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

生药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
生药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

生药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生药学Pharmacognosy

课程号(代码):50501802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与学生自主的实验,使学生具有宽厚的生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及较为熟练的

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生药的综合鉴别、分析和利用特征;熟悉生药学研究前沿和学科特点;了解3~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川产道地药材的研究进展、主要过程和经验教训;初步具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生药学研究的能力。

生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生药的化学成分、生药的鉴别方法、生药质量的分析方法、生药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主要途径与应用);重点生药的系统研究方法方法评价;目前

生药学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等。

2. 教学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将客观问题形象化,在学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学习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分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学习要求达到:

1.学习常用生药300种,其中掌握重点品种60~90种,熟悉30~40种,其余为了解品种。

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拉丁名、本草记载、来源、植(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效等;熟悉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了解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鉴别、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

2.掌握生药鉴定品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能执行《中国药典》有关规定,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第一篇总论:

绪论:生药的定义及特点

一、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二、生药学的起源与我国生药学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2学时)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2学时)

*第三章生药的鉴定(2学时)

第四章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与贮存(2学时)

第五章中药材的炮制(2学时)

*第六章生药的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与质量标准的制订(2学时)

*第七章生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2学时)

第二篇各论

(*表示重点科和重点生药)

第八章藻、菌类生药:昆布、冬虫夏草*、灵芝*、茯苓(1学时)

第九章蕨类生药:绵马贯众*、骨碎补(0.5学时)

第十章裸子植物类生药:(0.5学时)

麻黄* (附:麻黄根等)、银杏叶(附:白果)、红豆杉

第十一章被子植物生药(14学时)

第一节双子叶植物类生药

一、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细辛*、马兜铃

二、蓼科Polygonaceae*:大黄*;何首乌、虎杖

三、苋科 Amaranthaceae :牛膝(附:川牛膝)

四、毛茛科Ranunculaceae *:黄连*、川乌*(附:附子、草乌)、白芍(附:赤芍)、威灵仙

五、小檗科 Berber id aceae:淫羊藿*

六、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木通(附:川木通、关木通)

七、防已科Menispermaceae*:防己(附:广防己、木防己)、北豆根

八、木兰科Magnoliaceae*:厚朴* 辛夷、五味子(附:南五味子)

九、樟科Lauraceae:肉桂*(附:桂枝)、乌药

十、罂粟科Papaveraceae :延胡索、阿片

十一、十字花科Cruciferae :板蓝根*(附:大青叶、青黛、南板蓝根)、芥子

十二、景天科 Crassulaceae :红景天

十三、杜仲科 Eucommiaceae :杜仲

十四、蔷薇科Rosaceae:

山楂*(附:野山楂)、苦杏仁*(附:桃仁)、木瓜、枇杷叶

十五、豆科Leguminosae(Fabaceae) *:黄芪*、甘草*、番泻叶(附:

卵叶番泻叶、耳叶番泻叶)、葛根(附:粉葛)、山豆根

十六、芸香科Rutaceae :黄柏*(附:关黄柏)、枳实(附:枳壳)

十七、橄榄科Burseraceae:乳香、没药

十八、楝科Meliaceae :川楝子(附:苦楝皮)

十九、远志科Polygalaceae:远志

二十、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附:巴豆霜)

二十一、漆树科 Anacardiaceae :五倍子

二十二、卫矛科Celastraceae :雷公藤

二十三、鼠李科Rhamnaceae :大枣、酸枣仁

二十四、藤黄科 Guttiferae :贯叶金丝桃

二十五、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附:进口沉香)

二十六、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诃子

二十七、桃金娘科Myrtaceae:丁香(附:丁香油)

二十八、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附:西洋参)、三七*、五加皮、刺五加

二十九、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柴胡、川芎*、白芷、小茴香

三十、山茱萸科 Cornaceae:山茱萸

三十一、木犀科 Oleaceae:连翘

三十二、马钱科 Loganiaceae :马钱子

三十三、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秦艽

三十四、萝藦科Asclepiadaceae :香加皮

三十五、唇形科Labiatae (Lamiaceae) *:

薄荷*(附:薄荷油、薄荷脑)、丹参*、黄芩*、益母草、紫苏叶、广藿香三十六、茄科Solanaceae *:洋金花*(附:曼陀罗叶、阿托品)、枸杞子(附:地骨皮)三十七、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地黄*(附:熟地)、毛花洋地黄叶(附:洋地黄叶)、玄参

三十八、茜草科Rubiaceae :钩藤、栀子

三十九、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金银花*(附:山银花)

四十、葫芦科Cucurbitaceae:天花粉、瓜蒌

四十一、桔梗科Campanulaceae:桔梗、党参、南沙参、半边莲

四十二、菊科Compositae (Asteraceae) *:青蒿*、红花*

苍术(附:白术)、木香*(附: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茵陈、菊花

第二节单子叶植物类生药

四十三、泽泻科 Alismataceae :泽泻

四十四、禾本科Gramineae:薏苡仁、白茅根、蒲黄

四十五、棕榈科 Palmae :槟榔(附:大腹皮)、血竭

四十六、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附:水半夏)、天南星

四十七、百部科 Stemonaceae:百部

四十八、百合科Liliaceae*:

川贝母*(附: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麦冬*(附:山麦冬)、芦荟、知母四十九、薯蓣科 Dioscoreaceae :穿山龙、山药

五十、鸢尾科 Iridaceae :西红花*

五十一、姜科Zingiberaceae*:

砂仁*(附:砂仁壳)、莪术*(附:姜黄、郁金)、豆蔻

五十二、兰科Orchidaceae:天麻*、石斛、白及

第十二章动物类生药(1.5学时)

第一节动物类生药概述

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二、动物的命名和分类

三、动物类生药的分类

四、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

五、动物类生药的鉴别

第二节重要动物类生药

鹿茸*、麝香*(附:人工合成麝香)、牛黄*(附:人工牛黄、体外培植牛黄等)、龟甲(附:鳖甲)、蛤蚧、哈蟆油、蕲蛇

蟾酥*、阿胶*、地龙、珍珠、海螵蛸、全蝎、僵蚕、斑蝥

第十三章矿物类生药(0.5学时)

一、概述

二、矿物的性质

三、矿物类生药的鉴定

四、矿物类生药的分类

第一节重要矿物类生药

朱砂*、雄黄*(附:雌黄)、芒硝(附:玄明粉)、石膏、滑石(附:软滑石)、信石(附:砒霜)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生药学》,第七版;主编:蔡少青,秦路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年2月出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1.中文期刊:(1)《药学学报》(中、西药物);(2)《中国中药杂志》(原名“中药通报”);(3)《中草药》(原名“中草药通讯”);(4)《中药材》(原名“中药材科技”);(5)《中成药》(原名“中成药研究”)(6)《中国天然药物》;(7)《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

2.生药英文期刊:

(1)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075-5535 (2)hinese Medicine 1749-8546 (3)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biomed and pharmacy(4)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5)Phytomedicine (6)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0965-2299 (7)Research in Complementary Medicine (8)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9)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11)Planta medica (12)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

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和使用工作的规定 (2013-2014学年校政字1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标准,加强课堂教学组织,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规范》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所有本科课程都应制定并使用教学大纲。各学院(系)、部(处)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二章大纲制定及修订 第三条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自觉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经所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后,报学院(系)人才培养(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由主管院长签字报教务处备案。

第四条同一门课程若开设多个课堂,原则上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定内容基本统一的教学大纲。若确为教学需要,经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在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不同课堂的任课教师可对大纲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第五条学院(系)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每隔3-4个学年,应自觉组织研究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并要求对课程教学大纲作相应调整;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每学年均应对相关教师的全部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完善。 第六条体育部和其他教学单位组织开设的相关课程,亦需制定和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经相关领域专家审核通过、主管领导签字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三章大纲基本内容 第七条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编号、学分、课程性质、授课对象、先修课程要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简介和学习要求等。 (二)任课教师及助教(如有配备)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姓名、职称、办公时间及地点、办公电话、邮箱地址;助教姓名、联系方式、助教办公(答疑或辅导)时间。 (三)课程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及掌握程度、教学进度、每节课研究性学习要求(包括课前预习、课程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能工巧匠的工作容、真实生活乃至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容:本课程的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完整word版)分析化学实验理论题答案

一、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蒸馏水冲下。 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移取溶液至锥形瓶前,锥形瓶是否需要用原液润洗? 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而使得溶液浓度变小,使移液管内残留液体的浓度与试剂一致,减少误差;不需要,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不需要,会使待测液体积比计算的值偏大,使滴定液体积偏大,从而使测出浓度偏大,造成误差. 配制铬酸洗液是否要在分析天平上称K2Cr2O7?为什么? 因为铬酸洗液的配置是重铬酸钾饱和溶液加浓硫酸,重铬酸钾是工作基准物,所以直接称量就可以配置准确浓度的溶液。 如何判断器皿是否洗涤干净? 均匀润湿,不挂水珠。 滴定管滴定开始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与处理工作?为什么?用来滴定的锥形瓶是否需要干燥,是否需要用被滴定溶液润洗几次以除去其水分?为什么? 使用前需用待盛装溶液洗涤,是为了不影响以后溶液浓度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赶尽管尖气泡,调整零刻度,除去管尖外悬挂的半滴溶液。不需要,因为其他仪器不需要考虑浓度对结果的影响且实验时需加水。 移液管放完溶液后残留在移液管口内部的少量溶液,是否应当吹出去?为什么? 不能,校准移液管体积时不包括管口溶液,不算在移液管的刻度之内。 为什么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量器不能用去污粉洗涤? 残留的去污粉将会影响实验结果。一般用重铬酸钾洗液泡,再分别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冲干净。 滴定至终点时,如何滴加半滴溶液? 当滴定到一定程度时,滴定管嘴部悬有溶液,小心旋动滴定管活塞或挤压胶管,让滴定管下端液体处于悬而未滴的状况,然后轻轻靠一下锥形瓶口内壁,立即用蒸馏水将这半滴冲下去,并振荡锥形瓶。 各种记录应直接记录在实验报告指定格式上,若随意记在手上或零碎纸上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 导致实验数据找不到或混乱。 配制NaOH溶液时,应选用何种天平称取试剂?为什么? 托盘天平。粗称不需要用精密仪器。 有同学认为,滴定管不需要调零,只要分别读取滴定前后溶液的体积读数算出体积差即可得到消耗的滴定剂的体积。该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滴定管上的刻度线并非均匀的,滴定管上下部分体积不等,不调零读数会导致整个实验读数误差增大,不利于实验的进行。 NaOH滴定HCl可否用甲基橙试剂,HCl滴定NaOH可否用酚酞试剂?不可以。因为人眼所能观察到的滴定前后颜色变化的敏锐情况不同,为了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必须选用变色明显的。NaOH→HCl用酚酞,指示剂从无色→有色,浅→深易观察;HCl→NaOH用甲基橙,指示剂从有色→无色,深→浅易观察。 在滴定管装入液体之后,为什么要排出滴定管尖嘴内的空气? 滴定管测量液体体积的原理是“差值原理”,测量方法是“差值法”,若不预先排出滴定管尖嘴内的空气,在放出液体的过程中这些空气必然会减少或者全部排出,其空间被溶液填充,这样必然会导致测量液体体积的误差。 二、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 分析天平的称量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固定称量法和递减称量法各有何优点?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XMU Undergraduate Course Syllabus Course name Differential Geometry Course code Category code MATH Programme Semester Semester 1, Year 3 Course type □Basic Common Course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Disciplinary General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Other Teaching Processes Course focus Lecture □Experiment □Skill-training □Practical Credit Others Practical Total hours Total learning 3 0 0 0 64 64 0 learning Lecture Tutorial Experiment Prerequisites Mathematical Analysis, Linear Algebra, Elementary Geometry,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Course description 2. Learning goals This course is one of geometry courses facing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curves and surfaces in Euclidean 3- spaces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general manifolds. This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classical one.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local theo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frames and fundamental theorem for curves and surfaces, intrinsic geometry of surfaces. The method for this courses is based on calculus. 3.Teaching approache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that i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geomet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in three-dimensional Euclidean space, and use this to solve some geometric problems. Train the students their capability of geometric and graphic imagination,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Meanwhile let the students feel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of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modern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Lectures, Exercise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exercising; Mainly blackboard-based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as supplement. hours=L+T+E+P+O Tick a box Tick a box Filled out by department

XX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 英文名称:Basic Plant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x 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产品),农学(种子) 理论课程总学时: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 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个;综合实验 2 个;设计实验个;创新性实验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七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内容附属于《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一方面进一步印证、巩固和丰富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有较深刻的体会。 本实验课程共安排2次实验,均为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能掌握生物技术的关键技术,并完成质粒DNA提取,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等基本实践环节的工作任务;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分子生物学中出现问题,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特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1教材:肖尊安.植物生物技术.化工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 胡松年,薛庆中.基因组数据分析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F.M.奥斯伯等.精编分子生物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5. Joe Sambrook, David Russell.分子克隆实验指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

版社,2002. 郭尧君.蛋白质电泳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 五、考核办法 完成实验报告程度。 大纲主撰人:韩英鹏 (一)实验项目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 实验类别:综合 计划学时:8学时 每组人数:5人 首开日期: 2. 实验目的与要求 2.1目的:学习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的方法。 2.2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原理进行对植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主要仪器设备 4.实验内容提要 重组质粒DNA转化不同细菌有不同的转变效率。目前PUC19对E.Coli, DH5α或JMl09菌株的转化,已达到105~107转化子/mg DNA (最高可达108转化子)。转化效率的高低与实验的成败直接相关。DNA分子转化的过程如下:4.1吸附:完整的双链DNA分子吸附在受体菌的表面。 4.2转入:双链DNA分子解链,单链DNA进入受体菌,另一链降解。 4.3自稳:外源质粒DNA分子在细胞内又复制成双镶环状DNA。 4.4表达:供体基因随同复制子同时复制,并被转录转译。对DNA分子来说,成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大纲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大纲 编写规范 一、基本要求 1、教学大纲应有利于指导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成为教材选用及编写、课堂教学、学生学业检查和成绩评定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2、教学大纲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为目标,以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培养的能力、具备的素质为主线,科学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搭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进度。避免局限于一本教材或参考书进行编写。其中,有国家指导意见的课程,应在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定位进行编写。 3、各教学单位应组织各教研室或课程教学团队认真学习学校有关教学大纲修订的要求及本审定意见,研讨课程教学内容,达成共识,并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编写。 4、教学大纲的语言应简明扼要,教学内容的层次及逻辑顺序清楚,重点明确,难点准确,学时分配合理;如对教学方式方法有建议,可进行总体阐述或在各部分中阐述。 5、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符合统一规范。字体、字号规格统一。文本表述要简明扼要、科学规范、层次清楚,杜绝错别字。正式文稿应删除课程不需要的多余栏目(即该大纲未涉及或无内容的栏目)。 二、理论(含实验)课程、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要求 1、基本信息 应准确、完整的填写课程的各项信息,并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 (1)中文名称、课程编码:必须与“教务系统”中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匹配,且相互统一。 (2)英文名称:按照国际标准,科学、规范、准确翻译中文课程名。 (3)开课学院:教学单位全称。未纳入学院的教研室则填写教研室名。 (4)属性:选择填写“理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一。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为“理论”类课程,以实验授课为主的课程为“实验”类课程。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课程英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总学时: 总学分:课程性质:(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相关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推荐参考书:(《》,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空两格,说明课程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宋体五号)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空两格,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空两格,以“章”为单位说明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宋体五号) 四、主要教学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五、典型作业练习 (空两格,宋体五号) 六、课程考核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宋体五号) 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 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时:适用学期: 学分: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实验一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 课程目的 1 .正确、熟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 2 .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3 .确立“ 量” 、“ 误差” 、和“ 有效数字” 的概念;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通过自拟方案实验,培养综合能力。如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记录与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证明,观点的表达与讨论;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意识。 5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培养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大学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预习 看认真阅读教材、有关教科书及参考资料,获得相关知识、规范的基本操作 查从附录及有关手册中查所需物理化学数据 写认真写好预习报告。 在“看、查、思考”式的预习进程中,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主要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提出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在此基础上写预习报告。 2、课堂讨论 实验前提问、讨论,掌握实验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 观看操作录像或教师示教 实验后分析、总结 实验 (1)独立完成实验——认真、细心、手脑并用。 (2)正确使用仪器,基本操作规范、熟练 (3)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测定数据

(4)及时,如实记录:不用铅笔、不用纸片;不杜撰、不凭主观意愿删去数据,不涂改数据;不用橡皮擦、胶带纸粘去原始数据;记错、看错时正确的改写方法。 (5)勤于思考力争自己解决问题,可查资料、可与教师讨论 (3)(4)(5)可归纳为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 (6)主动、积极的学习如对实验现象或结果有怀疑,在分析和查原因的同时,鼓励大家研究;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 (7)重做实验必须得到教师同意 实验报告的书写 (1)预习部分(实验前)目的、原理、步骤、理论值、思考题 (2)记录部分(实验时)实验现象、实验数据 (3)结论部分(实验后)计算结果、问题、讨论 由以上三个时间段写的内容组成了完整的实验报告。 预习报告的书写 实验目的学习的知识与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原理为什么要这样做,反应式 实验步骤框加箭头,每一个框为一个操作单元,可以用符号△↓↑d 步骤与原理书写的差别: 步骤:如何做;原理:为什么? 书写报告要求字迹端正,叙述简明扼要,框与箭头整齐 思考题可写在原理后或在最后 在实验前检查预习报告,做好预习报告后才能做实验 化学实验规则 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不准大声谈笑、唱歌、离位聊天节约:药品、水、电、气 整洁:书包、衣服放在书包柜;书、笔、报告本等放在抽屉内。废纸、火柴梗放装废物的搪瓷盘内。桌面上:暂不使用的仪器整齐的放在实验桌里面,洗净的玻棒、滴管放在干净的250mL烧杯内,实验中不用的仪器不拿出;桌面的要求,无多余仪器,放置有条理,边做边收拾。实验后,洗净、收好玻璃仪器,抹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 Experiments of Principle in Resistance of Plant Disease 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 适用专业:植保(植)、植保(农药) 理论课程总学时:4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4) 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7(验证实验 5 个;综合实验 1 个;设计实验 1 个;创新性实验个)(选修4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7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是以植物抗病性机制,植物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及其变异,植物抗病性遗传和变异,植物抗病性鉴定为方要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植物体的各种抗病因子在抗病中所起的作用,结合理论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植物抗病性的原理。 实验课程的特点,发展现状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该项实验,使学生掌握重要植物本身结构与形态特征、植物本身含有的物理化学物质、病原菌的变异、品种间的不同抗病性等与抗病相关的因素在实际中是如何作用的,为将来如何控制病害,更好的进行病害防治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植物病理知识、实验技能和植物抗病性的理论知识支持。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一)教科书 1.植物免疫学李振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2.《植物抗病性原理实验指导》李永刚主编东北农业大学统编教材2004年(二)参考书 1、《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方中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五、考核办法 本实验采用百分制考核,其中实验操作中表现及出勤占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80%。 大纲主撰人:杨明秀 (一)实验项目1 木栓化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必修)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类别:专业基础计划学时:4 每组人数:5~6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分析化学期末实验考核内容

分析化学期末实验考核内容 一基本操作 1滴定管的基本操作(检漏、洗涤、装液、滴定、读数、复原)。 2容量瓶的基本操作(检漏、洗涤、溶解样品、定容操作、复原)。 3移液管的基本操作(洗涤、移取操作—〈液面调整、放液〉、复原)。 4电子天平的基本操作——直接称量或减量法称量(检查天平、称量、复原等)。 5其它仪器的洗涤、使用。 6溶液配制。 7做过的所有实验及有关内容。 二笔答题 1.配制0.1000mol/L重铬酸钾溶液,主要使用哪些量器? 2.配制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的方法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简单叙述0.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过程。 4.简单叙述硫酸铵中N含量的测定有几种方法? 5.标定NaOH溶液选择何种基准物质?请写出其化学反应。 6.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时,使用了何种指示剂?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7.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滴定镁离子时,滴定速度应尽量的快,是否合理,请简述理由。 8.甲醛法测定铵盐中氮含量时,有哪步会造成误差,请简要叙述。 9.差减法称量样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0.简单叙述实验电子天平(直接称量法)称量某一样品,需要哪些步骤。 11.用电子天平称量时,经常用到“归零”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 12.用电子天平称量时,经常用到“去皮”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 13.电子天平底板水平的判断方法是什么?底板不水平应如何处理? 14.分析实验室所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的感量是多少?可称准至多少? 10.简单叙述使用单盘分析天平(直接称量法)称量某一样品,需要哪些步骤。 11.用分析天平称量时,经常要用到“全开”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 12.用分析天平称量时,经常要用到“半开”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13.用分析天平称量时,经常要用到“全关”操作。请问这一操作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14.单盘分析天平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用调零旋钮。 15.请列举所做过的实验中,有关掩蔽三价铁离子的实验名称及其对应方法。 16.用碘量法测定Cu含量时,应在何时加入KSCN,加入太早或太迟会导致什么问题? 17.碘量法测铜实验中,造成条件电极电位与理论电极电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8.用重铬酸钾法测定Fe含量时,在何时加入磷酸,提前加入或推迟加入会有什么问题?

2019.1《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Analytic Chemistr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A08153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2;课程总学分:1.5;实验课总学时:42 ;实验课总学分:1.5(化学专业)。课程总学时:42;课程总学分:1.5;实验课总学时:42 ;实验课总学分:1.5(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 二、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师范学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即是一门独 立的课程,又是与分析化学理论课紧密配合的课程。分析化学实验主要内容 为定量分析实验,重点学习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需完成10个实验项目,大纲共安排实验项目12个:基本操作实验2个、验证实验8个、综合实验2个。12个实验中必做实验8个,选做实验4个,选做实验由学生任选其中2个实验合计组成10个实验。在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全部内容。合计42学时。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基本操作技能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树立“量”的概念,加深分析化学〈定量〉理论部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为了完成本实验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各个实验的原理和实验内容,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学会正确合理的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掌握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仪器的使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培养学生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的良好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细致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30%)、加平时实验综合成绩(70%)为实验课程总成绩。 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授课结束后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进行考核。 平时实验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纪律考勤等各个环节中的表现综合评定。实验报告40%:实验报告要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应包含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最终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五、实验项目、学时分配情况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有机化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掌握各官能团结构、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换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组成。涉及的官能团有:烷、烯、炔、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硝基化合物、杂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涉及的基本原理有:立体化学、结构解析、自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和亲核取代等机理初步。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

及其相互的关系。二、教学内容(一)、结构与性质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2. 有机分子的结构:共价键、碳原子的特性; 3.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表示法:实验式、结构式、投影式;4.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 5.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 6. 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熔点、比重的影响。(二)、饱和脂肪烃1. 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 2. 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3. 烷烃的物理性质; 4. 烷烃的化学性质:自基取代反应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均裂反应、链锁反应的概念及能量曲线、过渡态及活化能) 5. 氧化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 6. 烷烃的来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