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饮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饮食文化
【篇一:春节饮食礼仪】
春节期间的饮食丰富多彩,但是礼仪也颇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各自
的饮食特点,礼仪也很多,值得学习。
春节,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时间。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
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此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贺,增添友好感情,
有的则要看望亲戚朋友,赠送礼品和年货,有的则要相互请客吃饭,名为“年节酒”。
春节的前也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
方不尽相同。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出席子时食用,
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
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一位着财运亨通。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菜为美味。除
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
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
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依长
幼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崇钱”,
寓意镇压“邪崇”。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
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
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
现在已通称年糕了。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
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
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
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为主。
初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
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全家人围炉聚餐,品
尝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去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
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
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相传汉东方溯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脸”亦称
“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民间走访亲友,还
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省、核桃、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一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
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
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翰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
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而每家兜备有年高,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
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
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
寓意来年“六畜兴旺”。
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
新年初一闭门守家。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节日期间各家还
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
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作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
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多姿多彩的春节饮食
文化活动,不仅改善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增进了友谊,也增添了节日
的热烈气氛。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
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
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
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
月一日定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
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
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 少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朔”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
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
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
人日, 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在院落里撒芝麻杆儿,要刺“扫帚星婆娘”的脚。
3 . 正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