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乐亭高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岁月不饶人,母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精精神神地来往了,固然她还是那样一副好强逞强的样子,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象征,气息上的一种贯通。
想到这些,她能够来这个城市的次数,怕是了。
母亲离不开她习惯了的生活世界。
到了城市,她是诸多的不自在,精神的元气上,像是漂行的浮萍,无根在水泥路上的生硬,茫然在霓虹灯下的暧昧,听不到了鸡鸣狗吠,让她感觉有些落寞。
看到的那些娇惯的宠物,没有家乡的土鸡土狗让她感到亲切,她甚至还看不惯那样的一种矫揉造作,()。
她也像是看稀奇一样地看着这城市的,像是看着一个她永远也走不进的世界。
到了城里,她总是会地看着我们,她总是说:这样看着你们,心里暖和。
有一年春节,我们醒来,发现母亲竟然在我们的床边守着看我们,一副看不饱看不够看不厌的眼神,在夜光里闪烁。
渐渐的,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母亲在她的孤独里,孑然了她的生命存在,卓荦了她的生命蕴藉,走直了她脚下的弯路,佝偻了她脊背的凸显,昂扬了她精神的矍铄。
(1)依次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屈指可数竟然斑驳陆离聚精会神B . 历历可数反而斑驳陆离目不斜视C . 屈指可数反而光怪陆离聚精会神D . 历历可数竟然光怪陆离目不斜视(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B .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但是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C .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享受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
精品解析:河北省唐山市乐亭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河北乐亭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畎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一一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河北省乐亭一中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B卷旧人教版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粗糙.(zào)窠.(kē)臼敛裾.(jū)嘈.(cáo)杂B.创.(chuāng)伤强劲.(jìn)瑕疵.(cī)联袂.(mèi)C.扁.(bián)舟逮.(dài)捕拓.(tà)片付梓.(zǐ)D.刹.(chà)那讥诮.(qiào)纰.(pī)漏梦魇.(yǎo)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
B.这位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十分热心,特别好为人师....,经常帮助青年教师。
C.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是那样严谨,但又是那样谦逊,那样和蔼,在他的言语中听不到“你应该”或“你不应该”之类的话,让人如坐春风....。
D.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市“劳动模范”奖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无论是提高艺术品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品的优劣高下,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B.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意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了。
C.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苏绣,以其图案秀丽、色彩典雅、线条明快、绣工精细的物色闻名于世,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D.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的增速有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能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高平中学语文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及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高平中学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C解析:(1)C(2)同意“异客”是屈原。
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
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分析】(1)C.“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为下片抒怀做铺垫,应重在下片“感怀”。
(2)应该回答同意“异客”是屈原。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K12教育文档)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
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
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精品解析:河北省唐山市乐亭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乐亭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畎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一一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河北乐亭高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乐亭高平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高平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
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急急符:紧急命令。
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
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
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即虎的别称。
(1)对全诗进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 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送别之情。
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公后私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分析】(1)C项,“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2)从诗歌的标题“送湖南部曲”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基本上已经指明了情感的方向;再看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河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2019届河北省全国课标卷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语文试题(三)(word版)
2019届河北省全国课标卷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语文试题(三)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没有乡音就没有乡愁阮桂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切实感受到,方言正在流失。
祖孙三辈,假如祖辈的方言是100%的话,到了父辈,已经只能表达70%左右了,到了我们这一辈,基本上只能表达50%—60%左右了。
到了我们的孩子那一辈,方言萎缩的趋势能够预见。
导致方言萎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对方言的认识不足,认为方言“太土、没有文化”。
方言是不是真的没文化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个北京的知青到陕西下乡,他觉得自己的北京话很有范儿,很得意。
到了陕西农村后,听到两个老农的对话,一个对另外一个说:“你口里噙着啥呢?”“没啥,我牙疼呢!”“你出门记得把门闭上啊!”这个知青瞬间傻了,陕北的老乡真有学问啊,都用文言呢!口里含着一口水,用“噙”,关门用“闭”,真厉害啊!的确,方言承载着文化。
汉语方言是从古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保留了大量古代文化方面的信息。
比如福建人把锅叫“鼎”,是先秦时期的文化存留;上海人把锅叫“镬”,是汉代以来的称法;北方话的“锅”,是很后起的用法了。
又比如,宁波方言里有很多存古的用法,宁波人把总喜欢缠着大人吵闹的小孩形容成“秋娘一样”的。
而“秋娘”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美女;另一个是有点色衰的妓女,色衰的妓女会缠人。
所以这个缠人的语义就被宁波方言继承下来,而妓女的意思却不用了。
方言中还保留着各种俗语、谚语、警句、名言,在几千年来中国儒道思想的浸润下,默默地起着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能够听到没有读过多少书的老乡们能够说出类似于“挑雪填井”“东闪风,西闪空,南闪火门开,北闪雨就来”“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之类充满智慧的话语来。
除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之外,方言还是交际的工具、情感的纽带、乡愁的归宿。
方言是交际的工具。
河北省乐亭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河北省乐亭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与宝玉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
(《红楼梦》)B . 孔子赞扬自己的弟子子路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C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已有28岁的刘备与张飞相遇,与之到酒店喝酒、攀谈,这时,又见一大汉入店,刘备又邀他同坐,问其姓名却是关羽。
三人志同道合,便在桃园结拜为兄弟。
(《三国演义》)D . 爱斯梅拉达以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次日,爱斯梅拉达被押赴刑场。
卡西莫多出其不意地从圣母院教堂顶上飞身而下,救起爱斯梅拉达,把她抱进教堂。
(《巴黎圣母院》)2.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漫天大雪,纷纷扬扬,似为失路之人而悲,而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林冲怒起显露了英雄本色,兔起鹘落,枪搠刀剜,杀死了苦苦相逼的仇人,也杀了曾经懦弱的自己。
①一边是设好圈套,只等夜里放火杀人②一边是陆虞候等人在秘密地谋划③一边是林冲蒙在鼓中,随遇而安地过活④一边是幻想雪晴修屋安身长住,孤单寂寞地饮着冷酒⑤友人相逼,逼得狠毒,为一己之私,不惜害得他家破人亡⑥林冲能忍,忍得可怕,就像久积的堰塞湖水,一旦倾泻而出,就会淹没一切,不可遏止A . ②①⑥③④⑤B . ②③①④⑤⑥C . ③①②④⑥⑤D . ③②④①⑤⑥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3. (3分) (2019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守护洁净品德的坚强意志。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独自酌酒,表现了诗人的孤独、苦闷。
精品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 2019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河北乐亭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畎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一一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2019年秋季高坪中学高2018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9 年秋季高坪中学高2018 级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B本题B项,夸大其词,“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错,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但不意味着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
故答案为 B。
2. A本题A项,“空间扩大”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其导致的结果是人格裂变。
故答案为A。
3.D A 项,强加因果关系,“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与“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B 项,“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本我'更真实”于文无据。
C 项,“自觉主动地按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错,人在技术张力下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
故答案为D。
4. C选项C,“面对面”说法有误。
根据对材料二图表2:中国直播互动类教络直播互动”。
故选C。
5.B选项A,“但同时络影响,变得缺少温情和低俗”说法有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缺少温情和变得低俗”是对“在线教育者”的提醒,而不是对“学习者”;选项C,“在线教育最大市场空间不在基础教育领域,而是时间和财务相对自由的大学生以及职场人士”说法有误。
原文是“不能将目光仅盯在K12 ”;选项 D,“解决了传统教育缺少个性化的问题”说法有误。
原文是“大范围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故选B。
6.①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大数据、云计算、 AI 、AR等技术运用,不断丰富学科内容和教学形式,创造出良好的用户体验。
②不断扩大视角:在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同时,而且要满足更多类型、更多区域的用户需求。
③实施个性化教学:从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具体情况出发,关心受教育者,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7. B B项以偏概全,“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 文中除了金先生外其他学生并未表现出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8.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而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旨 : 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 , 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劣、无耻;④“鸡毛”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以“鸡毛”为题反映出人生的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乐亭高平中学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楞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