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教学撒入德育的阳光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国素质教育任务的最主要使命就是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正当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学历提升的同时,无论是国民系列教育还是各种应运而生的社会职业教育,却都在越来越忽视最基本的核心教育——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下面笔者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
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精选5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精选5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第1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育手段,而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
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但是,书也有“好”、“坏”之分,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好”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进步。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积极的为学生推荐各种优秀的读物,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1]。
例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一些谈情说爱的书籍,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相关书籍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避免一味的阅读情节曲折的书籍,而是要能够阅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有益的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并且,教师还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订阅各种报纸、杂志,促使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鼓励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利用名言警句渗透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有很多的课文的中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段言简意赅的话语进行概括。
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抓住这些内容,对其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并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这些名言警句进行记录,并时常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牢牢的进行巩固[2]。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正式上课之前,引导学生共同朗读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其进行记录,还可以将其写到黑板的角落上,帮助学生进行巩固。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途径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摘要:语文学科是将思想特性和文学知识特性融合在一起的具有深厚知识底蕴的学科。
语文教学教的不仅是让学生背诵住某一篇优秀的文言文或者散文,也或者是记住某一位名人在文学上的造诣。
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了很多关于德育教育的知识。
既然是在文学知识中去渗透德育的思想,那必然要使用一定的途径,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度的强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途径中图分类号:h319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个重大目标。
语文学科将文学的思想性、深厚的知识性以及在长久文化演变中的人文性全面的融合在了一起。
因此渗透德育教育是其的责任,也是其所应该完成的义务。
所谓渗透,那必然要使用一定的途径和渗透方法。
只有运用一定适当的途径才能使德育教育更好的渗透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究竟使用那些途径才能达到渗透的效果呢?下面笔者带领大家逐一分析。
1.将德育教育和学科的个性结合起来语文具有文学的特性,在课本中通常都会有很多教育人的文章或者是经典的教育事迹等等,教师在语文教学里,要多给学生传递“德育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通过文章改变内心的不良感知。
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文”和“道”结合起来,没有“文”,来进行“道”的教育就显得没有深厚的依据;若没有“道”,来进行“文”的讲解就显得语文非常的空洞无力,没有用处,因此要将“文”、“道”进行柔合。
在讲解议论文时,要将文章中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首先掌握住,使学生对观点以及观念、立场能进行是与非的区分,进而使自己的道德素养更进一步。
“文”与“道”的结合,在语文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的渗透,可以使欣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得以提升,学生所学到的不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文字背后所赋予的“德育教育”。
通过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与熏陶的阶段,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会有所不同,审美能力和品德思想会逐渐的升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第一,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
第二,学习课文,就得披文入情,不能脱离语言分析内容。
第三,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既教书又育人。
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
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抒情性很强,文字却明白如话。
教师如能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训练,必然能起到分析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
在学习“感悟亲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文中作者的那份感情。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悟那份情感,在讲课时,我被作者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更是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父亲那无言的,深沉的爱。
高中语文论文:紧扣教材,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论文:紧扣教材,渗透德育语文不仅是语言的学科,更是生活的学科,思想的学科。
语文的学科特点使得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渗透进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因此,语文课堂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若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可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目都很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必修5中第二单元的四篇文言文《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对学生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与官场决绝的宣言书,在彭泽县仅八十天的陶渊明,离开污浊官场的作者走的轻松,走的欢愉,走的欣喜,这给读者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
少年时的陶渊明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东晋时代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心做官,又厌弃官场,时常心处两端。
作者最终选择了自己的本心,选择了田园,选择了归去。
随着陶渊明离开官场背影的远去,他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印象越发明晰,陶渊明成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家园,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后,或者是厌倦了官场的生活后,往往选择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中国文人的一座精神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陶渊明是伟大的,他的人生、他的诗歌和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伟大人格精神无不散发着强烈的魅力,这种影响不光对生活在封建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有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拜金主义,利益至上,诚信缺失,礼仪沦丧,在整个社会层面都弥漫着一股严重的浮躁之气,人们选择的大多是熙熙攘攘的名利场,很少回头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重视自己真正的精神需求。
陶渊明毅然决然的选择,淡泊名利的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情操值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学习和思考。
简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简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语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语文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思想的深刻性,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教育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而各科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是高中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课,不言而喻,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高中语文如何在传授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潜移默化的进行,达到润无声的效果。
以下几方面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体会。
1、首先,应吃透文本,把握结合点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是语文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应在不脱离德育内容的条件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二者必须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可见,在语文课中语文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
但是,语文课不等于政治课,在语文教学中德育也只能有效地渗透于语文基本训练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把文本吃透,全面了解文本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上有哪些结合点,明确一篇课文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时有哪些是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窗口,从而得以巧妙切入。
如果教师对文章的结合点心中无数,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单凭热情去进行德育渗透,就会导致德育渗透的失败。
因此,上课前教师对深入文本分析,全面理解,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学工作中,学科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关注,同时渗透教育也不断地发挥它特有的德育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都可以渗透德育,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负担的德育任务更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
这是因为:首先,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其次,语文既不像数学、物理学科等那样,学科知识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明确的分工,也不像思想品德学科那样,学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德育过程。
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语言文字,“文”和“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语文课既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脱离思想品德教育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寓育人于学文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渗透德育势在必行,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努力实践。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青少年,其中有许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信息,如电视、电影、互联网中出现的大量凶杀、暴力等镜头及言论,容易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产生模仿效应,以致引发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或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但是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仍有部分老师只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样往往导致许多学生考试能拿高分,可是在思想品德方面就有许多不良的倾向,如打架、偷窃等。
据了解,我校每个学期因违反校纪被学校批评教育的就有30多人。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因此必须摆正位置,克服德育教育与语文无关思想,认真探索,力求取得实效。
让语文教学开出德育之花论文
让语文教学开出德育之花摘要:德育工作是中学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德育工作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本文通过作者的多年实践,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及课外将德育工作渗透进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工作中学德育【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确实,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位。
怎样理解德育工作与语文学科教学间的关系呢?我认为,二者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呢?经过多年实践,在此我畅谈本人的一点体会:1、在课堂中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1.1抓住课前表演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在每节语文课前,我坚持让学生进行不超过五分钟的语文表演。
表演可以朗诵精美文章,可以演讲典故和成语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
阅读精美文章,可以从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科技期刊等选取,如《读者》、《青年文摘》、《散文》等等。
精心选择的文章,大多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和人类心灵的美好,激起他们做一个高尚人的愿望。
典故和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教材。
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精忠报国”、“囊萤映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通过故事培养了学生爱国、勤奋等优秀品质。
1.2抓住文本的丰富资源进行德育渗透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进入课文情境中,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七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七篇范文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而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首先,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
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如《红楼梦》中的守纪律、爱国情怀,《西游记》中的友情和善良,《水浒传》中的忠诚和正义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也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活动,促使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些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交流和互动中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观念。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范文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情感和道德观念,如《红楼梦》中的诗情画意,《西游记》中的正义和善良,《水浒传》中的豪情壮志等。
教师可以在讲解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并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
其次,语文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悄悄绽放论文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悄悄绽放语文教学虽然以语文教育为主,但不能让德育教育成为荒芜的空地。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就是通过抓住文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施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呢?在语文教育中施行德育教育可以讲究以下的策略或艺术。
一、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自主体悟,这是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施行德育,要想达到理想的目标,首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思考、自主体悟,这是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难以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只有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观念,才能让学生大量去读,自己升华,悉心体悟,接受德育教育。
二、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就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活”课堂就是关键,就是要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
例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时,要想细致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比较困难,学生也很难调动起兴趣,于是我借鉴了一位名家的桥段,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画出相应的数学函数图像,结果学生反应热烈,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在文中找出了非常细致的情感变化,并且据此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函数图像,在解释时也有理有据,获得了极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淡淡的忧愁?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了解到作者正是因为国家的忧患才会产生这样的忧虑,再结合作者最后为了坚持民族气节不食美国救济粮病饿而死的事迹,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在看似不经意中让学生接受了一番人格、民族气节的洗礼。
三、抓住课文中的德育渗透关键点(一)教师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如,可以在课文中闪光点处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唐代的韩愈为教师下了一个掷地有声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中“传道”被排在最先。
道,道德也。
可见德育之重要地位。
清代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提到:“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
”的确如此,学校须在养体开智之外,又以德育为重。
渗透德育,语文学科比其他高中学科更具优势。
新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师若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一般,定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下面笔者主要以苏教版语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关于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想法及做法。
一、谈一谈可渗透的品德素质高中语文教材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
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先生,而是要从“书”中去提炼“真善美”的东西交与学生共同分享。
就如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所言:“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
”那么,对于正处于成长发育瓶颈期的高中学生而言,哪些品德素质是亟待养成的呢?(一)爱国爱家,懂得感恩。
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激发他们爱国的热情,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命运,才能使他们增加学习的动力,学成以后成为祖国的优秀建设者。
教师可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带学生去感受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在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让学生吟咏祖国的苦难和伟大。
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文中,带学生去思索作者强调的“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思想……总之,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强大须由每个人付出不懈的努力。
爱家更是爱国的前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的小家都不爱,学生怎么会去感受家庭和国家给予每个人的关爱和呵护,进而懂得感恩,以宽大的胸怀和热情的态度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杨子在儿子东东十八岁生日时,用平等和善的语言表达了对孩子的爱。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仁怀一中陈旭现代社会是德育社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按规定去做。
国家制定相关道德,目的是为了公民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与自由。
同时也对破坏和妨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人也起惩治作用。
语文学科偏重人文性,不仅担负着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生活。
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
每个人时时处处对都离不开道德,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遵守法纪。
如果我们不小心违反触犯了道德,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规定的法纪,做一个合格的公明,还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的不良诱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德育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道德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道德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道德的气息。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让青少年要学习到道德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德育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道德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
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
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
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道德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条件。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阐述的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政策。
综观古今中外人们品人、赏人、用人无不是把一个人的品德放在第一位。
毋庸置疑,德育教育已成为我们教者首当其冲的工作。
从我的语文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的。
一、在课文教学中传递德育。
语文课文的教学,以识字、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为目的。
语文课文大都具有鲜明的思想特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课文宣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这些观点的分析、识别、判断、取舍中,学生也会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参照,使思想高度得到提升。
这些特性使得语文课拥有了特殊的德育效应,甚至有时不是品德课所能完全达到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良好品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在语文课教学活泼的氛围中得到真正完善。
如八年级(下)席慕容《长城谣》一诗,借长城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日日夜夜牵挂的情怀。
写出了长城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作者把长城当作自己的根基与灵魂,有挥之不去的情结。
诗中句子“…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读起来回肠荡气,令人感慨。
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们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向学生剖析“伟大壮丽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象征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
为此,我们应对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充满热爱。
”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
从思想上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家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精神。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下)中的《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通过作者对石缝间“不能再找到泥土”却顽强生存的小草;“因山风的凶狂”“因山石的贫瘠”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顽强生存的蒲公英;在本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却为了自己占有一大片天地而不惜“扭曲”、“旋转”枝干的松柏这三个顽强生命的描写,我教育学生们学习这些生长在石缝间的不屈不挠的生命精神。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盛开论文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盛开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创造性一、增强德育意识。
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教师以身垂范,“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语文教师应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这一点,我要和各位教师共勉。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
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导言高中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既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
本文将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是能够培养学生德育意识的一个途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的学科,更是一门涉及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的学科。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课内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选取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材料进行教学,如以人物形象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品德和行为。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还可以选取一些蕴含着道德价值观念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解读,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道德意义。
2.修辞训练高中语文教学中,修辞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背后的意义,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作目的。
有些修辞手法反映了作者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提升道德修养。
3.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作文题目和写作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明确追求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虽然高中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实施德育教育,但是也存在一些困境。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以考试为导向,学生往往只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对于道德修养的培养。
其次,学生的德育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针对这些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提倡综合评价制度,不仅考核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也要考核学生的德育素养;加强家校合作,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接受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加强德育宣传,通过举办德育教育活动、开展道德维修工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共2篇)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中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关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学校教育在这个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我们语文教育工一、要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而情感就蕴藏在这字里行间,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需要借助于文本间接地表现出来,寄寓在叙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高中阶段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多是名家名篇,都有较深远的教育意义,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分析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等各方面的熏陶,受到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培养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更新教学观点,树立德育教育观念作为高中老师如果想在教学中不留痕迹地自然灌输德育教育,一定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观,要下工夫挖掘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存在的可用于德育教育的素材。
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素材,老师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将其在讲课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笔者认为相较于直白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会事半功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前提就是语文老师能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一味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更新教学观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德育教育效果首推爱国主义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完美的性格,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师的职责尤为重要,以教材为依托,教师不进行单独的说教,结合教材,以教材为主开展德育教育。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吸收其内涵,。
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文知识有基本的掌握,还应抓住里面的人文色彩陶冶情操,让知识改变学生的整个观念,积淀价值规范,提高道德。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意识渗透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如:在教学中融合诚信教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诚信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但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日臻提高的今天,我们却很遗憾的发现,当代社会陷入诚信不足的困境。
诚信缺失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担当者,我们在此方面的教育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作深入探讨的。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基于文言意思的厘清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语言的品析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探讨并借此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插入这个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体验各抒己见,并最终归结到“信”、“礼”二字。
至此,我们的教学很自然的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
诚信问题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讨论中。
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诚信意识得到了升华。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撒入德育的阳光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的影响,这让当前德育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种种尴尬与困惑。
面对此,作为师者,“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和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作为学生,则应在老师引导中积极感悟德育之美,“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
在新课改下把德育之光撒向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学生感悟 教师引导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而且也应试着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
但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的影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以考试为中心,只要与考试无关的都称之“浪费时间”。
于是乎我们在上《师说》时不是强调“从师”“敬师”之重,而是更多的强调本课出现了几次“师”,各为何种用法的语法知识;在上《想北平》时不是强调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是更多的强调本文用到的艺术手法——对比,强调的是要学会在作文中用上这一技巧,在阅读中看懂这种技巧。
于是乎学生能在上《背影》时哈哈的嘲笑艰难地翻过栅栏给儿子买橘子的父亲;能在上《项脊轩志》时无动于衷于年迈的祖母对孙子的殷殷之情。
这就是当前德育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与困惑。
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吗?面对这种种,作为师者,应在重视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使语文课堂丰富起来。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之光撒向语文教学之中呢?
一、巧挖教材,引导学生用心悟
新教材的着眼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自己去“悟”。
在语文教学中,该让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教材中蕴涵的真善美,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
在学生悟中,首先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大胆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一探深浅。
如上到《想北平》时,就从题目入手,“想北平”好还是“写北平”好,一字之差,学生能在思考中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带着一“想”字走进文章我们才理解作品为何一开始,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
”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这不正如平时我们问到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我们的回答是喜欢,但真要说出怎么个好怎么个喜欢,却又词穷了,这便是一种爱,一种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出的爱。
这种爱便是乡情,这种爱或许就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就能引发出的。
在明白了这种爱之后再来与学生分析本文写作手法,作者怎样把这不能言语的爱表达出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心中对家乡的爱用文字表达出。
在文章的分析,学生的写作中才会让一个刚离开家一个多月或还不曾离开过家的高一学生心中领悟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种乡情,她是人精神与心灵永远的归宿。
我们应对家乡拥有一种深深的爱意。
其次,强调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中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汲取思想道德营养。
如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时,让学生先读,老师再范读,二者对比中让学生明白老师之所以读的这么好,是因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那么就带着学生边理解思想内容,边读开。
当学生反复读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之时,声音明显放的低沉,在读中学生明白了相依为命的分量,明白李密不得不行的“孝”,更明白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煎熬。
此时学生绝不会再对第一段中读到的“九岁不行”觉得好笑了。
当学生在理解前三段的基础之上,再朗读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时已相当深情,他们懂得这是李密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在反复朗读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感悟出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
人应该不忘根本,报答亲情。
在朗读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进行了一次“孝”的教育,这让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来说多少应体悟出“孝”中的责任感。
再次,鼓励学生读后用笔去悟。
以作文、周记、读后感的形式畅所欲言。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在上完《十八岁和其他》时,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把自己想所又没敢说或不好意思说的话写到这封信中。
当我改到他们这篇周记时我相当感动,他们写的非常认真,在信中有很多同学对曾经对父母的伤害作出了道歉。
而后我又让其把这封信带给父母,也请父母给他们回封信。
在这次信的交流中很多学生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这样有效的交流不也源于教材吗。
从这些可见语文教学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深挖中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的深挖,没有得不能牵强体会。
二、以身作则,教师倾情引
“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和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同时课程标准提出三维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明确德育内容,写明本堂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达到的目标。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在上到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时,最初读到时很多同学很羡慕有杨子这样的父亲。
让他们谈谈与自己父母相处的情况时,有的同学委屈的哭了,觉得父母不理解不爱他。
那么这时老师得积极引导: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象杨子那样读了很多书那样有修养那样能从一个平等的角度去理解子女,我们的父母更多的是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渴望自己的子女能成龙成凤,希望子女不要再过上他们的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所以他们一味催促着子女读书、读书、读书。
但有一点他们是与杨子是一致的,那就是源于爱!这个世界上最爱你们的人就是父母,理解他们吧!在老师说完这番时很多学生低下了头。
此时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在人格上树立榜样。
课堂中语文老师不仅要教读书更应教做人。
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彻到语文课堂中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较好效果。
青少年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因
此教师应力争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强化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
无论在工作态度、品行情操,还是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乃至仪表服饰等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
以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的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把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打通”(葛红兵《中学语文教育面临危机》)中不正阐释出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撒入德育的阳光,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德育之光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