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定义、定理汇总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代数部分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主要包括四则运算、等式与不等式、多项式、因式分解、分数、方程与方程组以及函数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相关公式和定理。

一、四则运算: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3.加法的逆元:a+(-a)=04.减法的定义:a-b=a+(-b)5.乘法交换律:a×b=b×a6.乘法结合律:(a×b)×c=a×(b×c)7.乘法的逆元:a×(1/a)=18.分配律:a×(b+c)=a×b+a×c二、等式与不等式:1.相等关系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2.不等关系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3.加法不等式:a<b,c>0,那么a+c<b+c4.乘法不等式:a>b,c>0,那么a×c>b×c5.绝对值不等式:,a,>b,c>0,那么c>b-,a,或c<,a,-b三、多项式:1. 一次多项式:f(x) = ax + b2. 二次多项式:f(x) = ax^2 + bx + c3. 三次多项式:f(x) = ax^3 + bx^2 + cx + d4.多项式加法法则:f(x)+g(x)=(a+c)x^2+(b+d)x+(e+f)5. 多项式乘法法则:f(x) × g(x) = (ax^2 + bx + c) × (dx + e) = adx^3 + (ae + bd)x^2 + (be + cd)x + ce四、因式分解:1.二次差平方公式:a^2-b^2=(a+b)(a-b)2. 完全平方公式:a^2 + 2ab + b^2 = (a + b)^23. 一元二次方程公式:ax^2 + bx + c = 0,解为 x = (-b ±√(b^2 - 4ac))/2a五、分数:1. 分数的加法:a/b + c/d = (ad + bc)/bd2. 分数的减法:a/b - c/d = (ad - bc)/bd3. 分数的乘法:a/b × c/d = ac/bd4. 分数的除法:(a/b) ÷ (c/d) = (a/b) × (d/c) = ad/bc5.分数的倒数:1/(a/b)=b/a六、方程与方程组:1. 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c,解为 x = (c - b)/a2. 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解为 x = (-b ± √(b^2 - 4ac))/2a3.一元线性方程组:2x+y=3,x-y=1,解为x=2,y=-14.一元二次方程组:x^2+y^2=25,x+y=7,解为x=3,y=4或x=4,y=3七、函数:1.函数的定义:y=f(x)2.斜率的定义:k=(f(x2)-f(x1))/(x2-x1)3.平行直线斜率相等:f1(x)=f2(x),那么k1=k24.函数的图像与零点:f(x)=0,解为x为函数的零点5.函数的图像与最值:f(x)的图像上的最高点为最大值,最低点为最小值。

初中数学-教材上的定义、公理、定理及推论

初中数学-教材上的定义、公理、定理及推论

教材上的定义、公理(基本事实)、定理及推论1、直线、射线、线段定义;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两条直线有3种关系:重合、平行、相交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5、同一平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6、垂线段最短7、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1同一平面内,不想交的两直线平行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直线平行6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直线平行8、同角、等角、余角、补角、互补、互余定义9、邻补角定义和性质10、外角定义和性质11、对顶角相等12、角平分线定义、性质、判定1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同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角平分线2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判定:角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13、垂直平分线(中垂线)定义、性质、判定1定义:经过某一条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3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14、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最短的两条边之后大于第三边;如果三角形三条边a、b、c,则有|a-b|<c<a+b15、N边形内角和:(n-2)180,N边形外角和:360°,N边形对角线总数:n(n--3)/216、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直角三角形中,如果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那么其所对的角为30°17、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18、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19、勾股定理逆定理: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另一边的平方则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20、三角形“四心”1三条中线的交点是重心2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外心3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为内心4三角形三条高线的交点为垂心。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边角边公理(SAS) (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角边角公理( ASA)(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推论(AAS) (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边边边公理(SSS) (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斜边、直角边公理(HL) (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 (即等边对等角)即等边对等角)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推论 2 2 有一个角等于有一个角等于60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定理 2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线对称46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n-2n-2)×)×)×180180180°°51推论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S=((a ×b )÷)÷2 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并且互相垂直平分,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一半 L= L=(a+b a+b)÷)÷)÷2 S=L 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a:b=c:d,那么那么ad=bc如果ad=bc,ad=bc,那么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合比性质合比性质 如果a /b=c b=c//d,d,那么那么那么(a (a (a±±b)b)//b=(c b=(c±±d)d)//d85 (3)等比性质等比性质等比性质 如果a /b=c b=c//d=d=……=m =m//n(b+d+n(b+d+……+n +n≠≠0),0),那么那么那么(a+c+(a+c+……+m)+m)//(b+d+(b+d+……+n)=a +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ASA 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SAS 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SSS SSS))95 定理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完整版)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和定理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和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1、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2、绝对值:a≥0丨a丨=a;a≤0丨a丨=-a.如:丨-丨=;丨3.14-π丨=π-3.14.3、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4、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5.5、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6、幂的运算性质: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n=n.⑥a-n=1na,特别:()-n=()n.⑦a0=1(a≠0).如:a3×a2=a5,a6÷a2=a4,(a3)2=a6,(3a3)3=27a9,(-3)-1=-,5-2==,()-2=()2=,(-3.14)º=1,(-)0=1.7、二次根式: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如:①(3)2=45.②=6.③a<0时,=-a.④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8、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①求根公式是x=242b b aca-±-,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9、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特别:当b=0时,y=kx(k≠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10、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因此,它的增减性与一次函数相反.11、统计初步:(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③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公式:设有n 个数x 1,x 2,…,x n ,那么: ①平均数为:12......nx x x xn;②极差: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③方差:数据1x 、2x ……, n x 的方差为2s ,则2s =222121.....nx xx xx xn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数据1x 、2x ……, n x 的标准差s ,则s =222121.....nx xx xx xn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初中数学定义、定理及性质全集

初中数学定义、定理及性质全集

1、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定义、性质略】4、垂线的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垂线段最短。

5、平行公理(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6、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略。

8、几个距离:(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9、几种图形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

10、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º。

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º;12、三角形的外角定理:(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1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 、SAS 、ASA 、AAS 、HL(Rt∆专用)。

14、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15、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6、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判定:等角对等边。

17、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都等于60°;判定:(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
一、定义
1、数:由数字表示的量或标志符号,用来代替实物,并用来计算、比较和研究事物的结果或关系。

2、集合:按照其中一种特征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元素的有序统一体。

3、元素:又称成员,是组成集合的基本和最小单位。

4、空集:没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表示为∅。

5、并集: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的结合体。

表示为A∪B,即A和B的“或”集合。

6、交集:两个集合的公共部分,表示为A∩B,即A和B的“且”集合。

7、补集:指一个集合中不属于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与另一个集合相对应的集合,表示为A-B。

8、差集:指两个集合A和B中不同时属于两个集合的元素的集合,表示为A\B。

9、概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指标。

10、函数:在其中一变量与另一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用等号表示,叫做函数。

二、公式
1、交集的公式:A∩B={x,x∈A且x∈B}
2、并集的公式:A∪B={x,x∈A或x∈B}
3、差集的公式:A\B={x,x∈A且x∉B}
4、补集的公式:A-B={x,x∈A且x∉B}
5、阶乘的公式:n!=1×2×3×4×…×n
6、数列求和的公式:Sn=a1+a2+a3+…+an
7、有理数的乘法的公式:(m/n)×(r/s) = (mr)/(ns)
8、有理数的除法的公式:(m/n)÷(r/s) = (ms)/(nr)。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大全初中数学重要公式定律汇总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大全初中数学重要公式定律汇总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大全初中数学重要公式定律汇总
一、几何公式
1、三角形面积公式
△ABC的面积S=1/2ab sin C
其中a、b为△ABC的两边,C为两边夹角
2、四边形面积公式
正方形面积公式:S=a2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
其中a、b分别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边长
3、圆的面积公式
S=πr2
其中r为圆的半径
4、梯形面积公式
S=(a+b)h/2
其中a、b分别为梯形的上下底,h为梯形的高
5、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其中a、b分别为椭圆的长轴短轴
6、圆柱体体积公式
V=πr2h
其中r为圆柱体的底面半径,h为圆柱体的高
7、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πr2h
其中r为圆锥体的底面半径,h为圆锥体的高
8、球的表面积公式
S=4πr2
其中r为球的半径
9、球的体积公式
V=4/3πr3
其中r为球的半径
10、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比公式
V1:V2=r2:2r
其中V1为圆柱体体积,V2为圆锥体体积,r为两个体积半径相同
二、三角函数
1、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S)/R
其中a、b、c分别为△ABC的三边,A、B、C分别为两边夹角,S为△ABC的面积,R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2、余弦定理
a2=b2+c2-2bc cosA
其中a、b、c分别为△ABC的三边,A为两边夹角3、正切关系
tanA= a/b
cotA= b/a
其中a、b分别为△ABC的两边,A为两边夹角4、正弦定理的应用
1)角的大小。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全部定义定理公式
一、基本定义
1.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一组具有特定特征的数据的集合,以大括
号括起来表示。

2.平方根:正数的平方根指的是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原来的数。

3.负数的平方根指的是一个负数的平方,等于原来的数。

4.有理数:有理数是一种可以用十进制分数来表示的数,如:1/2、
3/4、5/6等。

5.实数:实数是指所有可以用实际数字表示的数,如整数、有理数、
虚数等。

7.直线:直线是一种带有方向的无限长的线段,由两点确定。

8.空集:空集也叫做空集合,是一种没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用符号Ø
表示。

二、平面几何定理及公式
1.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a2,其中a为正方形的边长。

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a*b,其中a和b分别为长方形的长和宽。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积=1/2*a*h,其中a为三角形的底边长,h
为三角形的高。

4.圆形的面积公式:面积=πr2,其中r为圆的半径。

5.梯形的面积公式:面积=1/2*(a+b)*h,其中a和b分别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h为梯形的高。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

一、锐角三角函数:初中数学公式定理大全sin A =∠A 的对边cos A =∠A 的邻边① ∠A 是 Rt △ABC 的任一锐角,则∠A 的正弦:tan A = ∠A 的对边斜边 ,∠A 的余弦: 斜 边 ,∠A 的正切:∠A 的邻边; 并且 sin 2A +cos 2A =1. 0<sin A <1,0<cos A <1,tan A >0. ∠A 越大,∠A 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值反而越小.② 余角公式:sin(90º-A )=cos A ,cos(90º-A )=sin A .铅垂高度=ℎ ℎ③ 斜坡的坡度:i =水平宽度 ④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l .设坡角为 α,则 i =tan α=l . l二、二次函数: y = ) 1.定义:一般地,如果 ,那么 y 叫做 x 的二次函数. 2. 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①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a > 0时,开口向上;当a < 0时,开口向下;|a |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②平行于 y 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x = ℎ,特别地,y 轴记作直线x = 0。

y = ax 2 + bx + c = a(x + b )2 + 4ac ‒ b2(‒ b , 4ac ‒ b 2) x = ‒ b(1)公式法:2a4a,∴顶点是 2a4a,对称轴是直线2a(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y = a (x ‒ ℎ)2+ k 的形式,得到顶点为(h,k),对称轴是直线x = ℎ(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x ,y ) (x ,y ) x = x 1 + x 2 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 1 、 2 (及 y 值相同),则对称轴方程可以表示为:2 4.抛物线y = ax 2 + bx + c 中,a ,b ,c 的作用(1)a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y = ax 2中的a 完全一样. b a y = ax 2 + bx + c x =‒ bb = 0 (2) 和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直线 2a ,故:① 时,对b > 0a b< 0 a称轴为 y 轴;②a (即 、b 同号)时,对称轴在 y 轴左侧;③a (即 、b 异号)时,对称轴在 y 轴右侧.(3)c 的大小决定抛物线y = ax 2+ bx + c 与 y 轴交点的位置. 当x = 0时,y=c ,∴抛物线y = ax 2+ bx + c 与 y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c )① c = 0,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c > 0,与 y 轴交于正半轴;③c < 0,与 y 轴交于负半轴b < 0α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

初中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pdf

初中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pdf

初中数学概念、定义、定理逻辑与命题1.仅凭实验、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2.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3.如果条件成立,那么结论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4.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5.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数系及运算1.正数是比0大的数。

2.负数是比0小的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5.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6.0的相反数是0。

7.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9.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10.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11.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

12.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13.有理数加法运算律14.交换律:a+b=b+a15.结合律:(a+b)+c=a+(b+c)16.有理数减法法则17.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8.有理数乘法法则19.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0.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1.有理数乘法运算律22.交换律:a*b=b*a23.结合律:(a*b)*c=a*(b*c)24.分配率:a*(b+c)=a*b+a*c25.有理数除法法则26.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7.有理数的乘方28.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29.30.3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32.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计数法。

初中数学常用概念公式和定理

初中数学常用概念公式和定理

初中数学重要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第一章 有理数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数轴:规定了方向、原点、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例a a -与绝对值:数轴上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叫绝对值;负数正数〉〉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数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 b b 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c b a c b a ++=++)( 减去一个数,等于 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b a b a -+=-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ba ab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bc a c ab =乘法分配率: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c ab c b a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1≠•=÷b b a b a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乘方: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最做幂;n a 叫做幂,其中a 叫底数,n 叫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0次幂都是0;科学计数法:把一个数写成n a 10⨯的形式叫科学计数法;1≤a <10, n 为整数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精确到得,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有乘方的先算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单项式:数或字母的积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π不能看作字母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来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的次数;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同类项;常数项都是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字母部分不变,系数相加;把几个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的符不变;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使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若ba=,则cbca±=±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来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若ba=,则bcac=;若ba=,则)0(≠=ccbca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或方法: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6、检验分式方程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立体图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角: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或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得到的图形;角的平分线:从角的顶点出发,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余角:两角的和为90°,则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补角:两角的和为180°,则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对顶角相等; 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分真命题和假命题;定理:经过推理证实是正确的命题叫定理;平移变换也叫平移: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序数对:把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点的坐标是一个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 坐标k >0 ×1-横坐标x 向右移动k 个单位 向左移动k 个单位 关于纵轴y 轴对称 纵坐标y 向上移动k 个单位 向下移动k 个单位 关于横轴x 轴对称 坐标y x , 向右移动k 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 个单位 向左移动k 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 个单位关于原点0,0中心对称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而成的图形;分类:按边 按角: 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多边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而成的图形;对角线:多边形不相邻顶点的连线段;正多边形:各角都相等,各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180)2(n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三角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锐角三角形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式解集: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叫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a >b ,那么a ±c >b ±c . 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a >b , c >0,那么ac >bc .或 c b c a 〉 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a >b , c <0,那么ac <bc . 或 cb c a 〈 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取两个不等式的公共解集:1、同大取大;2、同小取小;3、大于小的小于大的取之间;4、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无解: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列表法;条形图;扇形图:全面调查:对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的调查;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样本:被抽取的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的抽样方法: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角形的判定:SSS 、SAS 、ASA 、AAS 、Rt △HL角的平分线:性质: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角的平分线上;第十二章 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能互相重合;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第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性质:1、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2、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线合一: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性质: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判定: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第十三章 实数算术平方根: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a x =2,那么这个正数x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 ,读作“根号a ”, a 叫做被开方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平方根二次方根: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1、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2、0的平方3、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立方根三次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用3a 表示,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3叫根指数1、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2、0的立方根是0;3、负数的立方根是0:{实数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数有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按小数分数{{{实数正有理数正无理数负有理数负无理数正实数负理数按大小分类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变量: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常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函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一个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表示函数的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一次函数:一般形式)0(≠+=k b kx y 正比列函数:0)0(≠≠=b k kx y 经过原点 图象:一条直线;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性质::x ,y ;k x ,y k 的增大而减小随时增大而增大随时00〈〉第十五 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单项式×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系数、相同字母×相同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用单项式去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多项式×多项式:用一个多项式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2222)(b ab a b a ++=+ 2222)(b ab a b a +-=-去括号: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括号后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括号后各项都要变号:因式分解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第十六 章分式分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式的基本性质:1、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2、①同分母: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再按同分母分式相加减进行运算;约分:根据分式的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简分式: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分子分母中的系数都是整数、分子分母中没有分式;通分:把不同分母分式的分母化相同;最简公分母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第十七章 反比列函数反比列函数:一般形式:)0(≠=k x k y图象:双曲线 性质:1、k >0时,;x ,y 、的增大而减小随三象限图象在第一2、k <0时,;x ,y 、的增大而减大随四象限图象在第二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勾股定理: 222,Rt c b a c ,b ,a =+∆那么斜边为中两直角边分别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三角形中,三边长222,,c b a c b a =+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十九章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判定定理判定: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性质: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叫矩形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义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叫菱形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ab :s 21=即判定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性质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性质1、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2、两条对角线相等判定1、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二十章数据的代表nn n w w w w x w x w x x ++++++= 212112:加权平均数权:数据的重要程度;n n w w w ;x x x ;n ,,,,,,2121 每个数据的权这组数据为这组数据的个数中位数: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1212x x x x x x n :s n 方差方差越大,数据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波动越小:标准差:⎥⎦⎤⎢⎣⎡-++-+-=---)()()(121x x x x x x n s n n x x x ;x ,,,21 这组数据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形如)0(≥a a 的式子;“”称为二次根号;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基本运算符号有: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最简二次根式:必须满足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不含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二次根式的加减: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的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 a c bx ax 为常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1、配方法;2、公式法;3、因式分解法: 第二十三章旋转旋转:把一个图形绕着平面某一个点转动一个角度;旋转中心、旋转心方向、旋转角旋转图形: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图形全等: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叫中心对称图形;也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对称中心.这时对应点也叫对称点;第二十四章圆圆:在一个平面内,线段绕它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圆心、半径弦: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半圆、等圆、等弧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缠绵民对的两条弧;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缠绵民对的两条弧;同圆或等圆中,弦、弧、圆心角、圆周角中,任意一个量相等,则另外三个量也相等;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动补;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P 表示点、d ”读作等价于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外⇔d=r ;点P 在圆外⇔d <r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反证法:由矛盾断定所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l 表示直线、d 表示这条直线到圆心的距离、r 表示半径 直线l 和圆相交⇔d <r ;直线l 和圆相切⇔d=r ;直线l 和圆相离⇔d >r圆的切线:经过半径外端、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长: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长;从圆外一点可以作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 线长相等,这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多边形内切圆:与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内切圆的圆心叫多边形的内心;圆与圆的位置关系:d 表示两圆心之间的距离、R 表示大圆半径、r 表示小圆半径、R >r外离⇔d >R+r外切⇔d=R+r相交⇔R-r <d <R+r内切⇔d=R-r内含⇔d >R-r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外接圆的圆心;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外接圆的半径;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 弧长: 180R n l π=l 表示弧长、n 表示圆心角、R 表示圆的半径 扇形面积:lR R n S 213602== π扇形圆锥侧面积:lR S π=圆锥侧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 n mP =列表法,树状图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用二次式表示的函数;一般形式解析式:)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 图象:抛物线 性质:a b ac a b x a y c bx ax y 44)2(222-++=++=化成 第二十七章相似相似图形:形状相同的图形;相似多边形:形状相同的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叫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SS 、SAS 、AA;相似三角形:相似比=边长比=周长比=对应边上的高或中线、角平分线的比 面积比=相似比的平方位似:两个多边形不且相似,而且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特殊的三角函数值: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投影: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上得到的影子;中心投影:由同一点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 锐角a三角函数 30° 60°45° sinA cosAtanA正投影: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投影;视图:从某一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象;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画三视图: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

初中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初中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初中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全(最新版)初中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第⼆版逻辑与命题1.仅凭实验、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的、不全⾯的,甚⾄是错误的。

2.判断某⼀件事情的句⼦叫做命题。

3.如果条件成⽴,那么结论成⽴,像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4.条件成⽴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结论不成⽴,像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5.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个命题的结论,⽽第⼀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其中⼀个命题称为另⼀个命题的逆命题。

数系及运算1.正数是⽐0⼤的数。

2.负数是⽐0⼩的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数轴上表⽰⼀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5.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个是另⼀个的相反数。

6.0的相反数是0。

7.两个正数,绝对值⼤的正数⼤;两个负数,绝对值⼤的负数反⽽⼩。

8.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的加数的符号,并⽤较⼤的绝对值减去较⼩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

⼀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9.有理数加法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10.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12.有理数乘法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分配率:a*(b+c)=a*b+a*c13.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14.有理数的乘⽅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乘⽅运算的结果叫幂。

15.16.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17.⼀个⼤于10的数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计数法。

人教版初中数学定理定义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定理定义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定理定义总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需要严谨推理的学科。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定理和定义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

本文将对人教版初中数学的定理和定义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示例。

1. 整数运算定理整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在整数的运算中,有一些重要的定理:(1)加法交换律:对于任意整数a和b,a + b = b + a。

例如:3 + 4 = 4 + 3。

(2)加法结合律:对于任意整数a、b和c,(a + b) + c = a + (b + c)。

例如:(2 + 3) + 4 = 2 + (3 + 4)。

(3)乘法交换律:对于任意整数a和b,a × b = b × a。

例如:3 × 4 = 4 × 3。

(4)乘法结合律:对于任意整数a、b和c,(a × b) × c = a × (b × c)。

例如:(2 × 3) × 4 = 2 × (3 × 4)。

2. 直角三角形定理直角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直角三角形的定理包括:(1)勾股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ABC,设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有a² + b² = c²。

例如:在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长度为5。

(2)正弦定理:对于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夹角分别为A、B、C,则有sinA/a = sinB/b = sinC/c。

例如:对于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4、5,其中∠A对应边长3,∠B对应边长4,∠C对应边长5。

(3)余弦定理:对于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夹角分别为A、B、C,则有c² = a² + b² - 2ab·cosC。

例如:在一个三角形中,边长分别为3、4、5,夹角C的余弦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

初中数学定义、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定义、定理(大全)

第一篇数与代数第一节数与式一、实数1.实数的分类: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 3, ,0.231,0.737373…, , 等;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 如:π, ,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等.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3.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数a的绝对值,记作∣a∣。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如:丨- _丨= ;丨3.14-π丨=π-3.14.4.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

5.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6.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如:407000=4.07×105,0.000043=4.3×10-5.7.大小比较: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数的乘方: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9.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a就叫做x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式)。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10.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1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12.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13.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14.平方根易错点:(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不分,如 64的平方根为士8,易丢掉-8,而求为64的算术平方根;(2)的平方根是士,误认为平方根为士 2,应知道=2.15.二次根式:(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二次根式.16.二次根式的化简:17.最简二次根式应满足的条件:(1)被开方数的因式是整式或整数;(2)被开方数中不含有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18.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19.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公式20..二次根式运算注意事项:(1)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防止:①该化简的没化简;②不该合并的合并;③化简不正确;④合并出错.(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常用乘法公式或除法公式来简化计算,运算结果一定写成最简二次根式或整式.21.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2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23.有理数乘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24.有理数除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25.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26.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为任意有理数)加法结合律:(a+ b)+c=a+(b+c)(a, b,c为任意有理数)二.代数式:(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初中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定理集锦

初中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定理集锦

把一个图形从一个位置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变换叫~
Ⅰ.~前后的一对对应点或Ⅱ
的两个图形全等;②~前后两图形中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⑤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性质⑥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对称中心;
性质⑦过平行四边形对称中心的任一直线与对边相交,两交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
~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非负;因为负数不能开平方.由算术根
商的算术平方根,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够开出的因式或因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形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就为~~实质就是合并其中的同类二次根式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有以下五个命题:②直线平分弦③直线垂直弦;④直线平分弦所对的劣弧;⑤直线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切线的性质和判定.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径外端点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过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这点到两切点间的线段长相等,这点与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且平分过切点的两条半径的夹角O ⇔内O (相交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
没有甜蜜的果实,你像蜜蜂一样劳作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定义、定理超级大全
1.1有理数 1.1.1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1.1.2有理数的分类: (1)分为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2)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而正有理数分为正整数和正分数;负有理数分为负整数和负分 数。 1.1.3数轴 1.1.3.1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1.1.3.2数轴的三要素:①原点②正方向③单位长度 1.1.3.3每个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1.1.4相反数 1.1.4.1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做互为相反数(注:0的相反数为0 1.1.4.2相反数的意义:离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1.4.3相反数的判别 (1)若 ,则 、 互为相反数 (2)若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且符号相反,则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1.5倒数 1.1.5.1倒数的定义:若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若ab=1 ,则 a、b互为倒数) 注:零没有倒数。 1.1.6绝对值 1.1.6.1绝对值的定义: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a的绝对值记作∣a∣) 1.1.6.2绝对值的性质:∣a∣≥0 1.1.7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1.7.1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1.1.7.2正数大于负数 1.1.7.3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这个数就大,绝对值小的这个数就小;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这个数 就小,绝对值小的这个数就大。 1.1.7.4作差法:两个有理数相减。若大于0,则被减数大;若等于0,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0,则 减数大。 1.1.7.5作商法:两个有理数相除(除数或分母不为0)。若大于1,则被除数大;若等于1,则两个 数相等;若小于1,则除数大。 1.1.8有理数的加法 1.1.8.1运算法则:①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 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 数相加等于0)③任何有理数加0仍等于这个数。 1.1.8.2加法交换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适用,即: a+b=b+a 1.1.8.3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仍然适用,即: a+(b+c)=(a+b)+c 1.1.9有理数的减法 1.1.9.1运算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1.9.2有理数减法—转化→有理数加法 1.1.10有理数的乘法 1.1.10.1运算法则:①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口诀:正正得正,负 负得正,正负的负,负正的负)②任何有理数乘0仍等于0③多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 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1.1.10.2乘法交换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适用,即 1.1.10.3乘法结合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适用,即
1.1.10.4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适用,即 1.1.11有理数的除法 1.1.11.1运算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除数不能为0,否则无意义) 1.1.11.2有理数除法—转化→有理数乘法 1.1.12有理数的乘方 1.1.12.1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求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1.1.12.2有理数乘方的表示方法: 个相同因数 相乘表示为 ,其中 称为底数, 称为指数,而乘方 的结果叫做幂,读作“ 的 次方”或“ 的 次幂”(当 =2时,读作 的平方,简称 方) 1.1.12.3运算规律:①正数于0(0次幂除外)④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0次幂除外) 1.1.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1.13.1运算顺序:①先算乘方(即:三级运算),再算乘除(即:二级运算),最后算加减(即: 一级运算)②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③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 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1.1.14科学记数法 1.1.14.1科学记数法的定义:把一个大于10的有理数记成 的形式(其中1≤ ≤10)叫做科学记数法。 1.1.15近似数 1.1.15.1近似数的定义:接近准确数而不等于准确数的数叫做这个准确数的近似数或近似值。 1.1.15.2求近似值的方法:①四舍五入法②收尾法(进一法)③去尾法。 1.1.15.3有效数字的定义:一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从左起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这一位数字 上的所有数字(包括其中的0)叫做这个近似值的有效数字。 1.2 实数 1.2.1平方根 1.2.1.1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 ,这个数就叫做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即 , 我们就说 是 的平方根。 1.2.1.2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如果 ( >0),则 的平方根 记作 ,“ ”读作“正负根号 ”,其中 读 作“二次根号”,2叫做根指数, 叫做被开方数。 1.2.1.3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只有一个, 就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1.2.1.4开平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就叫做开平方(开平方和平方互为逆运算)。 1.2.2算术平方根 1.2.2.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正数 有两个平方根,其中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 的算术平方根,记 作 ,读作“根号 ”。 1.2.2.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①具有双重非负性,即: ≥0, ≥0② =a( ≥0)③ =∣ ∣,当 ≥0 时, =∣ ∣= ;当 ≤0时, =∣ ∣=1.2.3立方根 1.2.3.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 ,这个数就叫做 的立方根(或叫做 的三次方根) 1.2.3.2立方根的表示方法:如果 ,则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 ,其中 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 1.2.3.3立方根的性质:①正数有一个立方根,仍为正数,负数有一个立方根,仍为负数,0的立方 根仍为0。② 1.2.3.4开立方的定义: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它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1.2.4无理数 1.2.4.1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1.2.4.2判断无理数的注意事项:①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如 是有理数,而不是无理数;② 无理数不一定是开方开不尽的数,如圆周率 1.2.5实数 1.2.5.1实数的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1.2.5.2实数的性质: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②实数a的相反数是-a,实数 的倒数是 ( ≠0) ③∣ ∣≥0,∣ ∣=∣- ∣④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幂的运算法则、乘法公式,在实数范围内同
2.2.2.8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 (注意事项:公 式中的 , 所代表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可以表示数字,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2.2.2.9完全平方公式:两个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 即: (注意事项:公式中的a,b所代表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可以表示数字,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 项式) 2.2.2.10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两数和(或差)乘以它们的平方和与它们积的差(或和),等于这 两个数的立方和(或立方差),即 2.2.2.11其他乘法公式: ① ② 2.2.3因式分解 2.2.3.1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单项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2.2.3.2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互为逆运算。 2.2.3.3公因式的定义:一个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2.3.4分解因式的方法:①提取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 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叫做提取公因式法。即: ②运用公式法:反 用乘法公式,可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常用的有: 和 )③分组分 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将 型的二次三项式分解为 。 2.3分式 2.3.1分式的概念 2.3.1.1分式的定义:A,B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 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3.1.2 有理式的定义:整式和分式的统称。 2.3.1.3 繁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分子或分母中含有分式,这样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2.3.1.4最简分式的定义:当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时候就叫做最简分式。 2.3.1.5约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就叫做约 分。 2.3.1.6通分的定义: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和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的过程叫做通分。 2.3.2分式的基本性质 2.3.2.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都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即 2.3.2.2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都不 变,即 2.3.3分式的运算 2.3.2.3 分式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即 ;异分母分式相 加减,先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按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即 . 2.3.2.4分式的乘除法计算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即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按分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3.2.5分式的混合运算:①先算乘方(即:三级运算),再算乘除(即:二级运算),最后算加减 (即:一级运算)②如果是同级运算,则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计算③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 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三、方程与方程组 3.1方程与方程组 3.1.1基本概念 3.1.1.1等式的定义: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1.1.2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②等式 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为等式。 3.1.1.3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1.1.4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
样适用 1.2.5.3两个实数的大小比较:①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②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③作商法:两个实数相除 (除数或分母不为0)。若大于1,则被除数大;若等于1,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1,则除数大。④ 作差法:两个有理数相减。若大于0,则被减数大;若等于0,则两个数相等;若小于0,则减数大。 1.2.6二次根式 1.2.6.1二次根式的定义:式子 ( ≥0)叫做二次根式。 1.2.6.2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① ( ≥0, ≥0)② ( ≥0, >0) 1.2.6.3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 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1.2.6.4分母有理化定义:在分母含有根式的式子中,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的过程叫做分母有理化。 1.2.6.5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应按顺序先做乘方运算,再做乘除运算,最后做加减运算;若有括号, 应按小、中、大括号的顺序进行运算。 二、代数式 2.1代数式 2.1.1代数式的定义:用运算符号把数或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2.1.2代数式的分类:代数式分为有理式和无理式,有理式又可以分为整式和分式,而整式又可以分 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2.1.3列代数式的定义:把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子表示出来, 就是列代数式。 2.1.4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2整式 2.2.1整式的概念 2.2.1.1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其 中,数字因式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2.1.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 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2.1.3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系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2.2.1.4降(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字母的指数从大(小)到小(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2.1.5整式的定义: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2.2.1.6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2.1.7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同类项合成一项的过程叫做合并同类项。 2.2.1.8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2.2.2整式的运算 2.2.2.1整式的加减法计算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2.2.2整式的乘除法计算法则: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m,n是正整数)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 ≠0, , 是 正整数, > )③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m,n是正整数)④积的乘方 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 是正整数)。 2.2.2.3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 单项式中只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在计算系数时,应先确定符号,再 计算绝对值,当系数为-1时,只须在结果的最前面写上“-”) 2.2.2.4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2.2.5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 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2.2.6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一般地,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 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2.2.7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 的积相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