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小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摘要:高州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高州文化。

本文通过对高州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高州人,理解高州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高州行政规划变迁历史由来风俗文化年例高州目前的行政规划高州市,位于粤西南部,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要冲,是广东省茂名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

2008年,高州市行政区域面积3276平方公里。

全市户籍人口426295户1676769人,比上年减1184人,男性891469人,女性785300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

高州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

汉族包含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及福佬民系,使用语言为粤语、客语(涯话)和闽南话(黎话),通用粤语。

其中客家民系大约有30万人,主要分布在高州东部和东南部、东北部的泗水、谢鸡、根子、分界、新垌、云潭、大坡、马贵、深镇等镇;福佬民系零星分布在与电白交界的几个镇和西部一些镇,基本上已融入广府民系。

高州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77万亩,耕地面积80万亩。

它包括了437个村委会,40个居民委员会,5770个村民小组,市人民政府驻潘州街道,邮编:525200。

区号:0668。

粤语拼音:Gouzeo xi,普通话拼音:Gaozhou shi。

它共辖23个镇,5个街道办,分别有:谢鸡镇、新垌镇、云潭镇、根子镇、分界镇、泗水镇、石鼓镇、镇江镇、沙田镇、荷塘镇、南塘镇、石板镇、荷花镇、潭头镇、东岸镇、大井镇、长坡镇、平山镇、深镇镇、古丁镇、马贵镇、大坡镇、曹江镇、潘州街道、山美街道、宝光街道、石仔岭街道、金山街道。

历史由来“高州”这个地名概由“高凉郡”演变而来。

一说高凉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的高凉岭而得名。

历史地理学论文

历史地理学论文

湖广填四川探究2014141492091 刘桐李引言——我来自四川乐山,听闻祖父辈的老人曾说过我们家族曾经不是四川人,而是在清朝时迁入四川的。

对此我略有一些兴趣,遂对这段历史有一探究竟的想法。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都在移民的行列之中。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

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

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

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

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

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

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

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

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

”《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的这次上书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决定进大规模移民。

但移民的人从哪里来呢?康熙皇帝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后,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但是,光是有政令,没有好处和优惠的话,怎么会有人原理千里迢迢的来到四川呢?于是,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优惠政策顺治六年(1649)朝廷颁布《垦荒令》,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颁布《垦荒劝惩则例》,明文规定奖励垦荒有功者,并把垦荒的多少与户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依据,康熙时进一步修改垦荒条例,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招徕流民开垦荒地。

地史学-结课小论文-历史大地构造-地大

地史学-结课小论文-历史大地构造-地大

对历史大地构造主要学说的回顾与思考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槽台说创建以来,历史上各种关于历史大地构造的学说相继提出。

本文通过对槽台说、地洼说、断块说、地槽-地台多旋回构造学说等多种学说的概述,旨在大体上回顾历史大地构造的发展历史。

文章最后结合当前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新发展情况,展望本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历史大地构造发展历史板块构造学说展望一、槽台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槽台学说是Charles Schuchert根据Hall and Dana的地槽理论,结合北美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提出地台概念后而逐步形成与发展1。

这一后来称为地槽的地区覆盖有大量厚层碎屑岩。

1841年,H. D. BOOERS 发现在阿帕拉契亚山东南部有碎屑岩物源区。

Hall于1859年提出这些沉积物聚集在大路边缘狭长的带状区域,随着巨厚沉积物的积累,随之褶皱成山。

Dana称其为地槽并由此发展出一套大陆增生的理论。

随着地质调查的深入,槽台说也在不断完善。

Schucher于1923年总结出槽台说基本观点:地台相对稳定,地槽是大陆的一部分,既不位于大洋边缘也不位于中间,地槽中的沉积物是陆源的并且多次抬升剥蚀和下降沉积。

槽台说最鲜明的特点是所研究的区域为大陆,并且强调地质现象源于地槽的垂直运动。

这一观点在包括北美和欧洲在内的很多地方得以证实2。

最近,有人也通过以蛇绿岩套为研究对象,将槽台说与大陆漂移说进行了对比3。

的确,槽台说的提出是有其背景的。

首先,19世纪末期,美国地质调查进入高潮,地质资料的积累逐渐增多。

其次,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阶段,由于力学、电磁学、基础化学等学科的较快发展,科学家掌握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和描述方法,将这套方法论引入地质学无疑会加速学科的发展。

再次,当时科学界对于山系的形成缺少统一的认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未受重视,造山理论呼之欲出。

这些都无疑促进了板块学说的发展。

虽然后来证明此理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无疑,它在传统历史大地构造学中依然有着重要地位,至今都在指导着我们去认识古地理面貌与古构造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开封市历史地理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 姓名:梁铁芹封市现隶属于河南省,北濒黄河,西依郑州,南同许昌、周口毗邻,东与商丘、山东接壤,是一座由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是六朝古都之一,而且还是七朝都会 ,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也在我们每个开封市民的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在古代社会,我市政区名称、地域范围不断调整变更,城市等级也是时升时降,期间经历了两千七百多年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直到1954年我市成为开封地区行署所在地,河南省辖市,政区名称、管辖范围才算基本上确定下来。
②《东京梦华》杜本礼、高宏照、暴拯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汉)《汉书·志》班固撰 颜师古注《地理八·陈留郡》卷28,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59页 ③ (汉)《史记》司马迁撰 赵志远、张鹏主编《秦始皇本纪》卷6卡是维吾尔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关于开封城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西周大一统时期,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所筑,但这只能作为一种传说对待①。春秋时,那时的开封被称为仪,是卫国的一个普通的小城邑,很不起眼,根本就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其中有正史记载的开封城出现在郑庄公(BC743—701)时代。此时,东周政权无力保持天下一统的局面,王室衰微,列国争霸,开封地处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郑庄公为开疆拓土,命令大臣郑邴在郑国东南筑成“仓城”(今古城村西北),为储粮藏粟之处,定名“启封”。现在的开封就是由仪邑、启封发展而来的。战国时,韩哀侯元年(BC376)韩国灭郑,启封属韩。而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避强大的秦国的压迫,在惠成王六年(BC364)把魏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筑大梁城,并于城郊开鸿沟(浚水),引浦田之水,故大梁亦称浚仪。“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②就是明确的记载。这是我市在五代以前唯一一次被定为国都的标志,由一般的县治城市忽然上升为魏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不为众人所知的小庙变成闻名遐迩的皇城,为大梁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开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的大梁城“北据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形势家饶”,城内商贾云集,络绎不绝,“除田宅外无空地,人民车马往来日夜不休”,出现了一百三十多年的短暂繁荣。此外,还形成了著名的大梁文化。可以这样说,大梁城在战国魏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五代以前开封发展的鼎盛时期。秦朝时,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③ 大梁城遭受了致命的破坏,战国魏为其发展所做的贡献几乎消逝殆尽,这是很让人遗憾痛惜的。魏国灭亡以后,秦一统天下,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封以败亡之城的身份被秦降为浚仪县,归三川郡中的砀郡管辖,再次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县治城市,由盛极一时的王畿重新回到最先的起点,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和荣耀,其落差是相当大的。而秦所立的浚仪县、启封县就是今日开封县的前身。西汉初,启封县为避汉景帝刘启讳,改称“开封县”,意谓“开拓封疆”,这就是开封名称的历史渊源。汉武帝时,浚仪由兖州陈留郡管辖,是一个州郡治城市,政治地位有所上升。“陈留郡,十七城。陈留、浚仪、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①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历史地理论文(共五篇)

历史地理论文(共五篇)

历史地理论文(共五篇)第一篇: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认识摘要:如果要对历史地理学下定义,那么蓝勇教授所著的《历史地理》(第二版)的导言的便明确了: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但如果你要明确历史地理学科的属性的话,这个就比较混乱了。

简单的来说,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其中对于历史地理学属于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的观点,其论据主要是:时空结合的理念和人地关系研究的切入点。

当然最终历史地理学是否成为独立的学科,还是取决于其研究成果等因素。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独立综合学科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在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通过史念海、谭其骧、侯仁之等大师学者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在全国高校的历史系的教学中,有些将历史地理作为了专业必修课,有些是专业选修课;而在一些高校的地理系也开设了历史地理课程。

一、历史地理学科属性的几种观点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学术界的争议都比较大,大概来说,主要有这样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在我国,由于在这一学科内以及其他从事该学科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历史学界,所以,从旧时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都有些学者把它看做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在苏联这种观点持续到70年代。

苏联许多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学者也赞同这一看法,伦纳德盖尔克就直接说历史地理学是纯粹属于历史领域。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

这一理论的到了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侯仁之、陈桥驿、马正林等几位先生的认同,以及欧美国家大多历史地理学者的认同。

赫纳特在1927年指出:就其考察方式来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

而且就西方《历史地理学》杂志的作者结构来看,核心作者均为地理学作者,表明西方学术界对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认同。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边缘学科。

历史与地理发展

历史与地理发展

历史与地理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地理这两个学科逐渐成为人们了解过去与把握现在的重要依据。

历史和地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塑造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面貌。

本文将以历史与地理发展为主题,探讨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历史对地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历史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告诉我们,在某一个地理环境下,人们是如何适应和利用资源的。

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变化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例如,古代人类在地理上选择建立文明的地方,往往是因为那里地理条件优越,比如临近河流、有利的气候等。

而历史上的一些灾难和冲突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自然资源和环境。

其次,地理对历史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不仅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还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例如,山区地形使得交通不便,导致山区人民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与平原地区有明显的区别。

地理条件的差异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结构的不同。

在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兴衰和战争都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的变化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灾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另外,历史和地理的发展也受到经济和科技的影响。

经济和科技进步改变了地理环境的利用方式,推动了历史和地理的发展。

经济活动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流动和迁徙,从而改变了地理条件下的人类聚居模式和社会结构。

科技的进步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信息,利用地理数据进行规划和决策。

比如现代卫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气候变化,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

综上所述,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学科,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历史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选择和决策,也向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域,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备受重视。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由河西走廊向南延伸到巴丹吉林戈壁和柴窝堡盆地交界,向北延伸到嘉峪关,东至秦岭山脉,西止康家湾盆地和治多盆地连接有两种说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因而河西走廊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南北连接的重要通道。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丝绸之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而建立起来的。

丝绸之路贯穿了西域和中国的文明,使得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从而对各自的文化有了深远的影响。

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在历史上,河西走廊还曾被多个民族统治。

战国时期,西域被匈奴、月氏、乌孙、大宛等游牧民族所占据,河西走廊成为了这些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

在之后的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汉、回等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不断有人丁兴旺,经济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始终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近代史上,河西走廊的地位更是备受重视。

在20世纪初,西北地区成为了军火、资金的重要进口地。

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工业和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的发展进程中,河西走廊也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通道,一直在推动着世界各地文明的互相交流,对当今的世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地位,从中寻求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河西走廊的地位与作用不仅仅是在历史上的连接东西方文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中亚、西亚、欧洲的重要通道。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类和⼈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供⼤家参考。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范⽂⼀: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英⽂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内容提要】回顾⼆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取得了较⼤学术成就。

近⼆⼗年,尤其是进⼊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变化。

【英⽂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 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然、⼈⽂地理现象以及⼈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一、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概述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就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到长江流域的楚汉文化,再到辽阔的西域和岭南地区,我国历史地理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成长与繁荣。

1. 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就在此兴起。

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长江流域:江南文化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开发较晚于黄河流域,但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已在此兴起。

秦统一六国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

汉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更加凸显,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柱。

3. 西域与岭南:多元文化的交融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而岭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的地区。

宋代以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地区。

二、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事件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吸引了各国学者前来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进一步推动了历史地理的演变。

2. 秦统一六国后的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这一制度为我国历史地理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使得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3. 汉代的丝绸之路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原与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沿线地区的城市兴起,如长安、洛阳、敦煌等,成为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节点。

4. 唐宋时期的江南经济发展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2)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2)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2)历史地貌过程研究以河流地貌、湖沼地貌、海岸地貌、沙漠与黄土地貌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突出,富有成果。

在历史河流地貌方面,研究较多的有长江、黄河、珠江、海河、塔里木河等③,其中尤以黄河最为深入,论著也枚不胜举。

如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④、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黄河水利史述要》⑤以及黄盛璋《论黄河河源问题》⑥和《再论黄河河源问题》⑦、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⑧、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和《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⑨、纽仲勋等《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⑩等,为现今黄河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在历史湖沼地貌方面,研究较为集中的有西北地区的居延海、罗布泊、青海湖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文安洼、七里海等,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云梦泽、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⑾。

通过数十年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在历史海岸线变迁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海平面迅速回升,海岸线大幅度向内陆推进,沿海地区因海面升高而广泛受到海侵的影响,全新世暖期和历史时期的中世纪暖期我国存在高海面,沿海地区受海面上升影响强烈⑿,为估计未来海平面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在沙漠与黄土地貌方面,侯仁之、史念海及其后的王守春、朱士光等分别在沙漠变迁与黄土地貌演变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⒀,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①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middot;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

②曾昭璇、曾宪珊:《历史地貌学浅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③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middot;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朱士光:《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张修桂:《十年来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透过地理看历史小论文

透过地理看历史小论文

透过地理看历史小论文
平时看历史,特别是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地点和我记忆中的地图对不上,其他那些历史书的地图,仿佛都是画给专业人士看的,我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形态,还是这种书,更适合普罗大众!这本书太逗了,半夜不禁笑出了声。

书中很多地方都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例如写武关道,写到现代建设的清晰路网没有掩盖“一山未尽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的艰险难行。

六百里商山路在晚唐之后经过大修增加了多条碥道,但是其主道西北到东南的走向自商末周初未曾变化。

照片中光线来源可知时间,远处平原可知南阳盆地位置,结合主路走向,与武关道特征十分契合。

还有穿越秦岭的道路一图最早见到是在马亲王多年前纽约的那次三国地理演讲。

他把中原大地划成个棋盘格用来直观讲解诸葛亮六出祁山路线。

说到六出祁山为何没有采用魏延主意杀出距离最短的子午道,马亲王对比了个中利害直言太过激进。

中央台最新纪录片《楚汉》分析暗渡陈仓战略部署时佐证了这一观点。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虽然偶有小瑕疵,这对于追求史实的人来说很重要,但对我来说却不,我喜欢看作者对历史脉络的分析胜过对真实性的关注。

比如,我更喜欢看作者说“荆州像布袋子所以易守难攻,所以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关中三面环山关口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周、秦、三国、唐都走了类似的发展道路”、“巫臣伍子胥南渡等事件成就了南京在南方的中心地位”等,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小白来说非常新鲜也非常好理解。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

《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历史地理大学论文

历史地理大学论文

浅探苏州历史地理1003401019 陆娟娟摘要:苏州,这座城市历史悠久,其悠久的历史地理似的我们想要去一探究竟。

此文通过搜集相关史料,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分析与整合,力求似的苏州的历史面貌能够以简洁真实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以体会这座古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魅力。

关键词:苏州历史沿革地理苏州处太湖平原,沿江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现在的苏州,是一个坐落在江苏境内的美丽城市,地图板块如图所示。

苏州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建城史逾2500年。

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长期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几度成为政治中心,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汉末江东孙氏政权和元末张士诚政权等多个地方政权的都城。

其历史悠久,娓娓道来,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一、苏州历史简介苏州古时称吴。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

于是,这座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

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吴为治所。

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苏州被称作吴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为江南道治所。

苏州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而得名。

唐玄宗开元之后,道成为真正的行政区之后,为江南东道治所(首府)。

从此苏州名称被作为通称。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

元末,张士诚取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

明嘉靖年间,苏州府出现,为应天巡抚驻地,直隶南京,属中书省。

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

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

解放后为苏州市。

这就是苏州市的历史沿革。

从吴,吴县,吴郡,吴州到最后的苏州市,不仅体现了苏后市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政区沿革。

中国地理历史论文

中国地理历史论文

美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概要:美国依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科技手段,成为了当今世界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本文通过对美国农业地理条件的分析,和对美国农业特点的综述,详尽的展示了美国大国成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原因和特点,最后从美国成功的背后得到我国应该去学习的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我国最终也可以成为农业的大国。

关键词:美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法律产业化商品化农业现代化宏观调控区域化一体化保护体系交通目录:美国农业地理特点 (1)美国农业的特点 (2)启示 (3)参考文献 (3)纵观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最发达的当属美国。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

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 %以上,因此农村就更显得地广人稀。

美国的务农人口在1870年开始以后,逐年下降。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土为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佛罗里达南端属热带气候,阿拉斯加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夏威夷则是热带海洋性气候。

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

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2000年美国农业用地为4.183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 %,为1.79亿公顷,人均为0.62公顷。

美国还有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

美国农业也有些不利的条件,如山脉多是南北走向,北方的寒流可以长驱直入,影响南部地区作物的生长。

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美国靠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以农立国”的传统和完备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使得美国农业可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美国依靠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在国内大力发展农业,使得美国拥有今天傲然的成绩。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条件。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影响。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

《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

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

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

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1]。

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康观发公共管理学院7102113011 公共关系学131班摘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

客家文化是由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所带的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论文分析论述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聚落形态、建筑型制、类型特征、空间特性等因素,指出赣南客家民居及其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并表明赣南客家传统民居不但在居住模式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客家建筑“聚居”的社会形态内涵,同时也揭示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文化是在客家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中形成的。

论文介绍了赣南客家聚居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民俗文化背景,分析了聚落构成的自然形态要素与社会形态要素,指出赣南客家聚落的基本形态结构—团聚型的特征,认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单体本身也是一个微型的聚落系统。

总结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文化,建筑第一章背景与研究问题一、背景客家是我国汉族民系中特征明显、个性突出的一个民系。

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心理结构、语言文化与生活习俗。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北地区,即人们通常说的客家大本营,全国33个纯客家县均位于此。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客家民系逐渐由一个留难、迁徙的群体演变成一个目前遍布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一亿成员的庞大民系。

客家民系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从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以不同形态的客家先民迁入大本营地区(赣南、闽西、粤北)为基本前提的。

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移运动,至明代中叶客家民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系。

客家先民在其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一方面在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的同时,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固有文化,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创造新经验,历经磨难,终于培育出一种新的文化—客家文化。

法国地理发展历史论文

法国地理发展历史论文

法国地理发展历史论文法国地理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法国地处欧洲西部,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东部与意大利相邻,南部与西班牙及地中海为界,西北濒临大西洋。

这样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法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

在早期,法国被称为“高卢”,是凯尔特民族的居住地。

公元前3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这片土地,使得法国开始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

罗马时期的建筑和城市布局,至今仍然在法国各地留下了痕迹。

中世纪时期,法国分裂成多个封建领主的领地,各个领主争夺土地和权力,导致了长期的内战。

直到14世纪,法国开始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由于它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成为了当时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

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时期,法国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在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而工业革命则让法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纺织、矿业和机械制造方面。

现代的法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拥有发达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法国地理发展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从古代文明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国家。

法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一直稳固不变。

在现代,法国的地理发展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

作为欧洲联盟的重要成员国,法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与其他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这种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法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成为了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国际大国。

同时,法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法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环保科技等方面,法国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法国的地理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法国的一些地区面临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历史中的大地理

历史中的大地理

历史中的大地理
在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不仅关乎自然景观,更与人类文明的兴衰紧密相连。

以下是一篇关于“历史中的大地理”的简短作文。

---
**历史中的大地理**
地理,这个词汇在历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它既是自然赋予的地貌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

从古至今,地理一直是塑造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

在古代,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例如,尼罗河的肥沃河谷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与长江的灌溉系统支撑了中华文明的繁荣。

这些河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从而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中世纪时期,地理依然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文化和商品的交流,同时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

然而,地理的障碍,如山脉和沙漠,也成为战争和贸易的天然屏障,影响了国家间的互动。

进入现代,地理对历史的影响并未减弱。

工业革命后,资源的分布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

例如,石油的发现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地位,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竞争。

此外,全球化使得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

总之,历史中的大地理不仅是自然现象的体现,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它见证了文明的兴衰,也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
这篇作文简要概述了地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现代全球化的影响,展现了地理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2)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论文(2)
历史文献资料如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气候变化研究组及其合作伙伴从古代文献经史子集明清方志清民档案报纸及其相关文献中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时期环境变化资料中国气象科学院从各朝史书及方志中收集整理的中国3000年气候记录总集以及各省市区气候及其相关研究部门整理与编辑的自然灾害史料卜凯主编的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亩地田赋统计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黄河中游地区历史上的大水和大早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721班2010172143 唐洁敏
论“扬州”这一名称的演变
内容摘要:“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1]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之地划为九州,扬州即为其一。

扬州之名由来已久可见一斑,但古时候的扬州其所涵盖的区域较今天的扬州要广泛得多。

两者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上的概念上都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关键词:扬州、名称、联系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扬州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位于江苏省中部,大约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东与盐城市相连;南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安徽省的滁州市交界;北部则与淮安市毗邻。

总面积达6591.21 平方千米。

①扬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城,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

历史上关于扬州的记载可谓多不胜数。

很多人甚至会把古书典籍上所记载的有关扬州都以为是今天的扬州。

实际上,六朝以前的扬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扬州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概念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下面笔者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古之扬州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为今天的扬州的。

“扬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是在《尚书.禹贡》一文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

据其记载,禹在治水的时候,曾根据各地土地的肥瘠、出产的多寡把天下分为九州,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其中对扬州的描述是“淮海唯扬州”。

为什么会命名为“扬州”?古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一说是因为扬州“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而据清代学者王念孙考证,扬州本来应当写作“杨州”,即杨柳的“杨”。

因为这一带地势卑湿,非常适宜于杨柳生长,自古以来栽种的杨柳较其他地方为多,故有“绿杨城郭”的美誉。

《禹贡》里所说的扬州范围非常之广,大约包括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的一部分。

在古籍中提到“九州”的除了《禹贡》外还有《尔雅.释地》和《周礼.职方》不过这两者对九州描述有些许不一样,《释地》中多出了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

《职方》中则多了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州名和地名如何不同,扬州始终都是“九州”之一。

由此可见,“扬州”这一名称历史之久远。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部刺史,分别为扬州、交趾、并州、青州、荆州、幽州、徐州、并州、朔方、益州、梁州、豫州和冀州。

当时,扬州的辖区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水、河南部分地区。

而今天的扬州则属于徐州的一部分,称为广陵。

之后,随着政治上的变更,后西汉至东汉,刺史部的性质开始渐渐有了改变,由监察机构变为郡之上的一级军政机构,刺史也改称为州牧(后又改回刺史)也有了固定的治所。

东汉时,扬州的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后又相继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和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也各置有扬州,但两者的辖区范围是有很大不同的。

魏的治所仍在寿春,辖区为淮南、庐江两部分,相当于今天安徽的南部;而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辖有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浙江、福建的大部分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灭亡后,两处扬
①此处参考了百度文科/subview/5257/5416338.htm?fr=aladdin中关于扬州市的介绍
州合二为一,治所在建邺(建业之改名后又改为建康)。

辖地略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江苏、安徽南部一带。

东晋南渡后,又再次把建邺作为都城,“扬州,元帝渡江历江左,扬州常理建业。

”[2]这样子一来,都城与扬州治所就同属一地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整个南北朝时期,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扬州在当时则属于南兖州的辖区之一。

总的来说,六朝以前的各种史书典籍上所提到的扬州,均不是今天的扬州。

今天的扬州,在春秋时称为邗,是属于周代的一个方国。

公元前486年被吴所灭,地属吴。

《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3]所谓“城邗”,就是在邗地筑城。

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扬州建城的最早记载。

“邗”是地名,吴王夫差既筑城,便有“邗城”之名;所挖“沟通江淮”的邗沟,后人也称之为“邗江”。

这就是今天扬州市邗江区的区名来由。

后吴国被越国所灭,越国在公元前319年,又被楚国所灭,现在的扬州一带在战国时属于楚国。

楚怀王在邗城旧址上“城广陵”[4]因蜀冈是一片丘陵地带,故取名“广陵”,邗城自此改名为广陵。

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

西汉时,广陵改为江都国,汉至西晋为广陵郡,东晋分广陵郡为海陵郡、山阳郡,刘宋改南兖州,北齐改东广州,北周改吴州。

一直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

今之扬州才和“扬州”这个名称扯上了关系,但不能说享有了扬州的专名。

因为在隋炀帝大业初年又再次改扬州为江都郡,下辖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等十六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而原来的江都郡则改为兖州,并设置了东南道行台。

“七年,改兖州为邗州,九年……改邗州为扬州,置大都督府,督扬。

”[5]及至此时,今扬州才真正是享有了“扬州”的专名。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本<左传·襄公四年>[M],中华书局.1980年
[2]《太平寰宇记》[M]卷一百二十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
[3]《十三经注疏》[M]本<左传·哀公九年>,中华书局.1980年
[4]《史记—六国年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旧唐书》[M]卷四十<地理志>,中华书局.201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