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次解剖操作 腹膜、腹膜腔和结肠上区汇总
第十二次解剖操作 腹膜、腹膜腔和结肠上区汇总

第十二次解剖操作腹膜、腹膜腔和结肠上区一、目的要求1.熟悉腹膜的配布和腹膜形成的结构。
2.熟悉网膜孔、网膜囊的位置和境界。
3.熟悉胃的形态和分部,掌握胃的位置、毗邻和韧带。
掌握胃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引流。
4.熟悉十二指肠的位置和毗邻。
5.掌握肝的位置、毗邻及投影;熟悉肝的韧带与膈下间隙;掌握肝门与肝蒂的结构及概念;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6.掌握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及供血范围。
了解肝段的划分及各段的动脉供应和静脉回流。
7.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及毗邻关系,8.掌握脾的位置和毗邻,熟悉脾的韧带,了解脾的血管。
了解脾切除术中应注意的解剖学问题。
9.了解胰各部的位置和毗邻,胰管和副胰管及其开口部位,了解胰的血供和淋巴流向。
二、基本内容1.腹膜及其形成的结构腹膜壁层、脏层,腹膜腔、大网膜、小网膜、网膜囊、网膜孔、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肝镰状韧带、肝冠状韧带,肝左、右三角韧带,肝圆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膈韧带、脾膈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膈下间隙及其各组成部分、腹膜的各隐窝和陷窝。
2.结肠上区的器官胃的位置、形态、毗邻,胃的韧带、血管、淋巴和神经;肝的位置、形态、毗邻及体表投影,肝的韧带、血管、肝门、肝蒂;肝外胆道的组成、形态、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胰腺的形态、位置、分部、毗邻、血管;脾的形态、位置、毗邻、体表投影、韧带及血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毗邻、血管。
三、解剖的步骤和方法(一) 体位及切口1.尸位取尸体仰卧位,上肢外展手掌向前。
2.切口(1) 将膈于胸廓下口附着处分离,或剪开,将胸前壁翻向下方,显露腹膜腔和腹腔器官,在分离时注意将壁腹膜与腹壁细心分开,不得撕破腹膜。
(2) 在脐上方将腹膜用镊子提起,先将腹膜做一与腹壁切口一致的纵行小切口,用刀柄或手指探查,推开大网膜和肠管,然后用食、中二指伸入腹膜腔提起腹前壁,边将腹膜与内面分开,边向上、下逐渐切开腹膜,使切口与腹壁切口等长。
腹膜、结肠上区及结肠下共82页文档

腹膜、结肠上区及结肠下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依存的。——伯克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腹膜、腹膜腔和结肠上区ppt课件

胃大弯
2.分部
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管 幽门部 幽门窦
Cardiac part 贲门部
Fundus of stomach 胃底
Body of stomach 胃体
Pyloric canal 幽门管
Pyloric antrum 幽门窦
Pyloric part 幽门部
3.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 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 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
4.胃的毗邻
胃床
5.胃壁的结构
粘膜层 粘膜下层 肌层 浆膜层
胃道
胃及幽门的肌肉
6.胃的血管 (1)胃的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 右动脉、胃短动脉。 胃左动脉 胃短动脉 胃右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2)胃的静脉:
腹腔干
胃左动脉 脾动脉
肝总动脉
腹腔干
胃左动脉 脾动脉
肝总动脉
二、肝外胆道系统
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肝右管 胆总管 、胆囊。 1.肝左、右管与肝总管 肝左管 肝总管
胆囊
胆总管
2.胆囊gallbladder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胆囊底: 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 处 。 分部 胆囊体 胆囊颈 胆囊管 胆囊三角(cystic triangle):胆囊管、 肝总管和肝脏面围 成的三角形区域称 胆囊三角,是胆囊 手术中寻找胆囊动 脉的标志 。
腹膜腔 peritoneal cavity:壁腹膜和
脏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 在性腔隙,腔内仅有少量浆液。 男性腹膜腔为一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经 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局部解剖 腹部2-腹膜与腹膜腔、结肠上区

Left hepatic artery
3B. 第 二 肝 门 与 第 三 肝 门
• The visceral sensory nerve
胃 的 交 感 神 经 和 副 交 感 神 经
高选择性迷 走神经切断术
(二)十二指肠 Duodenum
• • • • 位置 分部及毗邻 十二指肠悬韧带 血管
1.位置
• 十二指肠介 于胃与空肠 之间,位于 腹后壁第 1~3腰椎 的右前方, 呈“C”形包 绕胰头,除 始、末两端 外,均在腹 膜后隙。可 分为上部、 降部、水平 部和升部4部。
肝上间隙:被镰状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被左冠状韧带和左三 角韧带分为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和腹膜外间隙。
肝下间隙
• 右肝下间隙 • 左肝下前间隙 • 左肝下后间隙
膈下间隙矢状面示意图
(左肝下后间隙)
膈下间隙矢状面示意图
3A. 第一肝门与肝蒂 First porta hepatis and hepatic pedicle
(一)胃 Stomach
• • • • 位置和毗邻 网膜与韧带(见腹膜) 血管与淋巴 神经
1A. 胃 的 位 置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 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约在第1腰椎 体右侧。
1B.胃的毗邻
• 胃前壁:其右侧份邻接左 半肝,左侧份上部紧邻膈, 下部接触腹前壁(称胃前 壁的游离区)。
结肠上区(一)局解

胃大弯侧:胃网膜左动脉的第1胃壁支处。
胃左A
胃右动脉
腹腔干
肝总A
胃十二指肠A 胃网膜左A
胃网膜右A
脾A 胃短A
胃后A
7.胃的静脉
胃左静脉 胃小弯侧 胃右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 胃大弯侧 胃网膜右静脉 胃短静脉
胃的后方
胃后静脉
8.胃的淋巴
胃左淋巴结 胃小弯侧 胃右淋巴结 幽门上淋巴结 胃网膜左淋巴结 胃大弯侧 胃网膜右淋巴结 幽门下淋巴结
一、结肠上区
肝 左肝上间隙 上 间 右肝上间隙 隙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膈 下 间 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肝裸区) 肝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 下 (网膜囊) 间 隙 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 左肝下前间隙
膈下脓肿:膈下间隙发生的脓肿。 右肝上间隙和右肝下间隙脓肿较为多见。
二、结肠下区
右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2.系膜
脏、壁腹膜相互延续,形成许多将器官固定 于腹壁、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 阑尾系膜 卵巢系膜 子宫系膜 输卵管系膜
3.韧带
⑴肝的韧带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左三角韧带 右三角韧带
3.韧带
⑵胃的韧带 肝胃韧带
胃结肠韧带 胃脾韧带 胃膈韧带
6.肝的分叶与分段 左、右半肝、五叶和八段
尾状叶(段Ⅰ)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叶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右前叶 右半肝
左半肝
Glisson系统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上段(段Ⅷ)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肝静脉系统
7.肝的血管
肝固有动脉 肝门静脉 肝左静脉 肝静脉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腹膜、结肠上区及结肠下

肝的内部关系 肝内有两套管道 系统,即Glisson系统(肝动脉、门静 脉、胆管在肝内的分、属支);肝静 脉系统(肝左、中、右静脉)。以这 些管道系统结合肝外形确定一些区分 的界线,即肝正中裂、左、右叶间裂 和左外叶及右后叶段间裂,将肝分为 左内叶、右前叶、左外叶上段和左外 叶下段、右后叶上段和右后叶下段。
空回肠均处于弯曲的袢状离缘侧放射状分布即系膜缘侧血管间距小于游离缘侧血管间距血管间区呈开口向游离缘侧的三角形区其游离缘侧供血较差
腹膜、结肠上区及结肠下区
一、胃stomach 周围关系有两种即间接的腔隙关系和直 接的韧带连结关系。 1.间接关系: 胃的前壁和后壁的毗邻关系,前壁与肝、 膈和腹前壁相贴,其间为左肝下前间隙; 后壁与胃床(膈、脾、胰、左肾、左肾 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相贴,其间 为左肝下后间隙。
3.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共分四段: ①十二指肠上段 此段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 特点表浅易剥离。 ②十二指肠后段 此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之后, 特点通过网膜孔可探查。 ③胰腺段 此段位于胰头指肠降部由外侧分离后翻向前方,可暴露和 探查。 ④十二指肠壁内段 特点与胰管汇合后形成略膨 大的管腔即形成肝胰壶腹穿入十二指肠降部后 内侧壁,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二、十二指肠duodenum
是胃、肝、胆、胰腺与空肠间的通道,共分 四部。 1.上部 : 位置表浅,腔大壁薄,被输胆管道系统如 “7”字形前后夹持。因此,十二指肠前与 胆囊 相贴;后与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和 门静脉相邻;上对胆囊管、肝尾叶及网膜孔; 下邻接胰头。 2.降部 : 位置最深,后内侧壁有十二指肠纵襞 、十二 指肠大乳头及胆、胰管开口,与肝胆和胰腺 勾通的部位。前方为横结肠及其系膜;后为 肾门;内侧为胰头及胆总管,其二者间前后 有胰十二指肠上、下血管;外侧为升结肠。
腹膜、腹膜腔、结肠上区解剖

右肾
胰
左肾
腹膜与器官关系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网膜 omentum
系膜 mesentery 韧带 ligament 皱襞fold、隐窝recess 陷凹pouch
1.网膜omentum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小网膜 lesser omentum
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四层腹膜折 叠而成 网膜囊 omental bursa
膀胱上窝
(2)腹后壁的皱襞和隐窝 十二指肠上襞 十二指肠下襞 十二指肠上隐窝 十二指肠下隐窝 盲肠后隐窝 乙状结肠间隐窝 肝肾隐窝是人体仰卧位 时腹膜腔的最低点。
5.陷凹pouch
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 肠子宫陷凹是人体站立或半卧位时腹 膜腔的最低点。
直 肠 膀 胱 陷 凹
男性腹盆部矢状切面
肝十二肠韧带内通过的结构:
肝固有动脉(左前方) 胆总管(右前方) 肝门静脉(两者之
上界:肝尾状叶 下界:十二指肠上部 前界:肝十二肠韧带 后界: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左肝上前间隙
肝门静脉 网膜孔
左肝下前间隙
十二指肠上部 胰头
横结肠 十二指肠水平部
经网膜孔矢状断层
2.系膜 mesentery 肠系膜 阑尾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
* 此外还有卵巢系膜和输卵管系膜。 * 系膜均由双层腹膜构成,两层之间有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 * 有系膜的脏器,活动度较大,容易成为疝的 内容物。
肠系膜
腹膜形成的结构-系膜
• (小)肠系膜mesentery:是将空、回肠系于腹后壁的 双层腹膜结构,呈扇形。附于腹后壁的部分称(小)肠 系膜根radix of mesentery,它从第2腰椎左侧起斜 向右下,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依次跨过 十二指肠水平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侧输尿管 和腰大肌。附于肠管的小肠缘长达5-7m。由于根与小 肠缘的长度差异悬殊,故(小)肠系膜形成许多皱褶, 越接近小肠缘其皱褶越密。(小)肠系膜内有肠系膜上 血管及其布于空、回肠的分支和属支、淋巴管、淋巴 结、神经和脂肪组织等。故当(小)肠系膜偶尔发生扭 转时,可使其内的血管血运阻断,导致局部小肠坏死。
腹膜、腹膜腔、结肠上区解剖共53页文档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腹膜、腹膜腔、结肠上区解剖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Leabharlann 0、倚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局部解剖学 第十次:腹膜、结肠上区(一)

同济医学院解剖学系
一、本次操作内容:1.腹膜的观察;2.腹腔干的解剖
二、安排: (一)腹膜腔的解剖:
1.十字剪开腹膜壁层,观察腹膜、腹膜腔的概况;腹膜腔的范围;腹腔脏器配布 及腹膜包被概况
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胃
腹膜内位器官
横结肠
小肠
为表面几乎都被腹
膜覆盖的器官,如胃、
空肠、回肠、横结肠、 脾、输卵管等。
椎左侧→右骶髂关
节,长15cm。
阑尾系膜
呈三角形,连于肠 系膜下方,阑尾血管行 于其游离缘。
阑尾系膜
横结肠系膜
为将横结肠连于
腹后壁的横位双层腹膜 结构。
stomach
Transverse colon
横结肠系膜
为将横结肠连于腹
后壁的横位双层腹膜结 构。
横结肠 系膜根
乙状结肠系膜
为将乙状结肠
连于左下腹的双层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间隙 肝下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
(二)结肠下区
1. 升结肠旁沟
2.降结肠旁沟
3.左肠系膜窦 4.右肠系膜窦
腹膜形成的结构
壁腹膜与脏腹膜或脏腹膜之间互相返折移行,形 成网膜、系膜、韧带等。这些结构不仅对器官起连接 和固定作用,同时也是血管、神经出入脏器的途径。
腹膜间位器官
为表面大部分被
腹膜包裹的器官,有
肝、胆囊、升结肠、 降结肠、膀胱、直肠
上段、子宫。
肾上腺
腹膜外位器官
肾
为只有一面被腹膜
覆盖的器官,有肾、肾
上腺、输尿管、胰、十
二指肠降部、下部、升
部、直肠中、下段。
十二指 肠
腹腔解剖图谱

网膜囊 (小腹膜腔)
上壁—肝尾状叶、膈下面的腹膜. 下壁—大网膜2、3层愈着部。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2层。 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肠及其系膜、 覆盖胰、左肾和左肾上腺的腹膜。 左界—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方—网膜孔 围成: 上--肝尾状叶 下--十二指肠上部 前--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可通过1-2横指.是网膜囊的唯一孔道.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01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02
肝胃韧带
03
胃结肠韧带
04
胃的韧带
脾的韧带
脾肾韧带 由脾门连到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内有胰尾和脾血管.脾切除时要切断此其后层,方可游离脾. 膈脾韧带 由脾肾韧带延伸到膈.短,有时不明显. 脾结肠韧带 位脾前端和结肠左曲间.短. 胃脾韧带
腹 膜
腹膜peritoneum分为脏、壁2层. 脏层—覆盖在脏器表面, 成其外膜. 壁层—衬贴于腹壁和盆壁内面 和膈下面. 两层互相移行,具完整性.
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 脾,输卵管,卵巢等.手术应打开腹膜腔.
腹膜内位器官 器官各面均有腹膜覆盖.
升结肠,降结肠,肝,胆囊,直肠上部,膀胱,子宫等.某些器官(如膀胱,子宫)手术可推开腹膜返折,而不进入腹膜腔.
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形态: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4层腹膜. 围裙状. 成人前2层和后2层各自愈着. 前2层上部自胃大弯直接连至横结肠, 形成胃结肠韧带,内有胃网膜AV. 功能:含巨噬细胞 包裹炎症 应用:腹腔手术时覆盖器官创面及断端. 带血管蒂的大网膜转移瓣.
腹膜与腹膜腔局部解剖优秀课件

Intraperitoneal viscera Interperitoneal viscera
Retroperitoneal viscera
Home
4
三、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一)网膜
1.小网膜★ Lesser
omentum
▪是连于肝门、静脉韧 带裂、膈与胃小弯和 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 双层腹膜结构 ▪分部 --左侧部—肝胃韧带 --右侧部—肝十二指
肠韧带,内含3个重 要结构——左肝右 胆后门脉
5
2.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呈围裙状遮盖于小肠和 横结肠前面
▪由4层腹膜构成 ▪从胃大弯连至横结肠的
大网膜的前两层称胃结 肠韧带gastrocolic lig. ▪含丰富的血管与巨噬细 胞,有重要的防疫功能 ▪有较大活动性,能趋向 并包裹病灶,防止炎症 蔓延—“腹腔卫士”
③脾结肠韧带Splenocolic lig.
•自脾前端→结肠左曲;短;承托脾、固定结肠左曲
④膈脾韧带Phrenicosplenic lig.
•由脾后端→膈后份;较短、小或不明显
18
4. 膈结肠韧带 Phrenicocolic ligament
为连于膈与结肠左曲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 短,从下方承托脾前端
升结肠、横结肠及系膜 右2/3与小肠系膜根之 间
肠系膜根、横结肠及系 膜左1/3、降结肠与乙 状结肠及系膜之间
呈三角形,几乎封闭,窦内 感染不易扩散
斜方形,向下开放通盆腔
降结肠与壁腹膜之间
向上:被膈结肠韧带封闭 向下:经左髂窝通盆腔
右结肠旁沟 升结肠与壁腹膜之间
向上:通肝肾隐窝 向下:经右髂窝通盆腔
•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 肠系膜根,自第2腰椎左 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 关节的前方,长约15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次解剖操作腹膜、腹膜腔和结肠上区一、目的要求1.熟悉腹膜的配布和腹膜形成的结构。
2.熟悉网膜孔、网膜囊的位置和境界。
3.熟悉胃的形态和分部,掌握胃的位置、毗邻和韧带。
掌握胃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引流。
4.熟悉十二指肠的位置和毗邻。
5.掌握肝的位置、毗邻及投影;熟悉肝的韧带与膈下间隙;掌握肝门与肝蒂的结构及概念;掌握胆囊三角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6.掌握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及供血范围。
了解肝段的划分及各段的动脉供应和静脉回流。
7.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及毗邻关系,8.掌握脾的位置和毗邻,熟悉脾的韧带,了解脾的血管。
了解脾切除术中应注意的解剖学问题。
9.了解胰各部的位置和毗邻,胰管和副胰管及其开口部位,了解胰的血供和淋巴流向。
二、基本内容1.腹膜及其形成的结构腹膜壁层、脏层,腹膜腔、大网膜、小网膜、网膜囊、网膜孔、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肝镰状韧带、肝冠状韧带,肝左、右三角韧带,肝圆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胃膈韧带、脾膈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膈下间隙及其各组成部分、腹膜的各隐窝和陷窝。
2.结肠上区的器官胃的位置、形态、毗邻,胃的韧带、血管、淋巴和神经;肝的位置、形态、毗邻及体表投影,肝的韧带、血管、肝门、肝蒂;肝外胆道的组成、形态、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胰腺的形态、位置、分部、毗邻、血管;脾的形态、位置、毗邻、体表投影、韧带及血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毗邻、血管。
三、解剖的步骤和方法(一) 体位及切口1.尸位取尸体仰卧位,上肢外展手掌向前。
2.切口(1) 将膈于胸廓下口附着处分离,或剪开,将胸前壁翻向下方,显露腹膜腔和腹腔器官,在分离时注意将壁腹膜与腹壁细心分开,不得撕破腹膜。
(2) 在脐上方将腹膜用镊子提起,先将腹膜做一与腹壁切口一致的纵行小切口,用刀柄或手指探查,推开大网膜和肠管,然后用食、中二指伸入腹膜腔提起腹前壁,边将腹膜与内面分开,边向上、下逐渐切开腹膜,使切口与腹壁切口等长。
(二) 腹膜与腹膜腔的解剖观察1.注意事项(1) 在探查腹膜腔之前,依腹部的分区,原位观察腹膜及腹腔前面观所见到的腹腔脏器和结构的位置、毗邻和体表投影。
(2) 用手探查,扪摸腹膜和腹膜腔,切勿使用镊子,以免伤及脏器。
动作需轻柔,不得撕破腹膜。
观察完毕后将内脏恢复原位。
2.腹前壁内面脐以下腹膜形成结构的解剖观察在腹壁内面见到的是壁腹膜,覆盖于脏器表面的是脏腹膜,它们互相延续,二者之间的间隙是腹膜腔。
对照图谱测度观察腹前壁内面脐以下腹膜形成的五条皱襞和三对隐窝(利用保留的腹壁),进一步理解腹股沟内、外侧窝与直疝和斜疝的关系。
3.腹膜与腹膜腔的境界打开腹膜腔,可见肝左叶、胃前壁及盖于肠袢表面的大网膜。
伸手入肝与膈之间,向上可达膈穹隆,为腹膜腔的上界。
把大网膜及小肠袢轻轻翻向上方。
寻见小骨盆上口,此即腹膜腔的下界,但腹膜腔经小骨盆上口入盆腔。
将腹腔、腹膜腔的境界与腹壁的境界作一比较。
观察完毕后,将各脏器恢复原位。
4.网膜(1) 小网膜将肝推向上方,用右手探查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即小网膜,查证小网膜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即为肝胃韧带;连于肝门右端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即为肝十二指肠韧带。
(2) 大网膜查看自胃大弯下垂覆盖于小肠前面的四层腹膜结构即为大网膜,观察大网膜下缘的位置,上缘的附着点,然后将其提起,将胃拉向上方,查看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是否形成胃结肠韧带。
5.韧带(1) 肝的韧带将膈向上翻,将肝推向下方,从左侧观察矢状位的镰状韧带,用手拇指和示指搓捻其游离下缘,探知其内的肝圆韧带。
将手指插入肝右叶与膈之间,向肝的后上方探查,触及指尖者为冠状韧带上层。
将手移至肝左叶与膈之间,向后探查,触及指尖者为左三角韧带,此时将手左移,可触及左三角韧带的游离缘。
(2) 胃、脾的韧带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与胃结肠韧带的观察见网膜部分。
将胃底推向右侧,尽可能的暴露胃脾韧带。
将右手由脾和膈之间向后伸入,手掌向脾,绕脾的后外侧,可伸达脾与肾之间,指尖触及的结构为脾肾韧带。
在脾的下端检查脾结肠韧带。
注意胃脾韧带、脾结肠韧带与大网膜的关系。
(3) 十二指肠空肠襞将横结肠翻向上,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横结肠系膜根下方,脊柱左侧的腹膜皱襞,即十二指肠空肠襞。
6.系膜将大网膜、横结肠及其系膜翻向上。
把小肠推向一侧,将小肠系膜根舒展平整,观察小肠系膜的形态,扪认小肠系膜根的附着。
将回肠末端推向左侧,在盲肠下端寻找阑尾,将阑尾游离端提起,观察阑尾系膜的形态、位置。
将横结肠、乙状结肠分别提起,观察其系膜并扪认系膜根的附着。
7.结肠下区翻动小肠袢及小肠系膜根,观察左、右肠系膜窦,前者可直接通往盆腔,后者下方有横位的回肠末端阻隔。
在升、降结肠的外侧,观察左、右结肠旁沟,探查其向上和和下的交通。
8.十二指肠上、下襞十二指肠上襞位于十二指肠升部左侧,相当第2腰椎平面,呈半月形,下缘游离;十二指肠下襞自十二指肠升部向左延伸至腹主动脉,平对第3腰椎,呈三角形,其上缘游离。
9.隐窝和陷凹查证十二指肠上隐窝居十二指肠上襞深面,开口向下;十二指肠下隐窝居十二指肠下襞深面,开口向上。
盲肠后隐窝位于盲肠后方,盲肠后位阑尾常位于其内。
乙状结肠间隐窝位于乙状结肠左后方,在乙状结肠系膜与腹后壁之间,其后壁内有左输尿管经过。
上述隐窝一般均较浅小,但可为腹腔残余脓肿的积存部位。
如果较深,则有发生内疝的可能。
在肝右叶后下方与右肾之间,有肝肾隐窝,仰卧时为腹膜腔的最低点;上腹部的脓液及渗出液多先聚于此。
在男性尸体探查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尸体探查直肠子宫陷凹和膀胱子宫陷凹。
10.膈下间隙的解剖观察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统称膈下间隙。
(1) 右肝上间隙将手伸入肝右叶与膈之间,探查右肝上间隙的范围。
其左侧为镰状韧带,后方达冠状韧带上层,右侧向下与右结肠旁沟交通。
(2) 左肝上间隙将手伸入肝左叶与膈之间,探查左肝上间隙的范围。
左肝上前间隙的右界为镰状韧带,后方为左三角韧带前层;左肝上后间隙前方为左三角韧带后层,上为膈,下是肝左叶上面,两间隙在左三角韧带游离缘处相交通。
(3) 右肝下间隙探查其境界,左侧为肝圆韧带,上方为肝右叶脏面,下为横结肠及其系膜。
将肝下缘上提,探查肝肾隐窝,此隐窝向上可达肝右叶后面与膈之间,向下通右结肠旁沟。
肝肾隐窝在平卧时为腹膜腔最低点,故常有积液。
(4) 左肝下间隙探查左肝下前间隙的境界,上为肝左叶脏面,下为横结肠及其系膜,右为肝圆韧带,后为胃和小网膜。
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下查)。
(5) 膈下腹膜外间隙位于冠状韧带两层间的肝裸区与膈之间。
(三) 结肠上区结构的解剖观察将大网膜向上翻起,沿其后方向上找到横结肠及其系膜,观察腹膜腔借其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1.网膜孔及网膜囊的解剖观察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后方有网膜孔,用左手示指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游离缘的后方向左伸入网膜孔内,探查孔的境界。
查证其上界是肝尾状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后界是下腔静脉及其前面的壁腹膜,前界是肝十二指肠韧带。
沿胃大弯下方l-2cm处将胃结肠韧带切开一小口,注意勿损伤沿胃大弯走行的胃网膜左、右动脉。
将右手手指伸入网膜囊内,扩大切口直至右手能伸入网膜囊为上。
用右手在囊内向各方探查网膜囊的前、后、上、下壁,以及左、右侧界。
同时将左手示伸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的网膜孔内,使左、右手的手指汇合。
左示指所在处即为网膜孔。
将左手顺胰体走行伸向左直抵脾门,此即网膜囊脾隐窝,再将右手中指放入脾和左肾之间,示指放入脾胃之间,左手与右中指间即为较厚的脾肾韧带,左手与右示指间则为胃脾韧带。
胃脾韧带、脾与脾肾韧带构成网膜囊的左界,右手中、示指间则为脾蒂。
2.肝及肝外胆道的解剖观察(1) 肝脏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将膈前部翻向上方,查证肝左、右叶膈面的毗邻关系,确认肝左叶左侧端的延伸位置,再次观察左、右三角韧带;将肝翻向上方,查证肝右叶脏面的毗邻关系,查证网膜囊通过网膜孔向右侧与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相通。
(2) 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解剖观察首先用刀尖划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缘腹膜,寻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固有动脉(左前)、胆总管(右前)和肝门静脉(后方),然后向上追踪胆总管、肝总管及左、右肝管至肝门处;分离观察胆囊管,追踪确认肝固有动脉和肝左、右动脉及胆囊动脉;追踪确认肝门静脉及其左、右属支;查证三者在肝门处分支的位置高度和层次排列关系(肝左、右管的汇合点最高,紧贴肝门横沟,门静脉的分叉点稍低,距肝门横沟稍远,而肝固有动脉的分叉点最高,一般约平胆囊管汇入肝总管的水平)。
注意近肝门处的肝淋巴结和幽门上淋巴结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3) 胆囊的解剖观察从胆囊窝内分离辨认胆囊的底、体、颈,确认胆囊底突出于肝脏下缘,测度其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或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的交点处),观察胆囊颈在肝门处转向左前下方移行为胆囊管,后者约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中部或上、中1/3交界处以锐角与肝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查证胆囊三角(Calot三角)是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或肝门)围成;观察追踪胆囊动脉在三角内的行径和到胆囊的分支分布状况。
胆囊动脉起源变异较为多见,但一般均行经胆囊三角内。
注意胆囊及胆囊动脉的变异情况,如有各组应相互交流。
3.胃的解剖观察(1) 胃的位置和毗邻的解剖观察将肝和膈向上翻起,查证胃前壁的毗邻:胃前壁右侧半为左半肝所覆盖,左侧半上部被膈覆盖,胃底适对左膈穹,其余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通常称此部为胃前壁的游离区,并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相毗邻,即所谓“胃床”。
将下拉的腹前壁反复复位以观察胃的毗邻及体表位置。
(2) 胃的血管和淋巴结的解剖观察①胃左、右血管的解剖观察将肝向上翻,胃向下拉,充分显露小网膜。
沿胃小弯中份处,用刀尖剖开小网膜前层腹膜,找出胃左动脉及其伴行的胃左静脉(胃冠状静脉),沿胃小弯向左上方修洁胃左血管至贲门处,查寻其食管支。
继续追踪分离胃左动脉经网膜囊后方至腹腔干起始处,追踪胃左静脉经腹腔干前方行向右下方注入肝门静脉(如位置过深可留待后查);沿胃小弯右侧剖出胃右血管,向右侧追踪胃右动脉至其在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的起始处;追踪胃右静脉至其注入门静脉处。
观察胃左、右动脉的吻合情况。
②胃网膜左、右血管的解剖观察在胃大弯侧查寻走行于胃结肠韧带内的胃网膜血管,观察胃网膜左、右血管的吻合和分支分布情况;用刀尖划开前层腹膜,向右侧追踪至幽门后方可见胃网膜右动脉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胃网膜右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向左追踪胃网膜左动脉至脾门处,可见其由脾动脉发出,胃网膜左静脉汇入脾静脉;查寻由脾门处脾动脉发出2~4条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分布到胃底部。
③胃淋巴结的解剖观察粗略的查认沿胃左、右血管,胃网膜左、右血管,贲门处,幽门上、下排布的胃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最终均注入腹腔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