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一)概述

前已述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注重建设工程对地下水水质及其介质环境的影响评价,二是与地下水有关的非污染型环境影响评价。

早期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注重三废排放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致使水质变差的可能性及程度。注重浅表地层的防渗隔污能力,即评价污废水下渗进入含水层,进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近年来同时注重了建设工程造成的非污染性的生态环境影响。如:

1.大面积的地面硬化会改变地表的入渗能力,减少地表水的下渗补给量,从而影响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城区附近或多项目连续建设时此类问题比较突出;

2.某些工程因大量引水或排水,会使局部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等,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水库工程尤其是平原水库及南水北调等类型的大型调水工程;

3.因工程供水而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资源失衡、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4.建设工程对植被的破坏除产生地表生态环境影响外,也会影响地下水补给区的水源涵养能力。

考虑以上诸多因素,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仅要研究分析含水层与包气带的地层结构、厚度、岩性及渗流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的强弱,还要注重研究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环境功能和社会利用价值。这其中涉及包气带、含水层、地下水类型、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等诸多水文地质因素。

(二)分析评价的原则与思路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定性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基本方法。污染评价和非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都离不开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

地下水运动、赋存于含水介质中,其运动条件、形态,含水介质类型、结构构造,所处地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及区域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使得对地下水的分析研究十分困难。地下水运动及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污染物自身的转化以及与含水介质的作用都包含在这一过程中,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完全弄清这些变化过程。因此,通过一定的模型,定量的分析模拟建设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过程,评价其影响结果是十分困难的。

实际工作中,多是对产生污染的可能性、污染途径及可能的影响程度进行总体分析,进而提出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的保护措施。这种做法基于:

1.定量评价过于复杂,工作量大、费用高、周期长,定量评价不实用;

2.评价工作的目的是控制污染,保护地下水环境;

3.地下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将很难治理恢复;

4.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管其环境容量如何,均不允许有污染物进入而产生人为污染。

因此,分析污染物是否会进入地下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进入的速度相对快慢,会有什么样的污染物进入,将可能的结果分析提出,以警示建设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将可能的污染方式和途径分析清楚,以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此两点,评价工作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三) 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必须阐述明确下列问题,以使参阅者能建立起工程建设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对地下水应用功能重要性的认识。

1.地表岩性情况说明包气带的岩性、厚度、结构、透水(阻水)性等。

2.地下水类型说明工程建设区的地下水属于那个类型:①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②潜水、承压水。

3.含水层的基本情况说明含水层埋深、厚度、岩性、富水性、含水层分布及其稳定性等。

4.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说明补给来源、迳流途径、排泄方式和排泄途径等。

5.水质概况介绍工程建设区的地下水总体水质状况。①自然环境下属于低矿化淡水、高矿化咸水或是高氟水、高硫酸盐水、高硬度水;②后期是否受到工业污染或农业、生活污染等。

6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介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用途、供水方式等。

7.评价定性评价地质环境条件的敏感性及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分析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1.分析建设工程所在地段是否处于敏感地区和地下水环境条件的敏感地段,分析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和用途,宏观确定建设项目选址的可行性。

城市上游、主要供水水源地及其上游、旅游景观区、生态保护区等属于环境功能要求高的敏感地区;岩溶水分布区、山前冲洪积扇上部、现代河床与古河道等强渗漏区为地下水环境条件敏感地段。在这些地区应禁止上水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必须建设时,应提高评价级别、评价标准和保护等级。

含水层的水量大小和水质优劣,决定了地下水的利用价值。同时也确定了其功能的重要性。而我们更多的时侯依此来确定地下水的评价级别和保护等级,确定对工程建设的排污要求,制定对地下水的保护措施。

地下水的水量是否丰富,首先取决于含水层的岩性和厚度:粗颗粒、空隙(不是空隙度)大的,富水性强。如粗砂、砾石含水层、裂隙岩溶含水层等;同一种岩性时,含水层厚度大的富水性强;其次取决于地下水是否有充足的补给来源和良好的补给通道。如临近地表水,有固定的压力水头进行补给,有较大的入渗、汇流面积等;补给渠道通畅,可以使地下水的交替循环加快,提高“三水”转化的速度,从而使含水层的富水性变强。更多的情况下,含水层也是补给通道的一部分或大部分。

以上工作利用已有的勘查资料,基本能够做到。经过多年的勘察研究工作,各级政府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敏感性、地下水功能的重要性进行了划分,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收集利用这些资料,基本可以完成上述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