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2018部编版)九年级下第2课《梅岭三章 》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七言绝句的相关体裁知识。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象。
3.体会诗歌中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引导学生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争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课时:1课时一、导入翻开历史的宏伟篇章,群星闪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
他们谱写了一首首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更难得的是,有的革命者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今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二、作者介绍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课下注释内容)他一生酷爱文学,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
郭沫若评“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被尊为“元帅诗人”。
(教师补充)三、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看(出示PPT图片),这就是梅岭,重岩叠嶂,人道是“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三章即三首。
表明这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
诗题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
四、写作背景1.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课下注释内容)2.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
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梅山遇到敌人搜山。
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调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住。
一直围困搜查了20余日。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的丛莽中挖出一块很小的平地藏身。
(教师补充)3.小序作用: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作诗的时间、地点、背景、写作缘由。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毅。
这三首诗是陈毅同志在被敌人围困于梅岭时创作的一组绝命诗。
诗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然而,由于《梅岭三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借助资料分析、意象解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深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教案:2 梅岭三章-精选教育文档
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情诵读,感知内容
1.阅读《梅岭三章》小序,回顾诗歌创作背景。
2.多种形式朗读《梅岭三章》。
二、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1.找出《梅岭三章》中所出现的意象,说说诗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解。
1
答案示例:
“余”不仅仅是诗人自己,也代表了无数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三、迁移阅读,吟咏体味
诵读图书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七绝二首(其一)》《狱中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做好批注并在组内交流。
2。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毛泽东在梅岭期间创作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情壮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梅岭三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的诗歌魅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毛泽东这位伟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作的魅力,领略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难点: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诗作的背景,标记出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梅岭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作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梅岭”、“暴动”、“烽火”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
诗人陈抟在诗中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放在九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不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的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2.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梅岭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人教版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教案
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手法:用典与比喻。 “取义成仁”借用典故,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梅岭三章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陈毅,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陈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四川人。是十大元帅之一。 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本课通过梅岭的景色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课文还通过描写梅岭的人民斗争精神,教育学生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但本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难点: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梅岭的美丽景色和革命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梅岭的景色、历史背景等图片和文字。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3.课文:提前准备好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梅岭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大意及细节,了解文学描写的技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之美,体验大自然之灵气,培养学生的敬畏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引入题目:“梅岭三章”,了解此山的历史及现状,建立学生自然之美的情感。
2、阅读(约15分钟)①整体认读文段,明确段落大意,划线详解生词。
②理解主旨大意。
③分析每章节的结构组成及意思。
3、分组小讨论(约10分钟)①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词或句子,如:枯松老柏、忽入云涧、翠竹满山。
②试着后面的话都删掉,把前面的话放在流行音乐或游戏或电影或小说或其他领域中,看看是否篇篇枯燥乏味,无法承载,反复琢磨,想出最好的一种解释。
4、表达(约10分钟)①小伙伴口头表述所理解的文字,贴近原文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②教师对语言表述进行点评并进行最佳表达提高。
5、练习(约15分钟)学生根据刚才分组小讨论的内容,自行撰写一段名为“梅岭三章”的诗歌或短文,突出描写景色,表达感受。
6、总结(约10分钟)课堂小结,收集学生的作品及点评。
三、板书设计梅岭三章●枯松老柏●忽入云涧●翠竹满山四、作业1、读课外书籍,寻找描写自然之美的好句。
2、写一篇题为“桃花源记”的小作文,描绘学生理想中的生活场景。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学生分组小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学描写的技法,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理解自然之美,体验大自然之灵气,培养学生的敬畏自然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1、阅读导入法2、小组讨论法3、口头表述法4、作文练习法七、学情分析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无数的人工建筑物的包围,难以接触到自然景色。
因此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花卉,大自然以及文学描写等方面指引孩子们,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从而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塑造美好的世界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梅岭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文的美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美,增强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二、资料助读1、了解作者: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
曾留学法国。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2、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 yá(遍)种:zhòng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优质教案
2 梅岭三章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课前预习卡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介绍作者,导入新课,直白简练。
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1.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预设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预设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
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
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
《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
2018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2018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幼儿资料、教案大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笔记、说课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children’s materials, lesson plans, case analysis, teaching reflection, education notes, lecture not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essay!2018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陈毅,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
陈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
四川人。
是十大元帅之一。
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曾留学法国。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学习《梅岭三章》之前,请同学先看诗前小序,理解文义,然后思考这篇小序有什么作用?
小序:1936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译文: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困。
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藏匿了二十多天,想到这次不能突围,写成三首诗留藏在衣底。
不久之后,敌人的包围被粉碎了。
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2)交代了环境、背景。
是“绝命诗”(3)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下面我们学习《梅岭三章》,看看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用“~”标出抒情议论的文字,并批注学习体会,列出不懂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
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
在民间广为传扬。
佛教也将十殿阎王概念吸收,由此佛教神话中阎罗王冥界之王的神职被剥夺,佛教的阎罗王也成了和本土道教一样由北宋包拯担任的地府第五殿殿主。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第二步,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一、背诵第一首,然后思考: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
“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
“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二、背诵第二首,然后思考:
1.“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