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
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一、背景介绍二氧化硫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保鲜的化学物质,但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对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
二、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方法1. 琼脂板法琼脂板法是一种常用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琼脂平板培养基作为生长基质,将待检样品与琼脂平板接触,通过菌落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二氧化硫残留物质。
2. 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色谱仪分离样品中的有机物质,并通过检测其吸收峰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二氧化硫残留量。
3. 光度法光度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特定试剂与待测样品中的二氧化硫反应,在特定波长下测量反应产物的吸光度来确定样品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
三、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的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检样品称取一定质量,加入适量溶剂进行提取或稀释,制备样品溶液。
2. 反应试剂制备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选择相应的反应试剂,并按照说明书中的方法制备。
3. 样品处理将样品溶液与反应试剂混合,进行反应处理。
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处理时间和温度有所不同。
4. 光度测定对于光度法,将反应产物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度进行测定,并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标准要求,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超过规定限值,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生产管理和控制措施。
四、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需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
2. 操作过程中需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
3. 样品制备和处理过程中需注意样品的保存和保存时间,避免样品变质。
4. 操作过程中需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误差。
五、结论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1.样品收集和处理:样品的收集和处理是研究残留溶剂的基础。
应确保样品收集的全过程符合标准操作规程,避免外界因素的污染。
同时,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溶剂,以最大程度地提取待测溶剂。
2.仪器设备:研究药物残留溶剂需要使用高效、准确的仪器设备。
在选择仪器设备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样品性质,选择适合的仪器设备。
同时,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验和校准,确保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测量准确度。
3.质量控制:在进行药物残留溶剂研究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环境的控制、试剂和溶剂的选择和质量检验、标准品的准备和校准等。
在样品检测过程中,应设置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用以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
4.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应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法操作。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在选择分析方法时,应考虑样品性质、分析目标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于药物残留溶剂的研究结果,需要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去除异常值和误差,并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需要进行科学的结果解读,将研究结果与相应的标准进行对比。
6.结果验证和评价:研究结果的验证和评价是判断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的重要步骤。
应进行重复试验和平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将研究结果与相关法规标准相对照,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化学药物残留溶剂研究中,需要遵循以上技术指导原则,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只有在科学的研究基础上,才能准确评价药物残留溶剂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
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检测操作规程
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检测操作规程1. 引言为了确保医疗器械在灭菌过程中环氧乙烷灭菌剂残留量符合相关标准,保障病人安全,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检测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医疗器械企业及其检验机构的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检测。
3. 设备及药品•环氧乙烷灭菌检测试剂盒•恒温振荡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C18柱,5μm,4.6 mm×250 mm•紫外检测器•甲醇•水4. 检测方法4.1. 样品制备在环氧乙烷灭菌后,将灭菌器内的产品取出,立即将检测对象样品切割成1cm × 1cm的小块,装入普通连口袋,密封。
4.2. 环氧乙烷残留物检测•取出灭菌器内为样品预留的容器(如空前器),放在恒温振荡器中。
•按照环氧乙烷灭菌检测试剂盒说明操作,将试剂加入容器中,并开始振荡,维持40分钟。
•将振荡后的容器中的试剂恰好移入色谱管中,并用甲醇:水 (95:5) 的混合溶液洗涤容器一次将洗涤液移入色谱管中。
•开始进样分析,流速1.0mL/min,柱温30℃,波长210 nm,取有效峰进行定量,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实验数据。
5. 安全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应当了解并熟悉实验操作规程,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个人防护,穿戴实验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进行定量前,必须确定检测方法、比色计、溶剂等是否正确。
实验过程中,必须进行对照的空白实验试验。
•确认环氧乙烷灭菌残留值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如发现不符合标准的现象,应当立即向主管人员汇报,并停用相应设备,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6. 实验记录对于每次实验,都应记录下操作时间、操作者、样品编号、样品来源、计量记录、试剂测量、数据分析等相关信息。
7. 结束语通过本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地检测出环氧乙烷灭菌剂残留量是否符合标准,确保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
SOP-06-QC-032-02残留溶剂测定法操作规程(EP、BP)
目录1.目的:--------------------------------------------------------------------22.范围:--------------------------------------------------------------------23.职责:--------------------------------------------------------------------24.内容:--------------------------------------------------------------------2 4.1简述:-------------------------------------------------------------------2 4.2仪器与用具:-------------------------------------------------------------2 4.3试剂:-------------------------------------------------------------------3 4.4操作:-------------------------------------------------------------------34.5结果与判定:-------------------------------------------------------------65.相关程序:---------------------------------------------------------------106.相关记录:---------------------------------------------------------------107.参考资料:---------------------------------------------------------------108.附件:-------------------------------------------------------------------109.历史和修订记载:---------------------------------------------------------201.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操作规程(EP、BP),使测定过程按规定程序有序进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0环氧乙烷残留检验操作规程
30环氧乙烷残留检验操作规程一、检验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环氧乙烷残留检验的操作步骤,确保环氧乙烷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环氧乙烷的生产和质检过程中对其残留量进行检验。
三、设备和试剂1.环氧乙烷残留检验仪器:气相色谱仪、样品瓶、移液器等。
2.试剂:二氯甲烷、丙酮、乙醇。
四、操作步骤1.样品制备(1)取适量环氧乙烷样品,将其转移到样品瓶中。
(2)将样品瓶密封并进行标记,确保样品不会泄漏或混入其他物质。
2.样品提取(1)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合适的提取方法将环氧乙烷样品中的残留物提取出来。
可以使用溶剂提取法或固相萃取法等。
(2)将提取的残留物转移到样品瓶中,确保样品不会泄漏或混入其他物质。
3.样品预处理(1)将样品瓶中的残留物与二氯甲烷进行适量的稀释。
稀释倍数视实际样品情况而定,一般为1:10或1:100。
(2)使用适量的丙酮进行洗涤,以去除残留物中的杂质。
(3)使用适量的乙醇进行再次洗涤,以去除残留物中的残留丙酮。
(4)将预处理后的样品置于离心管中进行离心分离。
4.气相色谱检测(1)将分离后的样品取出,使用移液器等装置将其转移到气相色谱仪中。
(2)设置气相色谱仪的相关参数,如进样模式、流速、温度等,确保检测精度和准确性。
(3)进行样品的气相色谱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五、质量控制1.每批次检验前,应进行仪器的校验和调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每个样品的提取和处理过程应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样品污染和误差。
3.定期参与相关质量控制方案,与其他实验室比对检测结果,确保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六、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1.将检测到的环氧乙烷残留浓度与相关标准比较,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要求。
2.统计和记录检验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和评价。
3.根据结果评价,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安全注意事项1.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使用有害溶剂时,应戴好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溶剂对身体的伤害。
溶剂残留检测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气相色谱-FID检测1 标准曲线的绘制1.1 样品的制备a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乙酸乙酯、异丙醇、甲苯、二甲苯各2ml到25ml标准瓶中;b 将标准瓶密封后摇匀,用微量注射器准确抽取0.4μl混合液分别注入25ml标准瓶中后密封好;c 将上述标准瓶放在80±5℃的烘箱中烘烤30min以上使其完全气化;d 在进样前2-5min将标准瓶从烘箱中取出待用。
1.2 样品的采集按气相色谱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分析条件如下:a 采用FID检测器以及毛细管柱进行分析;b 载气为氮气,气源总压力为0.7Mpa,流量控制表压为50Kpa;c 柱温初始温度为36℃,采用程序升温。
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为36℃,保温4min后以30℃/min的速度升温至90℃,保温1min。
;d 进样口温度INJ为200℃、检测器温度DET为250℃;e 空气、氢气气源总压为0.2Mpa,空气的流量控制表压为50Kpa、氢气为60Kpa;f 进样量分别为0.3ml、0.4ml、0.5ml、0.6ml、0.7ml气体。
1.3 标准曲线的绘制图谱分析采用面积外标法,在“N2000在线色谱工作站”中绘制标准曲线,步骤如下:a 点击“方法”---“积分”---“面积”---“外标法”---“采用”;b 点击“组分表”---“谱图”选择刚采集的标样图谱---“全选”输入各个标样的组分名---“采用”---“OK”;c 点击“校正”---“组分含量”输入标准样品的组分含量或浓度,见表1---“OK”;d 点击“加入标样”出现“打开图谱文件”选择组分含量所对应的标样图谱---“确定”;e 重复c-d步骤,输入其他的组分含量;f 预览校正曲线;g 点击“另存”输入方法文件名。
注:气相色谱条件每作一次微小变动都需要重新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2 待测样的溶剂残留测定2.1 待测样的制备a 取待测样膜10cm×10cm,剪碎后装入25ml的标准瓶中密封;b 将标准瓶放在80±5℃的烘箱中烘烤30min以上使其残留溶剂完全气化;c在进样前2-5min将标准瓶从烘箱中取出冷却待用。
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法检验操作,保证检验的质量。
2.范围:适于本公司成品的重金属测定检验。
3.责任:质量管理科、中心化验室、检验员。
4.检验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有机溶剂残留测定法检查方法。
5.内容:5.1 仪器:气相色谱仪、顶空进样器。
5.2 试剂: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正丁醇、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为分析纯。
5.3 溶液配制◆样品溶液:精密称取本品0.2g于顶空瓶中,加二甲基亚砜2ml溶解,摇匀,即得。
◆对照溶液:精密称取丙酮约0.05g、乙酸乙酯约0.05g、乙酸丁酯约0.05g、正丁醇约0.05g、N,N-二甲基甲酰胺约0.0088g于100ml容量瓶中,加二甲基亚砜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每1ml分别约含丙酮0.5mg、乙酸乙酯0.5mg、乙酸丁酯 0.5mg 、正丁醇0.5mg、N.N—二甲基甲酰胺 0.088mg。
精密量取2ml两份,分别置于20ml顶空瓶中,即得。
5.4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色谱条件●色谱柱:DB-FFAP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5um)●载气:高纯N2 恒流1.0ml/min 分流比:1:10●柱温: 初温40℃, 保持5min, 以15℃/min 的速率升温,升至220℃, 保持5min●分流汽化温度 SPL 250℃●氢焰检测器温度 DFID 280℃◆操作方法:取对照溶液顶空进样注入气相色谱仪,按丙酮峰、乙酸乙酯峰、乙酸丁酯峰、正丁醇峰、N,N-二甲基甲酰胺峰、二甲基亚砜峰的顺序出峰,各峰间的分离度均应符合规定,理论板数不低于5000。
5.5 测定方法:精密量取对照溶液和样品溶液各2ml分别顶空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5.6 标准规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出样品中各检测溶剂的含量,丙酮应不得过0.5%、乙酸乙酯应不得过0.5%、乙酸丁酯应不得过0.5%、正丁醇应不得过0.5%、N,N-二甲基甲酰胺应不得过0.088%。
残留溶剂测定法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2.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5.2.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
5.3. 色谱柱5.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5.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 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 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 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5.4. 系统适用性试验。
5.4.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5.4.2. 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国外农药残留的管理体系与检测技术随着国外不断发布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最大允许限量,以及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出台,我国农产品、食品进出口贸易正面临严重的农残困扰,“茶叶风波”、“毒韭菜事件”……有人戏称为“上帝的惩罚”。
因此,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完善人员、装备力量,并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模式。
本文对国外先进的农药残留管理体系和检测技术进展进行了论述。
一、农药分类农药用于防止、破坏、引诱、排拒、控制昆虫、病菌及有毒的动植物,或控制动物的外寄生虫,其种类繁多,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注册的农药大约1500种,其中常用的就有300多种。
根据用途、来源、化学结构等不同有多种分类方式,常用的按用途不同可分为4种:(1)杀虫剂,主要有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蚕毒素类等;(2)杀菌剂,主要有有机汞类、苯并咪唑类、有机氯类等;(3)除草剂,主要有麦田除草剂、玉米除草剂、豆除草剂、棉田除草剂等;(4)熏蒸剂,主要有磷化氢、溴甲烷、二硫化碳等。
二、国外管理情况农产品、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是判定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重要依据。
日益降低的限量值既保护公民健康又是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是保证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公平交易的科学依据。
因此各国纷纷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制订、修订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限量(MRLs)。
截止2005年初,联合国已规定农药残留MRLs标准3574项,食品法典委员会(CAC)2572项,欧盟2289项,美国8669项,日本9052项,而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共只有484项。
在美国,国家环保署(EPA)负责制定食品中农残最大允许标准,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标准的具体执行,并出版了农药残留分析手册,FDA采集和分析食品样品以判断其农药残留是否满足EPA规定的范围。
2020版《中国药典》残留溶剂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残留溶剂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简述: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见EKSOP-QC7039气相色谱检验操作规程)测定。
1、色谱柱:1.1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1.1.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1.1.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1.1.3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 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 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1.1.4弱极性色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1.2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2、系统适用性试验:2.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2.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2.3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RSD应不大于10%。
467残留溶剂检查法(USP)
467有机挥发性杂质残留溶剂限度在药典中,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过或产生的有机挥发物。
残留溶剂在实际的生产工艺中未能完全去除。
在原料药或辅料合成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以提高产量,或用于测定物质特性,如结晶形态、纯度、可溶性等。
所以,溶剂有时候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本章讨论的溶剂并非辅料,也不是溶剂化物。
但是,药品中的溶剂必须要评价并证明符合要求。
由于残留溶剂没有任何医疗效果,因此应尽可能地去除,使达到原料和成品的规定标准,生产工艺规定以及其它的质量要求。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的含量不得高于规定的安全范围。
已知会产生严重毒性的溶剂(表1,第一类)在药品原料、辅料和成品的生产中必须避免使用,除非它们严格符合毒性安全评估。
毒性稍低的溶剂(表2,第二类)必须限制含量,从而保护病患免除可能的副作用。
理论上,毒性最低的溶剂(表3,第三类)在实际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
本章讨论的溶剂在附录1中已全部列出。
但这些表格和附录并不全面。
当有关调整部门正式批准同意使用其它溶剂时,这些溶剂可能就要添入表格和目录。
如果已知药品生产或净化过程中存在残留溶剂,那么原料、辅料和成品中必须检测残留溶剂。
但仅需检测在药品生产或净化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残留溶剂。
生产厂家可能会选择检测药品成品,但药品各成分的残留溶剂限度都可能需要逐步计算。
若计算的结果低于或在本章规定的范围内,那药品成品就没有必要检测残留溶剂。
但是若计算的结果高于规定范围,那成品就必须检测残留溶剂以确定处方在配制过程是否将有关的溶剂范围降低到可接受的量。
药品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了残留溶剂,那成品也必须检测。
见附录2有关残留溶剂的附加资料。
残留溶剂按毒性评估的分类国际化学安全会用“每日容许摄取量”(TDI)来衡量毒性化学药品的接触极限,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其它国家、国际卫生机构和研究所则使用“每日允许摄取量”(ADI)。
在药品领域中,为了避免同一物质有不同的ADI S,将“每日安全接触量”(PDE)统一规定为残留溶剂的允许摄取量。
溶剂残留检测操作规程-李昌璞
溶剂残留检测操作规程1. 仪器与药品1.1气相色谱仪:带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1.2顶空瓶:20mL,配备铝盖和不含烃类溶剂残留的丁基橡胶或硅树脂胶隔垫。
1.3分析天平:感量为0.01g。
1.4移液器。
1.5压盖器1.6 N , N -二甲基乙酰胺[ CH3C( O) N( CH3) 2]:纯度≥99%。
1.7正庚烷( C7H16):纯度≥99%。
2. 分析步骤2.1 试样制备2.1.1 植物油样品制备:称取植物油样品5g(精确至0.01g)于20mL顶空进样瓶中,向植物油样品中迅速加入5μL正庚烷标准工作液作为内标,用手轻微摇匀后密封。
保持顶空进样瓶直立,待分析。
制备过程中植物油样品不能接触到密封垫,如果有接触,需重新制备。
2.1.2 粕类样品制备:称量3g(精确到0.01g)粕类样品于20mL顶空进样瓶中,再向其中加入400μL 去离子水后密封。
保持顶空进样瓶直立,待分析。
制备过程中基体粕不能接触到密封垫,如果有接触, 需重新制备。
2.2 样品测定将制备好的植物油或粕类试样上机分析后,测得其峰面积,根据相应标准曲线,计算出试样中溶剂残留的含量。
3. 分析结果的表述试样中溶剂残留的含量按式(1)计算:X=ρ (1)式中:X——试样中溶剂残留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ρ——由标准曲线得到的试样中溶剂残留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
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 精密度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5.本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植物油检出限为2mg/kg,定量限为10mg/kg;粕类检出限为2mg/kg,定量限为10mg/kg。
224.14残留溶剂检查法
仪器
检测器
FID(通常)
ECD(含卤素残留溶剂)
仪器
顶空进样器
系统适用性试验
01 用待测物色谱峰计算, 填充柱n >1000; 毛细管 柱n >5000;
02 待测物与邻峰R >1.5;
03 外标法:连续进样5次,A对的RSD≤10% ; 内标法 :A对/A内的RSD ≤ 5% 。
测定方法
第一法 第二法 第三法
顶空平衡温度应低于溶解供试品所用溶剂沸点 10℃以下;
顶空平衡时间30~60min。
残留溶剂检查法
谢谢观看!
分类
毛细管柱顶空 进样等温法 毛细管柱顶空 进样程序升温法
溶液直接进样法
适用范围
被检有机溶剂数量少且极性 差异小
被检有机溶剂数量多且极性 差异大
主要用于企业对生产工艺中 特定的残留溶剂的控制,可
用填充柱也可用毛细管柱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限度检查 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确定对照品
溶液的浓度。
定量测定 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残留量
避免使用
有一定毒性
限制使用
低毒性
GMP或质控 推荐使用
苯 四氯化碳
乙腈 三氯甲烷 吡啶 四氢呋喃 甲苯 乙酸 乙醚 乙醇 乙酸乙酯 甲酸
尚无足够 毒理学资料
无规定限度 石油醚 三氯乙酸
使用时提供论证报告
仪器
色谱柱
色谱柱 填充柱
毛 细 管 柱
固定液/固定相
乙二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
非极性
100%的二甲基聚氧硅烷
极性
聚乙二醇(PEG-20M)
(35%)二苯基-(65%)甲基聚氧硅烷
农药残留检验农残分析操作手册(S)
目录CDFA-MRSM简介 (1)分析仪器配置 (2)CDFA—MRSM标准操作程序(SOP) (3)一、目的 (3)二、内容提纲 (3)三、正文 (3)四、附表附图 (30)五、附录 (52)保留时间锁定软件(Retention Time Locking)介绍 (52)六、参考文献 (61)CDFA—MRSM简介CDFA—MRSM是美国加州食品农业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CDFA)]所属的分析化学中心[Center for Analytical Chemistry(CAC)]开发成功的农药多残留快速扫描方法[Multiresidue screen method(MRSM)] ,此方法适用于新鲜蔬菜、水果(高水分、低脂肪类)样品中,未知四大类(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200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测定,依据美国联邦法40#(FR-40#)规定的最大农药残留允许限量(MRLs)标准,判断有无超标和违禁农药残留,以确保在加州上市的(本省生产的、外省或外国进口的)所有新鲜农产品符合联邦40#法规的要求。
加利福尼亚州作为全美最大的食物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近250亿美元的农业产值,同时,带动相关经济产业700亿美元收入,它有美国最复杂和最严格的农药管理程序,予算达4500万美元,这项程序包括农药评价与登记,加强农药使用管理、环境监测和新鲜农产品的残留检测。
加州农药管理程序始于1902年,从那时起,包括新鲜农产品残留测定在内的一整套复杂的农药管制程序作为加州环保局农药法规司(DPR)和国家食品中安全管理法规整体的一部分逐渐完善,1991年农药管理项目由CDFA转到DPR,而加州分析化学中心仍归CDFA管辖,对于新鲜农产品的农残分析开始于1926年,当时主要检测30种使用的农药化学品中的砷化物残留。
现在加州建立了三个实验室(Anaheim、Fresno和Sacramento),进行农药残留定性定量。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残留溶剂是指在溶剂使用过程中不能完全挥发掉的溶剂残余物。
在许多行业中,残留溶剂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和健康危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制定和遵循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1.最小化使用残留溶剂的量要减少残留溶剂的问题,首先应尽量减少其使用量。
使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使用更低挥发性的溶剂,或者使用替代品来替代高挥发性的溶剂,能有效地降低残留溶剂的生成。
2.优先选择可再生溶剂优先选择可再生的溶剂,以最大程度减少溶剂的浪费和排放。
可再生溶剂具有更高的回收利用率和再利用价值,不仅可减少资源消耗,还能降低环境风险。
3.加强溶剂回收和再利用加强溶剂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实现降低残留溶剂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使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如蒸馏、吸附、膜分离等,可以将残留溶剂回收再利用,降低环境风险。
4.合理控制溶剂的使用条件在使用溶剂时,应严格遵守使用条件和操作规程,合理控制溶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
遵循溶剂的最佳使用温度、浓度、搅拌速度等条件,可最大限度减少残留溶剂的生成。
5.采用防止挥发的封闭式操作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封闭式设备和操作工艺,以防止溶剂的挥发和扩散。
通过密封设备、负压操作、局部排风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残留溶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和遵循残留溶剂管理的指导原则,既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也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残留溶剂的处理和处置符合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
7.开展溶剂的危险性评估和监测对使用的溶剂进行危险性评估和监测,了解其挥发性、毒性、可燃性等性质和特点,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防护措施。
通过定期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残留溶剂的问题,减少环境和健康风险。
总之,制定和遵循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是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最小化使用残留溶剂的量、优先选择可再生溶剂、加强回收和再利用、控制使用条件、采用封闭式操作、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危险性评估和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残留溶剂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
医疗器械化学检验操作规程 14233.1-2020
医疗器械化学检验操作规程14233.1-2020
《医疗器械化学检验操作规程》14233.1-2020是一份针对医疗器械的化学检验操作进行规范的文件。
该规程的目的是确保医疗器械的化学检验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具体而言,这份规程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检验前准备:包括实验室环境要求、检验设备的校准和维护、试剂和溶液的制
备等。
2.检验方法:详细描述了各种化学检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pH值测定、重金
属检测、残留溶剂检测等。
3.样品处理:规定了样品的采集、保存、处理和标识等要求,以确保样品的真实
性和代表性。
4.质量控制:包括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如重复性检验、空白试验、标准
物质对比等。
5.数据处理和报告:规定了检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分析和报告的要求,以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安全和防护:强调了实验室安全和防护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
急处理方案。
请注意,以上仅为可能的内容概述,具体的规程内容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关于这份规程的更多具体信息,建议参考相关的官方文件或咨询专业人士。
SOP-QC--00 奥美拉唑钠残留限度检验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目 的:建立奥美拉唑钠残留限度的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范 围:适用于奥美拉唑钠残留限度检验的标准操作。
职 责:QC 负责奥美拉唑钠残留限度的检验。
内 容:1 测定内容1.1 仪器与用具高效液相色谱仪、量筒、容量瓶。
1.2 试剂与试药奥美拉唑钠对照品、色谱乙腈、硫酸氢四丁基铵。
1.3 操作方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硫酸氢四丁基铵溶液-磷酸盐缓冲液(pH7.4)-乙腈(5:69:2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 ;流速为1.0ml/min 。
取奥美拉唑钠1mg 与奥美拉唑磺酰化物(5-甲氧基-2-{[(4-甲氧基-3 ,5-二甲基-2-吡啶基)-甲基]-磺酰基}-1H-苯并米唑)(杂质D )对照品1mg ,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10ml ,摇匀,取20ul ,注入液相色谱仪,理论塔板数按奥美拉唑钠峰计应不低于1500; 奥美拉唑钠峰与奥美拉唑磺酰化物的分离度应大于3.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奥美拉唑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剂溶解并稀释制成1ml 中约含奥美拉唑5µ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设备清洁水(或取已清洁后擦拭过的棉球加入5ml 纯化水超声5mim ),作为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20µl ,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奥美拉唑钠残留限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码:SOP -QC -版本号:00 制订人:制订日期: 会稿人: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起草部门:质量控制部颁发部门:质量保证部 生效日期: 复印份数 共 份 受控号: 分发部门 □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人力行政部、□设备工程部、□物控部、□仓储、□研发部、□生产技术部、□固体车间、□口服液车间、□洗剂车间、□提取车间、□冻干粉针车间、□生化提取车间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1mg奥美拉唑钠相当于0.9401mg的奥美拉唑。
残留溶剂外标法计算公式
残留溶剂外标法计算公式残留溶剂外标法是在化学分析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样品中残留溶剂的含量。
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残留溶剂外标法的计算公式。
先来说说什么是外标法哈。
外标法呢,就是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来定量测定未知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简单来讲,就是有个“标准”在那,咱拿未知的跟它比一比,就能算出未知的含量啦。
在残留溶剂的测定中,外标法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Cx = (Ax × Cs) / As这里的 Cx 表示待测样品中残留溶剂的浓度,Ax 是待测样品中残留溶剂的峰面积,Cs 是标准溶液中残留溶剂的浓度,As 是标准溶液中残留溶剂的峰面积。
给您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做残留溶剂的检测。
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实验台上,我准备好各种试剂和仪器,心情还有点小紧张。
我先精心配制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然后进样分析,得到了标准溶液中残留溶剂的峰面积。
接着,我把待测样品也放进仪器里,紧张地等待着结果,当看到仪器给出的峰面积时,心里默默念叨着“可别出错呀”。
按照外标法的计算公式,仔细地计算,每一步都不敢马虎。
最后得出了待测样品中残留溶剂的浓度,那一刻,心里真是松了一口气,又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这个计算公式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说,进样的准确性就特别重要。
如果进样量不准确,那得到的峰面积也就不准确啦,算出来的结果自然也就不靠谱。
还有,仪器的性能和状态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所以在实验前,一定要把仪器调试好,确保它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另外,标准溶液的配制也要非常精确。
一点点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偏差。
这就要求我们在配制标准溶液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准确的量具和试剂。
总之,残留溶剂外标法计算公式虽然不复杂,但要想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需要我们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仔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公式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为我们的实验和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建立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检验标准操作规程,并按规程进行检验,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依据: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范围:适用于所有用残留溶剂测定法(二部)测定的供试品。
4. 责任:检验员、质量控制科主任、质量管理部经理对本规程负责。
5.正文:5.1.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限度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5.2.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
5.3. 色谱柱5.3.1. 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换使用。
5.3.1.1. 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5.3.1.2. 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5.3.1.3. 中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1.4. 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的毛细管柱等。
5.3.2. 填充柱:以直径为0.18~0.25mm 的二乙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5.4. 系统适用性试验。
5.4.1. 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5000;填充柱的理论板数一般不低于1000。
5.4.2. 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5.4.3. 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RSD 应不大于10%。
5.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5.1. 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液的测定。
根据各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5.5.2. 溶液直接进样: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使溶解;根据各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5.6.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各品种项下规定检查的有机溶剂适量,采用与制备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和溶剂制备对照品溶液;如用水作溶剂,应先将待测有机溶剂溶解在50%二甲基亚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再用水逐步稀释。
若为限度检查,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若为定量测定,为保证定量结果的正确性,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残留量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通常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面积不宜超过供试品溶液中对应的残留溶剂的色谱峰面积2倍。
必要时,应重新调整供试品溶液或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5.7. 测定法。
5.7.1. 第一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等温法)。
5.7.1.1. 当需要检查有机溶剂的数量不多,且极性差异较小时,可采用此法。
5.7.1.2. 色谱条件:柱温一般为40~100℃;常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每分钟1.0~2.0ml;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为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为250℃。
5.7.1.3.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5.7.1.4. 对色谱图中未知有机溶剂的鉴别,可参与附表2进行初筛。
5.7.2. 第二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系统程序升温法)。
5.7.2.1. 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较多,且极性差异较大时,可采用此法。
5.7.2.2. 色谱条件:柱温一般先在40℃维持8分钟,再以每分钟8℃的升温速率升至120℃,维持10分钟;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每分钟2.0ml;以水为溶剂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70~85℃,顶空瓶平衡时间为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FID检测器,进样口温度为250℃。
5.7.2.3. 具体到某个品种的残留溶剂检查时,可根据该品种项下残留溶剂的组成调整升温程序。
5.7.2.4.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5.7.2.5. 对色谱图中未知有机溶剂的鉴别,可参考附表3进行初筛。
5.7.3. 第三法(溶液直接进样法)。
5.7.3.1. 可采用填充柱,亦可采用适宜极性的毛细管柱。
5.7.3.2.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2~3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5.7.3.3. 计算法。
5.7.3.3.1. 限度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按品种项下规定的供试品溶液浓度测定。
以内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被测溶剂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比值。
以外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被测溶剂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峰面积。
5.7.3.3.2. 定量测定:按内标法或外标法计算各残留溶剂的量。
5.8. 【附注】。
5.8.1. 除另有规定外,顶空条件的选择。
5.8.1.1. 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沸点选择顶空平衡温度。
对沸点较高的残留溶剂,通常选择较高的平衡温度;但此时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对测定的干扰。
5.8.1.2. 顶空平衡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以保证供试品溶液的气-液两相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
顶空平衡时间通常不宜过长,如超过60分钟,可能引起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准确性的降低。
5.8.1.3.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件。
5.8.2. 定量方法的验证。
5.8.2.1. 当采用顶空进样时,供试品与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故应考虑气液平衡过程中的基质效应(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组成差异对顶空气-液平衡的影响)。
由于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供试品溶液基质与对照品溶液基质不同所致的基质效应的影响,故通常采用标准加入法验证定量方法的准确性;当标准加入法与其他定量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标准加入法的结果为准。
5.8.3. 干扰峰的排除:供试品中的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易对残留溶剂的测定产生干扰。
干扰作用包括在测定的色谱系统中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产物与待测物的结构相同(如甲氧基热裂解产生甲醇)。
当测定的残留溶剂超出限度,但未能确定供试品中是否有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对测定有干扰作用时,应通过试验排除干扰作用的存在。
对第一类干扰作用,通常采用在另一种极性不同的色谱柱系统中对相同供试品再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中对相同供试品再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中测定结果的方法。
如两者结果一致,则可以排除测定中有共出峰的干扰。
对第二类干扰作用,通常要通过测定已知不含该溶剂的对照样品来加以判断。
5.8.4. 含氮碱性化合物的测定。
5.8.4.1. 普通气相色谱仪中的不锈钢管路、进样器的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灵敏度降低,应采用惰性的硅钢材料或镍钢材料管路;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应不呈酸性,以免待测物与酸反应后不易汽化。
5.8.4.2. 通常采用弱极性的色谱柱或其填料预先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氮碱性化合物,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效果更好。
5.8.4.3. 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含氮碱性化合物,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采用其他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测定。
5.8.5. 检测器的选择:对含卤素元素的残留溶剂如三氯甲烷等,采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易得到高的灵敏度。
5.8.6. 由于不同的实验室在测定同一供试品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当测定结果处于合格与不合格边缘时,以采用内标或标准加入法为准。
5.8.7. 顶空平衡温度一般应低于溶解供试品所用溶剂的沸点10℃以下,能满足检测灵敏度即可;对于沸点过高的溶剂,如甲酰胺、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等,用顶空进样测定的灵敏度不如直接进样,一般不宜用顶空进样方法测定。
5.8.8. 利用保留值定性是气相色谱中最常用的定性方法。
色谱系统中载气的流速、载气的温度和柱温等的变化都会使保留值改变,从而影响定性结果。
校正相对保留时间(RART )只受柱温和固定相性质的影响,以此作为定性分析参数较可靠。
应用中通常选用甲烷测定色谱系统的死体积(0t )RART='t t t t R R -- 式中 R t 为组分的保留时间;t'为参比物的保留时间。
R附表1:药品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
①通常含有60%间二甲苯、14%对二甲苯、9%邻二甲苯和17%乙苯。
②药品生产企业在使用时应提供该类溶剂在制剂中残留水平的合理性论证报告。
附表2 常见有机溶剂在等温法测定时相对于丁酮的保留值参考值附表3 常见有机溶剂在程序升温法测定时相对于丁酮的保留值参考值注:附表2、3中数据未非极性的SPB-1柱(30m×0.32mm,1.0μm)和极性的HP-INNOWAX柱(30m×0.32mm,0.5μm)测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