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理论论文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结课论文

民族理论结课论文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族问题都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影响着各国政府和人民,世界的安宁和稳定。

世界上许多的多民族国家采用不同的民族政治制度来处理民族问题,像联邦制、民族自治等,中国则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其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激发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有着很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充分适应我国民族分布上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使人口多的和人口少的、大杂居的和小聚居的少数民族,都能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使各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享受自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为建设好民族区域地方,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发展发挥作用。

(二)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基础。

这种民族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最进步的民族关系。

它保证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权益,消除了民族压迫、歧视、隔阂和不信任的根源,使各族人民之间平等相待、和睦共处、亲密无间、真诚互助的关系不断地加强和深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浅论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成就及学习意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是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最高利益,也是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民族政策;成就;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意义与启发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成就(一)建国以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二)民族团结政策(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②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加大培养与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大学《民族理论》论文——内蒙古四少民族简介

大学《民族理论》论文——内蒙古四少民族简介

关于内蒙古“四少民族”在祖国历史上的作用的论述我的家乡——内蒙古的“四少民族”由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组成,下面我将介绍这“四少民族”在祖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一、鄂伦春族1. 起源及历史简介:鄂伦春族的祖先是森林人。

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

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

“鄂伦春”这一名称始见于清初文献记载。

《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

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驯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

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2. 鄂伦春族历史上以勇敢善战著称,他们在抗击外国侵略、保卫边疆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十七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流域,各地鄂伦春人与达斡尔、赫哲、满族等民族的人民对入侵者进行英勇的反抗。

据《黑龙江志稿》等文献中记载,鄂伦春族士兵参加了雅克萨战役和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斗。

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著名人物,如“从征台湾、廓尔喀皆有功”的阿穆勒塔等。

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三省时,黑龙江瑷珲城军民进行了有名的瑷珲抗战,其中鄂伦春马队英勇无畏,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

在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人民英勇奋战,保家卫国,许多鄂伦春族战士如黄毛、元宝、宪扎布、孟才之、安得有等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鄂伦春人民还与当地各兄弟民族一起,不屈不挠地进行反抗封建主义的斗争。

日本投降后,在解放战争中,鄂伦春族青年纷纷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2020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2020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2020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如何协调国家利益与各族群自身的利益,如何协调不同族群之间的利益,成为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社会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人类社会处理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真正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精神,作为解释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现实中还存在着继续时代化的任务.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研究、科学理解及其时代化推进,不仅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社会这个民族大千世界正确处理和科学解决民族问题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核心议题进行系统研究.导论部分首先对本选题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从本研究所涉及民族、族群、民族国家等核心概念入手,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及其时代化发展进行研究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论证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就是加强多民族国家统合.同时,通过反思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阐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时代化发展.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思想为代表的经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为代表的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代表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作出系统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着力论证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民族是从氏族和部落发展而来的,人类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可以表述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民族国家)这样的顺序.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处于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形态这个民族发展阶段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来自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挑战.但是,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民族国家的衰落,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是加强多民族国家统合.既然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多民族国家统合的问题.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就在于实现多民族国家统合.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面临着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全球化、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主义等问题.欲合理而有效地解决上述民族问题,指望超越民族国家的其它建构模式是不现实的,通过国家统合消解目前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应对之道.第四部分,对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处理民族问题过程中,许多国家在实践中都探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模式,根据其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大熔炉”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美国、印度等国,因其通过重视民族国家统合,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民族矛盾和问题,基本上有效地防止了民族国家的分裂.“大拼盘”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等国,因其忽视民族国家统合,民族矛盾冲突与政治矛盾、社会矛盾叠加,从而成为导致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一条基本的思路,即是否采取民族国家统合的理念和方式来处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通过对“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这两种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的具体考察,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得失,无疑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五部分,明确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本文认为,按照“一体多源(元)”的理论纲领,对多民族国家进行国家统合,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具体而言:在政治上,淡化族群属性和族群意识,增强国族和国家认同,强化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础;在经济上,建立和发展统一的国民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和培育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塑造价值理念的同一性,引导民族主义意识转化为爱国主义,构筑和增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础;在制度上,完善和提高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及统合效能,健全和完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基础.此外,还应积极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即国家利益与族群利益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民族问题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关系.余论部分,针对中国民族问题的现状,提出通过民族国家统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摘要: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从一般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捍卫和发展者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本”和“源”就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四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源头和首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有交融.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制度解剖并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同步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主要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他们对民族现象的分析,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发展变化及内在根源的考察,与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同时进行的.由于他们将民族理论与国家学说相联系,将民族发展规律纳入在历史发展规律中去探究,将民族问题纳入无产阶级革命中去思考,对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民族关系及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将民族理论牢牢地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石之上,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价值引导,串起了由民族平等——民族友爱——反对民族主义——主张国际主义这条民族理论的价值链,也体现出由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指导——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矛盾的缓和——民族消亡这——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本思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搭建的理论框架尚是粗线条式的,理论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都不够.他们指出了民族解放的道路,但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尤其是复杂性论述甚少,这些都有待于后来的继承者作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和发展.必须充分肯定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虽然处于较初步的阶段,却为后继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生长点.列宁领导的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发生在资本主义未有充分发展、经济社会落后、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国度.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预见存在着时代、阶级条件和国情等方面的重大差别,这一差别必然反映在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所有社会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的进一步探索.列宁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现实以及帝国主义时期全球的殖民体系出发,在探索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之路时,对民族问题与殖民地问题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系统阐发,对包括民族平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做出了阐释,与民族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了斗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可惜的是列宁的早逝,使他对包括民族理论在内的列宁主义没来得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和在实践中进一步展开:如对从形式上的民族平等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中的民族意识增长的必要性、长期性及其影响认识不足;虽主张民族语言的平等,但没有注意到各民族问相互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斯大林遵循列宁的思想,对世界范围的民族问题、俄国自身的民族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对前几位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有着重大补充.他以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为指导,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来界定民族,这一关于民族的定义,划清了和唯心主义民族观的界限,对当时和日后的东西方的民族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斯大林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间的中间环节——民族政策和纲领上有所创新,更有在民族实践中的具体推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些经验教训都值得深刻的反思.总结四位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我们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国际主义、民族平等联合和多元一体是他们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整体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他们民族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的一些具体结论需要被进一步的验证和发展,但他们分析和解决民族现象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而他们从民族观上抽象出的基本方法,在接受历史的经验之后,更应得到珍视.当然,这些基本方法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如在民族问题上的阶级分析法的视角在今天应进行一定的转换.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当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价值观对多民族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011140841 毛媛《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

在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口数量少,社会组织形态以家族为主,人们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内部关系,经济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

人口逐渐增多,原先的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取代。

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人类组织,也就是民族的雏形。

随着打磨制石器的出现,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

母系氏族达到全盛,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氏族内部,财产归集体共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人们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

这时候民族的形态开始日趋完整。

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

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

这些社会规范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

这些社会制度的制定和产生都为后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例,谈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南网无电人口在云南,云南无电人口在昭通。

《民族政策与理论》论文

《民族政策与理论》论文

浅谈傣族语言文字危机及对策傣语文是傣族人民思想表达、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傣语文承载着丰富的傣族文化,本身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傣语文的使用状况如何?是否存在消亡的危机?如何来挽救濒危的傣语文?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傣语文的消亡,意味着傣族文化将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从而最终导致傣族文化的消失。

这种后果,对世界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本文主要是对德宏地区傣语文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应对措施进行一些粗浅探讨,为傣语文的挽救复兴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傣族概况傣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过百万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11月1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傣族为1261311人,占总人口的0.09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位居第18位。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德宏和版纳两个自治州傣族人口相对集中)。

傣族通常聚居在江河流域、坝区和亚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傣族历史悠久,是“古越人”的后裔;与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傣族是一个跨国界民族。

它与缅甸第三大民族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邦阿霍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接近。

三、傣语文现状傣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傣族人民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文化都深深蕴藏在傣族的语言和文字里。

傣语文是傣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智慧的结晶,是文明传承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融,傣族地区的思想观念、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傣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岌岌可危!语言萎缩退化是一种全球现象。

民理论文——精选推荐

民理论文——精选推荐

怎样处理好民族关系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与发展;民族与社会;民族与宗教民族作为重要的社会实体,其发展进步与社会的繁荣发展紧密相关。

民族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民族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并相互促进的。

所以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呢?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多民族国家要实现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和谐,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但国家利益不可能取代民族利益。

只有对民族的合理利益予以考虑和照顾,才能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过度强调民族认同,会减弱国家的凝聚力,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过度强调国家认同,不尊重民族特性,会导致民族不满。

要在保有各自民族认同的同时,把国家作为最高的认同和归属层次中的最高单位。

三是民族自治权与国家主权。

民族自治权由国家授予,从属于国家主权。

但如果统得过死,民族自治权得不到足够的实施空间,就难以调动自治实体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整体上比较和谐,目前应着重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所处的历史阶段。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要防止过分强调长期性而忘掉努力方向、无所作为,又要防止过分强调发展方向而忽视长期性、胡乱作为。

特别是我们所讲的民族融合是“和而不同”,并不是要消灭所有民族差异。

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政策相关论文范文民族理论的提出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向来是广大人民所关注的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族理论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理论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名族理论期中论文

名族理论期中论文

只有平等,团结,才能共同繁荣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名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名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各名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反对资产阶级名族主义,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关键词:名族名族问题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一般民主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民族关系,一般说来是不平等的。

因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剥削制度,是造成一般的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

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早就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贫苦的根源,并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又进一步对国家和人权问题作过论述。

他们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从而为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民族平等要求创造了思想前提。

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美国的革命具有浓厚的反对英国民族压迫的性质。

1765年“反印花税法”大会的议决案就反映出北美殖民地居民(即美利坚人)要求与英国本土的居民(即英吉利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权利的斗争。

1776年的《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重要文献。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巩固,从而标榜民主自由。

即使并非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高唱民族平等。

但是由于它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不实行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便不能生存,因此,当它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就变成新的民族压迫者,对广大不发达的弱小民族实行残酷的奴役和掠夺。

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平等完全成为资产阶级骗人的口号。

因此列宁指出:“关于一般平等问题,其中包括民族平等问题的抽象的或形式的提法,是资产阶级民主所特有的。

民理论文

民理论文

在中国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之中,除了汉族之外,其他民族,或多或少,还依稀能有一点民族形成的历史线索可寻,甚至还有种族形态可辨。而惟独汉族中的种族历史成分最杂,以至没有种族性形成历史线索可以追溯,因而汉族也就没有狭义的民族族性。而汉族中表现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相同,文字相同,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上基本相同,对于中华历史、中华文化认同上一致。因为这一群体的形成,最根本的历史原因就是由中华历史文化为纽带。所以,汉族的历史体现不是种族体现,而是一种强烈的严重的摧残。
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当依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态度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实际的看法。历史文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一直是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一个渐变过程的。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存在着进与退、兴起与衰落的两种可能。中华文化之所以优秀,之所以博大精深,并不是由它这样那样的历史表现形式所决定,而在于它的精髓性本质是充满了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精神。中华历史文化之根并不在秦汉魏晋,也不在春秋战国,更不是夏商以来神道设教、实行愚民统治、鼓吹“君权神授”所能够形成的,它的历史之根在五帝时期乃至更远的历史上。它的精髓和灵魂,就是伏牺之道。在这个文化形成的历史上,是经历了多次历史性破坏的,如夏、商、周以神道设教、迷信神鬼所进行的破坏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性建设,秦汉之际又遭到了封建神学化的极严重侵袭,唐朝以后,五代十国的战乱性破坏,辽、金、元、清时期的大兴文字狱,大批焚书和篡改历史典籍,愚民和奴隶思想文化的浸润,无论如何也难说成是文化的建设与提高。在这种实际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业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亟待进行历史性的清理和重建。
第二,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是由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民理论文--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民理论文--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内容提要:民族问题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措施,从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

民族问题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以马克思民族理论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等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最终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民族问题如果处理恰当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相反,如果处理失当则会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影响,给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威胁,以至于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近现代,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关系,是决定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形式、政治稳定程度、国家统一或分裂的重要因素。

在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实现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加深理解,比如最基本的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表现是什么等等我们都应该加深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就曾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

民族学论文模板(10篇)

民族学论文模板(10篇)

民族学论文模板(10篇)如韩红的《青藏高原》,这首歌曲将音乐中通俗的唱腔与藏族音乐中的民间歌唱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新的处理模式更加展现了藏族音乐的激情及感染力;容中尔甲的《神奇的九寨》中,歌唱家充满磁性的歌唱声音及其独特的藏族音乐文化气质,能够让学生通过这首歌曲的训练不仅了解到民族文化背景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藏族民族音乐素养。

在正规戏剧方面也有藏族民族音乐的展现方式,如,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这是一部将藏族民族音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歌剧,通过这台歌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藏族民族音乐,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藏族文化,感受藏族民族音乐的灵魂。

二、加强音乐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为学生创作一个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更加容易地学好藏族音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培养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铸就了他们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的良好习惯及生活态度。

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孕育出了特色的藏族音乐,这个将民俗音乐、宗教音乐及宫廷音乐融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使得藏族人民在中国文化遗产方面留下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仿佛是在验证着一句话“:越苦难的民族其歌声越美。

”1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著作,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音乐》等。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藏族音乐的学习环境,摆脱外界的干扰,注重学生在具体唱歌、舞蹈及乐器方面的训练,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著名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的《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江》及《母亲》,让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演绎感受到藏族民族人们坚韧的性格及不屈的个性,并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学习藏族音乐中那种独特而又优秀的民族音乐风格,了解藏族歌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造就了他们高亢嘹亮、声音集中、穿透力很强的音质,这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中是很少见的,了解到优美的歌曲离不开歌手的演绎,提升自己本身音乐演绎能力及水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末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末论文

文化——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这一观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不曾断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造就了一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使她能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使自己充实、丰富,并获得不断更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应主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这一丰厚的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梁漱溟当年所说:现代化的中国“是一棵新树,但他是从原来的老树根上生长出来的,仍和老树为同根,不是另外一棵树”。

近代以来,中国古老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深层的价值系统却始终未曾中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华文化这一自主独立性一直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移。

即使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出现一定困难,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山雨欲来之时,中国丝毫没有动摇自身的主见和意志,坚持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西方文化同本土文化相适应而不是取而代之。

假若当年中国也和那些缺乏文化根基的国家一样,一切都按照西方的话语体系来思维和表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失败的例证,为西方世界提供笑柄。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人的热切愿望。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二《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民族政策》[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各民族问题共同富裕繁荣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重要任务。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思想,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

[关键词]民族理论创新发展一、认清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做好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

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贯重视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初期及时指出:“民族工作确有很多问题要提起注意。

”[1]p409——410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作出了更为科学的概括。

党的十二大提出,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个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党进一步强调要从振兴中华民族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差别,利益上的矛盾和纠纷,仍将长期存在,再加上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影响,使得民族问题依然十分复杂。

1992年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2]p29—30。

对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特点的深刻认识,保证了新时期我们党始终把民族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来认真对待,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问题能够不断得到重视和解决。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正确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

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使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平等,和谐共处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我觉得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学习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有理由去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制度,为以后社会主义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后来随着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被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它指宗族之属,又指华夷之别。

民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而又不同于其它人们共同体。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摘自《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程》第二章)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兴旺,都离不开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平等。

所以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最主要又体现在民族平等和尊重互信!民族平等团结是立国之本,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范文.doc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范文.doc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

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应完全归功于我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要让学生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新民族政策带来的成就,特别要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理论与政策不仅是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推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体系构建以及历史演变等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语言、习俗、宗教以及社会习惯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

民族既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概念。

2、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指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政治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民族间矛盾和冲突,包括民族分离、民族歧视、民族仇恨、民族武装冲突等。

民族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

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两个方面。

1、民族理论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是指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

民族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民族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多元共生和民族交往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支持发展各种民族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2、民族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政策是指针对民族问题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民族团结与和谐等。

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注重政策创新和实践,积极推动民族改革与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和多元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民族问题一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_1_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_1_5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李贽指导教师姓名: 龚学增 职称: 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申请学位级别: 博 士 专业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提交日期: 2005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05年6 月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05年5月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理论结晶,是被我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从容应对当代世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各种影响,对于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由导论和正文三篇六章构成。

导论主要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背景和考察范围,从而说明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同时也阐明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状况,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和创新;导论还指出了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历史考察。

主要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构成: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初步发展。

主要是从理论源头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思想的发展进行历史回顾和系统梳理。

通过这些理论考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理论关系。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考察。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纵向历史考察,理清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各阶段的理论内容及创新贡献,从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逐步与中国民族国情相结合,不断探求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华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摘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特点鲜明,相对而说中国的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也相当的显著。

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成就了荣辱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尊严是56个民族的共同尊严,尊严,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民族也是至关重要的。

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儿女的共同需要。

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既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也需要一个团结的互助的多民族大家庭。

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是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最高利益,也是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民族问题,政策,当代大学生,责任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携手向前,从容应对并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考验,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

我们党关于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活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日益巩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民族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更加重要,民族问题如果处理恰当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相反,如果处理失当则会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影响,给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威胁,以至于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风险,有政治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但我们都顶住了,保持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在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民族问题并非是民族矛盾,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民族矛盾只是民族问题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

但是民族矛盾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指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不同民族由于民族特点、社会生活条件不同,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要求不同,利害不同,在相互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和矛盾。

民族矛盾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可分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和敌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在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没有你死我活的非对抗性矛盾,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大量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在民族平等和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它们之间只是有一部分交织的,不能说谁的范围更大。

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问题发生的历史时代、具体社会条件以及民族的性质,决定着不同历史时代、具体社会中民族问题发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形式。

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压迫、剥削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和冲突,甚至是战争。

阿拉伯与以色列的纷争,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斯里兰卡的民族纠纷等等不都是民族纠纷的典型案例吗?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等发展差距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西藏的“3.14”打砸、抢烧,新疆的“7.5”事件给我们已经敲响了警钟,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急需解决的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应该是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间的差距。

民族间的差距消除了民族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解决了。

毛泽东、周恩来把消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民族问题比喻成还债,我们应该以还债的情感与思想境界来帮助少数民族,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

面对我国当今民族问题的加剧,加快解决民族问题是迫在眉睫,国家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

二:民族政策建国以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②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加大培养与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民族文化方面,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总之,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一套民族政策以及这套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地区五十多年的稳定。

三: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

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

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

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

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

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极端的后果是,近年来,大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

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

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

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

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识。

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

. 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

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

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 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

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

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

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

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

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

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

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