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的价值取向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中西方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思维模式中西方文化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

中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环境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比如,西方文化下重视自由,鼓励个体主义,提倡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因此,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相对开放,重视建立独立的个人思维模式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中国文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平衡,重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情感沟通和关系维护。

二、时间观念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线性和客观性,认为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要尽可能充分利用时间来实现目标和价值。

西方文化下的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十分注重效率和速度,并对时间紧迫的事情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相反,中国文化注重时间的环状和循环性,认为时间不仅可以往前,也可以往后,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连续的,时间的长度和价值是相互联系的。

中国文化中的人们更多的是把时间看作是一种无法限制完全掌握的自然力量,以及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体现。

三、责任感和义务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对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体验。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追求和谐与互相帮助的社会性质,人们在生活中都承担着各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中国文化中还有许多大仁大义、舍小利、顾大局的代表行为,人们通过这些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出品。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强调自我实现和能力展示,个人主义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个体和社会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基于自愿的协议关系,人们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上比较轻松。

四、教育与文化价值观中西方文化所体现的教育和文化价值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且复杂的话题。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差异,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本文将会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和根源。

一、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和道德准则。

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差异非常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强调个体对集体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讲究“以德治国”和“以和为贵”。

而西方文化则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个人追求。

西方人普遍认为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不希望受到外界的任何限制,因此,他们追求的不是家庭和社会,而是“自我实现”。

二、对教育的看法中西方文化对教育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品德、道德和基本教育;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大学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不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培养出脾性温和、才情纯朴、聪明能干的人,他们被认为是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希望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有创新能力的人,他们被认为是成功的人。

三、家庭观念的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尊重家长、孝敬父母、多子多福、多忍多让等观念。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并不像中国那么重要,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等是家庭关系的基本概念。

西方人普遍认为婚姻是个人选择和决定的事情,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比家庭更重要。

四、对美的追求不同在美学领域,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追求与道德伦理是密切联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取信于道家、儒家思想,无论是诗、书、画、音乐都是用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的。

而西方文化中,美的概念更加广泛,表现在对个体的表达、自由和精神性等方面。

西方人普遍崇尚“自然主义”、“个人主义”、“浪漫主义”等意识形态,他们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更注重自我表达,更注重个性的展示和自由的体验。

作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

作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

作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作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符号,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

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有必要进行交流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一、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方,家庭观念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价值观差异在生活中的表现也表明,中方更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更注重个体权益。

二、沟通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更加注重隐晦的表达方式,善于运用比喻和暗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直接和坦率,注重明确和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差异在商务交流和文化交流中会导致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各方进行调节和理解。

三、时间观念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之间还存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

中方注重长远的发展和历史传承,重视过去和未来的联系。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当下和眼前的利益,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

这种差异在商务合作和项目实施中需要注意,避免因为时间观念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四、文化交流与融合尽管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但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推动世界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互相了解和欣赏对方的文化,从而消除误解和偏见。

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应尊重对方的差异和特点,积极寻找共同点,并进行有建设性的对话和合作。

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融合,才能实现世界文明的多样化与繁荣。

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沟通方式和时间观念等方面,但这并不妨碍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尊重差异,加强交流和学习,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互补与共同发展。

只有通过大力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发展的世界。

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验比较研究

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验比较研究

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验比较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除了语言的差异外,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经验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一、时间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最明显的一个差异是时间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且可测量的资源,因此追求高效的时间管理和事先的规划非常重要。

而在中华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无限的资源,不太注重追求高效率的事情,相对注重静心养神。

在权衡利弊时,中华文化中通常会优先考虑人情因素,而不是时间因素。

这种差异可能会在商业、教育和社交等方面带来影响。

例如,在商业上,西方人可能会期待快速高效的服务和交付时间,而中华文化中业务往来的延迟可能会让西方人感到不耐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双方可能需要进行妥善的交流和协调,以达成共识。

二、礼貌和尊重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和尊重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尊重和礼貌通常以谦虚的态度表现出来,例如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间接地提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

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是比较正面的行为。

这种差异在商业和社交中可能会带来各种问题。

在商业交易中,中华文化的商人可能会避免在交流过程中直接谈论其他公司或商人的成就和缺点,而是通过暗示方式进行交流。

这种情况可能会让西方商人感到困惑或者无聊。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避免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矛盾。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内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显著方面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追求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化。

在中华文化中,集体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追求社会和团队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差异在教育、政治和社会组织中显而易见。

在教育方面,西方学校鼓励学生追求个人自由和创造力,而中华文化的学校注重传统价值观和程序化思维。

浅谈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价值观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价值观差异

跃参 与进来 , 为学校 以及校园 网的建设 和发展提供有价值 的建议 和依据 。
3小 结 .
随着互联 网的发展 , 光纤网线 已进入高校学生宿舍 , 电脑也 已
每天访 问
每周访 问 数周访问 基本不访 问
4 3
4 9 6 2
4% 3
4 % 9 6 % 2 % -
J. 思想教 育研 究,00 4 . 2 1() 学习方法介绍栏 目、 专家 网上 学术论坛 、 考研 、 业信息发布 的力 [] 就 度; 再次 , 加强 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 康教育网站 的建设 , 为学 生 的坎 坷 、 就业 中的迷茫等方 面的疑难问题 ; 最后 , 校园 网的建设应 园网 , 充分反映学校 发展历史 、 学校 办学特色 、 校校风 学风 、 学 学
的本质特征 , 不要被外化的行为所迷 惑。
参考文建设水平的评价( 10) 一 0
校园网建设水平
很不错 比较好

人数
1 4 3 6
3 6 1 4
百分比( %)
1 % 4 3 % 6
3 % 6 1 % 4
[] 1 杨立 淮 , 百成.微博 ” 徐 “ 网络 生 态下 的高校 网络思 想政 治
关 键 词 : 化 差异 ; 值 观 ; 文 价 自然 观 ; 际 关 系 ; 私 人 隐 1引言 .
理论框架 中最有生命力 的定型因素之一 。 在中西跨 文化交际 中。 价 随着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 ,西方社会 的人和事物越 值观差异 可从 时间观 、 自然 、 人际关 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来越多地走进 了我 们的视野 , 国域 、 民族 、 跨 跨 跨文化 的经济 和社 会 交往与 日俱增 , 这对 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 。 但 我们所面对 的是 来 自陌生文化 的国家与我们迥然不 同的人 , 交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文化体系之一、虽然有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家庭观念、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时间观念和教育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对比,以展示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家庭观念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被视为高于家庭的利益,婚姻关系往往基于爱情和个人选择。

西方家庭鼓励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重视独立和自我实现。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和社会单位。

中国人强调家庭的尊重和责任,传统上,婚姻是由父母安排,重男轻女观念普遍存在。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对比。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主流观念之一,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个人追求幸福和独立的意愿。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将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的利益之上。

在中国,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和压力的限制。

时间观念也是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之处之一、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有限的资源,被广泛视为金钱,重视效率和准时。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无限资源,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强调弹性和灵活性。

教育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显著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自主性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被强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因此,在西方教育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教育更注重纪律和传统的知识传授。

学生被教育要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命令,遵守规则和习惯。

总结来说,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关注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关注社会关系和家庭价值观。

此外,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准时,而中国文化注重时间的灵活性和人际关系。

教育观念方面,西方文化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而中国文化更注重纪律和传统知识传授。

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对于增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1.价值主流。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

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

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

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2.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

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

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

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

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

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

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3.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

西方文化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即主张个人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个人行为与个人兴趣,勇于进取,珍视个人权利。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

个人主义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寻求自我表达,强调个人尊严,注重个人隐私,个人的权利不可剥夺;人的力量无限,崇尚竞争,适者生存。

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将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作为这一精神的概括,被赋予积极意义。

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的价值取向差异分析

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的价值取向差异分析

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的价值取向差异分析摘要:价值观是一种经过一定历史时间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理念,它可以对人类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等产生支配性的影响。

纵观世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宣扬的是“从恶到善”,而中国文化则坚持“从善到恶”;西方国家在人与自然方面讲究的是天人相分,而中国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主张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文化价值观主张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价值观却比较看重人与人的关系,以群体或群体取向为核心;西方文化着眼于未来,具备先进的未来取向,而中国文化看重过去,对于时间坚持的是过去取向。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时间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阐述:“每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

”社会不断进步,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开始出现一种来自于文化底层的理念,即价值观。

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道德教育、学校的规范教育、周围人的行为模范影响。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类的信念、思想、看法和行为产生支配作用。

对价值观本身而言,它是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情况下,价值观其实是在坚守自己主线的情况下,不断发生着各种细微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开始进入“地球村”的时代,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生着不同文化间的迁移和交流,并且日益频繁。

美国著名宗教学家休斯顿·史密斯曾经说过:“当史学家回顾我们所处的世纪时,可能最为记得的不是太空旅游或核能释放,而会是全世界人们第一次相互认真交往的时代。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来自各地的学者开始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数以万种的文化进行盖棺定论,他们研究各个种族间文化价值观的基础性问题: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人际关系取向和时间取向。

一中西方人性取向的差异无论是从道德角度还是文化角度出发,人类行为的判断都源于“人性的特征是什么?”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每个人所说出的回答的也就不尽相同。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一、价值观差异1.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差异文献中普遍认为,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幸福感;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关注社会和群体的和谐。

2.竟争与合作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竟争与合作的态度上也有不同。

西方文化鼓励竞争,注重个人的成功和成就;而中华文化更倾向于合作,强调和谐与团体利益的平衡。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1.直接与间接沟通方式的差异在沟通方式方面,中西方差异显著。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中华文化更倾向于间接沟通,注重面子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2.面子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面子文化方面同样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个人的面子是由个人的成就和能力决定的,而中国文化中,个人的面子与所属集体的声誉紧密相关。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1.短期与长期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时间取向上也有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有较强的短期取向,注重即时满足和效率;而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长期取向,强调打磨、维护关系,追求中长期的目标。

2.时间观念与控制、安排的差异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观念更注重对时间的控制和规范,更多地尊重个人的时间;而中国文化通常更灵活,注重人情因素,更加注重人际关系。

四、领导风格的差异1.个人权威与集体决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领导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领导通常具有较大的个人权威,决策更为集中;而中华文化中,领导更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智慧的发挥。

2.领导与部下关系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和开放的领导与部下关系,鼓励与部下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而中国文化中,领导与部下之间的关系通常更加封闭和尊敬。

这些差异的文献综述仅概述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国际业务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这些差异,并学会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

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在这个社会里,总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人们发现对方的做法和我们的迥异时,都会认为这是价值观不同造成的。

就像人们在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指责时总是喜欢说:这就是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呀。

我想这句话差不多每个人都听过。

一句可以解释一切疑问的话,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中西方在价值观上到底差别在哪儿?其实光举例也有一箩筐,今天的话就简单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阐述吧。

一、显与隐的差别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这就是显与隐的差别,西方人喜欢显露出来让别人知道,然后让别人肯定自己,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存在就是被感知,默默无闻从来不是他们的风格。

而中国人崇尚内敛含蓄,稍稍出头就会被认为狂傲不羁,谦虚,等待着自己做的事情或者才华被发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传统的中国人,真的很不适合生存。

二、环境适应和适应环境的差别龙这个意象中西方都有,可是代表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意思,从这里我们看出一个差别,就是改变我们去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让它来适应我们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下面:龙是什么?在中国人的眼里,龙是一种神物,当然政治在其中起了一个非常的作用,它拥有强大的法力,可以腾云驾雾,可以呼风唤雨。

对于这样的强势者,中国人选择膜拜它,希望它能够少做恶,多行善,希望龙能运用它的法力带来风调雨顺。

由此中国人将龙赋予了吉祥的含义,我们会说龙凤呈祥,会说龙马精神。

而西方人世界里的龙也是一个拥有法力的强势者,但充满了邪恶,只会利用能力干坏事,让人恐惧的东西。

由此就不难看出:同样的对于拥有法力的强势者,中国人选择“妥协”,寄希望于它能够为我所用;而西方人则是选择排斥,有时甚至是不能共存。

所以可以推断出中国人比西方人突出的一个特性:中国人更“现实”。

中国人喜欢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西方人则喜欢调整环境以适应自己,很多事情都映证了中国人的“现实”:比如中国人的友善包容,比如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比如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理论,比如中国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中西文化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主要方面。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受到高度重视。

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个人的行为往往要为家族、社会整体考虑。

二、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社会习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式和礼仪规范上。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注重直接、开放的沟通方式,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和个性化。

而在中国社会,人们更注重间接、委婉的沟通方式,重视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注重礼节和尊卑有序。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时间观念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侧重于时间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注重按时完成工作和约会。

而在中国社会,人们更强调时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重视人际关系和灵活性,对时间有着更为宽松的态度。

四、人际关系的差异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而在中国社会,人们更注重社会关系和人情味,重视亲友关系和社会网络,强调集体的荣誉和责任。

五、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主要宗教,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

而在中国社会,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追求内心的和谐。

六、教育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个人发展和实用性教育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中国社会,强调集体的荣誉和责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七、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和口味的刺激,常食用肉类和乳制品,注重饮食的健康和均衡。

而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质地和味道,食用大量的谷物、蔬菜和豆类,追求饮食的协调和养生的效果。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去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与融合之道。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中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煲汤炖菜,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烹饪和生吃食材。

在礼仪习惯方面,中国人讲究尊重长辈和传统,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或排斥。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非黑即白的。

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对待友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倡导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可以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团等方式,让中西方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吸收,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

【这篇文章旨在辅助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话题。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各自的优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沟通方式、饮食习惯和节日等。

一、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更为突出。

中国人更加关注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平衡,乐意为集体和家庭做出牺牲。

二、沟通方式差异中西方的沟通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展示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传统的沟通方式更加注重间接表达和含蓄。

人们会尽量避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暗示、比喻和隐约的方式传达信息。

三、饮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重视均衡和协调,强调五味的平衡和食物的烹饪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餐饮文化更加注重个人口味的满足和多样性。

西餐中强调每个食材的独立味道,允许食物更加原生态地展现自身的特点。

四、节日传统差异中西方的节日传统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在西方文化中,圣诞节是一个重要且庆祝程度最高的节日之一。

而在中国文化中,春节则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特殊的时刻。

此外,西方还拥有复活节、感恩节等一系列特色的节日,而中国则注重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

五、教育观念差异中西方教育观念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注重独立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被鼓励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中,重视基础教育和强调集体主义观念。

学生过多的时间投入于学习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一种提升社会地位和为家人争光的手段。

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讨,我们不但能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根源和特点,还可以更加宽容地看待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习俗。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我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如果说东方的文化是偏于精神的,则西方文化更偏于物质,这也是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巨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东方的历史文化似乎比西方长得多,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因此东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较比于西方人来说更多元。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东方大陆比较封闭,对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封闭土地上的人来说,封闭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变得狭小,而西方人则更善于向外探索,所以他们的世界观更为广阔。

我认为造成中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文化取向不同。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而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这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东西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很多方面上,东方人的价值观都极趋向于精神,而西方人趋向于物质。

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在到科学,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基础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

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这在一定程度也在诱导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君主已开始在思考,是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治国,这不仅是管理者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究,也是对其以另一种方式的诱导。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旨在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知性哲学,而是把人作为主要对象,以整合社会为目的,阐明人生精义为要旨的德性哲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doc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doc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这归根到底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导致的,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心态文化与行为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提要】“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伊格诺贝尔奖的目的正是西方鼓励各种有些并不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奇思妙想。

反观中国的科技奖励,多是经世致用,为现世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发明。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有不同的标准。

这归根到底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导致的,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心态文化与行为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一、综艺节目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中国奇葩说与美国艾伦脱口秀的异同《奇葩说》由马东主持,开播以来邀请到蔡康永、金星、罗振宇、张泉灵、高晓松担任导师。

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辩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备受争议的话题,通过辩论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思考。

《艾伦秀》是美国由CBS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热门脱口秀,主持人艾伦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受青睐,2003年9月3日首播,自开播以来,该节目结合了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已获得33个日间艾美奖,成就显著。

两档节目都以轻松幽默作为节目的特点。

下面从两档节目内容形式、主持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异同点的对比,从此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两档节目的相同点:1.内容形式。

从内容上艾伦脱口秀和奇葩说多选用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作为节目内容。

艾伦脱口秀邀请奥普拉?温弗瑞、贾斯汀和帕丽斯?希尔顿等名人。

《奇葩说》同样邀请在媒体领域比较有名的人物作为节目导师。

《艾伦脱口秀》和《奇葩说》每期的话题多是贴近生活,是当下热点,也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如“没钱要不要生孩子”“小朋友被欺负了是应该鼓励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伴侣的钱是不是我的钱”等,这些话题很容易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观众的真实生活以节目的方式呈现并进行探讨,给观众一种很近的感觉,能抓住观众的心。

探求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别

探求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别

探求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别中西文化的差异始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人际关系、文化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究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别,并谈谈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对于中西方的人际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在西方,人们重视个体自由、独立和自主性,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主张坦诚、直接且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这种风格被称为“直言不讳”,在由此产生的个人独立和社会多元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中,中方则更强调人际关系的互动和相互帮助。

在这种文化观念中,人际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重视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群体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在文化习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西方的人们对时间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时间是一种资源,通常被视为可节省和有效利用的,所以人们不喜欢浪费时间。

而在中方文化观念中,时间是相对的,因为它被认为是过程而不是一个资源。

当然,不同的文化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注重有机和健康,而西方的饮食习惯则更多地追求口味和营养成分的均衡。

再次,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流宗教之一,其价值观强调对神的信仰、敬畏和爱,强调诚实、宽容和尊重他人。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信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仁爱、孝道和和谐的重要性的概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这种价值观在许多领域都有体现,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政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中西方的道德规范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道德规范通常是建立在个体自由和人权的基础上,它们注重公正、平等和拥有自由选择权。

然而,在中方,道德规范更注重家族、社区和国家的榜样力量,因为这些力量可以帮助维持社会秩序和相对努力。

例如,在婚姻和孝道方面,中国有一种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家庭是幸福的基石,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和本文库一起看一看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否是个性的张扬,是现当代社会下个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不同定义。

在不同背景下,所形成的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判断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价值取向就是价值观的倾向性,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任何文化或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统治手段和不同的经济形势,都会导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1.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了,中国古代的人们开垦荒地,多数沿河流而居,方便他们农耕。

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人们渴望的是风调雨顺的生活,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形成的是"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缺少物物交换的贸易经济,即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促进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依旧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

最终形成的是,人们重实际求安稳的农业文化心态。

农耕文明中,对于自然的依赖性,造就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形成了对于掌握自然规律的崇拜感。

最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形成父系家长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信奉祖先,尊重长者,孝道文化,也因此而来。

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和"家天下"的思想统治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家国同构"、"君父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构架的最大特点。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二班年级09级姓名谢俊俊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浅谈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价值观念因其环境适应性、历史背景等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般来说,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的主要障碍。

一、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和思维方式。

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一)历史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

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

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

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受民族哲学基础支配,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比较含蓄和委婉,要让人经过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

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

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因此西方人的行为较外露而且逻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一)思维模式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分析

ÎÒÈ¥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分析一、郝思嘉与王熙凤体现着东西方爱情价值观的差异《乱世佳人》中郝思嘉接二连三的结婚,难以通过伦理道德来约束其爱情欲望。

妹妹的丈夫也好,朋友之爱也罢,都不会阻拦她的掠夺,以自我为中心的郝思嘉无所禁忌,与被封建礼教驯化下追逐名利的王熙凤有着天壤之别,王熙凤与丈夫贾琏由于是政治经济利益上的联姻,并不算是真爱,因此,她做每一件事都是经过利益的考量与计算的。

而郝思嘉对真爱的追求使得她一次又一次地追逐着艾希礼的脚步,心甘情愿地为其付出,从不考虑自我利益[4]。

贾琏与贾瑞狼狈为奸,勾搭尤二姐,引起了王熙凤的愤恨,因此,在贾琏让王熙凤替贾瑞找一些活计的时候,被王熙凤断然拒绝,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反对男权社会的抗争精神[5]。

王熙凤的思想里也存在着一些叛逆,与袭人、宝钗、黛玉不同,她自小就被家里当作男孩子来养,她与男人一样拥有着旺盛的精力与过人的勇气,她通过以权谋私掌管着整个大家族的事务,她坚强的性格是一切不幸的关键之处。

性格决定命运,人们从接受知识教育开始,便知道自己处于社会的某个地位,我国古代对女子的要求是“无才便是德”,女人的思想被严重禁锢。

而精明强干的凤姐,除却女训之类的书外,没有看过多少书籍,因此,即便凤姐比大多数人都要聪明能干,她丈夫朝三暮四,她也没有离开他,没能说走就走,这体现出其抗拒不了封建时代的思想禁锢。

人遇到生存问题的时候,话语权的强光湮灭,导致女性在追求爱情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上充满了困难与阻碍。

某种层面上来说,女性被封建主义压迫着,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早已在不断地挣扎中消失殆尽。

于是王熙凤只为自己利益,而郝思嘉经过了那么多变故后依然对爱人抱有幻想,在当时的环境下实属难能可贵[6]。

这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爱情价值观的差异。

二、郝思嘉与王熙凤体现着东西方金钱价值观差异一开始郝思嘉这位大小姐不知人间疾苦,后来社会动荡,家境变故,她开始下田地干一些“黑奴”才会做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的价值取向差异分析摘要:价值观是一种经过一定历史时间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理念,它可以对人类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等产生支配性的影响。

纵观世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宣扬的是“从恶到善”,而中国文化则坚持“从善到恶”;西方国家在人与自然方面讲究的是天人相分,而中国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主张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文化价值观主张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价值观却比较看重人与人的关系,以群体或群体取向为核心;西方文化着眼于未来,具备先进的未来取向,而中国文化看重过去,对于时间坚持的是过去取向。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时间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阐述:“每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

”社会不断进步,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开始出现一种来自于文化底层的理念,即价值观。

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道德教育、学校的规范教育、周围人的行为模范影响。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类的信念、思想、看法和行为产生支配作用。

对价值观本身而言,它是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情况下,价值观其实是在坚守自己主线的情况下,不断发生着各种细微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开始进入“地球村”的时代,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生着不同文化间的迁移和交流,并且日益频繁。

美国著名宗教学家休斯顿·史密斯曾经说过:“当史学家回顾我们所处的世纪时,可能最为记得的不是太空旅游或核能释放,而会是全世界人们第一次相互认真交往的时代。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来自各地的学者开始对各种价值观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数以万种的文化进行盖棺定论,他们研究各个种族间文化价值观的基础性问题: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人际关系取向和时间取向。

一中西方人性取向的差异无论是从道德角度还是文化角度出发,人类行为的判断都源于“人性的特征是什么?”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每个人所说出的回答的也就不尽相同。

美国作家维克托·弗兰克尔在《人生的真谛》中曾经说过:“人类只有两种,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于人性的讨论必须升级到善良和理性的层面。

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

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他们的人性取向继承了清教徒的“原罪说”,即“人之初,性本恶”。

《圣经》上曾经这样写道:上帝在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以后,本想让他们在伊甸园里面快乐的生活,但他们却没有遵守上帝的约定,被蛇引诱偷吃了“禁果”,上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让他们离开了伊甸园。

所以,西方文化中将人的诞生归为一种“罪恶”,人性的根源就有百分之五十是“善”,另外百分之五十是“恶”。

“善良”的一半就是上帝的象征,虽然西方人认为自己从出生开始就有“罪”,但是他们也相信只要自己主动改过自心,就可以自强自立,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信念。

既然他们内心深处有这样的思想,那么他们对人性的质疑就无可厚非了。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文化坚持的是“从善到恶”,因此,我们从古至今宣扬的都是“人之初,性本善。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到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都在宣扬儒家的性善论。

在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影响,其中有好有坏,部分人可能从善良走到邪恶,所以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想法,即平时必须将自省和修身行为放在心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完善自己的道德涵养,以此来维护善良本性。

二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取向的差异西方文化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天人相分”的观点,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一直都赞成天人合一,并且坚持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宇宙观。

中国人将人类列为自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道就是天道。

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评价中国文化为“以类和之,天人和一也”,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

中国人都讲究顺其自然,人们的生存都离不开自然的帮助。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觉得人与自然应该是分开的两个单独个体。

《圣经》的创世纪篇章中,就有这样的思想。

“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是想让他们成为自然的主人,主宰着世间万物。

”因此,在西方人的眼里,人类理所当然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利用和支配自然,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和要求。

对于自然的态度,中西方的建筑设计是最好的体现。

如中国苏州园林设计中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奇石真草等,建筑中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让居住的人们有回归自然的美好感觉。

而西方国家中,都市中最常见的一般都是高楼大厦,很少能发现大自然的景象,他们将自己的生活与大自然互相隔离,划分成界限分明的两个空间。

再如,绘画方面。

中国的山水画,通常将山川、湖泊、树木和花草等作为绘画的主角。

画中很少出现人,即使有也只是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而主要突出的主题是自然的和谐之美。

西方绘画则多以人物为主,如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等,这些作品中很少发现自然中的事物,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三中西文化中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人际关系取向主要由哲学思想和宗教根源决定。

中国,比较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群体的还是集体的,团结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如果将人伦、人情和人缘三位化成一个整体,便可以生成一个关系网,人就是这个网中的一个点,所以个人的价值要通过群体来体现。

所以说,人如果坚持自我,就会被孤立,没有了依存的靠山,就失去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支柱。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就宣扬了“仁”和“礼”的思想。

儒家思想说,做人就应该按照“仁”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要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将自己心无杂念地融入大家、融入社会,做到一荣俱荣,以和为贵的“无我境界”。

这种价值观从古都有,并且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可以以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为先,形成中华一家亲的凝聚精神。

这才养成了中华民族以国为民、舍生取义和天下为公的优秀民族精神。

而西方国家比较注重个人主义,赞扬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价值观。

所谓的个人主义,就是要让自己区别于其他人,认为我才是一切的中心。

所以他们更加注重自我目标的达成度,并且十分强调独立自我、独立思考和独立实现。

中国学者一般将西方文化归结为“重个人”的价值观。

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独立自我的价值取向就更加明显。

西方人的性格都十分独立,他们注重自我意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坚持自我意识,在外充分表现自己,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在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几百年中,西方人正是依靠自己崇尚自我的价值观,才可以发散思维,在科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为世界输送了一个又一个卓越的人才。

尤其是美国,他们将个人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的程度,仅次于它的是英国,因为英国的词典中以“自我”作为前缀的单词就有上百个。

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独立宣言》中将个人主义具体化,正如《独立宣言》所说,“上帝帮助自助者”;美国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也在《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出版了《国富论》,该书中首次将人本主义价值观用在了经济建设的指导工作中;林语堂在《励志人生》中也谈到了美国个人主义取向问题,他说:“你该牢记,你的出路就在你脚下。

在你认为出路是在别处或者别人身上的时,你是失败的……你的机会,你的成功就包裹在你的人格中,你的成功是在你的生命中……你的成功就是你的自我之演进,开展和表现。

”四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的时间取向差异关于时间,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曾说道:“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怎么利用的。

”因为文化的不同,所以在面对时间的态度上也大有不同。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史,所以我们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看重过去,对于时间我们坚持的是过去取向。

而西方人注重科技发展,勇于创先,所以对于时间他们坚持的是未来取向。

由于历史的沉淀,中国文化深受道家和儒家主张的影响,所以中国人看重回归自然、回归过去。

即使发展到现在,我们仍然愿意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中学的课本,会放入适量的古文;而进入高中以后,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重。

可以说,虽然社会已经发展到十分先进的地步,但中国人并没舍弃过去,而是将其铭刻心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又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通常有记日记的习惯,为的是保存过去的记忆;京剧始终都是中国的国粹等,中国人迷恋过去的心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找到痕迹。

而西方国家通常喜欢遗忘历史,憧憬未来。

他们善于将一些希望托付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价值观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为有了基督教所谓的“原罪说”的观念,他们才更觉得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拯救自己,才可以偿还自己的罪孽。

他们坚信,只要自我努力,就可以实现对未来的追求,得到应有的幸福和生活。

所以,他们比别人更相信现在比过去好,将来肯定要比现在还好。

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加注重时尚的元素,追捧前卫新鲜的事物,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行动方面,他们都不愿意落后于他人。

在时间的使用上,中西的差异也十分大。

中国人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管理时间。

此外,由于“愚公移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典故的熏陶,中国人多喜欢制定长期的时间计划,为自己的将来作长期的打算。

中国人希望夫妻能“白头偕老”、爱情能“海枯石烂”、友谊能“地久天长”、师徒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更愿意被时间支配,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是时间的奴隶,所以他们的台历通常以时分为单位进行区位性的划分,约会时要求自己必须准时,而工作则要按照时间表完成,等等。

例如,美国人在制定计划上经常有这样的作法:“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的时间。

我们会对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的活动进行周密的打算,制定时间安排表,并按照事情的重要性来对时间精打细算。

”甚至西方人从来不允许自己午休,因为他们要珍惜白天有限的时间为自己制造无限的财富。

如美国第一位心理哲学博士斯坦利·霍尔在《美国心理学》中所说:“在西方世界,几乎所有人都受着时间的铁腕控制。

其实,西方人的商业及社会生活甚至性生活都受着时间的操控。

时间完全地编织着西方人的生活网络……”五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取向大不相同,却各有利弊。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通讯及交通的不断完善,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中西方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各取所需,交融互补。

在中西文化价值观中,精华与糟粕是并存的,所以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应该学会自我判断,摒弃文化价值观中糟粕的部分,继承和发扬精华部分,以保证世界整体价值观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1] 金元浦:《美国政府的文化外交及其特点》,《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4期。

[2] 杨运忠:《“新帝国论”——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当代亚太》,2003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