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成套训练专辑:课时训练19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A.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邓稼先2.下面所列是20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正式建交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①三线建设②“两弹一星”③港珠澳大桥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A.李四光B.焦裕禄C.邓稼先D.华罗庚5.1965-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
这表明我国()A.开始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基本面貌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C.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经济布局D.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会议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8.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成套练习题:课时训练4( )含解析
课时训练4伟大的抗日战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有一位女委员提交“应该将抗日战争由八年更改为十五年(注:实为十四周年)”的提案。
在她看来,中国的抗日战争最早发生在()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华东地区D.华南地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国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而改为十四年,即推到了1931年,那时,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
答案A2.2013·杭州模拟“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卢沟桥事变D.八一三事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注意材料中涉及的事件及地点,由日军在宛平军事演习,借口士兵失踪发动战争等可知,是针对卢沟桥事变.答案C3。
错误!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
……何得出鞘轩辕剑?扶桑踏破祭冤城!”此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卢沟桥事变B.南京大屠杀C.华北事变D.日本战败投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中“金陵"是指南京,“扶桑”是指日本。
因此“金陵噩梦”是指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该诗表达了作者的悼念与愤怒。
答案B4.1932年,日本威逼利诱我国优秀短跑健将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当年的奥运会,刘长春严词拒绝,最后在张学良等的资助下,孤身一人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
刘长春严词拒绝日本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伪满洲国复辟帝制,冒天下之大不韪B.伪满洲国为虎作伥,镇压抗日联军C.中国人不应该代表外国参加奥运会D.满洲乃中国领土一部分,应该代表中国参加而不是伪满洲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史地政特训秘籍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对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对联“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可能出自( )A.土地改革中的地主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C.“大跃进”中的农民D.“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2.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 )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3.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
”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时的中国人口( )A.大幅度增长B.下降C.增长乏力D.不增不降5.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
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
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抗美援朝”胜利C.“左”倾错误影响D.三大改造完成6.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7.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8. 1979年9月24日英国《卫报》刊文《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19课时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9课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毛泽东讲话最有可能发表于()。
A.1951年B.1955年C.1958年D.1966年解析“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表明当时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即“一五”计划期间。
答案 B2.(原创题)《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说明在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汽车。
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
答案 D3.(原创题)下表是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情况,由此判断()。
时间1955年1956年3月1956年底比率32.5% 80.3% 96.2%A.从农业合作化速度上看,正处于“大跃进”时期B.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完成C.从农业合作化结果上看,完成了“八大”制定任务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解析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正确。
“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A项错误;“八大”制定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19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时作业 人民版
课时作业19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2014·江苏调研)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探索计划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条件是( )A.轻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C.农耕技术领先世界各国D.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选D。
答案:D2.(2014·吉林月考)“一五”计划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五”计划中,党和国家把工业建设的重心放在重工业方面,以摆脱旧中国工业落后的状况。
答案:A3.(2013·聊城模拟)下面是建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货币净收入(亿元) 68.5 87.4 111.4 127.9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65.3 80.7 102.1 117.5 A.C.一五计划的实施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析:根据图表,建国之初(1949—1952年),农民货币净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呈现增长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土地改革的进行。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合作化的开展、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
答案:B4.(2014·南京调研)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成套练习题:课时训练8( )含解析
课时训练8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有( )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势力被削弱②新中国捍卫和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③联俄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A.①②③ B.②③C.①② D.①③解析“一边倒”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①“被削弱”不符合史实,②③正确。
答案B2.观察下图,这一示意图()建国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国家:个地区分布示意图A.说明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说明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新中国就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3.“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新中国初期的这一外交方针被称为()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一边倒"是指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政策。
答案A4.“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方针的主要着眼点是()A.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B.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反动势力D.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此政策下的两项基本方针,主要目的是在破除旧的外交关系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答案A5。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解析: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图片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工业基础极端薄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实施“一五”计划,故选C项。
答案:C3.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所呈现的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1949年B.1953年 C.1954年D.1956年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史实。
答案:D4.右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幅宣传画,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不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答案:C5.“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训练2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精)
课时训练2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0年是在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1918~1921年春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实行配给制的分配原则,故应排除③。
答案 B2.列宁曾说:“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
”列宁的意图是()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借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主张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列宁主张以商品经济的方式发展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由此可以排除①,④明显错误,从而排除A、B、D三项。
答案 C3.1921年时,美国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对他说:“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
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
”此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应是()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期C.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解析本题可以根据时间判断。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材料反映了允许外资经济的存在,这也说明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 B4.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项练习含答案1.[2023·浙江绍兴高三二模]“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这次会议()A.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2.[2023·安徽阜阳高三阶段考]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各地的工业产值要在几年内超过农业产值。
6月,中央又在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区的基础上,提出各协作区要尽快建立起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
党中央此举意在()A.调整“大跃进”运动期间国民经济比例B.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成功付诸实践C.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来协调各地的矛盾D.大办地方工业协助国家实现工业化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4.[2023·陕西汉中二模]20世纪60年代,为配合“三线建设”,阳安铁路开建。
同一时期,汉中第一机床厂、汉中配件厂和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等国家计划重点项目也开工建设。
汉中迎来了现代工业的第一次大发展,这一决策()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D.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2023·天津南开一模]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中间多次停工,1964年再度复工,1970年全线竣工运营。
成昆铁路接宝成铁路既可北上大西北,又能南下昆明直达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地区国家衔接,形成纵贯南北并与多条东西走向干线铁路相接的大通道,撑起了攀枝花、西昌等一大批军工、重工业城市,其造就了川西“工业走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2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熊李力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未能获得足够的外交承认,在国际法层面上相当于一个“黑户”。
直至70年代,中国从之前一个“旁听生”变成拥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在形式上开始成为主流世界体系的一员。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的正常化B.推行了“无敌国外交”政策C.获得了部分亚非发展中国家的支持D.积极主动参加了不结盟运动2.1958年,为更好的带动经济建设,河北省会迁到工商业发达的天津;1966年为了备战备荒、以防万一,河北省会又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A.社会主义阵营形势变化B.美日由敌对转向合作反华C.我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D.我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3.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交给党中央一份重要报告,其中举出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如下所示)。
基于此,我国随即A.部署实施三线建设B.编定并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C.决定调整国民经济D.首次把原子能列为发展重点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日本、加拿大、联邦德国、英国等与中国建交。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加到111个。
中国这些外交成就A.得益于不结盟外交战略的推行B.体现了全方位外交政策C.源于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D.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5.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成套练习题课时训练20()Word版含解析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其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逐步过渡。
具体的形式是A项。
答案 A5.(2013·济宁模拟)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在改革中实践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A.大力发展高效农业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大力推行联产承包D.限制农民进城打工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理解材料信息、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切入点是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解答本题主要抓住“农民”“改革时间”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分析,符合这一特点的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答案 B6.(2013·南通模拟)“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这表明() A.关贸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B.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C.关贸总协定纵容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8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
答案 B7.(2013·济宁检测)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D.必须长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解析题干材料表明,“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因而,要想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A、B两项未能反映材料的实质含义,C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九)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十九)(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
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2。
(2012·南安模拟)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同之处是( )A。
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
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3.(2012·泉州模拟)“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B。
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
(2013·河南三市模拟)1982年,我国全年社会生产总值为9 8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983年,我国全年社会生产总值为11 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初见成效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6。
(2013·福建四地联考)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福建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一练人民版必修2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一练(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帮助中国推行“一五计划”的国际援助,来自()A.苏联 B. 美国 C. 日本 D.西欧2.(2011年1月南京模拟8题)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3.(2011年11月福州三中月考25题)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D.“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4.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解放战争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5.(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9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各项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6.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7.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都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③确立了中共领导人的核心地位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8.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9.(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13题)下面是建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2014高三历史人民版提能复习 1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十八)(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55年我国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在1、2、5分,1、2、5角和10元券7个版别的正面,分别采用了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水电站和工农业生产丰收的图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意在大力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②热情讴歌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③我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④体现出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极高热情A.①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2.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对“组织起来”的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B.建立人民公社C.走农业合作社道路D.实行包产到户3.(2012·长郡中学模拟)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
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 )A.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B.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4.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下列能体现这一成果的是( )A.“以钢为纲,全面跃进”B.“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以阶级斗争为纲”5.(2012·惠州模拟)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成套练习题课时训练6()Word版含解析
课时训练6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通过图示可以将历史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历史学习。
依据以下中国民主革命示意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此图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不同阶段的革命任务不同B.据图所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C.从整体史观角度看,欧美各国民主革命历程与中国相似D.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体现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多元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叙述错误。
答案 B2.(2013·浙江联考)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制;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各项表述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爱国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梁漱溟先生认为,学生的爱国行动应维护,但对学生的违法行为要予以公诉。
可见,梁先生认为爱国应在法律框架之内理性表达。
故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表述均不恰当。
答案 A3.(2013·豫南联考)“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是不行的。
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
”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主张劳动者(即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中共一大明确规定党的纲领是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与材料信息符合,故选A项。
土地年上海某报纸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消除内乱,打倒军阀”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年后的农村革命根据地;B项是1949年;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目标。
2014高中历史《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2
2014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专题检测人民版必修2(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为庆祝建国60周年,腾讯网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
其中,1953年当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网友选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有力配合三大改造的进行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是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的,它既在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促进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答案 A2.读图,这是民丰造纸厂某一时期的股票,持有人是沙泳源,董事长是张华墀。
根据该图判断,沙泳源生活的年代应该是()。
A.19世纪90年代B.中华民国初年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90年代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根据题干“公私合营”分析,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答案 C3.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
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是()。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解析“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在这一时期农村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农业合作社。
答案 C4.下面是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单位:万吨),造成以下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D.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解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是在“文革”时期实行的,与题中时间“1958~1965年”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19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解析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材料来看,工农业建设均取得一定成绩,A、C、D三项表述都与之相关,但B项错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此时还未确立。
答案 B2.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
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发展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5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社会风尚形成原因的理解。
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极大地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
在当时的经济困难局面下,人民群众自觉奉献。
5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规范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觉节约、服务国家的风尚蔚然成风。
答案 D3.(2013·海口质检)2013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3周年,深圳曾创造了我国改革史上的多个“第一”,如“炒鱿鱼”、打破“铁饭碗”。
“铁饭碗”(下图所示)形成于()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B.“大跃进”运动发起时C.建国初土地改革时D.改革开放的初期解析“铁饭碗”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而计划经济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形成的。
答案 A4.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到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
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据此排除A、B、C三项。
答案 C5.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解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建国初期,上海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消灭上海的资本主义,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A6.“炼铁何难复炼钢,超英赶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
”对这首民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反映了人民对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④说明当时中国已实现了工业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超英赶美”是“大跃进”运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口号,由此可知这首民歌反映的史实是“大跃进”运动,①②③是对“大跃进”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都是正确的。
“大跃进”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并没有使中国实现工业化,故④有误。
答案 A7.(2013·杭州模拟)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 000万城镇人口。
其主要目的是()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经济困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961年时由于“左”倾错误,我国经济困难、粮食供应紧张,因而出现了减少城镇人口的政策,D项正确。
答案 D8.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解析联系此前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大跃进”对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60年代初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等,综合分析可得出结论: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既有成就也有失误。
答案 A9.下图反映的是1958~1965年全中国的粮食产量(万吨)。
引起1960年后粮食产量回升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④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A .①②③B .②④C .②③④D .②③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①;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排除④。
故答案为D 项。
答案 D10.(2013·郑州模拟)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图中B 点到C 点这一变化在农业领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B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C .农业合作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 图中B 点到C 点所对应的时间是1957年到1960年,回忆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间段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左”倾错误,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产值下降,故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11.观察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 )图1 摘棉花 图2 三面红旗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③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④导致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解析 两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而计划经济体制是建国初期针对物资匮乏,为了保证城镇农副产品供应而实施的经济体制,④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D12.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A.经营效益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解析根据时间提示,“股息红利”到“定息”,反映了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所有制的变化。
答案 D13.标语经过无数春秋忠实地记录着某段历史。
“总路线光芒照,大跃进快步跑,人民公社办得好”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标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能力,切入点是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总路线的提出和人民公社的创办都是在1958年,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答案 B14.民间歌谣:“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玉米秆儿穿九天,浑身棒子有几千。
”上述内容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与这种浪漫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农村土地改革运动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答本题要依据歌谣内容分析其出现的背景,结合不切实际的“浪漫”进行思考。
答案 B15.中共中央在1962年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B.减轻农民负担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改革经济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历史事实发生背景的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结合“1962年”。
1960年冬开始,针对农村中的“左”倾错误,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是因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6.(2013·安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
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我国工业在1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使我国农业在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使我国科学和技术在实现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地赶上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
”材料二关于“大跃进”的一组图片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材料三1959年3月、4月,在上海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人们说:“何必那么忙,急得要死,一定要搞1 000多项,又搞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