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浅述奥地利与中国当代音乐通识教育的比较】
从中俄教学对比中探索我国声乐教学发展途径
从中俄教学对比中探索我国声乐教学发展途径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中俄两国作为声乐艺术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在声乐教学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通过对比中俄两国声乐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为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而在中国,虽然也有一些音乐院校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基础训练,但整体而言,我国声乐教学中的基础训练还有待加强。
有些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初期就直接接触到了各种复杂的曲目,而对于基础的训练却稍显疏忽。
我国声乐教学可以借鉴俄罗斯的做法,注重对学生的基础训练,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更稳健地前行。
在中国,声乐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个性发展,但相比之下还有一些不足。
在中国的一些音乐院校中,对学生的训练和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学生更多地被要求在传统的声乐曲目上有所突破,而在个性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培养。
我国声乐教学可以借鉴俄罗斯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技术的也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
而在中国,尽管也有些音乐院校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实践与表演,但整体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学生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与外界互动的机会,也缺少在实际演出中的经验。
我国声乐教学可以借鉴俄罗斯的做法,在实践与表演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中俄两国在声乐教学中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国声乐教学也应在注重基础训练、重视个性发展和注重实践与表演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希望在未来的声乐教学中,能够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为声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国际比较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国际比较在国际上,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交汇与发展。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来启发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欧洲某些国家,比如德国和瑞典,幼儿园音乐教育强调的是通过游戏和自由表达来促进幼儿的音乐感知。
教师们通常鼓励孩子们通过唱歌、舞蹈和简单的乐器演奏来体验音乐的乐趣。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与此不同的是,美国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更加注重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设定。
在美国,幼儿园音乐课程通常会根据国家教育标准和指导方针来设计,内容包括基本的音乐理论、节奏感训练以及基础乐器的介绍。
教师们会采用系统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结构化的活动和课堂组织来帮助幼儿建立音乐技能和知识基础。
这种方式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和指导作用,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来确保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而在亚洲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中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则更加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培养。
在这些地区,幼儿可能会接触到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元素,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西方音乐理论,还涵盖了本土文化的音乐表达形式。
教师们通常会引导幼儿通过传统乐器演奏或是民间音乐舞蹈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以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总体而言,尽管幼儿园音乐教育在国际上存在着多样化和差异化,但其核心目标始终是通过音乐的体验和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强调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欧洲方式,还是注重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美国方式,抑或是注重文化传承的亚洲方式,都体现了各国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特理念和教学方法。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为幼儿的学习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机会。
国内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在音乐教育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教育体系、教育资源等方面,还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
以下将对国内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从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上来看,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具有更强的活力和包容性。
一方面,许多国家拥有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在音乐教育中引入了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建立了完善的多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国外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也更大,许多国家拥有先进的音乐设施和丰富的音乐教材,为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其次,从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上来看,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国外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课程设置上,国外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传统的音乐课程,还有许多涉及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如世界音乐、民族音乐等。
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再次,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在国外,教师经常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多元文化意识。
而在国内,虽然也有一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但整体上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问题。
总的来说,虽然国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教育体系、教育资源、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更好地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首先,我们需要完善音乐教育体系,加大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投入。
可以引入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材和文化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中俄钢琴教育的差异
中俄钢琴教育的差异钢琴教育在中俄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中俄两国的钢琴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钢琴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技巧和演奏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视听觉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追求音乐的感性和艺术性。
而在俄罗斯,钢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修养,强调音乐的理性和结构性,重视学生对乐曲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差异。
中国的钢琴教育注重学习曲目的数量,强调“广而杂”,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提高演奏技能。
而俄罗斯的钢琴教育则注重学习曲目的质量,强调“精而专”,追求音乐的深度和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和表达能力,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和创造。
中俄两国的钢琴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钢琴教育追求培养大量的钢琴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水平和技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演奏比赛和国内外交流活动。
教育系统中的选拔机制严格,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优秀的机会。
而俄罗斯的钢琴教育则注重培养少量但高水平的钢琴家,强调音乐的深度和内涵,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音乐研究和创作。
教育系统中的选拔机制相对宽松,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音乐教育。
中俄两国的钢琴教育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钢琴教育师资力量庞大,众多的钢琴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
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教师的教学负荷较重,有时难以给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俄罗斯的钢琴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较少,但教师素质较高,能够给学生提供精心的辅导和指导。
每个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个性化教学。
中俄钢琴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了解并借鉴两国的钢琴教育经验,可以使钢琴教育更好地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钢琴家和音乐人才。
这对于中俄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奥地利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相似之处?
奥地利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相似之处?音乐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
然而,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人们仍然可以发现在奥地利和中国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那么这些相似之处是什么呢?下面将分别以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音乐传统的延续与保护奥地利作为欧洲的音乐大国,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艺术院。
奥地利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已经成为世界音乐之光。
而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代也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唐朝的丝绸之路音乐、宋代文人雅集的琴韵。
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推广,如她琴、二胡等。
尽管奥地利和中国的古典音乐风格有所不同,但是在延续和保护音乐传统上,两国非常重视。
在奥地利和中国,很多音乐家、音乐爱好者都十分注重古典音乐、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且坚定认为这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奥地利维也纳古典音乐节中,会不定期组织一些新的古典音乐作品和学术讲座,来吸引和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古典音乐。
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比如古琴曲集《阳春白雪》以及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节,也在推广和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二、音乐的交流和融合奥地利和中国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国家的音乐交流和融合,也正因为如此,两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和多样。
近年来,奥地利和中国在音乐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爱乐乐团曾在中国深圳演出,中国的音乐家和乐团也到奥地利进行音乐交流和演出。
这种交流不仅有利于两国音乐的融合和创新,还有助于丰富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
三、音乐的人文价值音乐作为一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有着人文价值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让人们体验到美好的音乐感受,还可以通过音乐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在奥地利和中国,音乐的人文价值被广泛地认可和追求。
从奥地利育英式钢琴教育看中国钢琴素质教育
从奥地利育英式钢琴教育看中国钢琴素质教育杨磊【摘要】钢琴作为一门外来乐器,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00多年,随着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寻求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享受.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让广大少年儿童迫切渴望学得一技之长,钢琴市场抓住机遇获得了繁荣发展,"钢琴热潮"席卷全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学习钢琴人数最多的国家,并且这种趋势仍在逐年递增.虽然在近些年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国外的钢琴教育、氛围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许多钢琴学者都渴望出国深造,而奥地利,这座"音乐之城"被很多音乐爱好者所向往,浓郁的音乐氛围深深地吸引着年轻的钢琴学子,本文通过对奥地利育英式钢琴教育进行分析,看中国钢琴素质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希望能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前进方向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意见.【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奥地利;钢琴教育;中国;素质教育【作者】杨磊【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正文语种】中文奥地利作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国度,无论是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感受到浓郁的音乐氛围。
与“音乐之乡”的奥地利不同的是,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全面推行,钢琴教育也被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逐渐普及全国。
目前,中国的钢琴教育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教育的环境、目的、对象与方法等方面仍在探索。
钢琴艺术本身就是西方的文化,它受西方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特色与风格,钢琴虽在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努力发展,但仍保留了西方文化的痕迹,本文通过与奥地利的钢琴教育进行比对,希望能够对中国的钢琴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世界音乐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诞生或者在奥地利生活过,如海顿、莫扎特等。
这些音乐家为奥地利留下来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为奥地利独特民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浓郁的音乐氛围也让奥地利收货了“音乐之乡”的美誉。
奥地利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不同?
奥地利和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何不同?对于许多人来说,音乐是无国界的艺术。
然而,尽管音乐是全球性文化遗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还是有所不同的。
奥地利和中国的音乐文化就有着显著差异。
一、音乐传承方式奥地利的音乐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私人传授。
奥地利是欧洲古典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享有“音乐之都”的美誉。
在奥地利的学校里,音乐教育始于幼儿时期,学生们必须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理论与演奏技巧。
此外,大量的音乐节和比赛也是奥地利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中国的音乐传承方式则主要是书面记录和师徒相传。
中国文化传统上非常注重文化文物的保护和传承,音乐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音乐是通过欣赏和实践学习的方式来传承的,这意味着音乐家必须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掌握一种乐器的演奏技巧。
在当今中国,音乐教育已经从学校课堂上延伸到了家庭和社区,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参加音乐培训,但仍无法与奥地利相比。
二、音乐风格奥地利音乐的代表性音乐形式是古典音乐,这个国家孕育了一大批的音乐天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等。
奥地利交响乐团和音乐节也是世界闻名的,在音乐圈内占有一席之地。
奥地利的音乐风格丰富多彩,包括了奥地利民间音乐、奥地利摇滚乐和奥地利爵士乐等不同风格。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音色和乐曲的表现方式。
中国音乐的特点是优美、气势恢宏,强调音色的变化和乐曲的戏剧性表现。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也随着国家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化,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其与奥地利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三、音乐工具奥地利传统音乐器乐演奏基本上采用的是西方传统乐器,如小提琴、室内乐器等。
奥地利传统音乐器材介绍还有木吉他、巴松、录放音机等。
而中国传统音乐器乐演奏则采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
中国传统乐器要求演奏者对音乐的技巧和表现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演奏时需要非常高的技巧和能力。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和二胡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启示探究
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启示探究奥地利的钢琴教育体系以其严谨和卓越的声誉而闻名,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的钢琴教育体系之一。
它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偏重于音乐理论和技巧的教学,如手部技巧、表达力和音乐感觉等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
以下是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一点,培养兴趣和音乐感知能力。
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非常注重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感知能力。
学生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也能够学习音乐理论和培养自己的耳感,这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点,创造优秀的学习环境。
在奥地利的钢琴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学习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学习,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乐器演奏水平。
学生不仅有专业的老师指导,而且还有专门的钢琴教室、音乐学院等等,这些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音乐潜力。
第三点,科学的训练策略。
奥地利的钢琴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术,但是更注重学生的音乐感觉和表演能力。
它采取科学的训练策略,强调训练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在实践中,每个学生都有跟踪记录,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制定相应计划,他们也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
第四点,高水平的钢琴教师。
奥地利的钢琴教育体系有着高水平的钢琴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背景,能够辅导学生克服各种挑战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和技巧。
总之,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提高钢琴教育水平方面,钢琴教育可以从奥地利的经验中吸取营养,并通过结合本土教育特点和文化,开展高质量钢琴教育。
奥地利和中国在音乐节庆方面有何不同?
奥地利和中国在音乐节庆方面有何不同?音乐节是一种庆典性活动,每年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民众前来观赏。
奥地利和中国作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其音乐节庆有着不同的特色。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介绍奥地利和中国音乐节庆方面的不同。
1. 界面设计奥地利音乐节的海报设计类似于西方美术风格,以现代化、简洁、范围大、色彩饱和度高为特点。
每个音乐节前,海报上都会有一个商标和一个音乐会主要人物,如指挥、歌唱家或乐器演奏家。
这种设计风格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到音乐会的主要信息。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节的海报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呈现。
很多海报上会加入中式的插画或水墨画,大多以红色、金色和黑色为主,许多字体都是繁体中文字体。
这种古朴风格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
2. 音乐内容奥地利音乐节的音乐内容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上。
许多音乐家和演奏家都聚集在一起,为观众带来许多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节也会相应地增加民间音乐和当代音乐的节目。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节不仅有古典音乐,还有包括民间音乐、戏曲、流行音乐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表演。
此外,还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为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注入更多的元素和风格。
3. 场地选址奥地利音乐节主要在古德伯格、萨尔茨堡和因斯布鲁克等城市内的剧院和音乐厅进行。
这些场馆都是古典风格建筑,内部装修豪华,适合演奏古典音乐和歌剧。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节选择的场地则比较宽广。
除了剧院和音乐厅外,还有广场、赛马场、园林广场等户外场地作为音乐节的举办地点。
户外场地的选择使音乐节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和文化生活。
4. 社交活动奥地利音乐节注重社交活动,每个音乐节都会在音乐会结束后举行社交晚宴或派对,邀请音乐家、演奏家、艺术家等与参观者互动和交流。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节注重大众参与和互动,音乐会后可能会安排各种交流活动,如艺术讲座、文化沙龙、民俗展览和摄影展等,让观众和艺术家能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20世纪初德奥艺术歌曲与中国艺术歌曲对比研究
20世纪初德奥艺术歌曲与中国艺术歌曲对比研究艺术歌曲是音乐与文学(诗歌)、声乐、器乐交相融合的一种声乐表现形式,他充分体现出了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跟文学家在审美上,心灵感受上的高度一致性,不仅考察演唱、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更对人文修养、内涵有着更高的要求。
18世纪末期,艺术歌曲在德、奥称之为“利德”,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德国接纳了这种新的利德歌曲类型--叙事歌,他是模仿苏格兰和英国所流行的叙事歌而发展起来的。
这种叙事歌曲是一种比较长的诗歌。
这种叙事歌的产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抒情诗的兴起,钢琴当时在欧洲也普及开来,民主共和思想在德国滋生,这一切都使艺术歌曲得到发展壮大。
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与欧洲浪漫主义的发展进程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浪漫主义是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运动高涨的时期产生的。
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开始在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内心思想,主张要把音乐注意力集中在心灵活动上,以“人”为中心,不应该仅局限于一些法则,要有创新,强调主观情感,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普遍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与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
浪漫主义前期德奥音乐发展迅速,代表人物是贝多芬,贝多芬后期的音乐作品创作就开始加入了一些人文精神,所以他被称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
接着韦伯的《魔弹射手》,标志着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
这部歌剧在序曲上运用了主题、和声、调性、织体、音色等多方面的作曲技法,使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奥地利舒伯特,一个被称为“歌曲之王”的伟大作曲家,为早起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运用歌德、席勒、莎士比亚、海涅等著名诗人的诗,再加入常用的分节歌、通体歌、变化分节歌三种形式,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
中国的艺术歌曲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20世纪初期艺术歌曲传入中国时,中国就出现了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古琴琴歌。
第二个方面是20世纪初期,一些作曲家留学德国,学习了大量的西方作曲理论技术,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创作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例如《叫我如何不想他》、《问》、《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此时的代表作曲家是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等。
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音乐和艺术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音乐和艺术文化有何不同?一、艺术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在音乐和艺术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发展。
从长久以来,中国的音乐和艺术文化都深受文化影响而得以传承,包括勃艮第、拜占庭和希腊文化等。
相比之下,另一个国家的音乐和艺术文化则更加注重现代主义的风格,难以感受到往日的传统文化。
这也是两个国家艺术文化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的体现。
二、艺术创作的特点中国的艺术创作注重的是“临摹而不真伪”, 作品每一笔每一画都要表现出创作者的独特情感。
在绘画领域中,中国山水画与花鸟画的技法独具一格,寓意深远。
音乐方面,中国使用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更温柔、宁静,而另一个国家的音乐会使用弦乐和电子乐器合成的音乐作品更富有现代感。
三、艺术文化审美差异艺术文化的审美是中国文化与另一个国家文化的区别之一。
中国文化讲究契合自然,善尽匹配宇宙万物的特点,通过表现天地间自然的流动、变化、生生不息,以及人与社会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人感受到如宇宙一般的高深境界,而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则更多地讲究事物的原创性和先进性,更追求个人和主观意识的自由。
四、文化的传统体现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多元的,从中可以看到文化、习俗、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一直传承至今。
中国的音乐和艺术传统以及认识和思想表达方式,则通过不断丰富、完善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得以保留。
而另一个国家则更注重原创性,推崇新颖、独特的艺术品。
五、艺术与社会融合中国的艺术和社会融合紧密,以文艺团体为基础,发展与文艺相联系的众多活动,包括音乐和艺术展览、音乐和艺术教育、甚至是音乐和艺术表演,都是与社会相关联的。
而另一个国家的音乐和艺术文化则更强调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会在音乐和艺术展览中增加更多的互动性,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欣赏。
总之,中国和另一个国家的音乐和艺术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历史发展、艺术创作、审美、传统体现,以及社会融合等方面比较,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在艺术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地方。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摘要】中西音乐文化在音乐概念、音乐风格、乐器、音乐教育以及表演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点。
西方音乐强调和声和旋律的结合,注重个人创作和表达;而中国音乐注重音调和音色的和谐,更强调传统和文化内涵。
在乐器方面,西方音乐使用的乐器更多样化和技巧性强,而中国音乐则注重民族特色和传统乐器的运用。
音乐教育也有很大差异,西方注重音乐理论和技巧的传授,而中国注重学生的感悟和表现力的培养。
在表演方式上,西方常采用独奏或合奏形式,中国则注重群体演奏和和声。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音乐文化相互借鉴,趋向融合。
吸收交流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关键词】中西音乐文化、异同、引言、背景介绍、音乐概念的异同、音乐风格的差异、乐器的差异、音乐教育的差异、表演方式的异同、结论、吸收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融的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变得日益密切。
中西方音乐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和特点,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西方音乐在音乐概念、音乐风格、乐器、音乐教育以及表演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有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空间。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形式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也为丰富和发展世界音乐文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2. 正文2.1 音乐概念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的音乐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在西方音乐文化中,音乐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强调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西方音乐强调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追求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的完美。
西方音乐注重创新和个性,尤其是在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领域。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概念更加注重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关系。
该国的音乐艺术文化和中国有何不同?
该国的音乐艺术文化和中国有何不同?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对于外国的音乐艺术文化也逐渐了解和接纳。
然而,在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不同国家的音乐艺术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以“该国的音乐艺术文化和中国有何不同?”为主题,通过多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差异。
一、音乐风格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以欧洲音乐为例,欧洲音乐的流派包括古典音乐、嘻哈音乐、摇滚音乐、流行音乐等等。
其中,古典音乐在欧洲被视为高雅音乐的代表,而嘻哈音乐、摇滚音乐、流行音乐则被视为时尚、潮流、年轻人喜爱的音乐类型。
这些音乐类型自然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而中国音乐的风格又是什么呢?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代表,它包含着戏曲、民族音乐、器乐等多种类型,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相较而言,中国流行音乐则和欧美流行音乐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节奏、歌词和曲风等方面。
二、乐器演奏不同国家的乐器演奏技巧和乐器使用也存在着差异。
以西非音乐为例,它在演奏乐器上有其独特之处,西非人喜欢将鼓作为主要乐器来表现音乐,大多数音乐作品都以鼓为核心。
而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有二胡、古琴、琵琶等,这些乐器虽然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演奏技巧相近,且都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而在乐器使用方面,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风格。
例如,英国传统音乐中的和声性很强,建立在全音点上,而中国音乐则喜欢以五度为主,并且也存在着衍生音乐的局限性的问题。
这些差异都影响着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内涵和审美特点。
三、音乐文化的人文情感音乐艺术作品本身是表现文化的载体之一。
不同国家的人文情感在音乐中也能够得到体现。
以捷克音乐为例,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的是捷克人的想象力和适应力。
而中国音乐则表现出丰富的哲学思想,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观念。
这些差异都反映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中人文情感的差异。
四、音乐艺术的表演方式不同国家的音乐艺术的表演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启示探究
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启示探究钢琴教育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相比于欧美国家,仍存在一些差距,需要加强。
奥地利作为著名的音乐之都,其钢琴教育水平一直被认为是世界顶尖水平之一。
在奥地利的钢琴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这对中国的钢琴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奥地利钢琴教育强调学习基础技巧。
基础技巧是钢琴演奏的基础。
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中,学习者需要从最基础的音阶、琶音、三连音等开始学起,掌握压键力度、手型、手指连贯等基本技能。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技巧,才能在以后的演奏中得心应手,更好地表现作品。
在中国的许多钢琴教育机构中,过于追求速成,忽略了基础技巧的训练。
因此,要想实现钢琴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注重基础技巧的训练。
其次,奥地利钢琴教育重视练习方法的指导。
练习方法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
在奥地利,每个学生都会得到老师的具体指导,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为其制定出符合其需要的练习计划,帮助其更好地掌握技能。
而在中国,很多钢琴学生缺乏正确的练习方法,过多地强化跑速,强调技艺表现。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还有可能导致其技能得不到正确的发展。
再者,奥地利钢琴教育注重钢琴演奏与音乐表演的整合。
在奥地利,钢琴教育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学生们需要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情感表达及细节处理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而在中国,很多钢琴学生只注重演奏技术,对于音乐本身并没有深入地理解。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演奏的结果比较单薄、干巴,缺乏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中的方法和理念能够对中国的钢琴教育发展提供很好的启示。
我们需要注重基础技巧的训练,重视练习方法的指导,还需要更多地关注钢琴演奏与音乐表演的整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套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教育体系,促进钢琴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代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
当代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方案:当代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个国际比较的视角引言:音乐教育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全面发展。
然而,面对不同文化和国家间音乐教育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比较,以了解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为改进我们自身的音乐教育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国际比较的角度,对当代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索。
一、研究目标:1. 深入理解当代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2.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体系,探寻其共同点和差异;3. 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以优化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建立基础框架;2. 实地调查:选择几个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了解其音乐教育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效果;3.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音乐教育教师和学生的问卷,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反馈;4. 数据采集和整理:根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5.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不同音乐教育体系的实际效果。
三、方案实施:1. 设计研究问卷:根据研究目标,设计针对音乐教育教师和学生的问卷,包括他们对音乐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看法等方面的调查问题;2. 实地考察:选择英国、美国和中国作为代表性国家和地区,派遣研究团队前往这些地区进行考察和观察,了解其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3. 数据采集和整理:根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采集相关数据,并将其整理和编码,以备后续分析使用;4.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体系,评估其效果和差异;5. 结果验证:将研究结果汇总,与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参与者进行验证,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钢琴教育与奥地利钢琴教育之比较
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钢琴教育与奥地利钢琴教育之比较杨 磊(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现如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钢琴事业蒸蒸日上,钢琴教育事业也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钢琴教育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钢琴学习者在学琴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从中可折射出的便是钢琴的教育问题。
如何解决钢琴教育问题,值得所有钢琴教育者深思。
在文化视域中的钢琴教育已然渗透到教育的各个角落。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的钢琴事业也在不断的进行融合。
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钢琴教育事业迈上了崭新的台阶。
国与国之间钢琴教育存在着诸多交叉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同。
本文以中国与奥地利为例,剖析文化视域下两国钢琴教育的异同,并从现状分析其所应走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视域;中国;奥地利;钢琴教育一、文化视域下的钢琴教育价值观(一)中国钢琴教育价值观中国的钢琴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创作活动始于20世纪上半叶,此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钢琴音乐,随之而来的便是钢琴教育的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物质及精神文明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钢琴由于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其成为多数人首选的乐器。
但在进行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大人会带有一种功利性的目的来学习。
首先很多人学习钢琴是为了考级,许多儿童以考级为学习钢琴的目的,家长更是对钢琴有很少的了解,总是以考完十级为学习目的。
在这样功利性的学习目的下练习的曲目大多是考级曲目,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将学习范围缩小。
其次是为了追求较高级别而会不遵循钢琴学习规律,盲目跳级。
长久之后,会使得学生的钢琴基础薄弱,会出现学生的视奏能力差,接触到的作品音乐风格比较单一的现象。
可见,中国钢琴教育价值观呈现出的是一种在实用主义比较盛行的状态。
在此类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钢琴的热爱是消减的,因此,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钢琴教育的目标是模糊的。
钢琴教育想要追求更高的目标必须要重新审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方向确定之后才能更好的使得钢琴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音乐领域,中国和意大利有何异同?
在音乐领域,中国和意大利有何异同?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特色。
中国和意大利作为亚洲和欧洲的代表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他们在音乐领域有何异同呢?一、音乐概念与包容性中国和意大利在音乐概念和包容性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音乐即德”,将音乐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旨在传递一些道德和教育的意义。
相比之下,意大利音乐则更侧重于音乐本身的表现与享受,注重艺术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在音乐包容性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亦旨在吸收各种音乐元素,如音阶、和声等,但受到文化保护主义的制约,较少外来音乐元素的融合。
而意大利音乐则十分开放,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音乐交流与竞争,吸收了不少东方音乐元素和北非、南美洲的音乐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音乐精髓与技巧中国和意大利音乐在精髓与技巧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中国古典音乐注重内敛与自我修炼,音乐风格另辟蹊径,注重和谐与自然;而意大利音乐讲究个性表达与技巧性。
意大利歌剧在音乐风格上注重剧情的表演,为音乐注入了更多戏剧性的元素;而某些类型的中国音乐更偏重于抒情,渲染情感的心理变化。
另外,在演奏技巧上,中国古典音乐颇注重以细腻的音色、优美的旋律,还原传统文化和审美历程,而意大利音乐采用的是更加技巧化和精益求精的演奏方式,追求音乐艺术的精神内核;而两种文化也都善于将音乐与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使音乐融入社会生活中。
三、音乐教育与社会地位在音乐教育与社会地位方面,中国和意大利均注重音乐教育,并重视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
中国音乐教育起源于古代的音乐八股,后发展成为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意大利的音乐教育则在15-16世纪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渐形成专业化和精英化的培养模式。
在社会中的地位,中国古典音乐曾是尊贵文化地位的象征,但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古典音乐的受众已经缩小,但是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依然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启示探究
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启示探究钢琴是一种广受欢迎的乐器,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钢琴教育在中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钢琴教育中,奥地利一直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教育强国,她的钢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被世界认为是最优秀的。
因此,探究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启示,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课程体系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以音乐为核心,以“兴趣——实践——理论”为主线,自小学习钢琴的学生会经历钢琴初学者——基础训练——音阶与琶音——艺术性训练等几个阶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钢琴技巧、音乐素养的提高,又分为高中专业班和大学本科班等多个层次。
这种“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钢琴技巧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循序渐进的保障。
与此相比,中国的钢琴教育体系较为杂乱,缺乏系统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钢琴时不能够形成足够系统的技能体系,不能够达到深化自己的音乐基础。
因此,借鉴奥地利的经验,在钢琴教育中建立起更加完整的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对于提高中国钢琴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奥地利钢琴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为核心,坚持综合性、竞赛性、科技性等原则,引导学生既要有钢琴技能,也要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尝试。
相比之下,中国的钢琴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起点较低,过分追求考试分数,忽视了音乐素养和自己的艺术风格,往往缺乏科技性。
而奥地利钢琴教育的教学方法因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个性,因此很受国外钢琴教师的好评。
借鉴奥地利的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更加突出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师资力量奥地利钢琴教育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她的钢琴教师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拥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从中俄教学对比中探索我国声乐教学发展途径
从中俄教学对比中探索我国声乐教学发展途径1. 引言1.1 从中俄教学对比的意义从中俄教学对比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声乐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俄两国在声乐教育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比较两国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我国的声乐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俄声乐教学的对比还可以促进两国之间在声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声乐教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中俄声乐教学的对比,可以为我国声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从中俄教学对比中探索我国声乐教学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国内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国内声乐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许多声乐教学机构缺乏严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发展受限。
国内声乐教学注重技巧而忽视表现力。
在传统声乐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声音的美学效果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表现力和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表达方面欠缺灵活性和深度。
国内声乐教学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借助大量的音乐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在国内,这些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声乐教学的发展。
国内声乐教学在系统性、表现力和资源支持方面存在着不足,亟需改进和提升。
通过与中俄声乐教学进行对比和借鉴,可以为我国声乐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2. 正文2.1 中俄声乐教学的共同特点中俄声乐教学均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无论是在中俄的声乐学院还是音乐学校,学生们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包括发声、气息控制、音准等方面。
这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歌唱基础,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中俄声乐教学均重视个性化教学。
在中俄声乐教学中,老师们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音域范围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从而更好地提高歌唱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奥地利与中国当代音乐通识教育的比较李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1251654)摘要:奥地利作为音乐王国,不仅有顶尖的艺术殿堂和艺术团体,更有着令人赞叹的音乐通识教育,而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音乐史,音乐通识教育发展近百年,就当代两国音乐通识教育方面,本文将从教育宗旨、教育着力点中义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差别来浅述,期以探究我国音乐通识教育的革新和发展。
关键词:音乐通识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教育、通识教育的价值体系0引言音乐通识教育包含音乐表演形式的认知、美感经验的引发、欣赏和创作水平的培养等,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通识教育旨在透过实务的操作与知识的传达来引发音乐艺术的相关理论,透过实践参与体会音乐的美好。
在核心能力方面,重在涵养感性认知能力。
奥地利作为音乐艺术大国,不仅有着世界顶级的音乐殿堂,这个国度里的人们的生活和音乐息息相关;而有着两千多年音乐史的中国,近百年的音乐教育几经迂回,现状与奥地利相较如何,本文将浅述当代奥地利与中国当代音乐通识教育的比较。
1通识教育宗旨1.1现状差异及原因奥地利音乐通识教育的宗旨是把对音乐的爱播撒到孩子们心中。
通过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为数不胜数的音乐厅、歌剧院和音乐节培养有欣赏能力的热情观众,形成“曲高也和众”的社会氛围。
中国的音乐通识教育源于上世纪初,但近百年的发展,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音乐通识教育的专业化处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偏离了通识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1.2通识教育价值的体现落至实处通识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的异化是导致两国现状差异的重要因素。
奥地利不乏顶尖的音乐艺术大师和社会团体,在非专业领域,之所以能有全民音乐的氛围与其教育宗旨和价值的落实有着莫大关系,中国通识音乐教育的基础与之相比较为薄弱,但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符合当代发展的音乐通识教育并落实其价值体现。
2基础教育的着力点2.1义务教育2.1.1全民音乐教育氛围与教育环境差异奥地利人有热爱音乐的传统,不少孩子3-4岁时就开始了音乐启蒙教育,奥还法律规定,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接受音乐教育,其义务音乐教育为9年,针对6岁至15岁的孩子,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启进入音乐世界的大门,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向其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
学生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后,拿起乐谱能唱、能奏、能舞;听完音乐会、看一场歌剧,能说出点道道,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标。
相比而言,当代中国音乐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通识教育氛围并不如奥地利,这与我国全民音乐文化不显著的特征,区域经济限制发展环境,以及音乐基础教育的定位不清相关。
音乐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戴上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光环,其辅德作用被无限地夸大。
而近年来,通过音乐开发智力,作为欣赏的音乐艺术成为了大众追捧的另一条人生捷径,这些社会特征抑或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最初乐趣和音乐基础教育的欣赏能力培养。
大环境决定定位和方向,国家一步步重视音乐通识教育,最初目标与奥地利相似,旨在涵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资源问题会一步步解决,但教育背景和社会氛围影响着全民基础教育的定位。
笔者认为,体现音乐艺术的纯粹性,避免功能性,真真提供涵养学生能力的氛围是关键。
2.1.2教育资源差距与基础教育的专业化异势奥地利是当今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330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在2011年排世界第19位。
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奥以本地的音乐文化为依托,在音乐通识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要大于中国。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勇创新高,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近年来也不断提升,资源区域差异不可避免,不论是国家社会层面,还是以李云迪、郎朗为代表的音乐艺术家和民间团体等一直致力于这些音乐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
关于这一点,笔者很有信心在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资源的普及化下,音乐基础教育的投入能得到提升。
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两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奥地利的义务音乐教育为9年,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从实践到理论”,教学实施重在循序渐进和实践体验。
对于初学者,在歌唱方面要学会基本的要领:如正确的姿势、呼吸、发音、起唱、松弛;要求能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地域的歌曲。
有了一定基础后学会清唱、伴唱、伴舞唱等:在演奏方面,要掌握基本节拍;在伴舞方面,学会基本动作和自由动作,能随曲起舞。
之后是继续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加大即兴表演、重在实践和创作,期以培养赏析能力,最终目标是结合自身的音乐实践和认识,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显然,奥地利在义务教育中的音乐通识教育得到极大重视,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即达到初衷,又不限制和影响学生的未来是否与音乐有关,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极大地避免了功利性因素。
反观中国音乐通识教育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实施过程中,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初衷偏颇较大。
一是专业化趋向很严重。
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受专业教育手段和模式的影响很大。
在教学方面,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
教学从学习唱歌、欣赏音乐作品,到学习乐器、学习乐理。
这不仅使得课程枯燥,给音乐辅以冷漠高贵的形象,也使得部分学生面对音乐有着莫名的恐惧和想当然的冷漠心态。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喜欢音乐,能接受并欣赏音乐,而不是传输不必要的专业知识,这才是基础教育该做的。
另一方面是音乐教育的功利化催发专业化趋势。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高中音乐课开课偏少,教学和学习都并不上心。
这与我国目前离素质教育的差距有着莫大关系。
当然,还有的情况是一些学校的高中艺术欣赏课变成了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成了高考的一条捷径。
欣赏内容被声乐、琴法、乐理、视唱练耳等高考音乐加试内容所取代。
这一情况和非艺术生的基础音乐学习状况对比,完全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我国带有极大的功利色彩,这种强烈对比更容易激发音乐的高贵、冷漠、难度大的形象,不利于全民音乐基础教育的推进。
让音乐走下神坛,不在让人恐惧;不再带有功利色彩,是推进基础教育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像奥地利的教育模式学习。
2.2社会教育的价值差异可以说奥地利的音乐教育是“三条腿走路”:一是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二是音乐学校;三是音乐社团。
这三者既有分工,各司其职;又有协作,相互支持。
奥地利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就是社会团体的突出者之一。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招收学员并进行培养,不收任何费用。
团员全体住校,以校为家,平常的课程采取小班制,每班不超过10人。
小小的团体,却拥有30多位优秀的教师。
孩子们每天除了一般的必修课程、音乐课程外,还有艺术修养方面的学习及训练,比如舞台上的动作、台步、鞠躬、谈吐等等。
团员们平时在这里生活、学习,在这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艺术天才才得到尽情发展。
他们平时每天早晨6点起床,6时30分开始做发声练习及体育运动,晚上9时就寝。
在每天8个小时的课程中,有4个小时的普通学科,2个小时的声乐训练与合唱练习,2个小时的器乐练习,另外还有4个小时的娱乐与休闲活动。
团员们到了变声期就退役了。
他们可以转到普通学校继续接受一般中学生的正规教育。
虽说不再随童声合唱团演出,但他们仍然参加其他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以前良好的教育及训练使他们比别人更具有特长,演唱、乐器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将在高中毕业后走进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并走上职业音乐家的道路,成名于世。
这种社会教育我认为介于通识和准专业之间,在基础教育上,进一步的巩固和培养,但其精髓和模式依然反映了对音乐的纯粹热爱和基础教育中难得的自信和良好的培养氛围。
总的来说,这类社会团体,培养的不是大艺术家,那是更高层次学府该做的,他们培养的是一群受过熏陶之后能更爱音乐,懂音乐,把音乐融入生活的人,此时的教育和他们的人生定位关系并不大。
而中国近期流行的各式各样的“音乐实验班”、“音乐加强班”却暴露出社会教育价值的扭曲化,缺乏对基础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等问题,脱离了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许多实验班和加强班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因而使实验,着力点在专业化,成人化。
教学模式急功近利,追求快捷、速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上遵循了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模式。
笔者认为这种粗暴的工厂式生产出的只是“匠”,更不会是大众一心想达成的“家”。
家长们极力推崇这种模式,一心想把还在打造成人中龙凤的音乐家,孩子们练钢琴可能是为了考级拿证书,为了比赛而获奖,也许完全不是由于喜欢。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郎朗和李云迪这样的天才,这条捷径人人都走就没有意义了,社会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提供孩子们的音乐艺术素养,不是生产一批批文艺工作者和所谓的“匠”。
社会基础教育要从功利和浮躁中走出来,才能真真授益于民,音乐不是工具。
3革新与探究3.1素质教育为依托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达至义务教育层面抑或社会培训层面都不是很利于音乐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也一直在追求素质教育,不懈努力也取得一定进展,相信多元化教育和选拔趋势的到来会助推教育真正像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发展。
音乐素养作为素质的一种体现或者人格的一种提升,应当收到重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凝聚中华数千年来的音乐文化十分关键。
3.2通识教育价值体系的建立与落实我国一直以来都倡导音乐通识教育的宗旨和奥地利相差无几,落差出现的开始源于价值体系的建立和落实问题。
较于奥地利完善的价值体系和落实政策,我国到目前都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音乐通识教育价值体系,更是在面对应试教育等功利因素的影响而扶摇不定,扭曲与异化。
坚定通识教育的价值和提高国民的自信力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1]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音教网[2]歌声的翅膀.奥地利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差异之我见.新浪网.2013-09-03[3]方祥生.播撒音乐的种子探究奥地利音乐教育.光明日报.2011-05-22。