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结肠下区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结肠下区
➢ 肠系膜
肠系膜根:从第2腰椎左侧 斜向右下,止Leabharlann Baidu右骶髂关节前 方,长约15cm。
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 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 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窦内感染易蔓延至盆腔。
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 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 2/3之间,呈三角形近乎封闭, 窦内感染不易扩散。
结肠旁沟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 血管、淋巴和神经
肠系膜上动、静脉 肠系膜上淋巴结
结肠下区
❖盲肠和阑尾
➢ 盲肠
回盲瓣
➢ 阑尾
根部体表投影: McBurney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
线的中、外1/3交界处) 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
中、右1/3交界处)
结肠下区
❖结肠
➢ 分部、位置及毗邻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结肠下区
1. 空回肠的区别 2. 肠系膜根 3. 左右肠系膜窦 4. 左右结肠旁沟 5. 系膜三角 6. 肠系膜上、下动脉 7. 阑尾的体表投影、位置
结肠下区
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主要有空肠、 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
❖空肠和回肠
➢ 位置与形态结构
总称系膜小肠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 血管
回结肠动、静脉 右结肠动、静脉 中结肠动、静脉 左结肠动、静脉 乙状结肠动、静脉
肠系膜根:从第2腰椎左侧 斜向右下,止Leabharlann Baidu右骶髂关节前 方,长约15cm。
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 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 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窦内感染易蔓延至盆腔。
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 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 2/3之间,呈三角形近乎封闭, 窦内感染不易扩散。
结肠旁沟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 血管、淋巴和神经
肠系膜上动、静脉 肠系膜上淋巴结
结肠下区
❖盲肠和阑尾
➢ 盲肠
回盲瓣
➢ 阑尾
根部体表投影: McBurney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
线的中、外1/3交界处) 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
中、右1/3交界处)
结肠下区
❖结肠
➢ 分部、位置及毗邻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结肠下区
1. 空回肠的区别 2. 肠系膜根 3. 左右肠系膜窦 4. 左右结肠旁沟 5. 系膜三角 6. 肠系膜上、下动脉 7. 阑尾的体表投影、位置
结肠下区
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主要有空肠、 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
❖空肠和回肠
➢ 位置与形态结构
总称系膜小肠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 血管
回结肠动、静脉 右结肠动、静脉 中结肠动、静脉 左结肠动、静脉 乙状结肠动、静脉
局部解剖学腹部
局部解剖学
腹部
概述
Page 1
精选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境界
上界:剑突,两侧肋弓下缘,11、12肋游离缘至第12胸椎棘突。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两侧的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襞、 髂前上棘,循髂嵴至第5腰椎棘突。
分区
九分法 上水平线:经两侧肋弓最低 点(第10肋最低点)。 下水平线:经两侧髂结节。 两条垂直线:分别经两侧腹 股沟韧带中点。
右右肾肾::肝下右腔叶静、髂脉腹股沟N 内后→左、右结腰肠交右感曲干、
十二指肠降部
体表投影:
后正中线两侧2.5cm和7.5-8.5cm处 各作两条垂线,通过T11和L3棘突 各作一水平线。两肾在该区域内。
肾门、肾窦、肾蒂
肾血管与肾段(5个)
淋巴及神经 被膜
肾筋膜 脂肪囊 纤维囊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后位器官
消化器官有无腹膜被覆,在外科上有重要意义。腹膜的被覆 使消化管在端-端吻合后不致出现遗漏,即达到水密(watertight)效果。因此,处理好无腹膜覆盖面,在消化道重建时是 十分关键的步骤。
局部解剖学
腹部
腹前外侧壁
Page 7
精选课件
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脐以上:单层-脂肪层 脐以下:双层→
4 2
9 58 10 6
腹部
概述
Page 1
精选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境界
上界:剑突,两侧肋弓下缘,11、12肋游离缘至第12胸椎棘突。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两侧的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襞、 髂前上棘,循髂嵴至第5腰椎棘突。
分区
九分法 上水平线:经两侧肋弓最低 点(第10肋最低点)。 下水平线:经两侧髂结节。 两条垂直线:分别经两侧腹 股沟韧带中点。
右右肾肾::肝下右腔叶静、髂脉腹股沟N 内后→左、右结腰肠交右感曲干、
十二指肠降部
体表投影:
后正中线两侧2.5cm和7.5-8.5cm处 各作两条垂线,通过T11和L3棘突 各作一水平线。两肾在该区域内。
肾门、肾窦、肾蒂
肾血管与肾段(5个)
淋巴及神经 被膜
肾筋膜 脂肪囊 纤维囊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后位器官
消化器官有无腹膜被覆,在外科上有重要意义。腹膜的被覆 使消化管在端-端吻合后不致出现遗漏,即达到水密(watertight)效果。因此,处理好无腹膜覆盖面,在消化道重建时是 十分关键的步骤。
局部解剖学
腹部
腹前外侧壁
Page 7
精选课件
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脐以上:单层-脂肪层 脐以下:双层→
4 2
9 58 10 6
局部解剖学腹部
腹膜外组织
腹膜外脂肪、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脐正中襞 内有脐尿管索 脐内侧襞 内有脐动脉索 脐外侧襞 内有腹壁下血管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局部
腹直肌鞘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 腹横肌腱膜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 左肾上腺、左肾、脾、 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 这些器官共同构成胃床。
网膜与韧带
1.大网膜
2
2.小网膜
3.胃脾韧带
4.胃胰韧带
1
5.胃膈韧带
血管与淋巴
胃的动脉 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形成 胃大弯动脉弓和胃小弯动脉弓。
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
境界:由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 腹壁下动脉围成。
是腹前外侧壁的薄弱部位。
层次 由浅入深 :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 腱膜及腹股沟管浅环→ 联合腱→腹横筋膜→ 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腹股沟三角内面观
局部解剖学
腹部
结肠上区
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主要脏器有: 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脾。十二指肠、 胰虽位于腹膜后隙,也在此一并介绍。
腹部
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介于横结肠及其 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
腹膜外脂肪、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脐正中襞 内有脐尿管索 脐内侧襞 内有脐动脉索 脐外侧襞 内有腹壁下血管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局部
腹直肌鞘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 腹横肌腱膜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 左肾上腺、左肾、脾、 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 这些器官共同构成胃床。
网膜与韧带
1.大网膜
2
2.小网膜
3.胃脾韧带
4.胃胰韧带
1
5.胃膈韧带
血管与淋巴
胃的动脉 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形成 胃大弯动脉弓和胃小弯动脉弓。
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
境界:由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 腹壁下动脉围成。
是腹前外侧壁的薄弱部位。
层次 由浅入深 :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 腱膜及腹股沟管浅环→ 联合腱→腹横筋膜→ 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腹股沟三角内面观
局部解剖学
腹部
结肠上区
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主要脏器有: 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脾。十二指肠、 胰虽位于腹膜后隙,也在此一并介绍。
腹部
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介于横结肠及其 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
局部解剖学 腹部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肝上间隙
结肠上区 肝下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 肝穿刺造影术进针部位 ) 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 右结肠旁沟 结肠下区 左结肠旁沟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镰 状 韧 带 肝上间隙
左 右肝上间隙 三 角 韧 带 左肝上间隙 右肝下间隙
膈下间隙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肝下间隙 左肝下间隙
胃前壁
有左半肝、 膈, 腹前壁相接触(胃裸区)。
胃后壁 隔网膜囊与脾、胰、左肾、左肾上腺、 横结肠 及其系膜相 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二)网膜与韧带 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分大、小网膜。 1、大网膜: 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由4层腹膜折叠而成。
前两层直接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称胃结肠韧带
(三)腹膜外位器官 仅一面被腹膜覆盖
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 膀胱、十二指肠降部、下部和升部、 直肠中、下段及胰。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 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襞 l.小网膜 •肝胃韧带
胆囊 肝圆韧带 肝左叶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右前:胆总管 左前:肝固有动脉 后:肝门静脉 肝右叶 网膜孔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一)腹膜内位器官 表面几乎都被腹膜所覆盖
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 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 脾、卵巢和输卵管。
局部解剖学-腹部
膜(膜性层)
浅筋膜的脂
肪层和膜性层之 间有浅血管、淋
巴管和皮神经。
浅动脉:
腹前壁下半
部有二条起自
股动脉的浅动 脉,较粗大: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由于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二层 之间的浅动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故 临床上常在腹下部切取带蒂或游离 皮瓣。
浅静脉:
腹前壁的
浅静脉较丰
富,彼此吻 合成网。
脐以上的浅静
和腹横肌腱膜
愈合而成。
腹直肌 鞘后层
腹直肌鞘前
层包被整个腹
直肌。
腹直肌鞘 前层
腹直肌鞘后
层在脐下4~5cm
处缺如,而形成
一凸向上方的弓 形线称弓状线。
弓状线
弓状线以
下,三层阔肌
的腱膜全部转
到腹直肌的前 面构成腹直肌
鞘前层。
弓状线以
下的腹直肌 后面直接与 腹横筋膜相 贴。
半月线:
腹直肌鞘的前、 后二层在腹直肌 的外侧缘互相融 合构成一半月形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浅筋膜的脂
肪层和膜性层之 间有浅血管、淋
巴管和皮神经。
浅动脉:
腹前壁下半
部有二条起自
股动脉的浅动 脉,较粗大: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由于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二层 之间的浅动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故 临床上常在腹下部切取带蒂或游离 皮瓣。
浅静脉:
腹前壁的
浅静脉较丰
富,彼此吻 合成网。
脐以上的浅静
和腹横肌腱膜
愈合而成。
腹直肌 鞘后层
腹直肌鞘前
层包被整个腹
直肌。
腹直肌鞘 前层
腹直肌鞘后
层在脐下4~5cm
处缺如,而形成
一凸向上方的弓 形线称弓状线。
弓状线
弓状线以
下,三层阔肌
的腱膜全部转
到腹直肌的前 面构成腹直肌
鞘前层。
弓状线以
下的腹直肌 后面直接与 腹横筋膜相 贴。
半月线:
腹直肌鞘的前、 后二层在腹直肌 的外侧缘互相融 合构成一半月形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结肠下区-局解
7
小肠系膜根
从第2腰椎左侧斜向 右下,至右骶髂关节前 方,长约15cm。
左、右肠系膜窦
8
系膜三角
小肠系膜缘处 肠管管壁无腹膜直 接覆贴,此处肠壁 与两层腹膜之间围 成系膜三角 行小肠切除吻合 术时,应妥善缝合, 以免形成肠瘘和感染 扩散 。
9
3.空回肠血管、淋巴及神经
1)血管:
肠系膜上动脉 空回肠动脉(12~18条) 吻合成弓 直动脉
膜窦及回肠袢,外侧为右结肠旁沟,结肠右 曲后面贴邻右肾,内侧稍上方与十二指肠相 邻,前上方有肝右叶与胆囊。右肾周围脓肿 或肝脓肿偶可溃入结肠。
结肠右曲
横结肠 :长约40~50cm,腹膜内位器官。横结肠
上方与肝、胃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 因此,常随肠、胃的充盈变化而升降。
结肠左曲
降结肠 :长约25~30cm。腹膜间位。内侧为左肠
17
二、盲肠与阑尾
2.阑尾 (1)形态
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 近下端的蚓状盲突。 长5~7cm,直径 0.5~0.6cm。
阑尾系膜
18
(2)阑尾根部的位置
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 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 位置恒定。
根部体表投影: McBurney点,约在脐与右髂 前上棘连线的中1/3和外1/3 交界处.
12
1)血管: 空、回肠静脉
与动脉伴行
13
近年局部解剖学考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近年局部解剖学考试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1、空肠与回肠的鉴别点如下。
((1)空肠盘曲于结肠下区的左上部,回肠位于结肠下区的右下部,并垂入盆腔。(2)空肠管径较粗,壁较厚。回肠管径较细,壁较薄。(3)空肠富含血管,色较红。回肠血管较少,色稍白。(4)空肠的环状粘膜皱襞多而高,回肠的环状粘膜皱襞疏而低。5)空肠粘膜内有散在孤立淋巴滤泡,回肠粘膜内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还有集合淋巴滤泡。(6)空肠系膜内的血管弓和脂肪较少,回肠系膜内的血管弓较多,脂肪较丰富。腹部 2)
2、穿经坐骨小孔的结构是(B 下肢 1)
A.阴部内动、静脉和闭孔神经B.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C.肛门动、静脉和臀下神经D.会阴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E.阴部内动、静脉和臀下神经
3、脑膜中动脉(C 头部 2)
A.为上颌动脉第三段的分支B.经卵圆孔入颅腔
C.分布于颞顶区内面的硬脑膜D.经耳颞神经内侧上行
E.后支经过翼点内面
4、面侧区间隙(A 头部 1)
A.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面与下颌支之间
B.咬肌间隙前方紧邻第一磨牙
C.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外肌与下颌支之间
D.咬肌间隙内有舌下神经、下牙槽神经通过
E.咬肌间隙与翼下颌间隙不相通
5、腮腺(ABCDE 头部 1)
A.以下颌骨后缘分为浅、深两部B.有腮腺鞘包被
C.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D.下缘平下颌角
6、腹前外侧壁从浅至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肌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组织及___________
(壁层腹膜腹部 2)
7、回答皮下环、腹股沟管、弓状线、肝上界、成人肝下界、幼儿肝下界、幽门平面和半月线的体表投影。((1)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局部解剖学之结肠下区教学课件
Colic bands 结肠带 Haustra of colon 结肠袋 Epiploic appendices 肠脂垂
分部
Ascending colon 升结肠
right colic flexure 结肠右曲
Transverse colon 横结肠
left colic flexure 结肠左曲
的淋巴回流。
5. 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系统的特点、肝门静脉与腔静脉 间的吻合情况。
(三)腹膜后隙
1. 了解腹膜后隙的境界、内容及交通关系。 2.掌握肾的位置、毗邻、肾门、肾窦和肾蒂。了解肾内血管的特点、肾段的划分
及其意义。了解肾的静脉、淋巴回流。掌握肾的被膜。
3.了解输尿管腹部的行程、毗邻、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4.掌握肾上腺的形态位置及血管。 5.了解腹主动脉的毗邻与分支。 6. 了解下腔静脉的毗邻与属支。 7. 了解腰交感干的位置。
5个肾段
上段 上前段 下前段 下段 ຫໍສະໝຸດ Baidu段
Resin corrosion cast of human kidneys. Ureter, pelvis and calyces are yellow; aorta, renal arteries and their branches are red.
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称肾门,有肾血管、肾盂、 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分部
Ascending colon 升结肠
right colic flexure 结肠右曲
Transverse colon 横结肠
left colic flexure 结肠左曲
的淋巴回流。
5. 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系统的特点、肝门静脉与腔静脉 间的吻合情况。
(三)腹膜后隙
1. 了解腹膜后隙的境界、内容及交通关系。 2.掌握肾的位置、毗邻、肾门、肾窦和肾蒂。了解肾内血管的特点、肾段的划分
及其意义。了解肾的静脉、淋巴回流。掌握肾的被膜。
3.了解输尿管腹部的行程、毗邻、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4.掌握肾上腺的形态位置及血管。 5.了解腹主动脉的毗邻与分支。 6. 了解下腔静脉的毗邻与属支。 7. 了解腰交感干的位置。
5个肾段
上段 上前段 下前段 下段 ຫໍສະໝຸດ Baidu段
Resin corrosion cast of human kidneys. Ureter, pelvis and calyces are yellow; aorta, renal arteries and their branches are red.
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称肾门,有肾血管、肾盂、 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局部解剖学 结肠下区
左睾丸(卵巢) 的血液。 左睾丸(卵巢)V的血液。 约半数以上左肾V ● 约半数以上左肾V与左 腰升V相连。 腰升V相连。
(四)淋巴及神经(自学) 淋巴及神经(自学) (五)被膜 ( membrane) ●纤维囊 ●脂肪囊 ●肾筋膜
肾部分切除时 应缝合哪一层? 应缝合哪一层?
三、输尿管腹部
腹部 分部 盆部 壁内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下腔静脉 Inferior vena cava
壁支 膈下静脉 腰静脉 脏支 左、右肾静脉 右肾上腺静脉 右睾丸(卵巢) 右睾丸(卵巢)静脉 肝静脉
为什么左侧睾丸静脉曲张较右侧常见? 为什么左侧睾丸静脉曲张较右侧常见? 流程长、阻力大、易受压迫) (流程长、阻力大、易受压迫)
七、腰交感干
Lumbar sympathetic trunk
边缘动脉 静脉
腹膜后隙
一、概述
位于腹后壁, 位于腹后壁, 介于腹后壁腹 介于腹后壁腹 膜与腹内筋膜 之间, 之间,此隙有 肾上腺、 肾、肾上腺、 输尿管、 输尿管、腹部 大血管等重要 大血管等重要 结构。 结构。
(一) 位置与毗邻
二、肾 kidney
T11 T12
1.位置 1.位置 肾位于腹膜后隙内, ●肾位于腹膜后隙内,脊柱两 侧,贴附于腹后壁
●右肾:T12-L3上缘(123上) 右肾:T12-L3上缘 123上 上缘(
局部解剖学-腹部局部解剖与操作
3A. 肾 的 动 脉 和 静 脉
第五十页,共83页。
右肾的前面观
右肾的后面观
3B. 肾段动脉与肾段
Anterior trunk Renal a.
Superior segmental a.
Superior anterior segmental a.
Inferior anterior segmental a.
第二页,共83页。
Appendix
❖结肠下区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主要有空肠、回肠、 盲肠、阑尾、结肠及其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
第三页,共83页。
(一)空肠与回肠
Jejunum and Ileum
• 位置与形态结构 • 肠系膜 mesentery • 血管 blood vessels • 淋巴lymph • 神经 nerves
Inferior segmental a.
Posterior trunk Posterior segmental a.
第五十一页,共83页。
4B. 肾 的 淋 巴
第五十二页,共83页。
4B.
肾 的 神 经
第五十三页,共83页。
5. 肾被膜
( (膜腿根3移21)))部行肾肾。肾,易筋被其向膜间下膜前方有由、游输外后走尿向两,管称层内通肾向依过下下次。垂互为。相肾肾分周筋离脓膜液,可、并沿脂分肾别肪筋与囊膜腹向、膜下纤下蔓维延组囊至织髂。和窝髂或筋大
局部解剖学腹部汇总讲义
二、胃(stomach)
位置与毗邻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在T11左侧,幽门在L1下缘右侧。
胃前壁右侧邻左半肝,左侧上邻膈,下部与腹前壁相接。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 左肾上腺、左肾、脾、 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 这些器官共同构成胃床。
网膜与韧带
1.大网膜
通过对肝内各管道铸型标本的研究,发现肝内有些部位缺少 Glisson系统的分布,这些部位称肝裂。
3个叶间裂:右叶间裂、正中裂、左叶间裂
2个段间裂:右后叶段间裂、左外叶段间裂
Leabharlann Baidu段
右 前
左 内
右后叶 下段
叶
叶
上段 左外叶
下段
上段 右后叶
下段
右前叶 左内叶
左段 尾状叶
右段
上段 左外叶
下段
五、肝外胆道
分
使胃的血管收缩。
布
副交感神经
来自迷走神经,在胃壁神经丛 内换元后,支配胃腺与肌层。
肝支 迷走N前干 胃前支
胃后支 迷走N后干 腹腔支
作用: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增强胃的运动。
内脏传入纤维
三、十二指肠
分部及毗邻
上部 十二指肠球
降部 水平部
十二指肠上 动脉压迫综合征 升部 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上襞
局部解剖学腹部
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组成
胆囊(gallbladder)
形态:分底、体、颈、管四部 Hartmann囊 Heister瓣 胆囊三角(Calot三角)
肝管、肝总管、胆总管
十二指肠上段 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 十二指肠壁段
六、胰
位置、分部及毗邻 胰管与副胰管 血管及淋巴
七、脾
十二指肠降部
体表投影:
后正中线两侧2.5cm和7.5-8.5cm处 各作两条垂线,通过T11和L3棘突 各作一水平线。两肾在该区域内。
肾门、肾窦、肾蒂
肾血管与肾段(5个)
淋巴及神经 被膜
肾筋膜 脂肪囊 纤维囊
部三 、 输 尿 管 腹
腺四 、 肾 上
脉六 、 下 腔 静
脉五 、 腹 主 动
复习---腹主动脉
1.腰动脉(4对)
壁支 2.膈下动脉 4.肾上腺上动脉 3.骶正中动脉
5.肾上腺中动脉
成对 6.肾动脉 8.肾上腺下动脉
7.睾丸动脉(卵巢动脉)
脏支
9.腹腔干
不成对 10.肠系膜上动脉 11.肠系膜下动脉
4 2
9 58 10 6
1 11 7
3
干七 、 腰 交 感
八 、 乳 糜 池
4
韧带为界分为右肝上间隙1、
左肝上前间隙2、左肝上后间隙3。
✓ 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为界分为 右肝下间隙4、左肝下间隙。
胆囊(gallbladder)
形态:分底、体、颈、管四部 Hartmann囊 Heister瓣 胆囊三角(Calot三角)
肝管、肝总管、胆总管
十二指肠上段 十二指肠后段 胰腺段 十二指肠壁段
六、胰
位置、分部及毗邻 胰管与副胰管 血管及淋巴
七、脾
十二指肠降部
体表投影:
后正中线两侧2.5cm和7.5-8.5cm处 各作两条垂线,通过T11和L3棘突 各作一水平线。两肾在该区域内。
肾门、肾窦、肾蒂
肾血管与肾段(5个)
淋巴及神经 被膜
肾筋膜 脂肪囊 纤维囊
部三 、 输 尿 管 腹
腺四 、 肾 上
脉六 、 下 腔 静
脉五 、 腹 主 动
复习---腹主动脉
1.腰动脉(4对)
壁支 2.膈下动脉 4.肾上腺上动脉 3.骶正中动脉
5.肾上腺中动脉
成对 6.肾动脉 8.肾上腺下动脉
7.睾丸动脉(卵巢动脉)
脏支
9.腹腔干
不成对 10.肠系膜上动脉 11.肠系膜下动脉
4 2
9 58 10 6
1 11 7
3
干七 、 腰 交 感
八 、 乳 糜 池
4
韧带为界分为右肝上间隙1、
左肝上前间隙2、左肝上后间隙3。
✓ 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为界分为 右肝下间隙4、左肝下间隙。
局部解剖学-结肠下区
statistical data of Chinese people, frequently it lies at following position: Preileal position (in 28%), Pelvic
position (in 26%), Retrocecal position (in 24%), Retroileal position (in 8%), Subcecal position (in 6%).
Special position is rarely as high position appendix (under liver), extraperitoneal appendix, and left lower abdominal position appendix.
Appendix is entirely covered by peritoneum and has a
Long
Colour
Deeper red
Lymphatic follicles Solitary
Fat in mesentery Less
Ileum Lower 3/5 Less Thin Fewer,smaller and less abundant villi Less Short Paler pink Aggregated More
Terminal ileum opens into medial and posterior aspect
position (in 26%), Retrocecal position (in 24%), Retroileal position (in 8%), Subcecal position (in 6%).
Special position is rarely as high position appendix (under liver), extraperitoneal appendix, and left lower abdominal position appendix.
Appendix is entirely covered by peritoneum and has a
Long
Colour
Deeper red
Lymphatic follicles Solitary
Fat in mesentery Less
Ileum Lower 3/5 Less Thin Fewer,smaller and less abundant villi Less Short Paler pink Aggregated More
Terminal ileum opens into medial and posterior aspect
腹部结肠下区腹膜后隙
3、降结肠:无系膜。内侧为左肠系 膜窦、空肠袢,外侧为左结肠旁沟。 向下通盆腔。
4、乙状结肠:自左髂嵴至第3骶椎。 横过髂血管、输尿管的前方。有系 膜,活动性大。
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
Infracolic compartment
(二)血管 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边缘动脉 静脉
3、淋巴:肠系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肠干
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
Infracolic compartment
4、神经: 交感神经来自脊髓9~11胸节,经交感干、
内脏大、小神经,到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 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肠壁。抑 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促进肠的蠕 动和分泌。
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 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称脊肋 角。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 或叩击痛。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
retroperitoneal space
2. 毗邻:
两肾毗邻共同点: 上方--肾上腺 下内方--肾盂、输尿管 内后方--交感干 内侧--大血管, 左有腹主动脉,右有下腔静脉。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
retroperitoneal space
一、肾 kidney
(一) 位置与毗邻 1.位置:脊柱两侧;左肾高
4、乙状结肠:自左髂嵴至第3骶椎。 横过髂血管、输尿管的前方。有系 膜,活动性大。
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
Infracolic compartment
(二)血管 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边缘动脉 静脉
3、淋巴:肠系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肠干
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
Infracolic compartment
4、神经: 交感神经来自脊髓9~11胸节,经交感干、
内脏大、小神经,到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 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肠壁。抑 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促进肠的蠕 动和分泌。
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 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称脊肋 角。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 或叩击痛。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
retroperitoneal space
2. 毗邻:
两肾毗邻共同点: 上方--肾上腺 下内方--肾盂、输尿管 内后方--交感干 内侧--大血管, 左有腹主动脉,右有下腔静脉。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
retroperitoneal space
一、肾 kidney
(一) 位置与毗邻 1.位置:脊柱两侧;左肾高
兰州大学《局部解剖学》结肠下区与腹膜后隙
三、肾上腺 suprarenal gland
(一)位置:脊椎两侧第11、 12胸椎高度、肾的上端。形 态: 左肾上腺呈半月形,右肾 上腺呈三角形 (二)毗邻
毗邻
(1)后面:为膈。(2)两肾上腺之间:为腹腔丛。 (3)前面:左肾上腺前面的上部邻网膜囊与胃后壁;下部邻胰尾、脾血管;内侧缘 邻腹主动脉。右肾上腺前面为肝,内侧缘邻下腔静脉。
•临床意义:诊断阑尾炎时, 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不十 分重要,有临床价值的症状 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并在 右下腹有一个局限性固定压 痛点则更具有诊断意义)。
McBurney’s point
右1/3段 中1/3段 左1/3段
Lanz’s point is a point at the right third of the line joining
腰大肌
7.5~8.5cm
2.5cm
肾 的 体 表 投 影
或肾角
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 肾区renal region 、脊肋角或肾角renal angle。肾病患者触压和扣击该 处可引起疼痛。
肾区
(二)肾门、肾窦、肾蒂
• 1.肾门 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中部 的凹陷处,是肾血管、肾盂、神经 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 • 2.肾窦 Renal sinus为肾门向肾内延伸, 由肾实质围成的腔隙,内有肾小盏 、肾大盏、肾盂、肾动脉分支和肾 静脉属支及淋巴、神经和脂肪等。 • 3.肾蒂 Renal pedicle • 由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2018年局部解剖学 - 结肠上区、下区-精选资料
4、胃的神经
十二指肠
• (一)分部及毗邻 • 1、 上部 • 2、 降部 • 3、 水平部 • 4、升部
wenku.baidu.com
(二)血管 1、动脉
2、静脉
胃
• (一)位置与毗邻 • 1、位置: • 2、毗邻:
(二)胃的血管
• • • • • • • 1、动脉 (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 (4)胃网膜左动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
2、静脉
• 3、淋巴 •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 结(3) 贲门淋巴结 (4)幽门上、下淋巴结 • (5)脾淋巴结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项目 位置 长度 管径 管壁
空肠 左上腹 近侧2/5
较粗 较厚
回肠 右下腹 远侧3/5
较细 较薄
色泽 粘膜环状皱襞
较红 密而高
较淡百度文库疏而低
淋巴滤泡 仅有孤立淋巴滤泡 孤立+集合滤泡
1. 动脉来源
--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壁发出的12~18条空、回肠动脉。
2. 供血特点
①分支间吻合形成动 脉弓
--空肠有1~2级 --回肠3~4级 --回肠末段为单弓
②自末级动脉弓发出 直动脉分布于肠壁, 直动脉间缺少吻合。
错误切口 正确切口
肠切除吻合术注意事项
肠系膜应作扇形切除,且对系膜缘侧的肠壁应稍多切除 一些,以保证吻合口对系膜缘侧有充足的血供,避免术 后缺血坏死或形成肠瘘。
•右髂窝内
•下端为盲端
1. 分四部 2. 有两个弯曲 结肠右曲(肝曲) 结肠左曲(脾曲) 3. 与腹膜的关系 升、降结肠 --为腹膜间位器官 横、乙状结肠 --为腹膜内位器官
①中结肠动脉 入横结肠系膜,分为左、 右支 分布于横结肠
②右结肠动脉 分为升、降支 分布于升结肠上2/3及 结肠右曲
③回结肠动脉 发盲肠前后动脉;结肠 支;回肠支及阑尾动脉 分布于盲肠,升结肠下 1/3,回肠末段及阑尾
好发部位
又称蚓突,为蚯蚓状盲管(平均长度6~8cm) 。 多位于右髂窝内,其位置多变(后述)。 其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开口于盲肠;远端游离。
--因3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故沿结肠带追踪是 手术寻找根部的可靠方法。
Lanz point
①位置:位于回肠末段前方,尖朝左上。 ②特点:阑尾炎时右下腹压痛明显并可刺激回肠引起剧烈呕吐。
①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向左上,分为升、降支 分布于降结肠及结肠左
曲。
②乙状结肠动脉 Sigamoid arteries
有2-3支 入乙状结肠系膜 分布于乙状结肠
①构成、位置
--是肠系膜上动脉的中、右、回结肠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的左、 乙状结肠结肠动脉分支之间彼此吻合,在近结肠处形成的连 续的动脉弓,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末端。
何特点? 3.阑尾的动脉血供?静脉回流与临床意义? 4.简述结肠的动脉血供?
②分支:自边缘动脉发直动脉,分为长支与短支,穿入肠 壁。
长支:在浆膜下 环绕肠管,至另2 条结肠带附近发分 支入肠脂垂后再穿 入肠壁。 短支:在系膜带 处穿入肠壁。
③临床意义:结肠手术分离、切除肠脂垂时,不可牵拉,以 免将长支拉起切断,影响肠壁供血。
1.解释:回盲部;边缘动脉 2.阑尾的常见位置?不同位置的阑尾炎各有
•位于盲肠后下方,尖 • 向右下。 •容易形成右髂窝脓肿。
①高位阑尾 --位于肝右叶下方。
②左下腹阑尾 --位于左下腹。
③盲肠壁浆膜下阑尾
①起始:起于回结肠动脉或其分支——盲肠前、后动脉。 ②行程:经阑尾系膜游离缘达阑尾尖,沿途分支布阑尾。
①行程、注入:伴同名动脉,汇入回结肠静脉。
②临床意义: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时,切忌挤压阑尾,以防细 菌栓子经阑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 →入肝,导致肝脓肿。
•左侧接回肠末端
•回肠以回盲口开口于盲肠
•回盲口周围有回盲瓣
•向上续升结肠 Ø属腹膜内位器官,但一 Ø 般无系膜。 Ø偶尔出现系膜,可导致 Ø 移动性盲肠。
①定义
--回肠末端、盲肠和阑 尾3者彼此相连、靠近, 合称为回盲部
②特点
•回肠末端与盲肠之间几 • 乎呈直角 •盲肠直径为回肠的3倍
③临床意义 --回盲部是肠套叠的
①位置:经腰大肌前面入盆腔, 尖 ②端体可征贴近闭孔内肌或盆腔脏器。 腰大肌征阳性(伸髋时疼痛)
闭孔内肌实验阳性(屈髋并内 旋 时右下腹疼痛)
盆腔脏器(膀胱、直肠等)刺 激 症状。
腰大肌征
•位于盲肠后方,尖端向上。 •位置深,阑尾炎时腹壁体征不明显。 •常刺激髂肌,影响伸髋。
•位于回肠末段后方,尖向左上。 •炎症时腹壁体征出现晚。 •容易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项目 位置 长度 管径 管壁
空肠 左上腹 近侧2/5
较粗 较厚
回肠 右下腹 远侧3/5
较细 较薄
色泽 粘膜环状皱襞
较红 密而高
较淡百度文库疏而低
淋巴滤泡 仅有孤立淋巴滤泡 孤立+集合滤泡
1. 动脉来源
--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壁发出的12~18条空、回肠动脉。
2. 供血特点
①分支间吻合形成动 脉弓
--空肠有1~2级 --回肠3~4级 --回肠末段为单弓
②自末级动脉弓发出 直动脉分布于肠壁, 直动脉间缺少吻合。
错误切口 正确切口
肠切除吻合术注意事项
肠系膜应作扇形切除,且对系膜缘侧的肠壁应稍多切除 一些,以保证吻合口对系膜缘侧有充足的血供,避免术 后缺血坏死或形成肠瘘。
•右髂窝内
•下端为盲端
1. 分四部 2. 有两个弯曲 结肠右曲(肝曲) 结肠左曲(脾曲) 3. 与腹膜的关系 升、降结肠 --为腹膜间位器官 横、乙状结肠 --为腹膜内位器官
①中结肠动脉 入横结肠系膜,分为左、 右支 分布于横结肠
②右结肠动脉 分为升、降支 分布于升结肠上2/3及 结肠右曲
③回结肠动脉 发盲肠前后动脉;结肠 支;回肠支及阑尾动脉 分布于盲肠,升结肠下 1/3,回肠末段及阑尾
好发部位
又称蚓突,为蚯蚓状盲管(平均长度6~8cm) 。 多位于右髂窝内,其位置多变(后述)。 其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开口于盲肠;远端游离。
--因3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故沿结肠带追踪是 手术寻找根部的可靠方法。
Lanz point
①位置:位于回肠末段前方,尖朝左上。 ②特点:阑尾炎时右下腹压痛明显并可刺激回肠引起剧烈呕吐。
①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向左上,分为升、降支 分布于降结肠及结肠左
曲。
②乙状结肠动脉 Sigamoid arteries
有2-3支 入乙状结肠系膜 分布于乙状结肠
①构成、位置
--是肠系膜上动脉的中、右、回结肠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的左、 乙状结肠结肠动脉分支之间彼此吻合,在近结肠处形成的连 续的动脉弓,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末端。
何特点? 3.阑尾的动脉血供?静脉回流与临床意义? 4.简述结肠的动脉血供?
②分支:自边缘动脉发直动脉,分为长支与短支,穿入肠 壁。
长支:在浆膜下 环绕肠管,至另2 条结肠带附近发分 支入肠脂垂后再穿 入肠壁。 短支:在系膜带 处穿入肠壁。
③临床意义:结肠手术分离、切除肠脂垂时,不可牵拉,以 免将长支拉起切断,影响肠壁供血。
1.解释:回盲部;边缘动脉 2.阑尾的常见位置?不同位置的阑尾炎各有
•位于盲肠后下方,尖 • 向右下。 •容易形成右髂窝脓肿。
①高位阑尾 --位于肝右叶下方。
②左下腹阑尾 --位于左下腹。
③盲肠壁浆膜下阑尾
①起始:起于回结肠动脉或其分支——盲肠前、后动脉。 ②行程:经阑尾系膜游离缘达阑尾尖,沿途分支布阑尾。
①行程、注入:伴同名动脉,汇入回结肠静脉。
②临床意义: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时,切忌挤压阑尾,以防细 菌栓子经阑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 →入肝,导致肝脓肿。
•左侧接回肠末端
•回肠以回盲口开口于盲肠
•回盲口周围有回盲瓣
•向上续升结肠 Ø属腹膜内位器官,但一 Ø 般无系膜。 Ø偶尔出现系膜,可导致 Ø 移动性盲肠。
①定义
--回肠末端、盲肠和阑 尾3者彼此相连、靠近, 合称为回盲部
②特点
•回肠末端与盲肠之间几 • 乎呈直角 •盲肠直径为回肠的3倍
③临床意义 --回盲部是肠套叠的
①位置:经腰大肌前面入盆腔, 尖 ②端体可征贴近闭孔内肌或盆腔脏器。 腰大肌征阳性(伸髋时疼痛)
闭孔内肌实验阳性(屈髋并内 旋 时右下腹疼痛)
盆腔脏器(膀胱、直肠等)刺 激 症状。
腰大肌征
•位于盲肠后方,尖端向上。 •位置深,阑尾炎时腹壁体征不明显。 •常刺激髂肌,影响伸髋。
•位于回肠末段后方,尖向左上。 •炎症时腹壁体征出现晚。 •容易导致弥漫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