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评析吴钧陶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作者:施思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5期施思(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自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
虽已有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然而学界对其在儿童文学汉译中的运用关注仍然不够。
因此,本文试图以赵元任的译本为例,对世界公认的经典儿童读物——《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中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研究;《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5-0226-02本文拟对赵元任译本进行个案研究,探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在此需要指出,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书名有多种译法,只有赵元任将其译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故本文中提到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即《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元任译本。
一、译者主体性与儿童文学翻译20 世纪70 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以及翻译伦理等蓬勃发展,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诸多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研究是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那么何谓译者主体性?査明建将其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由其定义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但能动性地发挥又受到翻译对象的制约,必须尊重客体,不可胡译乱译。
在儿童文学翻译方面,基于儿童文学读者的特殊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必要的。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慎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采取哪种翻译策略,还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原文、阐释原文,进而为大多数儿童读者所接受。
目的论视角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策略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1.034
英国 作 家 刘 易 斯·卡 罗 尔 的 儿 童 文 学 作 品 《爱 丽 丝 漫 游 奇境记》中大量描写了一些非常生动有趣的儿歌,这也为整 篇小说的趣味性增色不少。 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主要讲 述主人公爱丽丝在自己的一场梦境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 误打误撞跌进到一个兔子的洞中,然后进入到一个非常神秘 的环境中。 在这里她遇见很多奇怪的生物,它们会说话、会玩 一些正常人的娱乐活动。 在这部童话小说中充满了很多稀奇 古怪的天真想法,其中运用的儿歌更为整部作品添加了更多 的欢乐, 同时也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童话小说中的感觉,给 读者带去快乐、回忆和满足。 这部小说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受到各国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就我国文学者们来说,他 们自 20 世纪以来就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翻译成很多中文 译本。 随着中文翻译本的增加,翻译界对这些翻译本的研究 越来越有兴趣,研究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翻译本都忽 视了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目的,只是很片面地对小说进行 翻译。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之幽默言语的中译文比较研究

三、对话性构建介入视角在文献 综述中的应用
在文献综述中,对话性构建介入视角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研究问题和领域边界:通过对话性构建介入视角,可以明确研究问 题和领域边界,从而为后续的文献筛选和评价提供依据。
2、收集和筛选文献:对话性构建介入视角强调对不同文献之间的对话和交 流进行积极的介入,因此,在收集和筛选文献时,需要文献之间的和差异,以全 面了解研究领域的各种观点、理论和证据。
同样,在描述爱丽丝进入奇幻世界后的首次冒险时,英文原著中的 “delightful脑袋”被中译本翻译为“最愉快的脑袋”。虽然意思相近,但是这 种把抽象的感觉用具体的形容词来描述的方式,在中文中可能就没有那么生动有 趣了。
然而,尽管中译本在传达原著的幽默感方面存在一些限制,但优秀的译者仍 然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中文词汇和语法结构来尽可能地弥补这一不足。比如,在 描述爱丽丝和兔子之间的对话时,中译本可以运用中文的语境和表达方式来传达 兔子的误解和爱丽丝的困惑。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著中的一些幽默言语。例如,故事中的兔子拥有一个 “理解错误”的特质,每当爱丽丝跟它说话时,它总是理解错或者答非所问。这 种幽默元素在英文原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在中译本中却可能失去了一部分韵 味。
比如说,在英文原著中,当爱丽丝告诉兔子她从没来过这里时,兔子回答: “这是你的大好机会,快点进去吧!”这句话的幽默在于兔子把爱丽丝的否定理 解成了肯定,而这种误解在中译本中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出来。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 的小女孩在梦境中的冒险旅程。这个故事充满了奇幻和想象力,语言生动有趣, 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赵元任的中译本,语言简练,生动活泼,很好地保留了 原著的风貌。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2019年精选文档

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儿童文学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其翻译的作用也愈加重要。
因此,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关注,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1.从历史角度谈儿童文学翻译。
2.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
3.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
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的青睐,他们分别应用接受美学理论、语体文体学相关理论及对话理论等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探讨。
本文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基础,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两种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目的论概论目的论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对等论及语言学派盛行之时。
目的论的产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翻译规则使得翻译更接近实践。
1.1目的论的形成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由德国功能派代表弗米尔(H.Vemeer)提出。
现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德国,其先导人物是凯瑟琳娜?赖斯(Reiss),她在1971年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赖斯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即目的语篇和原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
但她在实践中发现这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翻译应根据具体的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
因此,赖斯认为翻译的功能原则优先于对等原则。
此外,赖斯还在1984年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每篇文章不仅仅有一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功能是占主导地位的,具体的翻译过程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受控于原文的skopos(目的、功能)。
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意指目的。
实际上,在目的论中,这一词指“译文目的”(或功能)。
其主要思想为:为适应译文的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文读者的立场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文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目的论视角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策略作者:李瑾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6年第07期[摘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翻译者在翻译任何一个译本的时候通常都是有自己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是由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采取的翻译策略决定的,而我们评价译本的翻译成功程度往往是看翻译者的翻译策略是否满足读者对译本的需求。
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一部名代表作,也是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去描述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奇特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读者的关注,其中小说中的儿歌更是增加了这部作品的趣味性。
本文试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做出一定的剖析,从而提出有助于翻译者实现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合理性,旨在为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刘易斯·卡罗尔;翻译策略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大量描写了一些非常生动有趣的儿歌,这也为整篇小说的趣昧性增色不少。
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主要讲述主人公爱丽丝在自己的一场梦境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误打误撞跌进到一个兔子的洞中,然后进入到一个非常神秘的环境中。
在这里她遇见很多奇怪的生物,它们会说话、会玩一些正常人的娱乐活动。
在这部童话小说中充满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天真想法,其中运用的儿歌更为整部作品添加了更多的欢乐,同时也带给读者不同于以往童话小说中的感觉,给读者带去快乐、回忆和满足。
这部小说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受到各国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就我国文学者们来说,他们自20世纪以来就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成很多中文译本。
随着中文翻译本的增加,翻译界对这些翻译本的研究越来越有兴趣,研究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翻译本都忽视了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目的,只是很片面地对小说进行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对比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2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3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4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5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6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7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8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9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10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11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12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13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4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15 论中西方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16 浅析福斯特《印度之行》的主题思想17 美国俚语的社会文化特征18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9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20 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21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22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23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24 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25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26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27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28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29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30 浅析英语外加状语的语用功能31 英语习语汉译的策略探讨32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33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34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35 《傲慢与偏见》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推理研究36 《楚门的世界》中的黑色幽默37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38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打开销售渠道39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40 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41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42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43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44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45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46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47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48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49 跨文化交际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研究50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51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52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5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论冠名广告的营销策略54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55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56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57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58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59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6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61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62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 话语为例63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64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65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探析中西方人文差异66 论合作语言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67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安娜的政治困惑分析68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69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70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71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72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73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74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75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赛珍珠的《大地》76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77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78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79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80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81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82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83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84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85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86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87 从才能选秀看中西方梦想观念的异同88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89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90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91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92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93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94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95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96 浅析公告标识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及其纠正97 由《克莱默夫妇》思考美国女权运动对美国家庭的影响98 中国英语初探99 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100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101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102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103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04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105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106 Sister Carrie’s Stepping Stone to Success107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108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0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0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111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12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113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114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115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116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117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18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119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120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孤独的割麦女》1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22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4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125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126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127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128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29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30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131 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132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33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34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135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36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137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1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9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14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41 中美家庭变迁的对比研究142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143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144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14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46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147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148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149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150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151 《绿色山墙的安妮》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152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4 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55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156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157 大学校名的命名原则与翻译策略--以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名为例158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59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60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161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1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3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64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兴趣165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66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16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Different Periods168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69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如何重塑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170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171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172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73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174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175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176 苔丝死之谜177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178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179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80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81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182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183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184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185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86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以《摩登家庭》和《虎妈战歌》为例187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88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189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190 商务英语写作得体原则191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92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193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194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95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196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197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198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99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200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广西教院报:从目的论看赵元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

仙 侃a 1 口 s 1ed : . fy 田
1 艺 f i 1, 1 记七 花o 口』 . 坛 .脆t . 日 t l ”, o 以
那素甲鱼怒道,我们管这老甲鱼叫 “ 老忘, 因为他老忘 记教我们工课。你怎么这么笨?” 叭 )加 . 毗 1 肠司 抽 匀 份 比. 毗, 记栅 记】 幻 dc . j6 田 脚咭研 10 次沈; , 悦叱 禅 月勿此 H r i . . . 她 皿 1 理抽 翻吧, t 物k u 处 n ta t ‘ e P , 硒 石 己断改, 司,口姐: 一 妞悦 n h d 山 吧 目 乡 杯已a 脱h 卜 M, . ̄ 一 幻声, “而  ̄ . 司 ̄ 坷, .」 印 川卫 h 一 七 w 哪 而呼 . “ h  ̄ h ” 刚〔  ̄ 卿 ”卿  ̄ o f  ̄ 一 d O ̄ 晰 sh 山雌的a 日i 成口 卜 留 ’ 击y u c u 。1 r n 以戊 ? d” g 那惰儿鼠这时眼睛已 经闭起来快又睡着了; 可是这一 给那冒匠掐了 一下, 喀” 它“ 地一叫, 过来, 又醒 又接着讲 道,样样东西只要是。字声音的, ‘ 譬如猫儿, 明儿, 满 梦。 满儿一不说 “ 满满儿的”吗一 你可曾看见过满满儿的儿子
万方数据
英汉语言和文化的 差异, 这些游戏却给翻 译带来了相当 的 困难。1 2 赵元任先生在翻译这本童话时就意识到, 9 年 2 这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许多的“ 没有意思” 不通” 和“ 的笑 话。 所以翻译时, 首要的目 的是极力保存原作的风格特色, 译出原著的诙谐和幽默。如果译者只是照本宜科, 完全受 原著的束缚和约束, 那将使“ 书里所有的‘ 不通’ 的笑味儿 都失掉了“赵元任, 犯 。 ( 2 )为实现译本预期的 以 交际目 保 的, 留原著特有的风格特色, 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灵活变通。而 赵元任先生选择的是牺牲点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对译文进 行适当的调整改写, 以成功地把原著的风格再现给译文读 者。请看下面两段译文: ‘勺朔 y 目 h 叭 0 . 坛 ̄ ‘ 。? A二 W u o n a 划1 汀 鱿 t ’ i l
从接受美学看《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文化翻译

从接受美学看《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化翻译2019-04-09接受美学认为绝对的意义是不存在的,⽂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读者的地位不可忽视,并且在翻译中绝对的对等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为童话故事的主要读者,孩⼦的地位得到充分的认可。
优秀的童话译者,⾸先必须充分了解原⽂中所体现的地理、历史、⽂化和传统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对⼉童有⼀个全⾯的了解,包括⼉童的⽣理、⼼理、认知⽔平、思维⽅式等。
换句话说,童话译者必须确保译作为孩⼦们所接受并喜欢。
因此,在童话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始终以童话故事的读者――⼉童为中⼼,从孩⼦的视⾓欣赏原作,从⽽实现第⼀个“视界融合”,即译者和原作的沟通。
为实现第⼆个“视界融合”――译本和⽬标读者的沟通,译者应起到桥梁和媒介的作⽤,重视⼉童的阅读需求。
并且,翻译⽅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应以⼉童读者为中⼼。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还因为语⾔反映⽂化,承载着丰厚的⽂化内涵,并受⽂化的制约。
⼀旦语⾔进⼊交际,便存在对⽂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且还有对双⽂化乃⾄多⽂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的民族⼼理意识、⽂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系列互变因素均有⼀定的了解。
本⽂选取《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三个中译本,其中,赵元任主要采⽤了归化的策略,⼀⽅⾯为了迎合孩⼦们的理解能⼒,另⼀⽅⾯是因为时代的局限。
例如,他将“housemaid”,“fairytales”,“yer honour”,“you coward”and “curtsey”分别译为“丫头”,“仙⼈传”,“⽼爷”,“贱奴才”和“请安”,这是旧中国时期的⼀些⽤法,为那个时代的⼉童所熟知。
但是对于现在的读者尤其是孩⼦,就有些陌⽣了。
再如,在第⼆章中,赵元任将“Christmas”译为“过年”,⽬的是为了使它更容易被那个时代的⼉童读者所接受,因为⼆⼗世纪⼆⼗年代的中国,⼏乎⽆⼈知晓西⽅的圣诞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意 象和 双 关语 两 个 方 面 对 《 丽 丝 漫 游 奇境 记 》 吴钧 陶译 爱 的 本 做 出分 析 , 出在 新 的 时代 特 征 下 , 钧 陶译 本 满足 了 目标 指 吴
读 者 的 阅读 需 求和 译 者 的翻 译 目的 , 合 翻 译 目的论 的 “ 符 目的 决 定 手 段 ” 则 , 而 得 出 吴 译 本 是 一 部 好 的 译 本 的 结论 。 准 从 以
有翻 译 目的 , 本 怎 么翻 译 、 取 什 么样 的翻 译 策略 则 是 由 其 译 采
目的 决 定 的 . 而评 价 一 个 译 本 的 成 功 与 失败 也 是 要 看 其 翻 译 策略 是 否 满足 了翻 译 目的 本 文在 翻译 目的论 的视 角 下 . 文 从
一
会 和科 技 的 不 断进 步 , 们 有 太 多 了解 西 方 文 化 的途 径 . 日 他 在 常 的 生 活学 习 中他 们 通 过 电 视 、 纸 、 络 等 媒 介 已 经 了 解 到 报 网 些 西 方 的语 言 文 化 , 因此 对 他 们 而 言 , 本 不 是 要 回 避 原 著 译 的 异域 性 , 而是 要 满 足他 们 的 求 知 欲 ,展 现 和 揭 开原 著 的 神
目 的 论 角 度 评 析 吴 钧 陶 的 《爱 丽 丝 漫 游 奇 境 记 》 中 译 本
代 丽春
( 徽 国防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基 础 部 ,翻 译 目的论 认 为 任 何 一 个译 本 都
27 1 ) 3 0 1
儿 童 读 者 也 不 是2 世 纪 初 原 著 刚 引 进 中国 时 的 情 况 .随 着 社 0
对 吴译 本 重新 做 出公 正 的评 价 。
秘 。 拥 有 一 定 文 化 背景 和理 解 能 力 的成 人 读 者 , 阅 读译 本 而 在 时更 多 的是 在 追 求 源 语 语 言 文 化 的 完 美再 现 和享 受译 本优 美 的语 言描 述 。 据 目的论 中 翻译 目 的决 定 翻 译 策 略 的标 准 . 根 为 了满 足 儿 童 读 者 和成 人 读 者 的 双 重 需求 ,吴 钧 陶 必须 使用 不 同 于那 些 只 以儿 童 为 唯一 目标 读 者 的译 本 的 翻译 策 略 。这 种 策 略使 得 译 本 既 要 考 虑 到 儿 童 的思 维特 征 和理 解 能力 . 又要 为 成 人 再 现 源 语 文 化 的精 彩 ; 要 满 足 少 年 儿 童 的 好 奇 心 , 既 又 不能让成人觉得幼稚 、 味 。 乏
翻 译 目的 论 目的 论 ( kp s h oy 创 立 于 2 世 纪 8 年 代 , 德 国 功 S o o T er) 0 O 由 能 派 代表 人物 弗米 尔 提 出 。 目的 论 有 三 个 法 则 : 目的 法 则 , 连
一
任 何 语 言 文 字 都 有 其 特 质 的文 化 内涵 .任 何 语 言 符 号 也 都 有 它 独 特 的 文 化 意 象 。 当某 一 种 语 言 的文 化 意 象 要 被 翻 译 成 另 一 种 语 言 时 .源 语 和 目标 语 很 难 在 文 化 意 象 的转 换 中实 现 对 等 。 爱 丽 丝 漫游 奇 境 记 》 就包 含 了很 多 这 种 文 化 意象 , 《 中 因 其 多 数 只 存 在 于 英 语 文 化 中且 不 为 中 国读 者 所 知 而 增 加 了 翻 译 的 难 度 , 者 必 须 考虑 是 忠 实 于 源 文 本地 文 化 意 象 , 是 译 还 为 了保 持 译 本 情 节 的 流 畅 而重 新 杜 撰 。
( ) Hody u n u Ma ” s i h o n a alt 1 “ l o rt g e, ! o adtey u gCrb. il te sa ps l “o r n u ht r h ain eo no se!” 卡 n p ihy。y u’ee o g t tep t c f ytr ( o y e a
下 面 从 文 化 意 象 和 双 关 语 两 个 方 面 .按 照 目的论 的标 准 分 析 、 价吴 钧 陶译 本 评 1文 化 意 象 .
关键词 : 小说 《 丽 丝 漫 游 奇境 记 》 吴钧 陶译 本 爱
目的论
翻 译
《 丽 丝 漫 游 奇 境 记 》 是 英 国作 家 刘 易 斯 ・ 罗 尔 (e i 爱 卡 L ws C r l 的 代 表 作 之 一 , 说 描 述 的是 一 个 名 叫 爱 丽 丝 的 女 孩 ao) r1 小 在 梦 境 中跌 人 兔 子 洞 及 随 后 的一 些 奇 妙 经 历 。作 品 自 l6 年 85 发 表 以来 吸 引 了无 数 儿 童 及 成 人 读 者 ( 中 就 包 括 奥 斯 卡 ・ 其 王 尔 德 和 亚 历 山德 拉 ・ 多利 亚 女 王 ) 成 为 儿 童 文 学 的 重 要 维 , 作 品 之 一 。 自2 世 纪 初 以 来 ,爱 丽 丝 漫 游 奇 境 记 》 0 《 已被 翻 译 成 多 个 中 文译 本 , 钧 陶 译 本 就 是 其 中 之 一 。 随 着 中文 译 本 吴 的 增 多 , 译 界 关 于 这 些 译 本 的 研 究 也 愈 来 愈 多 、 来 愈 重 翻 愈 要 , 中 也 不 乏 对 吴 钧 陶 译 本 的 研 究 , 而 , 分 学 者 认 为 它 其 然 部 缺 少 了 儿 童 读 者 喜 闻 乐 见 的 方 式 , 是 一 部 好 的 译 本 。 认 不 我 为 他 们 忽 视 了 吴 钧 陶译 本 的 目标 读 者 和 翻译 目 的 。 面 地 从 片 翻译 策 略 上 对 其 进 行 评 价 。在 此 结 合 译 者 的 翻译 目的 和 目标 读 者 , 翻 译 目的 论 角 度 对 吴 钧 陶 译 本 做 出 重 新 的 、 正 的 从 公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