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 泯[mǐn]然称[chèn] 夫[fú]B. 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 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 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 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 隶( lì) 谒( yè) 邑( yì)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邑人,不使学”一句。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 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才能
“神童 ”
指物作诗立就 不称前时之闻
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
人”
了了 的关系,指出后天教育对一个人
是否成子 才是至关重要的。
9、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 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 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 上了。
伤 《 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
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曰:“泯然众人矣。”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 受到很好的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伤仲永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伤仲永》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文。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了解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悟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分析诗文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文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伤仲永》的诗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点评并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练习: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背诵诗文。
挑选学生进行背诵展示,互相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伤仲永》。
2. 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诗文赏析文章。
3. 收集其他王安石的诗作,进行阅读欣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在课后完成的背诵任务,评估他们的记忆能力和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赏析文章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文字表达准确性等。
4.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纪律性、合作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需要对某些内容进行补充或调整。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仲永的主观原因
“他”给我们的启81),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思想家。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 “开国文臣之首”,教 授太子朱标“五经”, 主修元史。
遇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 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 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 之余也。”
“受于人者不至也” 没有克服困难去学习 “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没时间学
“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 之闻”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克服万难,主动学习。 利用一切可用时间 学习。 从任何时候开始努力 学习都有益。
想象类:当____遇上了____ (本课中出现的 人物) 劝说类:小明是你的好朋友,他总有各种理 由不努力学习,如:家里太吵不能静心学习、 家里地儿小没地方学习、心情不好不想学、 课本(指导单、字典、笔)丢了没法学、跳 绳太累了没力气学……通过今天学习的文章, 加上你自己的感悟,你能不能语重心长的劝 劝他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
——愤怒语气 ——遗憾语气
——痛心语气
自读课文
属于 曾经 他的 题上
感到惊异 认为……奇怪 把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 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团结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通“攀”,牵,引 、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 这、此 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完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安石
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 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 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 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 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 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 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 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 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 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 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 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 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 多少沉重的思考。
方仲永命运变化 的关键因素是三 个字: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 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
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 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 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 确的。
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 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珍惜友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伤仲永》。
2. 相关注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赏析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表达。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看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选择一个朋友,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感悟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伤仲永》与其他古代友谊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友情描写。
(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作品中的友情表达和描写手法。
2. 创意表达(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则以“友情”为主题的短剧。
(2)各组进行表演,分享创意和表达。
七、综合实践活动1. 友情访谈(1)学生分组,选择一位朋友进行访谈,了解对方对自己友情的看法和感受。
年中考语文 第6篇 伤仲永复习素材
新人教部编版初高中精选试卷
第6篇 伤仲永
❶重点词语解释
①伤.仲永(哀伤,叹惜)
②世隶.耕(属于)
③未尝.识书具(曾经)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⑤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⑥稍稍..宾客其父(渐渐地)
⑦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⑧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⑨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⑩泯然..众人矣(消失)
⑪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⑫受.之天也(承受)
⑬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⑭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⑮彼其..受之天也(他)
❷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❸一词多义
①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②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③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他的)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彼其.受之天也(代词,他)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
④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⑤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到)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新人教部编版初高中精选试卷。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精选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王安石)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语文课件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消失 常人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语文课件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语文课件
整体感知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1、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2、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语文课件
第二部分:( 第3自然段)
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 人矣”。
语文课件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 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 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 到的。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他的天资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 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语文课件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 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默读。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 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本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评价。
4. 情感教学:(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情感态度的体会。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挫折和坚强的文章,如《鲁迅散文选》、《红楼梦》等,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挫折与坚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所有古诗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所有古诗文【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 精美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 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 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
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 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 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 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 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 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 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 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 “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 “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伤 仲 王
安 石
永 (
宋 代 )
简介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 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 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 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 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 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目录
作 轶 创 原 文 文课 者 事 作 文 言 学后 简 典 背 翻 字 赏作 介 故 景 译 词 析业
作者简介
王 安 石 ( 1021 年 12 月 18 日 - 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 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 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 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 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 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 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 在文(学10上94,年王)安,石获具谥有“突文出”成,就故。世其称散王文文简公洁。峻切, 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 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 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 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 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伤仲永》七年级语文
学了《伤仲永》一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 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
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 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 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
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 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 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 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 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 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 获。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 于人’仅指什么?
•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 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作业布置
1、以“读《伤仲永》有感”为题 ,写一 篇读后感。
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之二,正如作者 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其受于人 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 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 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 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_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_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篇目1-2【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篇目3-4【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篇目四】《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集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末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篇目5-7【篇目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篇目六】《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概,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篇目七】《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本馆加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