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一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精品原创】走向世界_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_毛曦
2013年第1期No.1,2013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26期Sum No.226 走向世界:对于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毛 曦摘 要: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学科问题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专题研究和相关工具图书的编著等方面,译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随着学科调整,原历史学中的历史地理学被归入到中国史一级学科之下,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继续开展学科问题研究,参与全球历史地理整体研究,开展跨国家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外历史地理比较研究,以及世界历史地理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建议在世界史学科下设世界历史地理二级学科,强化地理学中的世界历史地理研究。
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应积极做好学科建设,多学科参与,不断扩展研究领域。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世界历史地理;世界史;世界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直至今天,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
[1]从理论上讲,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也应是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历史地理学。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业已取得非凡成就,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开展非常有限,仍属极其薄弱的学术领域。
不言而喻,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推进不仅对于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乃至中国学术的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积极参与全球国际事务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在历史学一级学科已做出调整的新的情况下,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做出响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不揣谫陋,在梳理总结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就世界历史地理的学科问题及专业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出粗浅看法,以做引玉之砖。
一、从周边到全球:中国世界历史地理研究的渊源与现状“世界历史地理”,亦称“域外历史地理”或“外国历史地理”。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2)推荐文章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热度:中国古代100件历史大事件热度:优秀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热度:关于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热度:关于蒙古历史演变介绍热度: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论文篇二浅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我国政治体制发展比较久远,有着一定的历史,制度比较健全,有着丰富的经验,有较为深刻的影响,都是世界其他民族以及国家不能相比较的。
本文主要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古代政治体制;历史;发展过程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产物,增加了古代君王的个人实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君主专制体制还称为君主转正以及君王专制,是一种政府形式以及政治体制,君王统治者有着领导国家以及百姓的全部权力,但是却缺少法定的顺序以及法律约束君王怎样支配权力,君王专制是古代一种政治体制。
主要宝库袄以下几个方面:一、皇帝制度的确立基本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为尊。
取消了周朝时期分封制使得各诸侯存在着较多的自主权,皇位世袭制度是皇帝体制的一个重点问题,它关系到王朝的发展和安稳以及皇权的传递。
君主专制体制是主旨,也就是君王是封建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以及主宰。
君王指挥以及掌握着国家全部机器的运作。
二、中央官僚体制的形成中央官僚体制开始于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汉初期丞相权力大地位高,在汉武帝时期削弱丞相的权力,频繁罢免丞相,选拔低职位的人才参加中枢决策组成的“外朝”、“中朝”;唐朝时期发展成三省六部制;宋代建立“参知政事”用来削弱丞相权力;隋唐时代的中央官僚体制有着大发展,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又有着重大的改革,这一切都和君君王加强自身的权利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央官僚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缓和改相权以及君权相互间的矛盾。
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总的来讲,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经过就是中央集权在逐渐增加的经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英文标题】WUHong-qi,Shan某iNormalUniverity,某ian710062,ChinaThehitory,preentituationandtrendof development oftudyonChineehitoricalgeography【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ehitoricalgeography/tageofdevelopment/preentituationofr eearch/trendof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
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
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
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历史地理第五辑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渎谭其麋《长水集》竟剑雄{长水集〉将出版了。
这本论文集汇集了谭其釀先生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八一年这五十年间撰写'的主要学术论文六十四篇,约七十万字,是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史研究I丰硕成果的结晶。
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编,他的论文集的出版无疑也是历史地理学界矗一件盛事,对我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一九八O年开始,笔者曾协助谭先生做了一些论文集的汇集校订工作。
这几年来,作为他的学生及助手,有机会就校订和研读中的疑问随时向先生求教,因此了解了先生一些论文撰写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先生一些没有写入论文的想法。
在《长水集》出版之前,谨作为学习的札记就正于历史地理学界各位专家、前辈、学长。
自知才力驾钝,非敢谓阐幽发微,但能摭零拾遗,亦于愿足矣。
《长水集》分上、下两册,分别为解放前后的著作,篇帳大致相同。
上、下册都按文章内容分类编排,同一类中则或据时间,或按内容,目的都在便于读者使用。
上册第一组共十五篇文章,内容都是疆域政区地理,也即传统的沿草地理。
我国历来的史学家大多注重沿革地理,尤其是乾嘉时的学者,几乎都是沿革地理专家,著述甚富。
历代疆域政区中的重大问题,没有被论及的已经不多了。
所以对清代以后的学者来说,沿革地理虽然也还是一门显学,但要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要形成一家之言却并非易事。
因为这不仅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淘金,收集到相当数量正确、适用的资料,进行缜密的考据,更帚要有敢于破除前人成说的勇气,对史料和前人的论著加以科学的分析鉴别,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结论。
谭先生从小喜爱地理,在大学时就对地理沿革有浓厚的兴趣,一般同学认为枯燥无味的正史地理志,他已认真读过。
所以他在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事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时,就巳经对沿革地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僻决了厉来学者所没有解决的难题。
《讨论两汉州制致顾颉刚先生书》是本书中最早写成的论文,尽管过了四十年才正式发表。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
历史论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域,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备受重视。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由河西走廊向南延伸到巴丹吉林戈壁和柴窝堡盆地交界,向北延伸到嘉峪关,东至秦岭山脉,西止康家湾盆地和治多盆地连接有两种说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因而河西走廊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南北连接的重要通道。
从古至今,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丝绸之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而建立起来的。
丝绸之路贯穿了西域和中国的文明,使得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从而对各自的文化有了深远的影响。
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在历史上,河西走廊还曾被多个民族统治。
战国时期,西域被匈奴、月氏、乌孙、大宛等游牧民族所占据,河西走廊成为了这些游牧民族的活动地区。
在之后的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汉、回等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不断有人丁兴旺,经济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始终扮演着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近代史上,河西走廊的地位更是备受重视。
在20世纪初,西北地区成为了军火、资金的重要进口地。
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工业和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的发展进程中,河西走廊也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通道,一直在推动着世界各地文明的互相交流,对当今的世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重视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地位,从中寻求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河西走廊的地位与作用不仅仅是在历史上的连接东西方文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西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中亚、西亚、欧洲的重要通道。
历史地理论文
湛江行政规划变迁及其风俗文化摘要:湛江是一个富有独特风俗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一代代优秀而又有特色的后代,同时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湛江文化。
本文通过对湛江的历史由来及其行政规划变迁的介绍,使更多人了解湛江人,理解湛江独特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湛江行政规划变迁历史由来风俗文化年例方言湛江目前的行政规划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坐落在雷州半岛,处在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
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还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在亚太经济圈中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全市土地总面积13225平方公里(2009年),户籍总人口763,1426人,是广东人口第二大市。
它管理的辖区包含雷州市、吴川市、廉江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
湛江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是近来工作、结婚从外地迁来的。
汉族主要包含有广府民系、钦廉民系及高阳民系,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
历史由来【市名由来】湛江地区旧称“广州湾”。
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
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夏商至明清时期】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
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中国近代史论文—旅顺 一座不该忘却的城
成绩:论文题目:旅顺——一座不该忘却的城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教师:***院系:日本语学院年级、班:2016级5班学号:***************旅顺——一座不该忘却的城旅顺口作为一座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城,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则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近代列强开始扩张争霸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尤为日俄两国虎视眈眈的重要对象。
在我看来五十年的颠沛流离,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使得这位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这段饱含屈辱、历尽苦难的历史,更加展现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并领导着伟大人民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不屈抗争。
这座城正如万忠墓前所题写的那样,是一座骇人听闻的城、一座尸积如山的城、一座鲜血凝固的城、一座殊死抗争的城。
但我更想在后面加上一句,那就是——一座不能也不该忘却的城。
“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
”这句话对于国人来说也许耳熟能详、并不陌生,我也完全赞同这句话对于旅顺口在中国近代史所拥有地位与分量的完美诠释。
确实,旅顺口地区凭借其刻有岁月痕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及大量的文物古迹无不展现出其与中国近代史如同命运共同体一般的紧密相连、无法切割断绝的必然联系。
然而些许遗憾的是,我认为旅顺口并未像其他同样遭受侵略者剥削压迫的代表城市不断清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当今的国人同胞在吟唱《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的同时,鲜少有人知道其实闻一多也为孪生的兄弟——旅顺与大连发出“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蹋,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这样属于自己的声音。
我们开始每年在12月13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为遇难者默哀的同时,又有谁知甲午战争中日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旅顺后,对城内进行的四天三夜死难者估计在两万人左右的大屠杀。
列强的罪恶为这座本来浪漫自由的城市增添无尽的苦难和无限的悲凉,已无力回天、积贫积弱的中国与这片已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地所遭受的厄运令人不禁为那段历史扼腕叹息。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康观发公共管理学院7102113011 公共关系学131班摘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
客家文化是由中原南迁的汉民族所带的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是客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论文分析论述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聚落形态、建筑型制、类型特征、空间特性等因素,指出赣南客家民居及其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并表明赣南客家传统民居不但在居住模式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客家建筑“聚居”的社会形态内涵,同时也揭示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文化是在客家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中形成的。
论文介绍了赣南客家聚居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民俗文化背景,分析了聚落构成的自然形态要素与社会形态要素,指出赣南客家聚落的基本形态结构—团聚型的特征,认为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单体本身也是一个微型的聚落系统。
总结了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文化,建筑第一章背景与研究问题一、背景客家是我国汉族民系中特征明显、个性突出的一个民系。
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心理结构、语言文化与生活习俗。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南、闽西、粤北地区,即人们通常说的客家大本营,全国33个纯客家县均位于此。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客家民系逐渐由一个留难、迁徙的群体演变成一个目前遍布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一亿成员的庞大民系。
客家民系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系。
客家民系的形成,从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以不同形态的客家先民迁入大本营地区(赣南、闽西、粤北)为基本前提的。
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移运动,至明代中叶客家民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系。
客家先民在其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一方面在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的同时,竭力保持和发扬中原固有文化,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创造新经验,历经磨难,终于培育出一种新的文化—客家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2)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2)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篇二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重视历史的传统,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殷商至满清,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史官记载了历朝帝王及当时社会的史实;甚至下至社会多个层面,均重视历史的记载与评论。
中国古代之所以重视历史,盖因帝王的“君权神授”与敬畏天帝使然;但帝王中也有窥视本朝史官记载历史的例子,如唐太宗。
孔子则开创了历史服从于政治的先河。
纵观历史,新建立的朝代均将为前朝修史作为国家政治的大事,足见历史影响社会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历史传统君权神授历史服从政治修史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上海:200433)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量人口因饥饿而死亡。
国家主席刘少奇得知后忧心忡忡地说:“饿死人的事,是要写进历史的呀!”“”高潮时,刘少奇被打成“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国的赫鲁晓夫”,被剥夺了一切权利。
绝望之际,他说过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为什么刘少奇在国家和人生的重要关头都想到了历史,都对历史表现出敬畏呢?其实,这是中国古代保留下来的传统。
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像中国这样重视历史的国家绝无仅有。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程度的问题。
要说历史悠久,中国不如埃及、巴比伦;就是记录历史的主要手段――文字,中国也不拥有最早的发明权。
但是古代中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仅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也出乎今天大多数人的想象。
一根据甲骨文的卜辞判断,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有不同类型的“史”,他们显然有不同的分工,负责记录或保管不同的内容。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数以百千计的大小诸侯国,都设有专职的史官。
从秦朝开始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史官和负责收藏保管史料的机构是中央政府必不可少的建置。
为了传承历史,保存书面以外的记忆,保证史官的素质,史官往往家传世袭,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与他父亲司马谈就是两代史官,《史记》也是父子两代的积累。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论文
利用地理知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在以后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地理知识历史教学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题中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题目出现已经屡见不鲜。
比如,2011年高考四川历史卷的第12题、全国高考文综卷的第39题、山东卷的第29题、重庆卷的第19题、浙江卷的第13题、福建卷的14题、2012年的江苏卷第9题和第24题c小题的第3小题等都涉及到了史地相结合的题目。
所谓史地不分家,历史和地理相互联系,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离不开环境。
所以我们要由原来的闭塞独立的传统历史教学走向开放的现代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这也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在平时的讲课当中注意利用适当的地理知识贯穿历史教学,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全方位的人才。
一、利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的养成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学习的直接动力。
但是历史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既久远又抽象,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即使学,也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
在高一的学生调查中,为了考试,在考试前突击的人占了大多数。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相关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许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讲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照地图册,说出三大战役的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最先打响,采用的战术是关门打狗。
门是哪个门呢?具体指哪个城市呢?对照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是锦州。
这样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以解放全东北。
接着是淮海战役,“淮”指的是淮河,淮海战役的中心在徐州,对照地图我们还可以看出战场还涉及安徽的双堆集、河南的陈官庄等。
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辛德勇史念海先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适值先生八十八岁华诞,我因有幸入室受教,成为先生指导的首批博士,特撰写本文,以申贺忱。
一、积极探索突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史念海先生1912年岀生于山西平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为他取字筱苏,寓义于“苏海韩潮”,期望他能够取则于苏东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尽管史先生后来并没有从事文学写作,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他那流畅的文笔,特别是文言和半文言文章中,清楚地看出他青少年时期在古文上所花费过的功夫。
先生曾经向我讲过少年时父亲督促他每天练习写一篇古文,不做完功课不能吃饭的情形;也讲过上大学时有时夜里起来与同学探讨《聊斋志异》洗练笔法的逸事。
1932年,先生在太原进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聆受陈垣先生亲授课程,在历史考据训练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的精湛成就所折服,故所做毕业论文即以《钱竹汀大昕先生之史学》为题。
清代乾嘉学者在地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把沿革地理的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史念海先生对于乾嘉学术的继承也是在沿革地理方面。
而他之所以会走上研究沿革地理这条道路,则是与《禹贡》半月刊以及禹贡学会的创办具有直接关系。
1934年初,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顾颉刚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随后又在1936年正式组建禹贡学会,大力倡导研究沿革地理。
《禹贡》半月刊的作者和禹贡学会会员最初都是以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三校的在校学生为主。
史先生从一开始就积极加入这一研究行列,成为《禹贡》半月刊的作者和禹贡学会的会员,并在1936年大学毕业后,作为编辑,留在学会,协助顾颉刚先生编辑出版刊物。
在校学习期间,他从1934年起,陆续在《禹贡》半月刊上发表了《两汉郡国县邑增损表》、《两唐书地理志互勘》、《西汉侯国考》等论文,显示出较高的研究水平和文字能力,得到顾颉刚先生的赏识。
注重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论文
注重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地理学不但是与中学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且它的交叉与综合的学科特点还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不足,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搞清历史事件的空间状况,明了社会发展的空间条件,掌握时空互动规律,能更好的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整合学科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地理知识;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00-02一、历史地理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密不可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它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活动都有重大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历史离开现实又是没有价值的,要想充分实现历史的价值,就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多角度的探察和认知历史,而历史地理学正是一门研究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知识是关于历史时间内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知识。
历史地理学的特点是它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交叉性,是指它以历史为经、以地理为纬,纵横交错,相互渗透。
综合性,是指它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教学的内容也是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并且这种人类活动无一不是在地理环境中展开和演变的,从学科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历史地理学范畴内的研究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密切相关。
历史地理知识作为中学历史知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其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如在近年来中、高考试题中历史地理知识比重就越来越大,但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还不够到位,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对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只是寥寥数语,没有作过细到位的说明和解释,没有展示历史地理的变化,这就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任则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获得了令人鼓舞的大丰收。
学术活动如8月11—14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安国际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代表约40多人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增强相互协作研究。
特别是出版了一些著名学者的文集与许多专题学术论文集。
如谭其骧教授的《长水集》,汇集了他治学半个世纪以来主要学术论文近70篇,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见解独特,无不发前人所未发。
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正林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育民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两书则填补了历史地理专业教材的空白,必将促进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基本建设。
《简论》一书的特点是门类齐全、简明扼要,分上编“历史自然地理”和下编“历史人文地理”。
《概论》则较为详尽,内容丰富,现出版的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两编,作者注意反映学科最新水平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如在河流变迁问题上,不仅叙述了现存一些水道变迁情况,还把历史上曾有一定影响,以后历经变迁,现已改道或已湮废的水道也重加勾勒,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将编撰一套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
首先着手编写的有:《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研究》和《清代边疆开发研究》等专题论集。
该中心还主办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
周振鹤的博士论文《西汉政区地理》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开创了断代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先例,突破了前人的窠臼,描述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使前人几百年内对《汉志》的研究成果相形见绌,将成为研究西汉史和西汉政区地理时必读参考书。
谭其骧教授的《中国历代政区概述》(《文史知识》第8期),系统地概述了我国二千多年来政区演变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并指出近今时期在市制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田尚《唐代政区中的府制》(《郑州大学学报》第6期)一文,对唐代确立的府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详述了唐代十府设置时间、治所和辖区,还探索了唐代改州(郡)为府的原因、作用及特点,使我们对我国历史上所实行过的府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历史地理论文800字
历史地理论文800字【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
《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连接起了东方和西方,不仅仅在物质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论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对相关地区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古老而悠久,起源于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
当时,汉朝使臣张骞率领使团经过险峻的天山山脉,成功地抵达了西域,与西方的大宛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此后的几百年间,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逐步扩展至欧洲地区。
丝绸之路沿途经过沙漠、高山、平原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多条主要通道,如北线、南线和中线等。
二、丝绸之路的地理影响1. 商贸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各种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玛瑙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进行了广泛交易。
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繁荣,也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推动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与发展。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汇。
东方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西方的佛罗马文化等在这条交通线上相互碰撞、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从中受益,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3. 地理认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的人们相互了解对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形成了对彼此的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人们通过交流和贸易活动,开拓了眼界,拓宽了地理视野,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4. 地方发展:丝绸之路的沿途地区因为贸易和交流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各个城市和港口沿线兴起了繁华的集市,人口流动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
同时,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发展,道路、港口、驿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增长。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1. 促进贸易: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网络,使各种商品得以流通。
特别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各种奢侈品,成为了西方贵族追求的对象,大大推动了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工艺的繁荣。
关于历史的论文
关于历史的论文标题:中国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摘要: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区和国家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古老国家的发展与演变。
引言: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众多的王朝兴衰、政治变迁和文化的交融。
中国作为一个位于东亚的大国,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联系。
这种连接促使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这对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体部分:1. 丝绸之路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罗马帝国、波斯帝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色产品通过这条古老的交通线被引入欧洲,同时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也进入了中国。
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传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朝鲜半岛。
在这些地区,儒家思想与当地的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在现代的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中。
3. 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中国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传统一直以其独特性而闻名于世。
在历史上,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通过贸易、战争和外交等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仅对中国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诗歌、绘画、戏曲等中国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英文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英文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 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
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同时也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自班固而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是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受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以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注: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辑。
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述谈起。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
关于《禹贡》的著作时代,晚近大致有四种说法:1辛树帜的西周说注:辛树帜:《禹贡制作时代的推测》〔J〕,《西北农学院学报》1957年第3期。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亦曾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
;2 王成组的春秋孔子说注:王成组:《从比较研究重新估定禹贡形成的年代》〔J〕,《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
;3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注: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禹贡全文注释》〔M〕,科学出版社,1959年。
;4 日人内滕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注:〔日〕内滕虎次郎:《禹贡制作年代考》〔M〕,载江侠庵译:《先秦经籍考》,商务印书馆,1931年。
目前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是战国说,只是在作者方面尚有一些不同看法,顾颉刚先生认为“《禹贡》的作者是西北人”,并推测说“可能是秦国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著《论〈禹贡〉的著作时代》注:载《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
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注:关于《禹贡》著作年代和作者的综合性论述,详参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29~3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刘起@①:《〈禹贡〉作者》,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禹贡》全文仅有1189字,篇幅虽小,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地理著作。
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州的疆域、山川、原隰、土壤、赋税、贡物、贡道等,“导山”和“导水”章记述了全国山川分布大势,“五服”一章提出了一个以甸、侯、绥、要、荒五服为构架的理想的大一统政治蓝图。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禹贡》的内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诸多方面,可称是我国第一部结集性的地理著作。
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
”清代学者李振裕在为胡渭《禹贡锥指》作序时亦称:“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
”可见《禹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影响之大。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禹贡》虽为托古之作,但其内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实为基础的。
以战国人而写夏代事,这显示《禹贡》应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
惟处于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不分,《禹贡》亦不例外。
与《禹贡》大约同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也是比较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
《山海经》由《山经》又称《五藏山经》、《海经》、《大荒经》三个部分组成,全书30825字,其中《山经》21265字,占全书近百分之七十的篇幅。
《山经》中包括有大量的山名、里程、植物、动物、水系、矿产等项资料,对研究历史地理有重要的价值注: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M〕第47~51页,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穆天子传》开我国游记体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传》共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西游的经历,第六卷记盛姬死事。
是书“记载各地山川地理,显得真实而且形象”注:史为乐:《〈穆天子传〉的作者》〔J〕,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亦有较高的地理学价值。
不过比较而言,与开“征实的一派”的《禹贡》不同,《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皆属“幻想的一派”,丰富的地理素材附丽于神话传说之中,多少减弱了其科学性,因而其学术价值自不能与《禹贡》相提并论。
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一直到两汉时期才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一身,而《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注: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辑。
,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注:吴宏岐:《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2 辑。
《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对推动地理学的发展功绩显赫。
这篇地理著作固然以记述西汉政区地理为主,但亦论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战国、嬴秦和王莽。
“在当时来说,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当完备的沿革地理,不过中间只是强调了西汉一代而已”注: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辑。
《史记·河渠书》、《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三篇著作,皆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全无虚构成份,并首次将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区分开来,叙述历史地理的变化沿革,条理分明,一目了然,因而不仅是成熟的地理著述,更可视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