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20200515202210)

合集下载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口诀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口诀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内容口诀医疗核心制度,涉及18个要点全民医保是第一,建立在基本医保上。

统一医保是第二,城乡一体要做好。

医疗救助第三位,贫困人口得关照。

医疗网络第四个,健康卡在全国。

医保支付第五项,实名制是基础准。

药品流通是第六位,要保证质量安全。

医疗服务第七来,多元化需满足。

药品费用第八位,按疗效给报酬。

医疗价格第九点,订标准决定好。

医疗纠纷第十条,解决要公正彻底。

医疗人才第十一,培训体系要完善。

医疗科技第十二,创新发展提效益。

医疗质量第十三,要提高安全性。

医疗监管第十四,规范管理水平提。

医疗互联第十五,信息化要建设。

医疗机构第十六,分类管理独特色。

综合第十七,完善政策法规。

全民健康第十八,形成良好风气。

全民医保是医疗核心制度的第一要点,它建立在基本医保制度的基础之上,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基本医保的保障。

而统一医保制度则是指城乡一体化的医保制度,要保证人们在不同地区的医保待遇相同。

医疗救助是医疗核心制度的第三要点,主要面对的是贫困人口。

对于那些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人员,医疗救助会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确保他们得到必要的医疗服务。

医疗网络是医疗核心制度的第四要点,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医疗信息的录入、查询和共享,便于个人就医和疾病治疗的跨地区流转。

医保支付作为医疗核心制度的第五要点,需要实行实名制,确保医保资金的正确使用、合理分配,并对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进行及时结算。

药品流通是医疗核心制度的第六要点,要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建立药品监管系统,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确保患者用到安全有效的药品。

医疗服务是医疗核心制度的第七要点,要求提供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包括中医、西医等不同形式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药品费用是医疗核心制度的第八要点,要按疗效给药品费用报酬。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和支付机制,鼓励使用疗效好、价格合理的药品,提高药品的使用效益。

国家卫健委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

国家卫健委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二)基本要求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及巧记口诀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及巧记口诀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及巧记口诀一、医保筹资制度:从车觅联社救医保筹资,分别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

二、医保移动支付制度:调易由自己掌握医保移动支付,调动参保人员及时缴费、核算、结算和报销。

三、医保控费制度:冲击优险控风险医保控费,冲击医疗费用中的高价药品,控制医疗费用风险。

四、医保目录管理制度:千变万化新品秤医保目录管理,包括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诊疗项目目录等,管理医保范围内的药品和诊疗项目。

五、药品费用调整制度:谁控购齐包邮药品费用调整,控制药品购销利差、购齐和包邮政策。

六、医保监管白名单制度:实名迎监管医保监管白名单,通过实名制管理医生、医疗技术人员等,加强医疗行业的监管。

七、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合理定价格报价格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合理定价和公开报价,规范医疗服务价格。

八、医疗机构准入制度:标准莫在浮夸过程领地医疗机构准入,标准规范、莫在浮夸,严格评估医疗机构的准入过程和场所。

九、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制度:要标准就得持许可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要求医疗机构必须持有执业许可证才能开展医疗活动。

十、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云线打通技术会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云技术和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医疗服务。

十一、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真诚协商公开给解决医疗纠纷处理,通过真诚协商和公开透明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

十二、医疗救助体系:学案报家救医疗救助体系,通过学术研究、案例总结和社会救助,帮助需要救助的人。

十三、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控风险保安全医疗安全管理,通过控制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十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定点医疗机构制度:少先精定服务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定点医疗机构,通过少先队员重点服务和精准定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服务。

十五、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制度:科室绩效看评估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通过科室绩效管理和评估,提高医疗机构的质量。

十六、医生执业管理制度:专注奉献发才干医生执业管理,要求医生以专业精神投身于医疗事业,发挥自己的才干。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

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

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4。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

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二)基本要求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2.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保障。

加强医疗核心制度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还可以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医疗费用控制。

下面将介绍18项医疗核心制度具体内容。

1.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2. 医生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规范医生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3. 医保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4.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制度,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质量。

5. 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防止“医闹”事件发生。

6. 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7. 急救医疗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能力和水平。

8. 妇幼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妇幼老人群体的医疗保障,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水平。

9. 健康医疗服务宣传制度:加强健康医疗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10. 医疗诊断技术装备保障制度:加强对医疗诊断技术装备的投入和保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1. 医疗机构诚信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信誉度。

12. 预防医学服务制度:加强对疾病预防的宣传和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

13.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素质。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15. 医疗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调查处理机制,保障患者权益,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16.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7. 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中医药服务的保障和发展,提高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中的地位。

18.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1.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责和管理程序,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2. 医疗服务规范制度:规定医疗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医疗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的规定。

3.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具体的临床路径方案,规范医疗活动和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4.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和程序,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医疗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

6.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规定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配,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7. 药品管理制度:规定药品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8.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定医疗器械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性。

9.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费用的计算、核算和报销标准和程序,防止医疗费用过高或低于合理水平。

10. 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医疗保险的管理和执行程序,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11. 医疗人员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招聘、培训、聘用和考核程序,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医疗职业的正常秩序。

13.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保密标准和程序,保障患者的隐私权和健康权。

14. 患者满意度评价制度:规定患者满意度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5. 医学伦理规范制度:规定医学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保护患者的人身权益和尊严。

16. 医学科研管理制度:规定医学科研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和程序,促进医学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17. 医学教育管理制度:规定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和程序,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8.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十八项核心制度第一项制度是质量方针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明确质量目标、质量要求以及质量管理责任。

第二项制度是组织架构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与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权限和责任,保证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项制度是人员配备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配置人员,包括医疗人员、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确保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符合工作需要。

第四项制度是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培训与继续教育计划,加强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疗质量。

第五项制度是质量保证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包括质量审核、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测等,确保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六项制度是信息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病历管理、医技检查和治疗管理等,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七项制度是医疗护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护理制度,包括护理流程、护理标准和护理质量评价等,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

第八项制度是药品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采购、存储、分发和使用药品的规定和流程,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九项制度是手术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手术管理制度,包括手术的安全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第十项制度是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包括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流程,确保不良事件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第十一项制度是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十二项制度是感染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包括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规定和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降低。

第十三项制度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患者疾病的治疗流程和监测指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二)基本要求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医疗领域中,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权益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措施。

下面是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要点:1.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权益。

国家将医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保障。

2.建立全民医保体系。

国家采取综合性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公民在经济能力范围内享受医疗保障。

3.完善医院与医生的薪酬制度。

建立合理、公正的薪酬制度,激励医院和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4.加强医疗资源配置和管理。

国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5.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起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6.推进医药分开。

分离医疗服务与药品的经营和经济利益,建立药品采购和医疗服务的分开机制,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和效果。

7.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监控。

建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评估,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8.推广和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种基于家庭的医疗服务模式,强调健康管理、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提高公民的健康管理能力。

9.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其成为居民的第一诊疗点。

10.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加强对社康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支持,促进医疗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11.推广和发展远程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服务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医学诊疗和医学信息传递的服务模式,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12.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

国家逐步提高医保待遇水平,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范围,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内容医疗机构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而存在的专业机构。

为了保证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核心制度。

以下是医疗机构的18项核心制度的内容:1. 诊疗规范制度:规定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2. 患者权益保障制度: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包括隐私保护、知情同意等。

3.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益。

4. 职业道德规范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包括医德医风、职业操守等。

5. 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追求卓越的医疗服务质量。

6.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和控制医疗事故和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7.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管理医疗设备的选购、使用、维护和报废等全过程。

8. 临床用药管理制度:规范临床用药,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性。

9. 医学科研伦理管理制度:规范医学科研行为,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

10. 医疗垃圾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垃圾的收集、处理和处置,维护环境卫生。

11.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费用报销政策,维护患者的经济权益。

12. 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13. 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医疗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保护信息安全。

14. 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医疗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15. 灾害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应急预案,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16. 人文关怀和病友关系管理制度:倡导温暖、关怀的医疗服务理念,维护医患关系和谐。

17. 医疗机构内部沟通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协作。

18. 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动力。

以上是医疗机构的18项核心制度的内容,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作,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1.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

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

4.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5. 科研和创新支持: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6. 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

7. 医药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医药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8. 医疗设备和器械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9. 药品供应保障: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良好的药品供应。

10.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1. 医患沟通和医疗卫生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率。

12. 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供需平衡。

14. 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建立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15. 中药发展和保护:推进中药发展和保护,发挥中药在医疗中的作用。

16. 医疗健康促进和预防:加强医疗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 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8. 综合管理和监督:建立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2020最新版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020最新版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3.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 限制。
4.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 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补记)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 病情突变需要抢救的危重患者,经治医师 应及时告知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应及时诊 视患者,指导抢救工作。遇到疑难问题, 要及时组织会诊。
1 首诊负责制
一、首诊医师负责制
(一)定义 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
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 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医疗机构 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首诊负责制
谁是首诊医师?
◆患者完成门急诊挂号并到达诊室后,首先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首位接诊 医师为首诊医师;但不包括医师接诊未挂号患者、患者所挂就诊号与所接触的医 师人-号不符、或科室(专科)号不符的情况。如果就诊患者借用他人信息挂号,医 师有权拒绝接诊,不承担首诊负责制的主体责任。
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2.术前讨论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 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 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全科讨论应当 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 和相关科室参加。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 的合并症的,应当邀请相关科室参与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 学科的会诊。
7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 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主要包括:1. 医疗机构分类制度:将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层级和服务水平进行分类,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职责和服务范围。

2.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根据人口结构、疾病谱等因素,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障基本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3.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防止过度收费和价格虚高。

4. 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全民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和医疗风险的分担。

5.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配机制,保障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6.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事故预防,保障患者的安全。

7.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医疗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8. 医疗技术评价和应用制度:加强医疗技术的评估和应用管理,提高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9. 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制度:制定和推行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10. 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

11. 医药采购和药品供应制度:建立统一的医药采购和药品供应机制,确保药品的质量、价格和供应稳定。

12. 基层医疗服务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覆盖范围。

13. 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保障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14. 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15.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运行和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16.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

17. 医疗投资和融资制度:建立医疗投资和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产业。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二)基本要求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最新2021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最新2021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最新2021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 医疗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 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2. 基本药物制度- 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确保基本药物的供应和使用。

- 控制药价,降低药品费用负担。

3.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和规模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 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 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保障患者合理支付医疗费用。

- 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5.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 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解决医患纠纷。

- 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和稳定。

6. 互联网+医疗健康制度- 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 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的管理和安全保护。

7. 医疗质量安全制度- 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加强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保障患者权益。

8. 医疗人才培养制度- 加强医疗人才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 完善医疗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合理分配。

9. 互联网医疗广告监管制度- 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广告的监管,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患者。

- 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10. 医疗器械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监管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

- 强化对医疗器械的注册、监督和管理。

11.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 加强医疗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12. 中医药发展制度- 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

- 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水平。

13. 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

- 加强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14. 医疗卫生监督制度- 强化医疗卫生监督,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

医疗行业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行业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行业18项核心制度1.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人员管理等内容,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和服务质量。

2. 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制度:制定医疗行为规范、服务流程、病案记录等规定,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和质量。

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评价、监控、改进等机制,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4.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事故报告、事故调查、风险管理等措施,确保医疗安全和风险控制。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报销规定、费用核算等内容,保障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6. 医疗人员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职业资质要求、岗位职责、继续教育等内容,确保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7. 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建立药品管理和医疗器械管理的规范和标准,保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8.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规范,保护患者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9. 医疗机构评审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等内容,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

10. 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制定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准则,引导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和专业判断。

11. 医疗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医患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解决医疗争议,保护医疗消费者的权益。

12. 医疗技术评价制度:建立医疗技术评价和临床研究的规范和程序,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3. 医疗教育和培训制度:制定医疗教育和培训的规范和标准,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14. 医疗科研管理制度:规定医疗科研的规范和程序,加强医疗科研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15.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的运作机制和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16. 医疗规划和资源配置制度:制定医疗规划和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17. 医疗援助和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援助和救助机制,解决贫困人口的医疗需求。

18. 医疗机构合作与联合制度:推动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联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

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

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

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4。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二)基本要求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精品管理制度、管理方案、合同、协议、一起学习进步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最新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

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

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

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

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

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二)基本要求1。

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二)基本要求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2.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

机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3.医疗机构应当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

4.原则上,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会诊情况应当在会诊单中记录。

会诊意见的处置情况应当在病程中记录。

5.前往或邀请机构外会诊,应当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分级护理制度(一)定义指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制定本机构分级护理制度。

2.原则上,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

3.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4.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部门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明确值班岗位职责并保证常态运行。

2.医疗机构实行医院总值班制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医院总值班外,单独设置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

总值班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3.医疗机构及科室应当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

值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

4.当值医务人员中必须有本机构执业的医务人员,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

当值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休息时应当在指定的地点休息。

5.各级值班人员应当确保通讯畅通。

6.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

7.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8.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一)定义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

2.疑难病例均应由科室或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讨论。

讨论原则上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

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3.医疗机构应统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格式和模板。

讨论内容应专册记录,主持人需审核并签字。

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4.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定义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

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3.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4.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八、术前讨论制度(一)定义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为目的,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2.术前讨论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

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

全科讨论应当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的合并症的,应当邀请相关科室参与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学科的会诊。

3.术前讨论完成后,方可开具手术医嘱,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4.术前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一)定义指为全面梳理诊疗过程、总结和积累诊疗经验、不断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死亡诊断、诊疗过程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死亡病例讨论原则上应当在患者死亡1周内完成。

尸检病例在尸检报告出具后1周内必须再次讨论。

2.死亡病例讨论应当在全科范围内进行,由科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3.死亡病例讨论情况应当按照本机构统一制定的模板进行专册记录,由主持人审核并签字。

死亡病例讨论结果应当记入病历。

4.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全部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十、查对制度(一)定义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

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

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一)定义指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进行多方参与的核查,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标准化流程。

2.手术安全核查过程和内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当纳入病历。

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一)定义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按照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

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手术医师技术档案。

4.医疗机构应当对手术医师能力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手术权限进行动态调整。

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一)定义指为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本医疗机构首次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实施论证、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技术和项目。

2.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4.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前,要充分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并加强新技术和新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动态评估。

7.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一)定义指对提示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查、检验结果建立复核、报告、记录等管理机制,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分别建立住院和门急诊患者危急值报告具体管理流程和记录规范,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传递及时,信息传递各环节无缝衔接且可追溯。

2.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危急值清单并定期调整。

3.出现危急值时,出具检查、检验结果报告的部门报出前,应当双人核对并签字确认,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可单人双次核对。

对于需要立即重复检查、检验的项目,应当及时复检并核对。

4.外送的检验标本或检查项目存在危急值项目的,医院应当和相关机构协商危急值的通知方式,并建立可追溯的危急值报告流程,确保临床科室或患方能够及时接收危急值。

5.临床科室任何接收到危急值信息的人员应当准确记录、复读、确认危急值结果,并立即通知相关医师。

6.医疗机构应当统一制定临床危急值信息登记专册和模板,确保危急值信息报告全流程的人员、时间、内容等关键要素可追溯。

十五、病历管理制度(一)定义指为准确反映医疗活动全过程,实现医疗服务行为可追溯,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对医疗文书的书写、质控、保存、使用等环节进行管理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