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脉用药法(最简单、基础、实用的脉法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学的脉法)第⼀篇:清末民间中医⼿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治疗,我从张世化⽼师那⾥复印过来,现将其中的⼀⼩部分打出来,⾏家们看看没有实⽤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家,明其⼤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虚⽕,浮⽽有⼒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知是⽓,沉⽽有⼒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肠两⼨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诊脉时,稳呼吸,以⼰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息四⾄平和脉,再加⼀⾄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九⼗⾄将死期。
当医⼈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把⼈混,当医⼈,阴阳不分,⽆怪乎,治死活⼈。
7、⼼经浮脉左⼨浮,⼼⽕虚,不能⽣⼟;⼟困兮,⾦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汗,归脾为主,去⽊⾹,易⽩芍,五味敛补;养⼼汤,补⼼丹,⼆⽅酌处。
归脾汤诗⽈:参术龙芪神,远归⾹枣仁,⽢草须⽤炙,⽔煎姜枣引。
养⼼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宁。
补⼼丹诗:⼈元(⽞)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诗:补⼼加⽯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引⽤灯草汤,去了五味⼦,加草和中堂。
教你学诊脉(初学)
迟脉属阴脉,一息三至为迟,是阳不胜阴的表现。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耍为虚。
主病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脉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
恶寒发热更无殊,xx四症要审定。
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
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
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二、沉脉
沉脉属阴脉,需要重重地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主病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xx四时脉之常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
2、浮脉主病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xx,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外感多以浮迟、浮数、浮紧、浮缓为特征,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值得注意的是人迎脉的把握。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切脉方法、口诀以及图表切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
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什么脉用什么药?清代名医龙柏的“凭脉用药”理(附:脉诀对应汤头歌)
什么脉用什么药?清代名医龙柏的“凭脉用药”理(附:脉诀对应汤头歌)在一般的中医诊疗过程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进行辨证,然后对“证”用药。
那你听说过将脉象和中药一一对应起来,直接指导遣方用药吗?今天,就带领大家了解清代名医龙柏的“凭脉用药”理论。
浮脉【原文】浮脉因风,表症宜通,羌活甘草,藁本防风,细辛白芷,苍术川芎,黄芩薄荷,更益姜葱,临时斟酌,寒热上中。
【译文】出现浮脉的原因多是外感风邪,属于表证,治疗应该采用宣通的方法,常用药物有羌活、甘草、藁本、防风、细辛、白芷、苍术、川芎、黄芩、薄荷,再加上生姜、葱白,这些药物如何合理运用,临证的时候要认真考虑疾病性质和部位。
【解析】文中所列药物,正合张元素的羌活冲和汤去掉地黄加藁本、薄荷。
如果患者出现头痛、身热、脉浮、不迟不数,这是伤风表证。
若出现阳明脉大、鼻塞、眉棱骨痛、舌苔白,可在方中加用升麻、葛根;如果出现太阳脉大,腰背板痛,可加桂枝、杏仁;如果出现少阳脉大,两胁痛,太阳穴胀痛,可加入柴胡;巔顶重者,可加天麻。
项强者,可加秦艽;上部有痰,可加前胡、胆南星、制半夏、陈皮等化痰之药;恶寒者可加苏叶。
用药剂量轻重可根据病情来确定。
沉脉展开剩余93%【原文】沉脉为里,或气或积,气郁脉软,积则有力。
治积宜攻,治气调益。
攻积之剂,大黄枳实,厚朴芒硝,污浊可涤;木香槟榔,三棱莪术,苍术当归,疏热导湿。
脉沉软者,调气散郁,香附神曲,栀子炒黑,川芎山楂,麦芽可人,沉香乌药,人参补益,腹胁膨胀,服之可释。
【译文】沉脉,主里证,或是气机郁结,或是积滞在内,气郁的脉象柔软无力,积滞的脉象则坚实有力。
治疗积滞,宜选用攻法,治疗气都则需要调理和补益。
攻逐积滞的药物有:大黄、枳实、厚朴、芒硝,这些药可以除去体内积滞;还有木香、槟榔、三棱、莪术、苍术、当归,这些药可以清利湿热。
脉象沉软的患者,治疗宜调畅气机,开散郁结,药用香附、神曲、炒栀子、川芎、山楂、麦芽、沉香、乌药,再用人参来补气,服用这些药后,腹胁部膨胀的症状就可以消除。
中医诊脉及用药歌诀
中医诊脉及用药歌诀脉象一句话浮脉只在浮取现,沉脉重按至肉间,数脉息间常六至,迟脉一息至唯三。
涩脉松软按之散,滑脉稍按滚指边,实脉浮沉有力强,虚脉浮迟大而软。
过于本位是长脉,不及本位钩者短,微脉微系有无间,细脉细系如丝线。
浮而柔细是濡脉,沉而柔细弱脉言,洪脉来盛去时衰,紧脉转索如切绳。
缓脉四至平和象,芤有两边中间空,数而时止名为促,迟而时止结脉乎。
弦按弓弦似弹动,革按鼓皮紧绷绷,牢脉弦实大且沉,伏则推筋着骨寻。
动脉摇晃只现关,代脉长时不能还,散似杨花散乱飞,疾脉七八至数间。
有力为实无力虚,阴阳表里自来现,一、浮脉素问曰:你说这浮沉迟数。
啥样脉为之浮哩?答曰:你看那清气上升成天象,卦为乾,时为秋,肺脉当旺,重按沉轻按浮,如木飘荡,悠悠然现其面表无隐藏。
那怎知他是啥病哩?左寸浮主头疼风邪眩上,右寸浮主咳嗽鼻不闻香。
左关浮发冷烧身困体犟,右关浮肚腹胀食不冲肠,左尺浮风客邪小便涩当,右尺浮大便难措手无方。
浮脉为阳主表症,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痨极。
那可用什么药才好呢?辽细辛、治头疼、川芎相配,九月菊薄荷叶白芷当归。
肺咳嗽、离不了桔梗川贝,用前胡、炒杏仁、半下桑皮。
肝经风、川羌活、柴胡二味,筋骨疼、加秦艽、杜仲牛膝。
腹膨胀、亦或是呕吐翻胃,用槟榔、东山楂、藿香立逼用生姜、大葱白、麦芽少许,川厚朴、六神曲、百病除退。
小便澁、车前子快爽直利,加泽泻与朱苓守望相遂。
大便难、川大黄、芒硝最宜,通大海、火麻仁、香油蜂蜜。
你讲这浮脉讲的真切,不知药就这几样?嗳!亦不过此大略而矣。
二、沉脉素问曰:那沉脉怎讲哩?讲罢浮脉又问沉,再把沉脉向你云。
如同丸石投水内,伸手浮取无信间。
素问日:人有这脉,可主啥病呢?左寸沉心忧闷话不想讲,右寸沉寒痰滞气不和畅。
左关沉主气郁癥瘕之恙,右关沉胃家寒酸水上嚷。
左尺沉或背疼结石肾脏,右尺沉主泻痢大便阻挡。
沉脉为阴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脉法!实战脉法
脉法!实战脉法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倶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倶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着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倶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倶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十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十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十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十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郑卢医学脉诀传真:中医新手必学脉诀(真心秘诀值得拥有)
郑卢医学脉诀传真:中医新手必学脉诀(真心秘诀值得拥有)脉诀(一、二)原文脉诀(卢铸之老老师所传文字部分):其一:肺和膈间右寸知,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脉速需用息度衡,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
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1)膈间:横膈膜上叫膈间;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
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
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
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
沉脉主气虚。
(3)紧脉:①如绞绳索。
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
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
②来去匆匆。
似人走得很匆忙。
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
(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
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
《寸关尺经方脉法》《诊脉下药诀》
《寸关尺经方脉法》《诊脉下药诀》《寸关尺经方脉法》1)寸脉寸脉浮,辨虚实。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
宜桂枝汤;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
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
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
宜麻黄汤;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
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
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
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
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
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
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
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
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
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
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
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
干货:78条脉法绝学!
干货:78条脉法绝学!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观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观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观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平脉法用药法(二)——左右手脉法
平脉法用药法(二)——左右手脉法作者/吴雄志先生导读:脉学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是生物原理,一是物理原理。
我先给大家讲生物原理,再给大家讲物理原理,用物理原理分析脉象是怎么形成的,用生物原理来揭示脉象的生物学意义。
此外,我们的平脉法,还体现了《黄帝内经》中讲的九九制会学说。
左手脉法左脉寸、关、尺对应火、木、水,水生木、木生火,对应心、肝、肾。
右脉寸、关、尺对应金、土、水,土生金、金生水,对应肺、脾、命门。
左脉“火降血下”,右脉“气升水布”。
左寸定膻中穴,左尺定关元穴。
今后讲奇经八脉时会详细讲,为什么左右手的脉定位在人身前后的部位不一样,这涉及到任脉和督脉的问题。
左脉阳虚脉,寸脉心阳虚是桂枝证,关脉肝阳虚是吴茱萸证,尺脉肾阳虚是附子证;左脉阴(血)虚脉,寸脉是阿胶证,关脉是白芍证,尺脉是地黄证;左脉火热脉,寸脉是黄连证,关脉是黄芩证,尺脉是黄柏证。
1、阳虚脉左寸脉,阳虚是桂枝证。
桂枝证见三个脉:浮、缓、大。
另外,桂枝证的抓独法是抓汗,手心有汗是桂枝的独证。
浮脉第一主表证,表证用桂枝。
表证不解,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更不要说桂枝汤了。
第二主虚证,治疗太阴脾虚的处方是桂枝汤,或者建中汤。
在后面讲六经在经时会讲:为什么桂枝汤是太阴病的方。
为什么浮脉主虚?《金匮要略》讲:“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
脉浮者,里虚也”,“劳之为病,其脉浮大”,“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由这些条文可知,浮脉可以是表证,也可以是虚证。
虚证脉浮是阳气外越,所以建中汤要重加芍药,甚者加龙骨、牡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用收敛药、潜阳药,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浮脉是桂枝汤证、建中汤证、麻黄汤证,方中都有桂枝。
如果是沉脉呢?沉脉是附子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发热去甘草加细辛。
桂枝证还有一个脉是大脉,《金匮要略》说:“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皆为劳得之。
”大脉也是虚劳证,处方还是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者小建中汤。
当然单用桂枝汤的疗效就差点儿了,因为脉大,虚阳外浮,要重加芍药成小建中汤,或者加龙骨牡蛎。
3-3脉法篇(全)
脉法篇导言当谓读书不易,治病不难,书只言理,病则凭脉,理是活动的,脉是实在的,唯其是实在的,可以再三审查,反复推求,以得着实在之解决。
所以去治病不难也,而人往往得不着实在的解决者,学脉的方法不善也。
学脉之法,一曰脉位,一曰指法,一曰脉象,一曰脉理,明白脉位与指法,然后能捐除自的成见,看清脉来的真象,脉象脉理,必须于普通学法之中,有系统以贯之,然后无繁难之苦,然后有运用之药,此篇,脉支较善之法也。
编者枯润二脉枯润二脉者,用药之提纲,枯脉宜养阴,润脉莫伤阳,润津液充足,枯者津液干涩,润脉无论何病,慎用凉润药,枯脉无论何病,忌用热燥药,认明枯润二脉,处方用药,便少错误。
微弱二脉微脉润而少,轻有重按无,总属阳气微,温补宜急图;弱脉枯而少,轻无重按有,总属阴液枯,清润法当守。
此二脉,脉体皆少,一者宜补气补阳,一者补液补阴,最易含糊,须以轻按重按之间,寻出证据以为用药之本,病人的体质不是阴虚,便是阳虚,故诊脉先以枯润微弱,分别阴虚阳虚,便有把握也,微弱二字,自来概属虚脉之称,而以阴虚阳虚置之不辨,遗误后学不少,故以脉法起首,郑重言之。
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用附子。
营卫病,脉弱而渴,用石膏是也。
枯润二脉别阴虚阳虚,弱微二脉,辨别阴虚阳虚,又须审查两尺,左尺较右尺少为水虚,右尺较左尺少为火虚,据两尺为判断之中判断,用药更少误差。
总之脉法的阴虚阳虚,认识无差,然后能识一切疾病之阴虚阳虚,然后能判断一切医书所说疾病之阴虚阳虚,此要决也。
虚实二脉实脉中沉盛,满指成分厚,久按总有力,攻下须研究。
此为阳实、气实、热实,胃家实,可用攻下之实脉,脉之成分厚而不薄,满指有力,中沉两部,久按不衰,此为完全的实脉。
所谓完全实脉,中土实则全体皆实也,攻下胃实,不可冒味,须有法度,应当研究,详古方上篇大承气汤中。
此外则伏而有力,脉细有力,软而有力,滑而有力,亦有实意。
但只腠理热实,只宜清润疏通之法,无有下法。
完全实脉,脉来迟缓,因中土实则热实,热实则脉来不数也。
秘而不宣的古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知此脉法可定伤寒论六经病位
秘而不宣的古脉法“人迎气口脉法”,知此脉法可定伤寒论六经病位本文转自《拔开迷雾学中医》作者王伟中医诊脉玄妙而神奇,关于治病用药的医书那是不计其数,但关于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的医书却为数不多,今天小编将把人迎气口脉法详细介绍给大家,一睹中医诊脉的精髓。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
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
照脉用药(林孝鼎)
照脉用药林孝鼎1、六脉浮大降兼清,热牛寒故扁参苓。
若兼浮数尤宜敛,芍药淮山酸枣仁。
2、六脉浮缓大非清,表邪须解散兼温。
桂枝荆芥防风合,苍术紫苏香附苓。
3、六脉浮洪无力虚,淮牛参扁荔术需。
更加促体知炎亢,壮水清金疾可驱。
4、六脉浮迟濡缓清,若逢无力气虚明。
助脾保肺宜参术,纳气归元荔桔分。
5、六脉沉迟浊贵温,升阳苍术桂苓荆。
更加独活与香附,一服回阳退伏阴。
6、六脉沉迟无力清,配阳补气芪术参,若逢数体兼调血,归地鹿胶并女贞。
7、六脉沉空纳气先,若应肝肾法依然,茴芦荔桔随拈用,更入桂地气海填。
8、六脉浮无沉候空,补上填下地芪同,欲升欲降还须补,无奈前途药力庸。
9、脉诊沉弱见昏迷,温补还须大热提,若有寒邪频蔽结,药用桂附麻萎奇。
10、脉诊洪数必躁烦,清火滋阴法最先,若感风邪频鼓燥,药宜扁泡荆荷兼。
11、六脉微短气血虚,山术归元参芡余,弱体定知精不化,鹿角枸杞山茱萸。
12、脉沉不足当调中,若属有余执中宫,浮浊沉清升带散,沉空浮浊单散风。
13、浮清不足沉浊余,升阳参术并黄芪,下元温散天雄桂,洋藿还同香附施。
14、证宜补阴脉缓迟,纯阴不受法须知,从阳引阴先桂附,归地枝园龟杞宜。
15、证宜补阳脉数洪,纯阳不受岂成功,从阴引阳淮膝地,归杞鹿茸桂附从。
16、两尺沉迟两寸弱,中焦不运君须熟,不治上焦直用升,余尺填肾功堪续。
17、心命脉微细濡迟,若兼浊象梦遗知,天雄切忌宜茯枣,鹿杞参归芡薯枝。
18、肝脉弦长滑急洪,须防内出中痰风,服宜芥独防风桂,香附白苍忌僵虫。
19、膻中气伏两乳间,六脉沉空呕吐连,参补桂温行气速,荔纳还须熟地填。
20、膻中气滞两寸微,随用参芪益气亏,蒌桂宜温兼鹿杞,附檀行气荔纳归。
21、太冲气原伏丹田,六脉沉迟少腹连。
温命芦巴胶杞补,芪升附燥火上炎。
22、太冲气滞两尺弱,随用地枝补水足,寒加升苍否北芪,杞戟鹿胶助气速。
23、阳邪阴入化从阴,治贵辛温忌苦平,桂附麻黄杏附藿,少须一服汗淋淋。
24、脾病食多饱胀翻,法当补肾养先天,若兼胃病咽难下,心火能生土自坚。
凭脉用药(附:四圣心源脉法)
讲一讲凭脉用药!(附:四圣心源脉法)脉诊仅是四诊之一,但历代名医莫不更重视脉诊。
唐代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
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明代徐春甫进一步分析说:“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可以措治。
医惟明脉,则诚为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
”清代吴鞠通更是一语中的:“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可凭也。
”笔者行医几十年,只有面对病人亲自诊脉,不管其他三诊得来多少症象,只有脉诊清楚了,才觉眼前一亮,处方用药也才有了针对性,应手取效者不知凡几。
今不揣陋昧,略举凭脉用药数例以说明之。
症同脉不同凭脉用药临床上遇到最多的是病相同,或者症相同,而脉不同,此时应凭脉用药,才能取得疗效,而不致落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
有两位男性脑血栓患者,一为卢姓,一为李姓,年皆80多岁。
皆为舌僵硬、言语不清、右侧身不用,叠经西医输溶栓药月余,皆不效。
诊卢姓左寸关脉浮而略数,浮者风也,师小续命汤意,以风药为主,徐徐以进,3剂而愈,观察1年多未复发。
而诊李姓患者脉沉弱,右手脉尤甚,此气虚重症,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用至150g,亦3剂而效,又服3剂以巩固,观察2年未复发。
若遇脑血栓患者,只知用活血化瘀套方,不知凭脉用药,取效殊难。
又有李姓患者,男,60岁。
去年夏季因食不洁之物,患上吐下泻,诊之右手关脉濡稍数大,知为内伤湿浊,令服藿香正气散,一日病退,二日而愈。
今夏此人又因食不洁之物,上吐下泻之症复作,根据去年的经验,自服藿香正气散及西药氟哌酸等消炎药,连服4日无效,每日呕吐、腹泻七八次,胃中疼痛不适,时时恶心,身疲乏力,卧床难起,家人虑其脱水,欲送其去医院输液,患者执意邀我诊治。
观其面色苍白、消瘦,声低息微,诊其脉右关沉缓而虚。
证属虚寒,遂令其立服附子理中汤(加减)1剂,患者胃痛安,恶心除,面色转亮,2剂起床活动已如常人,上吐下泻之证顿除。
世人皆知上吐下泻之霍乱症应用藿香正气散,而不知需用附子理中汤者亦复不少,此皆疏于凭脉用药之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凭脉用药法(最简单、基础、实用的脉法)
平则无病,不平则病论
治病之道,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协于平而已。
盖人之有病,总属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邪正之偏胜。
以阴盛则阳必虚,阳盛则阴必虚;气分受邪,则血必虚;血分受邪,则气必虚。
邪正偏胜,即虚实太过而不平,不平则病矣。
欲使其平,必须将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方可平而无病。
犹权衡之称物,一有轻重,必轩轾而不平。
亦独舟楫之载物,偏于左右,则畸侧而不平。
必须将重者卸之,轻者加之,则权衡平而无偏倚之患。
舟楫平,得免倾覆之虞。
故善治病者,必须审明其阴阳气血表里之虚实。
将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协于平,则病自愈矣。
如其不然,则虚者尤虚,而实者尤实,是何异权衡之轩轾、舟楫之畸侧,而不卸重加轻,反卸轻加重,岂有不偏倚太过而立时倾覆者哉?时医不知此理,贻误何可胜言。
且自古以来,但有其言,而无人得证明其一定之虚实,可以必使其平者。
霖不揣鄙陋,既已辨明阴阳气血之虚实于前,诚恐此理难明,故再援比权衡轻重之法,绘图以著明之。
并将三部九候之脉,以有力、无力之简易法,而分其气血阴阳表里之虚实。
泻其有余,而补其不足,以使其平,而病不治自愈矣。
兹又略举用药之法,以示一隅。
如得以此法而三反之,则无论何病,未有不愈者。
此乃治病一定不易之理,亦百无一失之法也。
惟欲证明阴阳气血表里之虚实,除脉之外,决无别法。
如能精研脉理,按图索骥,并融会而变通之,则治病如反掌,决无望洋与叹之虞。
权衡图说
此图之用药法,不过略示邪正虚实之补泻法、治病之规矩准绳而已。
至于邪正虚实之辨别,虽可于脉之有力、无力证之,惟正虚易于认识,而邪则难于分别,良以邪之种类不一耳。
且此图之用药法,仅据其热邪而论,尚有阴寒积滞等证,亦见有力之脉者,诚恐误会,故再续陈一二,藉冀一隅之三反也。
惟热邪脉必滑数且实,寒证脉必弦紧或迟缓:若左浮弦且紧者,宜用麻黄汤类;右浮弦且紧者,葛根汤类。
迟缓或沉紧之脉见于左者,用大顺散类。
见于右者,四逆汤类。
又有积滞之脉,必沉牢且实见于左者,用伏梁丸、肥气丸等类;见于右者,息贲丸、痞气丸等类。
更有痰饮水气之脉,必系沉弦:见于左者,用五苓散类;见于右者,控涎丹类。
再有沉涩有力之脉:见于左,属瘀血,用抵当汤类;见于右,属气滞,木香顺气汤类。
此系约略言之。
至于审病酌宜,惟在医者神会而变通之,未可拘于一定也。
更有时症应汗应利而误下,应下而误汗及利,亦属大逆,不得不再申辨之。
如左部所见之邪脉,浮弦或浮紧宜发表,沉弦宜利小便,中候弦宜和解。
此即邪在水道之间,只有汗之、利之可去,决非下之而可去之者。
以小肠、膀胱,皆在左手候之。
汗之者,即其邪驱从膀胱之边门而出也;利之者,即驱其从膀胱之大门而出也。
是以仲景治伤寒,脉浮缓用桂枝汤汗之,浮紧用麻黄汤汗之;脉沉弦系邪入于膀胱之腑,用五苓散利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概可见矣。
凡热邪传入于胃腑,右关脉现沉实且滑者,为可下之症。
此乃邪在谷道之中,惟有下之可去,亦非利小便而可去之者。
以胃与大肠之脉,在右手候之,下之必由胃与大肠而出也。
其右脉沉则不可利,然右脉浮亦可发表者何也?以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邪在皮毛肌肉间,以借其毛孔而祛出之,因毛孔附于皮毛肌肉间,驱之亦易也。
故右部脉见浮实则可发表,惟见沉滑且实者,可下而决不可利,利之反竭其津。
亦犹左部脉见沉弦且实,可利而决不可下,下之反损其胃。
若误治之,即谓诛伐无辜,则热邪不但不去,必变症丛生而难治矣。
故治病必须有一定之认识,方不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