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传染病网络信息管理规定
传染病网络信息管理规定一、信息动态监控与审核制度1、每日通过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对医院内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逐项进行审核,对不规范、有疑问的卡片应及时通知疫情报告科室进行核实、订正;2、每天对本院内网上报告的传染病个案进行病例聚集性分析,发现聚集性病例、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时,应立即向有关科室进行调查、核实;同时报告单位主管领导和区疾控中心,派出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每日对报告的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及时进行删除。
做好审核、查重、动态监控记录。
每周周末再进行报告卡查重。
4、对本院内所报告的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二、信息分析利用与质量控制制度<cripttype="te某t/javacript">bd336某280();</cript>1、每月、年对网络直报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全面分析,预测传染病流行趋势。
发现重大疫情时,应随时进行专题分析。
疫情分析结果以简报或报告等形式向当地政府、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区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反馈到院内相关科室。
3、做好与结核病、艾滋病等专病/单病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协调工作,疫情管理人员每旬一次与同级艾滋病、结核专病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数据核实。
三、疫情漏报调查与考核制度1、每年对院内所有科室开展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疫情漏报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执行情况,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知识掌握情况,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簿填写情况,网络直报系统运转情况、疫情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及漏报情况等。
2、制定院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对院内各临床科室的考核内容。
传染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传染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一、卡片浏览审核制度(一)甲类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传染病审核:每日至少2次浏览审核全市甲类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等重点传染病卡片,并将查询结果在专用登记本中记录。
一旦发现报告,立即与所属辖区疾控中心核实,并在2小时内予以网络审核确认。
(二)重卡查询删除:每日(包括节假日)对全市网络报告的重卡,按要求(可以适当放宽查重条件)进行查重和删除。
应保证当月月末报表统计无重卡,当年年末报表统计无重卡。
(三)专病数据核对:凡存在专病管理的科室,应加强信息沟通,应定期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本科室职责管理的病种上月报告情况与本科室专门管理的专报系统数据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若需补报的应立即通知各县(区)专病管理人员进行补报,同时通知流病科。
各科室应于每月10日前完成上月数据核对和整改工作,于每年12月31日23:00前完成当年数据核对和整改工作二、传染病疫情动态监测搜索制度(一)传染病聚集性发病监测搜索:每日将一周的当前重点预防传染病分病种卡片导出,利用EXCEL的筛选等功能,检索是否出现同一地区或单位(学校)集中发病的趋势。
一旦发现,立即与所属县(区)疾控中心联系核实,并报告分管领导。
(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等传染病监测搜索:每日浏览是否有甲类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检诊疾病、不明原因肺炎等,一旦发现,立即与所属县(区)疾控中心联系,排除误错报因素后报告分管领导,采取相应措施。
将每日查询结果记录在专用登记本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对县(区)疾控中心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监督事件进展,督促其按要求完成网络直报,并及时结案。
四、传染病疫情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一)对全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月、年进行分析,报送省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局。
月分析要求每月10日前完成并网络发布(遇节假日顺延),年分析次年1月20日前完成。
(二)根据全市传染病发病情况,分冬春、夏秋季进行传染病预测预报,并参考全省传染病预测预报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上报省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局。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4篇)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通过人与人、动物与人、物品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控制和防范传染病的扩散,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传染病监测的定义和目的传染病监测是指对传染病病例或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和统计工作。
传染病监测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例并进行报告,及时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为传染病疫情的控制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染病监测的内容1. 传染病的登记和报告对于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应立即进行登记和报告。
登记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和病因的描述等。
相关部门应根据登记报告的数据及时发布疫情通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2. 传染病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传染病疫情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病因的变化,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4. 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对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并进行相关的病原学研究。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特性和变异情况,可以为传染病的控制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5.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药物管理对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药物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
确保疫苗和药物的质量安全,及时对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处理。
三、传染病监测的机制和责任1. 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机制,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的职责和权责。
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及时传递。
加强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责任分工明确各级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监测中的责任分工。
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1、上网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不得在网上操作任何有关国家机密的信息。
不得有违反国家、省、市的法律法规行为。
2、不得访问国家命令禁止的非法网站;不得访问国内外的反动、淫秽网站;不得下载各种非法信息。
不得在网上散布反动、淫秽、有损于国家声誉和形象的个中信息。
3、上网者有黑客行为,不得在网上散布、下载、传播任何计算机病毒,一经发现将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4、上网者不得盗用他人网址非法上网;不得盗用他人E-mail 地址;不得盗用中心名义进行任何网上的非法操作。
向中心外人员泄露口令密码而造成后果的;擅自使用他人密码,造成系统破坏的。
5、在中心网站进行与医疗工作无关而造成危害的;接到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改进安全状况的通知后,拒不改进的。
6、不按照规定擅自安装软、硬件设备,私自配置,更改IP地址、机器名称;私自拆卸更改网络设备而造成危害的。
7、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
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并严格保密。
9、当天收到的传染病卡应在当日下午16时之前进行网络直报,超过16时上报计为迟报。
中心各类人员一旦发现网上任何异常现象(包括故障现象)都应及时与网络中心管理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上网者有义务和责任举报任何上网者的非法或违规行为。
凡违反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系统安全保护制度危害网络系统安全的,由信息中心以口头或书面警告、暂停或撤消当事人上网使用资格,或建议中心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对造成严重后果或中心财产严重损失的个人或组织,要赔偿经济损失,直至依法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
***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络维护组织组长:副组长:组员:网络维护员:职责:1、对本中心网络系统进行日常维护2、及时检查发现网络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3、对违反规定的科室和给人进行相应处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是指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全国范围内传染病的疫情情况,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传染病疫情信息,促进传染病防控工作开展的有序进行,建立相应的统计与报告机制,使传染病信息能够及时上报和传递,从而实现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
一、监测对象和内容1、监测对象经公安、医院或其他卫生机构诊断或疑似患有各种传染病的人群,以及与之接触的其他人群。
2、监测内容应包括各种传染病的病情概述、病程、症状、传染途径、疾病分类、防治、救治、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二、信息采集机制1、采集来源①对于重点监测对象,采用定期走访或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信息的采集;②对于不定期出现的监测对象及其他报告及反映的传染病,如各类疫情、病例等,应及时采集有关信息,并尽快上报。
2、采集要求①采集应尽量全面、准确,必要时应现场调查和检测,检查检验数据必须符合相关标准;②对于积极治疗的病例,应及时记录相关病例信息,对于新增病例,应及时统计并上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③对于疑似疫情及疾病高发区域,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三、信息管理制度1、信息上报①各级卫生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本级监测报告及信息报送上一级,并在要求上报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卫生部门上报各类传染病疫情信息;②如有数据错误等情况,需及时更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2、信息保存和管理①各级卫生部门应成立传染病信息管理和保存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保存和管理,并及时做好备份工作;②为了方便各级卫生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③对于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卫生机构及个人,应依法予以处罚,并清理其有关数据,防止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信息发布制度1、信息发布主体各级卫生部门应及时发布有关传染病疫情信息,在必要时也可以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传播,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客观。
2、信息发布内容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包括所监测的传染病种类和发病人数,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预测,以及有关控制疫情的措施和建议等内容。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
是指一套旨在监测和管理传染病的规章制度。
它旨在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及时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传播路径和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来保护公众健康。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染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必须及时报告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包括病例的个人信息、病情描述、传播途径等。
2.传染病监测网络:建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染病监测网络,使各级卫生部门能够实时共享传染病的数据和信息,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和疫情预警。
3.传染病诊断与检测:确保各级医疗机构具备传染病的诊断和检测能力,并要求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诊断和检测的程序。
4.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在传染病疫情暴发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例的传播链和暴露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5.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消杀、疫苗接种等。
6.传染病卫生教育和宣传:开展针对公众和医护人员的传染病卫生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控能力。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传染病的及时发现和控制效果,减少疾病的传播范围和危害。
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标题: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引言概述: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是指通过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应对疫情的制度体系。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疫情频发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1.1 疫情监测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疫情监测机构,负责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1.2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不同地区、部门之间传染病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
1.3 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2.1 疫情预警机制:建立疫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传染病疫情的蔓延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2 疫情监测指标:明确传染病监测的指标和标准,及时掌握疫情的传播情况和风险等级。
2.3 定期监测评估:定期对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三、建立联防联控机制3.1 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跨部门的联防联控机制,各部门之间及时共享信息和资源,形成合力应对疫情。
3.2 医疗机构合作: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传染病疫情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病例的及时救治和隔离。
3.3 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疫情的合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4.1 国际信息共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国际疫情动态,做好国际疫情的防控准备。
4.2 跨国合作项目:开展跨国合作项目,共同研究传染病的监测技术和防控策略,提高全球传染病防控水平。
4.3 疫情援助支持:积极参与国际疫情援助工作,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援助,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挑战。
五、持续改进和完善5.1 制度优化升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升级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5.2 技术创新应用:积极引入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升传染病疫情监测的科技含量。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范文
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提高传染病的网络直报效率和准确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目的和原则1、目的: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掌握传染病的爆发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2、原则:(1)准确性原则:网络直报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时效性原则:网络直报应及时进行,确保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规范性原则:网络直报需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要求进行,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范围和内容1、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
2、内容:(1)传染病基本信息:包括病名、病原体、传播途径、潜伏期、临床表现等。
(2)病例信息:包括发病时间、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等。
(3)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措施、消毒措施、人员防护措施等。
(4)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5)疫情动态:包括传染病的发病趋势、病例增长趋势等。
四、传染病网络直报的程序和方法1、程序:(1)发现传染病疫情后,立即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传染病的网络直报。
(2)省级、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收到的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及时上报给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收到的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研判,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5)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统计分析和研判的结果上报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方法:(1)网络直报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配备网络直报系统,用于传染病的网络直报工作。
(2)数据采集和录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专人进行传染病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传输: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通过网络将传染病的网络直报信息传输给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责任和义务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负责传染病的网络直报工作。
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一、背景介绍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传播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对社会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监测目标1. 早期发现:通过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趋势,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2. 及时报告: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遏制疫情蔓延。
3. 数据分析:通过对传染病疫情数据的分析,掌握疫情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监测内容1. 疫情数据采集:建立健全的疫情数据采集机制,包括传染病病例报告、疫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等,确保疫情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疫情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病例数量、感染率、死亡率等指标,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疫情特征分析。
3. 疫情预警:建立疫情预警机制,通过对疫情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疫情的异常情况,并提前预警,以便采取紧急措施。
4. 疫情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疫情报告,包括疫情的发展趋势、防控措施、公众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
四、监测流程1. 数据采集:建立健全的疫情数据采集机制,包括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实验室等,确保疫情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数据传输: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确保疫情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安全性。
3.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挖掘等,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 疫情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疫情进行评估,包括疫情的严重程度、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
5. 疫情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疫情报告,包括疫情的发展趋势、防控措施、公众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
五、监测措施1. 加强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包括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实验室等,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传染病监测制度
传染病监测制度1. 简介传染病监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公众健康而设立的一套机制,旨在及时发现、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该制度涵盖了传染病的预防、监测、报告以及应急处理等方面。
2. 目标传染病监测制度的主要目标包括:- 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动态,准确评估传播风险;- 及时发现传染病的确诊和疑似病例,进行统计和报告;- 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指导公共卫生应对措施的制定和调整;- 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降低病例发病率和病死率;- 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3. 主要内容传染病监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传染病监测网络建立全国传染病监测网络,涵盖各级卫生机构,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3.2 传染病疫情报告与发布确诊和疑似传染病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应及时发布传染病疫情信息,保持公众知情权。
3.3 传染病监测和评估建立传染病监测和评估体系,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等进行科学研究和评估。
3.4 传染病处置和控制针对不同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疫情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置和控制措施,包括隔离、封控、消毒、疫苗接种等。
3.5 传染病应急预案制定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卫生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提前准备好医疗资源和物资。
4. 实施与监督传染病监测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应由卫生部门负责,各级卫生机构应配合执行,并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5. 结论传染病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防控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病,可以减少疫情的蔓延,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_注意:以上仅为传染病监测制度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要求制定。
_。
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一、引言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是为了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变化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发现、追踪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各国纷纷建立了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
三、目的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的目的是及时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为制定科学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通过监测传染病的疫情,可以及时发现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的扩散范围和传播途径,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内容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疫情数据采集: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机制,及时采集各类传染病的疫情数据,包括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等。
2.疫情分析与评估:对采集到的疫情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途径、感染源等,以及疫情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
3.疫情预警与报告:根据疫情分析和评估结果,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并向上级卫生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疫情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疫情调查与溯源: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和溯源,追踪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找出疫情的原因和传播机制,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5.疫情通报与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通报和预防控制指南,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五、实施步骤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的实施步骤如下:1.建立监测网络: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包括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疾控中心等,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全面采集。
2.完善监测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包括传染病的报告和登记标准、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标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标准等,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传染病的监测网络建设
传染病的监测网络建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防控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为了及时掌握疫情信息、迅速响应突发事件,建立一个有效的传染病监测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传染病监测网络的构建原则、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方法。
一、传染病监测网络构建原则传染病监测网络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监测网络应该覆盖所有传染病,包括已知的和新出现的病毒。
它应该能够追踪和监测传染病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情况,以及疾病的传播途径和趋势。
2.实时性:监测网络应能够及时收集、传输和分析疫情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这样一来,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就能够及时做出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3.多源数据整合:传染病数据应该来自多个渠道,包括医疗机构、实验室、疾控中心等。
只有综合利用各种数据来源,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的传播动态和变化趋势。
4.信息共享与交流:监测网络应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促使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共同合作,共同应对传染病。
只有通过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才能实现传染病的全球监测和防控。
二、传染病监测网络的重要性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意义:1.及时掌握疫情:监测网络能够实时监测疫情信息,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人数和疫情趋势等。
这对于政府、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够根据疫情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快速响应突发事件:传染病监测网络能够迅速响应突发事件,例如新出现的传染病疫情或疫情的迅速扩散。
通过网络,各个部门能够共同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从而快速采取措施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3.预防疾病的扩散:监测网络能够帮助各地区和各部门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及时发现疫情的高风险区域和人群。
这样一来,政府和疾控部门能够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阻止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三、传染病监测网络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方法目前,传染病监测网络尚存在以下问题:1.数据不准确或缺失:由于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质量不一致,导致网络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疾控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一、传染病报告信息实时监控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天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浏览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2、疫情管理员每天至少6次登录系统查询,上、下午各三次。
3、查询内容包括从上次浏览后到本次的卡片及其近期病例分布,查询有无问题传染病报告卡片(以下简称卡片)、鼠疫、霍乱等特殊、少见传染病病例。
4、关注有无聚集性病例,对可能暴发的疫情进行预警。
5、每次查询后认真填写《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控记录本》。
6、对以上监控中发现的各种异常问题及时反馈到报告单位或个人,对聚集性病例和突发事件,一经核实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做好记录。
二、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查重、订正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每天登录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的同时,对报告的卡片进行查询、审核。
2、审核时发现有疑问的报告信息要及时反馈到报告单位或个人进行核实,确保疫情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定期进行查重,每天至少查重一次。
4、对初次审核后有变改诊断名称、死亡及填卡错误的卡片,应通知报告单位或个人填写订正报告卡,及时进订正。
5、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做好相关记录,并通知各医疗卫生单位,指导其做好审核、查重、订正工作。
6、审核、查重、订正中的具体操作参照《通渭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
三、传染病报告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一)数据分析1、每周对直报网中获取的疫情信息进行分析一次,并形成监测周报,于每周三前完成。
2、每月对直报系统中获取的疫情信息进行分析一次,并形成疫情动态,于每月10日前完成。
3、每年对网报数据汇审后,对全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年度疫情报告。
4、遇有重大疫情,随时做出专题分析。
5、上述分析报告应送市CDC、县领导查阅。
6、对网络直报数据进行分析时,可参考专报系统和监测系统的数据。
7、疫情管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分析质量,注意核对,杜绝错误。
(二)报告与反馈疫情动态等分析资料要及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健局以及相关单位报告,并反馈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指南
4)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信息报告
•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代报卡片时,应以自身帐号登 录,“报告单位”选择该卡片填报单位(此类卡片查询条件:县级审 核时间与卡片报告时间的间隔为0)。
• 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代报卡片时,直接以自身帐号登录, “报告单位”也应选择该卡片的填报单位。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调查的现场调查人员在发现 法定传染病时,由当地乡镇专业人员填写报告卡,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 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时 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 实行专病管理的传染病,除传染病报告卡规定外的其它信息,由专病系统管理人 员 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和报告。
信息报告
11)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病例5类。
12)发病日期: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 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13)诊断日期: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 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 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 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 期。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制度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分管院长负责全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领导工作,各科主任对此项工作负责。
2、医务部负责全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
3、公共卫生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收集、核对、上报、督查、统计、指导等工作。
4、医院建立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组织,各科室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5、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科室为责任报告单位。
6、各科必须建立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疫情登记本,门急诊建立门诊日志。
7、执行首诊负责制,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限,填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登记本,报告卡送交公共卫生科,同时病房在住院登记本、门急诊在门诊日志上进行登记。
如果发现重大传染病,如甲类、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同时上报医务部,晚夜间、节假日报告院总值班。
各科每月定期核对本科室的传染病登记本和住院登记本,门诊核对传染病登记本和门诊日志。
8、任何科室和个人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9、检验科要建立传染病登记本。
检验科出具的阳性报告必须及时送交申请科室,并做好签收工作。
10、放射科做好结核病人的登记工作,检查报告必须及时送交申请科室,做好签收工作。
11、门诊、急诊做好传染病病人的登记、上报工作。
12、公共卫生科有专职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每天负责登记全院上报的传染病,并及时网络直报。
每月到门诊、病区、检验科、放射科、病案室进行漏报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1、上网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不得在网上操作任何有关国家机密的信息。
不得有违反国家、省、市的法律法规行为。
2、不得访问国家命令禁止的非法网站;不得访问国内外的反动、淫秽网站;不得下载各种非法信息。
不得在网上散布反动、淫秽、有损于国家声誉和形象的个中信息。
3、上网者有黑客行为,不得在网上散布、下载、传播任何计算机病毒,一经发现将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4、上网者不得盗用他人网址非法上网;不得盗用他人E-mail地址;不得盗用中心名义进行任何网上的非法操作。
向中心外人员泄露口令密码而造成后果的;擅自使用他人密码,造成系统破坏的。
5、在中心网站进行与医疗工作无关而造成危害的;接到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改进安全状况的通知后,拒不改进的。
6、不按照规定擅自安装软、硬件设备,私自配置,更改IP地址、机器名称;私自拆卸更改网络设备而造成危害的。
7、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
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密码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应在8位以上,应有数字与英文字母组
合,并严格保密。
9、当天收到的传染病卡应在当日下午16时之前进行网络直报,超过16时上报计为迟报。
中心各类人员一旦发现网上任何异常现象(包括故障现象)都应及时与网络中心管理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上网者有义务和责任举报任何上网者的非法或违规行为。
凡违反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系统安全保护制度危害网络系统安全的,由信息中心以口头或书面警告、暂停或撤消当事人上网使用资格,或建议中心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对造成严重后果或中心财产严重损失的个人或组织,要赔偿经济损失,直至依法追究民事或刑事责任。
***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络维护组织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网络维护员:
职责:1、对本中心网络系统进行日常维护
2、及时检查发现网络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
3、对违反规定的科室和给人进行相应处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