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 - 写作指导】【篇一】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石缝间的生命石缝间的生命林希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
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
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
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
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2本文状物描写中情不自禁地为石缝间的生命现象而感动,许多抒情文句已超越了对这三种生命的感叹,试找出来读读。
“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
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3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这几段是作者的集中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石缝中的生命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会通过朗读和细节描写来感受文章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课件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石缝中生命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注意到石缝中的生命?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石缝间的生命》。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细节描写。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4.4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观点的体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作业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如其他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
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品展示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摄影、写作等,表达自己对石缝中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回顾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理解、生字词学习、朗读表达等。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石缝间的生命》。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石缝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教材中“石缝间的生命”一文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并掌握文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征。
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运用写作技巧,学会如何描绘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简介:本文通过讲述石缝间的生命,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石缝间的生命了解不多。
学生已有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学习需求: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利用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完成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巩固所学知识。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1.校本作业题目导入2.明确文中生命总特点1.聆听、回忆2.倔强引导学生重视预*。
品味揣摩,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情感。
1.要求学生读课文,圈画、品读文中词句,感受生命的“倔强”。
2. 请学生思考:既然三种生命有相同点,那么只写一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三种呢?1.(1)圈化“在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自去寻找那不易觉察的石缝”“生机不可遏制”等,读出这是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生存的倔强。
(2)圈划“山风的凶狂”“山石的贫瘠”“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柔中有刚的藤蔓”“生命就是拼搏”等,这是生命面对困境努力拼搏的'倔强。
(3)圈划“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的峰巅”“扭曲,旋转,伤疤”“向上,向上,向上”“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扎”“钻”“根须爬满半壁山崖”“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这是生命面对困境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倔强。
2.同中有异,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越来越强烈的情感。
通过品读的方式,细细揣摩词语内涵,把握文中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揣摩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1.石缝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何在?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3.请学生谈谈此时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1.对环境、对自己。
2. 齐读最后一段3.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回顾梳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如何阅读这篇抒情散文的。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2.了解石缝中的生物如何适应恶劣的环境;3.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4.培养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展开,内容包括:1.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特征;2.石缝中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3.石缝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张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石缝中的生物有哪些种类?2.你观察到的石缝中生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征?3. 图片解读(1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石缝中的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4. 实地观察(20分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石缝区域进行实地观察。
每个小组分配一块石缝,让学生仔细观察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及其特征,并记录下来。
5. 数据整理和分析(20分钟)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数据,使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整理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分析,进行课堂讲解,介绍石缝中的生物种类、适应环境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 总结和评价(10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思考石缝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过程中是否认真仔细,是否能够有效地记录和分析数据;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表现;3.学生对保护石缝中生物的意识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和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这次教学既有趣又有挑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石缝间的生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石缝间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学会从自然景观中观察和领悟生活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石缝间的生命》的主题思想;2.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3. 培养学生从自然景观中观察和领悟生活的哲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2.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主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4.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石缝间生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石缝间生命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并回答预习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3)讲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石缝间生命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信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与石缝间生命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分享。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中,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说《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教学目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并且理解小说中的一些主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增强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选择采取“导读-阅读-解析”三步走的方法。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小说的情节和题材,设计三个环节,分别是导读环节、阅读环节和解析环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步:导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讲解小说的一些背景信息、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书名的寓意等。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书名“石缝间的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我希望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小说背后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二步:阅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精读。
具体来说,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注意和理解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线索,并且通过阅读来了解小说中的主角——胡云龙的成长以及他和学姐的感情故事。
不仅如此,我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也能够对小说的主题有所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环节,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提示,比如注意细节描写、注意情境推理等。
第三步:解析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汇、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解析和阐述。
我会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和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比如,在解析人物形象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胡云龙这个角色经历了什么,他的成长过程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了什么。
在解析情节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设置了这样的情节,它是为了表达什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描述的石缝间的生命现象。
(2)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章结构。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石缝间的生命,表达出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生活中的正能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石缝中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2)教师简要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现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生长环境和生存策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绘石缝间的生命的?(2)全班交流:作者通过描绘石缝间的生命,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强调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正能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四、作业布置:(1)根据文章内容,绘制一幅石缝间生命的图片。
(2)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身边的石缝间生命现象,并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展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现象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石缝间的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石缝间的生态环境;(2)能够列举出石缝间常见的生物种类;(3)学会观察和记录石缝间的生物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用工具收集和整理石缝间的生物信息;(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尊重和关爱;(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石缝间的生态环境:介绍石缝间的地形、气候等特点,为学生提供石缝间生物生存的基础知识。
2. 石缝间的生物种类:介绍石缝间常见的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种类,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
3. 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如适应环境、竞争、共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石缝间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及生活习性。
难点:观察和记录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石缝间的生物资料,制作课件;2. 学生准备:携带观察记录本,准备好观察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石缝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石缝间的生态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石缝间的地形、气候等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 认识石缝间的生物种类:教师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物多样性。
4. 观察石缝间生物的生活习性: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石缝间的生物,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生物和生活习性。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延伸:1. 开展“石缝间生命”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石缝间的生物;2. 组织学生进行石缝间生物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石缝间生物的生活环境;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石缝间生物的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间的生命》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和主题。
2.学习并掌握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观看《石缝间的生命》了解石缝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适应策略。
2.了解纪录片的制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内容1.观看《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
2.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总结纪录片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的生命》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并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引导性问题:1. 你了解过石缝生物吗?2. 你认为石缝是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3. 你觉得石缝生物是如何适应这个环境的?步骤二:观看纪录片(30分钟)学生观看《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并在观看过程中做好记录和笔记。
步骤三: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纪录片中的石缝生物有哪些?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和适应策略?2.你觉得石缝这样的生存环境对生物有哪些挑战?3.通过观看纪录片,你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步骤四:汇报讨论结果(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纪录片的特点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纪录片的感想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2.收集学生的笔记和记录,评价他们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利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汇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石缝生物的更多信息和适应策略。
2.鼓励学生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
3.尝试制作自己的纪录片,记录并展示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石缝间的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主题:探索石缝间的生命1.2 目标:引导学生对石缝间的生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间的植物,如苔藓、岩石植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特殊的生物。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够在石缝间生长,它们适应这种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表达。
第二章:石缝间的生态环境2.1 主题:了解石缝间的生态环境2.2 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态环境,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的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水分、光照等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的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生存空间、资源竞争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石缝间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特点,如耐旱性、攀爬能力等。
第三章:石缝间的生物适应3.1 主题:探讨石缝间生物的适应策略3.2 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石缝间生物的适应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生物的适应特点,如苔藓的耐旱性、岩石植物的攀爬能力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适应特点如何帮助生物在石缝间生存和繁衍。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石缝间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策略,如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
第四章:石缝间的生命价值4.1 主题:探讨石缝间生命的价值4.2 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石缝间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旅游观赏价值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石缝间生命的认识和看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表达。
教师总结并强调石缝间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保护意识。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主题:总结与拓展5.2 目标: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进一步兴趣。
石缝间的生命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石缝间的生命》是由林希所创作的散文。
作品主要内容是通过野草在石缝中尚能保持坚强生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坚定信念的敬佩之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石缝间的生命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目标:一、品读语言,提取精要。
二、讨论、学习文中的精神气力。
教材分析:一、本文是一篇有着强烈哲理意味的状物散文,主题鲜明,即歌颂在逆境中坚强拼搏的生命力。
二、抓住文中关键的几句哲理意味较强的句子。
如“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教具准备:(比赛统一规定不使用任何媒体)教学进程设计:一、导入。
1、明确教学要点(结合教材第三单元)2、齐唱歌曲《小草》(板书)小草,多么脆弱,多么微小,然而正如歌中所唱的,“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际海角。
”这是一种多么坚强的生命力,在它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气力,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板书) [设计意图]1、学习要点明确,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摸索方向有的放矢。
学习要点贯穿全进程。
2、歌曲的演唱,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注意力,为学生积极活动作好了动员准备。
同时,“小草”的精神气力也正是本文所要歌颂的,为讨论教学要点二作好了铺垫。
二、品读语言,提取精要。
1、齐读第一段,提出问题。
(1) 找出文中描写在石缝间坚强生长的植物。
(2) 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2、朗诵。
(读、品文中优美、哲理性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诵一部分,最后部分集体朗诵。
3、分组讨论问题,制作成卡片,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1、哲理性的优美语言,通过学生的诵读,更显示出了语言的艺术美,学生积极主动地要求参加朗诵,进一步拉近了与课文的距离。
2、卡片制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主动摸索,讨论辩论,在活动中完成学习要点。
三、讨论、概括本文中心。
1、提问:石缝间的植物和温室中的植物,你爱好做哪种?为何?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5. 提炼中心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读后感写作: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命是什么意思。
引发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的生命是指在石缝中生长的植物和动物。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石缝间的生命,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石缝中的植物和动物,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石缝间的生命能够生长和存活。
第二章:石缝间的植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石缝间植物的特点和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对石缝间植物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石缝间植物的特点,如耐旱、适应性强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石缝间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石缝中的植物,并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长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植物如何适应恶劣环境并存活下来。
第三章:石缝间的动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石缝间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对石缝间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石缝间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如攀爬、挖掘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石缝间动物的行为和生态环境。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石缝中的动物,并记录它们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动物如何适应石缝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四章:石缝间的生态平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
4.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生态平衡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案例和图片展示石缝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情况和后果。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讨论石缝间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石缝间的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和建议。
第五章:石缝间的生命教育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观察石缝间的生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顽强和美丽。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重点:引入石缝间生命的概念。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探知欲望。
教学准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PPT中的石缝间生命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生物生长在哪里?”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的了解和观察。
3.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 强调石缝间生命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兴趣。
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章:石缝间生命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特点。
2. 帮助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石缝间生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导入内容,并提问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了解。
2. 通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特点,如坚韧、适应性强等。
3. 解释石缝间生命如何适应恶劣环境,例如耐旱、耐寒等。
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特点的思考和疑问。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特点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提供解答。
第三章: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
2. 帮助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如何应对环境挑战。
教学重点: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
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问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特点的理解。
2. 通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如共生、竞争等。
3. 解释石缝间生命如何利用这些策略来应对环境挑战。
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生存策略的思考和疑问。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生存策略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提供解答。
第四章:石缝间生命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生命的重要性。
六上《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六上《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石缝间的生命》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后所产生的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和科学探究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长时间风化、侵蚀形成土壤的过程。
2.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难点学生对微生物和植物的认识较为薄弱,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微生物和植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简洁明了的课件辅助教学。
2.文章副本:准备足够的文章副本,每个学生一份。
3.实验器材:如有条件可以准备一些放大镜、显微镜等实验器材,用于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
4.实地探究准备:提前选定一个有丰富岩石石缝和植物的场地作为实地探究的目标地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话题,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导入《石缝间的生命》这篇文章的标题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阅读理解(10分钟)1.让学生独立阅读《石缝间的生命》这篇文章。
2.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主旨归纳,用自己的话描述文章的大意。
第三步:合作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岩石是如何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后形成土壤的?–土壤中有哪些微生物和植物?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保护土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3.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思考。
第四步:实地观察(25分钟)1.带领学生前往实地探究的目标地点,进行实地观察活动。
2.引导学生观察岩石石缝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案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存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掌握石缝间的生命的适应特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播放一段有关石缝间生命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一下石缝间的生命。
2.思考: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见过一些植物在石缝间生长的经历?这是为什么?请思考一下。
3.观察实验: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场地或附近的山坡上,观察石缝间的植物,记录下扎根方式、叶片形状、植物的大小等信息。
4.实验分析: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整理出来,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推测植物选择石缝间生长的原因。
5.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知识,例如:石缝间的植物能通过长长的根茎穿过石缝,从石缝中吸取水分和养分。
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长短不一的根茎将自己固定在石缝间。
叶片形状通常为针形或剑形,有些植物的叶片背面还有绒毛,能帮助植物保持水分。
6.总结:让学生再次观察这些石缝间的植物,并将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
同时,请学生想想这些植物在其他环境中是否可以生存,并解释原因。
7.拓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生物和与之相似的环境(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海洋中的生物等),搜集资料,整理自己的发现,并进行呈现。
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特点,思考生命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
五、巩固与拓展:1.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的生命的观察报告,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2.扩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并进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通过预习查字典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能力目标:①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②体会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德育目标:①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磨难,发扬与困难逆境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①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阐述的人生哲理。
②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种种磨难,发扬与困难逆境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设问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你的生活不再一帆风顺,当你的生活环境不再美好,当你的经济条件不再优越,你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或者石缝间的生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二内容讲解(一)掌握字词潸然(shān)采撷(xié)吮吸(shǔn)扼制(è)贫瘠(jí)枯萎(wěi)狭隘( ài )不屑(xiè)佐餐( zuǒ)繁衍(yǎn)驾驭(yù)藤蔓(màn)花卉(huì)沃土(wò)黝黑(yǒu)(二)整体感知课文1.石缝间的生命如何出现的?学生答。
明确: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带到天涯海角,当它找不到泥土,就把.0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石缝里。
2.从第二段我们可以看到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环境如何?学生答。
明确:严峻、恶劣。
3.作者写了哪几种石缝间的生命?学生答。
明确:无名的野草、小小的山花、参天的松柏。
4.分析无名的野草(1)学生朗读课文。
(2)本段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学生答。
明确:用白描的手法。
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能是尊贵的,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不可扼制。
5.分析小小的山花(1)学生朗读课文(2)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答。
明确:对比的手法。
生命就是拼搏。
(3)完成下表蒲公英沃土中的石缝间的躯干高大矮小叶片多有光泽少干枯作用佐餐抓手6.分析参天的松柏(1)教师范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松柏的?学生答。
明确:外形——参天精神——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干——扭曲、旋转、结满伤疤枝——繁茂针叶——永不凋落根——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盘根错节(3)作者写松柏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学生答。
明确:生命是顽强的、令人赞叹的。
(三)重点理解课文1.文章开头一句再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答。
明确:是本文的文眼,有开门见山的作用。
2.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动的潸然泪下?学生答。
明确:它们敢于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3.你如何理解“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这句话?学生答。
明确:要正视困难,要有勇气来面对困难,在顽强拼搏中战胜困难。
4.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和美学的?学生答。
明确:生命本身是生物学的,又给人人生哲理,又展示美的心灵世界。
5.石缝象征着什么?学生答。
明确:生活中的磨难、逆境、逼迫。
6.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学生答。
明确:对生存环境的意义。
——如果没有它们,世界上会出现大片的死寂。
对物种本身的意义。
——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
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对人类的启发意义。
——启发人们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三课堂延伸1.你如何去面对你人生中的磨难逆境。
(学生讨论,回答)2.你知道哪些伟人或者名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讲给大家听。
3.介绍霍金。
斯蒂芬•霍金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
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
四课堂小结。
1. 通过学习,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 本文通过对石缝间生命的描写向我们揭示了生命是不可扼制的,生命就是拼搏,人们只有在逆境中才会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生命更为辉煌壮丽这一人生哲理。
五作业描写你最喜欢的一种石缝间的生命,并说明你为什么喜欢它。
(2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石潸然泪下文眼开门见山缝无名的野草白描生机不可扼制意义:在逆境间小小的山花对比生命就是拼搏中发现、认识的锤炼自己,升生参天的松柏细描生命是顽强的令人赞叹华精神境界。
命生物学、哲学、美学的统一广东省揭阳普侨区中学袁运成一、教学目标(一)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二)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理解本文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慑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憾动了作者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二)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现为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篇小说《丑末寅初》、《高买》,长篇小说《桃儿杏儿》等。
其中《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高买》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8年,他的中篇小说《小的儿》获鲁迅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a、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b、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四)研读课文1、讨论“整体感知”中提出的问题。
a、——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
b、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1交待石缝间生命的由来第二部分(2--7):分写、说明原因。
○2从三种具体的植物形态来写生命的顽强○3解释石缝间生命的意义第三部分(8--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原因要点: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
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分析: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4、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做出概括性的诠释和理解?——第九段。
5、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隙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首尾两段间是什么关系?——作者透过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的“倔强”,深刻认识到了生命力的“顽强”。
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总之,石缝间的植物战胜环境、创造自己生命的辉煌壮丽的品质让作者感动和敬畏。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完成“思考练习”一。
板书设计:野草细瘦薄叶叶下生根感动石缝间的生命蒲公英改变形象惊叹柔韧强固敬畏松柏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第二课时(一)进一步研习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2、“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有什么含义?——这段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环境可以改变人生,环境决定人生,这是第一层的认识。
第二层的升华是,适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生命就是拼搏,要适应环境,要顽强生存,要坚定的成长、发展。
3、“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他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经过风雨考验的的人生定会比温室中的花朵更能经暑耐寒,在社会中能更快更稳的立足,他们比在沃土中生长的人们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和耐挫能力,因而也就更有可能获取人生的成功。
4、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5、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生物学的:生命本向是尊贵的,有权自认为辉煌,生机不可遏制。
哲学的: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造着,适者都是强者,生命就是拼搏。
美学的: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提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
6、“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7、文章是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吗?为什么?——不是,歌颂了像石缝间的生命一样,具有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板书)赞扬了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石缝间的生命,就其特定的时代来说,就是伟大而饱受沧桑的中国人民的象征。
这篇散文又是一曲富有时代情绪的对人民中的优秀分子的赞歌,他们高扬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脊梁和永恒的灵魂。
(二)融情升华,拓展感悟1、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伟人都是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
交流你所知道的在逆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