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转移性肿瘤是怎么回事?
肿瘤的转移的名词解释
肿瘤的转移的名词解释肿瘤转移,也称为癌细胞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的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扩散到其他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认为是癌症最危险和致命的特征之一。
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一旦癌细胞扩散到其他部位,往往意味着治疗难度加大,预后变得不乐观。
肿瘤转移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
局部侵袭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穿过周围组织、淋巴管道或血管进入邻近组织。
这个阶段通常由肿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侵袭的能力导致。
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的细胞往往能够破坏周围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一旦癌细胞穿透了原发肿瘤所在的组织,它们可以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发生远处转移。
淋巴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进入淋巴结,从而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器官。
血液转移则是指癌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通过血液流向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两种扩散方式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导致多个远处转移灶的形成。
肿瘤转移的机制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多种分子和细胞的相互作用。
例如,癌细胞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来获得侵入和转移的能力。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包括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突变、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突变以及改变细胞黏附能力的基因突变等。
此外,肿瘤转移还涉及到血液和淋巴系统的逆向操作,以及免疫系统的耐受性调节等。
鉴于肿瘤转移的重要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了解和阻止这个过程。
因此,对于癌症治疗而言,预防和阻断肿瘤转移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目前许多抗癌药物的研发都是以阻断癌细胞转移为目标的。
此外,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以通过切除或破坏原发肿瘤,从而减少转移的机会。
然而,在面对癌症转移的挑战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未知。
例如,某些癌细胞可能对已有的治疗方法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此外,癌细胞的转移能力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使得治疗策略需要不断调整。
因此,对于癌症转移的研究和阻断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总之,肿瘤转移是癌症中最危险和致命的特征之一,它指的是癌细胞从原发肿瘤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过程。
135例脾转移肿瘤患者的CT表现
135例脾转移肿瘤患者的 CT 表现【摘要】目的:研究和总结脾转移瘤的 CT 表现。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患者进行CT 扫描。
结果:单发病灶64例, 多发 46 例,弥散性微小结节和脾肿大 25 例。
结论:脾转移 瘤的 CT 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用来确诊脾转移,但为发现 脾转移瘤提供了较好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脾转移瘤,计算机断层扫描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 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
研发于脾脏的肿瘤非常少见, 偶见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脾脏 不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器官,大多为血道转移 [1],一般发生于晚期肿瘤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检出时多已伴有 全身其他部位广泛转移。
本文收集了我院 2005 年 3 月至 2015年3月间经CT 诊断、病理证实的135例脾转移瘤患者,对 其CT 表现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般资料本组 135 例脾转移瘤患者中, 男 75 例,女 60例;发病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7.6岁, 岁。
135例患者原发肿瘤分别来自:胃癌 40例,占 29.63%; 肝癌 35 例,占 25.93%;胰腺癌 26 例,占 19.26%;结肠癌 20例,占 14.81%;肺癌 14 例,占 10.37%。
105 例患者无明显症 状,左上腹不适者仅 10 例,约占 18.5%,可触及脾肿大者 12 例,约占1.1 中位年龄 558.89%,血小板减少者8 例,约占5.93%。
见表1-1。
表1-1:患者一般情况和CT 结果原发灶例数百分比(%)性别数目CT值单个多个弥散混杂靶型胃癌40 29.63 2515191633肝癌35 25.93171814132681胰腺癌2619.26201718结肠癌20 14.8114695161肺癌14 10.371.2检查方法CT扫描使用西门子Somaton DR全身扫描机,厚8〜10mm,间距10mm。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谁会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谁会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高风险人群
中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及有家族史的人 群风险增加。
一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也与淋巴瘤形成有关 。
谁会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症状表现
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加重,患者 可能出现腹痛、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何时就医?
定期检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 发现可能的肿瘤。
通过影像学检查及血液检测,可以早期识别异常 变化。
何时就医?
咨询专业医生
如有疑虑,应咨询肿瘤科或血液科医生,获取专 业建议。
专业医生能够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诊 疗方案。
如何治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
如何治疗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早期发 现潜在问题。
体检可以帮助及时识别健康隐患,进行早期干预 。
如何预防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避免长期的心理压力,增 强抗病能力。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适当的心理疏 导是必要的。
谢谢观看
这类肿瘤较为罕见,常见的类型包括淋巴瘤和肉 瘤。
什么是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肿瘤的形成通常与细胞的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及 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但与病毒感染、 遗传因素等可能有关。
什么是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
脾脏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比极小,常见 于中老年人群。
随访与康复
治疗后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 理复发或转移。
康复阶段的心理辅导和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 。
脾脏转移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脾脏转移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脾脏转移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脾脏转移性肿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脾脏转移性肿瘤如何诊断鉴别,脾脏转移性肿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脾脏转移性肿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螺旋CT检查、胃泡鼓音区*一、检查1、CT及MRI表现脾脏转移性肿瘤CT示脾脏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脾脏内有低密度、轮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其大小和数量不等。
平扫时CT值平均为25Hu,也可呈囊性改变。
少数转移灶呈等密度,平扫不能发现,而增强后表现为较正常脾实质密度略低的病灶。
目前已有报道运用腹腔动脉内缓慢注入造影剂后于门静脉期做CT扫描,显示肝脏或脾脏内有无转移,其显示率较静脉内直接增强为高,能发现直径5~10mm大小的病灶。
脾脏转移性肿瘤的病人大多伴有肝脏的转移,故在检查时应同时注意肝脏改变。
脾转移性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呈不规则低信号区,可单发和多发,边缘清楚,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增高,其中有部分病例由于中心坏死含水量增加出现中心性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由于肿瘤周围水肿也可在瘤周出现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水肿和坏死区可在低信号中出现更低信号区。
如在转移瘤中出现出血,则又可呈高信号。
脾脏很少单独发生转移,往往是同时累及肝脏和淋巴结。
2、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比较超声方法简便,但机器设备和操作者的经验可影响病灶的显示,一般直径10mm以上的病灶是可以发现的。
区别病灶为实质性还是囊性是敏感的。
此外超声还能检查腹部其他脏器有无累及,如肾上腺、肾脏、盆腔等。
放射性核素仅能显示直径大于20mm的占位病灶,且形态显示较差,定性较难。
MRI对脾脏内占位病灶的显示决定于脾脏和病灶的信号强度,以及是否为弥漫性。
如果病灶内有液化坏死,则水分增加、T2延长,在T2加权图像上产生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有时很难发现。
顺磁造影剂的应用可以缩短T1使病灶易于显示。
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依次为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
直肠癌转移到脾脏是晚期吗?如何治疗疗效好吗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且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随着病情发展,很容易出现转移。
一旦转移意味着病情加重,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若不及时治疗,甚至还会威胁生命安全。
那么,直肠癌转移到脾脏是晚期吗?如果癌细胞发展到了脾脏,通常是意味着直肠癌已经进展到了晚期阶段。
直肠癌转移到脾脏的严重程度通常可以通过影像检查来确定。
例如,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可以用于检测转移情况和肿瘤大小。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直肠癌转移至脾脏通常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如果直肠癌已经转移至脾脏,恶性程度相对较高,因此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直肠癌晚期出现转移时,治疗应以全身性治疗为主,临床上很多患者会首先考虑西医的化疗,确实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能力,既能抑制原发灶,也能杀死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但化疗也会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使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症状,身体也会变得虚弱,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患者生存时间。
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把目光转向了安全、副作用小的中医上来,虽然短期内缩小瘤体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但不良反应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患者,像年龄大、身体弱、转移范围广的患者也能使用。
中医提出直肠癌的形成是元气亏虚,邪毒入侵,以至阴阳失衡、气血功能障碍,久之,气滞痰凝癌毒结聚相互胶结,形成了肿瘤。
直肠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中医在治疗时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癌肿,更是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通过调理患者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维持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对抗平衡,达到控制肿瘤不再继续生长的目的,控制病情,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转移,还能增强患者体能,改善体质,缓解临床症状,对于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
脾脏转移性肿瘤
【疾病名脾脏转移性肿瘤称】【英文名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称】【别脾脏转移瘤名】肝胆外科/脾脏外科疾病/脾囊肿和肿瘤/脾肿瘤【类别】【 ICD 号】C79.8【概述】脾转移性肿瘤是指起源于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不包括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脾脏转移性肿瘤大多数系癌转移,主要经血管转移,仅少数经淋巴途径。
Willis 认为邻近器官的侵犯亦作为转移的另一途径,而Harmann等人认为肿瘤的直接侵犯不应包括在转移性脾肿瘤之内。
但多数人倾向前者,因为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通常认为是上述3个方面。
脾转移癌的转移途径以淋巴逆行途径为主,但对有全身广泛血行转移的患者,脾可作为转移脏器之一。
转移性癌灶肉眼常表现为多数结节或单个结节,亦可表现为多数微小结节和弥漫性浸润。
脾转移性肿瘤发生率约9%~16%,较淋巴结、肺、肝等脏器为低,可能是由于癌细胞侵入脾脏的机会较少及脾脏对癌转移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能力的缘故。
通常在癌转移时,只有机体的抵抗力大为减低,侵入脾脏的癌细胞方可生长形成转移灶。
据尸检报告,有广泛癌转移者约50%以上同时有脾转移。
有一种现象,脾转移性肿瘤百分率的高低与取材的范围成正比。
资料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转移性脾肿瘤的发生率镜检可高达30%~50%。
可见,若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脾脏行常规检查,可提高转移性脾脏肿瘤的检出率。
【流行病学】一般认为肿瘤发生脾转移时,50%的病例已有全身性广泛转移。
刘复生等报道488例肿瘤患者尸解中有32例可见脾转移瘤(占7.1%);Berge在7165例尸解中发现312例脾转移瘤(7.1%),Herbert报道的1000例肿瘤患者中有90例死于脾转移瘤(9%)。
【病因】转移性脾肿瘤的原发灶可以是全身各个器官,来自血行播散的以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肠癌、胃癌、肾癌、子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黑色素瘤较为多见,淋巴途径的以腹腔脏器常见,常伴腹主动脉旁或脾周淋巴结肿大。
脾脏割除标本的病理特征与疾病诊断
脾脏割除标本的病理特征与疾病诊断引言脾脏是人体内很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免疫、造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脾脏病变在临床上常常需要进行割除,以进行病理分析和进一步的诊断。
本文将介绍脾脏割除标本的常见病理特征和相关疾病的诊断方法。
脾脏病理特征脾脏病变的病理特征各不相同,下面将罗列其中常见的病理特征。
1.脾脏肿大:脾脏肿大是一种常见的脾脏病变。
肿大的脾脏常常可以通过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来发现。
脾脏肿大可能是由于脾脏炎症、肿瘤、纤维化等原因引起的。
2.脾脏出血:脾脏出血是指脾脏内部的血管破裂导致出血的情况。
脾脏出血常常与外伤、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脾脏破裂。
3.脾脏肿瘤:脾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是脾脏恶性淋巴瘤和脾梗死。
脾脏肿瘤的病理特征包括肿块的形态、大小、颜色、质地等方面的变化。
4.脾脏干酪样坏死:脾脏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的病理变化,常常出现在结核性病变中。
脾脏干酪样坏死的特征是形成坏死灶,质地干酪样,呈黄白色。
5.脾脏炎症:脾脏炎症常常伴随着其他疾病的发生,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炎症的特征包括脾脏肿大、充血、纤维化等。
脾脏疾病的诊断方法脾脏割除标本的病理特征对于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脾脏疾病的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与体征:脾脏疾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脾脏肿大、脾脏疼痛、发热等。
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来确定脾脏疾病的可能性。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CT、MRI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脾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并检测可能的病变。
3.脾脏穿刺活检:脾脏穿刺活检是一种直接获取脾脏组织样本的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穿刺脾脏并取得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脾脏的病变性质,如肿瘤、炎症等。
4.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提供脾脏疾病的一些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脾脏疾病的CT诊断作者:张艳雄综述何继勇审校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84-02作者简介:张艳雄(1974.5-),男,本科,党员,主治医师,放射科主任。
脾脏属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尽管磁共振、核医学和超声成像对其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CT仍是脾脏检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因其具有高峰对比强化,特别是现代多排螺旋CT的应用,它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和克服病人呼吸运动伪影的优点,从而使脾脏病理学的改变得以充分显示,对微小实质性病变和血管异常的检查更具有独到之处。
本文就应用螺旋CT进行脾脏病变检查作一介绍。
1 检查方法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非离子型造影剂按2ml/kg计算注射量,以3ml/s速度注射,动脉期为注药后27-30s开始扫描,门脉期为注药后60-70s。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螺距为1.0,5mm准直,层厚为10mm连续重建。
延迟扫描(注射后3-5min)可对某些疾病的鉴别发挥更大作用。
2 正常脾脏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
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在CT图像上其长轴不超过5个肋单元,厚不超过4.5cm,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其前缘和后缘不超过中线[1]。
在CT平扫图上正常脾脏密度均匀一致。
它的增强早期是不均匀强化的,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开放循环”到达脾静脉,余下的血液经过“封闭循环”直接建到达脾静脉,它不影响脾索血流,后者为一更迅速过程,由于上述原因,这种不同的血流就产生了不规则的和迂回的增强表现,这种表现被命名为网格状图形强化。
约有50%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上表现不均匀性增强,其中66%的病例可在血管造影中表现此种强化。
这种不均匀性增强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缘故而在螺旋CT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大多数CT扫描中都可见。
脾脏转移性肿瘤怎样治疗?
脾脏转移性肿瘤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脾脏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治疗脾脏转移性肿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脾脏转移性肿瘤应该吃什么药。
*脾脏转移性肿瘤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若脾脏转移性肿瘤,局限于脾脏,而原发病灶已经根治性切除或手术探查发现原发癌能够根治性切除时,可行脾切除,术后给予综合治疗,效果尚可。
而当原发灶已有全身广泛转移,或者已有腹内外多处转移,尽管脾脏转移病灶可以切除,亦无需针对脾脏再进行手术。
转移性脾脏肿瘤自发性破裂时,应予急症手术,施行脾切除,以期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若肿瘤发生破裂,不管原发病灶是否根治、全身是否转移,手术都属姑息性治疗。
*2、预后
脾脏转移性肿瘤,如果仅限于孤立性脾转移,可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全脾切除,疗效尚可。
对于已有广泛转移者,则已失去手术治疗的时机。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脾脏转移性肿瘤怎么治疗,脾脏
转移性肿瘤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脾脏转移性肿瘤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脾脏转移性肿瘤”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脾周小结节
脾周小结节脾周小结节是指在脾外围或脾周区域发现的小结节病变。
脾周小结节可能是由于脾脏疾病的直接影响,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器官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间接影响。
脾周小结节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恶性肿瘤转移:恶性肿瘤在脾周区域发生转移是引起脾周小结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原发肿瘤包括胃癌、结肠癌、肝癌等。
转移性肿瘤引起的脾周小结节往往伴随其他器官的转移病变。
2. 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常常引起脾脏的增大和脾周小结节的形成。
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脾脏的正常功能。
3. 感染性疾病:某些病原体感染也可引起脾周小结节的形成。
例如结核病、真菌感染等。
这类疾病通常会引起脾脏的炎症反应,脾周小结节是炎症反应的结果。
4. 其他原因:有时脾周小结节并非由于脾脏疾病引起,而是由于其他器官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影响脾周区域的淋巴组织。
例如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对于发现脾周小结节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可疑的恶性肿瘤转移,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有时还需要进行全身性筛查以明确原发肿瘤。
对于可疑的血液系统疾病,需要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和免疫学检查等。
对于怀疑感染性疾病,需要进行相关病原体检测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等。
治疗脾周小结节需要根据病因来进行。
对于恶性肿瘤转移,需要采取相应的肿瘤治疗方案。
对于相关的全身性疾病,需要进行相应的通用治疗。
对于感染性疾病,需要采取抗感染治疗。
对于炎症性疾病,需要使用抗炎药物治疗。
总之,脾周小结节是一种常见的脾脏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
对于发现脾周小结节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并辅助进行相应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Modern Medical Journal2020,Dec;48(12):1651-1654[收稿日期]2019-08-11[修回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周凯(1994),男,四川井研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E-mail:1041196731@qq.com [通信作者]张培先E-mail:px29@163.com[引文格式]周凯,张培先.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20,48(12):1651-1654.·综述·脾脏肿瘤的病理研究进展周凯1,2,张培先2,3(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云南昆明650051;2.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肿瘤科,云南昆明650051;3.云南省肿瘤免疫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051)[摘要]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可能与其免疫功能和特殊解剖结构有关。
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应用,学者对脾脏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脾脏肿瘤的检出率也随之提高。
作者就脾脏肿瘤的病理诊断技术及病理特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脾脏;肿瘤;病理;综述[中图分类号]R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62(2020)12-1651-04doi:10.3969/j.issn.1671-7562.2020.12.034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不仅具有造血、滤血、毁血等功能,还具有非常强大的免疫功能[1]。
脾脏可分泌多种非特异性抗肿瘤物质促进抗肿瘤免疫,且搏动明显的脾脏动脉导致肿瘤细胞难以停留,故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少见[2]。
Bostick[3]在约8万例手术标本及尸检中仅发现5例脾脏原发性肿瘤。
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间,孙程明等[2]接诊约19.64万例肿瘤患者,其中有61例诊断为脾脏肿瘤,占总病例的0.31ɢ,与国外研究[4]一致。
尽早明确脾脏肿瘤的病理诊断、实施合适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脾脏转移性肿瘤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脾脏转移性肿瘤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导读:少数脾脏转移性肿瘤患者可伴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胸腔积液,也有少数病例因自发性脾破裂而致出血性休……
少数脾脏转移性肿瘤患者可伴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胸腔积液,也有少数病例因自发性脾破裂而致出血性休克。
1、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指各种原因造成的伴随脾脏肿大及血细胞过度消耗的临床综合症。
2、溶血性贫血是一个良性疾病,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3、胸膜脏层和壁层之间为一潜在的胸膜腔,在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含有微量润滑液体,其产生与吸收经常处于动态平衡。
当有病理原因使其产生增加和(或)吸收减少时,就会出现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两类。
第1 页。
脾脏肿瘤诊断
• 病理上分四种类型: 纤维型;血管型; 淋巴型; 混合型(多见)
脾脏错构瘤CT表现
平扫 1、单发、偶可多发肿块,位于脾内或包膜下。等或稍低密度, 部 分病灶密度混杂。 2、较少发生囊变坏死, 仅极少数以囊性变为主。 3、脂肪和/或钙化密度是特征性表现。
• 特征性征象延迟期等密度强化。
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脾脏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是由增 生的淋巴管所构成。 婴幼儿多见,好发于颈部、腋窝,腹部少见,发生在腹部 多位于肠系膜、胃肠道、后腹膜、脾、肝、胰等处。 脾淋巴管瘤中青年多见,症状不典型。
• 2、多囊性团块, 多较大, 一个与残余正常脾密度相等的肿块内多个水 样密度区;
• 3、部分有斑点或环状钙化;
增强扫描:
• 脾血管瘤的增强表现与肝血管瘤类似, 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的结节状 强化, 继之向中心蔓延, 最后呈等密度改变。
• 也有文献指出脾血管瘤早期不强化, 由于脾实质强化, 边界更加清楚, 而延迟期才渐表现为等密度强化。
脾脏良性肿瘤诊断
• 脾脏是免疫器官, 血运丰富, 肿瘤的发生率低。
• 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是淋巴管 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 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血管内皮细 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等。
病理类型分为4 类
• (1)类肿瘤性病变:非寄生虫性囊肿和错构瘤; • (2)脉管源性肿瘤: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
淋巴管瘤囊腔的壁衬以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伴有增 生的平滑肌。囊腔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腔内主要是淡 黄色澄清的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
脾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 肉眼观肿瘤
• 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 血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 筋膜等,切面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
• 镜下
• 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管 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 管脉络。肿瘤细胞衬附于血管壁,有不同程度 的异型性。
CT表现
1.脾脏明显肿大,密度不均,可见单发或多发低 密度灶,边界不清,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坏死和 出血,散在的针尖样钙化,也可为大片钙化呈放 射状。 • 2.增强扫描肿瘤呈边缘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或 不均匀强化,可有囊变坏死,也可有自病灶边缘向
• (4)一般认为MRI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 诊断价值并不优于CT, 且费用昂贵, 多不 采用.
脾脏良性肿瘤的CT诊断
血管瘤
淋巴管瘤
错构瘤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肿瘤,约占脾脏原 发良性肿瘤的50%。(尸检发现率0.3%-14%) • 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或出现左上腹疼痛、肿 块、DIC等。大的肿块有破裂出血可能,但较 少见。
乳 腺 癌 肝 脾 转 移
肾 母 细 胞 瘤 肝 脾 转 移
鉴别诊断
1、脾脏肿瘤不但需要相互间鉴别,同样需 要与肿瘤样病变、脾脓肿、脾结核等鉴 别。 2、良恶性的鉴别重要。
脾脏肿瘤良恶性鉴别
1、良性肿瘤一般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 病灶外的脾脏轮廓完整。
2、恶性脾肿瘤内出血、坏死更常见。 3、周围脏器受侵或伴脾门、主动脉周围、 腹膜后有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肿瘤。
4、增强扫描:脾脏正常强化,淋巴管瘤区不 强化,两者对比清楚。 囊壁和分隔可强化。
海绵状淋巴管瘤
女,23岁,发现脾脏肿 物5天。体查无特殊。
脾脏错构瘤
脾脏转移性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脾脏转移性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脾转移性肿瘤是指起源于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不包括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
脾转移性肿瘤多为癌转移,但Harmann其他人认为,肿瘤的直接侵犯不应包括在转移性脾肿瘤中。
但大多数人倾向于前者,因为恶性肿瘤的转移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上述三个方面。
脾转移癌的转移方式主要是淋巴逆行,但脾可以作为全身广泛血液转移患者的转移器官之一。
转移性癌症通常表现为大多数结节或单个结节,或大多数微小结节和弥漫性渗透。
转移性脾肿瘤的原发灶可以是全身各器官。
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肾癌、子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在血液循环中较为常见。
淋巴途径常见于腹腔器官,常伴有腹主动脉或脾周淋巴结肿大。
一般来说,肿瘤脾转移可以作为全身转移的一部分,在少数情况下,它可以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原发病变的唯一继发性转移器官。
通常当癌症患者脾转移时,有广泛的器官转移,脾转移癌一般不会引起脾,脾只有轻微增加,可以完全正常,因此,临床上往往没有特殊症状,只有在脾显著增加时,才能产生左上腹肿块、腹痛和周围器官压迫症状,也可能有发烧、食欲不振、消瘦、贫血、腹水等症状。
脾转移瘤患者大多有肿瘤病史,常伴有消瘦、疲劳、低热、贫血等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
少数患者可能有左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因此本病患者可通过以下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一、CT及MRI表现1.脾转移性肿瘤CT脾脏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脾脏密度低,轮廓清晰或不清晰,大小和数量不同,清洁时CT值平均为25Hu,也可以是囊性变化,少数转移灶等密度,平扫找不到,但增强后表现为脾实质密度略低于正常的病灶。
目前有报道称,造影剂在门静脉期使用腹腔动脉然后在门静脉期进行。
CT扫描显示肝脏或脾脏是否转移,显示率高于静脉直接增强,可发现直径5~10mm脾转移性肿瘤患者多伴有肝转移,检查时应注意肝变化。
2.脾转移性肿瘤T1加权图像为不规则低信号区,可单发多发,边缘清晰,T2由于中心坏死含水量增加,加权图像信号强度增加,部分病例出现中心高信号T2在加权图像上,肿瘤周围的水肿也可以在肿瘤周围出现高信号T1加权图像上的水肿和坏死区可以在低信号中出现较低的信号区域。
脾脏肿瘤19例诊治分析
与其 他实质 性脏器 不 同 , 脾
脏 的原发 陛或转移性肿瘤 的发 生率 甚低 。文献 报告 : 原发性脾 脏肿瘤发病率低 于 O1 ”但 也有学者认为其 发病率远远低 于 . , %t
2 结 果
1 6例 良性 占位性 病变 的患者 术后 痊愈 , 目前 存 活 良好 。 2例 原发 性淋 巴瘤患者 术后 分别存 活 1, 82 月 , 例左 肾盂 4个 1 移行细胞癌脾转移患者术后存活 9个月。
3 讨 论
边界多不清 ;④脾恶性淋 巴瘤表现 为脾 脏内多发低密度病变 ,
癌等 。
回顾性分析 19 年 1 95 2月一2 0 年 7月我 院手术治疗 1 例脾 o9 9 脏肿瘤的临床 资料。结果 瘤 3 。1 良性肿瘤 中 1 例 6例 2例行 脾脏切 除术 , 例行脾脏部 分 4 切 除术 ; 3例恶性肿瘤 中 2例行脾脏切 除术 , 例行脾联合胰体 1
尾 切除术。结论
11 一般 资料 .
本 组患者 共 比例 1 1年龄 2 . , 7: 2岁 一 1 , 均年龄 4 7岁 平 7岁。 l 9例患 者 中 因体 检 发现 而无 任何 不适 症状 者 9例 , 左上 腹 不适 、 痛 疼 5例 , 伴发热 4例 , 因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 1 。 例 1 影像学检查 . 2 本组 l 例患者行超声检查 , 中 1 5 其 4例 诊 断为脾 占位性病变 , 例诊断为左上腹肿物。 T检查 7例 , 1 C 均 诊断为左侧 肾脏 占位性病变 、 脾脏 占位性病变。
影像 学检查是诊 断脾脏肿瘤的主要方法。脾
脏肿瘤病 变以 良性为主 , 术切 除治疗 效果 良好 , 手 恶性 肿瘤采
用 以 手 术 为 主 的 综合 治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脏转移性肿瘤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脾脏转移性肿瘤的病理病因,脾脏转移性肿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脾脏转移性肿瘤病因
*一、发病原因
转移性脾肿瘤的原发灶可以是全身各个器官,来自血行播散的以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肠癌、胃癌、肾癌、子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黑色素瘤较为多见,淋巴途径的以腹腔脏器常见,常伴腹主动脉旁或脾周淋巴结肿大。
通常,肿瘤脾转移可作为全身转移的一部分,少数情况下可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原发病灶的惟一继发转移性器官。
*二、发病机制
脾脏转移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脾脏的静脉窦、红髓、白髓和小梁血管等处。
镜检呈结节型或弥漫型,大小不等,境界清。
大的结节可以伴有液化坏死区。
广泛性脾脏转移性肿瘤可以导致脾脏增大,但脾脏轮廓尚能保存。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脾脏转移性肿瘤病因,脾脏转移性肿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脾脏转移性
肿瘤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脾脏转移性肿瘤”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