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导语: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懂得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性。
本文就以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雷雨》第二课时为例,讲述如何通过多元素结合、生动案例演绎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这部文学作品。
一、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继续阅读《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并抓住中心线索逐步理解角色之间的互动;2. 理解戏剧的形式,从角色扮演中体验舞台文化;3. 关注雷家庄中不同人物、不同角色的社会地位、名誉、经济状况以及爱情观念等,理解其行为动机,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风尚以及政治环境背景。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剧中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处境、行为动机以及心理状态;2. 培养学生对于戏剧文本形式的感知;3. 提升学生思维反应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课型本节课采用多元素结合、生动案例演绎等多种教学课型,让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同时也学会自己思考、思辨。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教学:1.师生一起继续阅读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并让学生捕捉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2.提问:何以琛说的“玉米熟了,再收就来不及了”意味着什么?学生回答,玉米熟了意味着时间紧迫,雷家庄现在正处于收获的关键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雷家庄中的人们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就将失去收获。
3.让学生注意何以琛和牛子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推断今后的剧情发展。
第二部分教学:1.让学生体验戏剧文本中的舞台文化,先指派几位学生进行“人物扮演”,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表情反应;2.在学生中实施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舞台表演的关键要素,如“动作、台词、音乐、服装、道具、场景”等;3.引导学生谈论舞台演出的文化意义,如“戏剧是人类理解自我文化、历史和人性的一种方式,舞台演出是在庆祝生命,向人们展示人类内心秘密和各种难言之隐。
”第三部分教学:1.让学生注意了解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名誉、经济情况以及爱情观念等,分析人物行为的价值观;2.让学生了解淮军入侵的历史背景、清朝政治环境,分析这些背景因素如何影响了剧中人物的行为;3.讨论,通过探究剧中人物的决策、品格、虚伪以及欲望等,推断故事的结局,并谈论社会环境对故事结局的影响。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修改)
雷雨?第二课时北京十中李朝晖教学目标:1. 借助语言分析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通过前后剧情的关联, 认识人物性格的开展变化。
3.认识人性的弱点, 了解人性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戏剧语言的分析和前后剧情的关联。
教学难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比拟分析法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节课我们阅读了?雷雨?〔节选〕的内容, 熟悉了?雷雨?一剧的故事情节, 了解了?雷雨?一剧中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品读与分析, 重点探讨这部话剧的主要人物——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二、一句话评说周朴园提问: 根据你对?雷雨?〔节选〕局部的理解, 用一句话评说周朴园。
PPT投影: 周朴园是一个。
预设: 同学们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 周朴园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周朴园是一个对感情坚贞的多情者。
/周朴园是一个伪君子。
/ ……〔这些答案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又都是片面的, 有待在共同研读的过程中补充、完善。
〕周朴园是周鲁两家三十年由血缘纠葛而导致的悲剧事件的核心, 也是曹禺“拉开镜头〞、多角度探寻、提醒人性隐秘的重心。
这是一个社会角色突出、心灵矛盾显著, 集中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的人物, 也是动态变化中的人物, 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透过剧本的关键性台词, 联系剧本的前后剧情, 解析“复杂〞的周朴园的形象。
三、品读戏剧语言, 勾连前后剧情, 探究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我们教材节选局部主要有两局部内容, 一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 一是“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 这节课咱们主要选取第一局部——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内容作分析研究。
在?雷雨?一剧中, 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还是假, 历来是最受争议的, 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正表达在此。
下面, 咱们先透过剧本提供的信息, 看看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三十年来的感情纠葛。
《雷雨》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
《雷雨》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雷雨》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雷雨》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顾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
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字词的掌握、读书的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
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研读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
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如: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组内充分交流互动,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
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诵读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练习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也()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拓展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
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教案标题:《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雷雨》第二幕,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理解并解读剧中的重要情节和台词。
3.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学准备:1. 《雷雨》第二幕的文本材料。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剧本的复印件。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名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雷雨》剧情,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剧中人物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剧中人物的印象和他们在剧中的角色。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雷雨》第二幕,并标记出关键情节和台词。
2. 分组讨论,就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开讨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依据,并与学生共同解读剧中的重要情节和台词。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左右。
2. 每组选择一个关键情节或台词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设计一个小组展示的形式(如小品、演讲、对话等)。
3. 学生小组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 教师提供进一步的解读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雷雨》的后续剧情,并做好相关的阅读笔记。
2.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雷雨》剧中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的小结。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看相关电影或舞台剧的演绎,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2. 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并分析《雷雨》这部戏剧作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绘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情感体验和文学创作;3. 培养学生思考与讨论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等形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 进一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2. 进一步发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观看课文片段:播放《雷雨》的片段,引发学生对剧中人物和情节的好奇和兴趣。
2. 学生讨论:学生们就刚才观看的片段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观感和猜测。
Step 2:阅读剧本(15分钟)1. 课堂朗读:将《雷雨》的剧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
2. 阅读理解:在朗读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停下来,与学生一起解读剧中的一些重要语句和情节,确保学生对剧情的理解。
Step 3: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15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剧中的作用。
2.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报告,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Step 4:情感体验与表达(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按照剧本的情节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通过表演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体验。
2. 文学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用文字来描绘他们的形象和情感,进行文学创作。
Step 5:思考与讨论(15分钟)1. 小组合作:学生重新组成小组,讨论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分析他们对剧情的推动和影响。
2. 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与全班一起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读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归纳:老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剧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说明《雷雨》(节选)系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话剧知识,分角色朗读并概述雷雨的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则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周朴园内心复杂的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三课时简要分析鲁侍萍及鲁大海形象,总结文章主旨及艺术特点。
本课时重在理解把握复杂的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多角度的探究戏剧人物的深刻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揣摩戏剧语言,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有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教学方法:朗读,设问,点拨,讨论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难点: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课堂导言1、导入:戏剧从情节主题来看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上世纪三十年代,曹禺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应该属于哪一类?悲剧(板书)他为我们留下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德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出悲剧中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主角——周朴园(板书)2、请两三名学生谈初读剧本对周朴园的印象。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4篇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6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
2、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观察过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活动过程:1、说说夏天的雷雨。
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雷雨现象。
教师小结夏天闪电、打雷到下雨的过程。
2、欣赏、熟悉歌曲。
教师范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熟悉歌词。
例:教师:"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出示节奏卡,帮助幼儿理解和把握切分节奏。
3、填词唱歌。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幼儿在教师伴奏下,尝试演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4、表现歌曲。
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并用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引导幼儿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反思: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
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
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
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
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
《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
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
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
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高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说课稿
高二语文《雷雨》第二课时教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2.深入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复杂情感,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舞台剧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冲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及主要人物。
(2)引导学生关注周朴园这个人物,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1)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周朴园的初步印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周朴园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分析其性格特征。
3.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冲突(1)请学生回顾课文,找出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键对话。
(2)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情感变化,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复杂情感。
4.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理解,以及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冲突对整个剧情的发展有何影响?5.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
(2)要求小组代表充分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其情感。
(3)其他小组成员对扮演者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挖掘《雷雨》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阅读课文《雷雨》,深入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冲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情感冲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雷雨》这部作品。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舞台剧表现力。
但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被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激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18.《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及课文,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2.通过感悟雷雨前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
2. 感受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1.板书课题,提醒雷字的雨字头的横勾。
2.读词语。
男女生轮读后大家跟读。
3.认真读文,回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二.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1.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就会有很多变化。
请同学拿起书看课文,谁来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段落。
指名读,读得真流利,字也读得很准。
2.请你们默读,边读边结合图片看看雷雨前的景色。
3.你们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很闷热,很可怕,很恐怖)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出示句子)4.“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我们一般写云时,是这样写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能写白云是压下来吗?从压字能感受到什么?(乌云很厚,离地面很低。
)用朗读展示。
---齐读5.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都感到害怕,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他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出示句子)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雷雨前没有一丝风,又闷又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6.“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
(用双手代替树枝,微风,风变大了,狂风来了。
)从乱摆中感受到风很大,甚至有些树枝好像就要被刮断了。
7.“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示范实物蜘蛛垂下来。
垂说明速度快,蜘蛛被吓坏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8.你还从那句中感受到害怕?“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评:你不光看到了闪电,还听到了雷声,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再朗读。
9.(句式训练,出示句子)用“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
16 雷雨 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16 雷雨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16《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学写“垂”字。
3.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雨的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1.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第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理清脉络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6课,让我们齐读课题。
(《雷雨》)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真是好样的!(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读,齐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吗?你能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一说吗?(相机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3.没错!课文通过三个清晰的部分,先写了雷雨前,然后写了雷雨中,最后写了雷雨后。
那么,雷雨的前、中、后的景象分别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篇文章,来细细感受一下吧!(二)品读感悟,想象画面感受雷雨前的景象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注意不动唇、不出声,圈一圈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景物:乌云、树叶、蝉、大风、树枝、蜘蛛、闪电、雷声(板书)过渡语:那么,雷雨前的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2.让我们先看看头顶上的乌云,谁来读一读?(指名1人读)(1).你看到的乌云是什么样子的?(多、黑)(2).书上用了一个字表明的乌云的变化,你能找到是哪个字吗?对,就是这个“压”!什么是压?你能用手做一做压的动作吗?就是这样,从上往下对物体用力。
同学们,此时,向你压来的不是手,而是满天厚厚的乌云,你有什么感受?(害怕,紧张,透不过气来……)(3)你能将这种感觉读出来吗?(1人读,范读比较;1人读,齐读。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上节课,我们对《雷雨》的人物关系以及主要情节进行了了解和梳理。
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感受曹禺先生高超的写作技巧。
“我们班有参加学校交响乐团的同学吗?那么,你来给大家普及一下交响乐的知识,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是由几个声部组成的呢,分别是什么?” 明确:弦乐、管乐和打击乐三个声部组成。
正是由这三个声部的在内部的排列组合构成了我们所欣赏到的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曲。
俄国文艺评论家巴赫金将交响乐的多声部对话的理论迁移到了文学领域,即复调性。
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到,文学作品“只要一叙述,就会对话,就会形成复调;只要一思想,就会有矛盾,就会形成对话,就会复调。
” 对于戏剧而言,对话就是它的生命和灵魂,因为戏剧就是靠对话来呈现和推动的,从这一点上讲,戏剧是文学复调性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它以对话为主要手段讲述故事、表现人物性格的。
下面我们就选出两位同学来朗读“周鲁相认”的这一段对话。
二,剧本朗读【愿生命之树常青】戏剧是自由的,它最大的力量是现场感。
我们选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剧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希望他们能够像浮士德把灵魂交给魔鬼一样,要把自己的灵魂交付角色。
周朴园—()鲁侍萍—()(掌声)大家的掌声经久不息,看来对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是比较满意。
(对于学生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停顿等)三、问题探究【“竹林中”的梅侍萍】问题1:在这段对话中,大家认为谁引导着对话使得周朴园和鲁侍萍最终相认(对话的主动性、对话的不对称性)明确:鲁侍萍,因为鲁侍萍一开始就认出来眼前正是周朴园,正是年轻时与自己相爱,并且害自己年三十抱着孩子投水之人,而周朴园并未认出鲁侍萍。
问题2:鲁侍萍是如何一步一步牵引着周朴园认出自己的?两人心理活动相应的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吸引注意:不走——关窗——慢慢走鲁侍萍:期待、冷静周朴园:奇怪谈及往事:地点、时间、事情、人物(错位关系)鲁侍萍:逐渐失控周朴园:沉思、欲言又止、好奇、苦痛、紧张、怀疑谈及现在:修墓、见一见、帮一帮鲁侍萍:稍微平复周朴园:惊愕、怀疑发现真相:旧衬衣鲁侍萍:彻底爆发周朴园:惊愕要求:大家在周鲁谈及往事的部分寻找并概括,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回忆往事时谈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明确:地点、时间、事件、人物。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正文:《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会写“新、扑”两个字。
2.能想象并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积累写得好的句子。
3.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以及下雨时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及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能想象并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的变化,背诵课文。
难点: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只蜘蛛道具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巩固字词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雷雨》一课,通读了课文,识记了生字词,老师先来考考大家掌握得怎么样?(PPT出示“雷雨、乌云、闪电、房子、窗户、清新”等词语)指名读、齐读2.孩子们读得真熟练!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雷雨的景象的?它们分别是哪几自然段?指名回顾(师板书: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你们记得真牢!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们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二、读中品悟想象“雷雨前”的景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前的景象吧!1.(PPT出示)请孩子们轻声朗读1-3自然段,找一找文中雷雨前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铅笔圈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师随机提醒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摆正读书的姿势)。
3.谁来说说雷雨前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汇报。
(师相机板书:乌云蜘蛛闪电雷声 )4.创设情境,品读课文⑴黑沉沉压①形象感知:孩子们找得真仔细,那我们先来看看乌云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那课文是怎么描写的?(PPT出示图片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孩子们看像这样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这样就是黑沉沉。
②积累词汇:那你能说几个“黑沉沉”这样的词语吗?指名说。
你们积累的词语真丰富!③品读“压”的妙用:那黑沉沉的乌云是怎么下来的?(压下来)谁来做压的动作?孩子们,当你抬头看见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是什么样的感觉?(有点害怕,透不过气来)请将你的感受读出来!来,这片乌云,请读,这片,这片……好,我们一起来。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巩固认识“压、蝉”等6个字,会写“压、迎、乌、垂、户”5个字。
会写词语“乌云、闪电、房子、窗户、迎面”。
2.能在语境中体会“挂、坐”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3.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并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课件1: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开火车来读词语,一人读一个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读得最棒。
2.出示课件2:对照板书,引导学生说景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一至三自然段,谁能根据提示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学生自由回答。
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雷雨中和雷雨后又分别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雷雨》,用心去品读,体会不同的场景。
4.教师板书课题(板书:16 雷雨)齐读课题。
二、研读雷雨中的景象1.提出自学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
出示课件3:2.组织交流(板书:树、房子,雷声、雨声)3.引导体会雨的变化:雨是这样变化的:先是雨下起来了,后来雨越下越大,最后雨渐渐变小。
(板书:雷雨中: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4.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色的变化。
明确要求:谁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5.在朗读中感受风雨雷电的变化。
(1)指导朗读:出示课件4:作者连用了三个拟声词,写出了雨下得又大又急。
朗读时稍微拖长一些,语调慢慢变高会更好听。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联系生活,启发思考:雨越下越大,以至于“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窗外一片朦胧。
出示课件5: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看到这样的大雨你的心情怎么样?教师小结,读出感受: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
雨越下越大,我们朗读时声音也要大一些。
读出你的惊叹和不可思议。
全班齐读。
(3)指导朗读:夏天的雷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渐渐地,雨就要停了。
出示课件6:“渐渐地”体现出雷声和雨声是一点一点变小的,我们在朗读时也要放低音量,读慢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内容?
二、观察想象,研读感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宝宝走进课文中,来欣赏一场雷阵雨吧1、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
(1)指导学生自由读文,并用“――”画出景物的名字: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2)你能用声音读出它们的特点吗?学生练读
(3)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展示读,集体读
师:(1)“黑沉沉”“压”说明什么?树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说明什么?(2)“垂”是怎样的动作,逃走说明什么?该怎样读出蜘蛛的害怕?面对这样的天气你害怕吗?
小结:作者不但观察仔细,而且用词准确,生动,写得多好啊!
【通过朗读,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4)播放闪电由暗到亮,雷声由小到大的录像,让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越来越”,从而读好句子。
【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直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
2、学习雷雨中部分(4――6自然段)
(1)播放雷雨由小到大的动画,思考:这场雨下得怎样?(板书:大、急)从哪里看出来?如何读好“哗,哗,哗,”呢?(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该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点来读,表示雨声很大;还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当由慢到快,以体现雨
下得越来越大……)
(2)播放雨声雷声从大到小录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变化可以吗?(渐渐)该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为什么?因为现在雷声雨声都是从原来的大声到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两个“渐渐”也应该从大到小声来
(3)读,小结:夏天的雨来得快,来得急,来得大,去得也快,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读自悟,既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启迪思维。
】
(4)师生合作朗读:
师:雨下起来了。
生:哗,哗,哗
师:雨越下越大,生:房屋啊,树木啊,权看不清了。
师:渐渐地渐渐地,生: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多种形式的朗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把教材情感变成了孩子们的愉快情感。
】
3、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1)雨停了,雨后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
(2)学生交流:(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写得真好,同学们觉得彩虹像什么呢?读好了挂字,让我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
蜘蛛坐在网上干啥呢?这时候的蜘蛛心情怎样?)
(3)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欣赏插图)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个别读、男女生读)
(4)学生全体起立,表演读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美的乐趣。
】
(5)你还知道哪些雨后的景象?
【教学贴近儿童生活的教材内容时,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引导学生交流感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总结:
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
)(板书:仔细观察)
三、总结延伸,拓展学习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
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课后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知道练笔。
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迁移运用,能更好地指导孩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