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模块3 话题4 20世纪世界现代新趋势——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相互借鉴【中外关联】
【高考历史复习系列】(通用版):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1917—1945年)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1917—1945年)【理脉络】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l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调整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统一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
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思想文化科技上,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高考解读】高考主要侧重考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特别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差异和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复习备考时侧重于两种不同现代化模式的分析比较,并结合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分析吸取教训。
【主干知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20世纪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革命力量的强大;1903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形成。
国际因素: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2、经过:(1)二月革命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讲】专题12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上半期)-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专题复习讲透练透
专题12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上半期)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本部分内容亦是高考的必考点,一般出现在第33题或者第34题,主要涉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以及20世纪的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内容。
学生在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考点0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一、俄国十月革命(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1.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速度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上: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大战使矛盾激化: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场革命不可避免。
2.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①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②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1.《四月提纲》(1)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3)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十月革命(1)1917年11月7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
次日凌晨占领冬宫。
(2)莫斯科等城市的起义相继成功。
(三)伟大的开端1.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1)内容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②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③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意义①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
②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高考历史(人民版)复习: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核心整合——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格局的调整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导致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 ③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不断扩军备战,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④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 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⑤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2)过程
①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②主要战役:1914年马恩河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等。
③结束标志:1918年 11月,德国与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
盘游戏引入几何概型。分别介绍了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产生(取整数值的)随机数的方法,以及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估计圆周率的值、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阶段特征 核心整合 名师在线
阶段特征——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
阶段 特征
军 事 政 治
经 表济 现
Hale Waihona Puke 文 艺人 物十月革命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 年)是世界现代史的 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社会主 义运动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面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 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 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 义道路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西方国家所借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 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合集——世界现代史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合集——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一战的背景1.必然性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
③意识形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④导火线: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相继宣战。
2.可能性⑤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⑥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⑦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①带来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②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④爱好和平: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1)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2)进步性: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
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欧洲中心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
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③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④通过国际会议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3)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4)不稳定的主要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②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潜藏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现代史的制度和社会制度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现代史的制度和社会制度近代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我们将学习到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其中包括现代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归纳和总结。
本文将从制度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所涉及的世界现代史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制度制度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组织形式和规则。
世界现代史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1.1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国家的组织形式和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
在世界现代史中,出现了各种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等。
君主制最早出现在欧洲,代表性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等。
在这些国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或女王,政权通常通过血缘关系维持。
共和制是一种由选举产生国家元首的制度,代表国家元首通常是总统或国家领袖。
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的共和制开始兴起,如法国、美国等。
民主制度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政治制度,以人民的意志为最高决策权。
其中,英国的议会制度和美国的总统制度是典型的代表。
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并实行社会公有制的制度。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苏联、中国和东欧国家等社会主义国家。
1.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的规则。
在世界现代史中,主要有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两种形式。
市场经济制度是在供求关系下,由市场自由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主张个人自由和竞争原则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制度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计划经济制度是由国家统一计划、组织和控制经济活动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制度曾在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
二、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和规则。
在世界现代史中,社会制度主要包括阶级制度、种族制度和性别制度等。
阶级制度是以社会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是世界现代史中最重要的社会矛盾之一。
种族制度是以人种划分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课件模块世界史世界现代化趋势两种社会制的并存与相互借鉴
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具有多样性
与西方国家不同,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呈现出多样性,包括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和 文化传统等方面。
两种社会制并存与相互借鉴的展望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
在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将继续并存并相互影响 。
动各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两种社会制的相互借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 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开始相互借鉴。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 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在市场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借鉴了资
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这种相互借鉴有助于各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18世纪工业革命至19世纪中叶,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实 现了现代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 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次现代化浪潮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以美国 、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资本主 义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同时社会 主义国家也开始探索自己的现代 化道路。
第三次现代化浪潮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 地区,分析其现代化进程 中的特点、成就和问题, 以及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 与相互借鉴情况。
探讨世界现代化趋势中面 临的挑战和机遇,如经济 全球化、科技革命、文化 多样性等,以及两种社会 制度在应对这些挑战和机 遇中的策略和作用。
回顾课件的主要内容和重 点,总结世界现代化趋势 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 相互借鉴的意义和影响, 提出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 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下滑,资本主义 国家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的挑战。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练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练世界现代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一、选择题1.(2020·内蒙古赤峰一模)某一条约中有如下文字:“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爱护欧洲和平……本条约须经批准,批准书将向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交存。
”该条约的签订()A.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B.说明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C.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终止D.说明美苏相持格局趋于形成2.(2020·佛山高三质检)《全球通史》指出:“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
”此局面开始于()A.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B.1967年欧共体形成C.1993年欧盟的显现D.2002年欧元发行3.(2020·山东滨州高三期末统考)下表为“198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截了当国际因素是()A.中国多边外交政策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并进一步进展C.两极相持格局瓦解D.中国综合国力提升4.(2020·浙江湖州高三期末)2011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
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全然上反映了()A.中俄形成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态度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失败5.(2020·安徽宿州质检)1933年底,闻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假如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二战后要紧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包括()①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②实行“福利国家”政策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知识经济的显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③④6.(2020·湖北八校联考)1981年里根上台,提出“经济复兴打算”。
2020高考历史:模块3 话题4 20世纪世界现代新趋势——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相互借鉴【中外关联】
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世纪,人类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改革1.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忽略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改革(1)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政府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经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调整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希望解决的问题1.引进技术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以及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
【2020年高考历史】世界现代史精讲精练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讲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是十月革命后的人类历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共同借鉴的历史。
一说,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开始。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阶段特征】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开启了新的篇章;一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暂时稳定;二战争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经济,苏联开始社会主义的探索;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爆发,并开始国家干预经济的调整模式;思想,现代物理学领域有所发展,影视产生;【史实概览】政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稳定。
2.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w.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局混乱,社会动荡;4.危机期间,各国以邻为壑,大打贸易战和关税战,恶化了国际关系5.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6.意、德、日建立法西斯专制。
英法绥靖政策,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二战爆发(1939-1945)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经济:1.社会主义:苏俄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联斯大林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从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4.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资本主义运行新机制的建立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WB、IMF)、《关贸总协定》(GATT)。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知识串联专题十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__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文 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 20 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 化 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 上 精神空虚
-4-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①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 革命同盟军。 ②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 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经过 ①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④十月革命:1917年11月8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7-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原因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②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 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4)评价 ①使苏联能够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 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③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19-
123456
材料二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 把“战时共 产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 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 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 的54%,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 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之中。列宁自己后来总 结:“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 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 严重得多、危险得多。”1920年至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 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 省。震惊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发生的。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4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中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这一阶段的起止 事件,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政治上,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 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模式。面对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 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文化上,相对论和量子论为现代物理学奠定基础,这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 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 的一面,突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
高中历史复习(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十四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1945年——至今)一、阶段特征一、经济上:主干考点必修二(一)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中国的加入概述: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新经济等。
(2)经济发展经历黄金时期——“滞涨”——复兴——再繁荣等过程。
2、社会主义的变化:(1)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改革,改革未摆脱危机,苏东剧变;(3)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世界经济的发展:(1)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二战后形成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2)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同时全球化显著加强。
概括: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国际关系上:主干考点:必修一(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选修三(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概述:1、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
美苏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2、多极化趋势出现。
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加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十) 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
通史贯通训练(十)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A.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B.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C.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D.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解析:选C据材料“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可知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故选C 项;“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范畴,排除A 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格局并不稳定,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经济并不繁荣,排除B 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既有俄国十月革命,又有经济危机,不能说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排除D项。
2.最先举起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大旗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写给美国当时的一位总统的公开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
”这一“新经济时代”() A.奉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B.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D.主要特征是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解析:选D根据材料“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故选D项;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排除A、C两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排除B项。
3.有学者认为: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以下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联合国的成立B.朝鲜半岛的分裂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D.世贸组织的建立解析:选B联合国的成立表明世界有了一个调节国际纠纷的组织,与题干的“两个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之后,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同时也影响了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这可以充分在朝鲜半岛的分裂上表现出来,故B 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经济方面的调整,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是一个调节国际经济纠纷的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复习现代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复习现代史知识点2020高三历史复习现代史知识点(一)现代世界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考点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考点3:“斯大林模式”考点4: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了解)(3)戈尔巴乔夫改革(了解)二、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考点2:罗斯福新政考点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和对干预的调整(2)发展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了解)(3)建立福利型国家(4)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点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一体化(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中国的振兴考点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国际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及世界银行)(2)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考点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从欧共体到欧盟(2)亚太经合组织(3)北美自由贸易区考点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五、现代科学技术考点1:相对论和量子论考点2:第三次科技革命六、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点1:文学的主要成就(1)浪漫主义文学(2)现实主义文学(3)现代主义文学考点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1)印象派绘画(2)现代主义绘画考点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了解)考点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了解)(二)现代中国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考点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两个会议,两部法律,三大制度。
考点3:“”(了解)考点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了解)考点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考点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考点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1:20世纪五十年代(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2)步入国际舞台的两次重要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世纪,人类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改革1.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忽略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改革(1)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政府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经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调整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希望解决的问题1.引进技术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以及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
2.大量进口机器这个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
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
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
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
3.重视“智力进口”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
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 919人,技术人员10 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
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
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 000人。
4.吸引国外贷款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
5.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进出口。
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2019·许昌二模)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
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根据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给集体农庄优待,并不一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排除A项;给农庄优待与挫伤农民积极性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采取措施推动集体化的发展,排除D项。
]2.(2019·惠州调研)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法西斯侵略的扩大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A[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苏联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故A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新经济政策已被废除,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之下,一些国家开始走上法西斯道路,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主要针对经济危机的解决,故D项错误。
]3.(2019·南阳质评)罗斯福在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时说,法令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发展,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
这说明该项法令()A.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B.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C.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D.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C[材料说明政府规范工业生产、协调劳资矛盾,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限制生产规模,防止因盲目生产带来的生产过剩,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故D项错误。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史学新论]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着浓厚的“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基础,而以斯大林为首的党的领导主流又不是以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思想去引领、克服并化解上述矛盾和冲突,而是以违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传统意识形态,即“左”的思想去处理、解构新经济政策,所以,造成这一政策最终遭到了被取消的命运。
——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原因新论》[命题思考]现行教材谈及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仅表述为“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材料中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主要还是主观上的。
1.(权威预测)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
列宁的这一认识()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A[材料“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说明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具有过渡性,故选A项;材料“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是试图用新经济政策解决问题而不是放弃,排除B项;材料“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说明没有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的错误途径,在俄国行不通,排除D项。
]对斯大林体制的认识[史学新论]史学界对斯大林体制有各种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它的特征是高度集权。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斯大林体制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内容,刘芃、朱汉国在《历史学习精要》中对“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进行了新论证,这是值得探究的关注点。
2.(权威预测)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理论界有许多说法。
依据下面说法可以断定“斯大林模式”()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模式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D.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由材料“专横官僚式”“行政命令式”“国家社会主义式”“极权式共产主义”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
]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大危机的反思[史学新论]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默里·罗斯巴德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政府是幕后凶手,因为在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是一群精明的商人,而这些商人不可能同时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
正是政府这一天生的引起通货膨胀的机构,通过货币引导商人做出错误决策。
过度膨胀的信贷引导商人进行过度投资,生产和消费行为均被扭曲,从而引发扰动,大萧条就是人为地、由政府主导的通货膨胀式繁荣终结的结果。
萧条后政府则不应该干预,干预时间越长、程度越大,萧条的时间会越长、程度越大,相反政府应该走得远一些,削减开支、税收,削减预算。
[命题思考]材料认为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政府过度主导干预引起的,这为研究大萧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其的反思也利于进一步认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3.(权威预测)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
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
这反映()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期间是经济危机时期,是盲目生产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而非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盲目生产才是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即材料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C项符合题意;苏联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足以证明美苏经济交往是存在的而非受到阻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的苏联是斯大林模式,不主张自由贸易,B 项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把农民的贫困而非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