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藏气法时论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藏气法时
[分析]
1. 本段经文以古代官制作比喻,形象地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 阐明了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强调了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
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 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 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 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 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
2、十二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十二脏腑的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 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 故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3、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
原文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文中以心为君主及与诸官主次的关系,强调了心为诸藏主宰的观点。 因为心主神明,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也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 调,使人健康长寿。 若心的功能失常,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使”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失 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影响人体健康。
10、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1、器:中空的器皿。以此比喻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像器皿一样, 盛装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排泄其中的糟粕。
本句意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藏是饮食物储藏、消化、运输的根 本,是产生营气的场所,所以称为器。 12、至阴:即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注释] 1、十二藏:即指十二脏腑而言。张介宾注:“藏,藏也。六藏(包括心包络),六府,总 为十二。分言之则阳为府,阴为藏。合言之,则皆可称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 者。”
内经讲义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一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節選)A型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是“天地之”A.气B.理C.本D.纪E.道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是“变化之”A.道理B.本始C.纲纪D.征兆E.父母3.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飧泄”的病机是A.清气在上B.清气在下C.清气在表D.清气在里E.清气在中4.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胀”的病机是A.浊气在下B.浊气在上C.清气在下D.清气在上E.清气在里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阳”的功能是A.生精B.成形C.化气D.行血E.养神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A.病因B.病机C.正气D.阴阳E.精神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征兆”的是A.天地B.寒热C.水火D.血气E.男女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道路”的是A.上下B.左右C.东西D.内外E.前后9.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A.归六腑B.走五脏C.实四肢D.通下窍E.行三焦10.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浊阴”A.归六腑B.出五脏C.实四肢D.走上窍E.发腠里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厚”的性能是:A.宣散发表B.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血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薄”者的性能是:A.宣散发表型B.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味厚”者的性能是:A.宣散发表B.助阳发热C.泄利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味薄”者的性能是:A.宣散发表型B.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气味厚薄论药食的阴阳属性,指出气厚者为:A.多阳少阴B.多阴少阳C.少阴少阳D.阳中之阴E.阳中之阳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气味厚薄论药食的阴阳属性,认为气薄者为A.多阳少阴B.多阴少阳C.少阴少阳D.阳中之阴E.阴中之阳17.下述除……外,都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药物食物阴阳属性及作用?A.辛甘发散为阳B.酸苦涌泄为阴C.咸酸收敛为阴D.气厚发热为阳E.味厚则泄为阴18.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壮火”A.益气B.行气C.生气D.食气E.升气19.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少火”能使气A.衰B.壮C.强D.弱E.长20.下述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那一条说明阴阳转化的病机?A.重寒则热,重热则寒B.阳胜则热,阴胜则寒C.暴怒伤阴,暴喜伤阳D.热胜则肿,寒胜则浮E.寒气生浊,热气生清2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偏胜致病的理论,寒气偏胜的致病特点是A.寒胜则肿B.寒胜则浮C.寒胜则痛D.寒胜则凝E.寒胜则濡泻2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偏胜致病的理论,“风胜”的致病特点是A.风胜则热B.风胜则肿C.风胜则动D.风胜则干E.风胜则浮23.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冬生”A.伤寒B.温病C.飧泄D.咳嗽E.痎疟2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在内,为A.阳之根B.阳之守C.阳之偶D.阳之本E.阳之母2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阳在外,为A.阴之卫B.阴之原C.阴之使D.阴之主E.阴之父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A.气血B.阴阳C.表里D.缓急E.真假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A.对立B.互根C.消长D.转化E.相反相成28.病人出现“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耐冬不耐夏”等病候,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此病的病机是A.阴虚热扰B.阳胜则热C.阴阳格拒D.虚阳外越E.寒极生热29.病人出现“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耐夏不耐冬”等病候,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此病的病机是A.阴胜则寒B.阳盛格阴C.阴不涵阳D.虚阳外越E.热极生寒30.病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出现这种早衰情况是因为A.不知阴阳气血互根,不懂协调阴阳B.不知邪气能伤人阴阳,不懂避外邪以协调阴阳C.不知神乃阴阳之本,不懂协调阴阳以养神D.不知阴阳对立消长,不懂协调阴阳E.不知七损八益,不懂协调阴阳B型题A.纲纪B.道理C.本始D.父母E.处所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是变化之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是生杀之A.生精B.养神C.化气D.温经E.成形3.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的生理功能是4.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阳”的生理功能是A.胀B.呃逆C.喘满D.飧泄E.痿厥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清气在下,则生”: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浊气在上,则生”:A.发热B.发泄C.通利D.温阳E.生津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药食气味与功效的关系,认为“气薄”则: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药食气味与功效的关系,认为“味薄”则:A.填精B.益气C.发热D.通利E.泄利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药食气味与功效的关系,认为“味厚”则: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药食气味与功效的关系,认为“气厚”则:A.益气B.化气C.生气D.食气E.养气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壮火”能够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少火”能够A.动B.肿C.干D.浮E.痛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五气致病特点,认为“热胜”则: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五气致病特点,认为“寒胜”则:A.风胜B.寒胜C.燥胜D.湿胜E.热胜15.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偏胜致病”的理论,引起“肿”的原因是16.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气偏胜致病”的理论,引起“濡泻”的原因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痹厥1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春必”1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秋必”A.阴阳之道路B.阴阳之变化C.阴阳之动静D.阴阳之上下E.阴阳之征兆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水火”是: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左右”是:A.阴阳B.水火C.血气D.男女E.天地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万物之能始”是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作为“万物之上下”者是A.阴气自半,起居衰B.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C.体重,耳目不聪明D.下虚上实,涕泣俱出E.汗出,身常清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不善于调养阴阳之人,“年四十”可能出现的状态:2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不善于调养阴阳之人,“年五十”可能出现的状态:X型题1.关于阴阳基本观点的阐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是A.神明之府B.天地之道C.变化之父母D.生杀之本始E.万物之纲纪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阴阳相互转化的论述有:A.阳生阴长,阳杀阴藏B.寒气生浊,热气生清C.重阴必阳,重阳必阴D.重寒则热,重热则寒E.寒极生热,热极生寒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运用阴阳学说阐明人体生理变化的经文有:A.阳化气B.阴成形C.阳生阴长D.重阳必阴E.重阴必阳4.下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经文中,哪些说明阴阳升降失常病机?A.寒气生浊B.浊气在上C.热气生清D.清气在下E.清气在上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清阳在人体的生理分布是:A.归六腑B.走五脏C.出上窍D.实四肢E.发腠理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关述,浊阴在人体的生理输布情况是:A.实四肢B.入血脉C.出下窍D.归六腑E.走五脏7.下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中,说明“阴阳转化”病机的是:A.寒极生热,热极生寒B.阳胜则热,阴胜则寒C.重寒则热,重热则寒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E.暴怒伤阴,暴喜伤阳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寒热病机的论述是:A.寒气生浊,热气生清B.寒极生热,热极生寒C.重寒则热,重热则寒D.寒伤形,热伤气E.阳胜则热,阴胜则寒9.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可因伏邪而发病的有:A.洞泄B.飧泄C.痿厥D.痎疟E.咳嗽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药食气味的论述有:A.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B.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C.味厚则泄,薄则通D.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E.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11.下述哪些是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气”致病经文正确引用?A.热胜则肿B.寒胜则痛C.风胜则动D.湿胜则濡泻E.燥胜则干12.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述属于“木--肝”系统的是:A.在体为脉B.在志为怒C.在声为呼D.在窍为耳E.在变动为握13.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述属于“火--心”系统的是:A.在色为赤B.在味为酸C.在音为商D.在天为热E.在声为笑14.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述属于“土--脾”系统的是:A.在体为肉B.在志为忧C.在色为黄D.在窍为舌E.在味为甘15.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述属于“金--肺”系统的是:A.在声为哭B.在志为思C.在味为辛D.在窍为鼻E.在色为白16.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述属于“水--肾”系统的是:A.在志为恐B.在体为骨C.在色为黑D.在声为哭E.在窍为耳1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之征兆”是:A.木B.火C.土D.金E.水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善用针者”,治病必须:A.从阴引阳,从阳引阴B.从血理气,从气理血C.以表治里,从里治表D.以上治下,以下治上E.以右治左,以左治右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其内容包括:A.望精明,察五色而知精气盛衰B.审清浊而知部分C.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D.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E.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第二節素問·藏氣法時論(節選)A型题1.《素问•藏气法时论》(节选)经文主要阐述了:A.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B.正治与反治C.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调摄养生D.四气调神E.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诊察2.《素问·藏气法时论》认为病在肝A.愈于夏B.愈于长夏C.愈于春D.愈于秋E.愈于冬3.《素问·藏气法时论》认为病在心A.愈于夏B.愈于长夏C.愈于春D.愈于秋E.愈于冬4.《素问·藏气法时论》认为病在脾A.愈于夏B.愈于长夏C.愈于春D.愈于秋E.愈于冬5.《素问·脏气法时论》认为病在肺A.愈于夏B.愈于长夏C.愈于春D.愈于秋E.愈于冬6.《素问·脏气法时论》认为病在肾A.愈于夏B.愈于长夏C.愈于春D.愈于秋E.愈于冬7.《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那个脏的病是“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的特点A.心B.肝C.脾D.肺E.肾8.《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那个脏的病是“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的特点A.心B.肝C.脾D.肺E.肾9.《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那个脏的病是“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的特点A.心B.肝C.脾D.肺E.肾10.《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那个脏的病是“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的特点A.心B.肝C.脾D.肺E.肾11.《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那个脏的病是“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的特点A.心B.肝C.脾D.肺E.肾12.《素问•藏气法时论》认为“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A.愈B.死C.持D.起E.甚13.《素问•藏气法时论》认为“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不胜而”A.愈B.死C.持D.起E.甚14.《素问•藏气法时论》认为“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于所生而”A.愈B.死C.持D.起E.甚15.《素问•藏气法时论》认为“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自得其位而”A.愈B.死C.持D.起E.甚16.据《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肝者,应A.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B.禁当风C.禁温食、热衣D.禁寒饮食、寒衣E.禁犯粹火矣17.据《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脾者,应A.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B.禁当风C.禁温食、热衣D.禁寒饮食、寒衣E.禁犯粹火矣18.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加重的时间规律是A.甚于春B.甚于秋C.加于丙丁D.下晡甚E.加于甲乙19.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加重的时间规律是A.甚于夏B.甚于秋C.日出甚D.日中甚E.加于庚辛20.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病情较轻或是好转的时间规律是A.愈在夏B.愈在长夏C.愈在戊已D.日中慧E.下晡慧21.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病情较稳定的时间规律是A.持于夏B.持于长夏C.持于丙丁D.持于庚辛E.持于春22.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病情复发的时间规律是A.起于春B.起于冬C.起于丙丁D.起于甲乙E.起于秋B型题A.愈于夏B.愈在春C.起于夏D.起于春E.起于冬1.按《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肝病的特点是2.按《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肾病的特点是A.愈于秋B.愈在长夏C.起于长夏D.起于秋E.起于春3.按《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脾病的特点是4.按《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心病的特点是A.愈在甲乙B.愈在壬癸C.加于甲乙D.甚于戊己E.加于庚辛5.按《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肺病的特点是6.按《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肾病的特点是X型题1.按《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而治”A.阴阳B.气血C.四时D.脏腑E.五行2.按《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心……”A.愈在长夏B.甚于冬C.持于春D.起于夏E.死于秋3.按《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肺……”A.愈在冬B.甚于夏C.持于长夏D.起于秋E.死于春4.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A.愈在丙丁B.加于庚辛C.持于壬癸D.甚于戊己E.起于甲乙5.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肝欲散……”A.急食辛以散之B.用辛补之C.用辛泻之D.酸泻之E.酸补之6.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脾欲缓……”A.急食甘以缓之B.用苦泻之C.用苦补之D.甘补之E.甘泻之7.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A.平旦慧B.下晡慧C.日中甚D.夜半甚E.夜半静8.按《素问•藏气法时论》,“肾病者……”A.夜半慧B.四季甚C.日中甚D.下晡静E.夜半静9.按《素问•藏气法时论》,如果病位在心,应该A.禁当风B.禁温食C.禁热衣D.禁湿地濡衣E.禁犯粹火矣10.按《素问•藏气法时论》,如果病位在脾,应该A.禁温食饱食B.禁当风C.禁热衣D.禁湿地濡衣E.禁寒饮食11.按《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夫邪气之客于身也……”A.以胜相加B.至其所生而愈C.至其所不胜而甚D.至于所生而持E.自得其位而起第三節素問·六微旨大論(節選)A型题1.按《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A.互相资生B.互相促进C.互相协同D.互相抵制E.互相制化2.按《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亢则害,承乃制”中“承”的含义是A.继承B.承袭C.承受D.承担E.承建3.下列除……外,都是《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的含义及运用A.阴阳五行一方偏盛必致一方偏衰B.肾水不足,心火亢盛C.肾阴不足,肝阳上亢D.五行间的自我稳定功能E.五行之间互相平衡协调关系的破坏4.下列除……外,都是《素问•六微旨大论》“承乃制”的含义及运用A.五行之间自我稳定功能B.土虚木乘,木火刑金C.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D.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E.阴阳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平衡协调关系5.按《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亢则害,承乃制,制则”A.败乱B.大病C.生化D.对立E.盛衰6.按《素问•六微旨大论》“水位之下,土气承之”,是指水土之间存在……关系A.对立B.相生C.相乘D.相侮E.制化B型题A.制约B.偏胜C.生化D.对立E.失衡1.《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的理论说明了阴阳五行之间的什么关系?2.《素问•六微旨大论》“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说明了阴阳五行之间的什么状态?A.依存B.制约C.生化D.对立E.消长3.《素问•六微旨大论》“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说明了阳气与阴精之间的什么关系?4.《素问•六微旨大论》“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说明了金火之间存在什么关系?X型题1 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下例哪些治法属五行之间“承乃制”的具体应用?A.培土制水法B.壮水制火法C.滋水涵木法D.佐金平木法E.培土生金法2.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下例哪些属五行之间“亢则害”的具体体现?A.木火刑金B.水气凌心C.肝旺乘脾D.水不涵木E.火不生第二章第一節素問·靈蘭秘典論A型题1.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心为A.将军之官B.仓廪之官C.作强之官D.相傅之官E.君主之官2.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肝为A.将军之官B.仓廪之官C.作强之官D.相傅之官E.君主之官3.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脾胃为A.将军之官B.仓廪之官C.作强之官D.相傅之官E.君主之官4.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肺为A.出谋虑B.出五味C.出伎巧D.出治节E.出神明5.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肾为A.出谋虑B.出五味C.出伎巧D.出治节E.出神明6.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胆出A.喜乐B.变化C.决断D.化物E.津液7.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膻中出A.喜乐B.变化C.决断D.化物E.津液8.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大肠为A.臣使之官B.传道之官C.中正之官D.受盛之官E.州都之官9.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小肠为A.臣使之官B.传道之官C.中正之官D.受盛之官E.州都之官10.《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膀胱为A.臣使之官B.传道之官C.中正之官D.受盛之官E.州都之官11.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的“膻中”是指:A.胸中B.上气海C.心系D.气海E.包络12.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中,三焦出A.喜乐B.变化C.决断D.化物E.以上均非13.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主明则下安”的“主”是指哪一脏?A.肝B.脾C.肾D.肺E.以上均非B型题A.胆B.肝C.三焦D.膻中E.肺1.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者是2.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者是A.小肠B.大肠C.胃D.脾E.膀胱3.《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具有“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是4.《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具有“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的是A.州都之官B.传道之官C.作强之官D.中正之官E.决渎之官5.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肾为6.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言三焦为A.心B.肝C.胆D.肾E.脾7.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出神明”的是指哪一脏8.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是指哪一脏“不明”X型题1.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正确的是A.肺将军之官B.脾胃为仓廪之官C.肾为作强之官D.肝为相傅之官E. 心为君主之官2.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正确的是A.肝为将军之官B.膀胱为州都之官C.三焦为决渎之官D.大肠为受盛之官E.小肠为受盛之官3.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正确的是A.肝能出谋虑B.脾胃能出五味C.肾能出伎巧D.肺能出治节E.心能出神明4.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正确的是A.心出喜乐B.大肠出变化C.胆出决断D.小肠化物E.膀胱藏津液5.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十二脏功能,正确的是A.膻中出喜乐B.三焦者,水道出焉C.十二官不得相失D.主不明则十二官危E.肾主津液第二節素問·六節藏象論(節選)A型题1.《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的含义是:A.藏根于象,象根于藏B.藏乃本质,象乃表象C.藏生于内,象生于外D.象中有藏,藏中有象E.藏居于内,象应于外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十一脏的生理功能取决于A.肝B.心C.脾D.肾E.胆3.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其华在A.毛B.发C.面D.爪E.唇四白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其华在A.毛B.发C.面D.爪E.唇四白5.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其华在A.毛B.发C.面D.爪E.唇四白6.按《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其华在爪的是A.肺B.肾C.心D.肝E.脾7.按《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其华在唇四白的是A.肝B.心C.肺D.肾E.脾8.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其充在A.皮B.血脉C.筋D.骨E.肌9.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其充在A.皮B.血脉C.筋D.骨E.肌10.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其充在骨的是A.肺B.心C.肝D.肾E.脾11.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其充在筋的是A.肺B.心C.肝D.肾E.脾1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其充在肌的是A.肺B.心C.肝D.肾E.脾13.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1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15.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16.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罢极之本”是指A.心B.肺C.肾D.肝E.脾17.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脾”为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D.罢极之本E.仓廪之本18.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何者为“精之处”?A.心B.肺C.肝D.脾E.肾19.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何者为“魄之处”?A.心B.肺C.肝D.脾E.肾20.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何者为“神之变”?A.心B.肺C.肝D.脾E.肾B型题A.通于秋气B.通于春气C.通于冬气D.通于夏气E.通于长夏气1.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心与四时的关系是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肺与四时的关系是A.通于秋气B.通于春气C.通于冬气D.通于夏气E.通于长夏气3.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肾与四时的关系是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肝与四时的关系是A.阳中之太阳B.阳中之少阴C.阴中之少阳D.阴中之太阴E.阴中之至阴5.《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心”为6.《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脾”为X型题1.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为A.生之本B.神之变C.其华在面D.其充在血脉E.通于春气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肺……A.其华在毛B.其充在发C.通于秋气D.神之变E.为阴中少阳3.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肾A.主蛰B.其华在发C.其充在骨D.为封藏之本E.精之处4.下述哪些是对《素问·六节藏象论》的正确引用?A.肺其充在毛B.肾其充在筋C.心其充在血脉D.肝之华在爪E.脾之华在唇四白5.按《素问·六节藏象论》,下述哪些是正确的?A.脾其充在肌B.魂之居在肝C.肝为罢极之本D.肺为魄之处E.肺为气之本6.下述对《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引用,正确的是A.精之处在肾B.“十一脏取决于肝胆”C.脾为营之居D.脾通土气E.仓廪之本指脾第三節素問·五藏別論A型题1.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藏的基本功能是:A.藏化物而不实B.藏精气而不实C.藏精气而不满D.藏化物而不泻E.藏精气而不泻2.据《素问·五脏别论》,六腑的基本功能是:A.传化物而不藏B.传化物而不实C.藏化物而不泻D.藏精气而不实E.传精气而不泻3.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藏的生理特点是:A.实而不能满B.满而不能泻C.满而不能藏D.满而不能实E.实而不能泻4.据《素问·五脏别论》,六腑的生理特点是:A.实而不能藏B.实而不能泻C.实而不能满D.满而不能实E.满而不能藏5.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A.鬼门B.幽门C.贲门D.阑门E.魄门6.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A.脾B.肾C.心D.肺E.以上皆非7.据《素问·五脏别论》,下列各项,不属奇恒之府的是A.胆B.胃C.脉D.骨E.女子胞8.《素问·五脏别论》,下列中属于奇恒之府的是A.胃B.胆C.大肠D.小肠E.三焦9.据《素问·五脏别论》,下列哪项没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A.胃B.脑C.骨D.脉E.女子胞10.据《素问·五脏别论》,下列哪项没有“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A.胃B.大肠C.三焦D.小肠E.女子胞11.据《素问·五脏别论》,下列哪一项具有“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的性质?A.脾B.胃C.肝D.胆E.心B型题A.气门B.魄门C.鬼门D.气口E.胃口1.据《素问·五脏别论》,“独为五脏主”的是2.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A.肺B.大肠C.脾D.胃E.胆3.据《素问·五脏别论》,水谷之海是指4.据《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X型题1.据《素问·五脏别论》,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五脏藏精气而不泻B.五脏满而不能实C.六腑传化物而不藏D.六腑实而不能满E.六腑满而不能实2.据《素问·五脏别论》,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均为地气所生B.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藏于阴而象于地C.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D.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E.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皆泻而不藏3. 据《素问·五脏别论》,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五脏主藏的同时亦有泻B.五脏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也产生浊气,其浊气主要输于六腑,经腑排出体外C.腑之泻中亦有藏,只不过其藏、留不能久而已D.腑并不是泻之无度E.脏多为实体器官,腑为空腔器官4. 据《素问·五脏别论》,关于“魄门亦为五脏使”这句话描述正确的是:A.是对传化之腑的补充B.同时说明肛门启闭正常,不单是腑的功能,亦是受五脏支配的C.肛门排除糟粕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欲理论探究
Sa dn nvrt o oioa hns Mein ,i n20 5 h nogU i sy fT dtn l i e dc eJn 53 5 e i r i C e i a
Ab t c : e vn crsa o t x uh a , h s a i h uz i ‘i y u n j s i i i u nziy n i u zig nx s a tR l a t eod b u “ l k u n J s i u ny s o h … xn uFa , h xa y ra h ,o gx nb h ,a i r e r n 1 i n a e
即本篇所称“ 酸收” 。江涵暾在《 笔花医镜》 中定“ 补 心 猛药北 五味 ”1, 经源 即本 于此 。 [ 其 ]
12 “ . 心欲软 ” 陶 弘景称 “ 心德 在软 ”f , 2 软与 坚 ] 硬相对 , 内经 词典 》 在《 中称 软 “ 一为 脉 象 软柔 形容
见智 , 从不 同方 面 阐释 其 意 义 , 用 于指 导 临 床 实 并 践 。其 中 的心苦 欲理论 对后世心 病治疗 的理论 和实 践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问 ・ 器法 时论 》 出的 素 藏 提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1 0年 6月 第 2 第 3期 2卷
J OUR L F I NA O JANG NI ER I Y T M2 1 o 2N XIU V S T OF C 0 oV l2 o3
《 问・ 素 藏气 法时 论 》 苦欲 理论 探 究 心
★ 刘春 阳 指导 : 符 ( 吴修 山东 中医药大学 济南 205 ) 535
摘要 :素 问・ 《 藏气法时论》 心苦缓 , “ 急食 酸以收之” 心欲 软, “ 急食 成以软之 , 用成补之 , 甘泻之。 等条文 , 示 了传统 中医药 ” 揭 理论中的利用药物 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 阴阳气血之偏的治疗大法。后代 医家缘此 以为经 , 制 出了生脉散 , 营汤等千古 创 清 名方, 至今仍在临床 广泛使 用。在食 疗养生方面 , 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 4 健康饮食的 重要 法则 。笔者试 以五脏体 系 ,f -l
黄帝内经:素问第22章 藏气法时论
脏气法时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翻译】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呢?我想了解治法中的从逆和得失是怎麽一会事。
【原文】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盛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原文】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一讲。
【原文】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翻译】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主治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已属土,主太阴脾主已土,主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已;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
A、水液 B、尿液 C、水湿 D、水谷精微 E、汗液
(C)
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B)
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 )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A)
11、《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充”中,肺其充在( )
(C)
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
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A)
1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 )
10、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决,通也;渎,水道也。
11、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12、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
14、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
A、三焦 B、脾 C、肝 D、肾 E、命门
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维活动 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
D、主面之华色 E、以上均不是
(A)
9、《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 )
A、秋气 B、夏气 C、冬气 D、春气 E、土气
论五脏苦欲补泻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五脏的功能特性来指导处方用药的理论。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此即后世所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苦、欲、补、泻详解苦,即病症,病理状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其自身收散升降等特性被违逆或者功能降低,其表现形式或太过,或不及。
如肝苦急,肝性条达而柔和,若其条达之性被违,出现的病理状态为拘急,是谓苦急;又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亦反为所苦。
故用甘味药来缓其急。
心苦缓,心在志为喜,若过喜则心气涣散,功能降低,出现的病理状态为心虚神散,即为缓,是谓苦缓。
故用酸味药来收敛。
脾苦湿,脾主运化水湿,若湿重则易困脾,使得脾的功能进一步失调,所以出现湿盛的病理状态,是谓苦湿。
故用苦味药以燥湿。
肺苦气上逆,肺气以肃降为顺,若其肃降之性被违,出现的病理状态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是谓苦气上逆。
故用苦味药以降逆。
肾苦燥,肾主水藏精,若肾虚不能布化津液,则出现津液不足的燥的病理状态,是谓苦燥。
故用辛味药以布散津液。
欲,即顺其脏腑特性,或顺其脏腑功能则为欲。
如肝欲散,辛味能散,即顺应肝气升散之性;心欲软,软即柔软之意,咸味为水之味,能使心火上亢之力变柔和,以水火相济;脾欲缓,甘味能补能缓以和中,即顺应脾充和温厚之性;肺欲收,酸主收敛,即顺应肺收之性;肾欲坚,肾主闭藏,苦味坚肾以顺应肾固密之性。
补即为顺应五脏之性,或增强功能。
泻即为违逆五脏之性,或降低功能。
综上所述,正如李中梓《医宗必读·苦欲补泻论》所云:“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
老中医:黄帝内经中“五果为助”助什么?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果”是一般水果,尤指桃、梨、杏、李、枣,实际上是水果和干果的统称,还包括某些能生食的瓜果如西瓜、哈密瓜等。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因可生吃,可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
它们辅助“五谷”、“五畜”,使人体获得更全面的营养。
水果滋养又治病是人们的共识。
“遍尝百果能成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说明常吃各种水果有利健康。
果品味美更有妙用,在中国历代医书中,有很多果品是作为药用的,《本草纲目》第29~31卷就收入果品50余种。
梨,具有清热、止咳、平喘、化痰等功效。
在秋冬交替之际,适量吃梨能有效缓解烦渴、咳嗽、咽痛、失音等“上火”症状。
枣,民谚称:“一日吃数枣,终生不显老。
”据《本草备要》记载,枣能补中益气、滋脾胃、润心肺、通九窍、和百药。
柿,据《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血分之果,其味甘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润肠、治咳、止血之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柿子和柿叶所含的有效成分,对预防心血管硬化有一定作用。
再如樱桃,“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香”,“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应自知”。
山楂可调胃增食欲,其降脂之功更是众人皆知。
“五果为助”助什么?水果类含糖、脂肪、蛋白质相对较少,吃水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补充这三大营养物质,而在于补充其他营养素,即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水果的最大优点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 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缺乏维生素C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大,容易破裂而出血,还可引起坏血病;使体内乙酸转变为胆固醇的速度加快,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差,容易感冒和感染其他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还认为,维生素C缺乏还可增加某些致癌活性,而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食物,则可减少患肠癌的危险性。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尤其不能缺乏维生素C。
李东垣笔下的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_高建忠
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12月/6日/第005版学术李东垣笔下的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高建忠李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
后世有对其推崇者,如王伦说:“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与张仲景相提并论。
但也有对其不屑者,如陈修园说:“(四家中)最下是李东垣,树论以脾胃为主,立方以补中为先,徇其名而亡其实,燥烈劫阴,毫无法度。
……邪说流传,至今不熄。
”今人对李东垣的评论也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临床能娴熟运用李东垣理论和方药的医生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与李东垣著作中对其立论和处方的说理欠清不无关系。
本文试从“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探究李东垣立方的原本意图。
从《脾胃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东垣原本就擅长治疗脾胃方面的病变。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指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五方)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
”医生在临床上能做到“无不验”,可以称得上是医中“好手”。
但李东垣又注意到“终不能使人完复”,疗效总有欠缺。
于是进一步思考、学习,终于悟到疗效不能达到十全的原因是“不依《素问》法度耳。
”《素问》的法度是什么呢?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的“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从这些论述中悟到用药“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也就是说,用药不能十全的原因是没有重视“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
我们常规对“藏气法时”的理解多为天人相通应,五脏外应四季。
以这种认识去面对李东垣的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时,似乎也没有多少难于理解的。
但这种理解会让我们忽略了李东垣在这一治法上的伟大创新,也会妨碍我们对李东垣方剂的理解与运用。
李东垣生前定稿并且写有自序的只有一本书,这就是《内外伤辨惑论》。
并且从自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在他有生之年写成后“束之高阁十六年”。
实际上,《脾胃论》一书中很多内容与本书重复,似乎是这本书的扩写本。
内经课件--第三单1元藏气法时之灵兰秘典论20150519
题
解
灵兰:灵台、兰室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
秘典:珍重之辞,即秘藏之典籍。
本篇讨论十二脏腑的功能、地位及相 互关系,内容至关重要,值得珍藏秘传, 故篇名“灵兰秘典”。
目的要求
1.掌握十二官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使 关系;
2.理解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的理论; 3.理解藏象学说的整体观念。
【原文】301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 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 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 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 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 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 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 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 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单元题解]
脏气:人体五脏之气。 法:效法、象法、取法。 时:即春、夏、秋、冬四时。
取法 四时
《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 而治”,是本单元的中心论点,意即人身五脏 之气皆象法于四时五行,医生临床应充分考虑 这一联系而施以合适的治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
【医案举隅】
案例1
一青年学生病小便频数而不利,余无他苦。高体三 先生诊之,曰:两尺脉无力,肾阳不足,气化不及 州都所致,金匮肾气丸主之。
易丸为汤,六剂而痊。
案例2:
李念山以谪官(zhéguān )郁怒之余,又当盛 夏,小便不通,气高而喘,以自知医,服胃苓汤 (燥湿,和中利水 )四帖,不效。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最新】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
【最新】冬藏精那四句话是什么内经原文:出自《内经.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白话翻译:冬季的三个月,称为闭藏。
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应该顺应四时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升起后照耀之时再起床,不要轻易的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人的隐私不可外泄一样,又象渴望得到的东西不能把它秘藏起来一样。
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的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养生之道)。
违逆了这个冬季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使得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季就会发生痿厥之类的疾病。
那么,冬季养生到底怎么藏?1、起居适应:生活规律、避寒保暖,保护人的阳气藏阳(藏阳气)在冬季,要通过人体保暖,特别是背、足部的保暖,达到保护人的阳气。
2、饮食调摄:多温少寒,补肾助阳---藏热(藏热量)一般而言,冬季气候寒冷,为了御寒保暖,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因此饮食养生的原则是:应该多食温热,少食寒凉生冷食物,补肾助阳以藏热量为主。
3、精神调养:心理平衡,宁静为本,神藏于内---藏神(藏神气)在冬季,人们应该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节言语,少伤神、伤气。
4、药物滋补:养肾护精---藏精(藏肾精)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
肾藏精,肾是贮藏营养精华的脏器,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衰老和衰老进程。
因此,养生学家一直把养肾护精作为抗衰老的重要措施。
怎样才能健康?才能长寿?四个字:顺应天时。
顺天时者昌,逆天时者亡。
顺应天时,就是健康的奥秘,长寿的奥秘。
这个奥秘是什么呢?有哪些内容呢?《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老中医:皇帝内经中“五畜为益”的内涵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畜为益,主要有两方面,一来畜类的肉能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提供体力劳动所需能量,二来就是要把食肉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免得适得其反。
我们只有把食肉的利弊认识清楚,才能最大程度的使其为我们身体服务。
人类诞生初期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所以嗜好肉食是人类的天性。
因为后期动物性食物资源的短缺,人类才走上食五谷的道路,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人嗜肉的爱好。
食肉绝大多数理论是“以形补形”,这与《黄帝内经》里食补理论“以脏补脏”不谋而合。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供选择的动物性食材越来越多,我在这把这些分为五类:肉类,蛋类,水产类,昆虫类,乳类。
肉类主要是畜类的肌肉,内脏,骨血等,能提供人体所需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胶原纤维和脂肪。
不同的肉类在烹煮过后能呈现不同的风味。
一般来说心,肝,肾内脏器官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少,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皮肤和筋腱主要是胶原蛋白和氨基酸,骨头里主要就是骨胶原。
蛋是我们生活中蛋白质最常见的来源之一。
而且蛋类的蛋白质都是优质蛋白,极易被人体吸收。
蛋黄中更是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
以鸡蛋为例,鸡蛋有养血安胎,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主治胎动不安,目赤咽痛,痢疾,烫伤等症。
水产类主要是日常的鱼,虾,蟹,贝。
鱼类的主要特点就是脂肪含量很低,但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却比一般肉类丰富,虾,蟹,贝多为补肾壮阳,健脾补气,清热解毒等功效。
昆虫类中,现在常见的有蚕蛹,幼蜂,蚂蚁,蝗虫等。
昆虫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昆虫的脂肪多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易消化。
昆虫身上更是含有几丁质,抗菌肽,防御素,外源性凝结素更是一般肉类所无法给予的。
乳类在现代工艺中有多样化衍生,有最初的牛奶,羊奶,到以后的奶粉,酸奶,炼乳等。
我在这主讲酸奶。
酸奶能调理肠内细菌平衡,增加体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抑制部分有害菌的繁殖,净化肠胃。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一段话是我们整个饮食的指导纲领。
一、五谷为养五谷的意义包括狭义跟广义两个含义,《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注:“五谷谓稻(大米)、黍(黄米)、稷(谷子)、麦(小麦)、菽(豆类)也。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
”从以上古代文献可以看出,对于五谷的认识稍有出入,主要包括:大米,小麦,谷子,黄黏米,各种豆类。
而广义的五谷泛指各种可被人类使用的谷物。
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这个意义非常重要,五谷是主食可以养人,反过来说来,生命之所以存在靠的就是五谷的营养,反观当前很多女孩减少主食五谷的摄入,增加水果的摄入,水果成为主食,通过这种饮食结构的调整以求达到减肥的目的,长此以往人体失去五谷的营养,身体必须亏虚。
五谷都是植物的种子,植物经过一年的努力结出来的种子都是吸收天地精华才孕育而成的,所以五谷包含的精气非常充足,将那么多的精华注入一颗小小的种子里边,浓缩的精华啊,种子具有非常充足的生长之势,因此人体通过摄入这种包含天地精华的种子可以维持自身生命的运转。
内经用五谷为养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谷类豆类食物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性。
因此必须形成五谷是主食的观念,诸如以水果作为主食,以蔬菜作为主食,以肉食(包括各种蛋白质食品)作为主食都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二、五果为助五果即:李、杏、枣、桃、栗。
五果的对于人体的作用较之于五谷是辅助地位的,首先对于五果的认识,不可笼统的认识就是水果,其中栗就是指板栗,是干果中的一种。
《素问·藏气法时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藏气法时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藏气法时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通过系统地论述五脏病的症状、变化、宜忌、预后、治疗、调养,指出脏气、四时与五行生治承制的规律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藏气法时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饭疏食饮水疏的古义
饭疏食饮水疏的古义
"饭疏食,饮水疏"是古代医学中的养生原则之一,意思是适度进食,适量饮水。
这个原则源于《黄帝内经》的《素问·藏气法时论》。
"饭疏食"意味着要有规律地进食,不过量。
不贪食、不暴饮暴食,饮食要适度平衡,不给身体过多的负担。
饭疏食的意思是要控制饮食、节制食欲。
"饮水疏"指的是喝水要适量,不可过饮。
适量的饮水有利于调节身体的体液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排泄废物和毒素,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正常功能。
"饭疏食,饮水疏"的古义强调了适度和节制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饮食上要注重平衡,不过量,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这一养生原则也一直被奉为养生的基本准则之一。
最新内经选读讲稿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藏气法时”,是指五脏之气的生理活动与四时五行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一、概况《内经》藏象学说不仅从“象”来概括“藏”的本质,而且从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把握生命的活动规律。
“藏气法时”体现了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本单元讨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它们相互之间及其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还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脏腑随着外在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规律。
二、原文导读( l)十二藏:张介宾注:“藏,藏也。
六藏(包括心包络)、六府,总为十二。
分言之,则阳为府,阴为藏。
合言之,则皆可称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
”( 2 )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
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 3 )膻中:其有二解,一谓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
这里指心包络。
( 4)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
唐容川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
”( 5 )伎巧:指人的智巧能力。
决读:疏通水道的意思。
决,通也;读,水道也。
张介宾注:“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脱;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读之官。
”( 6 )使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
《素问·六节藏象论》( 1 )主蛰,封藏之本: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
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故称“封藏之本”。
( 2 )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罢,音义同疲;极,《说文》日:“燕人谓劳日极。
”罢极,即劳困的意思。
1.首先提出“藏象”一词。
藏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
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
【转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解读(3)病在五脏之愈、甚、持、起、禁及五味治疗法
【转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解读(3)病在五脏之愈、甚、持、起、禁及五味治疗法【原文】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1]。
禁当风[2]。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3]。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4]。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5]。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6]。
禁温食热衣[7]。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8]。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9]。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10]。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11]。
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12]。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13]。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14]。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15]。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16]。
禁寒饮食,寒衣[17]。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18]。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19]。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20]。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21]。
禁犯焠囗(火矣)[26]热食,温炙衣[22]。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23]。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24]。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25]。
【译文】“疾病发生在肝脏者,在夏季痊愈,夏季没有痊愈,就会在秋季加重或死亡,秋季患者没有死亡,病情在冬季就能够稳定,在春季就会减轻。
肝病患者禁止迎风吹拂。
肝脏病患者,在丙丁二日痊愈,丙丁二日没有痊愈,就会在庚辛二日加重或死亡,庚辛二日没有死亡,病情在壬癸二日就能够稳定,在甲乙二日就能够减轻。
《黄帝内经》觉悟之九--“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黄帝内经》觉悟之九--“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素问藏气法时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素问藏气法时篇第二十二》:“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内经》介绍有关五味的内容很多,主要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素问五气宣明篇第二十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灵枢五味篇第五十六》《灵枢五味论篇第六十三》等。
五味应用于中医的治疗疾病当中,有药疗和食疗的不同。
药疗五味的偏性比较大,例如醋,黄连,糖,辣椒,咸盐等;食疗五味的偏性较小或者很小,例如五谷,五蔬,五果,五肉等。
当今中国大陆非常注重养生,而食疗又是与养生关系最为密切的。
虽然其偏性小,不会快速治愈疾病,由于每天食用,积少成多,小偏不纠正就会成大偏,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内经》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针灸和食疗为主,中药治疗涉及很少,很多还是外治,针灸治疗也是以自然规律为准绳,以极小的偏性调理人体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中 长 戊 夏己
四季 秋 庚 辛
时段 夜半
起于
四 时日 时段 季
春 甲乙 平旦
平旦 夏 丙丁 日中
下晡 长 (日中) 夏
夜半 秋 (日昳)
下晡 冬
戊己 日昳 庚辛 下晡 壬癸 夜半
2、五脏相关在发病、病愈、加重、稳定、减轻 的规律:
以胜相加——发病
至所生——愈
至所不胜——甚
至于所生——持
自得其位——起
定五脏脉,以决病之间甚
3、五脏病的调理养护:
肝病—禁风;心病—禁温食、热衣;脾病—禁 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肺病—禁寒饮食、寒衣; 肾病—禁犯焠ai热食、温炙衣。
三、五脏疾病所欲与药食补泻的规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 酸寫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 用鹹補之,甘寫之。……脾欲緩,急食
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肺欲 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 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 之,鹹寫之。
[内容分析]
五脏所欲及五味补泻:
五脏 欲 急食
补
泻
肝 散 辛以散之(君) 辛味(臣) 酸味(佐)
心 软 咸以软之(君) 咸味(臣) 甘味(佐)
脾 缓 甘以缓之(君) 甘味(臣) 苦味(佐)
肺 收 酸以收之(君) 酸味(臣) 辛味(佐)
肾 坚 苦以坚之(君) 苦味(臣) 咸味(佐)
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
一、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原文: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 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 之意,願聞其事。岐伯對曰: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①, 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 間甚②之時,死生之期也,……。
[内容分析]
1、五脏是中医五行学说的核心: 以五脏为中心,人体与自然、时间、气候
加 ❖ 3、简述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间规律。 ❖ 4、试述五脏所欲及药食味补泻治疗方法。 ❖ 5、试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道理。
感 谢
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 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ai熱食 ⑧、溫炙衣。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 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於壬癸。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⑨甚,下晡靜。
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⑩,至其所 生(13)而愈,至其所不勝(14)而甚,至 于所生(15)而持,自得其位(16)而起; 必先定五藏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 期也。
都有对应的联系。 2、五行对应时辰影响五脏疾病的盛衰发展:
五行对应的时辰是阴阳盛衰的具体划分, 也是五脏之气运行规律的时点,是脏气盛衰的 规律。因此,可以法四时而合人形(脏腑)而 诊断治疗、判断预后。
病在 起于 肝 春 甲乙日 心 夏 丙丁日 脾 长夏 戊己日 肺 秋 庚辛日 肾 冬 壬癸日
平旦 日中 日昳 下晡 夜半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 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 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 於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於戊己。 脾病者,日昳④慧,日出甚⑤,下晡靜⑥。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 不死,持于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 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⑦。
[内容分析]
1、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间规律及预后判断方法
病在 愈于
甚于
四季 时日 四季 时 日
肝 夏 丙丁 秋 庚 辛
心 长夏 戊己 冬 壬 癸
脾 秋 庚辛 春 甲 乙
肺 冬 壬癸 夏 丙 丁
肾 春 甲乙 长夏 戊 己
持于
时段 四 时 季日
下晡 冬 壬 癸
夜半 春 甲 乙
日出 夏 丙
(平旦)
丁
寅卯 巳午 辰戌丑未 申酉 亥子
二、五脏疾病愈、甚、持、起的时间规律
原文: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於秋,秋 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者,愈 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 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③ 甚,夜半靜。
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 不死,持於春,起于夏,禁溫食、熱衣。心病 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 死,持於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 夜半甚,平旦靜。
[小结]
1、本篇节选从人体(五脏)与自然(五行) 的关系出发,提出五脏病发生、发展及向 愈的规律。 2、强调疾病要顺性调护,顺性组方治疗。 3、临床应该从五脏脉(细心)的诊察中, 发现疾病的变化,准确判断其预后。
[复习思考题]
❖ 1、背诵:病在肝,……咸泻之。 ❖ 2、名词解释:间甚 下晡 日昳 以胜相
素问·脏气法时论(节选)
[题解] 五脏的生理、病理都与四时 阴阳、五行有关,中医治疗应根 据五脏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采取不 同方法。故名。
[内容提要] 1、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2、五脏疾病愈、甚、持、起的时间规律。 3、五脏所欲及药食补泻。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道理。 2、掌握五脏病愈、甚、持、起的时间规律, 及预后判断方法。 3、了解五脏所欲与药食补泻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