:那凭什么?同学:没有什么具体目标,只要有真本事能让人服就行。

比如我们班有的男生电脑方面特棒,谁有问题都问他;比如有的同学能把大伙组织起来,一遇上事,大家喜欢听他的指挥;还有的人敢于代表大伙说话,给老师提意见什么的;有的女生向老师打小报告,这种人说能带着大伙整她,像这样的人在同学中成信就高。

(成人与儿童对理想人格的评价标准不同,)郝:为什么学习好的人威信不高?同学:学习好坏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和大家无关。

如果他能帮助别人,不光是自己学习好,这样的人也能在同学中有威信。

不过现在学习好的人差不多都特自私,什么也不告诉别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这种人没劲。

回到家里,郝卫江又和儿子探讨了这个话题:郝:你也和同学一样认为学习好坏不是最重要的吗?儿子:我说不好,因为这只是我们小孩这么看这件事,也可能只有我们班的这些男生这么看这件事。

反正你们大人像老师啦、家长啦肯定会认为读书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从小上幼儿园就听老师教育我要好好读书,你说得也很多,我觉得你们大人一定不会存心害我,所以你们的话应该是对的。

(儿童发现同辈群体与成人的价值标准不同。

)不过刚上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只顾听你们的话,努力学习,弄得许多同学都不理我也不和我玩。

他们还笑话我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

我感到特孤独。

(听了成人的,与同辈群体的价值认同相悖,儿童就不被同辈群体接纳。

)郝: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不跟我说呢?儿子:那时,我连什么是孤独也不会说,只是觉得不开心、不高兴。

郝:你在班里的朋友不是挺多的吗?每天都能接到一堆打给你的电话。

儿子:那是二年级期末有一次学校组织知识竞赛,我代表班上参加,为我们班争了个第一,从那时起大家伙就开始喜欢我和我交朋友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让大家喜欢我的办法,那就是凡是和什么知识比赛沾边的事,我都积极参加,每到比赛时全班同学都在为我喊加油,嘿哟,那场面别提多壮观了。

(儿童寻找让同辈群体接纳的行为方式。

群体接纳了他,他才快乐。

)郝:那你就不想在学习上争上游了吗?儿子:这事你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对付,比如平时一般一点没关系,期中期末考试认真对待就行了,至于是第一还是第十无所谓,差不多就行了,反正现在升中学是电脑派位,又不是只录取前几名,你怕什么呢?妈妈,你们大人总是讲,现在好好读书,为的是今后好在社会上生存。

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我们必须过了现在再过将来,我们不可能跳过现在直接进入将来、而现在也有个生存问题,仅仅学习好,不会交朋友,大家都不和你好,你生存得就很痛苦咳!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一定不相信。

长辈与儿童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孩子遵从了长辈的教导师,却遭到同辈群体的拒绝。

虽然儿童认为父母传授的规范不会错,但是儿童也要生活于同辈群体中。

为了生存得不痛苦,儿童自己积极寻找办法,发现能得到同辈群体认同的途径及行为方式。

同辈群体终于接纳了他,他开始感到生存的快乐了。

由于社会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天同辈群体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也具有了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同辈群体的交往具有开放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现代的家庭中,孩子们缺少了伙伴关系。

在多子女的时代,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可以说曾经是过去的孩子们接触最多也最便于接触的同辈伙伴,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可以互为玩伴,他们甚至也还有彼此照顾的义务。

他们在家庭中学习合作,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宽容与容忍,了解年长者对年少者负有责任,了解如何解决冲突等等。

因此相对来讲他们更多地局限于家庭的圈子里。

现在情况不同了,在我们此次调查的家庭中,城市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农村大多是有两个孩子的家庭。

在家庭中没有了这种条件,于是他们就要眼睛向外,在同学、邻居等范围中寻找自己的同辈伙伴。

在我们对家长的访谈中,家长们反映儿童的同辈群体更多的是在家庭以外的同龄伙伴中建立起来的,他们更多地与外界有了联系。

家庭伙伴关系的减少,在社会交往上,相对来讲,同辈伙伴中的活动大大减少。

这使今天的孩子不仅较难学得蕴藏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交往方式和技能,甚至也较难获得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如同情、关心、怜爱等情感因素。

但是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较少有同辈伙伴,孩子更倾向于探索客观现象,如玩具。

动植物等,随着探索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儿童就需要寻求志同道合者,主动开拓自己的交往范围。

这样今天孩子的交往范围就打破了过去孩子的那种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比较封闭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模式,具有开放的和全面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特点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所造成的文化选择的多元性也影响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文化的同质性越来越小,差异性越来越大。

父母的生活圈子虽然可能比孩子的要大,但是他们接触的阶层范围却是有限的,更多地可能是与自己从事同一种工作的同事;孩子的交往范围虽然比较小,但他们接触的同龄人来自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家庭。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交往中必然会促进这种差异文化的交流,孩子们就会将交流的结果带入各自的家庭,进而影响各自的父母。

虽然这种影响看起来是间接地在成人之间展开的,孩子只不过是中介,但这个中介并非被动地接受影响,并非把所有的从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都转输给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