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课件 第4讲 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 音韵产生后,逐步成为传统语音文字中的三门学 科之一,历代统治阶级,以诗赋举士,又促进其 发展。
• 五∙四以后,科学思潮兴起,人们使用西方语音学 理论,分析汉语音韵,使之与现代科学相通。
• 目前,汉语音韵已纳入历史语音学研究范畴,成 为我国乃至国际研究汉语必不可少的学科。
三、音韵学的功用
•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 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 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 作用是多方面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与语音学
•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 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
•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 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 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 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一、汉语音韵的结构特点
• 首先分析汉字字音。汉字语音经音节为单位, 一 个汉字是一个音节,由于轻音,儿化,两个汉字 一个音节的情况也存在。
• 另有合音词:如不用——甭;不可——叵;之于 ——诸等。
• 传统音韵分析汉字使用声韵:分声、韵、调三部 分。
二、声、声纽、字母
• (一)、古人对声、声母概念的认识 • 古人所谓“声”,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
• 其次:声母并非全由辅音充当,如零声母,但不 能是零辅音。
• 唐代,人们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叫做“ 纽”。
• 清末,人们把声母称作纽(取“枢纽”意), 或称音纽、声纽。
• 古代没有记录音素的符号,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 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去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音韵学基本知识教育课件
《韵镜》、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黄公绍 《古今韵会》、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清 人李元《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 浊、次浊四类。 每类包括的声母如下: 全清:帮非端知精照见影 心审 次清:滂敷透彻清穿溪晓 全浊:并奉定澄从床群匣 邪禅 次浊:明微泥娘疑喻 来日
司马光的《切韵指掌图》无名氏的《四声等子》 分为五类,将全浊声母分为全浊和半清半浊, 半清半浊指浊擦音邪、禅。
的概念。 1、韵头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韵头共有i[i]、u[u]、ü[y]3 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 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还没 有。 2、开口呼与合口呼
如: 都类:都丁多当得德东 古类:古公过各格兼姑佳乖 居类:居举九俱纪几规吉诡
需要指出的是,声类与声母不完全相同,一 个声类有时是一个声母,有时是一个声母的条件 变体。 具体情形将于第三章《广韵》的声类和声母中介 绍。
二、关于声母的分析 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声母分为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 音、舌面音和舌根音。
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有的 书将浊擦音归入次浊)。 课堂练习: 1、按七音分类写出三十六字母 2、音韵学的全清、次清指什么。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一、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
五音、七音、九音对三十六字母的具体分法见 图1:
2、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 音韵学对声母发音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方面: (1)从形成阻碍的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 母进行分析
最早从成阻方式和气流状况的角度对声母进行 研究的学者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他在《通雅》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
16
语言的共时平面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因素的
积淀,并不是所有的音都是处于一个层面的,有的音
比较新,有的音比较古老,有的词是新词,有的词是
古语词,有些句式是新的,有些句式是古老的,所以
共时的语言平面是凹凸不平的。描写一个方言的共时
语音系统,实际上也是在做历史音韵学的工作,因为
一个方言内部的各种语音特征并不都是处在同一个层
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
究。
.
12
学习音韵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 变化状况。了解汉语语音过去的面貌,有助于我们认 识今天汉语方言分歧的现象。对汉语方言现象有一个 清晰的历史规律性的了解,是研究方言必不可少的方 面,没有音韵学的帮助,这种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各地方言演变的速度有快有慢,通过排比同一音 类的不同音值表现,就可以为方言语音的历史发展理 出一条线索。
汉语音韵学
.
1
本课程参考书目
• 丁声树、李荣1984《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 版社。又载《方言》1981.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4《方言调查字表》, 商务印书馆。
•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 林焘、耿振生2004《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 罗常培1962《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
被切字 ← 反切上字 + 反切下字
都[tu55] ← 当[t N] 孤[ku55] 切
又如:眷,居倦切;康,苦冈切;哀,乌开切。
根据这个原则,被切字跟反切上字必双声,跟反切
下字必叠韵。
.
23
唐代以前,人们使用反切时,多用“反”。如
“訇,呼弘反”(《玉篇》),当然也偶有用“切”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一、音韵学常识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五、上古音概说(重点)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一、音韵学常识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分期时间代表音系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3、语音特征舌面元音舌位图:子夜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声方面的术语1、声纽:即声母。
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音韵学课件
• “缔结”’的“缔”一字,过去有di和ti两读, • di的读音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规律。
• “缔”在《广韵》里属于去声齐韵。齐韵中 的“缔”字有很多同音字,如“弟、第、递、 逮、棣”等,既然它的同音字读di,它也应 该“dì”,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 “机械”的“械”字,xì è、jì è,方言gàì ,在 某些方言中,现在的字典中采取了xì è。 古反切“械”为胡介切,古为“匣”母字, 匣母字在今音齐撮两呼的前面都已变为x了, 所以“械”字当读为xì è。将“械”读成jiè或 gài可能是受偏旁“戒”的影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第一章思考练习
• 1、什么是音韵学? • 2、什么是语音学? • 3、什么是今音学? • 4、什么是古音学? • 5、音韵学有那些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 声母的分析
• • • • •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关于声母的名称 第三节、对于声母的分析 第四节、《广韵》声母及声类 第五节、古今声母的演变
章太炎:
3 、音韵学与语音学
语音学
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 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 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 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 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 音的构成。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语音学又可以称为普通语 音学。它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 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 本技能。而利用科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语音学,叫 实验语音学。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四、音韵学是建立汉 语史的前提
音韵学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五、音韵学是训沽学的工具
《吕氏春秋· 重言》
•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 之。日:“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 故何也?”管仲日:“国必有圣人也。”……少 顷,东郭牙至。管仲日:“此必是已。”乃令宾 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日:“子邪?言伐 莒者。”对日:“然。”管仲日:“我不言伐莒, 子何故言伐莒?”对日:“臣闻君子善谋,小人 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日:“我不言伐莒, 子何以意之?”对日:“臣闻君子有三色。艴然 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 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 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 莒也。 • 《荀子· 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 • 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人 的研究,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因为方言就是历史上某一阶段的官话即 普通话在某一地区的保留。 幕--北京[mù]
梅县
j、q、x 普通话
• 原来普通话的j、q、x来自于古音的两个声母系统,一是g、k、 h,一是z、c、s当他们和开口呼和合口呼相拼时还是g、k、h, z、c、s,当他们和齐齿呼和撮口呼时就变成了j、q、x。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Title
术条件。
反切的文献出处
唐· 陆德明“然 “是应动时 古人音书(即 “孙叔言 已有反语, 为字注音)止 (孙炎)创 为誉况之说 则记于汉末 《尔雅音 (即直音法), 也。” 义》,是汉 孙炎始为反语, 末人独知反 魏朝以降渐 繁。” 语。” · 音辞篇》《经典释文 《颜氏家训 · 条例》《国故论衡· 音理篇》
我国最早一部韵书 是三国魏人李登的 《声类》。其次晋 吕静《韵集》。但 这两部书已失传, 现存最早一部韵书, 隋代陆法言的《切 韵》:把同音字编 在一起,按四声分 韵排列,供作诗押 韵选字用的.
第四章 音韵学(二声母常识)概述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中古后产生的轻唇音是从 上古的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
2、古无舌上音,古多舌头音 清人钱大昕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这
组音上古不存在。上古舌音无舌上与舌头之分, 只有舌上音端透定泥。中古后才从舌头音中分化 出“知彻澄”。
传统三十六字母表及拟音
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旧名 (五音、七音)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全清
不送气 不带音 塞音、塞擦 音
次清
送气 不带音 塞音、塞擦 音
全浊
带音 塞音、塞 擦音
次浊
带音 鼻音、边音 和半元音
全清
不带音 擦音
全浊
带音 擦音
重唇音 双唇音 轻唇音 唇齿音 舌头音 舌尖中音 舌上音 舌面前音 齿头音 舌尖前音
精[ts]
庄[tʃ] 章[tɕ] 见[k] 影[o]
清[tsʰ]
初[tʃʰ] 昌[tɕʰ] 溪[kʰ]
从[dz]
崇[dʒ] 船[dʑ] 群[ɡ] 疑[ŋ]
心[s]
生[ʃ] 书[ɕ]
邪[z]
俟[ʒ] 禅[ʑ]
晓[x] 以[j]
匣[ɣ](云)
半舌
半齿
舌尖边音
舌面鼻擦音
来[l]
日[ȵʑ]
注意:ph 即 P‘,右上角小h和‘都是送气符号
声纽
章炳麟据【唐】孙缅《唐韵 序》中“纽其唇 齿喉牙部,仵而次之”一语,主张改称字母之名 为 “音纽”,或简称为“纽”。故曰:“慧琳 《一切经正义》……称梵文‘迦’ 等三十五文为 体文。”体文者,纽也。 ——罗常培《国故论衡》上《音理论》
《音韵学》课件第4章第1
遠上寒山石徑邪,
白雲深處有人家。
& 停車坐愛楓林晚,k a a 霜葉紅於二月花。 wa
2.擬音原則(六)
韻尾: 陰聲韻
陽聲韻+入聲韻
陽聲韻+入聲韻
果 假 遇 蟹 止 效 流
咸 - - 宕 深 m p 江 山 曾 -N k -n -t 梗 - 臻 i 通
u
力中切
盧紅切
i u u N N 用系聯法的上述條例可以把東韻的切下字“紅
東公”和“弓戎中融宮終”各系聯爲一類。
1.利用反切(五)
系聯法:特殊條例 虞韻切下字:
朱
章俱
互用
俱
舉朱
無
武夫
互用
夫
甫無
“朱俱”、“無夫”兩兩同用,但兩組間 無同用、互用、遞用等關係。 但虞韻的上聲韻麌韻和去聲韻遇韻切下字 均只一類,因此推斷虞韻也只能有一類。於是 可以系聯“朱俱無夫”爲一類。
第四章
中古音系下
第四章 中古音系下
第一節 《廣韻》韻系
第二節 《廣韻》韻母的演變 第三節 中古音知識的運用
第一節《廣韻》韻系
一.《廣韻》韻系考察概況 1.利用反切 2.利用韻圖 3.利用現代漢語方言 二.《廣韻》韻母 4.利用域外譯音
1.利用反切(一)
利用反切的原因
①《廣韻》展示了韻,但是沒有展示 韻母。 ②《廣韻》有3830多個小韻,小韻的 切下字代表了韻母。因此分析所有小韻 的切下字就可以得出《廣韻》的韻母。
1.《廣韻》韻母表
表分兩大部分:
陰聲韻
陽聲韻 + 入聲韻
韻目中的聲調:
韻目 盍
入
第一節《廣韻》韻系
高考语文 音韵学常识课件
A《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剥假借为攴,读pū
B《汉书·西域传》“不能饥渴。”
能(泥母之部,nə )=耐(泥母之部,nə )
C《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
(bēnmìng)。”
第六页,共18页。
假借字读音原则: 如果假借字和它的本字今音完全相
番禺pānyú“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夏”不读xià
阿房宫ēpánggōng“房”不读fáng
◆人名: 伍员wǔyún“员”不读yuán
冒顿mòdú不读màodùn
郦食其lìyìjī“食其”不读shíqí
樊於其fánwūjī“於其”不读yúqí
观射父guànyìfǔ“射第十六父页,共18页”。 不读shèfù
我们学点古音知识,决不是为了用古音诵读 古诗文,而是为了学习古今语音演变的对应 (duìyìng)关系,了解古代韵文用韵的时代特点, 分析和解决古书中存在的一些语音问题。
因此我们主张用普通话去读古书。
第三页,共18页。
二、关于古书中假借字的读音(dúyīn)问题
1、何谓“假借”?
古人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按照用 字规范写本字,而是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 的字,叫做“假借”。请注意本字与借字 音同或音近的音是古音,不是今音。
去声。
例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十一页,共18页。
4、如何读破读字 ◎被现代汉语继承的破读,仍要破读。 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 子·天论》 分: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 师表》) ◎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破读,也要破读。 王:沛公欲王关中(Guānzhōng)。 《史记·鸿门宴》
音韵学的概念简介课件
韵和韵母不同 ①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三部 分,而韵只指韵腹和韵尾。因此, 对没有韵头的韵母来说,一个韵就 是一个韵母。 ②现代汉语的韵母不论声调,而中 古则是把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 的字归入同一韵部的,声调不同, 算作不同的韵。
声调和平仄
现代汉语有四个调类,称为四声: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的四声为平、上、去、入。
音韵学的概念简介
声纽
发音部位 普通话唇音(双唇音、唇齿音)、舌尖 中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根音、 舌面音。 五音指: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 音。后来又增加了半舌音、半齿音, 形成了七音。
发音方法
清浊两类。 清辅音是指发音是声带不颤动,又叫做 不带音的声母;浊辅音是指发音时声 带颤动而发出的音,又叫做带音的声 母。古人称为“浊”或“全浊”。 清音分为全清、次清;与辅音的送气不 送气有关。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 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就是送气、 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平仄就是利用汉语声调高扬拐降长短舒 促的特点,造成回环往复顿挫的节奏 美。诗词平仄的“平”指的就是声调 中的平声,“仄”指声调中的上声、 去声、入声。
古代汉语的注音方式
1、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 “屯,音盹”。 2、譬况法 ,用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 另外一个字注音,中间以“读 若”“读如”连接,构成“甲读若乙” 的形式。 字音相若并不等同,往往只能反映 近似的音,不准确 。
並
全浊声母的消失
中古10各全浊声母字: 唇音 重唇並、轻唇奉 齿音 齿头从、邪 正齿床、禅 舌音 舌头定 舌上澄 牙音群 喉音匣 消失的声母,跟声调有很大关系,平声归 入相应送气音,仄声归入不送气音。
韵母、韵
韵母通常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尾音)三个部分组成。 现代汉语的韵尾有三类:第一,开韵尾;第二, 元音韵尾;第三,鼻音韵尾,以辅音n、ng 为韵尾。 押韵的要求是韵腹和韵尾相同,所以最容易构 拟古代韵母的韵腹、韵尾 。韵书的韵除了 韵腹、韵尾相同,声调还要一致。
音韵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古书的读音
❖ 一、古书读音原那么 ❖ 二、古音通假 ❖ 三、破读 ❖ 四、特读 ❖ 国名:燕、龟兹、大宛、月氏、康居 ❖ 族名:吐谷浑、 荤粥、先零、吐藩、 ❖ 地名:东阿、冤句、阿房宫、阳夏、铅山、番禺 ❖ 人名:傅说、莫邪、伍员、曹大家 ❖ 姓氏:乐、仇、任、种、|解、万俟、尉迟
近代音
❖ 近代音是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的 <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中原音韵>分19个韵 部,21个声母,46个韵母.
❖ 中古到近代汉语声母系统有很大变化:其一 全浊声母清化;其二,轻唇音从重唇音中分化出 来;其三,知、庄、章三组合并未一组;其四, 影、以、云合并归为一格零声母。
❖ 韵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个韵部,46 个韵母:一是入声韵消逝,并入阴声韵;二是韵 母大幅归并。
❖ 3、读假设、读如 ❖ 4、反切 :东,德红切。 ❖ 三、根本概念 ❖ 1、声母三十六字母.doc ❖ 2、字母 ❖ 3、韵母 ❖ 4、韵摄 ❖ 5、韵部
古今语音的异同
❖ 6、韵 ❖ 7、韵目 ❖ 8、韵类 ❖ 9、阴声韵 ❖ 10、阳声韵 ❖ 11、入声韵 ❖ 五、古今腔调的变化 ❖ 1、平分阴阳 ❖ 2、浊上变去 ❖ 3、入派四声
❖
中古音
❖ 中古音是指六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以< 切韵>为代表。中古音是研讨汉语语音史 的根底。<切韵>在唐宋两代经过多次修订, 书名也有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陈彭 年等修订而成的<广韵>。<广韵>与<切韵> 在分韵上略有差别,但是音系根本上是一 样的,由于切韵本来曾经看不到了,所以 如今研讨中古音实践上主要根据的是<广 韵>。三十六字母.doc
音韵学简介ppt-32页文档资料
《广韵》简介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这 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广 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广韵》简介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凡5卷,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邱 雍等奉诏编修。书名系增广、丰富《切韵》、 《唐韵》等韵书之意。全书正文共收字2619 4个。《广韵》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备的 一部韵书,反映了中古的语音系统。
上古音
清代是古韵研究的全盛时期:
顾炎武(1613一1682)《音学五书》; 江永(168l一1762)《古韵标准》; 戴震(1723—1777)《声韵考》、《声类表》; 段玉裁(1735一1815)《六书音韵表》; 王念孙(1744—1832)《古韵谱》; 江有诰(?一1851)《音学十书》; 章太炎(1869—1936)《二十三部音准》; 黄侃(1886—1935)《音略》。
详见讲义表格
中古音韵类
1. 基本概念
韵: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部类。如206 韵。每一个部类有一个代表字,即韵目(见上)。 这种部类代表的韵母和韵类,也叫韵。如206个韵 包含290个韵类。
中古音韵类
韵摄:宋元等韵学家把韵腹相同相近、韵尾相同 的韵归为一个大类,叫做韵摄。《四声等子》 (佚名)归并韵书各韵为十六摄,即 “ 通、江、 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 流、深、咸”。
音韵学
音韵学概述 中古音 上古音 近古音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 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 古代音韵,大体可分为上古(先秦两汉)、 中古(魏晋至唐宋)、近古(元明清)三 个时期。
音韵学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代汉字通假
用现在的观念来看,古书中的通假字,就是 写白字。古书流传的情况很复杂,通假字形 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能承认这 一客观存在。
通假字有时为我们阅读古书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已经破解出来的通假字又成为研究古 代声、韵的材料,因为两个字能够通假,证 明两个字在形成通假的时期必定同音,现在 不同音了,是语音变化的结果。
因为《诗经》中的韵脚用字据统计只有1800多,而 汉字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单是《说文解字》就收字 9353个,除了诗文韵脚用字之外的大量汉字的韵部 怎样分合?无疑是一个棘手问题。
而有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许多不用于诗文 韵脚的字在参与韵部划分时有了依据,而且汉字中数 量最多的是形声字,据李国英(1996)统计,《说 文解字》小篆形声字占87%以上。可见谐声偏旁对 于古音韵部研究的重要性。
2.古代汉字谐声
谐声偏旁也是用于研究古音的重要材料 之一,所谓谐声偏旁,就是形声字的声 符,也称声旁。段玉裁提出“同谐声者 必同部”的主张,并且把《说文解字》 中的字按谐声偏旁归纳成《古十七部谐 声表》,段玉裁把谐声偏旁视为和《诗 经》等韵文韵脚同等重要的材料,为考 求古音韵类拓宽了道路。
2.古代汉字谐声
5.古籍训诂资料
古代训诂材料中可以用于音韵研究的主要有 注音材料和声训材料两类。
古人留下了丰富的注音材料,象前面介绍的 直音法、读若法、反切法都是研究古音的宝 贵材料,直音注音的材料如《史记·秦始皇本 纪》张守节《正义》:“过,音戈”,这证 明古音中“过、戈”同音。至于反切注音材 料用于音韵研究的更多,王力先生曾写过 《朱翱反切考》,就主要用反切材料证明朱 翱注音的声类、韵部系统。
6.古代韵书韵图
韵书是古人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 组织起来的字典。这类书多是以分韵部为 主,所以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
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编的 《声类》和晋吕静编的《韵集》,现存最 早又最完备的韵书是《广韵》,而《广韵》 又是在隋代陆法言编的《切韵》的基础上 增订而成的,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仍是隋 唐时期的。
1.古代诗文韵脚
例2:
先秦时期的押韵材料最主要的是《诗经》,其次是《楚辞》 和诸子散文中的押韵片段。如: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经·邶风·燕燕》) 在这一节诗中,“音、南、心”处在韵脚上,但用现代汉语 普通话的读音来读,“南”属于言前辙,显然不和属于人 辰辙的“音、心”押韵,但是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的话, “音、南、心”三字在《诗经》时代是押韵的,它们有着 共同的韵,属于同一韵部,后来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这 三个字才不属于同一韵部了。
5.古籍训诂资料
汉代刘熙的《释名》一书,大量采用声训 方法,声训是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的 方法,这种释义方法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主 观随意的一面,就释义方面看,有的可取, 有的则不可取,但声训中保留了大量的语音 材料,如《释名》中有“入,内也”、“男, 任也”两条,章太炎用来证明古音日纽归泥 纽。声训材料当然也可以用来证明韵类的同 异。
2.古代汉字谐声
《子衿》一诗“衿、心、音”押韵,《鹿 鸣》一诗“芩、琴、湛、心”押韵,《泮 水》一诗“林、音、琛、金”押韵,三节 诗的韵脚字都与“心、音”押韵,显然应 为同一韵部,而其中有“衿、芩、琴、金” 四字正好共有同一谐声偏旁“今”, 金:《说文解字·卷十四上》“金,……从 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
第四讲 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音韵学的材料 研究音韵学的方法
研究音韵学的材料
E用于求音类的材料 E用于求音值的材料
1.古代诗文韵脚 2.古代汉字谐声 3.古代汉字通假 4.古代经典异文 5.古籍训诂资料 6.古代韵书韵图
1.现代汉语方言
2.汉藏语系诸亲属语 言
3.汉语与其它语言的 对译材料
E用于求音类的材料
2.古代汉字谐声
从“今”得声的字有许多不是《诗经》 韵脚字的,象“矜、妗、禽、黔、贪、 念、岑、靲”以及从“金”得声的 “崟、淦”等字,《说文解字》都收 了,利用“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 就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韵部。 禽:《说文解字·卷十四下》“禽,走 兽总名,从厹今声。”
2.古代汉字谐声
汉字谐声同样可以用于声母类别的研究。 因为早期形声字中,声符相同的字必定同 音,例如“其、棋、期、琪、旗、淇”和 “箕、基”等字,即使用从今天的读音来 看也很接近,甲骨文的形体告诉我们“其” 是一个象形字,象簸箕的形状,应是“箕” 的本字,因为被假借当代词“其”,才又 造了一个“箕”,最初的时候“其、箕” 必是同音的。
1.古代诗文韵脚
4.古代经典异文
2.古代汉字谐声
5.古籍训诂资料
3.古代汉字通假
6.古代韵书韵图
1.古代诗文韵脚
例1: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首诗中,“家、斜、麻、花”处在韵脚上,肯定也
是押韵的,看来“斜”和“家、花”押韵在唐代并 不是偶然现象பைடு நூலகம்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说明唐 代的语音与今天不同,今天不押韵的字唐代可能可 以押韵,根据唐诗的押韵,可以求出唐代的韵部系 统来。
3.古代汉字通假
如《史记·货殖列传》“輓近世,塗 民耳目”,张守节《正义》:“輓 与挽同,引也。”司马贞《索隐》: “輓音晚,古字通用。”又《史 记·孔子世家》“郰人輓父之母” 《礼记·檀弓》“輓”作“曼”,以 上材料可证“輓、晚、挽、曼”四 字在古代声母相同,属于同一个韵
4.古代经典异文
经典异文是指古籍中的同一句话,或同 一个人名、地名在不同的书中或同一本 书不同的传本中,有的字有不同的书写 形式,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的 人名“陈文子”,在《史记·田敬仲完 世家》中作“田文子”,“陈”、“田” 异文。
“陈”、“田”异文说明两字古代同音, 可以用来证明两字在古代同属于一个韵
4.古代经典异文
再如古籍中“易”、“狄”通用, 《左传·僖公十七年》有“易牙”, 《大戴礼记·保傅》作“狄牙”, “易”在《广韵》中属喻母,“狄” 属定母,“易”、“狄”在先秦时 期可以通用,可以用来证明喻母和 定母在先秦时期关系很密切,有人 干脆认为先秦时期喻母是并入定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