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生态课堂中被忽视的限制因子的存在与转化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课时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及种间关系课件苏教版
5.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 量变化的趋势,判定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方法有:从最高点 判断, 捕食者(狼) 的数量少, 被捕食者(兔) 的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 先达到波峰的为 被捕食者(兔) ,后达到波峰的为 捕食者(狼) 。
6.同种鲈鱼中的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捕食关系还是种间竞争 关系? 提示 二者皆不是。
1234
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 下降,C错误; 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 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
1234
2.(2020·山东,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 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
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 种间关系及相关曲线分析 3.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 (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正确 的是 A.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协同进化,所以害虫和番茄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B.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体现了气温对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植物开花对日照长短有不同需求,体现了阳光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B不符合题意; 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该种病毒属于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 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体现了自然灾害对种 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 的变化。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前(甲以 表示)某地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 境因子由甲转变乙(乙以 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C.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使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降低
D.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
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
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在白
天,花也会闭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
物因素是
C
A.温度
B.光线
C.阳光和温度
D.植物种类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7.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外,还 应该有生物因素 B.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 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 群数量呈“J”型增长
②日照长短对动物的影响 日照长短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还会影响动物的迁徙。
在日照时长周期性变化的长期作用下,各种生物都形成了 自己特有的活动节律,它们的这种生理活动与环境条件的 周期性变化保持同步的特性,也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四、温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某种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 态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特征。 (1)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物与长期生活在低温环 境中的生物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2)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 式也不尽相同。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积极思维:关键因子是如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他认为任何生物的种群数 量都会随着关键性因子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规律: a.在关键性因子最适区,生物最多; b.当关键性因子偏离最适区,生物不断减少; c.当关键性因子超过生物耐受范围时,生物将面临生存 困难乃至死亡;
化学生态课堂构架的要素
化学生态课堂构架的要素化学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课堂天然环境、课堂人文环境四要素组成的动态平衡的、开放有序的微观生态系统。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教师提高前辈教学理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丰富化学课程内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实施激励性评价。
一、化学生态课堂的含义及特征当前,很多学者关注构建健康的生态课堂。
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就构建和谐化学生态课堂作初步探讨。
生态学中的“生态”指的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本文中的“生态”则包含平衡、绿色、健康、和谐之意。
化学生态课堂是指由教师、学生、课堂天然环境、课堂人文环境四要素组成的动态平衡的、开放有序的微观生态系统。
化学课堂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是学生和教师,客体要素是天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天然环境包括教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课堂布置、卫生状况等;人文环境包括化学课程内容、班级文化氛围、师生文化素养、师生关系、男女性别比例等。
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客体要素相互依靠、相互影响,共同维护化学课堂的和谐、平衡。
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开放有序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化学课堂作为一种微观生态系统,也是开放的。
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不但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教师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流动,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熟悉化学的作用,学会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考试中的常见题目,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互利共生共生性是进化过程中生命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互利共生是指双方的共生关系有利于彼此的存在和发展。
化学课堂中的互利共生,表现为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教师的教学推动学生的化学思维,学生的化学思维内容指导拓展反馈作用到课堂天然环境和课堂人文环境,学生的发展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两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研究摘要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意识培养研究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提出"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行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不仅仅是响应环境保护的国策,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笔者在梳理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甘南县第一中学组织和实施化学教育时对生态意识的培养进行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甘南县第一中学乃至高中化学教育中培养生态意识提供借鉴。
本文正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梳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介绍本文选题的缘起研究方法。
第二章简要阐述生态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生态意识培养之于化学教学的实践基础。
第四章以甘南县第一中学为考察对象,调查我校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态观教育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介绍甘南县第一中学基于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生态意识;化学教学;培养策略.AbstractThe core quality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puts forward "the consciousness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saving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startingfrom itself, doing a simple and moderate, low carbon life style, making a correct valuejudgment on the hot issues related to the chemistry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socialpractice of chemical problems". Cultivating studen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high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is not only a national policy to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but also a need for a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basic theories, the authorinvestigates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implementationof Chemical Education in the first middle school of Gannan County,and puts forward pertinent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the chemical education of the first middleschool in Gannan county and in high school.The text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introduct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related issues and introduces theresearch methods of the topic sele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basis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chemistry teaching. The fourth chapter takesGannan No. 1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problems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The fifthchapter introduces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high schoolchemistry teaching in Gannan County No. 1 middle school based on core literacy.Key word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hemistry teaching; training strategy.目录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以往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仅以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五章限制与调节因子
第五章限制与调节因子
李颖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密歇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
2015年1月30日ຫໍສະໝຸດ 汇报内容一、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二、 近期研究进展 三、研究问题 四、推荐阅读文献
一、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5.1、限制因子
一、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Shelford耐受定律
生物富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有害的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内, 就不容易排出,只进不出,一步一步的叠加,最终在生物链的最 顶部的生物体内的含量可能达到比原始环境高百万级别的浓度。
导致这种增长可能发生的原因是: 持久性 - 该物质不能被环境过程分解 食物链生物能量 - 当它在一个食物链向上移动,该物质的浓度逐
扭叶松——生命因火而延续;森林火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好处很多,其中 最重要的一条,要算营养物的再循环了。如果黄石公园没有森林火,这里的 许多物种有可能会慢慢“饿死”。火所烧毁的一切,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并非浪费,只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形式。
周期性过火是调节和维持某些生态系统的主要自然过程之一,火是土地管理 的工具。
2、生态型(ecotype)是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
的产物,是与特定生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
一般说来,物种分布越广,特别是分布区内生境差异越大,分化出的生态型 就越多;物种系统发育的历史越久,分化的机会也越多。生态型是新种的先驱。 对生态型的研究可用以分析种内生态适应的形成,了解种内分化及定型的过程 和原因。生态型的分化也是物种进化的基础,所以研究物种如何在不同生境条 件下分化为不同的生态型,是研究新物种形成过程的重要内容。
渐增加 低或不存在的内部降解或该物质的排泄率 - 通常是由于不溶于水
生态因子于及其作用生态因子概念
生
态
生
态
因
子
于
概 念Biblioteka 及 其 作用生
态
因
子
第三节 生态学科分支与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科分支 (一)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
组织层次的谱(仿Odum 1971)
生
态
态 因 子 概 念
因 子 于 及 其 作
不同的组织水平
因
子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于
相互制约,任何一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
及
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例如:
其
水体温度与溶解氧的关系。
作
用
温 度 ( ℃ ) 淡 水 ( ml/L) 海 水 ( ml/L)
生
0
10.29
7.97
态
10
8.02
6.35
因
15
7.22
5.79
子
20
6.57
5.31
概
30
生态学研究方法大多数与相关学科的 方法相同或近似。生态学研究需要先 对自然界或实验室中的生态现象进行 观察记载、测计度量和实验,再对资 料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生态学规 律。
生
态
因
子
子 概 念
于 及 其 作
用
生
态
因
1、层次观
生命物质有从大分子到细胞、器官、 系统、机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的结构 层次。
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现状入手,结合自身化学教学实践经验,就此探讨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优化策略。
标签: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优化策略化学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化学体现了整体性、发展性、个性化、生命性等特点,并逐渐向生态化发展。
为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应在化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课堂中,引入人与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学观念,充分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同时有效优化化学实验生态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优化应以人为本,以教育基本规律与教育生态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加强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营造出具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一、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现状1.实验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由于地区、学校级别的差异,每所学校拥有的实验课程资源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其拥有的实验课程资源难以满足课堂教学需求。
高中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①目前,为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很多学校对实验仪器与化学药品进行了部分更新与购置,但还是无法达到改革要求;②有些学校化学实验室数量无法与班级数呈正比,平均9个班级对应1个化学实验室,无法有效周转;③缺乏经验丰富且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实验员;④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课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导致教学量增加,因此教师开设实验课的积极性低;⑤教师与学生在课程资源的需求上有所不同,教师认为各类化学教学资料、化学仪器设备、人力资源等是缺乏的课程资源,学生认为网络资源、校外资源等是缺乏的课程资源。
2.化学实验课教学不合理虽然教师普遍认识到加强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应试教育与各种因素的制约,化学演示实验开设率低,每学期学生分组实验次数少,而且教师开设的通常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相对来说较少,无法有效加强学生实验探究与操作能力。
1、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
水体中生态因子可分为三大类:
• (1)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 又称自然因子, 或称理化因子。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非生物因 子为光照、温度、溶解盐、溶解气体、底质、pH、 悬浮物、水流、水位和水体容积大小等。总之非生 物因子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和气候因素。
• (2)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指环境中的动物、植 物和微生物,即指同种或异种的其它生物。 • (3)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指人类活 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
个体生态学
第一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态因子分类及其基本作用规律
• • • • • • • • • •
一、环境及环境类型 二、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三、阈与率 四、适应性 五、限制因子定律 六、耐受性定律 七、生态幅 八、指示生物 九、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定律 十、生物圈及水圈的生物分区
二、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素)。环境 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中生 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 (生活条件)。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 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 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 为生境(habitat)。由此可见,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生存因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环境因子和 生态因子看作是同义的。因此生态因子可定义为:环境 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一种或几种生命有机体的任何部分或 条件称为生态因子。
•
生态因子的反应形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生态因子的反应形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外部条件或因素,包括生物、非生物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生态链条的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
在生态学研究中,对生态因子的了解和研究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因子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能源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研究生态因子的反应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内部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为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就生态因子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生态系统复杂性和脆弱性的认识,为未来生态学研究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讨论生态因子的反应形式:1. 首先介绍生态因子的定义,为读者对本文内容做好铺垫。
2. 接着分析生态因子的分类,以便读者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因子及其影响。
3. 探讨生态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展示生态因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 结合前述内容,总结生态因子的重要性,并强调生态因子的可塑性。
5. 最后展望生态因子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为读者展现生态因子研究的潜力和前景。
通过以上结构的逐步展开,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生态因子的反应形式,为读者揭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因子的反应形式,即不同生态因子在生态系统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功能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同时,通过研究生态因子的反应形式,我们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稳定。
在探讨生态因子的反应形式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为未来生态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生态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五章限制和调节因子
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 功能等。 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非生物因子包括温度、 湿度、风、日照等理化因素;生物因子包括同种和异种的生物个体。前者形 成种内关系,后者形成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5.6、其他物理限制因子
1、温度 Biblioteka 、光照 3、电离辐射 4、水 5、地下水 6、温度和湿度的共同作用 7、大气气体 8、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9、风和水流
5.7、毒性物质的生物放大
食物链浓缩或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
也叫生物富集作用。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有毒害的物质含量 沿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递增的现象。例如DDT或汞的浓度 沿生物链的递增
即某类生物的多度或分布被超过该生物所能耐受的最高 限和最低限的因子所控制。
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
对耐受定律的补充:每种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范围有宽 有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广;生物在整个发育过程 中,耐受性不同,繁殖期通常是一个敏感期;在一个因子处在不适状态时,对另 一个因子的耐受能力可能下降;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的范围 内生活,可能是因为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渐增加 低或不存在的内部降解或该物质的排泄率 - 通常是由于不溶于水
5.8、人为胁迫是工业社会的限制因子
急性胁迫(突然发作,强度激剧增加,周期较短) 慢性胁迫(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繁复发,但强度不高——是一种经
生物富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有害的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内, 就不容易排出,只进不出,一步一步的叠加,最终在生物链的最 顶部的生物体内的含量可能达到比原始环境高百万级别的浓度。
高中生物教材知识难点与常见误区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知识难点与常见误区总结1、植物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原因是P35 。
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缺镁时叶绿素的形成受到阻碍,影响光合作用。
2、硅尘进入肺部导致肺功能受损,原因是P46 。
硅尘进入肺部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肺部受损。
3、端粒是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的一段特殊DNA,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会被不断“截”短导致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受到损伤,使细胞活动趋向异常。
P122。
4、无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中能量的去路有(3点):一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部分能量还存在小分子有机物(乳酸、酒精)中;三是形成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5、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适宜,持续低温处理后,叶片内蔗糖合成量明显减少。
其可能的原因(3点)酶的活性下降(或合成蔗糖所需酶活性下降);细胞呼吸减弱导致提供的能量减少(或合成蔗糖所需能量减少,物质主动运输所需能量减少);光合作用酶活性下降,生成葡萄糖减少,导致合成蔗糖减少;细胞膜流动性减弱,植物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减少。
6、低温影响跨膜运输的原因(2点)_______________。
1)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使得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流动性也会相应降低2)低温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有关酶的活性降低,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7.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
8.某河流受镉污染后不少生物死亡,导致河流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营养结构变简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9.山羊同化的能量不能100%的传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具体原因有呼吸作用散失、传递给分解者、未被利用10.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原因是水体中分解者(或微生物)分解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为藻类提供N、P等无机盐。
【生物】2010年高考预测系列试题·押题卷
2010年高考预测系列试题【生物】高考预测试题(1)·押题卷适用:原人教版(全国,侧向重庆地区)1.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拉玛克里斯南、美国科学家斯泰茨、以色列科学家约纳什因,以表彰他们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以下对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都含有核糖体B.核糖体不含膜结构,因此不含有磷元素C.核糖体是细胞内水和A TP形成的重要场所之一D.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2.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等三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其在研究衰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们发现位于染色体两端的一种特殊构造(端粒)与细胞衰老有关,它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
癌细胞中存在延长染色体端粒的酶。
据此推断,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的原因最可能是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B.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C.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D.癌细胞膜糖蛋白的种类与数量减少3.下图1示脊髓的横切面结构和反射弧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C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图1中的A、B、C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图2中结构①物质的释放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D.动物激素的传递需要通过内环境,而神经递质则不需要4.下列有关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谷氨酸棒状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B.谷氨酸棒状杆菌在合成培养基上比在天然培养基上生长得快C.谷氨酸棒状杆菌只有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时才能进行酶活性的调节D.谷氨酸棒状杆菌可遗传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5.据英国媒体BBC报道,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生物学家巴尔的摩教授说,爱滋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作经过了20多年后仍没有希望取得突破。
巴尔的摩认为,由于爱滋病病毒进化出了可以从人类免疫系统中保护自己的方式,已经找到愚弄人类的免疫系统的方法。
因此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爱滋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
11级生态学复习思考题(精简)新
11级生态学复习思考题(精简)一.名词解释:1.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和过量时,都会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2.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原生演替: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表面(光照强烈、极端干旱)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和从湖底(光照不足、水分过多)开始的水生演替系列。
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5.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6.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7.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定律):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 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
8.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9.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11.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2.食物链: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如: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13.内稳态:身体内部能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即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一个生物体的体内环境(如体温、氧浓度、体液等)总保持稳定.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
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
内稳态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态学基础讲义-4-1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1840年农业化学家J. Liebig发现,植物生长并非经常受到 大量需要的自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水和CO2的限制, 而是受到一些需要量小的微量元素如硼的影响。
土壤中的 氮:可维持250千克产量 钾:可维持350千克产量 磷:可维持500千克产量 实际产量为250千克;若氮增加1倍,产量为350千克。
3.4 生态因子对 生物的影响
植物的不同光强生态类型
(1)阳性植物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 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光合作用的速率和代谢 速率都比较高。如蒲公英、桦树、槐、松。
阴性植物
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受高强度光照的植 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或密林的下部,生境往往较湿 润。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 速率都比较低。如人参、红豆杉、三七。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主次
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
或少数几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
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如光 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 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
坡度、坡向、坡位、海拔 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 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 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 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 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 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 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 作用。
短日照植物
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 (一般14小时以上的黑暗) 才能开花的植物,否则,
在长日照下只进行营养生
长,通常早春或深秋开花。 如牵牛花、水稻、烟草等 (南方) 。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课件
– 指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存在的空间及维持其 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4
森林环境
• Forest environment
– 森林生活空间(包括林木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和 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对林木而言,他们彼此 之间也互为环境。
– 环境影响森林,森林也反过来影响着环境变化 – 林学上又称森林的生境为立地条件或立地。
– 例如:低温在植物春化阶段中是必需的生态条件,但在 以后的生长时期中则是有害的。
• 同一生态因子在植物某一发育阶段可能不起作用, 而在另一发育阶段,则为植物所必需
– 例如光照的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起作用,但在 光周期阶段则是必需的。
30
2.3.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坡 位、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 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 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 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 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5
1.2环境的类型
1.2.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
6
1.2.2按环境的性质分类
• 自然环境
– 自然的没有人为干预的环境。 – 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
(lithosphere) 、土壤圈(ped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
• 人工环境
• 生态价、生态幅度、耐受限度
40
广生态幅与狭生态幅
• 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很 不相同的,故有广生态幅(eury-)与狭生态幅(steno)物种之分。
• Eurytherm(广温性生物) and stenotherm • euryhydric and stenohydric (狭湿性生物) • euryhaline (广盐性生物) and stenohaline • euryphagic (广食性生物) and stenophagic • euryphotic (广光性生物) and stenophotic • euryecious (广栖性生物) and stenoecious
浙师大生态学考试重点必考
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驯化:在自然环境或实验诱发的条件下,可以稍微调整生物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协同作用: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二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称为协同进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特征〕1)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 主导因子作用:3) 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
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4.生态因子的分类按性质: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按有无生命: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按稳定性:稳定因子、变动因子二、能量环境1.概念与术语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的动物,调节体温的能力低,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生态因子
植物的光补偿点示意图(Emberl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83)
光饱和点(saturate point):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 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compensation point) :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
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 合 作 用 率 A 光 合 作 用 率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 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
气候因子: 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雷电等 土壤因子: 土壤结构、土壤有机/无机质、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 地形因子: 地面起伏,山的阴/阳坡等 生物因子: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人为因子 : 人类活动对生物发生巨大影响,表现多方面,如污染等。
例:植物缺素、人体缺维生素 B 互补性: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 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光照不足,要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 子的不同强度。 例如:低温在春化阶段必不可少,但在生长阶段有害
基础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因子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章 环境污染
第一章
生态因子
一、基本概念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 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有大小利弊之分
相关概念: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学生化 学 学 习的限 制 因子
教 育生态学将 教育及其 生态环境相联 系 . 并 以
了认 同 , 师生间建立 了平等、 民主 、 和谐 、 互动的相互
关 系 。但在 实践 和调查 中发现 : 许 多学 生感 到 化 学知 识 学 习和应 用 困难 、 学 生 的化学 学科 素 养不 足 。本文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 4 1
文献标识码 : B
高 中化 学生 态课 堂 以和谐 平 衡 、 动 态生 成 的思 想 进行 课 堂教 学 . 学 生 能 进 行 自我 管 理 和 调 控 。 能 主动 进行 知 识 和意 义 的建构 , 学 生 主动学 习者 的角 色得 到
( 1 ) 新情境 中氧化剂、 还原剂的判断 ( 2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的分析和判断
( 3 ) 酸 碱 性 对 方 程 式 书 写 的 影 响
因子 中还 存在 一些 被忽 视 的问题 。 教学 未充 分 考虑 学 生 的学情 , 尤 其 是 对 于学 习 困 难 的学生 未采 取有 效方 法 教师学 科 教学 知识 水平 不
一
,
学科教 学 知识欠 缺 , 造成 教学 不利 于 学生理 解 。教
学偏 重知 识 和技能 的 掌握 , 化学 学科 素养 培养 不 足 。
馈 制 定有 效 的学 习措施 。 例 如新情 境下 氧化 还原 反应 方程 式 的书 写是 高 考 的热 点 , 也 是许 多 同学反 映 的难
点, 为 探 究 学 生学 习 的 障碍 , 设 置 如下 问卷 进 行 情 况
调查 : I 新情境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情况调查
用A ( 完全 掌握 ) 、 B ( 基本掌握) 、 c ( 比较模糊 ) 、 D ( 完全不会 ) 四个字母标记 自己掌握的情况。
技术 手 段
学习评价 诊断 l 生评价 过程性评价
终 结 性 评 价
影
响 因
子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课 堂环 境
观察能力
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
想 象 能 力 等
动机 兴趣 情感 意志
性 格 注意 教学 知识 等
子不 仅可 以单独 发生 作用 。 而且 因子 问也 可 以发 生相
互作用 , 即所有 的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 因子。 高 中化 学 生 态 课 堂 努力 为学 生 营造 良好 的学 习
环境 , 重 视 开发 和培 养学 生 的智 力 因素 、 非 智力 因素 。
课堂 充分 发 挥 了环境 因子 和学 生 因子 的影 响 , 但 教 师
其相互关 系及其机理为研 究对象。 在 教育生态学 的 研究 中 , 化 学 课 堂 可 看 成 是 一 种 由教 师 、 学 生 和 课
堂 教 学 环境 共 同 构成 的特 殊 的 教 学 生态 系 统 。影 响
学生化 学学 习 的因子可分 为三类 : 环 境 因子 、 学 生
将从教育生态学 的视角分析影 响学生化学学习的因
影响, 他发现 : 谷 类 作物 的产 量 , 通 常不 受 它所 大量 需 要 的营 养元 素 的限 制 , 反 而 受那 些 只是 微量 需 要 的原 料 的 限制 ,某些 微 量元 素成 了作 物增 长 的限制 因子 。 1 9 6 5年 。 赖 特发 展 了限制 因子 的概 念 。 指 出: 当生 态 因 素缺乏时, 或低 于 临界 线 , 或超 过 最 大 忍 受度 的情 况
关键词 : 教 育生态学; 限制 因子 ; 诊 断性评价 ; 化学学科 素养
文章 编号: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5 ) 1 1 - 0 0 1 4 — 0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5 . 1 1 . 0 0 5
・
教 学研 究 ・
高 中化学 生态课 堂 中 被忽视 的 限制 因子 的存在 与转化 术
徐 明 奎
( 江苏省如皋 中学 江苏 如 皋 2 2 6 5 0 0 )
摘要 : 多数 高中学生存在化学学 习困难和化 学学科素养不足的问题 。在分析 了影响 学生化 学学习因子 的基础上 , 发现 高 中化 学生态课 堂 中, 由于教师教 学的疏 忽, 存在 以下限制 因子 : 教 学对学情的考虑不充分、 教 师的学科 教学知识 欠缺 、 化 学学科素养培养不足。文章 为将 限制 因子转化 , 对教 学提 出相应的建议 。
本 文 为 江 苏省 教 育 科 学 “ 十二五” 规划 2 0 1 3 年度重点课题《 基 于“ 学科 观 念 ” 建 构 的 高 中化 学 生 态课 堂研 究》 研 究成果。
一
1 4一
化 学教 与学 2 0 1 5 年第 l 1 期
・
教学研究 ・
这 些教 学 中 的 问题 成 为 学 生 化 学 学 习 的 限制 因 子 ,是 造成 许 多学 生感 到 化学 知识 学 习和应 用 困难 、 化学 学科 素 养不 足 的重要 原 因 。 这就 需要 化 学教 师能
下, 就会起限制因子 的作用 , 即使其它 因子的作用量 都 非常 适度 ,个 体 的正常 生长 也会 受 到 明显 的抑 制 。
这 一原 理 经过 拓展 和完 善介 入 到教 育 领域 。 就 成 为教 育 生态 学 的限制 因子定 律 。限制 因子定 律在 教学 中表 现 出一 定 的特 殊性 , 因为影 响 学生 化学 学 习 的各 个 因
因子和教师因子 , 每种分类 中的具体 因子 如表 1 。
1 8 4 0年 , J . 李 比希研 究 了各种 化 学 物 质对 植 物 的
子, 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 生
表 1 影 响 学 生 化 学 学 习 的 因子 环境 教师
智力 因素
非智力 因素
教师心理
教学策略 教学思想 方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