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小资传记——读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的一种文字陈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是对阅读的一种反思和总结。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读完周国平的自传《岁月与性情》,只因为,书中让我共鸣、仰慕的地方太多,作者的文笔又是那样精炼,以至于我写着写着就不知不觉变成了对原书的内容摘抄。
于是,这篇读后感,就像一个障碍、一个欠债一样,堵在那里,让我不能去做别的。
我不得不努力跳出来,只问自己的感受,哪怕是短促的写一点,也算是个了结。
当初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从一个普通人的经历中,去更客观的了解过去那段历史。
正如再版序言中写的:“作为中国社会近几十年巨大变迁的亲历者,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不同时期的时代实景也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
……《北大岁月》描述了文革前和文革中的思想文化专制,……《农村十年》描述了文革后期的中国农村,……《走在路上》描述了改革初期的解冻。
”而放下这本书时,我的的收获是却是读到一个人在近乎无望的环境下的孤独、承受和内在的成长。
而这种精神上的成长和愈加坚韧正是我所向往和仰慕的地方。
然而,我扪心自问,这是否是叶公好龙?因为自己仍是个世俗的、功利的人。
一方面,我非常欣赏他书中的许多人生感悟和观点。
另一方面,有些东西,我还没有想明白:如果,周国平没有现在的成功——成为着名作家、学者,我会这样欣赏并以其为榜样吗?作者说:“现在的我似乎出了一点名,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喜欢我的书的读者。
可是,这个我不就是在广西山沟里用功读写却始终默默无闻的那个小公务员吗?或者,不就是在北大课堂上耽于读课外书而不好好听课的那个学生吗?我早就养成了自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区别只在于,从前这遭到非议,现在却给我带来了名声,可见名声是多么表面的东西。
”这是作者达到的认识高度,而我要自问的是:如果他不是有名的大作家,而只是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公务员,我还会这样欣赏吗?或者,虽然欣赏,但会以他为榜样吗?这个问号并未消除!不可否认,不管成功与否,我们各自会对生活中碰到的某些人特别欣赏,如遇知音。
读《岁月与性情》有感
阅读,让自己的一直在路上——读《岁月与性情》有感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周边环境对他的影响,家庭的、社会的、时代的等因素都无时不刻的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成熟。
一个人的个性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的磨砺成形,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多多少少都已经打上了岁月的印记。
周国平先生的《岁月与性情》就是这样一本书,用平易近人的语调,生动详实的故事婉婉道来:家庭赋予的,社会影响的,时代成就的,是一个人在自我的矛盾与冲突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要想不让自己沉沦,就要找到自我,坚守自我的追求。
初识周国平,是在我读研究生之时,因所学专业为教育学,又是中学老师,导师一再强调,要搞好教育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的问题,并罗列的一系列的书单和大家,其中就有周国平。
他对教育的哲学思考,使我由衷的敬佩与景仰。
但他的《岁月与性情》,难得让我如此亲近的能从一个学者成长与发展的视角,从他的心路历程去审视他的哲学成长之路。
周国平先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成长在一个让我既向往又好奇的年代,那是一个充满激情而又单纯的年代,每个年轻人都有着追寻真理的冲动和激情,又无泥沙俱下,纷繁复杂的外界侵扰,正由于匮乏与不变,可以安心于自我的追求。
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年代,让周国平先生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读很多书,思考很多问题,写很多东西,也成就了他在哲学领域的盛名。
书中展现出的他的阅读人生,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坚忍的人,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始终行走在追寻自我的路上。
通过读这本书,是我认识到,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的灵魂始终行走在找寻自我的路上。
无论外界如何的充满激情与诱惑,都能潜心于自己感兴趣是事情,不断的求索和进步,始终保持自己灵魂袋高贵,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担当和负责任。
我们今天之所以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往往目的大于过程,我们忘记了比成功更宝贵的是追求本身。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周国平谈自传:“我喜欢活得明白一些”
周国平谈自传:“我喜欢活得明白一些〞“我把自己作为案例进行剖析〞记者:您的新作?岁月与性情?(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版)被出版方称为是您继?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之后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
我记得您曾说过,写作?妞妞?是想“与生命中一段心碎的日子辞别〞,对于您来说,“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座坟,垒筑它是为了离开它,从那里出发走向新的生活。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妞妞?的写作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
那么,这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的写作动因是什么?周国平:事实上,在我迄今为止的生命历程中,我经常有为自己写自传的念头。
我喜欢活得明白一些,不是糊里糊涂地活着,而写自传就是一种让自己活得明白一些的方法。
通过写自传,我可以比拟系统地回忆和反思自己走过的路。
之所以现在拿起笔来写,那么和年龄有关。
明年我六十岁了,所谓花甲之年,虽然我完全不感到自己竟这么老了,但遗憾的是我无法否认年龄。
我想,我与其自欺欺人地回避它,不如坦然面对它。
有了这样一个健康的心态,我便发现年龄成了一个契机,现在正是认真总结自己的大半生的适宜时机。
记者:您新作的副标题叫“我的心灵自传〞,很耐人寻味。
它让人意识到,这本书与常见的追忆往事的传记一定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周国平:你把?妞妞?称作“为了忘却的纪念〞,那么,这本书也许可以称作“为了反思的回忆〞。
作为自传,当然离不开对往事的追忆,但是,我希望得到更多。
我的目的是自我认识,往事只是藉以自我认识的材料。
之所以称为心灵自传,我在序言中作了说明:“我想要着重描述的是我的心灵历程,即构成我的心灵品质的那些主要因素在何时初步成形,在何时根本定型,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上以何种方式显现。
〞我的心灵历程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智性生活,一是情感生活,二者构成了我最看重的人生价值,也大致表达了我的个性面貌。
这两条主线贯穿于全书的四部中,即儿时记忆、北大岁月、农村十年、走在路上,依次写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学时期、毕业后在农村锻炼和工作的时期、回到北京读研究生和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时期。
活着
活着——读《岁月与性情》有感用一天半的时间重温了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读第一遍时带着难以避免的新奇与惊讶,可是当第二遍再读的时候更多的是平静和尊敬,读完后不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如释重负,也没有轰轰烈烈地把我的内心扫荡一遍只剩下萧条,感觉更像是泡上一杯陈茶,枯黄的茶叶在滚烫的水中升腾舒展,有一种透明又单纯的清晰,然后慢慢将整杯水染成无瑕明净的嫩绿色,进而扩散到心间,有一种涩涩的却很舒适的清新之感,意蕴深厚,回味悠长。
这是一部描写心灵成长的自传,不同于现在的作家所写的成长,他们着重写感情,那些心酸、苦涩、唯美、难忘的成长故事的确令我们为之动容,像是《致青春》、《那些年》,都会令读者回忆起自己的类似经历,并落泪。
但是,我读这本书,给我的是一种客观的视角,周国平老师也在序中写道他更多的是想借这本书来思考自己这些品性的形成,比如是什么因素促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又是在何时定型的。
他是在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标本,从而更深地剖析、认识人性。
在这本书中,也带有很多作者对生活与人的很多方面的思考,叙述自己经历中的一些孩子气的话会让读者会心一笑,透露出作者可爱的真性情。
我想我之所以没有像读完那种规规矩矩的写成长的书之后内心的起伏,一个原因应该是这本书本身注重的是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成长,以心灵的成熟为主,从而解答作者本人的同时也是有着相似经历的读者对人性、生活的疑惑,而没有想过以情动人;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内心,或者说是内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可能是与生俱来,又或者是环境的影响,敏感、脆弱的内核已然注定,在这之后的经历也只是不断让这个内核丰富、饱满的养分罢了。
在看到作者的自序的时候我想到了夏达,这个希望通过自己漫画中主角的成长来找到自己成长中那些疑惑的答案的作者,她和周国平一样,都让我感到一种真诚,他们都是无法欺骗自己内心的人,一个是愿意用细细的勾线笔一笔一笔勾勒衣服的褶皱、只画自己认可作品的漫画家,一个是只愿写能够充实自己内心、有内容的文章的作家,他们都是我十分喜欢的人,不论他们的作品是好是坏,至少他们是真诚的。
《我的自传》:怎样的岁月,如何的性情?
《我的自传》依据时间顺序,记录了自己五十年的生命历程,整 个自传共计4部:
《儿时记忆》、《北大岁月》、《农村十年》、《走在路上》。 其中,第一部共分为19节;第二部24节;第三部13节;第四部13 节。
(二)岁月:生活的历程 1.新中国的变革历程 旧中国的面貌:年轻的父亲与母亲;新中国的面貌:餐桌。
片段,其中童年生活,共计5篇;南京读书1篇;日本读书2篇 2.《岁月与性情》:自我生活的记录 周国平的记录则比较全面零碎,将其近五十年的人生分为四个
部分,一一回顾,对生活的历程详细全面。
(二)思考指向的差异
1.《朝花夕拾》:生命与社会的思考
鲁迅的中心在于生命体验与社会思考两 个方面,因此“朝华”的体验与“夕拾” 的思考并重。《猫鼠狗》与《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的区别比较。
2.《岁月与性情》:生命体验的思考
周国平的的思考重心在于对自我生命体验的 思考,因此,在岁月的变迁中回顾自我生明 的历程,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四、周国平散文特征
1人生与社会:周国平的散文都是从人生与社会— —存在意义、爱情、命运、教育、审美等——的各种 问题出发,并对此加以重新思考。(《向教育争自 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持续的快 乐》)。
第一部之1、2节。 第二、三部中的文革;第四部对改革中的思想浪潮。
2.童年与少年的世界 在学校:上课爱做小动作;不是老师的宠儿;与家人:乖
孩子的劣迹;父与子的难题
与朋友:孩子王、凌辱长志气;读书:迷恋数学与作文; 扑在书本上;生理与心理:
性的觉醒的风暴;为释迦摩尼流泪
3.青年与大学的世界 读书;课堂;同学 4.青年与底层世界 小公务员的社会生活;爱情与婚姻 5.重回北京的生活 读书;朋友;与异性
欣赏这样的写作艺术
欣赏这样的写作艺术几年前,我心中还满怀希望,我的天空中还有许多彩虹,我相信,我的生活和事业还没开始。
现在,我睁开眼,闭上眼,都只看见一条平淡的路,我仿佛觉得,我的生活和事业都已经永远过去了。
我根本不是在生活,只是在机械地延续着生命,这可怜的生活!我真想不到,我曾经是一个充满求知欲的聪明的孩子,却只得到了如此暗淡的一生。
一生吗?不,这太残忍了,我至死也不相信。
以上是著名作家周国平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199面的文字。
阅读此,开始有点郁闷,有点玄,觉得跟这段话前面的内容接不上。
作者接下来的句子是:“上面这些话,其实都是摘自我当时的日记”。
原来是引自作者的日记,是回忆以前的以前,玄迷释然,顿觉新鲜。
我喜欢这样的写法。
模仿此写法,我写了两则心情随笔,内容是:【心情随笔一】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要有自己喜欢的作家。
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而是作家周国平说的。
对此,我的体会是: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家,他的文笔飞速提升自己的写作,他的思想让自己在这个浮躁时代不盲从,他的著作是自己快乐幸福的源泉。
注:第一段也没有打引号,而是用第二段做说明,表明是引用,第三段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经历谈对观点的理解或感悟。
【心情随笔二】质朴是写作上的大家风度,表现为心态上的平淡,内容上的真实,文字上的朴素;相反,浮夸是小家子气,表现为心态上的卖弄,内容上的虚假,文字上的雕琢。
这段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抄的作家周国平的。
前面的引文也没打引号,而是在后面交代“是抄的作家周国平的”。
二、看完后才知道是写的“自己”公路上走来一男一女,男的戴一幅深度近视眼镜,肩扛一袋大米,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地走着,女的背着一个破书包,手拿一瓶食油,跟在后面。
以上引文也是来自周国平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199面。
读到此,我以为作者又安排了新角色。
“这是我和我的妻子吗?我们就这样地走下去,一直到老吗?”看到后两问,才知道,作者描绘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妻子,别有一番风味。
本期力荐:《我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本期力荐:《我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等作者: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4年第09期《我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作者: 周国平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定价:20.00元【内容介绍】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本书是周国平继《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以后推出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他目前唯一一部“心灵自传”。
【读书人语】周国平的文字是富于情感的,也是富于思想的,是中学生写作较为理想的学习范本。
在这本新书里,作者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首次极其真实、详尽地袒露了自己人生所走过的近60个春秋,他对自己既执著又超脱的性情之旅的回望,读来让人感动,让人联想。
【精彩选摘】当列车到达北京站时,我义无返顾地出了站,在站前林立的各个高校的横幅中找到北大的横幅,然后跳上了接新生的卡车。
到达学校后,新生被各系的老生领走,送往指定的宿舍。
哲学系的宿舍在38楼,我的寝室是120室。
然而,不论我对即将开始的生活怎样想象,我都不会想到,我在这里会遇见一个人,他不但改变了我在北大的生活,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
到校第一天,就有消息灵通的同学对我说,郭沫若的儿子在我们班。
北大是高干子女云集的学校,这没有什么。
见到郭世英是在两天后,各班分组讨论系副主任的入学教育报告。
那个报告乏味透顶,郭世英并没有听,他来校时正好碰上讨论。
人们挤挨着坐在寝室里,一个接一个发言。
郭世英也发言了。
他坐在双层床的下铺,微低着头,长发下垂,眼睛凝视着地面某处。
他的声音深沉而悦耳,话音很低,有时几乎听不清,仿佛不是在发言,而是在一边思考一边自语。
他说的大意是,从高三开始,他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许多书。
哲学的宗旨是追求真理。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检验,对马克思主义也应如此。
结果,从追求真理出发,他走向了怀疑一切。
为此他陷入了苦恼之中,离校休学了。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
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周国平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
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
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__,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
读周国平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
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
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岁月与性情》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张爱玲所著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子在岁月流逝中经历了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种种变迁。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让人在阅读之后不禁感慨岁月的无情和人性的脆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苏丽的女子,她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女子,聪明、优雅、有教养。
在小说中,苏丽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她的丈夫是一个花心的男人,对她不忠。
在这段婚姻中,苏丽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最终,她在岁月的洗礼下,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学会了放下过去,迎接未来。
通过苏丽的故事,张爱玲向读者展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性的脆弱。
在小说中,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到无比的沉重,光阴荏苒,时光流逝,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而人性的脆弱则表现在主人公苏丽的坚强和脆弱之间的矛盾。
她在爱情中经历了痛苦和折磨,但最终她学会了放下过去,迎接未来。
这种对爱情的坚持和对生活的乐观让人深受感动。
读完《岁月与性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性的脆弱。
岁月的流逝让人感到无比的沉重,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只能让自己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强。
而人性的脆弱则表现在我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坚持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学会放下过去,迎接未来,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接新的生活。
在阅读《岁月与性情》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张爱玲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
她通过对主人公苏丽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上海女子在岁月流逝中的坚强和脆弱之间的矛盾。
她的故事让人感到无比的感动,也让人在阅读之后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岁月与性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性的脆弱。
张爱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女子在岁月流逝中的坚强和脆弱之间的矛盾。
这部小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放下过去,迎接未来。
岁月无情,但我们要学会坚强;人性脆弱,但我们要学会乐观。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生活需要真性情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生活需要真性情《岁月与性情》读后感:生活需要真性情《岁月与性情》读后感——生活需要真性情胡华智我们常说人生就是江湖,那么究竟何为人生江湖呢?我们在这个江湖中到底该做些什么呢?周国平先生的《岁月与性情》给出了答案。
周国平先生的《岁月与性情》写的平实坦诚,尽可能真实还原历史,剖析自我。
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精神的闪烁之光以及作者人生的真性情。
《岁月与性情》,本就是讲述生活的岁月和磨砺的性情。
在书中,他把自己讲述成绝对贫民,把他住的地方叫做准贫民窟。
那是上海的老城,窄小的街道丛横交错,街道两旁是低沉矮旧的砖房和木板房。
房子是靠近黄浦江的,落后的排水设施,每到涨水季节,屋子里便会积起膝盖深的水,再加上一家四五口人拥挤在几十平米的房子里,生活显得狼狈不堪,可是,即便是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作者丝毫没有感受到苦,因为他觉得一家人住一起就是幸福和快乐,他认为这些岁月都是上天刻意的安排,都是对他的考验。
相比之下,生活在温室里的'我们,遇到小小的困难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时常感叹命运的不公。
即便是一次五公里测试没通过,就抱怨天气等客观原因不好;一次考试没通过就认为自己不行,从此把自己定位为差生,开始自暴自弃。
难道真的是自己不行吗?不,那只是你的不够自信、没有一个乐观的态度、豁达的性情去面对这些小事。
做到周国平这般豁达自然、积极向上,我相信你感受到的困扰将不再是困扰,你曾经羡慕的也不再是羡慕,而是会变成拥有。
《北大岁月》是全书的主要内容,这一章占据了主要篇幅的是作者对于郭沫若儿子郭世英的回忆。
郭世英是一个对周围有深刻影响的人,是作者青年岁月中的指路人和精神导师,可惜死于文革迫害。
周国平的回忆表明了文革对于思想文化的专制压迫,读这段文字,看到墙边宣传标语上写着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便觉很沉重,词语看似简单,在那时的环境下,实现起来却是多么的困难啊!这段回忆其真其切的表现出作者隐藏背后的真性情。
【最新】周国平作品读后感范文一
【最新】周国平作品读后感范文一读一本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最近我读了着名哲学家周国平写的>,读后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感悟有三:一是正确看待失去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习惯于失去.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只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我们在社会上尽可能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事了.二是靠自信来赢得大家心.在与人交往中,自信心就如同吸铁石的磁力,会把许多有能力的人吸引过来.老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只有你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和你一起干活的人才会有信心.有兴致.相信自已能行,便会攻无不克.有人说: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但是,自信不是自负.只觉得自已行,别人都不行的人,一定不会成功.三是培养责任感.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到对家庭.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到对国家.对整个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除此以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一个人只有对自已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家庭和工作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社会.我想,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多一份自信,多一点责任感,正确看待得与失 ,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多彩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也必将会更加出彩.。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岁月与性情》是一部由莫泊桑创作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小说以19世纪法国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有的年轻人与一个贫穷的农村姑娘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莫泊桑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岁月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让-巴普蒂斯特·卡尔维尔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富家子弟,他拥有一切,但却无法获得内心的满足。
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叫费利西娅的贫穷姑娘,她用她的真诚和善良打动了卡尔维尔,两人展开了一段深情的爱情。
然而,由于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小说通过这段爱情故事,表达了莫泊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小说中,岁月与性情是密不可分的。
岁月无情地流逝,它会改变一切,包括人的性情。
卡尔维尔在年轻时是一个英俊潇洒、富有朝气的年轻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心灵逐渐变得空虚和苍白。
而费利西娅则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姑娘,她的性情受到了岁月的摧残,最终变得憔悴和苍老。
岁月无情地改变着人的性情,让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迷失和寻找。
另一方面,小说也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在小说中,卡尔维尔虽然是一个富家子弟,但他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和迷茫。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和地位,更是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爱情。
而费利西娅则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姑娘,她用她的真诚和善良打动了卡尔维尔,展现了她内心的坚韧和善良。
小说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人们对生活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岁月与性情》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岁月与性情之间的关系。
岁月无情地流逝,它会改变一切,包括人的性情。
而人性则是复杂而多变的,它受到岁月的摧残,也在岁月中不断地成长和变化。
正是岁月与性情的交织,让生活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和希望。
这部小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岁月与性情,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如此深刻,让人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追寻和探索。
体认自我个人回忆——余秋雨《借我一生》与周国平《岁月与性情》之比较
作者: 颜敏
作者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创作评谭
页码: 41-43页
主题词: 余秋雨 周国平 文化散文 郭世英 批评界 思想随笔 大众传媒 传记文学 叙述策略 作家出版社
摘要:<正> 面对90年代以来的"散文热"现象,批评界已经说得够多了,可谓是毁誉参半。
我这里想提及的只有两点:其一,如果没有散文这种文体,文学在当下社会很可能是更加边缘化。
在大众传媒中无所不在的散文,固然有沉溺自我和情感夸张的媚俗一面,但它也可以凭借轻俏的身形轻易地突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墙,它的存在至少可以为我们这个诗性式微的时代,昭示文学的文化价值。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和周国平的思想。
岁月与性情(节选)
岁月与性情(节选)
周国平
【期刊名称】《读者》
【年(卷),期】2004(000)017
【摘要】@@ 第一部儿时记忆rn十五父与子的难题rn我家在人民广场的住房是一间大屋子,中间横着一口大柜,把屋子隔成了两间.那口大柜的某一格里放着父亲的书,我经常爬到柜子边沿上去翻看.有一回,我翻到了父亲的一个笔记本,好奇地偷读起来.其中一页的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父亲记录的别人对他的批评和他自己的检讨,主要是脾气急躁和态度粗暴之类.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周国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革命岁月里的火红青春——戚元德同志回忆录节选
2.革命岁月里的火红青春——戚元德同志回忆录节选
3.点滴情怀全心传意(节选)昌业音响20周年系列活动·岁月留声回顾我这20年主题散文大赛三等奖文章
4.如歌的行板(节选)昌业音响20周年系列活动·岁月留声回顾我这20年主题散文大赛三等奖文章
5.岁月中女性如歌的清唱——评《岁月如歌》的女性情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国平《岁月与性情》与余秋雨《借我一生》比较
周国平《岁月与性情》与余秋雨《借我一生》比较
《岁月与性情》和《借我一生》这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受欢迎的散文集。
两本书的风格和主题略有不同,下面是几点比较:
1.题材和主题
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主要讲述了人的情感、人生经历、生命意义等主题,涉及到的主题和人物多岑多绎,涉及的时代背景也非常宏大。
而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则是一部注重个体心情建构的作品,将文学中的体验与人的情感经验相结合,讲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追寻,并在读者的共鸣中展开了宣泄,更注重的是内心的探寻和思考。
2.文体和语言
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以慢节奏的叙事方式展现,语言风格庄重严谨、简练而富于哲理性。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则运用了更多的象征手法,语言则比较抒情和文化性强,但他很适时地在描述绝望和苦难的时候采用了诗意的语言来缓解痛苦,赋予了作品一种既深沉又抒情的韵味。
3.体验和思考的差异
《岁月与性情》主要像一段人生经历的回顾,作者所感受到的似乎更多是一些自我的回忆和强烈的体验,而《借我一生》除了感觉的体验,更注重体验深层次、宏大、深远的思考过程,不断挑战着读者自己的知识与思维。
以上是对两部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文体和语言都有所不同,但都流露出对生命、对自我和对时间的深入思考,对读者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岁月与性情2doc
岁月与性情今天有昨天重重叠叠的影子。
昨天是因,今天是果。
历程决定了我们的性情。
人生就是涉水而过,从此岸到彼岸。
今天的我站在河水湍湍的中央,回望少年的我曾怎样趔趄涉水。
天生理性思维欠缺。
初高中时数理化知识的接受有些被迫,那些抽象的记忆和思维生疏而遥远。
当时唯一的读物就是同学间流传的琼瑶小说,在懵懂的阅读中相信爱情的绝对纯粹,思绪有些缥缈虚无,看古典诗词,写一些无病呻吟的句子,两段朦胧感情让我一次比一次重地跌入柏拉图的深渊,整个青春郁郁寡欢。
人生种种走过以后,对爱也有了很深的领悟。
明白柴米油盐的相守自然蕴有相儒以沫的深情,明白今天与自己牵手的人才是适合自己的,也懂得了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爱。
我们都有缺陷,但彼此互补。
都不愿在无谓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喜欢休闲时呆在家里各读各的书,享受着做自己喜欢事情的轻松和惬意。
数十年过去了,那些无法释怀的情感已全部释然,那些曾经铭心刻骨的往事终于在时间的漂洗中淡如一脉轻风,而我也衷心祝福那些曾经喜欢过我或我曾经喜欢过的男生也能有一个好的人生和伴侣。
离开了学生时代,走向职场和家庭。
与单纯学习知识的学生时代不同,职业和家庭需要更加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因为长久地沉浸在内心世界,因为知识的局限性和生活技能的笨拙,一下子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走着摔着自省着学习着也自我矫正着,那些跌跌撞撞的狼狈脉络,那些成长的丝丝疼痛仍历历在目。
而现在一切均已过去。
被生活簇拥着、走着,从前的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现在清晰明了,不管什么样的生活,我都会让自己滤去心灵的尘埃懂得并学会诗意地栖居。
每个行当都有他的阴暗面,如果你蔑视他,你的心情会特别好。
在大河报上看到许晴的这句话,很赞赏。
不出现在公众面前,不去领奖,被众人以种种负面新闻进行猜测,这是许晴回击负面新闻说的话。
只是因为钟爱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公众面前感觉不自在,才不去领奖,而宁愿和自己情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
许晴是特立独行的。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
It is not easy to do a simple thing well, and it is not ordinary to do every ordinary thing well.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岁月与性情读后感岁月与性情读后感1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周国平的自传体回忆录《岁月与性情》,有点感触,不禁想要对镜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鉴于深刻的思想有时要依托审慎的文字,所以就有了这篇读后感。
周国平是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擅散文。
所以他的自传《岁月与性情》,没有一般哲学家那种抽象神秘的惯用腔调,却也不乏深邃,至于能从简单的语言,平凡的经历中透露出永恒的一面,更是令人赞叹。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儿时记忆、北大岁月、农村十年和走在路上。
这四部分分别代表作者成长的四个阶段。
从记忆中的童年期到高中毕业的13年,从走进北大到离开北京的3年,从进入广西农村锻炼到重返北京的10年,一直到现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的25年。
不论哪一部分,作者都以一种客观的心态,真实的状态解读自己。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尽可能的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尽可能的.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这两点应该都不容易做到,如果说能够做到诚实,超脱就很困难,事实是这两点周国平同时做到了。
他甚至愿意说出一般名人羞于启齿的个人隐私。
拿他的个人情感为例。
他经历了三段婚姻,前两段在别人眼中无疑是失败的,但他却愿意将它们公之于众,甚至说出了自己当时的体会以及对人性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包容。
《岁月与性情》带给人最大的启迪是“要活出你自己”这是一本真正净化心灵的书。
它不同于普通说教式的成功之道,却是真正的心灵鸡汤。
我认为好的自传不仅能使读者了解作者,喜欢作者,更能激发读者试图了解自己的强烈欲望,最终净化与之接触的心灵,使人们能更好的生活,后一点是最重要的,而这本书就做到了。
《岁月与性情》讲的是“真性情”三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弗兰西斯卡始终爱着部位摄影师,但并不妨碍她 对丈夫的尽心尽力……据说,在当年美国总统竞选 中,一位记者对卡特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如果看 到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你心里会怎么想?卡特回 答:我会有~种强烈的想占有她的敞望。顿时赢得 场上一片掌声。美国人欣赏他说真话.而决不会因 此怀疑他会对家庭不忠。 人是复杂的,作者自己在谈到这些观点时也表 露出微妙的心理矛盾,因为他最终又获得一个幸福 的家,而上帝哪会经常地有那么多的礼物送给他呢?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岁月与性情》确实可以算 作他自己的心灵自传,他是诚实的,甚至在序言中 都不讳言自己有自我美化的成分。他的经历正好是 建国以来到现在的全过程,他生动记叙了他个人的 感受,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尽管这 份资料的视角并不宽,然而这样记叙的作品并不 多。从此书的文字风格和思想情趣来看.也许可以 算作比较典型的“小资”作品。这里所说的小资,不 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小资”,如讲究一下生活格 调,穿穿名牌,泡泡酒吧一类,也不是指过去在政治 经济意义上的“小资”,强调其革命的动摇性、软弱 性一类,而足指文化意义上的“小资”,其特点应该 如此:政治上是幼稚的.思想上是独立的,性格上是 另类的,情感上是浪漫的。最后看到他的出版年表, 近二十年束出版r六十采部译、著作,可谓是著作 等身了。不过.其中不少内容是重复编辑、重复出版 的书籍,当然,这反映了他的作品颇受出版界欢迎 而畅销,但同时也不无遗憾地稀释了他的文化成 就。或许.这也是一种“小资”味道?
57
万方数据
传等庞杂的内容,它承载的东西太多,没有充分的 思想准备而走进婚姻的嫩堂,很容易迷惘。 其二,“性本身是一种健康的东西.其唯一的原 则是快乐,与道德无关”。这种说法直白而大胆,有 几分惊世骇俗,但是细想之下,尽管它有悖传统的 理念,却难以找到反驳的理由。性的活动如果附加 上与快乐无关的园素,它就变质了。譬如一些人把 性看得无比神秘和神圣,把它当成血统的保汪和传 宗接代的工具,所谓的“贞洁”夺取了许多人寻求正 常快乐的权利,又有一些人把性看得非常功利,于 是出现了性交易,“包二奶”.甚至性贿赂,败坏了性 的“健康”。性的活动应该是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 件的两情相悦的事情,它为人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 愉快。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似 乎少了一个前提,就是原则上必须双方都快乐,否 则.不但有悖道德而且有悖法律了,甚至当年日本 人强征慰安妇也会从这里找到依据。 其三.“人是有对专一的爱的需要的,不管是否 接受婚姻的形式”,而“它就不能够也不应该消除人 的多元性爱冲动”,“二者并存相容”。也就是说,情 爱和性爱既可以统一,也可以分开并存的。猛一看, 人们很难接受这种论调,好像乱套了,但在实际生 活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即心中始终对一个人情 有独钟,但并不排斥和身边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在很多文学名著中,此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红 楼梦》中贾宝玉心中只有林妹妹,但并不排斥他和 大观园中很多女孩子有独特的亲热关系。《牛虻》 中的革命者亚瑟心中只有琼玛,但忍受不了孤独和 一位西班牙女郎同居。轰动感人的《廊桥遗梦》中
要盖几个自己的官衔图章,‘某年进士’,‘某年布政 使’,他的字和文章就有人出大价钱来求”,“他才知 道清朝亡得有代价,遗老值得一做”。同为晚清遗老 的陈曾寿在钱先生写小说那时,也曾做过一首诗痛 骂此类情形,题为《阐近日求人书者,以进士为贵。 戏作一绝》云:“北江著论妙机锋,院体山癯本不同。 树倒已无堪蚀叶,书空犹自见青虫。”所谓“树倒“云 云,自是指清朝之亡,而所谓的“青虫”,则是唐人骂 进士的话,详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 《猫》里的陆伯麟,影射周作人,也是明显不过 的,介绍陆的兴趣那一节,几乎可看作知堂的“漫画 像”。钱先生在《与黄裳书》中称赞黄的文章,曾拿知 堂文字来作比,说:“深得苦茶法脉。而无其骨董、葛 藤、酸馅诸病,可谓智过其师矣。”似可拿来和此节 参印。知堂所喜浏览的杂书,在钱先生的眼里,也许 不过“奇零小册”,无当大雅,所以,陆伯麟恭维爱默 时.便会说:“中国人一向也喜欢黑里俏的美人,就
。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是郭沫若的儿子。作者用 真诚的浯言描绘了他和郭世英的友谊交往和郭世 英悲惨的离世,令人感慨,但作者由此接触了当时 中国文化界中第一“权威”人物郭沫若,并留下郭老 的有关轶事,使人有几分意外。一次作者在郭老家 里听其讲解毛泽东诗词,作者问“莫道君行早”一句 里的“君”是否有所喻指,郭答:我看不出来。作者 说:有一种说法认为,“君”是指西方帝国主义。郭 说:i#太牵强了。作者翻开一本资料给郭看,正是郭 自己提出过这种说法。郭老立即快活地大笑。还有 一次,有一个学生提到毛的诗句“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问郭老,柳亚子得到这首诗后向 毛要颐和园,是否是真的?郭老连连摇头否认。当 时,郭世英随即找出柳哑子的诗句“若将名园长遣 我.躬耕原不恋吴江”给郭老看,郭老看了哈哈大 笑,说真设想到。由此可见郭沫若老先生没有权威 架子而平易近人,但另一方面郭老思想上的跟风和 文学上的随意性亦II略见一斑。郭沫若是中国现代 文化人的悲剧,他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在1969年 给作者的信中,坦率地承认自己“成为了一个一辈 子言行不一致的人”,思想使然,性格使然,如之奈 何?作者在书中还描述了他和中国摇滚的创始人崔 健相识与台作,以其敏感的眼光挖掘展示出中国一 代摇滚之父朴实、腼腆的性格和独到的思想。另外, 作者以赞赏的笔调道出那一帮出版界里文化人生 龙活虎的才气、自命不凡的狂躁以及难有大为的气 质。现代的中国有才的人确实不少,却难得有真正 的大师出现,看来有大眼光大气度的人终究不多。 周国平先生最抢眼球和最受人们议论的恐怕 是他的性爱反思,“喜欢女人”是他的坦诚而大胆的 宣言。男人喜欢女人确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没有任何理由去批驳什么,任何含有真道学或假道 学味道的理论已经没有什么市场.女人们对那种装 模作样的男人恐怕尤其痛恨。虽然作者在此书中对 自己的三次婚姻作了直率的披露和分析,但这里不 必去说三道四,因为毕竟是人家的私生活,说好说 坏都有些无聊。问题在于他这方面的“理论”。 其一,“两个人只有爱到了想永不分离的地步, 才应该结婚”。很绝对的一句话,但不无道理。婚姻 中出现的一切危机都是因为爱可能到了尽头。不 过,这又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且受时间的限制。所 以,作者无奈地表示,“即使怀着这样的心情结了 婚.仍不能保证白头偕老”,陷入到自己难解的矛盾 和困惑当中。其实,婚姻并不单是个人的事,它涉及 到家庭、家族和社会,它内含着财产、情感、血统、遗
万方数据
什么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地方,因为任何一个有文 化的人只要回忆真切,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 和体验。但第二部分“北大岁月”就从“文革”前一 步跨入了“文革”的风风雨雨之中.知识起了变化, 思想起了变化,观念也起了变化。社会动荡的浪潮 把入卷进去又抛出来。第三部分为“农村十年”,作 者饱尝世态炎凉和体会中国基层管理的可笑.从而 获得了社会的知识。 历史是社会的过去,但历史附在每一个人的身 上。作者在渴求知识的道路上经历了自由主义梦 想的破灭,险些被牵扯到一个所谓的反动思想案件 中。思想的幼稚导致政治的幼稚,一直到“文革”结 束也没觉悟成熟起来。小知识分子不理解雷锋,觉 得他不过如此;小知识分子看不惯江青,觉得她在 大庭广众之下怎么会有那种低级的表现;当然小知 识分子更不看好当时的“革命闯将”聂元梓,认为这 是一个毫无创见而居心叵测的人。是耶非耶?都不 奇怪,都可以理解。小知都有点小资味道,一切都 是从直觉从感性去判断,而不可能具备深刻的理 性。不过,作为一个大学生,他看到了更多当时中学 生看不到的东西,他投身到运动中去了,体验到了 远离运动的“逍遥派”所没有体验到的运动暗流,这 是难得的也是有价值的经历。大学生的小知识分 子味道比中学生的懵懵懂懂、单纯热情要高级一个 层次,这就是年龄和知识的区别了。 在农村的岁月,作者的体会很多,要过El子.要 迫不得已地接触下层社会.要与形形色色的人们打 交道,于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作者是一个小 公务员,是一个国家基层干部,虽则穷困却也过得 去,完全可以用较为客观平静的服光去看周围的人 们。作者描述了他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有一种书生 味的生动,却不乏触及到人性的深处。当然,作者 在农村的经历如果和老三届的知青们比起来,情况 就完全不同了。知青们比作者不过小几岁,但在政 治和生活待遇卜却低好几个层次(受教育者、自食 其力者),所以他们写出的东西有生活的挣扎.有灵 魂的呼喊,还有冷峻的反思。这么横向一比,倒是 可以为作者的幸运而庆幸一番。 在阅读某个人的经历中,晟吸引人目照球的当然 还是与名入有关的内容。作者在这方面与一般以 写作成名者还真有点不同,他幸运地和一些知名人 士有所接触和往来,从而使这本书增加了可读性。 书中有一个对他影响最大最深的人,用作者的话是 “影响了我一生的人”。这个人叫郭世英,是作者的 朋友和同学.他是一位性格思想反叛的青年,他在
像妲己,古文作黑匣,就是说她又黑又美。”话中不
无讥讽知堂耽读冷僻书之意。
不可复制的小资传记
——读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
0逸鸿Leabharlann 友人推荐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我有些不屑。 倒不足因为对在文化界小有名气的周国平有什么偏 见,而是以为现在写“回忆录”的人太多了,稍有点名 气就要自我表白一番,就要把自己的历史与社会历 史挂起钩来,就要人们不要忘记他,就要树碑立传, 觉得有砦可笑。钱钟书的名言到底还是俏皮:你有鸡 蛋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去看邪只牛蛋的鸡呢7然 而,现代社会的人们是心“鸡”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关 心“蛋”,那砦崇拜易中天的“易粉”们有几个能讲出 《品三国》的奥妙?现实就是如此。周国平在社会上的 名气有一点,但也不是那么大.我也只是从报刊中知 道一点周国半的婚恋轶事而已,即使是对传记感兴 趣了,一时间恐怕还没有想起专『J研究他。 56
写完《谁挑战鲁迅》的读后感,顺手翻了一下书 架,看见了这本书。因为此书的封面上有周围平的 照片,觉得与另一文化名人余秋雨有几分相像,于 是一时好奇便翻间起来,觉得有点意思。 周国平是一位以散文而著名的作家,1945年 生于上海。虽然比本人大上好几岁.但还是同属一 代人,很多经历不乏相似之处,所以自然就增加了 一些亲近感。他是学哲学的.但却眦散文出名,也算 是造化吧,以哲学出名真的是太难了,即使是太师 又有几多人买账?看来还是文学更有亲和力。这本 书分为四个部分.咀时问顺序平铺直叙.风格平宴, 没有故弄玄虚,所以读起来轻松自如,又增加了一 分亲近。书的第一部分是“儿时记忆”,说实话,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