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整理

1、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

第二部分(3-12段)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背地里说人长短,睡相不好,阿长讲究许多繁琐的礼节和规矩。)

第三部分(13-29段)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等一些书的过程。

第四部分(30-31段)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

2、概括文章所写的七件事.分别表现了阿长的哪些性格特点

(1)“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2)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

(3)阿长摆成“大”字的不雅的睡相

(4)我所不耐烦的阿长给我讲得规矩和道理

(5)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6)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7)阿长买《山海经》给“我”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

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是我们学习本文的另一个重点。我们清晰地从文中的7件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曲线:对阿长不好的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听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出本文的叙事线索是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感情变化。

4、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表达了幼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样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抓住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

5、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颇费笔墨,有何作用?

点明身份,表明她卑微的社会地位。

6、“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敬佩的之情。

7、语段的中心人物是阿长,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阿长的,试举两例说明。能力培养

8、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

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这样想,是因为阿长既没有文化,也似乎并不关心我,因此我觉得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9、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惊喜。

10、文中两次出现“伟大的神力”,联系上下文说说含义的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她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孩子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11、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将“三哼经”改成“山海经”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三哼经”能体现阿长没文化,一个没文化的保姆去买并不知道名字的书,要付出许多艰辛,表明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帮助,也突出了我的震惊和感激。

12、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

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

13、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了成年的我流露出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14、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年我的角度看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调侃的语气,由此可见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

15、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

16、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再次强调“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并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思念和歉疚,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最后,作者以深情的祝祷,照应童年懵懂的祈福,并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仁厚······魂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