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环境化学行为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砷与DOM的作用
砷(As)与溶解有机质(DOM)的络合,形成As-DOM 络合物是控制砷的形态、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 关键过程。
DOM 是指土壤中能够被水或稀盐水溶液浸提,并 能通过一定0.45μm 微孔滤膜的有机质,它是一类 包含多种化学性质各异的混合物.溶解性有机质 (DOM)是土壤溶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土 壤化学和生物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由表可知,它们大部 分存在于矿石以及其 衍生物中,在自然环 境下相对较少。一般 来说,含砷黄铁矿 [FeAsS]中含砷量最丰 富,而含砷黄铁矿以 及含砷硫化物的雄黄 [AsS]和雌黄[As2S3]往 往在地壳的高温条件 下形成。
毒砂( FeAsS) 雄黄(AsS) 雌黄(As2 S3 )
由于地下水的还原环境,砷从非游离状态转化为游 离状态,并在不同pH及Eh 条件下以As ( Ⅲ)和As( Ⅴ) 的无机形态存在于地下水中(图1) ,造成地下水的砷 污染.
砷与溶解性有机质的络合形式(两种机制)
砷通过配位体交换直接与溶解有机质结合形成 二合As~DOM络合物
通过金属桥(例如Fe)间接 与溶解性有机质联接形成 三合As—Fe—DOM络合物
As-DOM 络合物形成在砷环境化学上的意义
As—DOM络合物形成的直接后果可能是减少As在 固相上的吸附,而被滞留在溶解相或者更有可能 是在胶体相。从而增强As的移动性。
环境化学专题五
砷环境化学行为
提要
地下水砷污染形成机制 砷与DOM的作用
地下水砷污染形成机制
地下水砷污染是全球饮用水的主要威胁之一,目 前全世界有超过一亿人受砷污染地下水问题的困 扰。据2010年Fendorf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称,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一亿人存在着饮用砷污染地下 水问题,其中受高砷地下水影响的国家主要有美 国、德国、中国、印度、孟加拉、墨西哥等,而 南亚包括印度、孟加拉、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家是 地下水砷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硫化物氧化
含砷黄铁矿被氧化而释放出砷
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机 制
微生物作用引起了铁矿物 的还原溶解而导致吸附在 矿物上的砷进入水中,或者 认为砷直接作为电子受 体,As(Ⅴ)还原成移动性强的 As (Ⅲ)进入地下水,结果导 致固体矿物中砷的释放,从 而造成地下水的砷污染
Fe ( Ⅲ)和As( Ⅴ)的还原作用
固相吸附的减少,可能会导致砷从含水层沉积物 到地下水的释放从而造成地下水砷污染。
虽然能增强砷的移动性,但DOM的络合也可能会 限制砷的生物可利用性。
地下水砷污染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下水砷污染地区处在干旱、半干旱气候
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低洼、封闭的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断裂凹陷
地下水环境条件
形成机制
磷酸根与砷的竞争吸附机制
由于磷酸根( PO3-4 )和砷酸根(AsO3-4 )具有相似的 化学结构及解离常数,均可专性吸附在矿物表面,因此 当两种离子共存时,在金属氧化物表面发生竞争吸附。
Acharyya等人于1999年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指出, 孟加拉自上世纪60到90年代30年间,农田磷肥的使用 量增加了3倍,地下水砷污染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农田 磷肥的大量使用,形成上述竞争吸附作用,使部分砷 解吸附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砷污染.
氟离子、钒酸盐与钼酸盐也会与砷化物产生 竞争吸附
地下水中有机组分:甲酸、乙酸、柠檬酸、富 里酸以及腐殖酸等能促进地下水中金属元素的 迁移
一方面,某些元素可直接与有机酸官能团结 合而随有机酸在地下水中迁移;
另一方面,还有某些有机酸具有还原能力和 胶体性质,对砷的释放和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地下水含水介质的性质:岩性和颗粒大小 地下水径流条件:山区地下水含砷量低、平原
地区地下水含砷量高
地下水pH值:地下水砷的含量随pH值的增大而 增高
氧化还原环境:氧化还原环境决定着砷在地下 水中的存在形式和迁移能力
地下水中无机组分:
磷酸根、碳酸氢根、硅酸根以及硫酸根等均 会促使地下水中的砷含量升高;
铁砷还原反应对砷释放到水体中所起的相对作用,现 在普遍认为铁还原反应在控制水体中砷的迁移转化过程中 起主要作用.
有机碳的作用
易分解的有机碳作为能量来源促进了铁氧化物的还原 溶解,还原Fe ( Ⅲ)和As( Ⅴ)的微生物活性依赖于有机碳的供 应.
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在地下水砷污染形成机制、以及在砷的释放过 程中起着关键作用。Islam等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指出铁还 原菌在铁矿物还原及释放出As( 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
碳酸盐取代砷机制
地下水中的碳酸氢根会竞争矿物表面的吸附位 点,在矿物表面形成含碳酸盐的复合物,从而影响矿物 对砷的吸附.
2002年Appelo等在Environ Sci Technol上发表论文, 通过实验数据和表面络合模型计算得出碳酸根可能占 据水铁矿全部吸附位点的70% ,明显减少了砷在水铁矿 上的吸附. 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碳酸根对吸附态砷的取 代反应可能是地下水砷污染的一个重要机制。
As(Ⅴ)还原机制
地下水的厌氧环境可能会使吸附在铁氧化物表面
的As (Ⅴ)被还原为As(Ⅲ) ,在天然水体中性条件下, As (Ⅲ)吸附在铁氧化物表面上的能力要弱于As (Ⅴ) ,因此 As(Ⅲ)会从铁氧化物表面解吸附下来.
Tufano等于2008年在Environ. Sci. Technol上发表 论文,通过试验表明在中性条件下, As (Ⅲ) 在水铁矿、 针铁矿和赤铁矿上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75mol·kg-1、 0. 35 mol·kg-1和0. 11 mol·kg-1 , 而As (Ⅴ) 的最大吸附量 分别为1. 28 mol·kg-1、0.124mol·kg-1和0. 08 mol·kg-1. 虽 然As (Ⅲ)比As(Ⅴ)更容易吸附在这些铁矿物表面上,但 与As (Ⅴ)相比As(Ⅲ)更迅速更易于从这些矿物上解吸 附,可见As (Ⅲ)与铁矿物的成键要弱于As (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